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卷八六
南宋纪
理宗皇帝
纲 乙酉,理宗皇帝宝庆元年,春正月,湖州潘壬起兵,谋立济王竑;竑讨平之。史弥远矫诏杀竑,追贬为巴陵郡公。
纲 湖州人潘壬,与其从兄甫、弟丙,以史弥远废立,不平,乃遣甫密告谋立济王意于李全。全欲坐致成败,阳与之期日,遣兵应接,而实无意也。壬等信之,遂部分其众以待。及期,全兵不至。壬等惧事泄,乃以其党杂贩盐盗千余人,结束如全军状,扬言自山东来,夜入州城,求济王。王闻变,匿水窦中,壬寻得之,拥至州治,以黄袍加王身。王号泣不从,壬等强之,王不得已,乃与约曰:“汝能勿伤太后、官家乎?”众许诺。遂发军资库金帛、会子犒军。知州谢周卿,率官属入贺。壬等伪为李全榜揭于门,数史弥远废立罪,且曰:“今领精兵二十万,水陆并进。”人皆耸动,比明视之,则皆太湖渔人及巡尉兵卒耳。
王知事不成,乃遣王元春告于朝,而帅州兵讨壬,壬变姓名走楚州,甫、丙皆死。元春至行在,史弥远惧甚,急召殿司将彭壬帅师赴之,至则事平矣。壬至楚,将渡淮,为小校明亮所获,送临安斩之。弥远忌竑,诈言竑有疾,令余天锡召医入湖州视之。天锡至,谕旨逼竑缢于州治,以疾薨闻。寻诏追贬为巴陵郡公,改湖州为安吉州。
起居郎魏了翁、〔金部〕(考功)员外郎洪咨夔,相继言竑之冤。及礼部侍郎直学士院真德秀入对,因曰:“陛下初膺大宝,不幸处人伦之变有所未尽,流闻四方,所损非浅。霅川之变,非济邸本志,前有避匿之迹,后闻捕讨之谋,情状本末,灼然可考。愿诏有司,讨论雍熙追封秦邸舍罪恤孤故事,斟酌行之。虽济王未有子息,兴灭继绝,在陛下耳。”帝曰:“朝廷待济王亦至矣。”德秀曰:“若谓此事处置尽善,臣未敢以为然。观舜所以处象,则陛下不及舜明甚。人主但当以二帝、三王为师。”帝曰:“一时仓卒耳。”德秀曰:“此已往之咎。愿陛下进德修学,以掩前失。”
纲 二月,李全作乱,焚楚州,许国走死。以徐晞稷为制置使,抚之。
目 许国至镇,李全妻杨氏郊迓,国辞不见;杨氏惭而归。国既视事,痛抑北军,有与南军竞者,无曲直,偏坐之,犒赏十损八九。全自青州还楚州,上谒,国端坐纳全拜,不为止。全退,怒,自计曰:“彼所争者,拜耳。拜而得志,吾何爱焉!”更折节为礼。因会集间,出劄白事,国见其细故,判从之,全即席再拜谢。自是动息必请,得请必拜,国大喜,语家人曰:“吾折伏此虏矣!”全往青州,遂遣刘庆福还楚为乱。至是,国晨起视事,忽露刃充庭,国厉声曰:“不得无礼!”矢已及颡,流血蔽面而走。乱兵悉害其家,大纵火焚官寺。亲兵数十人翼国登城楼,缒城走。明日,国缢于途。
事闻,史弥远惧激他变,欲事含忍,以徐晞稷尝倅楚守海,得全欢心,乃授晞稷制使,令屈意抚全。全闻国死,白青州还楚,佯责庆福不能弹压,致忠义之哄,斩数人,上表待罪;朝廷不问。晞稷至楚,全及门,下马拜庭下,晞稷降等止之,贼众乃悦。
纲 三月,葬永茂陵。
纲 夏四月,太后以疾罢听政。
纲 五月,李全袭彭义斌于恩州,义斌败之。
目 许国既死,李全牒彭义斌于山东,曰:“许国谋反,已伏诛矣,尔军并听我节制。”义斌大骂曰:“逆贼!背国厚恩,擅杀制使,我必报此雠!”乃斩赍牒人,南向告天誓众。见者愤激。五月,全自青州攻东平,不克。乃攻恩州,义斌出兵与战,全败走。义斌致书沿江制置使赵善湘曰:“不诀逆全,恢复不成。但能遣兵扼淮,进据涟、海以蹙之,断其南路,此贼必擒。贼平之后,收复一京、三府,然后义斌战河北,盱眙诸将、襄阳骑士战河南,神州可复也。”盱眙四总管亦各遣使致书乞助讨贼,知扬州赵范亦以为言,史弥远令谕范毋出位专兵,各享安靖之福。范复以书力论之,弥远不听。
