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八十回 废守备奸臣通敌 申和约使节还朝

  却说张浚见了李显忠,闻知符离兵溃,所有军资器械,抛弃殆尽,免不得抚膺太息,乃改命刘宝为镇江军都统制,自渡淮入泗州,招抚将士,复退还扬州,上疏自劾。朝右一班主和党,纷纷论浚,孝宗尚不为所动,且赐浚手书道:“今日边事,倚卿为重,卿不可遂畏人言,朕当与卿全始全终。”浚得此书,乃令魏胜守海州,陈敬守泗州,戚方守濠州,郭振守六合,在淮阴聚水军,在寿春屯马军,大修两淮战备。孝宗复召浚子栻,入问守御情形。浚附呈奏折,略言:“自古明良交会,必协谋同志,借成治功。今臣孤踪外寄,动辄掣肘,陛下亦无所用臣,臣愿乞骸骨归里”等语。孝宗览奏,顾语栻道:“朕信任魏公,不当令退。”既而和议复兴,汤思退复入为醴泉观使,右正言尹穑,遂附思退劾浚。孝宗亦未免动疑,竟降授浚为特进枢密使,宣抚江、淮东西路,贬显忠为果州团练副使,安置潭州。邵宏渊虽降官阶,仍任建康都统制。贬李显忠,仍任邵宏渊,以此为明,谁其信之?参知政事辛次膺,前因力阻和议,触忤秦桧,落职至二十年,自孝宗召入枢密,寻擢参政,至是劾论汤思退,情愿免官,遂罢为奉祠。

  思退竟进任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

  思退当然主和,去一史浩,复来一汤思退,如何恢复中原?独陈俊卿上疏抗章,谓和议必不可成,张浚仍当复用。孝宗乃仍令浚都督江、淮军马。未几,复得金帅纥石烈志宁来书,大旨仍如前言。思退劝孝宗和金,参政赵葵亦附思退议。工部侍郎张阐奋进道:“敌来议和,畏我呢,爱我呢?恐怕是款我呢?臣意谓决不当和。”恰是个硬头子。孝宗道:“朕意也是如此。且随宜应付,再作计较。”乃遣卢仲贤如金师,赍交复书。仲贤陛辞,孝宗谕以海、泗、唐、邓诸州,不宜轻许。仲贤应命而出。偏汤思退竚待朝堂,私语仲贤道:“如果可和,四州亦不妨许金。”必欲割地,是何用意?

  是时金都元帅仆散忠义已进据宿州,仲贤至宿州,进见仆散忠义,哃喝多端,吓得仲贤不敢措词,但答言归当禀命。忠义乃再给文书,要索四事:一、南北通书,改称叔侄;二、割让海、泗、唐、邓四州;三、岁纳银币如旧额;四、须送交叛臣,及还中原归附人民。仲贤匆匆还朝,把来书献入。孝宗颇悔遣仲贤,张浚也遣子栻入奏,谓仲贤辱国无状。孝宗遂下仲贤狱,责他擅许四州罪状。镌夺三阶,寻复除名,窜往郴州。偏汤思退急欲求和,又奏遣王之望充金国通问使,龙大渊为副,暗中嘱之望许割四州,惟求减岁币的半数。之望等去后,右正言陈良翰始得闻知,亟奏言:“朝议未决,之望遽行,恐辱国不止仲贤,应追还之望,先遣一使往议,改定原约,然后通问未迟。”张浚亦上言:“金未可和,请车驾亟幸建康,锐图进兵。”孝宗乃诏饬之望等待命境上,毋得亟往,改命胡昉为金国通问所审议官,一面命廷臣会议和金得失。陈康伯谓:“金人要索四事,最关重大的条目,便是欲得四州。我朝以祖宗陵寝,及钦宗梓宫为言,因此未决,乞召张浚还朝,悉心咨议。”汤思退等俱言和为上计。时虞允文已调任湖北京西宣谕使,胡铨已召为起居郎,还有监察御史阎安中,皆力阻和议。又有监南岳庙朱熹应召入对,谓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孝宗默然不答。其意可知。汤思退又从中谗间,止除熹为武学博士,熹辞职告归。康伯与思退不合,亦上章求去,孝宗准奏,竟调思退为左仆射,另授张浚右仆射,仍都督江、淮军马。

