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十

吏部九

诸司职掌

凡除授官员於吏部给凭就行关领到任须知前去本衙门到任务要照依须知内条欵事例逐一遵守施行毋得视为文具

勅谕授职到任须知

士人未官不可不知受任应行之事但肯於闲中先知到任须知明白为官之道更有何加若提此纲领举是大意以推之诸事无有不知办与不办若人懒於观是纲领虽是聪敏过人为官之事亦不能成若能善读勤观则永保禄位事不劳而疾办此书所载学生及野人辈皆可预先讲读以待任用且五经四书修身为治之道有志之士固已讲习此书虽麄俗实为官之要机熟读最良故兹勅谕

授职到任须知目録

一祀神

二恤孤

三狱囚

四田粮

五制书榜文

六吏典

七吏典不许那移

八承行事务

九印信衙门

十仓库

十一所属仓塲库务

十二系官头匹

十三会计粮储

十四各色课程

十五鱼湖

十六金银塲

十七窰冶

十八盐塲

十九公廨

二十系官房屋

二十一书生员数

二十二耆宿

二十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

二十四官户

二十五境内儒者

二十六起灭词讼

二十七好闲不务生理

二十八祗禁弓兵

二十九犯法官吏

三十犯法民户

三十一警迹人

授职到任须知

凡到任那一日便问先任官首领官六房吏典要诸物诸事明白件数须知

祀神有几各开

祭祀国之大事所以为民祈福各府州县每岁春祈秋报二次祭祀有社稷山川风云雷雨城隍诸祠及境内旧有功德於民应在祀典之神郡厉邑厉等坛到任之初必首先报知祭祀诸神日期坛塲几所坐落地方周围坛垣祭器什物见在有无完缺如遇损坏随即修理务在常川洁净依时致祭以尽事神之诚

养济院孤老若干各开

养济院见在孤老月支粮米岁支布疋逐一开报须亲自点视给赐毋致失所以副朝廷存恤之意

见在狱囚若干已未完各开

刑狱者死生所系实惟重事故报祀神之次即须报知本衙门见禁罪囚议拟已完若干见问若干其议拟已完者虽系前官之事亦宜详审决放见问者到任尤宜究心中间要知入禁年月久近事体重轻何者事证明白何者取法涉疑明白者即须归结涉疑者更宜详审期在事理狱平不致寃抑

入版籍官民田地若干官粮民粮若干各开

版籍田粮政事之大故於祀神理狱之次即须报知此件中间须要分豁军民匠竈僧道医儒等户各若干官田地若干民田地若干每岁民间夏秋二税该粮若干官田租粮若干各分欵项开报以备度量支用

节次圣旨制书及奉旨榜文谕官民者若干曾无存者若干各开

为官之道政治禁令所当先知须考求节次所奉圣旨制书及奉旨意出给榜文晓谕官民事件逐一考究讲解立法旨意已未施行中间或有损缺不存者须要采访抄写如法收贮永为遵守

本衙门吏典若干各开

分科办事在吏典之能否必须先报吏典总数若干然後分豁六房某房司吏几名典吏几名备细开报所该房分须令常川掌管考其所办事务验其能否勤怠以示惩劝

各房吏典不许那移管事违者处斩

凡有司内吏典各有所掌房分如刑房专掌刑名户房专掌钱粮该吏承管日久则知事首尾容易发落近有司多听从吏员托嘱将所管房分时常迁调以致所管事务不知首尾多生情弊今後各房若有仍前那移管事者吏处斩官别议若一房事更过十名二十名或二三名接管人人不到了时都拏来要处斩罪其有事故接管者不拘此例

承行事务已完若干已施行未完若干未施行若干各开

六房吏典各将节次承受上司来文及照行事件分豁已完若干已作施行未曾完结若干未作施行若干各另开报除已完外未完事件要分事体急缓重轻先後催并完结其未施行者即作施行毋致沈匿稽迟以致耽误公事