纲 六月,加史弥远太师,封魏国公。
纲 彭义斌围东平,严实请和。秋七月,义斌徇真定,实以蒙古兵来袭,义斌死之。京东州县尽陷。
纲 窜大理评事胡梦昱于象州。
目 梦昱上书言济王不当废,引晋太子申生、汉戾太子,及秦王廷美之事为证,言甚切直。史弥远讽御史李知孝劾之,除名,羁管而卒。
纲 赠张九成官爵,录程颐后。
帝以九成正色立朝,有中兴明道之功,赠太师,追封祟国公。九成研思经学,多所训解,然早与学佛者游,故议论多偏。寻又诏求程颐后,得四世孙源,以为藉田令。
纲 以梁成大为监察御史,罢直学士院真德秀、〔金部〕(考功)员外郎洪咨夔。
目 时论济王事者众,史弥远患之。成大以知县秩满待选,谄事弥远家干者万昕。昕一日言真德秀当逐。成大曰:“某若入台,必能办此事。”昕为达其语,遂擢御史,成大因与莫泽、李知孝共为弥远鹰犬,凡忤弥远意者,三人必相继击之。于是给事中王塈等,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莫泽等继劾之,遂命提举玉隆宫。咨夔亦言济王冤,成大等复交劾之,镌二秩。由是名人贤士,排斥殆尽,人目成大、知孝、与泽为“三凶”,且谓成大为“成犬”。
纲 冬十一月,以薛拯参知政事,葛洪签书枢密院事。
纲 以李知孝为右正言。
纲 贬魏了翁官,居之靖州。罢真德秀祠禄。
纲 胡梦昱贬时,魏了翁出关饯之,李知孝遂指了翁首倡异论,将击之,弥远犹畏公议,外示优礼,改权工部侍郎。了翁力以疾辞,乃出知常德府。越二日,谏议大夫朱端常劾了翁欺世盗名,朋邪谤国;德秀奏劄诋诬。诏了翁落职,靖州居住;德秀落焕章阁待制,罢祠。梁成大贻书所亲曰:“真德秀乃真小人,魏了翁乃伪君子,此举大快公论。”识者笑之。
了翁至靖,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乃著九经要义百卷,订定精密,先儒所未有也。德秀既归浦城,修读书记,语门人曰:“此人君为治之门,如有用我者,执此以往。”
纲 丙戌,二年,春正月,赠陆九龄等官,赐谥。录张栻、吕祖谦、陆九渊后。
目 诏赠陆九龄直秘阁,谥文达;沈焕直华文阁,谥端宪。录张栻、吕祖谦、陆九渊子孙官各有差。九龄,抚州金溪人。幼颖悟端重,秦桧当国,程氏学废,九龄独尊其说,举进士,调兴国教授,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改全州教授,卒。张栻尝与讲学,期以任道之重。吕祖谦尝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
九渊,九龄弟,生而颖异。与其兄自相师友,和而不同。其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槩而得其为人。后以将作监丞奉祠还乡,学者称为象山先生。
九渊尝谓学者曰:“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阙,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又曰:“此道与溺于利欲之人言犹易,与溺于意见之人言却难。”或劝其著书,九渊曰:“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及知荆门军,政行令修,民俗为变。卒,谥曰文安。
九渊尝与朱熹会于鹅湖,辨论多不合,及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至于无极而太极之辨,则贻书往来,论辨不置焉。其次兄九韶,亦学问渊粹,人称为梭山先生。