  越年,接得边报,使臣胡昉被金人执去,孝宗不禁叹息道:“和议不成,大约是有天意呢。”遂召王之望等回朝,且命张浚巡视江、淮,整缮兵备。汤思退暗地焦灼,奏请孝宗禀达上皇,再定大计。孝宗亲自批答道:“金人无礼如此,卿尚欲议和么?况今日敌势,非秦桧时比,卿乃日夕言和,比秦桧尚且不如。”思退得批大骇,可巧胡昉自金遣还,于是思退又得借口,振振有词了。原来胡昉至金,金人责宋失信,把他拘留。嗣由金主雍释归,令昉传报宋廷,妥商和议。思退遂暗唆王之望及户部侍郎钱端礼等,奏称守备未固,国帑已虚,愿以符离为鉴,易战言和。孝宗乃令之望、端礼两人,宣谕两淮,且召张浚入供相职。浚此时正大治战舰,号令两河豪杰,锐意兴师,并令降将萧琦,统领降众,檄谕辽人,约为声援。偏钱端礼到了淮上,竟遣人入奏,有“名曰守备,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治”等语。看官!你想张浚如何不愤?如何不恼?还至平江,上表乞休,共至八次。孝宗乃授浚少师,兼保信军节度使,南判福州。侍御史周操,乞请留浚,反遭罢斥。且撤退两淮边备。浚行次余干,积郁成疾,昉至弥留,遗书嘱二子栻、枃道:“我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湔涤国耻,死后不当葬我先人墓侧,但葬我衡山下便了。”既而讣闻于朝,孝宗颇思浚忠,初赠太保,进赠太师,予谥忠献。浚,绵竹人,夙具大志,终身不主和议。孝宗即位,颇加倚畀,称魏公不称名。所惜忠勇有余,才智不足,符离师溃,几令孝宗绝望,所以忽战忽和,终无定见。论断精当。

  自浚殁后,又少了一个反对和议的健将,当由思退奏请,派遣宗正少卿魏杞使金,拟定国书称,侄大宋皇帝眘再拜奉书于叔大金皇帝,岁币二十万。孝宗又面谕杞道:“今遣卿赴金议和,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还归附人。”杞又条陈十七事,由孝宗随事许可,乃叩首辞别道:“臣奉旨出疆,怎敢不勉?万一敌人无厌,愿速加兵。”孝宗称善。杞乃退朝,整装北去。

  胡铨又上疏极陈,谓:“和议成,有十可吊,不成有十可贺。”且有“再拜不已,必至称臣,称臣不已,必至请降,请降不已,必至纳土,纳土不已,必至舆榇,舆榇不已,必至如晋怀帝青衣行酒,然后为快。今日举朝大臣,类似妇人,臣情愿放流窜殛,不愿朝廷再辱”云云。孝宗见疏,并不批答,也不加罪。最可恨的是汤思退,恐和议不成,竟遣私党孙造,潜往金军,劝他用重兵胁和。真是秦桧不若。于是金元帅仆散忠义等,复议渡淮南侵。宋廷闻警,又不觉惶急起来。汤思退尚嗾令御史尹穑,劾罢反对和议的官吏,多至二十余人。忽有诏旨发下,命他都督江、淮军马。他是个和事老,若叫他卖国求荣,倒是好手,怎么要他去做元帅呢?孝宗亦觉昏愦。当下入朝固辞,乃改命杨存中代任。存中甫受职,忽闻金兵已攻陷楚州,魏胜战死。那时存中亟驰至淮,连防守几来不及了。

