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学指南卷之四
赃 私
取受 因事受财谓之取受。《曲礼》曰:“临财无苟得。”盖恐伤其廉节而玷其行,故立法以制之也。
论赃 纳贿曰赃。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则古人不独戒其非义而取也,至于以财物与人者,亦必求其义焉。虽然非义取之而与财之人,又有情非故犯,可矜者名有数等,开列于后。
彼此俱罪 谓取与不应者。假如枉法、不枉法及受所监临财物并坐赃者,取与既各得罪,其赃并合没官。
取与不和 谓恐吓、诈取、乞索、率歛之类,本非有意他求,其财并合给主。
行求 谓凡是公事,各依正理,輙有请求,情涉规避,其赃并合没官。
盗赃 不以强窃,但系官物者还官,私物还主,若无主仍没官。
倍赃 谓盗一而取二也。
犯禁 谓如应禁兵器、禁书、宝印之类,及私家违制并榷货之物,俱名犯禁,并合没官。
生产蕃息 谓婢生子,马生驹之类。
转易他物 谓本赃是驴,回易得马之类。
兴生出举 谓以财出举而得利润者。
馈遗 以食饷人曰馈,以物赠人曰遗。
阑遗 阑,遮也。路有遗物,官遮止之,伺主至而给与,否则举没于官。
贿赂 送财曰贿,受遗曰赂。又曰苞苴并行。晋琅邪王道子交通请托,贿赂公行。
货贿 金玉曰货,布帛曰贿。
关节 《漫录》曰:“下之所以通款曲于上者,曰关节。”又《唐摭言》云:“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汉曰关说。
受赇 谓曲法致赂也。
过度 与人过财也。方言谓之涉济,犹船舟涉济,其事得遂也。
赃滥 纳贿曰赃,猥杂曰滥。
泛滥 非理生事也。犹水之延漫浮遍沟渎也。
踰滥 谓非理污淫也。
私滥 谓不公而错杂也。
侵渔 谓妄取民财也。《汉?宣纪》:“小吏俸禄薄,欲无侵渔百姓难矣。”
渔夺 譬渔猎设网而夺民财也。《汉?景纪》:“渔夺百姓。”
蚕食 《汉?宣纪》:“豪强大姓,蚕食无餍。”师古曰:“犹蚕食叶也。”
赃污 谓赃染也。
狼藉 多受赃贿者,谓之奸赃狼藉。《演义》曰:“物杂乱貌。”言狼起卧游戏,多藉其草而皆纵横秽乱也。
请求 凡是公事,各依正理,輙有所求,规荐曲法,谓之请求。
请托 谓以事干求也。
奏裁 谓犯赃之人,必须闻奏取旨,以奏决者。
当免 谓以官当罪也。
除名 谓官除其品职吏名,其所役与民一体也。
勒停 谓住其职役,不许勾当也。
罢役 谓吏有所任役使者。
罢职 谓官有所职掌者。
不叙 谓既犯赃私,职役已罢,虽有前资,再不叙用也。
革罢 革,变也;罢,休也。谓本非官设人员,革除不用也。
滥设 官吏公使人等,在格各有员数,而或署置过限,是名滥设。
首 过
四首 过而不改,斯成过矣。有咎自陈,名之曰首。
自首 谓事未发而先陈者。汉曰首服,谓自陈其罪而服也。五代曰自首,谓服其过也。
出首 谓事将彰露,未经取问而出者。
代首 谓遣人代名而首者。
不准首 谓如奸盗伤人越关之类,及于物不可备偿并先已事发者。
过
悔过 谓昔非今是也。伊尹放太甲于诸桐,悔过自责反善。
改过 即悔过也。
悛改 去恶从善也。又悛者,正过也。《左传》曰:“内外以悛。”
改正 过而能改,错而能正,名曰改正。谓以嫡为庶,以庶为嫡,以奴为子,以良为贱,违律为婚,私入僧道,诈免徭役。及增减年纪,侵隐田园,脱漏户口,公事失错,私罪枉被愆犯者,虽会恩并合改正。
叙复 述其衷曲曰叙,挽回原职曰复。
法 例
刑法 刑者,罚也;例者,成也。刑是刑罚之刑,例是例体之例,言刑罚之法加之例体也,如人之成就容貌,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也。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者也。司马公曰:“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典刑 国法也。商太甲颠覆典刑。
刑罚 太公受封于齐曰:“王者使臣,非爵禄则刑法也。”
三尺法 《汉?杜周传》:“不循三尺法。”孟康曰:“古者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于上,所谓竹刑也。”
条例 《字宝》云:“一律相比也。”以此类攀引决事也。
断例 晋杜预曰:“法者,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
令甲 颜师古曰:“令甲令乙,若今之第一第二篇也。”
大扎撒 谓依条例法度也。
酌古准今 谓前后相并也。汉董仲舒策曰:“以酌古准今也。”
行事举例 《漫录》曰:“行事举例起于晋。”
舞文弄法 舞犹弄也。汉张汤好兴事,舞文弄法。
