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七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七

洪武八年二月辛卯朔,上躬祀历代帝王。

故元平章柴驴儿、右丞于真自宁夏来降,赐袭衣、绮帛有差。

以工部尚书李敏为江西行省参政。诰曰:“国家建行省,以分镇方面,凡兵民之政皆领焉,任重职要,非谋猷可以致君、才略可以泽民者,曷克称之?前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敏今授中奉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尔尚务展才猷,益弘治体,使教化行而风俗羙,事功集而民庶安用,副朕简任之意,惟时懋哉。”

壬辰夜,太阴犯五诸侯。

癸巳,以外夷山川附祭于各省山川之次。先是,礼部尚书牛谅言:“京都既罢祭天下山川,其四夷山川亦非天子所当躬祀。”乃命别议其礼以闻。至是,中书及礼部奏以外夷山川附祭于各省,如广西则宜附祭安南、占城、真腊、暹罗、锁里,广东则宜附祭三佛齐、爪哇,福建则宜附祭日本、琉球、渤泥,辽东则宜附祭高丽,陕西则宜附祭甘肃、朵甘、乌思藏,京城更不须祭。又言各省山川与风云雷雨既居中南,向其外夷山川神位宜分东西,同坛共祀。上可其奏,命中书颁行之,将祭则遣官一人,往监其祀。

甲午,置湖州守御千户所。

敕刑官:自今凡杂犯死罪者,免死输作,终身徒流;罪限年输作、官吏受赃及杂犯私罪当罢职役者,谪凤阳屯种;民犯流罪者,凤阳输作一年,然后屯种。上复谕刑官曰:“天道好生,人情恶死。朕御天下,夙夜靡宁,常惧刑罚失中,以乖天道,所以特降宽宥之典。凡杂犯死罪皆令输作屯种,以全其生,且冀其悔罪改过,复为善人。尔等宜体朕此意,务求公平,使刑罚得中,下无冤抑,则不负朕委任矣。”

乙未,始制陪祀官入坛牙牌。凡天子亲祀,则与祭者佩以入,其制有二:圆者,预祭官佩之;方者,执事人佩之。俱藏之内府,遇祭则给,毕则纳之,无者不得入坛。

丁酉,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戊戌,祭大社、大稷。

己亥,罢保定府遂县,并其地入安肃县,改太原府平晋县为太原县。

庚子,召晋相府左傅兼太原都卫都指挥使谢成入为大都督府都督佥事,左傅如故。

辛丑,朝日。

召永宁卫指挥使杨广、成都左卫指挥同知何诚赴京。

壬寅,重定颁赐及迎接诏诰仪。礼部尚书章善言:“百官于御前受赐及迎诏礼仪未定,请著为式,颁示中外。”凡朝官受赐,于御前跪受,如衣则服以拜,赐皆五拜叩头。在官受赐者,初行四拜,既受赐,复四拜。在外百司迎接诏赦,先具服郊迎,以龙亭仪仗导至公署,班定,四拜跪听,宣读毕,俯伏,兴,四拜,舞蹈,三呼万岁,复四拜而毕。凡车驾出入经过州县,官员、父老许于仗外路右五十步俯,俟驾过,驾所止处,官员具朝服迎见,行五拜叩头礼。其公侯、大臣、近侍等官在外,迎接者并同其受诰命,若诸司正官,则具朝服,于正厅行四拜礼,受讫,复四拜,若首领官、属官则于本家拜受如前仪。若官员祖父母、父母受封赠,迎诰至家,祖父母、父母则与子孙各具服拜受,男子受于正厅,妇人受于中堂,如不存者则子孙拜受,择日焚黄。