在城印信衙门若干各开

除本衙门外所属衙门如一府所辖有州县学校巡检司水马驿河泊递运所仓塲库务凡有印记衙门各若干逐一报开庶知所辖处所及所理庶务州县所属印记衙门一体开报

仓库若干各开

凡本衙门所有仓库须分豁报知某仓见储某年收到官粮若干民粮若干几年干粮若干民粮若干已支若干见存若干其库分依上分豁金银钱货什物某件若干逐一开报以凭稽考支用无致侵欺埋没

所属境内仓塲库务若干各开

除本衙门仓库已报外所属境内应有仓场库务某仓储某年所收官民粮米见在若干某塲所收竹木等项数目若干某库盛贮金银钱货什物各若干某税课司局岁收钱钞若干逐一开报庶知境内所产所税钱粮物货数目

系官头匹若干各开

本衙门或有系官头匹及所属驿分所有马驴孳畜等项头匹数目务要逐一取勘见数或有孳生数目随即报知作数以凭考核

会计粮储每岁所收官民税粮若干支用若干各开

量入为出国家经费重事须要开报每岁收到入官租粮若干民间税粮若干或漕运邻境或折收布疋钱钞货物各该若干及每岁官吏俸给军士月粮等项支用若干各另开报庶知每岁所收及支用数目以候经度

各色课程若干各开

所属境内出产货物各色课程酒醋茶矾等项各别开报每岁所收数目以凭稽考支用

鱼湖几处岁课若干备开各湖多少

所属境内若有鱼湖须报总计几处岁办鱼课若干内某湖坐落某处岁办若干逐一开报以凭稽考

金银塲分若干坐落何山川所在若干各开

所属境内或有出产金银塲分须知总计若干分豁坐落某处金塲额办数目若干某处银塲额办数目若干须要稽考实办数目以革侵欺隐匿之弊

窰冶各开是何伎器及砖瓦名色

所属境内若有窰冶去处须要各另开报某窰出产或铜铁锡岁办若干烧窰去处所烧是何器物或砖或瓦椀楪什物等项名色逐一开报

近海郡邑煮海塲分若干各开

国家所需多资铸山煮海之利以省民租所辖境内或系边海郡邑须将所有煮海塲分某塲竈户若干该工本钱若干岁办盐课若干所有塲分逐一开报以凭稽考

公廨间数及公用器皿裀褥之类若干各开

署事公厅及住歇房屋公用器皿皆民所办须分豁公厅左右两厢门屋後堂等项间数内公用什物椅桌裀褥等项逐一开报遇有缺坏随即修理务在整治洒扫洁净相沿交割其有毁坏者必须究治庶令爱护使用免致重劳民力

邑内及乡村系官房舍有正有厢若干各开

系官房舍若不以时整点恐致颓敝埋没必须逐一开报某处官房几间正房几间厢房几间其有便於民间租赁者约量租赁从便住歇须令时加葺理免致颓敝

书生员数若干各开

培养生员所以作成人才以资任用如一府所属本府学肄业生员几名中间通经成才者几名年幼及未成才者几名时加考试勉励劝勤惩怠遇有缺员随即选补其有入学已久不遵教养者随即黜退罚充令典若建言实封告讦把持公事者照依已行榜文内事理治罪所属州县依前开报考试勉励务求实效以称善俗良才之意

耆宿几何贤否若干各开

设耆宿以其年高有德谙知土俗习闻典故凡民之疾苦事之易难皆可访问但中间多有年纪虽高德行实缺买求耆宿名色交结官府或蔽自已差徭或说他人方便蠧政害民故到任之初必先知其贤否明注姓名则善者知所劝恶者知所戒自不敢作前弊矣

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境内若干各开如前官未明到任之後须当日访以开之

移风易俗在於激劝善良所属境内或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孝行可称节操显着已行旌表者必须报知数目其有未经旌表者必须亲自体访的实申请旌表以励风俗