  看官道魏胜如何战死?原来魏杞奉使如金,由金帅仆散忠义求观国书。杞答言书经御封,须见过金主,方可廷授。忠义料不如式,又求割商秦各州,及岁币二十万。杞遣人奏闻孝宗,从思退议,许割四州,岁币如二十万数目,再易国书,交杞赍去。哪知仆散忠义已与纥石烈志宁自清河口攻楚州,都统制刘宝,闻风出走,独魏胜领忠义军往拒河口,拟截击金兵饷道。偏刘宝檄止胜军,谓不应自挠和议。金既入侵,尚欲顾全和议,非痴即騃。胜只好按兵不动。及金兵渡淮而南,已入宋境,胜急往抵御,彼此交锋,自卯至申,未决胜负。不意金将徒单克宁带了数万生力军,自斜刺里杀到,眼见得众寡不敌,主客悬殊,胜尚率众死战,至矢尽力疲,自知必死,乃顾亲卒道:“我当死此,尔等如得脱归,可上报天子。”言已,令步卒居前,骑兵殿后,且战且走。至淮阴东十八里,中箭身亡,楚州遂破。江、淮又震,幸杨存中星夜驰到,檄调诸将,令互相援应,稍固边防。怎奈金兵得步进步,入濠州,拔滁州。都统制王彦又复南遁,朝议至欲舍淮渡江。想又是思退主张。独杨存中坚持不可。且追咎两淮守备,无端撤去,致有此变。孝宗始悔用思退言,台官仰窥上意,交劾思退。思退因得罪落职,谪居永州。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复伏阙上书,极言:“思退及王之望、尹穑二人,奸邪误国,招致敌人,乞速诛以谢天下!”孝宗虽不见从,这消息已传达远方,思退行至信州,闻信变色,发颤了好几日,当即死了。还是侥幸。孝宗复召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进钱端礼签书枢密院事,虞允文同签书枢密院事,三人中又夹一奸党。并命王之望劳师江上。之望系思退爪牙,当然奉着衣钵,专以割地啖金为得计。钱端礼与之望同谋,仍奏遣国信所大通事王,至金军议和。之望益檄令诸将,不得妄进。至言官劾罢之望,王已得金帅复书,核准和议了。这次和议的大纲,共计三条:

  一 两国境界如前约。

  二 宋以叔父礼事金。宋主得自称皇帝。

  三 岁纳银币,照原约各减五万,计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和议既成,进钱端礼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虞允文同知枢密院事,王刚中签书院事,且下诏肆赦道:

  比遣王远抵颍滨,得其要约,寻澶渊之信,仿大辽书题之仪,正皇帝之称,为叔侄之国,岁币减十万之数,地界如绍兴之时,怜彼此之无辜,约叛亡之不遣,可使归正之士,咸起宁居之心,重念数州之民,罹此一时之难,老稚有荡析之,丁壮有系累之苦,宜推荡涤之宥,少慰凋残之情。所有沿边被兵州军,除逃遁官吏不赦外,杂犯死罪情轻者减一等,余并放遣。此诏。

  这篇诏命,相传系洪适所草,适亦主和党人,从前宋廷贬节求和,四方尚未尽闻知,自有此诏,才知朝廷近事。时论统咎洪适失词。其实南北两宋,均为和字所误,既已言和,还有甚么掩耳盗铃呢?评论亦是。且说孝宗嗣位之年,因南北修和,改元乾道,罢江、淮都督府,授杨存中为宁远、昭庆节度使,又撤销两淮及陕西、河东宣抚招讨使。未几,陈康伯病殁,赐谥文恭。康伯,弋阳人,器识恢宏,临事明断,孝宗尝称他可比谢安。至陈康伯既殁,一时继相乏人,只命虞允文参知政事,王刚中同知枢密院事。既而刚中又殁,擢洪适为签书枢密院事。

  到了暮春,魏杞自金归来,入谒孝宗,谓已与金正敌国礼了。先是杞至燕山,金馆伴张恭愈,见国书上列着大宋字样,便胁杞除去大字。杞毅然道:“南朝天子,不愧圣神,现今豪杰并起,共思敌忾,北朝用兵,能保必胜么?不过为生灵计,能彼此息兵安民,方免涂炭,所以命杞前来修好,若北朝果允践盟,幸勿再加指摘,迫人所难。”张恭愈入白金主,金主御殿见杞,杞仍如前言。金主雍方道:“朕亦志在安民,所以谕令息兵,此后当各照新约,固守勿替,朕不再苛求了。”杞才称谢,乃彼此签定和约,既不发还叛人,也没有再受册封,再上誓表。惟海、泗、唐、邓四州,及大散关外新得地,一律归金。杞告别南还,孝宗闻他详报,自然心喜,慰藉甚厚。金主雍召还仆散忠义等,只留六万人戍边,且将宋国岁币,分赏诸军。仆散忠义先还,拜为左丞相,寻召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入见,授平章政事,仍令他还镇南京。仆散忠义越年病逝,纥石烈志宁又越十年乃殁,《金史》上称为贤将相,这也毋庸细表。