又定颁诏诸蕃及蕃国迎接仪。前期,百官于皇城守宿。至日鸣钟后,尚宝卿设宝案于御座之南,侍仪司设诏书案于宝案之南,承制官位于殿上之东及丹陛之东南,文武侍从班于殿上之左右,使者位于丹墀中,文武百官侍立位于文武楼之北,东西相向,将军立于殿上之左右及奉天门之左右、丹陛上之四隅,金吾卫陈设甲士军仗于午门外,拱卫司陈设仪仗于丹陛、丹墀之东西,和声郎设于丹墀之南,侍仪司设龙亭仪仗、大乐于午门外。鼓初,严,文武百官各具服入。次严,各就位。三严,侍仪奏“外办”,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出御奉天殿,乐作,升座,乐止,卷帘鸣鞭。报时讫,礼部官捧诏书于宝案前用宝,中书省官、礼部官同捧至御前呈奏,以黄销金袱裹置盘中,置于案,引礼引使者就丹墀拜位。典仪唱“鞠躬拜”,乐作,使者四拜,兴,乐止。承制官于御前跪承制,由中门出至丹陛上,称“有制”,使者跪。承制官宣制曰:“皇帝敕使尔某奉诏往谕某国,尔宜恭承朕命。”宣制讫,使者俯伏,兴,平身,乐作,四拜,乐止。礼部官诣案捧诏,由殿中门出降自中陛,以授使者,大乐振作。使者捧诏由奉天中门出,至午门外,置于龙亭中。侍仪奏“礼毕”,皇帝兴,乐作,还宫,乐止,文武官以次出。各司以正官一员送诏书出国门外。使者入蕃国境,先遣人报蕃王,王遣官远迎。前期,令有司于国门外公馆设幄结彩,设龙亭于正中,备金鼓、仪仗、鼓乐,伺候迎引。又于城内街巷结彩,王宫内设阙庭于殿上正中,设香案于前,设使者位于香案之东,开读案位于蕃王殿陛之东北,设蕃王拜位于殿庭中,北向,蕃国众官拜位于蕃王拜位之南。捧诏、宣诏、展诏官位于开读案之北,司礼二人位于蕃王拜位之北,引礼二人位于司礼之南,引班四人位于众官拜位之北,俱东西相向,陈仪仗于殿庭之东西,设乐位于众官拜位之南,北向。其接诏官远接诏书,迎至馆中,安奉于龙亭。至日,蕃王率国中众官、耆老出迎于国门外,王具冕服,众官具朝服,行五拜礼讫,王及众官人等仪仗、鼓乐前行导引。诏书至宫中,引礼引王入就拜位,众官、耆老各入就位,使者诣前,南向立,称“有制”,乐作,王及众官以下皆四拜,乐止。司赞唱“开读”,宣诏官、展诏官升案,使者诣龙亭捧诏书,授捧诏官,捧至开读案,宣诏官受诏,展读,赞跪,蕃王及众官以下皆跪。宣诏讫,捧诏官仍捧至龙亭中,蕃王及众官以下皆俯伏,兴,乐作,四拜,乐止,鞠躬、舞蹈,山呼万岁者三,乐作,复四拜,乐止。礼毕,以诏书付所司颁行,王释服与使者相见,蕃王居西,使者居东,凡行礼,皆司赞唱之。其赐蕃国印绶、陈设、行礼俱如颁诏仪,但赐印则设案于丹陛上之东。其传制则曰:“皇帝敕使尔某授某国王印,尔其恭承朕命。”如有赐物,则并宣之。使者至蕃国,先报蕃王,蕃王迎接、陈设、行礼皆如迎诏,但王及众官常服乘马前导。至王宫,置龙亭于正殿中,王及众官四拜,兴,引礼引王诣龙亭前。使者称“有制”,赞礼唱“跪”,王及众官跪。使者宣制曰:“皇帝敕使某持印,赐尔国王某,并赐某物。”宣毕,使者捧印并物,西向授蕃王,蕃王跪受,以授左右。讫,引礼唱“俯伏,兴”王及众官皆俯伏,兴,王复位,复四拜。礼毕,王与使者相见,一如见诏使仪。

甲辰,赏山东青州都卫马步军百九十余人白金三千八百余两。

乙巳,擢都督府经历韩焯为户部尚书。

丙午,以户部尚书俞溥为江西行省参政。

《御制资世通训》成。上谓侍臣曰:“人君者为臣民之主,任治教之责,上古帝王,道与天同。今朕统一寰宇,昼夜弗遑,思以化民成俗,复古治道,乃著是书,以示训戒耳。”侍臣皆曰:“此臣民万世之宝也。”书凡十四章,其一君道章,曰勤俭、仁敬之类十有八事;其次臣道章,曰忠,曰孝,曰勿欺、勿蔽之类,十有七事;又其次曰民用、士用、工用、商用等十二章,皆申戒士庶之意。诏刊行之。

