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吏学指南卷之四

赃  私

取受  因事受财谓之取受。《曲礼》曰:“临财无苟得。”盖恐伤其廉节而玷其行,故立法以制之也。

论赃  纳贿曰赃。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则古人不独戒其非义而取也,至于以财物与人者,亦必求其义焉。虽然非义取之而与财之人,又有情非故犯,可矜者名有数等,开列于后。

彼此俱罪  谓取与不应者。假如枉法、不枉法及受所监临财物并坐赃者,取与既各得罪,其赃并合没官。

取与不和  谓恐吓、诈取、乞索、率歛之类,本非有意他求,其财并合给主。

行求  谓凡是公事,各依正理,輙有请求,情涉规避,其赃并合没官。

盗赃  不以强窃,但系官物者还官,私物还主,若无主仍没官。

倍赃  谓盗一而取二也。

犯禁  谓如应禁兵器、禁书、宝印之类,及私家违制并榷货之物,俱名犯禁,并合没官。

生产蕃息  谓婢生子,马生驹之类。

转易他物  谓本赃是驴,回易得马之类。

兴生出举  谓以财出举而得利润者。

馈遗  以食饷人曰馈,以物赠人曰遗。

阑遗  阑,遮也。路有遗物,官遮止之,伺主至而给与,否则举没于官。

贿赂  送财曰贿,受遗曰赂。又曰苞苴并行。晋琅邪王道子交通请托,贿赂公行。

货贿  金玉曰货,布帛曰贿。

关节  《漫录》曰:“下之所以通款曲于上者,曰关节。”又《唐摭言》云:“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汉曰关说。

受赇  谓曲法致赂也。

过度  与人过财也。方言谓之涉济,犹船舟涉济,其事得遂也。

赃滥  纳贿曰赃,猥杂曰滥。

泛滥  非理生事也。犹水之延漫浮遍沟渎也。

踰滥  谓非理污淫也。

私滥  谓不公而错杂也。

侵渔  谓妄取民财也。《汉?宣纪》:“小吏俸禄薄,欲无侵渔百姓难矣。”

渔夺  譬渔猎设网而夺民财也。《汉?景纪》:“渔夺百姓。”

蚕食  《汉?宣纪》:“豪强大姓,蚕食无餍。”师古曰:“犹蚕食叶也。”

赃污  谓赃染也。

狼藉  多受赃贿者,谓之奸赃狼藉。《演义》曰:“物杂乱貌。”言狼起卧游戏,多藉其草而皆纵横秽乱也。

请求  凡是公事,各依正理,輙有所求,规荐曲法,谓之请求。

请托  谓以事干求也。

奏裁  谓犯赃之人,必须闻奏取旨,以奏决者。

当免  谓以官当罪也。

除名  谓官除其品职吏名,其所役与民一体也。

勒停  谓住其职役,不许勾当也。

罢役  谓吏有所任役使者。

罢职  谓官有所职掌者。

不叙  谓既犯赃私,职役已罢,虽有前资,再不叙用也。

革罢  革,变也;罢,休也。谓本非官设人员,革除不用也。

滥设  官吏公使人等,在格各有员数,而或署置过限,是名滥设。

首  过

四首  过而不改,斯成过矣。有咎自陈,名之曰首。

自首  谓事未发而先陈者。汉曰首服,谓自陈其罪而服也。五代曰自首,谓服其过也。

出首  谓事将彰露,未经取问而出者。

代首  谓遣人代名而首者。

不准首  谓如奸盗伤人越关之类,及于物不可备偿并先已事发者。

悔过  谓昔非今是也。伊尹放太甲于诸桐,悔过自责反善。

改过  即悔过也。

悛改  去恶从善也。又悛者,正过也。《左传》曰:“内外以悛。”

改正  过而能改,错而能正,名曰改正。谓以嫡为庶,以庶为嫡,以奴为子,以良为贱,违律为婚,私入僧道,诈免徭役。及增减年纪,侵隐田园,脱漏户口,公事失错,私罪枉被愆犯者,虽会恩并合改正。

