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雅》

雅之训恐已不能得其确义

自汉儒以来释“雅”一字之义者,很多异说。但都不能使人心上感觉到涣然冰释。章太炎先生作《〈大雅〉、〈小雅〉说》,取《毛序》“雅者政也”之义,本《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之说,以为雅字即是迹字,虽有若干言语学上的牵引,但究竟说不出断然的证据来。又章君说下篇引一说曰:

《诗谱》云:“迩及商王,不风不雅。”然则称雅者放自周。周秦同地,李斯曰:“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呼乌乌快耳者,真秦声也。”杨恽曰:“家本秦也,能为秦声,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说文》:“雅,楚乌也。”雅乌古同声,若雁与,凫与鹜矣!大、小雅者,其初秦声乌乌,虽文以节族,不变其名,作雅者非其本也。

此说恐是比较上最有意思的一说(此说出于何人,今未遑考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这一篇诗应该是南国所歌,南是地名,或雅之一词也有地方性,或者雍州之声流入南国因而光大者称雅,南国之乐,普及民间者称南,也未可知。不过现在我们未找到确切不移的证据,且把雅字这个解释存以待考好了。(《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之雅字,作何解,亦未易晓。)

《大雅》的时代

《大雅》的时代有个强固的内证。吉甫是和仲山甫、申伯、甫侯同时的,这可以《崧高》《烝民》为证。《崧高》是吉甫作来美申伯的,其卒章曰:“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烝民》是吉甫作来美仲山甫的,其卒章曰:“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而仲山甫是何时人,则《烝民》中又得说清楚:“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史记·齐世家》:

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按年应作岁,傅说谓大公卒时百有余岁也),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按,哀公以前齐侯谥用殷制,则《檀弓》五世反莽于周之说,未可信也)。哀公时纪侯潛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淄。九年,献公卒,子武公寿立。武公九年,周厉王出奔于彘,十年王室乱,大臣行政,号曰共和,二十四年周宣王初立。二十六年武公卒,子厉公无忌立。厉公暴虐,故胡公子复入齐,齐人欲立之,乃与攻杀厉公,胡公子亦战死。齐人乃立厉公子赤为君,是为文公,而诛杀厉公者七十人。

按,厉王立三十余年,然后出奔彘,次年为共和元年。献公九年,加武公九年为十八年,则献公元年乃在厉王之世,而胡公徙都薄姑,在夷王时,或厉王之初,未尝不合。周立胡公,胡公徙都薄姑;则仲山甫徂齐以城东方,当在此时,即为此事。至献公徙临菑,乃杀周所立之胡公,周未必更转为之城临菑。《毛传》以“城彼东方”为“去薄姑而迁于临菑”,实不如以为徙都薄姑。然此两事亦甚近,不在夷王时,即在厉王之初,此外齐无迁都事,即不能更以他事当仲山甫之城齐。这样看来,仲山甫为厉王时人,彰彰明显。

《国语》记鲁武公以括与戏见宣王,王立戏,仲山甫谏。懿公戏之立,在宣王十三年,王立戏为鲁嗣必在其前,是仲山甫及宣王初年为老臣也。(仲山甫又谏宣王料民,今本《国语》未纪年。)仲山甫为何时人既明,与仲山甫同参朝列的吉甫、申伯之时代亦明,而这一类当时称颂的诗,亦当在夷王厉王时矣。

这一类诗全不是追记,就文义及作用上可以断言。《烝民》一诗是送仲山甫之齐行,故曰:“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这真是我们及见之最早赠答诗了。

吉甫和仲山甫同时,吉甫又和申伯同时,申伯又和甫侯一时并称,又和召虎同受王命(皆见《崧高》),则这一些诗上及厉,下及宣,这一些人大约都是共和行政之大臣。即穆公虎在彘之乱曾藏宣王于其宫,以其子代死,时代更显然了。

所以《江汉》一篇,可在厉代,可当宣世,其中之王,可为厉王,可为宣王。厉王曾把楚之王号去了,则南征北伐,城齐城朔,薄伐狁,淮夷来辅,固无不可属之厉王,宣王反而是败绩于姜氏之戎,又丧南国之人。

大、小《雅》中那些耀武扬威的诗,有些可在宣时,有些定在厉时,有些或者是在夷王时的,既如此明显,何以《毛叙》一律加在宣王身上?曰这都由于太把《诗》之流传次序看重了:把前面伤时的归之厉王,后面伤时的归之幽王,中间一大段耀武扬威的归之宣王。不知厉王时王室虽乱周势不衰,今所见《诗》之次序,是绝不可全依的。即如《小雅·正月》中言“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十月》中言“周宗既灭”,此两诗在篇次中颇前,于是一部《小雅》,多半变做刺幽王的,把一切歌乐的诗、祝福之词,都当做了刺幽王的。照例古书每被人移前些,而大、小《雅》的一部被人移后了些,这都由于误以《诗》之次序为全合时代的次序。

