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六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一百六十八

大理寺

国初置大理司正三品衙门设卿少卿丞洪武元年革十四年复置始改为大理寺正五品衙门其属置左右二寺设左右寺正左右寺副左右评事及审刑司官十九年审刑司革二十二年复陞正三品衙门二十六年设司务二十九年寺复革後改寺为司永乐初复为寺设官仍旧

诸司职掌

本寺官其所属二寺官职专审録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驳事有寃枉者推情辩明务必刑归有罪不陷无辜

审録囚人参详罪名

诸司职掌

凡刑部十二部都察院十二道五军都督府断事官五司问拟一应囚人犯该死罪徒流者具写奏本发审笞杖罪名者行移公文发审另行入递预先差人连案同囚送发到寺照依该管地方先从左右寺审録若审得囚无寃枉者取讫各囚服辩在官案呈本寺连囚引领赴堂圆审无异取据原问衙门司狱司印信收管入卷将囚连案责付原押人收领回监听候发落候逓到各项奏本公文到寺将奏本抄白立案务要仔细参详情犯罪名比照律条如罪名合律者准拟本寺依式具本同将原来奏本缴送该科给事中编号收掌然後印押平允回报原衙门如拟施行如罪名不合律者依律照驳亦依式具本将原来奏本缴送该科收编驳回原衙门再拟如二次改拟不当仍前驳回议拟候三次改拟不当照例将当该官吏具奏送问或中间招情有未明者必须驳回再问若公文不必抄白就即立案其参详罪名准拟合律照驳不合律及送问等项并如前行若审得囚人告诉寃枉果有明白证佐取责所诉词状案呈本寺连囚引领赴堂圆审相同将囚连案依前发回原问衙门听候发落待奏本公文到寺将原来奏本依式具本如前缴送该科公文止留本寺立案然後仰令左右寺抄案备开囚人供词行移隔别衙门再问若二次番异者再取本囚供状在官照例具奏会同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门堂上官圆审回奏施行

合律照驳式

大理寺卿【臣】某等谨奏为李甲告不应事刑部某部问拟李甲等一十六名数内合律一十五名不合律张丙一名有照驳谨具奏闻

一照驳

前件本寺照律张丙合得计赃准窃盗一贯之上律杖七十罪无出入其刑部某部却依不应律笞四十未审故失已出张丙杖罪三十所据不当官吏除尚书某侍郎某取自上裁其子部某部官吏某人合送法司问罪仍令改正

一准拟

事内干连人王乙等各得笞罪十名陈丁等合得杖罪四名李甲一名无罪释放

洪武  年 月 日

番异式

大理寺卿【臣】某等谨奏为某事某衙门问拟某人一名审问番异原招某囚合隔别衙门再问谨具奏闻洪武  年 月 日

二次番异式

大理寺卿【臣】某等谨奏为某事某衙门问拟某人等二名除审拟允当外数内某人一名先为某衙门具本发审若原系公文者则云公文发审本囚告诉寃枉取责供词在官已经照例行移隔别衙门再问去後今据某衙门发审仍前执称寃枉除再取供词在官外本囚合照例会各衙门堂上官圆审谨具奏闻

准拟某人合得某罪一名

洪武  年 月 日

事例

洪武间令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所按轻重狱囚连案牍俱送左右二寺覆审寃滥然後送审刑司评驳是非复转送磨勘司磨考当否以闻後革去二司诸司刑狱惟二寺分审其属在京诸司及直隶卫所府州县者左寺审之属在外十三布政司都司卫所府州县者右寺审之今分审地方属南北两京五府六部内府京卫等衙门并未出京长史司者送左寺属应天顺天二府南北直隶卫所府州县并在外浙江等布政司都司卫所边卫外夷者送右寺