  单说宋廷自议和后,国家无事,孝宗乃立邓王(忄耆)为皇太子。(忄耆)系故妃郭氏所出,郭氏生四子,长即(忄耆),次名恺,又次名惇,又次名恪,既而薨逝。及孝宗即位,追册郭氏为皇后,封(忄耆)为邓王,恺为庆王,惇为恭王,恪为邵王,一面续立贤妃夏氏为皇后。夏氏为袁州宜春人,生时有异光穿室,及长,姿貌秀丽,父协因将女纳宫中,得为吴太后(忄耆)中侍御。太后因郭妃去世,特以夏氏赐孝宗,寻受册为正宫。叙两后事,乃是插笔。及(忄耆)为皇储,(忄耆)妻钱氏,当然为太子妃。看官道钱氏为谁?乃是参政钱端礼的女儿。正意在此。端礼倚着贵戚,早已觊觎相位,至是因宰执久虚,女且益贵,满拟宰辅一席,在掌握中。偏侍御史唐尧封上言,端礼帝姻,不应执政,有诏迁尧封为太常少卿,朝右大哗。吏部侍郎陈俊卿,又面陈:“本朝故事,从未闻帝戚为相,愿陛下谨守家法!”孝宗颇以为然。端礼阴怀私怨,出俊卿知建宁府,自己亦奏请避嫌,不意孝宗已批答出来,罢端礼为资政殿大学士,兼提举万寿观使。端礼没法,只好怏怏受命。又越数月,竟令洪适为右仆射,兼枢密使,适自中书舍人,半岁四迁,骤登右相,廷臣又不免生议。适亦无所建白,不安于位,至乾道二年春季,以霪雨引咎乞休,乃命参政叶颙为左仆射,魏杞为右仆射,蒋芾参知政事,陈俊卿同知枢密院事,当时号为得人。

  不幸宫廷内外,迭遭大丧,几乎老成凋谢,懿戚沦亡的痛苦,接踵而来。乾道二年十一月,宁远节度使杨存中卒,存中出入宿卫四十年,大小二百余战,未尝大衄,人共称为忠义。殁时,举朝震悼,予谥武恭。越年三月,秀王夫人张氏卒。秀王早薨,至是夫人张氏又殁,孝宗笃念本生,成服后苑,又不免一番哀戚。越两月,太傅四川宣抚使新安王吴璘又卒,遗疏请:“毋弃四川,毋轻出兵。”孝宗览疏,也不禁泪下,追赠太师,加封信王。又越月,皇后夏氏崩,又越月,皇太子(忄耆)亦逝世,后谥安恭,太子谥庄文。孝宗哀上加哀,痛中增痛,还赖内外臣工,多方劝慰,才觉少解悲怀。不如意事,杂沓而来,却是难为孝宗。惟左右两相,随时变更,叶颙、魏杞罢相后,专任蒋芾。芾以母丧去位,改任陈俊卿、虞允文。允文拟遣使如金,以陵寝为请,俊卿以为未可,谓使节不应轻遣。孝宗方向用允文,罢俊卿,判福州。遣起居郎范成大为金国祈请使,求陵寝地,及更定受书礼。先是绍兴年间,金使至宋,捧书升殿,宋帝必降榻受书,转授内侍。至孝宗初年,陈康伯执政,每值金使到来,但令伴使取书以进。及汤思退为相,复寻绍兴故事,孝宗渐有悔心,乃令成大口请。成大密草章牍,怀诸袖中,当入谒金主时,先进国书,辞意慷慨。金君臣方倾听间,成大忽奏道:“两国既为叔侄,受书礼尚未合式,外臣有章疏具陈。”言至此,即从袖中出疏,笏以进。金主雍愕然道:“这岂是献书处么?”掷疏不受。成大拾疏再进,毫不动容。金太子允恭侍金主侧,禀金主道:“宋使无礼,应加死罪。”金主雍不从,令退居馆所。越宿,发交复书,遣令南归。复书有云:

  和好再成,界河山而如旧。缄音遽至,指巩、洛以为言。既云废祀,欲申追远之怀,正可奉还,即俟刻期之报。至若未归之旅榇,亦当并发于行涂,抑闻附请之辞,欲变受书之礼,于尊卑之分何如?顾信誓之诚安在?此复。

