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钦定四库全书

西汉会要卷四

宋 徐天麟 撰

帝系四

皇太子下【杂录下】

孝景前三年梁孝王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与梁王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明年汉立太子前七年上废栗太子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嗣大臣及爰盎等有所关说於帝太后议格孝王不敢复言太后以嗣事【文三王传】

景帝弟梁孝王母窦太后爱之孝王朝因燕昆弟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後传王太后驩窦婴引巵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得以传梁王太后由此憎婴婴亦薄其官【窦婴传】

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枚臯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受诏所为皆不从故事重皇子也【枚乘传】

孝武皇帝六男卫皇后生戾太子据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年七岁矣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臯作禖祝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谷梁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後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是时上春秋高意多所恶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穷治其事丞相公孙贺父子阳石诸邑公主及皇后弟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充典治巫蛊既知上意白言宫中有蛊气入宫至省中坏御座掘地上使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助充充遂至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时上疾辟暑甘泉宫独皇后太子在太子召问少傅石德德惧为师傅并诛因谓太子曰前丞相父子两公主及卫氏皆坐此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徵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请问皆不报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邪太子急然德言征和二年七月壬午乃使客为使者收捕充等按道侯说疑使者有诈不肯受诏客格杀说御史章赣被创突亡自归甘泉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发中廏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曰江充反乃斩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遂部宾客为将率与丞相刘屈氂等战长安中扰乱言太子反以故衆不附太子兵败亡不得上怒甚羣下忧惧不知所出壶关三老茂上书曰臣闻父者犹天母者犹地子犹万物也故天平地安隂阳和调物乃茂成父慈母爱家室之中子乃孝顺隂阳不和则万物夭伤父子不和则室家丧亡故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昔者虞舜孝之至也而不中於瞽叟孝已被谤伯奇放流骨肉至亲父子相疑何者积毁之所生也由是观之子无不孝而父有不察今皇太子为汉适嗣承万世之业体祖宗之重亲则皇帝之宗子也江充布衣之人闾阎之隶臣耳陛下显而用之衘至尊之命以迫蹵皇太子造饰奸诈羣邪错谬是以亲戚之路鬲塞而不通太子进则不得上见退则困於乱臣独寃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诗曰营营青蝇止于藩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往者江充谗杀赵太子天下莫不闻其罪固宜陛下不省察深过太子发盛怒举大兵而求之三公自将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忠臣竭诚不顾鈇钺之诛以陈其愚志在正君安社稷也诗云取彼谗人投畀豺虎唯陛下寛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阙下书奏天子感寤太子之亡也东至湖藏匿泉鸠里主人家贫常卖屦以给太子太子有故人在湖闻其富赡使人呼之而发觉吏围捕太子太子自度不能脱即入室距户自经山阳男子张富昌为卒足蹋开户新安令史李夀趋抱解太子主人公遂格鬭死皇孙二人皆并遇害上既伤太子乃下诏曰盖行疑赏所以申信也其封李夀为?侯张富昌为题侯久之巫蛊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而田千秋复讼太子寃上遂擢千秋为丞相而族灭江充家焚苏文於横桥上及泉鸠里加兵刃於太子者初为北地太守後族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於湖天下闻而悲之【戾太子传】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丙吉为太傅疏广为少傅数月吉迁御史大夫广徒为太傅广兄子受字公子亦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及置酒宴奉觞上夀辞理闲雅上甚驩说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外祖父特进平恩侯许伯以为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将舜监护太子家上以问广广对曰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於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属已备今复使舜护太子家亲陋非所以广太子德於天下也上善其言以语丞相魏相相免冠谢曰此非臣等所能及广繇是见器重数受赏赐太子每朝因进见太傅在前少傅在後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疏广传】

太子既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寛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大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繇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曰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而王母张倢伃尤幸上有意欲用淮阳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元纪】

张倢伃有宠於宣帝霍皇后废後上欲立张倢伃为后久之惩艾霍氏欲害皇太子乃更选後宫无子而谨重者乃立长陵王倢伃为后令母养太子后无宠希御见唯倢伃最幸子淮阳宪王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太子寛仁喜儒术上嗟叹宪王曰真我子也尝有意欲立张倢伃与宪王然因太子起於微细上少依倚许氏及即位而许后以弑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久之上以韦玄成逊侯兄经明行高称於朝廷乃召拜玄成为淮阳中尉欲感谕宪王辅以推逊之臣由是太子遂安【淮阳宪王传】

