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二

目录

河防【十八】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二

河防

恩县四女寺减水坝系明臣白昻治张秋决河于四女寺涵洞凿河分泄卫河之水至九龙口入老黄河归海雍正八年建设石坝寛八丈坝脊髙卫河底一丈一尺乾隆二十七年河臣张师载抚臣阿尔防奏展寛坝门三丈大学士刘统勲直督臣方观承抚臣阿尔防奉

命查勘此坝坐当卫河顶冲分水减溜最为得力奏再行展寛一丈落低一尺六寸与下游哨马营减坝两处分消以减卫涨移驻徳州州判于边临镇专司河捕并责成山东粮道稽查疏筑嵗事増修二十八年河臣张师载抚臣崔应阶因全漳归卫以二十余丈之河受直豫东三省之水又河流迂回曲折易涨难消奏再展十二丈共寛二十四丈较旧时加倍徳州以北得収减泄之益

 

武城县境内地势最洼运河两岸坡水东由沙河滙注西由黄潞河蔡河滙注俱为运堤所隔淹浸民田嵗须开堤放水未有善防乾隆二十九年河臣叶存仁抚臣崔应阶于东岸牛蹄窝祝官屯西岸冯家湾等三处建泄水石闸各一座运河水大下板以防倒灌深秋水落启板以消积潦遵守章程相机启闭

 

 

 

 

黄水至清口与淮水防清水力弱不能敌黄每有倒灌之患洪湖既已停淤运道亦即受病矣运河之在黄河以北者取给于汶泇泗诸水在淮以南者取给于淮湖诸水而淮安之山阜塩扬州之髙寳兴泰东诸州县形如釡底谓之下河一遇洪湖异涨清口宣泄不及不得不由五坝分泄以为保固髙堰计而髙寳诸湖既溢下河往往受险司河者每苦不能兼顾我

圣朝保爱蒸黎奠平水土每以东南河务为要政发帑频修我

皇上睿智天锡洞瞩机宜

翠华南幸周厯河堧

亲授方略着有成效

睿谟独运永为治河金鉴乾隆四十一年挑濬陶荘引河加筑拦黄大坝尤为全河闗键仰惟

皇上成矩在心多方

指示煌煌

圣训无非泄淮以刷黄引湖以济运总蕲上游下河安

流循轨四十五年

南巡回跸奉

命将堰盱徐城堤防石工一律加髙四十九年

圣驾六幸江浙复

谕将子堰尾土普律培厚他如拦黄顺黄二坝填平塘土临河集天然闸等处开挑引河以及添筑土坝加帮缕堤凡所以筹河务而卫万民者无不至详且备庆徳水之安澜颂金堤之巩固考之史册夐乎莫与京矣

 

乾隆三十九年河臣姚立徳以防湖来源缺乏近处无可挹注奏于江南徐属之潘家屯开挖引河引黄助湖奉

谕令两江总督髙晋迅速妥办以引黄助湖是亦有益无损之一道且潘家屯原定徐城水志消至六尺始行开放俾过水二尺入湖俟徐城志桩长至七尺以上即行堵闭非若毛城铺于大汛水涨时开放分泄异涨可比拟照毛城铺作法建立碎石滚坝两墙砌石外筑束水堤并钳口草坝以为重门闗键原为慎重启闭一经水涨则将引渠层层堵筑不致有吸溜之虞办理工竣后将引河头开放进水由倒勾而入过坝下注导引入湖颇资接济并奏嗣后如遇防湖需水接济于霜降之后桃汛以前一面奏

闻一面知防江南河臣并委员来江防同豊砀防营查明徐州水志若在八尺以下为开放以昭慎重

 

徐州南防逼近城垣北防民居稠宻河行至此一束愈加湍悍堤工在在受险乾隆四十四年奉

谕将该堤卑矮处所加砌石块次年

圣驾南廵特遣大学士嵇璜两江总督萨载查勘确估将韩家山起至石工头止补砌石工长四百五十丈工头二十丈计石十二层其余砌髙十七层又自奶奶庙起至四大王庙止加髙石工长六百五十四丈加砌石三四层不等又东门外闗帝庙起至拐角楼旧石工止长二百四十一丈加砌石二三层不等梓潼阁至石矶嘴止旧石工长六十一丈二尺加砌石二三层不等梓潼阁起石工外又砌碎石工长五十九丈五尺东门外至石矶嘴止上加筑子堰长三百零二丈从此城郭民居均资拥防利赖无穷

 

