礼八
〔诞圣节〕
《太公金匮》:夏桀之时,有芩山之水,桀常以十月发民凿山穿陵,通于河。民谏曰:「凿山穿陵,是泄天之气,发地之藏。天子失道,后必有败。」桀杀之。期年,岑山崩为大泽,汤率诸侯伐之。
《含神雾》:唐地处孟冬之位,得常山、泰岳之风,音中羽。其地硗确而收,故其民俭而好畜。此唐尧之所起。
梁元帝《纂要》:十月孟冬,亦曰上冬,亦曰阳月按以上三条非《宋会要》之文,盖抄书者误录。原有眉批「销」。。
《宋会要》:大中祥符五年,以十月二十四日,圣祖降延恩殿日此句疑有脱文。。
〔《中兴礼书》〕:淳熙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御史台、合门、太常寺言:「勘会已降指挥,太上皇帝圣寿无疆,来岁八十,用元日行庆寿礼。乞是日,皇太子、文武百僚先赴大庆殿立班称贺。」诏依。十二月二十八日,诏:太保致仕史浩,已降指挥令赴庆寿立班。来年正月一日大庆殿朝贺,特令立班。
礼 宋会要辑稿 礼八 朝 贺 冬至 臣朝贺仪
朝贺
【中兴礼书】
冬至 臣朝贺仪
其日,应在内诸门并比常(左)[早]一刻开,于大庆殿列黄麾角仗。行门、禁卫、诸班直、亲从等并入内省执骨朵使臣排立如仪。读奏目知合门官并簿书官当祗应,宣赞舍人已下觉察失仪。提点、承受等并靴笏。一班于殿下,北向立定。合门、御史台、太常寺分引文武百僚并靴笏。入赴殿下,分东西相向立。次太常寺、礼直(宫)[官]引宰执、使相到位立定。次合门、提点引皇太子到位立定。次舍人传称警,四色官趋赴殿庭称警毕,合门附内侍进班齐牌。皇帝服靴袍出,鸣鞭。行门、禁卫、诸班直、亲从等并入内省执骨朵使臣并迎驾,自赞常起居。皇帝升御座,舍人赞执仗人四拜起居。次舍人赞「读奏目」,知合门官以下常起居讫,知合门官升殿读奏目。余官各归侍立祗应位。舍人就位,揖,皇太子已下躬。舍人当殿直身,通文武百寮、皇太子某已下起居称贺。皇太子已下直身立。舍人、礼直官引皇太子、宰执、使相已下文武百僚北向立班定,舍人揖,躬身。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讫,且躬身。班首不离位,奏「圣躬万福」讫,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讫,直身立。礼直官引枢密〔一〕员由东阶升殿,东壁面西立,以俟宣荅。舍人引皇太子出班列位,俛伏,跪,百僚并躬身。致词讫,伏,兴,却引归位,揖,皇太子躬身。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讫,且躬身。殿上礼直官引枢密当御座前躬承旨,退诣折槛东,西向立,称「有制」。皇太子已下两拜讫,且躬身。枢密宣答,讫,复位立。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讫,直身立。俟皇帝起,鸣鞭,皇太子已下并退。舍人承旨放仗,四色官趋赴殿庭,称「奉 放仗」,押仗官就位,两拜讫,退。
礼 宋会要辑稿 礼八 朝 贺 正旦 臣朝贺仪 大朝会仪
正旦 臣朝贺仪
其日,大庆殿列黄麾半仗,行门、禁卫诸班(武百寮)[直、亲从]等并入内省执骨朵使臣排立如仪。合门、御史台、太常寺分引文武百寮并靴笏。入赴殿下,分东西相向立定。次太常寺、礼直官引宰执、使相到位立定。次合门、提点引皇太子到位立定。读奏目知合门官并簿书官当祇应。宣赞、舍人已下觉察失仪。提点、承受等并靴笏。班于殿下,北向立定。次舍人传称警,四色官趋赴殿庭称警毕,合门附内侍进班齐牌。皇帝服 袍出,鸣鞭。行门、禁卫、诸班直、亲从等并入内省执骨朵使臣并迎驾,自赞帝起居。皇帝升御座,舍人赞执仗人四拜起居。次舍人赞「读奏目」,知合门官已下常起居讫,知合门官升殿读奏目。余官各归侍立祗应位。舍人揖,皇太子已下躬。舍人当殿直身,通文武百僚、皇太子某已下起居称贺。皇太子已下直身立。舍人、礼直官引皇太子、宰执、使相已下文武百
僚北向立班定。舍人揖,躬身。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讫,且躬身。班首不离位,奏「圣躬万福」,讫,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讫,直身立。礼直官引枢密一员由东阶升殿东壁,面西立,以俟宣荅。舍人引皇太子出班(到)[列]位,俛伏,跪,百僚并躬身。致词讫,伏,兴,却引归位,揖,皇太子躬身。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讫,且躬身。殿上礼直官引枢密当御前躬承旨,讫,于折槛东,西向立,称「有制」,皇太子已下两拜讫,且躬身。枢密宣答讫,复位立。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讫,直身立。俟皇帝起,鸣鞭,皇太子已下并退。舍人承旨放仗,四色官趋赴殿庭,称「奉 放仗」,押仗官就位,两拜讫,退。
【中兴礼书】
高宗建炎四年十一月五日,太常寺言:「检会冬至皇帝躬率百官遥拜道君皇帝、渊圣皇帝讫,御殿,百官起居,宰执更不奏事,是日作休务假。本寺勘会今来冬至日,并来年正旦,欲依上件礼例施行。」诏依。自是至绍兴六年仿此。
〔绍兴〕七年闰十月六日原有批云:「案:建炎无七年,『七年』上当有『绍兴』二字。」今据补。,行在礼部、太常寺言:「勘会自来冬至日,皇帝躬率百官遥拜渊圣皇帝表讫,依例御殿,百官起居。缘今来系在圣文仁德显孝皇帝、显肃皇后未祔庙已前,所有将来十一月一日冬至日,今参酌礼例申请下项:一、冬至日,乞依见旦、望遥拜礼例,是日宰执率文武百官于行宫门外遥拜渊圣皇帝表。所有表文乞令礼部修撰书写。其表不入词,俟拜讫,付礼部收掌,候问安使行日附行。一、所有冬至日,依礼例,皇帝御殿,百官起居。缘今来系在未祔庙已前,欲乞是日文武百僚依旦、望礼例,于常御殿门外进名奉慰。」诏依。
十二月十八日,行宫礼部、太常寺言:「来年正旦,留守以下至日合诣行宫北门立班拜表。今来系在圣文仁德显孝皇帝、显肃皇后服制之内,难以作贺表。又缘已系祔庙毕,欲乞改作拜起居表。仍乞于十二月二十一日先拜六参起居表讫,次预拜正旦起居表。其拜表节次等,依近冬至礼例施行。所有表,依例,行宫行首司收接,留守司差人投进。兼正月一日留守以下先诣行宫南门遥拜(肃)[渊]圣皇帝讫,次赴行宫北门拜六参起居表。」诏依。
九年十一月五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将来冬至日,乞依见今旦、望礼例,是日皇帝于禁中遥拜渊圣皇帝,更不御殿。 臣于南宫门外遥拜讫,次宰执率百官僚诣常御殿拜(贺)[表]称贺。其日礼部郎官转表授班首,班首转授合门官。其表依在京冬至、正旦不御殿礼例入词。所有来年正旦亦依此施行。」诏依。自后仿此。
