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49.吴三桂借清兵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率领一百万起义将士,渡过黄河,分两路进攻北京。两路大军势如破竹,到了这年三月,就在北京城下会师。城外驻守的明军最精锐的三大营全部投降。

起义军猛攻北京城。第二天晚上,崇祯帝登上煤山(在皇宫的后面,今北京景山)上往四周一望,只见火光映天,知道形势危急,跑回宫里,拼命敲钟,想召集官员们来保护他。等了好久,连个人影儿都没有。这时候,他才知道末日到来,又回到煤山,在寿皇亭边一棵槐树下上吊自杀。统治中国二百七十七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大顺起义军攻破北京,大将刘宗敏首先率领队伍进城,接着,大顺王李自成头戴笠帽,身穿青布衣,跨着骏马,缓缓地进了紫禁城。北京的百姓像过节一样,张灯结彩欢迎起义军。

大顺政权一面出榜安民,叫大家安居乐业;一面严惩明王朝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李自成派刘宗敏和李过,勒令那些权贵交出平时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赃款,充当起义军的军饷,拒绝交付的处重刑。少数民愤大的皇亲国戚被起义军抓起来杀头。

有个大官僚吴襄,也被刘宗敏抄了家产,并且逮捕起来追赃。有人告诉李自成说,吴襄的儿子吴三挂是明朝的山海关总兵,手下还有几十万大军。如果把吴三桂招降了,岂不是解除了大顺政权一个威胁。

李自成觉得这个主意很有道理,就叫吴襄给他儿子写信,劝说他向起义军投降。

吴三桂原来是明朝派到关外抗清的,驻扎在宁远一带防守。起义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帝接连下命令要吴三桂带兵进关,对付起义军。吴三桂赶到山海关,北京已被起义军攻破。过了几天,吴三桂收到吴襄的劝降信,倒犹豫起来。向起义军投降吧,当然是他不愿意的;要不投降吧,起义军勇猛善战,兵力强大,自己不是他们的对手。再说,北京还有他的家属财产,也舍不得丢掉。既然李自成来招降,不如到北京去看看情况再说。

吴三桂带兵到了滦州,离北京越来越近,就遇到一些从北京逃出来的人。吴三桂找来一问,开始,听说他父亲吴襄被抓,家产被抄,已经恨得咬牙切齿;接着,又听说他最宠爱的歌姬陈圆圆也被起义军抓走,更是怒气冲天,立刻下令退回山海关,并且要将士们一律换上白盔白甲,说是要给死去的崇祯帝报仇。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拒绝投降,决定亲自带二十多万大军,进攻山海关。吴三桂本来就害怕农民军,听到这消息,吓得灵魂出窍。他也顾不了什么民族气节,写了一封信,派人飞马出关,请求清朝帮助他镇压起义军。

清朝辅政的亲王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救信,觉得机会来到,立刻回信同意。接着,他亲自带着十几万清兵,日夜不停地向山海关进兵。

清军到了山海关下,吴三桂已经迫不及待地带着五百个亲兵出关迎接多尔衮。他见了多尔衮,卑躬屈膝地哀求多尔衮帮他报仇。多尔衮自然顺水推舟地答应。吴三桂把多尔衮请进关里,大摆酒宴,杀了白马乌牛,祭拜天地,订立了同盟。

李自成大军从南面开到山海关边。二十多万起义军,依山靠海,摆开浩浩荡荡的一字阵,一眼望不到边。老奸巨猾的多尔衮从城头望见起义军阵容坚强,料想不容易对付,就让吴三桂打先锋,叫清军埋伏起来,自己和几名清将远远躲在后面的山头观战。

战斗开始了,李自成骑着马登上西出指挥作战。吴三桂带兵一出城,起义军的左右两翼合围包抄,把吴三桂和他的队伍团团围住。明兵东窜西突,冲不出重围;起义军个个血战,喊杀声震天动地。

