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一百九十七

成化十五年十一月壬午朔冬至节 上诣 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群臣复诣文华殿庆贺 皇太子 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

○以明日 万寿圣节遣驸马都尉周景蔡震谒告 长陵献陵 景陵 裕陵杨伟谒告 景皇帝陵寝

○癸未 万寿圣节 上诣 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

○甲申以冬至节文武群臣朝亲王于奉天门东廊

○乙酉参赞机务南京兵部尚书薛远被劾乞致仕 上曰卿起用未久宜尽心职务用副委任不允所辞

○丙戌遣内官祭恭让章皇后陵寝以是日忌辰也

○吏科给事中王瑞言尧舜为治必通天下之志然后能成天下之务盖一人之识见有限众人之知虑无穷合众人之长而用之是乃所以通天下之情也今天下布按司进表官皆方面重臣其所部庶官之贤否政务之得失生民之利病钱谷之盈缩年岁之丰凶盗贼之出没事无巨细凡有关地方之安危者皆身历其地目睹其事心知其悉非若京师口耳传闻之不真也乞令各陈所见如某事当兴某事当革善者行之言或不切亦优容之自今仍谕布按司官进表来京各有所陈不得缄默自便如此则各官才识之高下自无不知天下之志自无不通天下之务自无不成矣<锍-釒>入有旨瑞泛言纷扰又奏疏内字画不谨命锦衣卫杖之

○命广西按察使张黼致仕黼朝觐后归家久不赴任为巡按御史所劾命执问至是拟罪奏上 上曰按察使之设所以司一方风纪常以身率先勤慎其下犹有不事事者况以怠惰导之乎张黼曩以朝觐至京黜幽之典非不亲见不以自惩乃复归家眷恋私事久不赴任所谓荒废职务诚如御史所论其令致仕勿复用

○赐故驸马都尉石璟截支禄米得终今岁支给璟以十月卒子宽请禄治丧故有是命

○乙丑升徽州府知府周正为云南布政司左参政

○赐朝鲜国朝贺陪臣韩致礼等宴并金织衣彩叚等物有差

○赐修武伯沈煜禄米如故煜坐事革爵寻复爵给岁禄之半至是恳请始全给之

○庚寅翰林院编修刘戬服阕复任

○辛卯升广西按察司副使范镛为按察使

○命番僧桑而结袭国师

○狭西岷州卫憨班等簇番人官巴等官郭等簇番人板的节等多藏等簇番人柒古陆等各来朝贡马及盔甲等物赐宴并彩叚绢钞有差

○壬辰刑部奏南京监察御史李纪建言申盗律定立嗣息滥讼三事今议得军职犯盗内府物宜依监守自盗事例立功满日于原卫带俸差操不许管军管事若盗御用器物俱依律拟议奏请处治为是其军民人等告争继承者必择立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若众子无嗣必先尽同父长房之次子如长房无子然后以次及于众子又次及大功小功缌麻至亲之次子如俱无次子方立远房昭穆相当之人其长子无嗣亦尽同父以次长房之次子然后以次及于其余若无子者生前或择其人自幼抚养长大已立为嗣但不系异姓尊卑失序者仍旧承继不许宗族告争至如南京以守备为重其词状应内外守备官受理者听其户婚田土斗殴人命应法司受理者守备官无得侵越庶事体归一人易遵守议上从之

○癸巳南京刑部奏本部广东司事多官少日不暇给乞增主事一员写本监生一名外十二司增四名下吏部覆奏从之

○甲午赐赵府南乐王见澜岁禄之半先是王坐罪减禄三分之二至是奏请故有是命

○夜月犯毕宿

○乙未命修西岳庙○有弃尸于 天地坛垣外者缉事官校以闻锦衣卫指挥使朱骥监察御史丘山巡视京城俱被责问服罪命宥之仍停山俸一月先是有言坛垣外不洁者礼部行太常寺勘以为诬遂参奏言者至是太子少保礼部尚书邹干等及太常寺卿刘岌亦服罪 上俱宥之