元帝即位史丹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甚有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是时傅昭仪子定陶共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建昭之间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後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於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於匡衡可相国也於是上嘿然而笑其後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向者大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罪乃在臣当死上以为然意乃解丹之辅相皆此类也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太子希得进见上疾稍侵意忽忽不平数问尚书以景帝时立胶东王故事是时太子长舅阳平侯王凤为卫尉侍中与皇太子皆忧不知所出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适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於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揺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羣臣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曰吾日困劣而大子两王幼少意中恋恋亦何不念乎然无有此议且皇后谨慎先帝又爱太子吾岂可违指驸马都尉安所受此语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妄闻罪当死上因纳谓丹曰吾病寖加恐不能自还善辅道太子毋违我意丹嘘唏而起太子由是遂为嗣矣【史丹传】

绥和中上即位二十五年无继嗣至亲有同产弟中山孝王及同产弟子定陶王在定陶王好学多材於帝子行而王祖母傅太后隂为王求汉嗣私事赵皇后昭仪及帝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故皆劝上上於是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光右将军廉褒後将军朱博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可为嗣者方进根以为定陶王帝弟之子礼曰昆弟之子犹子也为其後者为之子也定陶王宜为嗣褒博皆如方进根议孔光独以为礼立嗣以亲中山王先帝之子帝亲弟也以尚书般庚殷之及王为比中山王宜为嗣上以礼兄弟不相入庙又皇后昭仪欲立陶王故遂立为太子光以议不中意左迁廷尉【孔光传】

皇子

太上皇四男高祖兄伯蚤卒追封武哀侯高后六年追封武哀王次兄仲名喜初封宜信侯汉六年立为代王匈奴攻代仲弃国自归天子不忍致法废为合阳侯楚元王交高祖同父少弟也自有传【以本纪及吴王濞传修】

高皇帝八男吕后生孝惠帝曹夫人生齐悼惠王肥薄姬生孝文帝戚夫人生赵隐王如意赵姬生淮南厉王长诸姬生赵幽王友赵共王恢燕灵王建【高五王传】

孝文皇帝四男窦皇后生孝景帝梁孝王武诸姬生代孝王参梁怀王揖【文三王传】

孝景皇帝十四男王皇后生孝武皇帝栗姬生临江闵王荣河间献王德临江哀王阏程姬生鲁共王余江都易王非胶西于王端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彭祖中山靖王胜唐姬生长沙定王发王夫人生广川惠王越胶东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宪王舜【景十三王传】

孝武皇帝六男卫皇后生戾太子赵倢伃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齐怀王闳李姬生燕刺王旦广陵厉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武五子传】

孝宣皇帝五男许皇后生孝元帝张倢伃生淮阳宪王钦卫倢伃生楚孝王嚻公孙倢伃生东平思王宇戎倢伃生中山哀王竟【宣元六王传】

孝元皇帝三男王皇后生孝成帝傅昭仪生定陶共王康冯昭仪生中山孝王兴【宣元六王传】

杂录

五宗【司马迁传作五宗世家师古曰景帝子凡十三人为王而母五人所生迁谓同母者为一宗故云五宗也】

 

西汉会要卷四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九 隋宗室诸王·李延寿
  列传第三十三·刘昫
  卷二百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三·脱脱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章宗三·脱脱
  卷十·贾谊
  第六回 许优待全院集议 允退位民国造成·蔡东藩
  大事记续编卷七十六·王祎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九十八·佚名
  卷之五百八十·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二·佚名
  ◎老树上题歪诗·吴虞公
  第四五二谕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五日一二二二九--五·佚名
  第三十九卷 仕绩 三 ○·缪荃孙
  一三 安徽学政朱筠奏陈购访遗书及校核《永乐大典》意见折·佚名
  戚继光练兵·吴晗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岳伯川

    (净扮孛老引旦、俫上,云)老汉姓李,是这郑州东关里屠户。父母生我时,眼上有一块青,人顺口叫我做青眼李屠。嫡亲的四口儿,这个是媳妇儿,这个是孙子。孩儿是小李屠,不幸患病死了。今日三日也,心上还有些热,孩儿着众街坊抬出来我看

  • 卷五十四·志第三十·礼八·张廷玉

        ◎礼八   册皇后仪 册皇太子及皇太子妃仪册亲王及王妃仪 皇帝 加元服仪 册皇太子皇子冠礼品官冠礼 庶人冠礼   册皇后仪   古者立后无册命礼。至汉灵帝立宋美人为皇后,始御殿,命太尉持节,奉玺绶,读

  • 卷之四十七·佚名

    洪武二年十一月壬辰朔征虏大将军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北征还入见 上抚劳之○甲午以工部尚书孙克义为河南行省参政兵部尚书安统为山西行省参政调山西参政周彧为北平行省参政○乙未以工部侍郎张允为本部尚书左司郎中刘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七十一·佚名

