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列传第十六 陆子隆 钱道戢 骆牙

陆子隆,字兴世,吴郡吴人也。祖敞之,梁嘉兴令。父悛,封氏令。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起家东宫直后。侯景之乱,于乡里聚徒。是时张彪为吴郡太守,引为将帅。彪徙镇会稽,子隆随之。及世祖讨彪,彪将沈泰、吴宝真、申缙等皆降,而子隆力战败绩,世祖义之,复使领其部曲,板为中兵参军。历始豊、永兴二县令。

世祖嗣位,子隆领甲仗宿卫。寻随侯安都拒王琳于栅口。王琳平,授左中郎将。天嘉元年,封益阳县子,邑三百户。出为高唐郡太守。二年,除明威将军、庐陵太守。时周迪据临川反,东昌县人修行师应之,率兵以攻子隆,其锋甚盛。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四年,周迪引陈宝应复出临川,子隆随都督章昭达讨迪。迪退走,因随昭达逾东兴岭,讨陈宝应。军至建安,以子隆监郡。宝应据建安之湖际以拒官军,子隆与昭达各据一营,昭达先与贼战,不利,亡其鼓角,子隆闻之,率兵来救,大破贼徒,尽获昭达所亡羽仪甲仗。晋安平,子隆宝最,迁假节、都督武州诸军事,将军如故。寻改封朝阳县伯,邑五百户。废帝即位,进号智武将军,加员外散骑常侍,馀如故。

华皎据湘州反,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患之,频遣使招诱,子隆不从,皎因遣兵攻之,又不能克。及皎败于郢州,子隆出兵以袭其后,因与王师相会。授持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武州诸军事,进爵为侯,增邑并前七百户。寻迁都督荆、信、祐三州诸军事、宣毅将军、荆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是时荆州新置,治于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绥集夷夏,甚得民和,当时号为称职。三年,吏民诣都上表,请立碑颂美功绩,诏许之。太建元年,进号云麾将军。二年卒,时年四十七。赠散骑常侍,谥曰威。子之武嗣。

之武年十六,领其旧军,随吴明彻北伐有功,官至王府主簿、弘农太守,仍隶明彻。明彻于吕梁败绩,之武逃归,为人所害,时年二十二。

子隆弟子才,亦有干略,从子隆征讨有功,除南平太守,封始兴县子,邑三百户。从吴明彻北伐,监安州,镇于宿预。除中卫始兴王咨议参军,迁飙猛将军、信州刺史。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四十二,赠员外散骑常侍。

钱道戢,字子韬,吴兴长城人也。父景深,梁汉寿令。道戢少以孝行着闻,及长,颇有干略,高祖微时,以从妹妻焉。从平卢子略于广州,除滨江令。高祖辅政,遣道戢随世祖平张彪于会稽,以功拜直阁将军,除员外散骑常侍、假节、东徐州刺史,封永安县侯,邑五百户。仍领甲卒三千,随侯安都镇防梁山,寻领钱塘、馀杭二县令。永定三年,随世祖镇于南皖口。天嘉元年,又领剡令,镇于县之南岩,寻为临海太守,镇岩如故。

侯安都之讨留异也,道戢帅军出松阳以断其后。异平,以功拜持节、通直散骑常侍、轻车将军、都督东西二衡州诸军事、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光大元年,增邑并前七百户。

高宗即位,征欧阳纥入朝,纥疑惧,乃举兵来攻衡州,道戢与战,却之。及都督章昭达率兵讨纥,以道戢为步军都督,由间道断纥之后。纥平,除左卫将军。

太建二年,又随昭达征萧岿于江陵,道戢别督众军与陆子隆焚青泥舟舰,仍为昭达前军,攻安蜀城,降之。以功加散骑常侍、仁武将军,增邑并前九百户。其年,迁仁威将军、吴兴太守。未行,改授使持节、都督郢、巴、武三州诸军事、郢州刺史。王师北讨,道戢与仪同黄法抃围历阳。历阳城平,因以道戢镇之。以功加云麾将军,增邑并前一千五百户。其年十一月遘疾卒,时年六十三。赠本官,谥曰肃。子邈嗣。