○丁酉升南京兵部郎中辜颛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

○毛怜卫野人女直都指挥等官老佟等海服肥河等卫野人女直都督等官剌哈等各来朝贡马及貂皮赐宴并衣服彩叚等物有差

○夜月犯天樽星

○戊戌晓望月食免朝

○宥钦天监夏官正胡璟等罪先是钦天监奏月未入见食一分已入不见食八分今至辰四刻食既掌监事太常寺卿童轩具言璟等遵古历法推算然当随时占候修改以与天合晋隋以来虞喜何承天虽立岁差之法亦欠精密况地势南北高下不同未免有差今璟等不能修改宜罪而彼执称遵古历法并无增损奏乞裁处 上曰璟等推算既遵古法无差其宥之

○己亥致仕南京吏部尚书钱溥乞以其子峘为国子监生许之

○太监李荣传奉 圣旨授听选官袁昇江怀为鸿胪寺主簿御用监办事升光禄寺署正李景华陈敩任杰为尚宝司丞鸿胪寺序班李纶通政司知事严勋翰林院侍书文思院副使王刚高明锦衣卫所镇抚冠带监生李英中书舍人冠带儒士顾经等六名俱鸿胪寺序班儒士丘伦与冠带中书科食粮

○庚子赐周府永宁王同金□牙第二子名曰安瀔汝阳王同铚第五子名曰安氵□豫

○升礼部带俸郎中何暹为太常寺少卿仍于内阁书办以九年秩满也

○巡抚河南右副都御史李衍奏自成化十四年十一月至今年六月赈济荆襄等府卫所军民一十七万一千三百九十余户男妇四十五万五千三百九十余口凡用米榖二十四万七千四百三十余石银四千一百三十余两

○四川播州宣慰使司湖广施州卫高罗安抚司各遣把事人等来朝贡马赐彩叚及钞有差

○巡抚贵州右副都御史陈俨等奏播州苗贼赍果等转横乞调湖广四川广西附近官军共五万五千克期同会贵州听臣等节制直抵贼巢以除后患兵部尚书余子俊等言贼作于四川而贵州守臣自欲节制诸军恐有邀功之人主之且四川湖广连遭凶荒岂可重手足而轻腹心兴师五万以三月计之则用军储六万七千五百石以半年计之则用一十三万五千石况两藩山路舟楫不通肩担背负必得二十七万之众俟其运至则天时渐热瘴疠方盛此心腹之忧也 上是其议令行贵州守臣不得轻率

○辛丑追封襄王祁镛故妃李氏为襄王妃夫人虞氏为次妃

○巡抚贵州右副都御史陈俨等以西堡狮子孔既平上议以为赏罚者劝惩之典西堡蛮夷之叛盖由署都指挥佥事管立不能先事防御长官温铠恣意贪黩署都指挥佥事蔡英等不能往来遏截宜治其罪贵州宣慰使安观致仕家居不至城市近因用师臣等以观所治水西与西堡接壤且老于事体夷人畏服令守水西后路观初称疾退避己而幡然思效亲率其子宣慰贵等统所部士卒二万进攻白石崖四旬而克其所辖士卒家自馈饷不劳官司及班师径归卧于家臣等屡以礼招徕卒不至宜加旌擢以劝来者于是命逮管立等五十六人鞫治如律给观正三品昭勇将军诰命

○壬寅升广东布政司右参政袁恺为本司右布政使

○襄王祁镛奏臣近奏乞追封故妃李氏为襄王妃然与臣母妃靖氏封号无辨窃观诸司职掌凡命妇因子孙官爵封母并祖母者并加太字臣闻礼以义起议礼出自朝廷乞如命妇制 上曰议礼虽出自朝廷但□祖宗旧制乃万世臣子所当遵守者其敢擅增损乎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王所请非旧章其己之

○命修 天地山川工坛殿宇垣墙之损坏者○癸卯升湖广右布政使何乔新河南右布政使程泰俱为本司左布政使

○甲辰升山东按察司副使陈相为河南按察使云南右参政章律为广西左参政

○乙巳诏贵州湖广四川巡抚官督布按二司官各赍银一万两于贵州近苗卫所共籴米三万石豆三千石以备调兵之用时将征黑苗故也

○丙午提督抚治郧阳等处大理寺右少卿吴道宏奏荆襄虽称流民渊薮其来实自河南今河南右参政蔡志佥事董龄皆任抚民之寄不亲诣其地以尽职业致流民冒禁成群潜入荆襄居住宜治二人罪以为居官自图安逸者之戒 上曰流民弃业而逃势非得已若有司加意抚还亦可渐复今河南方面官不亲抚治非所以副增官专治之意也其各令治罪如律