境内士君子在朝为官者几户

所属境内有士人君子在朝为官及任府州县事者须逐一开报几户及见任是何职事其有仕於朝廷年老致仕还乡者一体开报

境内有学无学儒者若干各开

所属境内之贤愚不等其间儒者或有精通经典或有长於文章或有牧民驭衆之能或有干办小才之用皆当察其能否记其姓名一可访问以补政治二可充贡以资任用

境内把持公私起灭词讼者有几明注姓名

为政之要必先除奸去恶则良善得安所辖境内或有把持公私事务说事过钱教唆起灭词讼骗诈良善者着令备细开报但恐到任之初一时吏典人等访寻不实以善为恶反害忠良必须到任之後详细究问的实注其姓名以候再犯则恶者知惧不敢为非矣毋得纵令吏典人等指此为名徧行取勘以致扰民

好闲不务生理异先贤之教者有几

民有常产则有常心士农工商各居一业则自不为非或有游手好闲不务生理及行邪术左道以惑人视听扶銮祷圣烧香结会夜聚晓散并不孝不弟好饮赌博不遵先贤之教者须采访姓名注於簿籍以示惩戒其人畏惧更改则止若仍前不悛则治之以法毋得纵令吏典人等指此为名徧行取勘以致扰民

本衙门及所属该设祗禁弓兵人等若干各报数目

本衙门见设祗从禁子弓兵人等各报数目若干分豁额设定数到役日月毋令容留滥设作弊

境内士人在朝为官作非犯法黜罢在闲几人至死罪者几人

所属境内有为官作非犯法断发他所工役迁徙安置家不存者及罢闲在家住坐者须逐一开报其已犯死罪家小见存者一体开报

境内民人犯法被诛者几户

境内民人有作犯非为已经诛戮者逐一取勘数目及所犯是何罪名

境内警迹人若干各开

所属境内充警迹人若干逐一开报

明会典卷十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七·谷应泰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五十·杨仲良
  第四章 灭亡时代·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五十八·佚名
  卷之七百七十五·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三·佚名
  第三三一保结状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十一日一二二○二--八·佚名
  五四○ 谕内阁陶易谢启昆涂跃龙着革职解京定拟·佚名
  三四三 谕内阁着总裁等编刊《四库全书考证》·佚名
  卷四十七·司马迁
  ●八 徙西江州·佚名
  卷二·李天根
  礼一九·徐松
  凡王府官·朱元璋
  王衍·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林季仲·唐圭璋

      季仲字懿成,永嘉人。宣和三年(1121)上舍。绍兴三年(1133),秘书郎,四年(1134),祠部员外郎。七年(1137),直龙图阁知泉州。八年(1138),知婺州。有竹轩杂著,自永乐大典辑出。   倾杯乐   宠庆主人寿,代作   璧月初圆,彩云轻护,散雪

  • ◆周处士霆震(石初集)·顾嗣立

    霆震,字亨远,吉之安成人。以先世居石门田西,故又号石田子。初云生于前至元之季,宋之先辈遗老尚在,执经考业,遍于诸公之庐。若王梅边、彭鲁斋、龙麐洲、赵青山诸公皆器重之。科举行,再试不利,乃杜门授经,专意古文辞,尤为申斋、桂

  • 卷411 ·佚名

    文同 塘上行 寒塘涨新雨,滟滟翠波满。 沙晴步声涩,风引罗带缓。 蒲牙妒舌利,荷叶欢心卷。 生平玉衣梦,至此神亦诞。 徒诵小星篇,无人觉肠断。 文同 桃花 种近短墙边,开临小槛前。 倚风

  • 原序·张仲深

    昔唐杜子美于开元大厯间以诗鸣其忠君爱国之心一形于言故后以诗史称焉余识同里张君子渊于童丱中知其明敏嗜学蚤孤事母以孝闻后十年余教授征饶间子渊亦澷逰湖海正诸有道以扩其所藴故其诗章累帙凡爱亲之诚形之于言当代清

  • 卷五·王冕

    七言古体下张御史西山雪堂张君住近西山麓,窗几虚明远尘俗。悬崖绝壁堆琼瑶,迭嶂重峦隐青绿。乾坤荡荡无痕瑕,世上儿子何繁华。清高或作袁老梦,标致不取陶家茶。千高望远忘世虑,写字读书皆有趣。岁寒若与我为邻,与尔种梅千百