正在双方激烈战斗的时候,不料海边一阵狂风,把地面上的尘沙刮起,一霎时,天昏地黑,对面见不到人。多尔衮看准时机,命令埋伏在阵后的几万清兵一起出动,向起义军突然袭击。起义军毫无防备,也弄不清是哪儿来的敌人,心里一慌张,阵势也就乱了。直到风定下来,天色转晴,才看清楚对手是留着辫子的清兵。

李自成在西山上发现清兵已经进关,想稳住阵脚,指挥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只好传令后撤。多尔衮和吴三桂的队伍里外夹击,起义军遭到惨重失败。

李自成带领将士边战边退。吴三桂仗着清兵的势,在后面紧紧追赶。起义军回到北京,兵力已经大大削弱。

李自成回北京后,在皇宫大殿里举行即位典礼,接受官员的朝见。第二天一清早就率领起义军,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

李自成离开北京的第三天,多尔衮带领清兵,耀武扬威地开进北京城。公元1644年十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把北京作为清朝国都。打那时候起,清王朝就开始在中国建立了它的统治。

第二年,清朝分兵两路攻打西安。一路由阿济格和吴三桂、尚可喜率领,一路由多铎(duó)和孔有德率领。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在潼关抗击清军,经过激烈战斗,终于被迫放弃西安,向襄阳转移。过了几个月,农民军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到当地地主武装袭击,李自成战败牺牲。

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张献忠在四川称帝,国号大西,继续抗击清军。到公元1647年,清军进四川,张献忠在川北西充的凤凰山的一场战斗中,中箭死去。这样明朝末年的两支主要起义军都失败了。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四十八·宋濂
  卷二二七 唐紀四十三·司马光
  卷第一百七十二·胡三省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四·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五·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九十一·佚名
  ●敘·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 唐纪五·纪昀
  第十二章 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林语堂
  韦坚传·欧阳修
  洪天锡传·脱脱
  梅思祖传·张廷玉
  卷九职制律·窦仪
  卷三十二、西南诸囯之宾服·黄鸿寿
  附卷之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九十九·彭定求

        卷699_1 【与东吴生相遇(及第后出关作)】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   乱来唯觉酒多情。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卷699_2 【

  • 例言·曹庭栋

    例言一宋人各家诗分选彚刻宋时巳有之如吕居仁江西诗二十五家陈思名贤小集六十四家原夲惜不可得家石仓十二代诗选采宋代百数十家有仅得五六首者存诗至少潘讱叔宋元诗呉孟举宋诗钞陈言扬十五家诗虽所采互见存诗较多兹

  • 卷一百七 天聖七年(己巳,1029)·李焘

      起仁宗天聖七年正月盡是年四月   春正月乙未,契丹遣夷離畢、左千牛衛上將軍耶律漢寧、少府監劉湘來賀長寧節。   庚子,命供奉官、閤門祗候曹用和往滄、德州規度河隄。   壬寅,三司言,江、淮發運使歲豐上供米六

  • 自序·顾炎武

      燕京失守,先帝以身殉宗庙社稷,南都诸臣拥戴福藩以正大统。斯时也,诚枕戈待旦之秋、卧薪尝瞻之会也!使内外文武诸臣各靖共乃心,共奖王室:司职事者咸曰『必报仇,僇力致讨,毋有二心也』!履戎行者咸曰『必讨贼,其翦灭此而朝食也

  • 卷第四十一·胡三省

    汉纪三十三〔起强圉大渊献(丁亥),尽屠维赤奋若(己丑),凡三年。〕《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丁亥、二七)〕①春,正月,甲子,以冯异为征西大将军。〔晋书职官志曰:四征起于汉代,谓此。〕邓禹凓于受任无功,数以饥卒徼赤眉战,辄不

  • ●卷十一·徐锡麟

    乾隆九年,重修翰林院落成。十月二十七日,圣驾临幸,送两掌院大学士入署。御书匾额二,曰稽古论思,曰集贤清秘。赐宴赋诗,以唐张说丽正书院诗东壁图书府五律四十字为韵。御制东字音字韵,敕诸臣各分一字。是日,与宴者一百六十余人

