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章·管子之爱国心及其返国

世俗论者,往往以忠君爱国二事,相提并论,非知本之言也。夫君与国截然本为二物,君而为爱国之君也,则吾固当推爱国之 爱以爱之;而不然者,二者不可得兼,先国而后君焉。此天地之大经,百世侯圣人而不惑者也。泰西之英雄,殆莫不知此义。若我称中国之英雄,其知之极明,而行之极断者,其惟管子乎?吾于其初定谋时见之,吾于其将返国时见之。

当管、鲍、召三人之议奉傅问题也,管子与召忽,盖已豫定其死生去就矣。《大匡篇》记之曰:

召忽日:“百岁之后,吾君卜世,犯吾君命,而废吾所立,夺吾纠也。虽得天下,吾不生也。”管仲日:“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程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程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

嘻,读此言,何其自信力之坚强若是耶?何其论理学之分明若是耶?管子非好为不忠于纠也,彼其审之极熟,知以纠与齐国较,纠极小而齐国极大,纠极轻而齐国极重也,管子者,齐国之公人,非公子纠之私人也。孔子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经大圣之论定,而后世有疑于管子此举者,可以涣然冰释矣。

(《大匡篇》)鲁伐齐纳子纠,桓公自首先入,战于乾时,管仲射桓公中钩。鲁师败绩,桓公践位,于是劫鲁使杀公子纠。桓公问于鲍叔日:“将何以定社稷?”鲍叔日:“得管仲与召忽,则社稷定矣。”公日:“夷吾与召忽,吾贼也。”鲍叔乃告公其故图。公日:“然则可得乎?”鲍叔日:“若亟召则可得也,不亟不可得也。夫鲁施伯知夷吾为人之有慧也,必将令鲁致政于夷吾。夷吾受之,则彼知能弱齐矣;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也,必将杀之。”公日:“然则夷吾受乎?”鲍叔对日:“不受。夫夷吾之不死纠也,为欲定齐国之社稷也。今受鲁之政,是弱齐也。夷吾之事君无二心,虽知死必,不受也。”公日:“其于我也,曾若是乎?”鲍叔对日:“非为君也,为社稷也。其于君,不如其亲纠也。纠之不死,而况君乎?君若欲定齐之社稷,则亟迎之。”

(《小匡篇》)桓公自首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日:“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胃执桴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日:“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日:“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观此则管子之人格可以见矣。中国人爱国心颇弱,苟不得志于宗国,往往北走胡南走越,为敌国伥以毒同类。春秋战国间,爱国之义,比后世犹稍为昌明矣。然以伍员、商鞅之贤,犹不免于此,若后世中行说张元、张弘范辈,更无论矣!管子虽知死:不受鲁政,此千古国民之模范也:管子之心事,‘唯鲍叔能道之:“非为君也,为社稷也。”呜呼!何其有味乎言之也!至其所论管子五事,则管子为忠于国民之政治家、为负责任之政治家,为能立法之政治家,为善于外交之政治家,为能实行军国主义之政治家,举于是见焉。虽寥寥数语,而管子之人格备矣!管子曰“知我鲍子”,岂其虚哉?

(《大匡篇》)施伯劝鲁君致政于管仲以弱齐,不受则杀之以说于齐。鲁未及致政,而鲍叔至,请管仲、召忽。鲁将杀焉,鲍叔进日:“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寡君愿生得之以殉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贼比也,”鲁君遂束缚管仲、召忽。管仲谓召忽日:“子惧乎?’’召忽曰:“何惧?吾不蚤死,将胥有所定也。今既定矣,令子相齐之左,必令忽相齐之右。虽然,杀君而用吾身,是再辱我也!子为生臣,忽为死臣。忽也知得万乘之政而死,公子纠可谓有死臣矣!子生而霸诸侯,公子纠可谓有生臣矣!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子其勉之!”乃行入齐境,自刎而死。管仲遂入。

管、鲍、召者,齐国之三杰也,其爱国心一也。召忽必行入齐境乃死焉,亦管仲不受鲁政之意也。管仲之能定社稷 ,霸诸侯,彼自信之,鲍叔信之,召忽亦信之。观此而知伟人之素养,及其信于朋友之有道矣!

猜你喜欢
  志第一 礼乐一·欧阳修
  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张廷玉
  ●崇祯实录卷之十三·佚名
  卷之五百八十三·佚名
  八二七 军机大臣奏恭录御制诗冠列《诗经世本古义》等集卷首片·佚名
  卷之九十七·祁韵士
  卷三十四·佚名
  卷七·欧阳昱
  许智藏传·李延寿
  高聪传·李延寿
  张孟兼传·张廷玉
  赵德胜传·张廷玉
  卷一百四十六·雍正
  卷一百二十五之九·雍正
  146.李靖夜袭阴山·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韩彦古·唐圭璋