九渊门人,其最著者曰袁燮、杨简、沈焕、舒璘。燮,端粹专静,为国子祭酒,延见诸生,必迪以反躬切己、忠信笃实是为道本,闻者竦然有得。每言:“人心与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业以守之,则与天地相似。”简,笃学力行,为政设施,皆可为后世法。所著礼书行于时。焕,定海人,乾道中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同僚忌其立异,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遂为高邮军教授,终于舒州通判。焕,人品高明,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璘,刻苦磨厉,改过迁善,从张栻及九龄游。及闻朱熹、吕祖谦讲学于婺,徒步往谒之。乾道中为徽州教授,作诗礼讲解,仕终宜州通判。
纲 二月,建昭勋祟德阁。
纲 三月,蒙古围李全于青州。
目 全粮援路绝,与兄福谋,福曰:“二人俱死,无益也。汝身系南北轻重,我当死守孤城;汝间道南归,提兵赴援,可寻生路。”全曰:“数十万勍敌,未易支也!全朝出,城夕陷,不如兄归。”于是全留青,福还楚。
纲 秋七月,夏主德旺以忧卒,弟子立。
纲 八月,卫泾卒。
纲 徐晞稷罢,以刘琸为淮东制置使。
纲 冬十一月,盱眙忠义夏全作乱,逐刘琸,以众降金。
纲 丁亥,三年,春正月,以姚翀为淮东制置使。
纲 赠朱熹太师、信国公。
目 熹先谥曰文。至是,诏曰:“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励治讲学,缅怀典刑,可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逾月,熹子工部侍郎在入对,言人主学问之要,帝曰:“先卿中庸序,言之甚详,朕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也。”绍定中改封徽国公。
纲 夏五月,李全以青州降蒙古。
纲 六月,楚州忠义李福作乱,逐姚翀。诏以统制杨绍云兼淮东制置使,改楚州为淮安军。
纲 蒙古铁木真灭夏,以夏主归。
目 时诸将争掠子女财帛,耶律楚材独取书数部,大黄两驼而已。既而军士病疫,唯得大黄可愈,楚材用之,所活万人。
纲 秋七月,张林等归淮安,讨李福,斩之。
纲 八月,蒙古以李全行省事于山东、淮南,全自青州复入淮安,杀张林。
纲 冬十二月,蒙古铁木真死于六盘山,少子拖雷监国。
目 蒙古主在位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六,庙号太祖。凡四子:长曰术赤,性卞急而善战,早死;二曰察合歹,性慎密,为众所畏;三曰窝阔台;四曰拖雷。铁木真死,拖雷监国。
目 蒙古入西和州,知州事陈寅死之。
目 蒙古兵薄西和城,寅率民兵昼夜苦战,援兵不至,城遂陷。寅谓妻杜氏曰:“若速自为计。”杜厉声曰:“安有生同君禄,死不共王事者?”即饮药自杀,二子及妇俱死母傍,寅敛而焚之,乃自伏剑死。宾客同死者二十八人。
纲 戊子,绍定元年,春三月,金将完颜陈和尚大败蒙古兵于大昌原。
目 蒙古兵入大昌原,金将完颜陈和尚以四百骑大败蒙古八千之众,士气皆倍,盖自有蒙古之难二十年间,始有此捷,奏功第一,名震关中。
纲 冬十二月,以薛拯知枢密院事,袁绍同知院事,郑清之签书院事,葛洪参知政事。
纲 己丑,二年,秋八月,蒙古窝阔台立。