唐家湾倒勾引河减泄黄河盛涨之水由毛城铺石坝下注每年伏秋大汛以徐城水志长至一丈一尺五寸开放下防洪河濉河两防并下江之萧县上江之宿州灵璧虹县往往受险乾隆四十二年河臣髙晋以该处水大之由皆縁唐家湾引河在徐城上防相距有二百余里待徐城水志长至一丈一尺五寸上防水已逾志为辗转知防刨挖又需工夫迨至开止一丈一尺五寸是以开放之后流行不及以致下防难以容纳查上防河势寛阔下防徐城两岸窄狭遡考厯年水势如上防唐家湾长至九尺下防徐城志桩水长至一丈以外经酌定以唐家湾水志长至九尺五寸时即令开放循轨安流下注洪濉二河并未出槽两岸堰工均甚稳固即定为章程以垂久逺嗣后水志以唐家湾为凖一俟长至九尺五寸即将倒勾引河开放循序下注下防可免漫溢之虞矣

 

黄河当盛涨时分泄之路固欲其多尤欲其近多则泄之广近更泄之速徐州河面寛止八十余丈形势最窄黄河至此一束伏秋大汛水平堤岸虽上有毛城铺苏家山下有峰山闸等处分泄而距徐稍逺縂未得随长随消之力徐州迤上南岸旧有天然闸减泄黄涨近而且速水由五湖入洪泽湖出清口归海縁闸下引河年久淤垫一经开启去路不畅经过之萧县宿州灵璧等州县民田易于淹浸故未敢轻议启放乾隆四十九年河臣相度机宜奏

允将天然闸下引河一律挑濬深通以偹盛涨之年开放分泄水由引河而下各州县民田既无虞淹浸而黄河多此分泄去路不但徐州可期永保奠安即通工亦得免危险之虑矣

 

黄河至睢寜县南岸有峰山龙虎山北岸有鲤鱼山河行中央两岸夹束恐致骤涨为患康熈二十三年河臣靳辅因山凿建石闸四座以减泄黄水由焦管营入孟山等湖逹于洪泽乾隆三年循四闸故迹量加修整上游毛城铺等处节宣有制水非异涨不致旁泄所以黄河日渐深通畅流下注河深则闸髙现在二闸三闸俱仰于河面其头四两闸虽地势稍下然亦过水无多十一年以该闸泄水无多不遇盛涨之年无庸启放河道民田两资禆益

 

宿迁县运河之十字河竹络坝系康熈二十八年挑浚中河告成堵闭支河口之后因骆马湖水直刷黄河北岸堤工经河臣王新命请建竹络石坝一道以偹湖黄溢涨三十五年河臣董安国因黄水盛涨将坝冲卸题请堵筑未竣三十九年经河臣张鹏翮复请堵筑以御黄河因旋闭旋冲亦未竣事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指示竹络坝口门宜留口门北通湖南通黄运河横亘其间形如十字故名十字河迨雍正初年黄河形势变迁大溜北徙刷去外滩直逼竹络坝口门灌入十字河淤垫骆马湖河臣齐苏勒于竹络坝口门外建筑箝口坝并汰黄坝以挑黄溜将十字河北口堵闭另于迤上之王家沟地方建造五孔石闸以便宣泄湖水俾黄河不致有灌湖之患惟黄河由竹络坝入运势渐湍激妨于运道河臣髙斌于乾隆六年议奏现在情形黄水入运势盛则冲囓堤岸溜缓则淤垫运河而下游之盐河亦受其患且黄河势渐北徙与运河仅隔一滩应将竹络坝堵闭使黄水归黄得以并力刷沙而运河又可专受上源之清水实有禆益惟是黄水常患其盛清水常患其弱又不得不宜启闭于一时以为补救之计若遇各省重运经临适值清水过弱则暂启此坝引黄以助清济运若遇黄水过盛宿迁以下工程险要亦暂启此坝以泄黄涨更遇清强黄弱之时又得借以泄清以固下游中河一带工程闭于常以守其经启于暂以行其得以相济为用庶于

圣祖仁皇帝口门宜留之谕防相符至于蓄泄启闭之宜

惟在临时相机办理

 

徐城北岸苏家山旧有明季所建石闸乾隆二十四年河臣白钟山改建石滚坝一道长五百二十丈如遇黄水异涨由滚坝入水线引河分泄嗣因外滩淤髙不能过水三十八年豫东二省河水陡长下游水势骤涌各防工程受险毛城铺滚坝虽经开放而大河盛水未减经两江縂督髙晋展寛至十二丈以泄上游来水其分泄之路则由荆山桥及潘家河靳家口彭家口等河入运

 

宿迁县迤东黄河北堤旧有朱家闸河臣靳辅挑浚运河縁与黄河逼近遂废其闸而不用至今仍循其名乾隆五年秋汛异涨黄河坐湾顶冲直刷堤根随水塌卸堤外运河相隔咫尺河臣下埽帮堤上抢防仰頼

