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20.《窦娥冤》感天动地

由于元世祖采取了许多发展生产的措施,元朝初期的社会经济十分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只使蒙古的王公贵族和地主官僚得到好处。为了满足蒙古贵族过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元世祖还任用了一批管理财政的大臣,帮助他搜刮财富。这批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

元王朝还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第三等叫汉人,就是原来在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叫南人,就是原来在南宋地区的各族人民。四个等级的人政治地位和待遇不同,汉人和南人受到百般歧视。

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贪污横行,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

元世祖死后,他的孙子铁穆耳即位,就是元成宗。元成宗时期,这种贪赃枉法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次,查出有贪污行为的官吏一万八千多人,冤案五千多件。

当时,在大都流行着一种戏剧,叫杂剧。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的不平现象。

大都有个读书人叫关汉卿,从小喜爱音乐戏剧,会吹箫弹琴,还会唱歌跳舞。关汉卿在京城太医院当过官,可是他对医术不感兴趣,对编写剧本却特别热心。那时候,演戏的人社会地位很低,关汉卿却跟他们混得挺熟;有时候他自己也上场演出,扮个角色。因为他对音乐戏剧很有研究,所以编出的戏也就格外精采。

在大都,一班贵族和普通百姓都喜欢看戏,关汉卿编的戏剧不是为了光给贵族消闲作乐,而是常常帮百姓说话。他把看到的,听到的人民的悲惨遭遇,写进他的剧本里。《感天动地窦娥冤》(也叫《窦娥冤》),就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品。

《窦娥冤》的主要人物是楚州地方一个贫苦女子窦娥。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还不起债,又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费,把她卖给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到蔡家没两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过日子。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过几天,蔡婆婆害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忽然要呕吐,不想喝,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咽了气。

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父亲,把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桃杌(wù)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贪官桃杌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那时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贪官桃杌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戏剧所写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飞雪,更是一种神话式的想象。但是它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无数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报仇的强烈愿望。所以,千百年来,这出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赞赏,关汉卿也成为人民称颂的戏剧家。

猜你喜欢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陈寿
  列传第十九 裴忌 孙瑒·姚思廉
  列传第六·刘昫
  卷五十·志第三上·五行一·宋濂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四·杨仲良
  唐鉴卷六·范祖禹
  方术纪·张瀚
  卷之八百五十·佚名
  卷之五百六十九·佚名
  明名臣琬琰録卷十五·徐紘
  陈矩传·张廷玉
  卷一百五十八·杨士奇
  卷一百九十三·雍正
  卷五十五·雍正
  职官二三·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吴融

    【臣】等谨案唐英歌诗三巻唐吴融撰融字子华越州山隂人龙纪元年登进士第昭宗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知制诰事迹具唐书本传融与韩偓同第进士又同为翰林学士故偓有与融玉堂同直诗然二人唱酬仅一两篇未详其故以立身本

  • 卷二O六 唐紀二十二·司马光

      起強圉作噩(丁酉),盡上章困敦(庚子)六月,凡三年有奇。   則天順聖皇后神功元年(丁酉,公元六九七年)   正月,己亥朔,太后享通天宮。   突厥默啜寇靈州,以許欽明自隨。欽明至城下大呼,求美醬、粱米及墨,意欲城中選良將,引精

  • 卷之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十·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闰二月。丙申。谕内阁、钦天监右监副常海奏请开缺终制一摺。钦天监职司推测。系属专官、常海、着改为署任。毋庸开缺。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派往西陵梁格庄暂安殿各项直班王公大臣侍<?目辟>行<?匧

  • 一三三○ 军机大臣奏查韦谦恒革职缘由片·佚名

    一三三○ 军机大臣奏查韦谦恒革职缘由片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初二日查韦谦恒于四十年在贵州布政使 护理巡抚任内,因镇远府知府苏墧浮收税银,婪赃累累等款,经督臣图思德委员访查,苏墧转将该省上司袒庇劣员席缵等词,由驿通揭