      彦古字子师,延安人。韩世忠之幼子。隆兴二年(1164),将作监丞。乾道二年(1166),知严州,与宫观。三年(1167),知泰州,未赴罢。六年(1170),考功员外郎兼权大理少卿。七年(1171),权知临安府。八年(1172),右司员外郎兼权弄部侍郎,除秘阁修撰知

  • 第四折·郑光祖

    (外扮秦国公子领祗候上)(秦公子云)八水通流分上国,三川似锦乐丞民;春秋继世尊赢氏,赳赳威严号大秦。某乃秦哀公是也,建国于咸阳。方今春秋十二国,秦为上国,不期齐国有无盐女,好生的智勇多能,因解玉连环一事,将使命文面而回。某

  • 第一折·关汉卿

    ;[净扮赛卢医上,诗云]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自家姓卢,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在这山阳县南门开着生药局。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本利该还他二十两,数次来讨这银子,我又无的还他。若

  • 卷七·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七目录山水类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唐李白】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唐李白】王晋卿所藏着色山【宋苏轼二首】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

  • 附录等·脱脱

        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领经筵事臣脱脱言:窃惟天文莫验于玑衡,人文莫证于简策。人主监天象之休咎,则必察乎玑衡之精;监人事之得失,则必考乎简策之信。是以二者所掌,俱有

  • 第三十八回 于少保沈冤东市 徐有贞充戍南方·蔡东藩

      却说景帝方卧疾斋宫,正值残梦初回。炉香欲烬,忽闻钟鼓声喧,来自殿上,不禁惊异起来,忙呼问内侍道:“莫非是于谦不成?”此语颇奇。内侍错谔未答。既而内监走报,说及南宫复辟事。景帝连声道:“好!好!好!”说着,气喘不已,面壁而卧

  • 卷之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完颜撒改传·脱脱

    完颜撒改,上京纳鲁浑河人,其祖先居在兀冷窟河。他身高力大,善于使枪。金军南征,睿宗为右副元帅,把完颜撒改招为部下,给他佩带金牌,让他监督军事。天眷元年(1138),完颜撒改被授予本班祗候郎君详稳。其后他在泰州路从军,军帅任完

  • 第十五章 40·辜鸿铭

    子曰:“辞达而已矣。”辜讲孔子说:“语言应通俗易懂,而没有其他任何特殊要求。”

  • 卷十七·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说卷十七   宋 吕祖谦 撰昭公晋顷公卒八月葬郑游吉吊且送葬【三十年】晋顷公之丧郑游吉吊且送葬以一人兼二人之职晋人所以责之当时观子太叔对尚见得先王之制士吊大夫送葬这个三代典制天子须加

  • 卷二十七中·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二十七中  元 王天与 撰酒诰第十二        周书酒诰【汉孔氏曰康叔监殷民殷民化纣嗜酒故以戒酒诰吕氏曰酒之为病在后世视之则甚轻当时视之则甚重商举世之病在酒所以大诰之○蔡氏曰

  • 卷十四·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十四论语五雍也第六雍也可使南面章仲弓见圣人称之故因问子桑伯子如何想见仲弓平日也疑这人故因而发问夫子所谓可也者亦是连上面意思説也仲弓谓居敬而行固是居敬后自然能简然亦有居敬而不

  • 卷四十九·佚名

    释发趣品第二十【经】佛告须菩提:&ldquo;汝问云何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从一地至一地,是名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rdquo;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从一地至一地?&rdquo;佛言:&ldq

  • 卷五·佚名

    释初品中摩诃萨埵【经】摩诃萨埵。【论】问曰:云何名摩诃萨埵?答曰:摩诃名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名为摩诃萨埵。复次,摩诃萨埵者,于多众生中最为上首故,名为摩诃萨埵。复次,多众生中起

  • 源启·善一如纯

    予行脚东南。经诸大剎。每於休夏之际。披阅传灯。见古今尊宿名目。多在江浙诸省。惟黔中未见片言点墨。不禁掩卷而叹曰。圣贤不择地而生。佛法徧一切处。何吾黔之独无也。是人以地囿耶。抑佛法有偏耶。予抱此念。周旋

  • 高龙芭·梅里美

    《高龙芭》是著名法国作家梅里美最杰出的小说之一,是《梅里美中短篇小说全集》除《马铁奥大义灭亲》外另一篇描写科西嘉人性格的作品。《高龙芭》展示了在十九世纪文学中一个不多见的女性形象,她感情炽裂、豪爽正直,蔑视

  • 幕学举要·万维翰

    清万维翰著。一卷。本书就著者阅历,提纲挈要地论述习幕之道,以供有志于此者参考。内有总论、盗案、命案、奸情、逃人、钱谷、交盘、社仓、赈灾、捕蝗、水利、官牙等二十目。书眉有清汪辉祖所作增注。

  • 观心诵经法记·智顗

    全一卷。又称观心诵经记。隋代智顗说,唐代湛然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本书乃宣说诵经须身、口、意三业清净,配合空、假、中三观而运慈、悲二法,以趋入第一义空为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