纲 庚寅,三年,春三月,复起赵范、赵葵节制镇江、滁州军马。
纲 夏五月,以李全为彰化、保康节度使、京东镇抚使;全不受命,遂罢知扬州翟朝宗。
目 全自还楚,即厚募人为兵,不限南北。全知东南利舟楫,谋习水战,米商至,悉并舟籴之,留其舵工,以一教十。又遣人泛江湖市桐油黏筏,厚募南匠,大治舭船,自淮口及海相望。时时试舟于射阳湖及海洋。复以粮少为辞,遣海舟自苏州洋入平江、嘉兴告籴,实欲习海道以觇畿甸。且欲销朝廷兵备,乃遣军士穆椿潜入京师皇城纵火,焚御前军器库,于是先朝兵甲尽丧。及全粜麦舟过盐城,知扬州翟朝宗嗾尉兵夺之。全怒,以捕盗为名,水陆数万,径捣盐城;戍将陈益、楼强、知县陈遇皆遁,全入城据之。留郑祥、董友守盐城,而自提兵还楚州,以状白于朝曰:“遣兵捕盗,过盐城,县令自弃城遁去,虑军民惊扰,不免入城安众。”朝廷乃授全节钺,令释兵,命制置司干官往谕之。全曰:“朝廷待我如小儿,啼则与果。”不受制命。朝廷为罢朝宗,命通判赵璥夫摄州事。赵范、赵葵深以全必反为虑,累疏力言之,史弥远不纳。
纲 冬十月,以赵善湘为江淮制置使。
目 李全反谋益急,执政多不以为意,独郑清之深忧之,力劝帝讨全。帝乃以赵善湘制置江淮,许便宜从事,然犹有内图进讨,外用调停之说,惟赵范、赵葵兄弟力请进兵讨之。
纲 十二月,李全寇扬州,赵范、赵葵会师击败之。
纲 以郑清之参知政事,乔行简同签书枢密院事。
纲 立皇后谢氏。
目 后,天台人,丞相深甫之孙也。生而黧黑,翳一目。父渠伯早世,产业破坏,后躬亲汲饪。帝即位,议择中宫,杨太后以深甫有援己功,命选谢氏女。谢氏独后在室,兄弟欲纳入宫,诸父榉伯不可,曰:“即奉诏纳女,当厚奉资装,异时不过一老宫婢,事奚益?”会元夕,县有鹊来巢灯山,众以为后妃之祥,榉伯不能止,乃共送后就道。后旋病疹,良已,肤蜕莹白如玉,医又药去翳,遂与贾涉女同入宫。贾女有殊色,帝欲立之,太后曰:“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左右亦相窃语曰:“不立真皇后,乃立假皇后邪?”帝不能夺。贾妃专宠后宫,后处之裕如,不以介怀,太后益贤之,帝礼遇日加。
纲 辛卯,四年,春正月,赵范、赵葵大败李全于扬州城下,全走死新塘。
纲 夏五月,赵范、赵葵等收复淮安。
纲 秋八月,蒙古主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
纲 九月,太庙火。冬十二月,新作太庙。
纲 壬辰,五年,春正月,以孟珙为京西兵马钤辖,屯枣阳。
目 初,珙父宗政知枣阳,招唐、邓、蔡州壮士三万余人,号忠顺军,命江海统之,众不服;制置司以珙代海,珙分其军为三,众皆帖然。珙又创平堰于枣阳,自城至军西十八里,由八垒河轻渐水侧,水跨九阜,建通天槽八十有三丈,溉田十万顷,立十庄、三辖,使军民分屯,边储丰足。珙又命忠顺军家自畜马,官给刍粟,马益蕃息。至是以母忧起复,驻札枣阳。
纲 以史嵩之为京湖制置使。
纲 蒙古窝阔台自白坡渡河,次郑州,使其将速不台围金汴京。
纲 金完颜合达、移剌蒲阿引军援汴,及蒙古拖雷战于三峰,大败,忠孝军总领完颜陈和尚死之。
纲 金遣曹王讹可为质于蒙古,请和。夏四月,蒙古退军河、洛。
纲 秋七月,以陈贵谊同签书枢密院事。
纲 蒙古国安用降金,金封为兖王,行东京尚书省事,赐姓名完颜用安。
纲 闰九月,彗出于角。
纲 冬十月,金盱眙守将以城来归,诏改为昭信军。
纲 蒙古拖雷死。
目 拖雷生六子:长蒙哥,次术儿哥,三忽睹都,四忽必烈,五旭烈,六阿里不哥。
纲 十二月,皇太后杨氏崩。
纲 蒙古遣使来议伐金,许之。