《大雅》之终始

《大雅》始于《文王》,终于《瞻卬》《召旻》。

《瞻卬》是言幽王之乱,《召旻》是言疆土日蹙而思召公开辟南服之盛,这两篇的时代是显然的。这一类的诗是不能追记的。

至于《文王》《大明》《绵》《思齐》《皇矣》《下武》《文王有声》《生民》《公刘》若干篇,有些显然是追记的。有些虽不显然是追记,然和《周颂》中不用韵的一部之文辞比较一下,便知《大雅》中这些篇章必甚后于《周颂》中那些篇章。如《大武》《清庙》诸篇能上及成康,则《大雅》这些诗至早也要到西周中季。

《大雅》中已称商为大商,且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全不是《周颂》中“遵养时晦”(即“兼弱取昧”义)的话,乃和平地与诸夏共生趣了。又周母来自殷商,殷士裸祭于周,俱引以为荣,则与康之敌意已全不见。至《荡》之一篇,实在说来鉴戒自己的,末一句已自说明了。

《大雅》不始于西周初年,却终于西周初亡之世,多数是西周下一半的篇章。《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话如把《国风》算进去是不合的;然若但就《大雅》《小雅》论,此正所谓王者之迹者,却实在不错。

《大雅》结束在平王时,其中有平王的诗,而《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正平王之四十九年也。

《大雅》之类别

《大雅》本是做来作乐用的,则《大雅》各篇之类别,应以乐之类别而定,我们现在是不知道这些类别的了。若以文词的性质去作乐章的类别,恐怕是不能通达的。但现在无可奈何,且就所说的物事之不同,分析《大雅》有几类,也许可借以醒眉目。

甲、述德

《文王》《大明》《绵》《思齐》《皇矣》《下武》《文王有声》《生民》《公刘》九篇,皆述周之祖德。这不能是些很早的文章,章句整齐,文词不艰,比起《周颂》来,顿觉时代的不同。又称道商国,全无敌意,且自引为商室之甥,以为荣幸,这必在平定中国既久,与诸夏完全同化之后。此类述祖德词中每含些儆戒的意思,如《文王》。又《皇矣上帝》一篇,文王在那里见神见鬼,是“受命”一个思想之最充满述说者,俨然一篇自犹太《旧约》中出的文字。

乙、成礼

成礼之辞,《小雅》中最多,在《大雅》中有《棫朴》《旱麓》《灵台》《行苇》《既醉》《凫鹥》《假乐》《洞酌》《卷阿》九篇。

丙、儆戒

《民劳》《板》《荡》《抑》四篇。此类不必皆在周室既乱之后,《周诰》各篇固无一不是儆戒之辞。

丁、称伐

《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五篇皆发扬蹈厉,述功称伐者,只《常武》一篇称周王,余皆诵周大臣者。

戊、丧乱之音

《桑柔》《云汉》《瞻卬》《召旻》四篇,皆丧乱之辞。其中《召旻》显是东迁以后语,日蹙国百里矣。《瞻卬》应是幽王时诗,故曰“哲妇倾城”,词中只言政乱,未及国亡。《桑柔》一篇,《左传》以为芮伯刺厉王者,当是刘歆所加。曰“靡国不泯”,曰“灭我立王”,皆幽王末平王初政象,厉王虽出奔,王室犹强;共和行政,不闻丧乱,犬戎灭周,然后可云靡国不泯耳。《云汉》一篇,恐亦是东迁后语,大兵之后,继以凶年,故曰:“天降丧乱,饥馑荐臻。”《小雅·十月之交》明言宗周已灭,其中又言“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故《云汉》或与《十月之交》为同时诗。

猜你喜欢
  备水第五十八·墨子
  卷九十七 程子之书三·黎靖德
  卷第四·马永卿
  卷二十六·陆陇其
  第十二章 23·辜鸿铭
  卷十五·蔡卞
  卷三十六·乾隆
  卷三十八·鄂尔泰
  卷十一·乾隆
  第四篇 心与物游(中)·丰子恺
  五种成败章第五·佚名
  如来品第十三·佚名
  ○劝友人书第九·玄觉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二·唐慧琳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五十九·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五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九十三 何景明 十四夜对月集陶良伯 陶令堂中月深更酒为携金波流未满白露迥含凄鸿鴈秋江北芙蓉汉苑西一杯同怅望万里各覊

  • 列传第四十七·魏徵

    ○南蛮 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狼,曰俚,曰獠,曰頠,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不复详载。大业中,南荒朝贡者十余国,其事迹多湮灭而无闻。今所存录,四

  • 卷第二百七十七 後唐紀六·司马光

      起上章攝提格(庚寅),盡玄黓執徐(壬辰)六月,凡二年有奇。   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長興元年(庚寅、九三0年)   春,正月,董璋遣兵築七寨於劍門。辛巳,孟知祥遣趙季良如梓州脩好。   鴻臚少卿郭在徽奏請鑄當五千、三千、一