  • 卷三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四·脱脱

        贾易 董敦逸 上官均 来之邵 叶涛 杨畏 崔台符 杨汲 吕嘉问李南公 董必 虞策郭知章   贾易,字明叔,无为人。七岁而孤。母彭,以纺绩自给,日与易十钱,使从学。易不忍使一钱,每浃旬,辄复归之。年逾冠,中进士甲科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七·佚名

    正德六年秋七月己酉朔享 太庙○庚戌甘肃守臣奏凉州古浪二卫所被虏残害军民乏食命以饷边年例银十万两赈济○辛亥给事中叶相言漕运四事一管河等官浚无法以致运船阻滞宜考核一收粮等官多方需索以致运军贫困宜申禁一各仓

  • 卷之三百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一卷 汉至元荐辟·缪荃孙

    汉 荐 辟 江宁府张 磐 秣陵人,字子石。举孝廉,官至庐江太守。李 南 丹阳句容人,字孝山。永元中徵诣廷尉,又举有道,辟公府。 苏州府严 助 吴人。举贤能,擢中大夫、会稽太守。顾 综 吴人,字文伟。举有道,历御史

  • 二六九 浙江巡抚三宝奏解缴续收应毁书籍版片并堪采遗书折(附清单一)·佚名

    二六九 浙江巡抚三宝奏解缴续收应毁书籍版片并堪采遗书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年五月二十二日浙江巡抚臣三宝谨奏,为续收应毁书籍版片并获有堪采遗书,分别解缴,恭折具奏事。窃臣前经迭次查获应毁各书共三十五种,内连重复者共

  • 绎史卷七十九·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陈氏专齐【陈佗之乱附】左传【隐公六年】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歳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寳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衞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

  • 康里脱脱传·宋濂

    康里脱脱,康里国王族,阿沙不花之弟。其父牙牙,康里国王封为云中王。康里脱脱体格魁梧,步履庄重,世祖及丞相伯颜都认为是大用之才,命入宿卫军。大德三年(1299),武宗命皇子于北部边疆抚军,脱脱从行。五年,叛王海都侵扰边境,脱脱随

  • 段坚传·张廷玉

    段坚,字可太,兰州人。年少读书时即有圣贤之志。乡试中举,入国子监。景泰元年(1450),上书请求召还四方监军,取缔全国各地佛道寺观,未获批准。五年(1454)中进士及第,授福山知县。他在本县刊印《小学》,在士民中讲诵,素来鄙陋的民

  • 惜时第五十三·佚名

    夫停灯于缸,先焰非后焰,而明者不能见;藏山于泽,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则时时灭,山亦时时移矣,天回日转,其谢如矢,騕褭迅足,神马弗能追也。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唯立德贻爱,为不朽也。昔之君子,欲行仁义于天下,则与时

  • 卷十八·王昭禹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十八宋 王昭禹 撰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兆山川丘陵坟衍各因其方【王之所体者道也大宗伯所以佐王特道之物而已大宗伯之

  • 评沈译克鲁泡特金的人生善行学·太虚

    ──十七年四月在灵隐作──沈嗣庄先生,以今后的世界人众,似非达到经济平等必不能安稳;而又苦社会主义内倡导者,对于“人生的善行”,往往忽略甚且破弃。然社会主义最进一步派之克鲁泡特金氏,于八十高龄,曾为“人生善行学”的

  • 东观余论·黄伯思

    二卷。附录一卷。杂著。宋代黄伯思撰。伯思(1079—1118年),字长睿,别号霄宾,号云林子,邵武(今属福建)人。元符进士。政和间为秘书郎。能书,好古文奇字。对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之研究,以及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

  • 西山读书记·真德秀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撰著的读书笔记。学者称德秀为西山先生,故名。《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为61卷,《四库全书》为40卷,《书录解题》与 《文献通考》俱为39卷。原本分甲、乙,丙、丁4集,今惟存甲集37卷,乙集22卷,丁集2卷。甲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