叙复  述其衷曲曰叙,挽回原职曰复。

法  例

刑法  刑者,罚也;例者,成也。刑是刑罚之刑,例是例体之例,言刑罚之法加之例体也,如人之成就容貌,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死者不可生也。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者也。司马公曰:“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典刑  国法也。商太甲颠覆典刑。

刑罚  太公受封于齐曰:“王者使臣,非爵禄则刑法也。”

三尺法  《汉?杜周传》:“不循三尺法。”孟康曰:“古者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于上,所谓竹刑也。”

条例  《字宝》云:“一律相比也。”以此类攀引决事也。

断例  晋杜预曰:“法者,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

令甲  颜师古曰:“令甲令乙,若今之第一第二篇也。”

大扎撒  谓依条例法度也。

酌古准今  谓前后相并也。汉董仲舒策曰:“以酌古准今也。”

行事举例  《漫录》曰:“行事举例起于晋。”

舞文弄法  舞犹弄也。汉张汤好兴事,舞文弄法。

刑统  刑者,正万邦之令甲,革万姓之非心也。统者,合古今大小之隶于法者也。

金科玉条  即刑法书也。

条  贯(谓三千之条贯也。教法曰条,规绳曰贯。《汉书》云:“奚必同条而共贯。”)

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属二百。  总而计之,三千条也。《尚书》注:“周穆王命吕侯所制,后为甫侯,故称甫刑也。”

四  罪(帝舜举四罪,天下咸服。)

流  流共工于幽州,谓流于北裔水中可居之洲也。放  放欢兠于崇山,谓放于南裔之山也。窜  窜三苗于三危,谓窜于西裔三危之地也。殛  殛鲧于羽山,谓诛于东裔海中之山也。

五  刑(赎铜附)

黄帝刑

鞭朴  杖刑也。钻凿  钻,膑刑,去膝盖骨也;凿,鲸刑,墨面也刀锯  刀,割劓也;锯,刖刑,断足也。斧钺  斩刑,军戮也。甲兵  以六师诛暴乱也。

舜刑

象以典刑  《尚书》注:“刑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谓画象而民知禁也。

金作赎刑  人有过误,使入金赎罪也。朴作教刑  不勤道业则挞之。即夏楚收其威也。鞭作官刑  以鞭为治官事之刑。流宥五刑  宥、宽也。以流放之法宽五刑也。怙终贼刑  怙恃其恶,终不悛改,既害于人则杀。

周刑

墨  鲸也。割其面以墨湼之,使其守门,无妨禁卫也。

劓  截其鼻使守关,谓其貌丑远之也。

剕  即刖刑也。使守囿,谓断足驱卫,禽兽无急行也。

宫  淫刑也。男子则割势,女人则幽闭,使守内,谓其绝人道也。

大辟  死罪也。辟字从尸辛,所以制节其罪也;从口,用法也。有七等:一曰斩,诛之以斧钺;二曰杀,以刀刃弃市;三曰搏,去衣磔之也;四曰焚,烧杀也;五曰辜,磔之也;六曰踣,毙之于市肆也;七曰罄,缢之于隐处。

汉刑

笞  棰也。汉文以代肉刑,景帝自五百减至二百。

耏  音而,谓罪不至髡,完其耏鬓,止去其颊毛也。二岁役刑。

完  谓不加以肉刑,而髡剃为城旦舂。四岁刑也。

髡  孝文定律:“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

死  高帝约法“杀人者死”,有三等:一曰弃市,谓当斩右趾及杀人者;二曰磔,谓戮而张尸于市也;三曰三族,谓诛及三族也。

魏刑

赎  有十一等。罚金  有六等。杂抵罪  有七等。作  居役也。有四等。完  有三等。髡  有四等。死  有三等。

晋刑

输赎  用金绢赎罪也髡作  详见“汉刑”。弃市  详见“肉刑”。斩  详见“周刑”。枭首  详见“肉刑”。

梁刑

赎罪  用金绢赎罪也。笞  详见“汉刑”。耏  详见“汉刑”。髡钳  五岁刑。死  谓弃市、斩、枭首也。

北齐刑

杖  三等,自一十至三十。鞭  挝马杖也。有五等,自四十至一百。耏  五等,自一岁至五岁。流  鞭之百,役之边裔。重者鞭背,轻者鞭臀,有六等之刑。死  重者革□□之,轻者枭首。