十二年十月十六日,礼部、太常寺言:「都省批送臣僚札子:『窃以元正一岁之首,冬至一阳之复,圣人重之,制为朝贺之礼焉。自上世以来,未之有改也。汉高帝以五年即位,而七年受朝于长乐宫。我太祖皇帝以建隆元年即位,受朝于崇元殿。主上临御十有六年,正、至朝贺贺:原作「阳」,据《宋史》卷一一六《礼志》改。,初未尝讲,岂艰难之际不遑暇欤 兹者太母还宫,国家大庆,四方来贺,亶惟其时。欲望自今冬至、元正举行朝贺之礼,以明天子之尊,庶几旧典不至废坠。』令看详申尚书省。契勘朝会之礼,依国朝故事,冬至、正旦有司前两月申请,取旨排办。昨自艰难之际,权不举行。今来臣僚申请,合依旧举行。依(议)[仪],设黄麾大仗、车辂、逍遥、平辇、法物、乐舞等。百僚服朝服,再坐上寿,宣(公王)[王公]等升殿,间饮三周。」诏依,仍自来年
举行。
十九日,臣僚札子奏:「臣窃以王者所幸为京师,言京大而师众,四方之人必以众与大归之。故有朝宗、觐遇、会同之礼,甸侯、宾要、荒服之制。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端己南面而治,百官备物而动,所以为慎重肃恭、尊君卑臣之典。又为车服旗章以旌之,贽币瑞节以镇之,声容文物以纪之,于是乎正班爵之仪,训上下之则。所以兴衰拨乱,使民回心而乡道,亦非天之所为,盖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则不立,不修则坏。昔汉高祖既得天下,命叔孙通定朝(议)[仪],当十月长乐宫成,诸侯来朝,莫不震恐。高帝悦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惟我国家袭周之宪度,恢汉之规模,其亦尚矣。陛下盛德大业,超轶古今,时号中兴,功逾肇造。久抚艰难之运,礼文多所未修;今格和宁之期,旧典宜加搜举。欲望明诏有司,讲求祖宗故实,常朝、视朝,正衙、便殿,朝会之仪,举而行之,以隆帝业,用称万邦百辟尊君之心,天下幸甚!」诏令礼部、太常寺、合门同共讨论,申尚书省。今讨论:在京月朔日,文德殿视朝,紫宸殿日参、望参,垂拱殿日参、四参。假日,崇政殿坐;圣节,垂拱殿上寿。今来臣僚所请,欲乞举行。今乞先次宰臣率百僚拜表,奏请皇帝御正殿视朝。若降指挥,许允所请,其合行事务乞令逐处各行条具申请。」诏依。
十一月三日,权礼部侍郎王赏等言:「契勘朝会之制,正旦、冬至及大庆受贺受朝「大庆」下原衍「殿」字,据《宋史》卷一一六《礼志》删。,系御大庆殿。其文德、紫宸、垂拱殿礼制不同,月朔视朝则御文德殿,谓之前殿正衙,仍设黄麾半仗;其余紫宸、垂拱皆系别殿,不设仪仗。今来已降指挥,依臣僚所请,乞讲朝会之仪。缘元正在近,大庆殿之礼事务至多,欲乞先举行文德殿视朝之制。其朝会合服朝服,并设乐上寿、间饮三周、设祥瑞表案等,并乞候来年冬至前别行取旨。」诏〔依〕。
十七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将来冬至,欲乞依礼例,是日皇帝于慈宁殿贺太皇〔太〕后,如宫中之仪,讫,次于禁中遥贺渊圣皇帝毕,更不御殿。宰执率文武百僚诣常御殿拜表称贺。来年正旦亦乞依此施行。」诏依。
十二月十二日,礼部言:「准都省批送下御史台申:『本台今先次条具到宰臣率百僚拜表,请皇帝御正殿视朝合行事件。』送礼部看详,寻下太常寺看详到下项,欲并依所申施行。一、宰臣率百僚拜表,请皇帝御正殿视朝,俟批荅允所请,并修盖垂拱、崇政殿了毕,其御正殿日分,取旨下有司施行。今看详,乞候修盖前殿毕工日,申朝廷,下太史局择日御正殿。一、将来御正殿,每遇朔望日,欲乞依先降指挥,宰臣率百官先遥拜渊圣皇帝,退,次赴前殿,起居如仪。一、百官听〔宣〕赦书、德音、麻制,依仪,集官于文德殿立班。将来每遇告集百官听宣赦书、德音、麻制,欲乞将崇政殿权充文德殿立班。
一、垂拱殿四参,依仪,于殿门外设位版。一、宰臣率百官拜表,并听御札批荅,依仪,并在东上合门。昨在京日系于文德殿东朵殿,将来每遇群臣拜表、听御札批荅,欲将崇政殿权作文德殿,充东上合门, 臣立班。一、今来举行正殿朝会,并遵执见行仪制编排班次,比之目今后殿常朝报引班列事体不同。所有侍从及应职事官差除罢职等移动班位,趁赴朝参,多有不赴,间有赴者,未敢便引立新班。上件事理,委有相妨,伏乞画黄,札下本台照会,庶得班列整肃,及弹奏不致差误。一、依仪,朝会退,百官谢赐茶酒,合在朝堂。今来举行之初,欲乞候将来朝堂了毕日,令所属申取朝廷指挥。」诏依。
十三年十二月六日,合门言:「依在京,遇大礼年分,次年正旦朝会依例权罢。」诏依。
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合门言:「绍兴十三年为大礼毕,端诚殿称贺,当年冬至大朝会于礼例权罢;并十四年正旦大朝会大礼,次年亦合权罢。所有今来冬至,来年正旦大朝会,若朝廷降指挥举行,于合门典礼别无妨碍。」太常寺状:「勘会冬至、正旦大朝会,系本寺逐年检举申请,候指挥下日施行。奉圣旨令合门讨论,与人使入见不得相妨。契勘依(议)[仪],冬至及正旦合御大庆殿大朝会。将来正旦大朝会,百僚称贺,皇帝御大庆殿坐,其使人入见,临时听旨,即无相妨。」诏依。
九月十七日,门下后省言:「将来大朝会,本省有合申请事件下项:一、八宝合于大庆殿上御座东西安设。一、主进中严、外办、解严牙牌职掌,系本省差人外,所有设席褥职掌,依法合太仆寺差,后来并系驾部差。今来上件职掌,乞从本省及驾部差拨。」诏依。
十八日,中书后省言:「将来正旦大朝会,合用表案并紫绫案衣及席褥,乞下太常寺依门下后省祥瑞表案、席褥一样制造排办,礼毕令本寺拘收。」诏依。
十九日,礼部言:「祗候库申:『将来大朝会,文武百僚等朝服、法衣,约度,乞下工部制造。』批送礼部看详。本部寻下太常寺看详得,所造朝服,除宰执、使相、侍从、台谏、武臣正任以上并应奉官见有祗候库桩管数目外,其文武百僚朝服欲依祗候库所申,从御史台、合门、四方馆约度合用立班员数,报本库契勘阙少数,申工部贴造。所有入殿应奉禁卫诸班直、皇城司亲从、快行八厢诸色祗应人法衣等名件样制,本寺难以见得。乞令祗候库会问主管禁卫所及应奉官司,具合用人数,本库省记逐色人合服名件,申工部制造。」诏依。
二十一日,翰林司言:「今年冬至、来年正旦大朝会,本司自来排办殿内臣僚合用金银器皿件物,并系于天章阁收附,宴设家事库关请。数内对御合用金爵盏,两朵殿、两廊合用白成银爵盏。今来本库止有镀金银盘盏、白成银盘盏、镀金银屈 、白成银屈
。今欲乞将见在屈 并盘盏充代爵盏使用。」诏依。