  孝宗得书,心尚未死,复遣中书舍人赵雄往贺金主生辰,别函仍申前请。金主不许,至雄辞归,因语雄道:“汝国为何舍去钦宗,专请巩、洛山陵呢?如不欲钦宗归榇,我当为汝国代葬。”诘得有理。雄不便答词,但说当禀命再达。金主待了一年,杳无音信,遂用一品礼,葬钦宗于巩、洛之原。小子有诗叹道:

  五国城中怨别离,生还无望死犹羁。

  祖宗可念兄甘拒,莫怪南朝动虏疑。

  嗣是允文所建两议,迄无成功,孝宗因建储立后,未遑顾及此事,暂从搁置。欲知建储立后等情,容待下回说明。

  ----------    议战议和,迄无定见,盖犹是高宗朝之故态耳。史浩去,汤思退来,一意主和,无异史浩,甚且阴遣心腹,令敌以重兵胁宋,是贼桧之所不敢为者,而思退竟为之。孝宗既明知思退之奸,为贼桧所不若,何以胡昉一还,复依思退原议,拱手称侄,甘与敌和耶?人谓孝宗英明,远过高宗,谁其信之?魏杞第争一大字,有名无实,与宋何裨?范成大、赵雄一再至金,祈请陵寝,及改受书礼,终无成效,反滋敌笑。当日者,幸金主雍之亦欲罢兵耳。假使乘宋无备,席卷长驱,几何而不踵靖康之祸也。然则为国家者,其顾可临事寡断,任人不明乎哉?

猜你喜欢
  志第三 历下·沈约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成宗一·宋濂
  广西巡抚金奏折三条 一、雍正收用密亲王妃嫔的谣言·雍正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二十一、自称忠民义士的曾·雍正
  ●卷六 论说第五·徐时栋
  卷二百三十五·杨士奇
  卷之三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二·佚名
  靖康要録卷六·汪藻
  东坡先生年谱·王宗稷
  一○六二 两广总督舒常奏覆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六部折·佚名
  五八二 福建巡抚黄检奏覆查办《九十九筹》一书情形折·佚名
  学史卷二·邵宝
  四〇 贺家武秀才·周作人
  韩元善传·宋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526 ·佚名

    赵文 野鹰来歌 野鹰来,高台下。 天寒鸟死狐兔伏,枯梢啄雪何为者。 宜城有酒煦尔寒,格高鞲暖肉不乾, 终日臂尔夜宿安。野鹰来, 山中忍饥良独难。天阴日落雪模糊, 有虎有虎雄当涂,两猿不饱睨我雏

  • 卷四百二十一·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二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五十五 叶元玉 中秋与同寅团亭赏月 八月忽又半诸公集此亭此亭幽且邃贮月不用扃姢姢一轮满碾破秋天清天空净如洗点翳无留停有酒多且旨有殽椒斯馨有客

  • ●赤壁游·沈泰

    (楚黄时泉许潮编新安长吉黄嘉惠评西湖端木汪楷、杓司牛斗星阅) (〔副末上〕云母屏开风阁午,水晶帘控雪堂朝。兔寒枫落秋江冷,欲与蛟龙伴寂寥。小人是苏衙里左右。俺相公今夕约黄山谷、佛印禅师,泛舟往赤壁游赏。小人只得先

  • ●双莺传·沈泰

    (幔亭仙史编次武功山人评点) 〔末上〕(【满庭芳】歌院双莺,词坛二隽,蓦然江上奇逢。匆匆别去,相访却西东。转笑良缘多阻,错邂逅浪蝶狂蜂。堪羡处,金阊重会,满座集娇红。) △第一折 【破齐阵】〔生〕宝剑朝飞虹影,彩毫夜焕霞光。

  • 卷二百五十四 熙寧七年(甲寅,1074)·李焘

      起神宗熙寧七年六月盡是年七月   六月丁卯朔,命知熙州王韶都提舉熙河路買馬,權提點刑獄鄭民憲同提舉。以中書言熙河出馬最多,雖已置買務於熙州,立法未盡故也。二十五日韶云云。   詔賜提舉河北常平倉司衛州封樁糧