左寺带管衙门

六科       光禄寺

尚宝司      中书舍人

承运等十库    宗人府

五府       六部

都察院     通政使司

詹事府     翰林院

国子监     太常寺

太仆寺     鸿胪寺

行人司     太医院

钦天监     上林苑监

五城兵马司   未出京长史司

都税司     太仓等仓

大兴隆寺    台基厰

锦衣卫     旗手卫

府军卫     府军左卫

府军右卫    府军前卫

府军後卫    羽林左卫

羽林右卫    羽林前卫

金吾左卫    金吾右卫

金吾前卫    金吾後卫

虎贲左卫    燕山右卫

燕山左卫    燕山前卫

大兴左卫    济阳卫

济州卫     通州卫

彭城卫     永清左卫

永清右卫    武功左卫

武功右卫    武功中卫

武骧左卫    武骧右卫

腾骧左卫    腾骧右卫

江淮卫     济川卫

留守中卫    留守左卫

留守右卫    留守前卫

留守後卫    神策卫

应天卫     和阳卫

广洋卫     牧马千户所

骁骑右卫    镇南卫

龙虎卫     龙虎左卫

龙江右卫    渖阳右卫

渖阳左卫    水军左卫

水军右卫    英武卫

龙江左卫    虎贲右卫

武德卫     广武卫

龙骧卫     飞熊卫

天策卫     豹韬卫

豹韬左卫    兴武卫

牺牲所     鹰扬卫

江隂卫     横海卫

义勇左卫    义勇右卫

义勇中卫    义勇前卫

义勇後卫    武成前卫

武成中卫    武成後卫

忠义左卫    忠义右卫

忠义前卫    忠义後卫

神武左卫    神武右卫

神武後卫    大宁中卫

大宁前卫    蔚州左卫

富峪卫     会州卫

寛河卫     牧马千户所

右寺带管衙门

顺天府并合属州县

应天府并合属州县

北直隶府州县并卫所

南直隶府州县并卫所

大宁都指挥使司

万金都指挥使司

长陵卫

景陵卫

献陵卫

裕陵卫

孝陵卫

浙江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

江西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

湖广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

福建都布按三司行都司并府州县卫所广东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

广西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

四川都布按三司行都司并府州县卫所云南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

贵州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

河南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

陕西都布按三司行都司并府州县卫所山东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

山西都布按三司行都司并府州县卫所

边卫       外译

永乐七年以来凡两法司囚犯大理寺官每月引赴承天门外行人司持节传旨会同五府六部通政司六科等官审録输情服罪者如原拟发遣其或称寃有词则仍令有司照勘推鞫 十四年遣御史分按各道罪囚罪重者送京令大理寺详谳 十七年谕都察院等官布政司按察司所拟刑名其间多人命重狱恐有差误所以俱令具奏转达刑部都察院参考仍发大理寺审刑司详拟已着为令今後直隶府州县所拟刑名令一体具奏 十九年奏准刑部都察院问拟囚犯仍照洪武年间定制送本寺审録发遣 天顺二年令每年霜降後该决重囚刑部都察院及本寺会官审録 八年诏一应囚犯有奉旨推问者必须经由本寺审录无得径自参奏致有枉人 成化十四年奏准每年会官审録之时各该原问衙门将见审重囚姓名开报本寺原审并接管官会审如囚人称寃即按原卷从衆参详十七年命司礼监太监一员会同三法司堂上官於本寺审録罪囚以後每五年一次着为令 弘治三年奏准两法司囚犯有奉旨来说者问拟明白仍具本发本寺审録奏请若系机密重情不可漏泄者径自开具招由奏讫仍发本寺审録

凡两法司发审罪囚本寺承行历事监生即於来文上粘小方纸一幅横列本寺少卿寺丞之姓於上寺正寺副及该掌行评事之姓於其下若奏本粘於护纸上连囚犯先送评事看详审覆若情词不悖议拟相符囚犯服辩文移停当即书允字於其姓之下其或情词有异议拟未当囚犯番异文移舛错则直随其事明白批之次以传於寺正寺副各批讫承行监生呈於卿少卿寺丞复各看详若可允即各书行於其姓之下不然亦随事批下该寺附案候圆审相同或参驳或调问各依诸司职掌定制施行

请旨发落

诸司职掌

凡律内该载请旨发落者本寺开写犯由罪名奏闻取自上裁即将奉到旨意於奏本年月後批写讫就写某官批於下押字其余有奉旨意者亦同此例批写讫回寺立案备云前项旨意於平允内开写回报於各衙门施行

详拟罪名

诸司职掌

凡在外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并直隶卫所府州一应刑名问拟完备将犯人就彼监收具由申达合干上司都司并卫所申都督府布政司并直隶府州申呈刑部按察司呈都察院其各衙门备开招罪转行到寺详拟凡罪名合律者回报如拟施行内有犯该重刑本寺奏闻回报不合律者驳回再拟中间或有招词事情含糊不明者驳回再问