二十三日,礼部、太常寺言:「来年正旦大朝会,参酌条具合行排办事件下项:一、依(议)[仪],合(脚)[即]大庆殿,今欲乞将文德殿权作大庆殿。一、合张设垂拱殿、大庆殿及殿门之内外,设东西房于大庆殿御榻之左右稍北,又设东西合于殿后之左右,并侍班幕次等,欲令仪鸾司预先排办钉设。一、合设登歌、宫架、乐舞。一、合设五辂、仪仗、舆辇、法物、伞扇等,乞从兵部行下所属排办。一、合设诸州、诸蕃贡物,乞下户、礼部排办。一、依(议)[仪],符宝郎奉宝陈于大庆殿御榻之左右,及丹墀、龙墀、沙墀上陈辇舆、伞扇、御马,及设表案、祥瑞案,并三公、三少、侍中、中书令以下殿门外叙班及殿内立班去处,欲乞令御史台定日,同合门、太常寺并应奉官司前去相度。」诏依。
十月二日,礼部、太常寺言:「来年正旦大庆会,其登歌乐工内歌色、柷敔、抟拊、锺、磬、琴、瑟,系在殿上排设。其管、笛、笙、箫系在檐下排立。照得十三年郊祀大礼,景灵宫殿檐下所用乐床系军器所制造,今欲下军器所造。」诏依。
三日,四方馆言:「勘会将来正旦大朝会,文武百僚合用朝服,本馆除已先次开具进奏官及本馆应奉人数,并所服法服,报祗候库制造外,所有致仕官、京官、选人员数、法服等,今比附,随宜约度下项:一、致仕官,欲乞将行在临安府城内寄居致仕官,权从上,以十员;京官、选人欲乞权以五十员;并吏部已参部人,欲乞一百员;并乞于从上职位趁赴立班,制造法服。一、诸路贡士、举人,欲乞令礼部于诸州发解,引举人解头,权以一百人趁赴立班,制造士服;如人数不足,于太学生内差大职事及近上斋长谕。一、昨在京,先生、法师、左右街道官等趁赴,今欲乞令僧官、道官及僧正、道正司差寺观主首及从上师号高者,僧、道权各以三十人趁赴立班,并各服本色。」诏依。
同日,兵部言:「契勘自来大朝会,合排设黄麾大仗五千二十七人。所有来年正旦大朝会,未委排设黄麾大仗,唯复排设黄麾半仗二千二百六十五人 及契勘,更有五辂下驾士人兵等一千人。奉圣旨,令兵部相度地步,申尚书省。本部寻将带左右金吾街仗、六军仪仗司等入殿相视得,大庆殿比之在京地步不同,又缘依《政和五礼新仪》,合用黄麾大仗五千二十七人,今来若全行排设,委是拥遏,难以摆布。今相度,欲乞用黄麾大仗,止将合用人数权减三分之一,用三千三百五十人。所有执着、服色除已有黄麾半仗外,有少(关)[阙]数目,欲乞于祗候库见管大礼仪仗物色内就行揍数充代,于殿门内外随宜摆列至车辂前后。」诏依。
九日,御史台言:「今相视到立班去处,申请事件下项:一、今来大朝会,已降指挥,文德殿权作大庆殿。依仪,两省官合于丹墀上
分东西相向立。目今殿庭即无三墀,今欲乞除将起居郎、舍人夹香案东西侍立外,其余两省官乞随宜分东西相向立班。一、依令,大朝会前二日赴大庆殿习仪。欲乞于正习仪前,从本台定日,同合门、太常寺并应奉官司赴本殿阅习。一、合用文臣百官,欲乞告集应通直郎以上及行在见任寺监主簿承务郎以上职事官,趁赴立班并习仪。」诏依。
同日,礼部、太常寺言:「今续次参酌条具事件下项:一、合差太史令一员奏云物祥瑞,乞下太史局差。一、依仪,合用御榻并香案,乞令仪鸾司排办。一、大朝会仪注,乞令御史台、太常寺、合门同共参酌修定申请。所有垂拱殿枢密以下称贺仪,乞从合门申请。」诏依。
十九日,兵部言:「正旦大朝会,寻行下车辂、御辇、左右骐骥院前去相视到下项,本部今欲依逐处申到事理施行。一、车辂院勘会,在京日大朝会合排设五辂,系于大庆殿内排设。今来相视得殿内地步虽可排设五辂,缘车辂高阔,与今来殿门出入相妨,今欲乞于皇城南门外随宜排设。一、左右骐骥院勘会,自来遇大朝会合用革备鞍御马二十匹,于大庆殿龙墀上,在逍遥、平辇后排立应奉。今来相视得,殿前两壁廊下排设逍遥、平辇,于辇后系是廊屋,别无地步排立御马。乞于逍遥、平辇以南两壁排立。乞下太常寺相度,指定依礼仪有无妨碍。本寺看详,今来大庆殿地步与在京不同,若随宜于大庆殿门外排立,于典礼别无妨碍。一、御辇院契勘,在京日大朝会,本院合排设大辇、逍遥、平辇、腰小舆,于大庆殿东西龙墀上排设;伞扇一百六柄,于大庆殿下排设。今相视下项:一、平辇、腰舆,殿廊下面西安设;逍遥子、腰小舆于殿西廊下东西相向排设。一、伞扇,在京合差拨人员、辇官一百一十人,今欲乞随宜差拨人员、辇官七十人祗应,于殿下逍遥、平辇近南,东西相向排设。一、大辇一乘,今来缘殿门出入相妨,今欲于皇城南门外随宜排设。」诏依。
二十日,礼部、太常寺言:「今续次参酌条具申请下项:一、乞依礼例,于元日前二日,文武百僚并应奉人并赴殿庭习仪。一、太常寺、礼直官、赞者并乐正、乐工,乞于习仪前从本寺定日,于法惠寺作乐教习三日。」诏依。
二十一日,辅臣进呈:「有司申请,大朝会旧有地衣。」上曰:「祖宗时往往是河东进献,因而用之。今从俭约,更不须用。」
十一月一日,礼部言:「准都省送下提举秘书省申:『太史局状,将来大朝会,本局官四员,司辰、礼历局学生共二十四人,依例并合在大庆殿门外西壁排立应奉。又文德殿锺 院状,合差主管官四员,星漏官一员,司辰直官、鸡唱局学生二十一人,依例并合赴大庆殿门里西间,近东北檐下排设应奉。』送礼部看详。本部寻下太常寺看详,欲依本省所申事
理。」诏依。
同日,礼部、太常寺言:「自来朝会,于习仪前宰执同礼部、太常寺官按乐。所有将来正旦朝会,欲乞依礼例,从太常寺申请,定日于法惠寺按乐。及上寿,依仪合差太官令二人奏酒巡周、奏食 ,依自来礼例系差教坊使副充。」诏依。
十五日,户、礼部言:「准都省送下太常寺申:『契勘将来大朝会,依在京礼例,合排设登歌、乐舞应奉。所有合举行事件,今先次条具到申请下项。』户、礼部参酌指定,申尚书省。本部看详,欲依太常寺申到事理。一、本寺勘会,在京日遇大朝会,合用登歌、宫架乐工六百余人。今来大朝会,欲比附绍兴十三年郊祀大礼应奉人数,止用乐正四人、登歌乐工四十八人、宫架乐工一百八十二人,共享二百三十四人。将见管岁中常祀乐正并登歌、宫架乐工、二舞及守阙乐工一百七十三人拨充应奉。如有阙少人数,乞从本寺拘收曾经应奉乐工充。若或不足,乞行召募。一、将本寺额管二舞并拨充宫架乐工祗应外,见阙文郎六十四人,武郎六十四人,管押色长二人,引舞四人,共享一百三十四人,更不招置。欲乞依祖宗旧制,下教坊借差诸部乐人充摄。若教坊乐人敷数不足,乞令钧容直贴差应奉。一、合用乐章,乞从本寺具曲名节次,申学士院修撰,前期付下教习。」诏依。十二月二日,教坊所状:「将来大朝会,见阙文、武郎并引舞人,乞下教坊借差;如敷数不足,下钧容直贴差。本所契勘,教坊将来贺正旦人使到阙祗应,尚(书)虑分布不足分:原脱,据《中兴礼书》卷一九九补。,若不差拨二舞等人不:原作「行」,据《中兴礼书》卷一九九改。,显是相坊。」诏并权差钧容直并权差钧:原作「贺正旦人」,据《中兴礼书》卷一九九改。。