后周刑

杖  自一十至五十。鞭  自六十至一百。徒  自一年至五年。流  自二千五百里至四千五百里。死  五等,谓罄、绞、斩、枭、裂也。

隋唐金宋刑

赎铜  即输赎也。自唐宋以来,定数不等。今国家定例,每一下罚钞一两,其赎例有四。

听赎  谓犯罪之人情有可矜者。罚赎  谓犯公罪而赎免者。收赎  谓老幼疾病之人应收赎者。荫赎  藉亲荫而收赎罪者,所谓藉荫亲属也。

笞  捶击也,耻薄也。言人有小过,法须惩戒,微加捶挞以耻之。汉时则用竹,今时用楚,即荆也。隋制五等,自一十至五十,唐宋金皆相同。

杖  持也。言人执持,可以击人者。古者用鞭,今时用杖。隋制五等,自六十至一百,唐宋金皆相同。

徒  奴也,盖奴辱之。《周礼》云:“其奴男子入罪隶,女子入于舂槁,置之圜土而教之者是也。”隋制三等,自一年至三年。至唐增一年半,二年半,改为五等。金增四年五年,通为七等。

流  《书》云:“流宥五刑。”谓不忍刑杀,宥而窜于边裔,使其离别本乡,若水流远而去也。隋制三等,自一千里至三千里宋改为二千里至三千里,金相同。

死  二等,隋唐宋金皆同。一曰绞,谓身首不殊,缠缚而缢者。二曰斩,谓以刀刃杀诛其身首者。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一 方伎·李百药
  列传第十九·李延寿
  卷二十九·燕一·佚名
  卷一百十七 景祐二年(乙亥,1035)·李焘
  平定三逆方略卷十三·佚名
  卷之四十九·佚名
  卷四十八·杨士奇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一·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佚名
  七十六 江宁织造曹寅奏洪武陵冢蹋陷摺·佚名
  提要·马骕
  史纠卷二·朱明镐
  龟兹传·欧阳修
  张九龄传·欧阳修
  谭怀·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全闽诗话卷十一·郑方坤

    ○羽士 缁流张湛控鹤仙人名属仁乃天台元虚老君华真仙师第七子也尝驾鹤至武夷时魏王子骞与张湛等祷雨龙潭而仙人适至骞等具恳遂获甘霖湛因献诗曰武夷山上武夷君白马垂鞭入紫云空里只闻三奠酒龙潭波上雨纷纷属仁见子骞

  • 第十八出 重晤·周履靖

    【逍遥乐】〔旦上〕残暑日炎炎。一雨凉风盈枕簟。浑如千里故人旋。〔小旦上〕莎蛩喞喞。络纬嘶嘶。梧叶翩翩。〔旦〕红藕香残玉簟秋。〔小旦〕眼穿肠断为牵牛。〔旦〕常疑好事成虚事。〔小旦〕两点春山满镜愁。〔旦

  • 第一折·佚名

    (冲末扮长老引小僧上,诗云)佛祖流传一盏灯,至今无减亦无增。灯灯朗耀传千古,法法皆如贯古今。贫僧乃龙济山修公禅师是也。贫僧自幼出家,一心向善,常只是参访师祖,问道修因,三乘便览,五教皆通,了明道性,悟彻禅心。贫僧游访天下名

  • 卷475 ·佚名

    岳珂 宿溪声阁望香炉峰偶成二律 閴历烟岩古,琮琤雪涧横。 海潮秋八月,山雨夜三更。 肯作随流想,难忘潄石情。 壮怀徒激烈,聊复以诗鸣。 岳珂 宿溪声阁望香炉峰偶成二律 庐峰三万丈,鸟道度嶙峋

  • 第二十一回 司马晋五十年五胡大乱·黄士衡

    词曰:闲行闲坐,不必争人我。百岁光阴弹指过,成得甚么功果。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疏柳啼鸦。王谢堂前燕子,不知飞入谁家。诗曰:燕子来时春雪消,几家留得旧窝巢?风流王谢无踪迹,剩水残山似六朝。却说晋世祖武帝司马炎,字安世,河南人,昭