  • 顾荣传·房玄龄

    顾荣字彦先,吴国吴县人,为江南显族。祖父顾雍,在吴时任丞相。父顾穆,官宜都太守。顾荣精明开朗,弱冠之年便出仕为官,在孙吴朝任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吴国灭亡后,和陆机、陆云兄弟一同到洛陽,当时人称之为“三俊”。援例拜

  • 陆粲传·张廷玉

    陆粲,字子馀,长洲人。小时候谒见同里王鏊,王鏊惊异地说:“这个孩子一定以文名扬天下。”嘉靖五年(1526)成为进士,选庶吉士。七次考试都是第一。张璁、桂萼将庶吉士全部调出任部曹、县令,陆粲因为才华独得工科给事中。他劲挺

  • 卷十九·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十九圣功【二 安南归降二】命补绘安南战图制诗纪绩御制补咏安南战图六律【有序 己酉】询孙士毅安南战事缕晰以陈因命画院各为之图补咏近体而序之曰安南战图非如伊犁回部金川台湾之始以战

  • 卷一百六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五经籍考史【传记下】宋朱子伊洛渊源録十四卷朱子字元晦婺源人後徙建阳从李侗学得列圣道统之传举进士累官秘阁修撰諡曰文淳佑初从祀孔庙事蹟具宋史道学传【臣】等谨案马考传记类

  • 九年·佚名

    (癸卯)九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春正月1月3日○丙午,以李翊會爲漢城府判尹,趙鶴年爲江原道觀察使。1月5日○戊申,上御春塘臺,行歲首犒饋。1月8日○辛亥,以金道喜爲吏曹判書,金左根爲兵曹判書。1月9日○壬子,以金蘭淳爲司憲府大司憲,南

  • 卷十二·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十二宋 高闶 撰庄公五二十有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妇人无相会之礼伯姬既归于杞复来与公会其迹几与文姜齐襄无以异矣此书公会杞伯姬于洮若在杞史则当曰夫人姬氏会鲁侯于洮此书夫人姜氏会齐侯于

  • 卷五·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五宋 高闶 撰桓公二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按长历正月甲申朔月内无甲戌而太岁乃在甲戌恐纂年者误加之或疑甲戌在去年冬十有二月而去年不书秋冬误着此月或疑此日下书陈佗杀太子事其简编脱

  • 小学略说·章太炎

    地官保氏,教国子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七略》列书名之守于小学。《律历志》曰: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其法在算术,宣于天下,小学是则。此则书数并称,而礼乐射御阙焉。盖六艺者,习之不一时,行之不一岁。射御非儿童所任。六乐之舞

  • 卷之三·张居正

    夏书夏,是大禹有天下之号。这书纪夏家一代的事迹,故叫做夏书,共四篇。禹贡贡,是贡赋。这一篇,史臣记大禹平水土,定贡赋,及经理天下的事。独以贡名篇者,水土平而后贡赋定,特举其成功而言也。【原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佚名

    尔时铁围山内有无量鬼王。与阎罗天子俱诣忉利来到佛所。所谓恶毒鬼王、多恶鬼王、大诤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飞身鬼王、电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啖兽鬼王、负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祸鬼

  • 卷四·彭绍升

    居士传四安阳董何魏陈刘传安阳沮渠侯京声者。天水临城县人。河西王蒙逊之从弟也。为人疎通强识。幼禀五戒锐意内典。少时甞到于阗国。经衢摩帝太寺。遇天竺法师佛陀斯陀。咨问道义从受禅要秘密治病经。既而东归高昌。

  • 灵宝众真丹诀·佚名

    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诀乃唐人纂集,宋人重订。述数种丹方。

  • 梨园原·黄旛绰

    戏曲表演专著。清黄旛绰等著。清乾嘉年间,一位名为黄旛绰的老艺人,汇集他平生表演所学所得,著成一书名为《明心鉴》,后经其友人胥园居士庄肇奎增补了一些考证,改名为《梨园原》,1819年玉成其序。仅有抄本,原稿因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