二十九日,合门言:「检会旧例,正旦朝会,垂拱殿设帘,殿上驻辇,候起居称贺班绝,乘辇,枢密、知合门官、枢密都副承旨、诸房副承旨前导,管军引驾至大庆殿后幄,皇帝降辇,入次更衣。契勘今来垂拱殿过大庆殿,经由道路与在京不同,取圣旨。」诏:「大朝会,常御殿权设垂拱殿,免驻辇,设帘,止设倚子。称贺班绝,过大庆殿后幄。」
同日,合门言:「今具合申请下项:一、将来正旦朝会,射殿权作大庆殿,无三墀,所有龙墀、沙墀合排立大小使臣,欲乞权免侍立。一、上寿殿上设御榻,两壁窄隘,令权移东壁,御史中丞、正侍郎、直学士与尚书一行差后坐;西壁权移承宣、观察使与节度使一行差后坐。如更铺设不遍,令随宜趱那,于两朵殿坐。」诏依。
绍兴十四年十二月十日,礼部、太常寺言:「正旦御殿受贺,所有宰执同礼部、太常寺官就法惠寺按乐,今定十二月二十三日。乞依在京礼例作休务假一日。」诏依。
十九日,门下后省言:「勘会今来大朝会,合差奉请守视八宝内外符宝郎各二员,其外符宝郎乞差卿、监权摄,所有内符宝郎欲乞下入内内侍省差内侍权摄(摄)。」诏依。
同日,御史台言:「正旦大朝会,其合用文臣百官,应(用)[通]直郎
以上及行在见任寺监主簿承务郎以上职事官趁赴。数内,本台检法官、秘书省官、国子监学博士、正、录末有该载,欲乞权令应京官见任前件职任之人随班趁赴。」诏依。
二十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将来大朝会,依仪合设诸蕃贡物。至日,礼部尚书于殿下奏诸蕃贡物请付所司。缘今来系首初举行朝会之礼,若不陈设,窃虑于礼未尽。礼部、太常寺今相度,欲乞令户部行下所属,将市舶之物量数陈设,所贵依仪不阙。」诏依。
二十三日,御史台、合门言:「勘会大朝会旧例,上寿讫合赴坐官:殿上,文臣权侍郎以上,武臣正任刺史以上,及厢都指挥使。东朵殿,文臣秘书监至朝奉大夫,并都虞候。西朵殿,横行并宗室遥郡及都虞候。东廊,文臣通直郎以上。西廊,诸军指挥使。契勘今来系射殿权设大庆殿,欲乞权用文臣权侍郎以上、武臣正任刺史以上,东朵殿,职事官六曹郎中以上并台谏官;西朵殿,横行并宗室遥郡以上。所有其余文臣通直郎以上及承务郎见任寺监主簿以上职事官,并厢都指挥使至诸军指挥使,并乞权免赴坐。至日,已系主班稍久,其免赴坐臣僚等,欲乞候上寿讫,于殿门外逐幕次赐酒食讫,退。」诏依。
二十七日,礼部、太常寺言:「正旦大朝会,依礼例,班首合称上公外,所有合差官下项,伏乞朝廷降敕差官。一、朝贺并上寿:侍中三员,一员奏中严、外办并奏解严,一员御前奏中严、外辨并奏解严,一员承旨宣制并奏礼毕,并乞差侍从官。押乐太常卿一员。殿下协律郎一员。太常博士一员,赞引上公。并乞差太常寺官。知合门官四员,一员进中严,朝贺兼上寿。并引上公,朝贺。一员进外办朝贺兼上寿。并引中书令奏诸方镇表,朝贺。一员进解严,朝贺兼上寿。一员引上公。上寿。一、朝贺:中书令一员,奏诸方镇表并读表,乞差执政官。参知政事二员,一员奏祥瑞表并读表,一员押诸方镇表案;户部尚书一员,奏诸州贡物请付所司;礼部尚书一员,奏诸蕃贡物请付所司;刑部尚书一员,奏天下断绝,请付史馆:并乞差侍从官。一、(员)上寿:侍中一员,奏请延公(主)[王]等升殿。殿中监一员,以爵并坫授上公,并进第一、第二、第三爵酒。殿中少监一员,注酒。光禄卿一员,奏请允(郡)[群]臣上寿:并乞差两省卿监等。」诏依。
大朝会仪
陈设。前期,仪鸾司张设垂拱、大庆殿门之内。设御榻于大庆殿当中,南面;设东西房于御榻之左右,稍北;设东西合于殿后之左右;殿上前楹施帘;设香案于殿下。太常展宫架之乐于殿庭横街之南;设协律郎举麾位于宫架西北,东向;太常卿押乐位于宫架之前,北向。仪鸾司设文武百官、客使等次于大庆殿门外。其日,御辇院陈舆辇并伞扇于殿下,东西相向。兵部陈五辂于皇城南门之外南:原作「于」,据《宋史》卷一四三《仪卫志》改。,俱北向北向:原脱,据《宋史》卷一四三《仪卫志》补。。
骐骥院列御马于殿门外,东西相向。兵部帅其属设黄麾仗于殿门之内外,并随地之宜。中书后省设诸方镇表案于殿西门之外。门下后省设祥瑞案于殿东门之外。举案职掌各二人,引案令史各一人。户部以诸州、礼部以诸蕃供物陈于宫架之南。诸州、诸蕃以所贡物量数入殿,诸州在东,诸蕃在西,各押当职掌二人。余物陈于门外。太常设典仪位于殿下,近南稍东,赞者三人在其后,俱西向。
朝贺。其日质明,辟大庆殿门,文武百官、客使等入就次,服朝服。乐正帅乐工先入就位,协律郎入就举麾位,太常卿入就押乐位。典仪帅赞者先入就位,凡执事与陪位者以次入。参知政事以诸方镇表、给事中以所奏祥瑞表置于案。次垂拱殿,枢密并知合门官已下,枢密都承旨至逐房副承旨,及在内监临祗应横行武功大夫至保义郎,及合赴垂拱殿立班横行武功大夫至修武郎,内侍省都知押班已下并带御器械官,并履笏,一班。带御器械官如系正任,缀内侍省都知已下班,余归本官班。内侍省都知已下即于枢密班东别为一班。当祗应知合门官以下、提点使臣一班,于枢密班前立。合门附内侍进班齐牌。皇帝出殿下,鸣鞭。先行门、禁卫、诸班、亲从等迎驾,自赞四拜起居。皇帝坐,当祗应知合门官已下提点使臣一班常起居讫,如引人使已起居者,止奏万福。宣荅,知合门官归祗应位,余官退。宣赞舍人揖枢密以下,躬,赴当殿北向,躬,通枢密某官姓名已下起居称贺,复位。舍人赞「拜」,枢密已下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枢密奏「圣躬万福」讫,又再拜。枢密出班,俛伏,跪,致词,讫,俛伏,兴,归位。枢密已下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知合门官当殿躬承旨,复位,西向立定。宣「有制」,枢密已下再拜。宣荅(制)[讫],枢密已下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讫,枢密并知合门官、枢密都承旨至诸房副承旨并于殿东阶下,分东西立,以俟导驾,余官先退。次舍人赞管军臣僚窄衣杖子。宣名,四拜起居,讫,赞祗候引驾。俟皇帝起,导至常御殿南合子下,枢密已下并退。并易朝服,赴大庆殿侍立。管军易朝服,大庆〔殿〕下分东西侍立。俟辇降东阶,至大庆殿后,皇帝降辇,入西合门。导官易朝服,御榻前分左右侍立,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知合门事至签书合门官在东,同知枢密院事、都承旨至诸房副承旨在西。带御器械官并殿上侍立。当侍立合门、舍人以下两朵殿立,不当祗应舍人并于殿东阶下立。诸军将校入就位。四方馆先引诸方及海外蕃客,合门、客省引交州、高丽、夏国使副,御史台知班引殿中侍御史先入就位。次武功大夫以下。次御史台引太常卿以下百官,次侍御史以下,次正任防御使、团练使以下,俱入殿庭就位,东西相向立;伎术官