  • 第二五一移光绪九年十一月八日一一六○六--二·佚名

    代理新竹知县周,经查核前任徐所开交代总细册,移送覆折与前任徐及监盘淡水知县朱钦加五品衔、代理新竹县正堂周为严交代之察核事。案蒙本府宪札开:「该前县徐令交卸交代,应由该令接收,饬委淡水县监盘外

  • 南平王元浑传·李延寿

    广平王连,天赐四年(407)所封。去世后没有儿子,太武帝将阳平王熙的二儿子浑封为南平王,以继承连。  浑喜欢拉弓骑马,射鸟能在鸟飞起来的时候射中它,每天可射得兔子五十只。太武帝曾经让左右两边人分开比射箭,得胜的一方筹

  • 孙即康传·脱脱

    孙即康,字安伯,他的祖先是沧州人。后晋末年,辽国迁移河北居民充实燕、蓟,八代祖延应在被迁人中,口说籍贯析津,其实在大兴。官做到涿州刺史。延应玄孙克构,是辽检校太傅、启圣军节度使。即康,是克构曾孙,大定十年(1170)中进士第

  • 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司马迁

    高祖,【集解】:汉书音义曰:“讳邦。”张晏曰:“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集解】:李斐曰:“沛,小沛也。刘氏随魏徙大梁,移在丰,居中阳里。”孟康曰:“後沛为郡,丰为县。”【

  • 十二年·佚名

    (己卯)十二年大明萬曆七年二月2月1日○朔丙子,領議政洪暹謝病免,以朴淳爲領議政。○以直提學柳成龍陞拜同副承旨,沈義謙爲咸鏡道觀察使。○兵曹判書李希儉卒。希儉拙直無機變,遇事不避夷險。初不爲人知,久在常調,晩登臺省。以

  • 僖公·孔子

    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救邢。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楚人伐郑。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九月,公败邾师于偃。冬十月壬午,公

  • 礼记析疑卷二十四·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祭法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禘非圜丘之祀朱子既据大以绌之而郊与眀堂先儒之说犹樊然散乱窃意尝禘郊社尊无二上圜丘祀天惟以稷配眀堂享帝惟以文王配四郊迎气各祭其帝与其官惟大旅乃合祭五帝

  • 应罗斯福总统邀请之和平建议·太虚

    ──二十九年三月──罗斯福总统阁下:六七年来阁下在泛太平洋会议等,屡发关于维持或创造国际和平之言论,余响应赞同者亦已多次;尤于最近一二年,阁下益努力国际和平运动,余亦觉现在唯阁下有运用其地位声望与权力,以维持或创造

  • 一窒六窗·佚名

    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洪恩禅师回答道:“我向你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内有一猕猴,蹦跳不停,另有五只猕猴从东西南北窗边追逐猩猩。猩猩回应,如是六

  • 卷第十二·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二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贞观十九年正月丙子。法师玄奘赍经像归于京师。留守房玄龄馆于弘福寺。以表闻帝。壬辰奘如东都。二月己亥见于仪鸾殿。帝曰。师去何不相报。对曰。当去时。表

  • 卷第二十七·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七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洞上古辙卷上 序曰。道无今古。而有今古者。世之变也。道无辙迹。而有辙迹者。世之防也。少林之道。六传而至曹溪。曹溪之门。嗣法者众。而青原思称为得髓。后五传而至

  •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四·海明

    當陽玉泉嗣法門人印正等編上堂四住夔州府開縣大寧禪寺,入院,三門,云:「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教山僧從何處入?」以拄杖畫此㊇,云:「從者裏八字打開。」方丈,云:「即此用、離此用,主賓互換;胡來現、漢來現,妍醜自分。新長老忍俊不禁

  • 古乐书·应撝谦

    二卷。清应撝谦(1615—1683)撰。撝谦字嗣寅、潜斋,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是书上卷论律吕本原,大旨本蔡元定之《律吕新书》,而参以注疏及朱熹之说。下卷论乐器制度,则本陈祥道《礼书》及李之藻《頖宫礼乐疏》为多。议论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