○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戴用坐故入漳州府知府张璝罪法司问拟赎杖复职从之

○丁未增设 天地坛祠祭署祀丞一员

○赐朝鲜国成化十六年大统历

○命筑宁夏沿河边墙镇守宁夏太监龚荣奏宁夏东路自花马池至黄河东至平山墩西至黑山营中间相去几二百里虏所出没说者以为前有黄河可恃然春夏之时河可恃也如冬月冻合实为可忧今欲沿河修筑边墙使东西相接其西路永安墩至西沙嘴旧墙低薄颓坏欲改筑高厚庶可保障地方事下兵部覆奏以为便遂役一万人筑之

○靖虏将军抚宁侯朱永等袭败建州夷上章奏捷谓建州贼巢在万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险狭臣等分为五路出抚顺关半月抵其境贼据险迎敌官军四面夹攻且发轻骑焚其巢穴贼大败擒斩六百九十五级俘获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余寨获牛马千余盔甲军器无算诏授其奏捷舍人李珍监生陈澍俱为锦衣卫百户珍太监李荣侄澍陈钺子也仍敕永等曰得奏足见尔等同心运谋鼓振军威致兹大捷迩来遣将出塞鲜有若兹之举况能冒犯霜雪深入险阻朕甚嘉悦兹特降敕奖谕以励勤能报功之典俟册报之日在所必行即今严寒尔等良食自慎官军暴露艰苦为朕加意抚恤其钦承之

○己酉擢行人邓庠杨纯俞振才太常寺博士张稷知县朱洪阎仲宇李隆陈嘉谟高辅陛愈于璧为各道试监察御史

○太傅会昌侯孙继宗卒赠郯国公谥荣襄继宗字光辅 孝恭章皇后之兄宣德初特授府军前卫指挥使景泰初升都指挥佥事袭父会昌伯爵 英宗复辟进封会昌侯总五军等营曹钦反加太保 上即位初定十二团营命继宗总督操练初御经筵以故事知经筵事及监修国史书成加太傅年已七十余屡次角□羊兵柄不允年八十始得请犹莅事后府至是卒年八十五 上哀悼之辍朝祭葬恤典悉如例继宗为人谨愿无他异能国朝外戚不预政事继宗始总兵柄晚年耽权固位颇为言者所论而 上眷礼不衰卒保富贵令终长子瑾早卒嫡孙铭嗣侯爵诸子王□赞珍琏俱锦衣卫指挥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七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四 陆机(孙拯 弟云 云弟耽 从父兄喜)·房玄龄
  卷一百二十六·毕沅
  ●卷第一百五十九·徐梦莘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六·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三·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 宋纪六·纪昀
  王豹传·房玄龄
  何之元传·姚思廉
  三八 同情和厚意·邹韬奋
  卷四十二·佚名
  卷三十二·赵汝愚
  瑞异二·徐松
  卷二·长孙无忌
  通制条格卷第十五·拜住
  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全史宫词卷十八 辽·史梦兰

    辽,太祖耶律忆,本名阿保机,契丹部人。梁贞明二年,称帝,都临潢,国号契丹。在位十一年殂,葬祖陵,改元三(神册、无赞、天显)。太宗德光,太祖次子。太祖殂,述律太后黜长子突欲而立。帝始改国号为辽。在位二十二年,灭晋入汴,引还殂于栾城

  • 乾道稿卷下·赵蕃

    钦定四库全书 乾道稿卷下 宋 赵蕃 撰 五言律诗 题江贯道江行晚日图 霞尾千山赤云腰几树连若非彭蠡正当是洞庭偏岁月惊飞鸟功名忆堕鸢开图若有感归思忽无边 晨起 人语村村好鸡声处处闻树犹埋宿雨山未释停云俯仰夏已

  • 卷二十三·魏二·佚名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侯不欲。犀首曰:“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盼曰:“夫请用其兵者,其国易未;易用其计者,其身易穷。公今言破赵大易,恐有后咎。”许昌首曰:“公之不

  • 纳速剌丁传·宋濂

    纳速剌丁字士瞻,其父马合木从征襄阳,升为氵睿州达鲁花赤,便在大名安了家。纳速剌丁乡贡进士出身,补淮东廉访司书吏。母死,守制三年期满后,起任两浙盐运司的属吏,又为淮东宣抚司辟举的属吏。至正十年(1350),真州人民起义反元,纳