骆牙,字旗门,吴兴临安人也。祖秘道,梁安成王田曹参军。父裕,鄱阳嗣王中兵参军事。牙年十二,宗人有善相者,云:“此郎容貌非常,必将远致。”梁太清末,世祖尝避地临安,牙母陵,睹世祖仪表,知非常人,宾待甚厚。及世祖为吴兴太守,引牙为将帅,因从平杜龛、张彪等,每战辄先锋陷阵,勇冠众军,以功授真阁将军。太平二年,以母忧去职。世祖镇会稽,起为山阴令。永定三年,除安东府中兵参军,出镇冶城。寻从世祖拒王琳于南皖。世祖即位,授假节、威虏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封常安县侯,邑五百户。寻为临安令,迁越州刺史,馀并如故。

初,牙母之卒也,于时饥馑兵荒,至是始葬,诏赠牙母常安国太夫人,谥曰恭。迁牙为贞威将军、晋陵太守。

三年,以平周迪之功,迁冠军将军、临川内史。太建三年,授安远将军、衡阳内史,未拜,徙为桂阳太守。八年,还朝,迁散骑常侍,入直殿省。十年,授豊州刺史,馀并如故。至德二年卒,时年五十七。赠安远将军、广州刺史。子义嗣。

史臣曰:陆子隆、钱道戢,或举门愿从,或旧齿树勋,有统领之才,充师旅之寄。至于受任籓屏,功绩并着,美矣!骆牙识真有奉,知世祖天授之德,盖张良之亚欤?牙母智深先觉,符柏谷之礼,君子知鉴识弘远,其在兹乎!

猜你喜欢
  卷四百四 列传一百九十一·赵尔巽
  ●卷上·王铚
  卷十八 崇祯十五年壬午·计六奇
  第九十四回 为虎作伥再借外债 困龙失势自乞内援·蔡东藩
  卷第五十一·胡三省
  西南纪事卷一·邵廷采
  名山藏卷之五十五·何乔远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八·佚名
  九五一 寄谕署直隶总督英廉即将李调元案质讯明确迅速定拟具奏·佚名
  卷二十 食货志六·黄遵宪
  王济传·房玄龄
  樊毅传·姚思廉
  完颜昌传·脱脱
  圣祖仁皇帝圣训序·雍正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熊上达·唐圭璋

      上达字通甫。   万年欢   寿熊尚友   春筦方中,正良辰馀五,韶光明媚。晓见非烟佳气,满堂融溢。学语儿童喜色。庆间世、悬弧此日。休言未、结组弹冠,不劳戏傲泉石。   生平服膺道德。看名高谷口,年齐箕翼。况有

  • 卷四·陈廷敬

    目  录 十九调六十二体,起四十一字至四十三字玉蝴蝶七体又名玉蝴蝶慢 女冠子七体又名女冠子慢 中兴乐三体又名湿罗衣 纱窗恨二体 醉花间三体 点绛唇三体又名

  • ●卷七·丁绍仪

    ○词综补遗未收词词有因人而重,如杜祁公之满江红,韩蕲王之南乡子,其天真流露处,足与经济事功相映发,不当以工拙计。故凫芗宗伯词综补遗亟登之,顾搜采尚有未及。如李卫公[德裕]之步虚词,杨文公[忆]之少年游,曾文定[巩]之赏南枝,蔡忠惠

  • 东观集卷八·魏野

    宋 魏野 撰薛端公寄示嘉州道中所作因次韵以答之绣衣不问薜萝衣春草嘉州入咏思忆我茅庐欹枕处当君骢马着鞭时展眉喜近龙头境回首伤遥鹤髪期从此亲题山馆里多情顿掩阆仙诗【贾岛有嘉州之作】送刘煜大着移任龙门知县天