北向。次引起居郎、舍人入诣香案对立。起居郎西向,舍人东向,上寿归本省班。次引六曹侍郎及开封尹至大司成,次两省官,次节度使至观察使,次御史大夫、中丞,次学士、待制,次太尉,次一品、二品文官,次礼直官引三公、宰相、亲王、使相、执政官,于殿门外序班。三公、三少、侍中、中书令在殿门南阶下稍东;参知政事又在其东;左散骑常侍在其东;次给事中、左谏议大夫,次左司谏、左正言,又在其东;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端明殿学士在参知政事之南稍东;观文殿学士以下稍却,翰林学士、承旨以下又稍却。特进在端明殿学士之南稍前;与观文殿大学士班齐。六曹尚书、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在其东;次六曹侍郎又在其东;开封尹至大司成在六曹侍郎之南;御史大夫在吏部尚书之北,中丞在其东;太子三师在光禄大夫之南稍前,与特进班齐。三少在其东;次宾客、詹事又在其东;左金吾卫、左卫、左诸卫上将军在太子三少之南。每等重行异位,并西向北上。亲王、使相在殿门南阶下稍西;参知政事又在其北稍西;右散骑常侍在其西;次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次右司谏、右正言又在其西;龙图合学士以下,与右散骑常侍班齐。直学士在其西;次待制又在其西;太尉在南,节度使在其西,次承宣、观察使又在其西;右金吾卫、右卫、右诸卫上将军在节度使之南。每等重行异位,并东向北上。礼直官、舍人引侍中版(奉)[奏]「中严」,复位。内外符宝郎奉宝先出,陈于御榻之左右。少顷,又引侍中版奏「外辨」。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帘卷,殿上鸣鞭。禁卫、诸班、亲从、舆辇下应奉人自赞,四拜起居。皇帝御舆出西合,协律郎跪,俛伏,举麾,兴工 柷,宫架奏《干安之乐》。凡乐,协律郎跪举麾,工鼓柷而后作,偃麾、戛敔而后止。皇帝出自西房,内侍承旨索扇,扇合。舍人北向赞东西班并执仪将士就位,四拜起居。执长戟及有妨拜跪兵士止应喏呼万岁。皇帝降舆,升御榻。合门官于榻前班北稍东,西向,赞殿上侍臣枢密以下并再拜,赞拜。合门官赞拜讫,北向,随班再拜,西向,赞各祗候。皇帝南向坐,帘卷。内侍又赞扇开,殿下鸣鞭,戛敔,乐(土)[止],炉烟升。礼直官、舍人引殿门外序班官分东西入,宫架奏《正安之乐》,俱就位,东西相向立,乐止。赞者引参知政事押表案入,诣西阶下,东向立;给事中押祥瑞案诣东阶下,西向,对立定,归本班。俟大起居毕,复表案及祥瑞案位。礼直官、舍人引班首以下横行北向。两省官、学士、待制、上将军以下依旧东西相向立。三公、使相、三少、侍中、中书令并殿下,北向西上,左右仆射在其南,参知政事在中书令之北稍东,左散骑常侍在其东,次给事中、左谏议大夫,次左
司谏、符宝郎、左正言,又在其东。每等重行异位。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端明殿学士在左散骑常侍之南,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稍前,观文殿大学士又稍前。并西向北上。亲王在殿下,北向东上;参知政事在亲王之北稍西;右散骑常侍在其西;次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次右司谏、右正言又在其西;龙图阁学士以下在右散骑常侍之南,枢密直学士以下在其西,待制又在其西。每等重行异位,并东向北上。左金吾卫、左卫、左诸卫上将军在横阶南黄道之东,大将军在其东,率府率又在其东,俱西向北上。右金吾卫、右卫、右诸卫上将军在横阶南黄道之西,将军在其西,率府副率又在其西,东向北上。特进在仪石之南稍东,六曹尚书至光禄大夫在其南,次六曹侍郎、开封尹至大司成,开封尹以下在六曹侍郎之东少绝。次太常卿至中大夫,次殿中少监至中散大夫,次七寺少卿至奉直大夫,次左右司员外郎至朝奉大夫,次六曹员外郎至朝奉郎,次太常丞至承议郎,次开封知县至奉议郎,次太史局正至通直郎,次致仕官,次陪位未升朝官宣教郎以下,又在其南。御史大夫在光禄大夫之东,中丞在其南,次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又在其南。太子三师在御史大夫之东,与特进班齐。三少在其南,次宾客、詹事,次左右庶子以下,又在其南。每等重行异位。夏国使副在陪位官之东,军员在宫架东黄道之东,诸方及海外蕃客在其南。如止一国,即在西。并北向西上。太尉在仪石之南,与特进班齐。节度使在其南,次承宣、观察使,次防御使,次团练使,次刺史,次武功大夫以下,次致仕官,又在其南。通侍大夫至右武大夫在防御使之西,中亮郎至右武郎在其南,和安大夫以下至翰林良医在武翼大夫之西少绝,和安郎以下至翰林医正在其南。每等重行异位。高丽使、副在陪位官之西,交州使、副在高丽使、副之西,军员在宫架西黄道之西,诸方及海外蕃客在其南,进奏官在贡物之间,诸州贡首在其南,并北向东上,伎术官在宫架之前,医官、医学在东,西上,待诏艺学在西,东上,并北向。并在文武百官后,如武功大夫至修武郎员多,即并伎术官在东班百官后。典仪曰「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班首不离位,奏「圣躬万福」。典仪曰「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讫。次引中书令、参知政事分至两阶上,各于案取所奏表,以次分东西阶升,中书令取方镇官高一表。至殿上,分东西立。参知政事在东,中书令在西。礼直官、舍人引承旨侍中升东阶,诣殿上之东,西向立。礼直官、舍人、太常博士引上公升西阶,《正安之乐》作,上公升降并《正安之乐》作。至殿