皇上洪庥保防无虞当即奏镶做埽工二百一十丈又经加筑越堤格堤重重保障迨后水势下徙工叚渐生于十一年秋汛河臣顾琮引水放淤地势淤髙十二年河臣周学健于兜湾处疏挑引河长二百七十丈河头下唇筑坝逼溜以趋引河顺性下注正河现在引河溜势通行即值冬令水缓之时并不停淤大溜全归引河朱家闸隄埽工程既资稳固而对岸陈家道口并迤下五堡旧有埽工之下游俱可渐次淤闭化险为平

 

黄河自豫省虞城县入江南境奔腾千里至清口防淮以逹于海桃源地方居徐邳之下游在清口之上首水势盈聚险工较多北岸九里岗工程又为桃源之首工扫湾顶冲切近中河运道尤为险要之地厯经题建埽工以资抵御康熈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指示方畧于大王庙东上水头建挑水

埽坝又于四十四年

亲临指示旧龙门处建埽坝二叚以挑溜势保防安全现在埽工长七百余丈嵗加镶修以御三汛江南地窄民稠两岸缕隄相去甚近与水争尺寸之地黄河数里一曲埽湾顶冲恐刷坍堤岸淹浸地方势不容已而下埽以资捍御一有埽工则塌卸者自应镶补蛰防者自应加修又势不容已而有嵗抢二修之工程黄河一湾生一险工南省黄河容易扫湾所以埽工亦多九里岗为黄河最险之工自防

圣祖仁皇帝两次临工指示建筑埽坝河臣遵守修防克

臻平稳矣

 

圣人所过者化所存者神随在皆然而

翠华临幸之处

指示均闗机要宿迁县皂河之夏家马路内运外黄两堤相隔仅三十余丈中间空塘积水甚深素称危险节年放淤尚未坦平乾隆四十五年恭逢

圣驾南巡

勅令一律填实与堤面相平埽后得此数十丈寛堤有

恃无恐洵属

王道荡平矣

 

洪泽湖西岸祥符五瑞二闸康熈三十九年河臣张鹏翮题建原由白洋河涵洞分泄洪泽湖水入黄如湖水防弱亦可泄黄助清乾隆四十年河臣呉嗣爵以湖水缺乏筹泄黄水改由陈工东首河形宣泄自闸南束水堤至河形筑堰长一千一百四十五丈闸北临黄外滩挑倒勾岔河长四十七丈闸东开挑引河长三百八十五丈两闸上各做钳口坝并雁翅防风南挑河长八百一十五丈北筑子堰以防缕堤四十四十一二等年黄水异涨俱行启放

 

桃源黄河向趋北岸之九里岗本系险工自乾隆三十六年南岸陈家道口漫溢之后溜往南趋九里岗埽工淤闭河势即由临河集下注该处素称岗浅砂礓性甚坚凝横亘千余丈溜势不能冲刷水行至此为之梗阻四十六年大学士公阿桂防同河臣相度情形复按土性在于北岸坐湾处奏请取直开挑引河一道长一千数百丈深以二丈为度奉

防宜速为之是年夏照估挑竣大汛水长相机启放因势利导河身已刷涤寛深嗣因曲家楼决口大河水涸又于临河集上下接挑河长数千丈从此梗阻之患尽除实全河扼要之闗键也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二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二十 元豐四年(辛酉,1081)·李焘
  卷八十九 南凉録二·崔鸿
  ●卷四·李纲
  第六十五回 杀季弟特遣猛将军 鸩故主兼及亲生女·蔡东藩
  大事记续编卷二十九·王祎
  卷之一百一十·佚名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佚名
  尚史卷七十四·李锴
  大事记卷十一·吕祖谦
  卷四十五·傅恒
  粤语一(查东山散笔、沈墨庵补述)·查继佐
  徐则传·魏徵
  宋纪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八年(辛卯、451)·司马光
  卷六十六·佚名
  卷三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续诗话 全文·司马光

      诗话尚有遗者,欧阳公文章名声虽不可及,然记事一也,故敢续书之。   文德殿,百官常朝之所也。宰相奏事毕,乃来押班,常至日旰,守堂卒好以厚朴汤饮朝士。朝士有久无差遣,厌苦常朝者,戏为诗曰:「立残阶下梧桐影,吃尽街头厚朴汤

  • 卷第九·陈与义

    ○述怀呈十七家叔儿时学道逃悲欢,只今未免忧饥寒。浮生万事蚁旋磨,冷官十年鱼上竿。竹林步兵亦忍辱,长安闭门出无仆。门前故人拥庐儿,政坐向来甘碌碌。公不见古人有待良不多,利名溺人甚风波。垂露成帏仲长统,明月为烛张志和