  • 卷之三十六·佚名

    光绪二年。丙子。秋七月。己未朔。享。太庙。遣惠郡王奕详恭代行礼。  ○上诣钟粹宫问慈安裕康庆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安至戊子皆如之。内记  ○谕内阁额勒和布等奏。审明带兵各员被控受贿等情。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十九·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马正惠公知节神道碑王安石推忠保顺同徳翊戴功臣彰徳军节度观察留后特进检校太尉使持节相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扶风郡开国公食邑六千六百户食实封二千二百户谥曰正惠马公以天禧三年十月戊戌葬开封祥符县

  • 卷三十五礼俗志二·黄遵宪

    服 饰古衣服古衣服有冠、有带、有裳、有裤、有手足缠,惟衣皆左衽,制略狭小耳。近世论古衣服日:长不过腰,袖仅容手,下有裤,窄仅容足。正如今泰西服,盖曲徇时尚,据土偶附会其说也。古多泥塑.然地各殊制,其年代不可得考,惟筑后人筑

  • 宋儒言性误点·李宗吾

    战国是我国学术最发达时代,其时游说之风最盛,往往立谈而取卿相之荣,其游说各国之君,颇似后世人主临轩策士,不过是口试,不是笔试罢了。一般策士,习于揣摹之术,先用一番工夫,把事理研究透彻了,出而游说,总是把真理蒙着半面,只说

  • 卷二·杨甲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钦定四库全书六经图卷二      宋 杨 甲 撰毛邦翰 补尚书轨范撮要图五十八篇数虞书五 尧典 舜典 大禹谟 臯陶谟 益稷夏书四 禹贡 甘誓 五子之歌 征商书十七汤誓 仲虺之

  • 《大雅》·傅斯年

    雅之训恐已不能得其确义自汉儒以来释&ldquo;雅&rdquo;一字之义者,很多异说。但都不能使人心上感觉到涣然冰释。章太炎先生作《〈大雅〉、〈小雅〉说》,取《毛序》&ldquo;雅者政也&rdquo;之义,本《孟子》&ldquo;王者之迹

  • 文公·文公十年·左丘明

    【经】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夏,秦伐晋。楚杀其大夫宜申。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及苏子盟于女栗。冬,狄侵宋。楚子、蔡侯次于厥貉。【传】十年春,晋人伐秦,取少梁。夏,秦伯伐晋,取北征。初,楚范巫矞似谓成王与子玉、子

  • 护心品第三十一·佚名

    心轻难调伏,为欲所居怀。降心则为善,以降便轻安。如鱼在旱地,以离於深渊。心识极惶惧,魔众而奔驰。心走非一处,犹如日光明。智者所能制,如钩止恶象。今我论此心,无坚不可见。我今欲训诲,慎莫生瑕隙。汝心莫游行,恣意而放逸。我

  •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八·法藏

    (此尽十住知识)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入法界品第三十四将释此品。四门同前。初释名有三。一分名者。谓广依胜友。深证法界故名依人入证成德分矣。二会名。约处名祇洹重阁会。谓表此法济物摄生故在给园。又显悲依本智重出

  • 卷第十四·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十四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无根谤学处之二尔时薄伽梵命实力子曰。汝闻斯语不。白佛言。我闻薄伽梵。我闻苏揭多。佛言。实力子其事如何。实力子白佛言。世尊。我之虚实唯佛所知。佛言。实力子

  • 兰雪集·张玉娘

    一卷。元张玉娘撰。玉娘生卒年未详。松阳(今属浙江)人。明慧知书。少时许配给沈佺。后父母有违言。玉娘不从。时沈佺有疾,玉娘折简贻佺,以死自誓。佺卒,玉娘也忧郁而死。明嘉靖中,邑人王诏得其遗诗,于是为作传以表其

  • 新华严经论·李通玄

    凡四十卷。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本书系就实叉难陀所译之新华严经明其玄旨,并随释经文而成。初于文前立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