  • 卷二十一·梅鼎祚

    <集部,总集类,古乐苑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二十一明 梅鼎祚 编相和歌辞瑟调曲艳歌何尝行【四解二曰飞鹄行别有一篇语小异鹄二作鹤鹄鹤古通用飞来双白鹤本此古今乐录曰王僧?技録云艳歌何尝行歌文帝何尝双白鹄二篇又古

  • 竹书统笺凡例·徐文靖

    一纪年一书自周隠王十七年瘗于梁襄王冡至晋武太康二年乃得此书凡五百七十九年其时考正者有和峤束晳卫恒荀朂王庭坚王接潘滔挚虞谢衡诸人皆博物多闻之士晋隋唐诸志皆有是书梁沈约始为附注约好言符瑞于事实罕有明今特为

  •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陈寿

    (任峻传、苏则传、杜畿传、郑浑传、仓慈传)任峻传,任峻字伯达,河南郡中牟县人。汉朝末,四方騷乱,关东地区都受到震动,中牟县令杨原忧愁恐惧,打算弃官逃走,任峻劝他说:“董卓带头叛乱,天下人没有不怨恨的。然而却没有人倡议讨伐他

  • 邵宝传·张廷玉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十九岁师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1484)中进士,授许州知州。每月初一,在学宫招集诸生,讲明义利、公私之辨。他考正春秋时人颍考叔的祠墓地点,并将魏文帝庙改为汉愍帝祠,不称献帝而称愍帝,这是遵从汉昭烈帝刘

  •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二·佚名

    甲、记(中)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二)高陈二公遗像碑记(乾隆四十二年)恭修万寿宫碑记(乾隆四十三年)郡城佐属公馆碑记(乾隆四十二年)护理台潮兵备道台湾府正堂蒋德政碑(乾隆四十二年)鼎建台澎军工厂碑记(乾隆四十二年)重修海会寺碑记(乾隆

  •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韩非

    一、赏罚共则禁令不行,何以明之,明之以造父、于期。子罕为出彘,田恒为圃池,故宋君、简公弑。患在王良、造父之共车,田连、成窍之共琴也。二、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君明于此,则正赏罚而非仁下也。爵禄生于功,诛罚生于罪,臣明于

  • 读书录卷七·薛瑄

    孟子七篇乃洙泗之正传经千余载世儒例以子书视之而无知之者独唐之韩子谓孟氏醇乎醇者也又曰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又曰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又曰孟氏之功不在禹下是则千载之间知孟子者韩子一人而已宋之大儒有徳业闻望重于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六卷·灌顶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六卷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圣行品下起卷是如来次广答所问。破前四执文为三。一广破计常。二略破乐净。三广破计我常。我是执之端首故广破之。初破常文为三。一明外道理非。二明其

  • 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归命一切如来应供遍知觉。我今说此一切如来心真言。若有天人持明仙众。归命供养一切诸佛。受持读诵及赞说真言通达法相。若称唵字是圆满义。若称曩字是离怖畏义

  • 卷第九十·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九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 【经】云何为种种三昧所谓普藏严法界三昧普照一切三世无碍境界三昧法界

  • 鉴湖说·王十朋

    东坡先生尝谓杭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目某亦谓越之有鉴湖如人之有肠胃目翳则不可以视肠胃秘则不可以生二湖之在东南皆不可以不治而鉴湖之利害为尤重昔东汉太守马臻之开是湖也在会稽山阴二县界中周回三百五十余里溉田九千余

  • 龙瑞观禹穴阳明洞天图经·李宗谔

    原题宋翰林学士李宗谔修定。《宋史·艺文志》著录曰: “李宗谔《图经》九十八卷,又《图经》七十七卷,《越州图经》九卷, 《阳明洞天图经》十五卷。”鞠帙《图经》盖后人节录上述后两种 《图经》而成。本书现存诸本中,以 《

  • 上清素灵上篇·佚名

    《上清素灵上篇》,又名《玄丹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陶弘景《登真隐诀》已引此篇。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存思人首九宫神君之法。其内容文字与《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所载《太上道

  • 蕉庵诗话·魏元旷

    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