上,乐止。凡上公升殿,中书令读表,皆舍人引至殿下,合门官殿上接引。礼直官、博士、合门官引上公诣御榻前,北向俛伏,跪,百僚皆躬。奏称:「文武百僚、上公具官臣某等言:元正启祚,万物咸新。伏维皇帝陛下膺干纳佑,与天同休。」俛伏,兴,百僚直身立。降阶。俟上公还位,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讫,躬。侍中进,当御榻前躬承旨,退临折槛稍东,西向,称「有制」,上公并应在位官皆再拜讫,躬宣曰:「履新之庆,与公等同之。」宣讫,复位。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引上公以下分东西序立。次礼直官、合门官引中书令进,当御榻前,北向俛伏,跪,奏称:「中书令具官臣某奏诸方镇表。」奏讫,搢笏,读表,执笏,置表于笏上,俛伏,兴,少退,东向立。次礼直官、舍人引参知政事诣御榻前,奏祥瑞表,如诸方镇表之仪。毕,各降阶,置所奏表于案上,与参知政事俱还本位,表案、祥瑞案退。礼直官、舍人引户部尚书诣横阶南承制位,俛伏,跪,奏称:「户部尚书臣某言:诸州贡物,请付所司。」俛伏,兴,躬。侍中前承旨退,西向曰「制可」,侍中复位。舍人曰「拜」,户部尚书再拜,赞祗候,还本班。次引礼部尚书俛伏,跪,奏称:「礼部尚书臣某言:诸蕃贡物,请付所司。」俛伏,兴,躬。侍中前承旨,退,西向曰「制可」,侍中复位。舍人曰「拜」,礼部尚书再拜,赞祗候,还本班。次引刑部尚书俛伏,跪,奏称:「刑部尚书臣某言:天下断绝,请付史馆。」俛伏,兴,躬。侍中前承旨,退,西向曰「制可」,侍中复位。舍人曰「拜」,刑部尚书再拜,赞祗候,还本班。无即不奏。太史令同。次引太史令俛伏,跪,奏称:「太史令臣某言:某月日云物祥瑞,请付史馆。」俛伏,兴,躬。侍中前承旨,退,西向曰「制可」,侍中复位。舍人曰「拜」,太史令再拜,赞祗候,还本班。侍中进,当御榻前,俛伏,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俛伏,兴,降阶复位。内侍承旨索扇,扇合,帘降,鸣鞭。协律郎跪,俛伏,举麾兴工 柷,宫架奏《干安之乐》。皇帝降座,合门官赞殿上侍臣、枢密以下再拜。赞拜合门官不拜。御舆入自东房,还东合,侍卫如来仪。内侍又赞扇开,戛敔,乐止。礼直官、舍人引侍中奏解严,文武百官退,内外符宝郎奉宝以次出。仗设如旧,就位少休。枢密都承旨以下退,枢密都、副承旨如系文臣或正任,上寿缀本班赴坐。陪位致仕及未升朝进奏官、贡首并先退,余官就次赐酒食,以俟上寿以俟上寿:原作「以上」,据《中兴礼书》卷二○○改。。
上寿。有司排设备,太常设登歌于殿上,立舞表于酇缀之间,尚酝设寿尊于御座之东稍北,设坫于尊南,加爵一。尊、坫、爵皆以御前金玉器充。有司设御茶 于御座之西稍北,有司设群官酒尊于殿下之东西,又设群官座,并如圣节上寿仪。合门、客省、四方馆、承受、御史台、知班、太常寺、礼直官、舍人引三公、宰相、亲王、使相、宗室、文武百僚、诸方及海外蕃
客并人从等各就位。三公、亲王以下分东西相向序立。诸方及海外蕃客在宫架西南,高丽上中节人从在蕃客之西,交州职员又在其西,并北向东上。夏国人从在宫架东南、蕃客之东,并北向西上。礼直官、舍人先引侍中版奏「中严」,少顷又版奏「外办」。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帘卷,内侍承旨索扇,扇合,殿上鸣鞭。皇帝御舆出东合,协律郎跪,俛伏,举麾兴工 柷,宫架奏《干安之乐》。皇帝出自东房,降舆,即御座,南向,帘卷。内侍赞「扇开」,殿下鸣鞭。戛敔,乐止,炉烟升。礼直官、舍人引班首以下横行北向,典仪曰「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随拜三称万岁。引班首以下分班,东西序立。礼直官引殿中监、少监升殿东阶,诣酒尊所。次礼直官、舍人引侍中升东阶,诣殿上之东,西向立。(次礼直官舍人引侍中升东阶诣殿之上之东西向立)次礼直官、舍人引光禄卿诣横阶南承制位,北向俛伏,跪,奏称:「光禄卿臣某言:请允群臣上寿。」俛伏,兴,躬。礼直官引侍中进,当御榻前,躬承旨,退临折槛,稍东,西向曰「制可」。侍中退复位。舍人赞拜,光禄卿再拜讫,赞祗候,复本班。内侍进御茶 ,次殿侍于横阶南酬酒。讫,礼直官、舍人引班首以下横行北向,典仪曰「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随拜三称万岁。礼直官、舍人、太常博士引上公自东阶升,诣酒尊所,北向。殿中监以爵授上公,上公搢笏受爵,诣御榻前少东,西向立。殿中监开爵,殿中少监注酒于爵讫,礼直官、太常博士、合门官引上公升榻,诣御座前躬进。皇帝执爵,上公执盘,虚跪,兴,降榻,以盘授殿中监。上公执笏(请)[诣]御榻前,俛伏,跪,百僚皆躬。奏称:「文武百僚、上公具官臣某等稽首言:元正首祚,臣等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俛伏,兴,百僚直身立。引退,降阶复位。典仪曰「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随拜三称万岁,躬。礼直官引侍中诣御榻前,承旨,退,西向宣曰「举公等觞」,宣讫,退,复位。典仪曰「拜」,赞者承(权)[传],在位官皆再拜,随拜三称万岁。引班首以下分班,东西序立。礼直官、舍人、太常博士引上公自东阶升,至殿中监前,北向,搢笏,受盘,升榻,诣御座,西向立。皇帝举第一爵,宫架作《和安之乐》,饮讫,乐止。上公受虚爵讫,虚跪,兴,降榻,以爵授殿中监。讫,执笏,引降阶,班首以下复北向位立定。典仪曰「拜」,赞者承(权)[传],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宗室遥郡刺史及武功大夫以下并伎术官并退门外赐酒。礼直官、舍人引侍中自东阶升,进御榻前,俛伏,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延公王等升殿。」俛伏,兴,降阶,复位。次引侍中诣御榻前,躬承旨,西向称「有制」,上公并应在位官皆再拜讫,且躬。宣曰:「延(王公)[公王]等升殿。」侍中退,典仪曰「拜」,赞者承传,上公并应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礼直官、舍人引公王以下升