  • 序·刘吉

    朕惟理之在人一也斯民由之而不知贤哲明之而未尽惟圣人气质清明义理昭著本其躬行心得之余以任君师之责言行政事皆可师法载诸方册允为猷训此尧舜禹汤文武精一执中之传立中建极之论万世宗之而莫能外也钦惟皇考宪宗纯皇帝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六十九·佚名

    嘉靖五年十月辛亥朔时享太庙世庙遣瑞昌侯王桥驸马邬景和昌化伯邵蕙分祭七陵都督夏助祭□景皇帝陵寝○壬子以早灾诏免徵应天太平安庆徽州池州镇江常州苏州松江九府税粮浙江杭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宁波台州严州温州欠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八·佚名

    正统十四年五月庚辰朔福建都指挥佥事邓安等奏初御史柳华捕贼福建擅置更楼冷铺于诸村且编民为甲使提督巡夫又令私造钩刀铁钯诸器自卫而反贼邓茂七等俱起自夫甲遂籍以为乱请正其罪时华出为山东按察副使都察院奏华已死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四 儒林传七·纪昀

    儒林传宋 【五】○宋五王当胡安国【寅 宏宁】 范冲陈旸【祥道】朱震王当胡安国范冲陈旸 【陈祥道】朱震△王当王当字子思眉州眉山人幼好学博览古今所取惟王佐大畧尝谓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镇抚四方亲附百姓皆出于一

  • 昭明太子传·姚思廉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梁武帝长子。生母是丁斌嫔。当初,梁武帝没有男孩,梁武帝率兵起义讨伐东昏侯时,萧统于齐中兴元年(501)九月在襄陽出世。梁武帝登帝位后,有司上书请求立储君,梁武帝认为天下刚刚安定,很多制度缺失还有待进

  • 张大节传·脱脱

    张大节,字信之,代州五台人。提为天德三年(1151)进士及第,调任崞县丞。改任东京市令。世宗让他兼任留务,非常喜爱看重他。海陵修汴京,用大节主管此工程。世宗在辽东登位,有人劝大节去跟他,富贵荣华即刻可以到手。大节说:“命运

  • 梁纪二十 太宗简文皇帝下大宝二年(辛未、551)·司马光

    梁纪二十 梁简文帝大宝二年(辛未,公元551年) [1]春,正月,新吴余孝顷举兵拒侯景,景遣于庆攻之,不克。 [1]春季,正月,新吴人余孝顷率领军队抵抗侯景。侯景派于庆去攻打他,没有打赢。 [2]庚戌,湘东王绎遣护军将军尹悦、安东将军杜幼

  • 第一章以饮食为证·孙中山

    当革命破坏告成之际,建设发端之始,予乃不禁兴高采烈,欲以予生平之抱负与积年研究之所得,定为建国计划,举而行之,以冀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隆盛之地焉。乃有难予者曰:&ldquo;先生之志高矣、远矣,先生之策闳矣、深矣,其奈&lsquo;知

  • 卷五十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五十六雍正五年四月上谕四十八道初一日奉上谕大学士富宁安在圣祖仁皇帝时宣力多年清操素着领兵边塞十有余载备极勤劳自朕即位以来见其办理军务恪慎周详及简任大学士公忠诚实静正和平

  • 第十二章 17·辜鸿铭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辜讲孔子祖国(鲁国)在位的一位部长贵族(季康子)问孔子什么是政府。孔子回答:“政府意味着秩序。如果您,部长大人,中规中矩,还有谁敢于胡作非为呢?”

  • 春秋传卷四·胡安国

    宋 胡安国 撰桓公上【公名轨惠公之子隠公之弟弑兄自立史记一名允諡法辟土服逺曰桓】周【桓王九年鲁桓公十五年桓王崩子庄王立】郑【庄公三十三年鲁桓公十一年庄公卒子昭公忽立是年忽奔衞厉公突立桓十五年厉公奔蔡昭

  • 宋景濂未刻集·宋濂

    二卷。明宋濂(1310—1381)撰。宋濂集重刻于嘉靖中,行世甚久。此本乃清顺治十二年(1655)宋濂裔孙实颖得文征明家所藏旧稿以示金坛蒋超,超择其中今本未载者得三十八篇,编为此集,以补其遗。并以韩叔阳刻本重勘,其中跋何

  • 文毅集·解缙

    十六卷。明解缙撰。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授中书庶吉士,上万言书,指斥时弊,帝称其才,改任御史。以其年少令还家进业。明太祖卒,解缙奔丧至京,有司劾以非诏旨入京,谪河州卫史。永

  • 秦中岁时记·李绰

    亦作《咸镐记》、《咸镐岁时记》。唐李绰撰。1卷。绰字肩孟,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官膳部郎中。有《尚书故实》。据《中兴书目》载: 此书“偶记昔年皇居旧事,绝笔自叹,横襟出涕”。应系唐之旧臣国亡之后伤感往昔而为。

  • 沙门不敬王者论·慧远

    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