事例

弘治元年奏准内外问刑衙门议拟囚犯律无正条情犯深重者引律比附奏请定夺不得一概俱拟不应供招之外不许妄加参语违者在内科道官纠劾在外廵按御史参究御史有违者本寺查究

月报囚数

诸司职掌

凡本寺每月审过刑部等衙门一应囚数分豁死罪徒流杖笞等项罪名置立印信文册着令架阁库典吏日逐明白附写候至月终通类具本奏闻

事例

每半月本寺将审过囚犯并刑部都察院原来奏本通类封裹属官賫捧堂上官於御前面奏详审过审拟合律若干名先行回报原问衙门依律照例发落某人等若干名照依钦奉圣旨发落问招不明驳回再问拟罪不当照驳再拟若干名并本寺日报囚数奏本送科弘治十五年奏准本寺将在内审録囚犯并在外转详罪名各自具本封进以便查看

类奏南京罪囚

事例

永乐以後南京大理寺所审徒流已上罪囚先移文回报原问衙门每季差官类奏请旨发落成化六年以後俱经本寺复详其情罪允当者通类奏请回报该寺施行其不当者照例驳回再问

处决重囚

诸司职掌

凡本寺审过刑部等衙门死罪囚人犯该十恶决不待时者每月具本覆奏闻讫移文回报各该衙门处决不系十恶者待秋分後覆奏处决

事例

洪武十九年诏应死重囚俱令本寺覆奏听决 永乐三年令处决重囚既覆奏仍録所犯情词封进四封进之後再得旨然後处决

凡发审罪囚有事情重大执词称寃不肯服辩者具由奏请会同刑部都察院或锦衣卫堂上官於京畿道问理奏请发落

审録在外罪囚

事例

正统六年令本寺选差属官与刑部都察院官请勑於南北直隶各布政司会官审録罪囚 成化四年奏准差本寺寺正及刑部郎中等官往南北直隶会同巡按御史审録 八年定为常例每五年一次法司请勑差官往两直隶各布政司审録见监一应重囚真犯死罪情真无词者仍令原问衙门监候呈详待报处决果有寃枉即与辩理情可矜疑者陆续奏请定夺杂犯死罪以下审无寃枉即便发落

南京大理寺

事例

本寺左右二寺带管衙门与在京同

凡本寺详审过轻重罪囚每三月一次类奏圣旨就於本寺奏本上批出钦遵发落成化六年以後奏本俱经大理寺覆奏得旨发落

凡会审囚犯每五年守备太监奉勑会同南京刑部都察院於本寺审録每年霜降後本寺会同南京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科道等官於京畿道审録若京畿道有刷卷御史亦在本寺会审

凡本寺每日审过囚犯平允勘合仰贯城铺铺兵领送通政司挂号分送刑部都察院衙门大理寺平允勘合本寺差办事吏送通政司挂号施行

明会典卷一百六十八

猜你喜欢
  卷五·陈康祺
  卷二百三十六·杨士奇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六·杨士奇
  卷之一千四百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三·佚名
  ●宰惠紀略卷四·柳堂
  二十七 江宁织造曹寅奏谢钦点巡盐并请陛见摺·佚名
  青燐屑上卷·应廷吉
  明帝纪·令狐德棻
  茹法亮传·李延寿
  书王端毅公奏议后·王恕
  卷八十八·佚名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三十·钱若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二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二十三陆龟蒙奉和袭美古杉三十韵衆木尽相遗孤芳【一作杉】独任奇锸天形硉兀当殿势?危恐是夸娥怒教临嶻嶭衰节穿开耳目根瘿坐熊罴世只论荣落人谁问等衰【初危切】有巅从日上无叶与秋欺虎

  • 列传第十八·刘昫

    ○尉迟敬德 秦叔宝 程知节 段志玄 张公谨 子大素 大安 尉迟敬德,朔州善阳人。大业末,从军于高阳,讨捕群贼,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刘武周起,以为偏将,与宋金刚南侵,陷晋、浍二州。敬德深入,至夏县,应接吕崇茂,袭破永安王

  • 卷一百七十 皇祐三年(辛卯,1051)·李焘

      起仁宗皇祐三年正月盡是年七月   春正月乙丑,幸魏國大長公主第問疾。   庚午,詔翰林醫官院,日輪近上醫官一員,總領諸科醫官,以備應奉。   乙亥,詔兩浙水災州軍四等以下戶稅特與倚閣。   降大理寺丞譚異、王鑑為

  • 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焦竑

      工部一(尚書)   ◆尚書   資政大夫工部尚書無為薛公祥傳(黃金)   工部尚書秦逵傳(雷禮)   工部尚書宋公禮傳(朱睦■〈木挈〉)   榮祿大夫少師工部尚書贈茌平伯諡榮襄□公中神道碑(楊士奇)   行在工部尚書李友直