殿两廊,(郡)[群]官并立于席后。殿中监升榻,诣御座东,西向,进皇帝第二爵酒。第三、第四爵进酒并如上仪。每进酒,舍人揖臣僚起立席后。进酒讫,赞就座。。登歌进某(回)[曲]。登歌曲名、乐章命词臣取岁中所有祥瑞撰。第二、第三、第四爵并同。饮讫,乐止。殿中监受虚爵,殿上群官诣横行位,不升殿者于席后立。舍人曰「各赐酒」。舍人曰「拜」,赞者承传,上下群官皆再拜,随拜三称万岁。舍人曰「就座」,群官皆座。太官令行群官酒,群官搢笏受酒,宫架作《正安之乐》。文(武)[舞]入,立宫架北。觞行一周,凡酒巡周并太官令奏。乐止。尚食、典御奉御进食,置御座前。太官令设群官食,凡食 ,并太官令奏。宫架奏,文舞作,三成止,出。殿中监进皇帝第三爵酒,群官立于席后,登歌奏某曲。饮讫,乐止。殿中监受爵,舍人曰「就座」,群官皆坐。太官令行群官酒,宫架作《正安之乐》,武舞入。觞一周,乐止。尚食、典御奉御进食,置御座前。太官令设群官食,宫架奏,武舞作,三成止,出。殿中监进皇帝第四爵酒,登歌奏某曲。太官令行群官酒,并如第二爵之仪。觞行一周,乐止。舍人曰「可起」, 官皆立于席后。礼直官、舍人引侍中诣御榻前,俛伏,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俛伏,兴。群官俱降,复位立定。典仪曰「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讫,分东西序立。内侍承旨索扇,扇合,帘降,鸣鞭。协律郎俛伏,跪举麾,兴工 柷,宫架奏《干安之乐》。皇帝降座,御舆入自〔东〕房,还东合,侍卫如来仪。内侍赞扇开,戛敔,乐止。礼直官、舍人引侍中版奏解严,所司(所司)承旨放仗,在位官皆再拜,退。宣词令于横阶南,慰劳将士,随词逐句应喏,再拜。次太常乐工退。马端临《通考》:《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大朝会者,绍兴十三年十月,诏来岁举行之。王望之为礼部侍郎,言排办不及,请自来年冬至。既而不果。十五年正月朔旦,乃克行。用黄(伏)[仗]三千三百五十人,视东都旧仪,损三之一。时无大庆殿,遂权于崇政殿行之。以殿狭,辇出房不鸣鞭,(宅)[它]如故事。是日,设宫架乐,百官朝服,上寿如仪。自是一行而止。」时学士院撰十二曲,有《端木成文》、《沧海澄清》、《瑞粟呈祥》之曲。是岁冬至,亦止文德殿称贺,上寿亦用《和安之曲》。
十五年九月十四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冬至大朝会,依太常寺条具前两月申请。所有今年冬至大朝会,合取自朝廷指挥。」诏权免。自是元正冬节,宰执率文武百僚于文德殿拜表称贺。
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一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今年冬至,并来年正旦,依礼例,宰臣率文武百僚诣文德殿拜表称贺。缘今来见在大行皇太后服制之内,欲乞依礼例,宰臣率文武百僚诣文德殿进名奉慰。」诏依。
三十年十月十一日,礼部、太常寺言:「检准明德皇后典故,景德三年春正月甲辰朔,上不受朝,
群臣诣阙拜表称贺。契勘前项典故,系在明德皇后小祥之后,当时遇正月朔,上不受朝, 臣诣合拜表称贺。所有今年冬至并来年正旦大朝会,亦系在显仁皇后小祥之后,欲乞依前件典故,(各)[合]于是日皇帝不受朝,宰臣率文武百僚诣文德殿拜表称贺。」诏并免拜表称贺。
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太常少卿王普等言:「勘会今年车驾巡幸,有合条具下项:一、将来冬至正旦拜表称贺,缘在恭文顺德仁孝皇帝服制之内,已申朝廷,乞行奉慰。所有今来车驾巡幸,沿路冬至正旦欲权免奉慰。一、今来巡幸,行宫官僚遇冬至正旦,欲乞于和宁门外望行在拜慰表。所有表文令礼部修撰,拜表讫付进奏院入递投进。」诏依。
三十二年十月四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今来冬至并来年正旦大朝会,缘系在钦宗皇帝服制之内,依典故,是日皇帝不受朝,群臣诣合拜表称贺。」诏依。
隆兴元年十一月五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正旦大朝会,依太常寺条,前两月申请。所有来年正旦大朝会,合取自朝廷指挥。」诏权免。
十二月八日,礼部、太常寺言:「所有将来正旦日,依礼例,宰臣率文武百僚诣文德殿拜表。」诏依。自后仿此。
干道九年九月二十五日,诏:「每岁冬至正旦大朝会,例降指挥权免。所有百官称贺立班仪注,令礼部、御史台、合门、太常寺讨论,申尚书省取旨。」
十二月十四日,兵、礼部言:「准都省批下白札子,为大朝会设仗,送兵、礼部同共讨论,申尚书省。兵、礼部契勘得绍兴十四年大朝会已降指挥,自来排设黄麾大仗五千七十二人,今权减三分之一,用三千三百五十人,随宜摆列。绍兴十三年视朝于文德殿,排设黄麾半仗二千四百一十五人。所有今来正旦朝贺,今讨论,欲乞依绍兴十三年用黄麾半仗二千四百一十五人排设。」诏依。
十八日,礼部、御史台、合门、太常寺言:「正旦(朔)[朝]贺节次,欲乞比附端诚殿称贺礼例,皇太子、文武百僚七拜大起居讫,皇太子出班致词,复位,又五拜。枢密承旨称「有制」,皇太子已下两拜。俟枢密宣荅讫,皇太子已下又五拜,毕,退。俟今降指挥下日,乞令御史台、合门、太常寺同共修定仪注。」诏依。
同日,礼部、太常寺言:「将来正旦(朔)[朝]贺拜数节次,礼部、御史台、合袍,即御座受贺。一、将来正旦,皇帝御大庆殿,皇太子、文武百僚 门、太常寺已将供申朝廷外,今欲比附《政和五礼新仪》月朔视朝仪,条具下项:一、将来正旦,皇帝御大庆殿,服并服常服称贺。」诏依。
二十四日,兵部言:「据左右金吾(卫)[衙]仗、六军仪仗司申,将来正旦朝贺,欲乞依绍兴十三年礼例排设。今开具合行事件下项:一、合用部辖、统制将官各二员,请纳仪仗旁头一十人,并执擎仪仗人兵二千三百六十四人,合
于殿前司差拨。一、契勘仪仗并合于殿前随宜排设,所有大旗三十四口,合于殿门外排设,前一日卓立。依例,量留人兵三十四人、部辖将官二员守宿看管,其余仪仗,至日守丽正门入殿排立。一、执仪仗人兵、职掌旁头,系入殿应奉之人,合用 入殿门号,具数于皇城司关请。一、依例,于朝贺前二日报皇城司,前一日关职掌旁头入殿标认地分。一、合差金吾司官二员充摄上将军。一、合差金吾司引驾四色官、碧襕共三十人。」诏依。
二十五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将来正旦称贺,今条具到申请事件下项:一、依已降指挥,皇太子出班致词,枢密承旨宣荅。今检照《元正朝会仪注》,朝贺致词云:『元正启祚,万物咸新。伏惟皇帝陛下膺干纳佑,与天同休。』宣荅词云:『履新之庆,与卿等同之。』所有来年正旦称贺致词并宣荅袍,即御座受贺。今欲乞以射殿权作大庆殿。一、来年正旦称贺,欲乞是日皇太子、文武百僚先趁赴立班称贺毕,次大金使人入贺,赐茶酒讫,其从驾官以俟从驾,诣德寿宫起居太上皇帝, 词,欲乞依上件礼例施行。一、将来正旦,皇帝御殿服并如已行仪注。一、来年正旦称贺,所有合趁赴官并应奉人等,欲乞入丽正门,出和宁门,径赴德寿宫,以俟立班起居讫,内不系从驾官却趁赴本处,以俟迎驾,奏『圣躬万福』。及乞是日丽正、和宁门并南北宫门,及经由大庆殿门户,并早二刻开。」诏依。自后仿此。