刑统 刑者,正万邦之令甲,革万姓之非心也。统者,合古今大小之隶于法者也。
金科玉条 即刑法书也。
条 贯(谓三千之条贯也。教法曰条,规绳曰贯。《汉书》云:“奚必同条而共贯。”)
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属二百。 总而计之,三千条也。《尚书》注:“周穆王命吕侯所制,后为甫侯,故称甫刑也。”
四 罪(帝舜举四罪,天下咸服。)
流 流共工于幽州,谓流于北裔水中可居之洲也。放 放欢兠于崇山,谓放于南裔之山也。窜 窜三苗于三危,谓窜于西裔三危之地也。殛 殛鲧于羽山,谓诛于东裔海中之山也。
五 刑(赎铜附)
黄帝刑
鞭朴 杖刑也。钻凿 钻,膑刑,去膝盖骨也;凿,鲸刑,墨面也刀锯 刀,割劓也;锯,刖刑,断足也。斧钺 斩刑,军戮也。甲兵 以六师诛暴乱也。
舜刑
象以典刑 《尚书》注:“刑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谓画象而民知禁也。
金作赎刑 人有过误,使入金赎罪也。朴作教刑 不勤道业则挞之。即夏楚收其威也。鞭作官刑 以鞭为治官事之刑。流宥五刑 宥、宽也。以流放之法宽五刑也。怙终贼刑 怙恃其恶,终不悛改,既害于人则杀。
周刑
墨 鲸也。割其面以墨湼之,使其守门,无妨禁卫也。
劓 截其鼻使守关,谓其貌丑远之也。
剕 即刖刑也。使守囿,谓断足驱卫,禽兽无急行也。
宫 淫刑也。男子则割势,女人则幽闭,使守内,谓其绝人道也。
大辟 死罪也。辟字从尸辛,所以制节其罪也;从口,用法也。有七等:一曰斩,诛之以斧钺;二曰杀,以刀刃弃市;三曰搏,去衣磔之也;四曰焚,烧杀也;五曰辜,磔之也;六曰踣,毙之于市肆也;七曰罄,缢之于隐处。
汉刑
笞 棰也。汉文以代肉刑,景帝自五百减至二百。
耏 音而,谓罪不至髡,完其耏鬓,止去其颊毛也。二岁役刑。
完 谓不加以肉刑,而髡剃为城旦舂。四岁刑也。
髡 孝文定律:“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
死 高帝约法“杀人者死”,有三等:一曰弃市,谓当斩右趾及杀人者;二曰磔,谓戮而张尸于市也;三曰三族,谓诛及三族也。
魏刑
赎 有十一等。罚金 有六等。杂抵罪 有七等。作 居役也。有四等。完 有三等。髡 有四等。死 有三等。
晋刑
输赎 用金绢赎罪也髡作 详见“汉刑”。弃市 详见“肉刑”。斩 详见“周刑”。枭首 详见“肉刑”。
梁刑
赎罪 用金绢赎罪也。笞 详见“汉刑”。耏 详见“汉刑”。髡钳 五岁刑。死 谓弃市、斩、枭首也。
北齐刑
杖 三等,自一十至三十。鞭 挝马杖也。有五等,自四十至一百。耏 五等,自一岁至五岁。流 鞭之百,役之边裔。重者鞭背,轻者鞭臀,有六等之刑。死 重者革□□之,轻者枭首。
后周刑
杖 自一十至五十。鞭 自六十至一百。徒 自一年至五年。流 自二千五百里至四千五百里。死 五等,谓罄、绞、斩、枭、裂也。
隋唐金宋刑
赎铜 即输赎也。自唐宋以来,定数不等。今国家定例,每一下罚钞一两,其赎例有四。
听赎 谓犯罪之人情有可矜者。罚赎 谓犯公罪而赎免者。收赎 谓老幼疾病之人应收赎者。荫赎 藉亲荫而收赎罪者,所谓藉荫亲属也。
笞 捶击也,耻薄也。言人有小过,法须惩戒,微加捶挞以耻之。汉时则用竹,今时用楚,即荆也。隋制五等,自一十至五十,唐宋金皆相同。
杖 持也。言人执持,可以击人者。古者用鞭,今时用杖。隋制五等,自六十至一百,唐宋金皆相同。
徒 奴也,盖奴辱之。《周礼》云:“其奴男子入罪隶,女子入于舂槁,置之圜土而教之者是也。”隋制三等,自一年至三年。至唐增一年半,二年半,改为五等。金增四年五年,通为七等。
流 《书》云:“流宥五刑。”谓不忍刑杀,宥而窜于边裔,使其离别本乡,若水流远而去也。隋制三等,自一千里至三千里宋改为二千里至三千里,金相同。
死 二等,隋唐宋金皆同。一曰绞,谓身首不殊,缠缚而缢者。二曰斩,谓以刀刃杀诛其身首者。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一 方伎·李百药 列传第十九·李延寿 卷二十九·燕一·佚名 卷一百十七 景祐二年(乙亥,1035)·李焘 平定三逆方略卷十三·佚名 卷之四十九·佚名 卷四十八·杨士奇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一·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佚名 七十六 江宁织造曹寅奏洪武陵冢蹋陷摺·佚名 提要·马骕 史纠卷二·朱明镐 龟兹传·欧阳修 张九龄传·欧阳修 谭怀·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