己酉,祭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城隍、旗纛诸神。

以朱善为翰林脩撰,张逈、高达善、黄琮、张羙和为国子助教。

庚戌,遣使往北平,给赐各卫军士冬衣六万领。

辛亥,置四川镇南宣抚司、镇边忠义安抚司、忠义蛮夷安抚司、池著、田阿、世业三洞长官司、大旺宣抚司、东流安抚司、皮蜡、井垻、九明蛮夷三洞、市备全薗四长官司,以土人墨答为镇南宣抚,驴蹄为镇边忠义安抚,耳毛为忠义蛮夷安抚,驴卜为池著洞长官,墨吾为田阿洞长官,达叔为世业洞长官,驴独为太旺宣抚,果出为东流安抚,皮蜡为皮蜡洞长官,白哥为井垻洞长官,黑七为九明蛮夷洞长官,板驴为市备全薗长官。

太原都卫捕送故元刘平章所署伪知州薛彦举等二十四人至京,谪戍海南。

日中有黑子。

壬子,以户部尚书马贯为浙江行省参政。

改太原府代县为州,以崞、繁峙、五台三县属之。

癸丑,享先农,躬耕藉田。

上遣使诏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右副将军冯胜率济宁侯顾时等回京,其所统军就令颍川侯傅友德、南雄侯赵庸、都督同知何文辉总领镇北平。

置书画库官一人,正九品,隶礼部。

命赐在京工匠钱,凡八千三百余人。

赐凤阳诸卫军士夏布,人二匹。

甲寅,以御史中丞商暠为浙江行省参政。

乙卯,改汉中府沔州为沔县。

革山东济南府堰头税课司,其课以在城税课司并收之。

戊午,升金筑长官司为安抚司,以长官密定为安抚使。

庚申,命刑部尚书刘惟谦申明马政,谕之曰:“马政,国之所重。近命设太仆寺,俾畿甸之民餋马期于蕃息,恐所司因循牧餋失宜,或巡视之时扰害餋马之民,此皆当告戒之。昔汉初一马直百金,天子不能具均驷,及武帝时,众庶街巷有马,阡陌成群,遂能北伐强夷,威服戎狄。唐初才得隋马三千,及张万岁为太仆,至七十余万,此非官得其人,马政脩举故耶?尔其为朕申明马政,严督所司,尽心刍牧,务底蕃息,有不如令者罪之。”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赵尔巽
  ●附录·王致远
  东都事略卷四十二·王称
  卷四十·吴广成
  天朝田亩制度 全文·佚名
  卷九·陈康祺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二十七·佚名
  提要·司马光
  一三二三 礼部尚书纪昀奏请修改文津阁书函折·佚名
  一一四四 军机大臣奏原任卢龙知县郭棣秦打湿运送盛京书籍被参革职片·佚名
  卷三百十九·佚名
  卷七十·佚名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司马迁
  卷九·曾巩
  三十年(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渔洋序·谢榛

      谢榛字茂秦,临清人。眇一目,喜通轻侠,度新声。年十六作乐府商调,临德间少年皆歌之。已而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遂以声律有闻於时。寓居鄴下,赵康王宾礼之。嘉靖间挟诗卷游长安,脱黎阳卢於狱,诸公皆多其行谊,争与交欢。而是时

  • 卷142 ·佚名

    姜特立 鞏大监挽诗 列国名卿号众多,山堂族望最巍峨。 魏宫宾客推公干,父趾威名畏伏波。 老去一麾供坎壈,归来三迳足婆娑。 从今诗酒交朋少,怅望新阡泪若何。 姜特立 古风送行陈省元 梅山老人

  • 卷七十七·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十七骆宾王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属文尤妙於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絶唱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又调长安主簿武后时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去徐敬业举义署为府属为

  • ●野古集序·龚诩

    世之骂疎俗粗鄙者类曰野而目方直廉介者类曰古余生草野间所交与者黄童白叟而已是故踪迹罕涉乎势利之途谈论不越乎耕牧之事衣冠不随乎时礼貌不狥乎俗与夫一言一动举不谐人耳悦人目而适人意也或者以野骂之或者以古目之余