    万历三十八年五月乙巳朔○丙午夏至 大祭 地于 方泽遣公朱应槐侯陈应诏都御史孙玮侍郎萧云举各行礼○部奏辽虏自长定堡得利垂延辽阳乘辽河旱涸易渡聚众烂蒲河等处督抚按道诸臣戒严坚璧清野适西兵三千以援辽至猝搏战

  • 卷之一百六十七·佚名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五月壬戌朔。奉差山西平阳等处赈济户部尚书马齐、请训上□日。上谕之曰、尔传谕巡抚噶尔图、平阳等处地震、房舍倒坏、人民压毙、伊应亲身于彼处设厂居住、将被灾百姓救护、候朕谕上□日。

  • 世家卷第十四 高丽史十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睿宗三。○(乙未)十年春正月壬申朔放朝贺。癸酉宴辽横宣使于干德殿。乙亥宴落起复使于干德殿。丙子辽遣观察使高庆顺来贺生辰。戊寅宴辽

  • 苏绰传·李延寿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苏则的九世孙。他们家各代都有人食俸禄二千石。他的父亲苏协,任武功郡的太守。  苏绰从小酷好学习,博览群书,尤工于算术。他的从兄苏让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京城城门外替他饯行。临分别时

  • 徐九思传·张廷玉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年间授句容知县。初理政事,谦虚谨慎,似乎不大胜任工作。一次,有吏盗窃县印盖在空白公文纸上,九思揭发其奸诈行为,依法论罪。郡吏为此人叩头说情,九思坚决不允,于是人人敬畏。他对于孤老贫困者,加倍抚恤,而对

  • 三年·佚名

    (戊辰)三年大明正德三年春正月1月1日○己亥朔,上率百官,行望闕禮。遂行賀禮于大妃殿,仍受朝賀。○御勤政殿,宴群臣,倭、野人亦與焉。1月2日○庚子,臺諫合司啓曰:「以土田、臧獲,濫賜功臣及朴永文、安潤德、姜澂功臣蔭加等事,廢事

  • 泰鸿第十·鹖冠子

    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故九皇受傅,以索其然之所生,傅谓之得天之解,傅谓之得天地之所始,傅谓之道,得道之常,傅谓之圣人,圣人之道与神明相得,故曰道德,□始穷初,得齐之所出,九皇殊制,而政莫不效焉,故曰泰一。泰

  • 卷十四·陈经

    <经部,书类,陈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觧卷十四宋 陈经 撰太甲上【商书】读此篇之书伊尹何其不幸哉当其处有莘之野乐尧舜之道天下之责不在伊尹及其幡然而改以天下自任则其责在伊尹矣一出而相汤以放桀其次则放

  • 尚书考异卷五·梅鷟

    明 梅鷟 撰伏生所传圣人之经为晋人假壁藏古文之名擅改者多矣此圣经之一阨也不可得而知矣犹幸徐广司马贞等诸贤人君子及唐人之正义畧存一二尚可考者谨列于左尧典辩章百姓司马贞曰辩字古文尚书作平史迁作便此文盖读平

  • 卷四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四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四十七四望山川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汉书注师古曰谓夏都安邑殷都朝歌周都洛阳】故嵩高爲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

  • 卷九十八·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九十八庶人之孝用天道因地利谨身节用易防九二子克家【臣】按一卦之中五父二子防二坎体系辞言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是于家为次子也程传曰初隂暗居下民之防蒙而无知庶人之常也以隂暗而至于

  • 卷第五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八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贤圣品第六之二此中余部有作是言定无实乐受唯是苦。云何知然由理教故。由何等理后苦增故。谓于一切所作事业及威仪中。若久习住皆于后位苦增可得。理必无

  • 太白经·佚名

    太白经,撰人不详。书中引述唐李筌《阴符经注》及施肩吾颂诗,当出于唐末五代。《道藏子目引得》着录此书即施肩吾撰。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修炼金丹之道。首先讲述《黄帝九鼎神丹经》源出及传授

  •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佚名

    一卷,失译,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之异译,先出。度者,入之义也。

  • 放钵经·佚名

    一卷,失译,即普超三昧经奉钵品之别译也。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化作一人持百味饭食使献佛,佛即置钵于地下入地中,至赖毗罗耶佛刹悬空中,使诸弟子索之,不得,最后,文殊师得索之,还献佛所,赖毗罗耶佛因为诸弟子说诸菩萨在娑婆世界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