  • 宋史全文卷十六上·佚名

    宋高宗一丁未建炎元年。即靖康二年。上,道君皇帝之第九子也,母曰贤妃韦氏。以大观元年五月乙巳夜生于宫中,红光照室。宣和三年十二月壬子,进封康王。上博涉经史,道君问以古事及应诏制述,率常称旨。尝侍道君习射于郓王府,上

  • 卷五十一·杨士奇

    永乐四年二月壬戌朔○擢国子监生彭进徐鉴方霖林道顾斌窦承芳朱福玉辅彭鉴刘焕黄员相都察院令史殷昶方巽并为监察御史○丙寅乌思藏怕木竹巴灌顶国师吉剌思巴监藏巴里藏卜并必力工瓦国师端竹监藏等各遣使贡物赐赍有差○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七·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陶翰林榖曽巩陶榖字秀实邠州人北齐尚书令唐邕唐内史侍郎唐俭皆其逺祖姓因避晋祖讳而为陶遂不复其旧父涣唐末仕至刺史为邠州帅杨崇本所害榖随母育崇本家幼有俊才汉相李崧竒之自单州判官擢为集校理未几遂知

  • 《今生今世》序言·胡兰成

    据胡 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後我们知道胡 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

  • 完颜弼传·脱脱

    完颜弼,原名达吉不,是盖州猛安人。他先是充当护卫,又转为十人长。跟随丞相襄戍守边疆时,功劳最大,受任同知德州防御使事、武卫军钤辖,又转任宿直将军、深州刺史。泰和六年(1206),完颜弼跟随左副元帅完颜匡攻打襄阳,战败雷太尉

  • 李震传·张廷玉

    李震,南阳人。父亲李谦,任都督佥事,李震承袭指挥使。正统九年(1444),他从征兀良哈有功,升为都指挥佥事。后来,随从王骥讨平麓川,进升为同知。景帝即位后,他充任贵州右参将,在偏桥攻打苗人,将其击败。景泰二年(1451),他随王来征讨

  • 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二·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中官考三天顺八年典玺局局丞王纶事上于春宫一时羣小希进用者多与交通侍读学士钱溥教内书馆纶尝受业焉时尚寳丞朱奎以幼童陪读馆中相亲昵至是先帝不豫溥意纶必预机务有入阁望宻遣奎通欵曲于纶纶因偕奎造

  • 卷三十九·林之奇

    <经部,书类,尚书全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三十九宋 林之奇 撰吕刑        周书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吕刑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冦贼鸱义奸宄夺攘

  • 与众采女游居品第八·马鸣

    种种严饰,犹如天宫,春秋冬夏。四时各异,应节修治,游观园池。亦如天帝,施安树林,太子因游。至园池观,采女围绕,如月处星。於是众女,昼夜作乐,嘲调戏笑。过数年已,或娱乐之,更造新术。或现己身,或时书颂,或图庙画。或有刻镂,或有以泥,为

  • 卷第十三·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十三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十二 佛说华积楼阁陀罗尼经(三纸欠) (南临北命)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佛在阿耨达龙王宫,师子游戏菩萨问佛功德及供养

  • 豫章文集·罗从彦

    宋代诗文别集。17卷。罗从彦撰。元代曹道振编。曹道振序称:“郡人许源堂刻其遗集五卷,近得邑人吴绍宗稿,厘为一十三卷,附录三卷,外集一卷,年谱一卷,凡一十八卷。”一般著录本书时,不计入1卷年谱,所以都称为17卷。《四

  • 小腆纪传·徐鼒

    清徐鼒撰。六十五卷,补遗五卷。纪传体南明史。徐鼒晚年,就《小腆纪年附考》同时期的各个人物编成本书,未完稿即病死,其子承礼整理补订成书。两书虽叙写同时期的史事,但前者用编年体,后者用纪传体,一以年经,一以人纬,

  •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神会

    问:本有今无偈,其义云何?答曰:据涅槃经义,本有者,本有佛性(胡适本有今无者三字,可从。),今无佛性。问:即言本有佛性,何故复言今无佛性?答:今言无佛性者,为被烦恼盖覆不见,所以言无。本无今有者,本无者,本无烦恼,今有者,今日具有烦恼,纵使恒

  •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礼·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说礼佛菩萨名号,及忏悔发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