  • 卷七·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七唐 长孙无忌等 撰卫禁上【凡一十八条】疏义曰卫禁律者秦汉及魏未有此篇晋太宰贾充等酌汉魏之律随事増损创制此篇名为宫卫律自宋洎于后周此名并无所改至于北齐将闗禁附之更名禁卫律隋开皇改

  • 第四章 大唐帝国自此衰·吕思勉

    第一节 良娣死,代宗立肃宗性颇昏庸,又其得位不以正,故张良娣、李辅国、广平、建宁等,遂乘之窃权争位焉。良娣,帝即位后,册为淑妃。乾元元年四月,立为皇后。《传》言其与辅国持权禁中,干与政事,请谒过当,帝颇不悦,而无如之何。辅

  • 九年·佚名

    (戊午)九年清咸豐八年春正月1月1日○戊寅,詣孝正殿,行正朝祭晝茶禮。○御仁政殿,受賀頒赦。○命廟號頒敎及大王大妃殿寶齡望六稱慶時,禮房承旨金世均、尹行福,宣敎官副司果金學初、李承游,幷加資。1月2日○己卯,以洪鍾應爲兵曹

  • 泰伯第八·朱熹

     凡二十一章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周大王之长子。至德,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三让,谓固逊也。无得而称,其逊隐微,无迹可见也。盖大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大王之时,商道寖

  • 提要·王应电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周礼传        礼类一【周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周礼传十卷圗説二卷翼传二卷明王应电撰应电字昭明昆山人嘉靖中遭倭乱避居江西遂终于泰和受业魏校之门其书中称师云者即述校语

  • (一)·钱穆

    朱子编辑《近思录》一书,凡分七篇十四目。首为道体,此两字即有大讲究。全部中国学术史,可分四大变。尧舜以下迄于孔子,可谓王官学时代。其时则学在王官,少及社会平民。孔子以下,百家言兴起,学术下降民间,为中国学术一大变。孔

  • 哀公·哀公二十年·左丘明

    【传】二十年春,齐人来征会。夏,会于廪丘。为郑故,谋伐晋。郑人辞诸子侯,秋,师还。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遂适楚。闻越将伐吴,冬,请归平越,遂归。欲除不忠者以说于越,吴人杀之。十一月,越围吴。赵孟

  • 附受八关斋法·智旭

    (诸经论中。皆明八关斋法。盖以一往判释。则五戒乃人天因。此一日夜戒斋。方为出世因也。无论已受五戒。未受五戒。乃至受菩萨优婆塞戒者。皆可随意受持。或六斋日。或生日讳日等。并应发心秉受。○本经虽合为八支。而

  •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奥威尔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揭露了恐怖的反人性的战争。该作以恐怖的战争真相为背景,描写战争的政治事件,是传记与政治小说两者的结合。其传记纪实性,表现在该作以国际反法西斯主义的政治性事件为背景,描写了在西班牙战场上,奥威

  • 静庵文集·王国维

    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

  • 安南志略·黎崱

    元黎崱(字景高,号东山、静乐)撰。20卷。主要记述古代交州地区的社会、政治、民族、地理、物产、风俗、文化和越南丁、黎、李、陈4个封建王朝的历史及与中国宋朝、元朝的往来,辑录有西汉至元朝至元年间历代中国封建王朝

  • 高力士外传·郭湜

    轶事小说。又称《高氏外传》或《高力士传》。唐郭湜撰。《新唐书·艺文志》入杂传记类。有《顾氏文房小说》本、《唐开元小说六种》本。《高力士外传》主要记载高力士之遗闻轶事。作品通过对唐玄宗与高力士的几次对话

  • 劝报亲恩篇·佚名

    这是一篇附在《中华传世名著经典丛书》中的《孝经》后面的文献,其主要内容是: “天下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生前尽孝亲心悦,死后尽孝子心酸。孝经孝文把孝劝,孝父孝母孝祖先,为人能把祖先孝,这孝能使子孙贤

  • 般舟赞·善导

    全一卷。全称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又称般舟三昧往生赞。唐代善导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系依观无量寿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等而作之净土赞文,明示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分序文、正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