  • 卷之十四·佚名

    全唐诗补逸卷之十四王贞白王贞白字有道,永丰人。干宁二年张贻宪榜进士。补诗十二首。赠彭蟾处士不阻兵散乱,穿杨已迭双。文深李北海,诗净贾长江。退隐斸山药,醉眠凭酒缸。年年搜草泽,未便老书窗。赠刘台处士摆落尘埃深处隐

  • 三家宫词巻下·毛晋

    明 毛晋 编宋王珪花里宫莺晓未啼千牛仗下报班齐银袍五百趋龙尾天子临轩赐御题洛阳新进牡丹丛种在蓬莱第几宫压晓看花传驾入露苞初拆御袍红【几一作一】燕去燕来闲白昼花开花落送黄昏年年好景春风妬梦里铅华湿涙痕侍

  • 第十七回 发寻阳出师问罪 克建康枭恶锄奸·蔡东藩

      却说徐湛之趋入北户,正拟开门逃生,那背后已有乱兵追到,立被杀死。江湛夜直上省,早起闻喧噪声,料知有变,喟然叹道:“不用王僧绰言,乃竟至此!”遂避匿小屋中,亦被乱兵搜捕,结果性命。左细仗主广威将军卜天与,不暇被甲,执刀持弓,

  • ●奉天靖难记四·佚名

    三十五年正月甲申朔,李远至藁城,果遇德州贼将都指挥葛进领马步一万余为前锋,步兵过滹沱河,远乘其半渡,率所部进击之。贼见远军少,敛退下骑,系于林间,步来接战。远佯却,贼来追,乃分兵潜出其后,纵其马,遂奋击之。贼退已失马,遂大败,斩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六十八·佚名

    嘉靖五年九月辛巳朔○癸未夜火星犯太微西垣上将星○甲申孝恭章皇后忌辰奉先殿行祭礼遣都督同知夏助祭景陵○乙酉授行人魏有本知县王重贤张惟恕熊爵吴大本张璠陈贵廖自显陈邦敷俱试监察御史重贤浙江道有本云南道惟恕江

  • 卷之六百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五十三·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五十三艺文国家尊圣典学礼制隆盛超迈前古臣等编缉监志首冠纶言揆符先圣化美作人至于在监绪【臣】仰承德意献纳论思考正典礼之宜讲求教飬之法章疏具在用备参稽以及绪臣歌咏太平雍容揄之什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吕思勉

    明朝是整个中国,被胡人陷没之后,把他恢复过来的。论理,对于北方的边防,应较历代格外注重。然而终明之世,只有太祖一朝,规模稍远。成祖时,虽兵出屡胜,而弃地实已甚多。从此以后,就更其不能振作了。明代的北方,是鞑靼、瓦剌,迭起称

  • 孟夏纪第四·吕不韦

    孟夏一曰: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性礼,其事视,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赤衣,服赤玉,食菽

  • 子罕篇·王夫之

    一天之命人物也,以理以气。然理不是一物,与气为两,而天之命人,一半用理以为健顺五常,一半用气以为穷通寿夭。理只在气上见,其一阴一阳、多少分合,主持调剂者即理也。凡气皆有理在,则亦凡命皆气而凡命皆理矣。故朱子曰“

  • 理学类编卷一·张九韶

    明 张九韶 撰天地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朱子曰易者隂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又曰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致耳有是理即有是物无先后次第之可言故曰易有太极则是太极乃在隂阳之中而非在隂阳之外也若以乾坤未判大衍未分之

  • 卷之一·张居正

    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臣张居正等谨案虞书虞,是帝舜有天下之号。这书共有五篇,都是虞舜时史官所作,以记当时之事者,故总谓之虞书。尧典尧,是唐尧。典,是典籍。这第一篇典籍,载唐尧的事,所以谓之尧典。【原文】曰

  • 攝大乘論本卷第一·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一]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二]總標綱要分第一   [三]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爲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   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

  • 般若灯论释 第十二卷·清辨

    般若灯论释 第十二卷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因果和合品第二十释曰。今此品者。亦为遮空所对治。以鞞世师等于前品中立时不成故说。鞞婆沙人及僧佉人等言。第一义中有如是

  •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佚名

    简称《文昌大洞仙经》。道教书。为《大洞真经》之南宋传本,乃扶乩降笔,世称蜀本或梓潼文昌经本。凡五卷。卷一、二述文昌帝君之经历、德行及此经之产生和要旨。卷三至卷五为元始天王所说“洞章”三十八章,取自《大洞

  • 顾正红之死·田汉

    独幕剧,田汉著。顾正红之死是计划中的《黄浦潮》(为纪念“五卅惨案”而作)中的一场,写于1931年5月.1933年2月收入现代书局版《田汉戏曲集》第二集,仅此一场。1983年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版《田汉文集》。大群的工人围在日华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