淳熙元年九月七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冬至大朝会,依太常寺条,前两月申请。所有今年冬至大朝会,合取自朝廷指挥。」诏权免。
同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将来冬至大朝会,已降指挥权免。所有朝贺,今欲乞依淳熙元年正月一日正旦朝贺节次,比附端诚殿称贺礼例施行。」诏依,其仪仗仪注,令礼、兵部、御史台、合门、太常寺重别讨论,申尚书省。
十月十四日,礼、兵部、御史台、合门、太常寺言:「寻下左右金吾街仗司讨论去后,本司申:『昨淳熙元年正月一日大庆殿朝贺,排设黄麾半仗二千四百一十五人。今承指挥,将来冬至朝贺,排设仪仗,本司今讨论,欲乞用黄麾角仗一千五十六人。』今欲依左右金吾街仗司讨论到事理施行。」诏依。
二十九日,礼部、太常寺言:「将来冬至称贺,今条具到申请事件下项:一、依已降指挥,皇太子出班致词,枢密承旨宣荅。今检照《冬至朝会仪注》,朝贺致词云:『晷运推移,日南长至。伏惟皇帝陛下膺干纳佑,与天同休。』宣荅词云:『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所有将来冬至称贺致词并宣荅袍,即御座受贺。今欲乞以射殿权作大庆殿。一、将来冬至称贺,欲乞是日皇太子、文武百僚趁赴立 词,欲乞依上件礼例施行。一、将来冬至,皇帝御大庆殿,服
班称贺毕,其从驾官以俟从驾诣德寿宫;不系从驾官俟称贺立班讫,先诣德寿宫门外,以俟迎驾,奏『圣躬万福』。如值雨或沾湿,权免,俟皇帝诣德寿宫大次,降辇;次报皇太子、宰执并文武百僚诣德寿宫殿下立班;次太上皇帝即御座,殿下禁卫起居如常仪。以俟皇帝升殿,并皇太子、宰执、文武百僚朝见,起居太上皇帝,并如已行仪注。一、将来冬至称贺,所有合趁赴官并应奉人等,欲乞入丽正门,出宁和门,径赴德寿宫,以俟立班起居讫,内不系从驾官却趁赴本处,以俟迎驾,奏『圣躬万福』。」诏依。自后仿此。
二年十月十一日,诏:「冬至百官朝贺拜表,为行奉上尊号册宝典礼,权免一次。其合诣德寿宫拜表称贺,用前一日。」
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诏:「正月一日大庆殿文武百僚称贺,为值雨,特免设仪仗。」
冬至 臣朝贺仪、正旦群臣朝贺仪详见前冬至下。
淳熙十四年十一月六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今年十一月十四日冬至,缘在大行太上皇帝服制之内,乞是日宰臣率文武百僚诣德寿殿入临,次移班进名奉慰皇太后、皇帝、皇后。仍乞是日除合从驾官并应奉官随驾外,其沿路逐幕次起居〔官〕权免起居,先赴德寿宫门外,以俟迎驾起居。如值雨沾湿,权免。」诏依。
十二月十八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来年正旦,缘在大行太上皇帝服制之内,乞是日宰臣率文武百僚诣德寿殿入临,次移班进名奉慰皇太后、皇帝、皇后。仍乞是日除合从驾官并应奉官随驾外,其沿路逐幕次起居官权免起居,先赴德寿宫门外,以俟迎驾起居。如值雨沾湿,权免。」诏依。
淳熙十五年十一月四日,礼部、太常寺言:「检准绍兴三十年十月十一日 :『检准明德皇后典故,景德三年春正月甲辰朔,上不受朝,群臣诣合门拜表称贺。』契勘前项典故系在明德皇后小祥之后,当时遇正月朔,上不受朝,群臣诣合拜表称贺。所有绍兴三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冬至,并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冬至「并三十一年十一月」句,疑为衍文。据《宋史》卷三一《高宗纪》显仁皇后崩于绍兴二十九年九月,至三十一年冬至已在小祥之外。,并三十一年正旦,亦系在显仁皇后小祥之后,依前件典故,(冬)于是日,皇帝不受朝,宰臣率文武百僚拜表称贺,奉诏并免拜表称贺。契勘今来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并来年正旦,系在高宗皇帝小祥之后。缘有前项典故指挥,所有宰臣率文武百僚拜表称贺,更合取自朝廷指挥。」
礼 宋会要辑稿 礼八 追封先世名臣谥
追封先世名臣谥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诏:「周文公旦可追封文宪王,于兖州曲阜县建庙,春秋委州长吏致祭。」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诏:「维师尚父寔赞隆周,宜加谥昭烈武成王,仍于青州建祠庙。」
《尚书中候》:「玉璜即璠溪之水,钓其涯得玉璜,刻曰:『姬受命,吕佐之报在齐。』故果封于齐。或云鱼腹中得玉璜。」按此条非《宋会要》文,原眉批云「销」。
礼 宋会要辑稿 礼八 旌 表
旌表
淳熙三年,台州奏:「临海县妇人陈氏,夫亡,年少子幼,有媒议亲。陈氏抚膺恸哭,仆地,复欲自刃。父母许以不复议嫁,方免。奉舅姑极孝。舅朝散大夫朱景山得风眩疾,侍汤药未常少怠。姑年百有一岁,临终,执其手曰:『愿妇子孙众多,寿如我。』其侍母硕人亦甚孝。今年九十三,齿发不衰。二子希尹、希牧,皆举进士。所居室右,萱草合颖而花。及得疾,二子叩头祈祷,愿以身代,遂愈。邑火焚城市,将至所居而灭,孝义所感。」上曰:「此当旌表,以厉风俗。今次庆赦,年九十者自合与封号,又孝行如此,可封安人。」
礼 宋会要辑稿 礼九 田 猎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六 陆子隆 钱道戢 骆牙·姚思廉 列传第七十一 二李·欧阳修 卷第一百二十五·胡三省 卷之一百六十二·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二·佚名 卷之五百四·佚名 一五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现得书名部数及酌定章程饬办情形折·佚名 卷三十六·傅恒 五、引用书目·周天游 后主纪·李延寿 第十七节 加里波的之辞职·梁启超 陈纪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乙未、575)·司马光 卷二十二·赵汝愚 张廷金·周诒春 张履鳌夫人·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