  • ●卷十八·余继登

    嘉靖初年,御用监供用库岁泊派黄蜡止八万五千斤,白蜡四千斤,末年黄蜡增至二十余万斤,白蜡不下十万斤。此外复有召买,有折色,视正额不啻三倍。又御用香品旧无征派事例,嘉靖末年,行广东采办,及顺天召商收买,岁办数十万斤。隆庆初,以

  • 九五九 寄谕江苏巡抚闵鹗元饬属查明《通鉴纲目续编》板片解京·佚名

    九五九 寄谕江苏巡抚闵鹗元饬属查明《通鉴纲目续编》板片解京乾隆四十八年二月初三日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尚书和<珅>字寄江苏巡抚闵<鹗元>,乾隆四十八年二月初三日奉上谕:原任吏部尚书宋荦校刊《通鉴纲目续编》,前经

  • 卷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十八天文略【一】【臣】等谨按易曰仰以观乎天文日月星辰之丽乎上天之文也圣人观之察之钦若敬授以前民用三代以前尚已汉晋而还观象者言徵应推步者失实测史家分天文律书为二门司马迁天官书仅载垣

  • 卷九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九十五雍正八年六月上谕十七道初一日奉上谕噶达等处兵丁口粮据该副将等称彼地米价甚贵商贩每斗须八九钱一两不等从前所定折色之价不敷买米之用请永远供运本色而宪德等则以民夫挽运艰

  • 监簿吕公家传·吕午

    公姓吕讳沆字叔朝左史右撰知郡开国先生子也开禧元年乙丑十二月九日生后左史一日绍定六年癸巳明堂恩补将仕郎端平三年丙申铨试第一人授廸功郎台州黄岩县主簿嘉熙元年丁酉十月左史除监察御史依条改监西京中京中岳庙次任

  • 春秋诸国统纪卷五·齐履谦

    元 齐履谦 撰衞国第六衞姬姓国武王少弟康叔始封十二世至桓公完入春秋桓公 宣公 惠公 懿公 文公 成公穆公 定公 献公 襄公 灵公 出公【隐四 桓十六】戊申衞州吁弑其君完冬十有二月衞人立晋经书弑君二十四

  • 初禀篇第十二·王充

    【题解】本篇王充强调“命,谓初所禀得而生”,故篇名叫“初禀”。汉儒认为:当帝王的,是善行上达于天之后,上天才授给他当皇帝的。“修己行善,善行闻天,天乃授以帝王之命。”还说帝王生下来就具备上天安排给他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六·念常

      宋 雷氏曰(宋朝祖宗真仁英神哲徽及少百六十六。靖康北迁)  ⊙(庚申) 太祖玄朗(姓赵。王火德。都于汴。初名光胤。宣祖次子。生于洛阳。雄武端[愨-一+土]识度豁如。周祖以为东西班首。世祖命掌亲军迁殿前都点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七·佚名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无染著陀罗尼品第十三  尔时世尊。告具寿舍利子。今有法门。名无染著陀罗尼。是诸菩萨所修行法。过去菩萨之所受持。是菩萨母。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陀罗尼者。是何句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九·智圆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二例上分章。荆溪云虽不次第者。第一当前第三。第二当第五。第三当第一。第四当第二。第五当第四。所以有此两次第者。各有其旨。前次第者教门必须大悲居首。依悲起誓其根须利及以勇进。今次第者内观

  •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四·净挺

    侍者智(巽橒)编普说古人道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又道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须知他古人说到行到此事不专在舌头上一千五百人善知识向一句语言上辨出他是何等样眼目不属有言不属无语句中意意中句全不是识情凑泊得底语

  • 春愁何处是归程·庐隐

    我有一件事情可以自傲的:就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我总未曾忘记过“自我”的伟大与尊严…… 这就是我现在还能挣扎于万恶的人间绝大的原因。庐隐的创作生涯很短,但其思辩才识相当健全,文学创作体悟非常,在文化、历史、艺术等

  • 万古青春·杨朔

    杨朔著。作于1954年春,收于《杨朔散文选》。1950年10月,作者随中国铁路工人组成的一支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写下了许多优秀战地通讯和散文。本篇记叙的是黄继光式的一级英雄李家发的英雄事迹。李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