  •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班固

    孝景皇帝十四男。王皇后生孝武皇帝。栗姬生临江闵王荣、河间献王德、临江哀王阏。程姬生鲁共王馀、江都易王非、胶西于王端。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彭祖、中山靖王胜。唐姬生长沙定王发。王夫人生广川惠王越、胶东康王寄、

  •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范晔

    郭太 符融 许劭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

  • 卷三百八十八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起哲宗元祐元年九月壬申盡其月   九月壬申,文思副使、內侍押班梁惟簡為皇城副使。(十月二十日,蘇軾云云。)   御史中丞劉摯言:「臣昨日曾論林希姦邪,不可為中書舍人,使與朝論。今者,竊聞已有除命,則是臣之區區未蒙採納

  • 卷十三·谷应泰

      ○胡蓝之狱太祖洪武二年冬十月,上欲以杨宪为丞相,问刘基。基素与宪厚,以为不可。上怪之,基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不与焉者也。今宪不然,能无败乎!”   上曰:“汪广洋何如?”基曰:“此褊

  • 第五回 猛参政用炮击敌 慈喇嘛偕使传书·蔡东藩

      却说孙承宗在辽,因朝中阉宦用事,刑赏倒置,心中懊怅异常;适届熹宗寿期,意欲借祝贺为名,入朝面劾阉竖。到了圣寿前一日,偕御史鹿善继,同到通州,忽兵部发来飞骑三道,止其入朝。承宗知计不成,急急回关,不意朝右阉党,已劾其擅离职

  • 九三四 署直隶总督英廉奏运往盛京文溯阁头拨全书已送至山海关交奉尹接运折·佚名

    九三四 署直隶总督英廉奏运往盛京文溯阁头拨全书已送至山海关交奉尹接运折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十日大学士兼署直隶总督臣英廉谨奏,为奏闻事。案准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等抄奏内开,应送盛京文溯阁收贮之四库全书,分作五拨

  • 卷一百十二·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十二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

  • 后梁纪五 均王中贞明三年(丁丑、917)·司马光

    后梁纪五 后梁均王贞明三年(丁丑,公元917年) [1]秋,七月,庚戌,蜀主以桑弘志为西北面第一招讨,王宗宏为东北面第二招讨,己未,以兼中书令王宗侃为东北面都招讨,武信节度使刘知俊为西北面都招讨。 [1]秋季,七月,庚戌(初三),前蜀主王建任

  • 谷梁折诸卷五·张尚瑗

    钦定四库全书谷梁折诸卷五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成公终无氷矣桓十四年无氷传曰时燠也桓爲正月周正建子之月此在二月建丑将逾时矣故爲絶望之辞以加甚之公羊无传何休注经文云京房传曰当寒而温例赏也是时成公幼少季氏

  • 应酬译文·洪应明

    个人操守志向要有主见,没有主见,遇事就成了墙头草,似此怎能成得了顶天立地的社会脊柱!具体办事要会圆通机变,没有圆通机变,做事就会障碍重重,似此怎能做扭转乾坤的大事!品德高尚的文人学士接触社会,对于他人不可轻易表露喜怒

  • 卷第十五·道宣

      佛德篇第三   序曰。夫以。蒙俗作梗。妙籍舟师。师之大者。所谓王也。故王者往也。若海之朝宗百川焉。王之取号况于此也。然则统言王者。约缘乃多。事理两分举要惟二。初谓详事。二谓明理。故详事之王。则人王

  • 卷第三十八·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八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论藏 宗经论第二之二 大宗地玄文本论(八卷今作四卷) (南罗北疑) 马鸣菩萨造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第一。归

  • 佛说时非时经之二·佚名

    天竺三藏法师若罗严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精舍。时佛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时非时经。善思念之。诸比丘言。如是世尊。当受教听。佛告诸比丘。是中何者为时。何者为非时。比丘当知。  冬初分。

  • 春秋毛氏传·毛奇龄

    明末清初经学家毛奇龄依据《左传》,兼采他说,评述南宋胡安国《春秋传》之书。36卷。是书仍从《春秋》经文12公为序,中分《改元》、《即位》、《生子》、《立君》、《朝聘》、《盟会》、《侵伐》、《迁灭》等22门,又总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