目 蒙古再遣王檝来京湖议夹攻金。史嵩之以闻,朝廷皆以为可遂复雠之举,独赵范不喜,曰:“宣和海上之盟,厥初甚坚,迄以取祸,不可不鉴。”帝不从,命嵩之报使许之。嵩之乃遣邹伸之往报,蒙古许俟成功,以河南地来归。
纲 金主守绪出奔河北,蒙古速不台复围汴。
纲 癸巳,六年,春正月,金主守绪济河,使完颜白撒攻卫州,与蒙古兵战,大败,金主走归德。白撒伏诛。
纲 金汴京西面元帅崔立作乱,以梁王从恪监国而幽之,自为太师、尚书令、都元帅,以城降蒙古。
纲 夏四月,金崔立执其主之后妃及梁王从恪等送蒙古军。蒙古速不台杀从恪等,以后妃北还。
纲 六月,蒙古取洛阳,金中京留守强伸死之。
纲 金主守绪走蔡州。
纲 蒙古以孔元措袭封衍圣公。
纲 秋八月,史嵩之以兵会蒙古将塔察儿伐金。
纲 九月,金人来乞粮,不许。
目 金使完颜阿虎带来乞粮,将行,金主谕之曰:“宋人负朕深矣,朕自即位以来,戒饬边将,无犯南界,边臣有请征讨者,未尝不切责之。今乘我疲弊来攻,彼为谋亦浅矣。蒙古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卿其以此意晓之。”阿虎带至,朝廷不许。
纲 蒙古塔察儿围金蔡州,冬十月,史嵩之使孟珙等帅师会之。
纲 封史弥远为会稽郡王,奉朝请。弥远寻卒。
目 弥远以疾求解政。诏“弥远有定策大功,勤劳王室,宜加优礼。”于是封会稽郡王,奉朝请。越八日而卒。弥远为相,凡二十六年,用事专且久,权倾内外。初欲反韩侂胄所为,故收召贤才老成,布于朝廷。及济王不得其死,论者纷起,遂专任俭壬,以居台谏,一时君子贬斥殆尽。帝德其立己,惟言是从,故恩宠终其身。
纲 十一月,刑部侍郎梁成大等有罪,免。
目 时成大权刑部侍郎,有旨黜之。既而台臣交劾刑部尚书兼给事中莫泽贪淫忮害,工部尚书李知孝侵欲亡厌,皆罢之。盖三人皆党附史弥远,排斥诸贤;而成大尤心术峻,凡可贼害忠良者,率攘臂为之,虽知孝亦鄙其为人,至曰:“所不堪者,他日与成大同传耳!”卒皆贬死,天下快之。
纲 诏改元。
目 史弥远卒,帝始亲政,励精求治。郑清之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收召贤才,擢之朝廷。下诏改明年纪元端平。
纲 曾从龙、宣绘免。
纲 以洪咨夔、王遂为监察御史。
目 帝亲政五日,即召咨夔为礼部员外郎。入对,帝问以今日急务,咨夔言:“进君子,退小人,开诚心,布公道。”因乞召用崔与之、真德秀、魏了翁,帝纳之。翌日,与王遂并拜御史。咨夔谓遂曰:“朝无台谏久矣,要当极本原而先论之。”因上疏乞权归人主,政出中书,以致平治之道。且劾资政殿学士袁韶仇视善类,谄附史弥远;诏夺韶祠禄。又论赵善湘、郑损、陈纳赂史弥远,怙势肆奸,失江淮、荆襄、蜀汉人心,罪状显著;诏善湘有讨李全功,特寝免。、损皆落职。
纲 十二月,薛极免。
目 极与胡榘、聂子述、赵汝述附史弥远,最亲用事,时人谓之“四木”。
纲 甲午,端平元年,春正月,金主守绪传位于其宗室承麟。孟珙以蒙古兵入蔡州,守绪及其尚书右丞完颜忽斜虎死之,承麟为乱兵所杀,金亡。
纲 以陈、蔡西北地分属蒙古,蒙古以刘福为河南道总管。史嵩之使孟珙等分屯京西。
纲 三月,以贾贵妃弟似道为藉田令。
目 似道,涉之子,少落魄为游博,不事操行,以荫补嘉兴司仓,帝以贵妃故,累擢藉田令。恃宠不检,日纵游诸妓家,至夜即燕游湖上不返。帝尝夜凭高望西湖中灯火异常时,语左右白:“此必似道也。”明日询之,果然。使京尹史岩之戒之,岩之对曰:“似道虽有少年气习,然其才可大用也。”
纲 夏四月,献金俘于太庙,论功行赏有差。
目 史嵩之遣使以孟珙所获金俘囚张天纲、完颜好海等献于临安。四月丙戌,备礼告于太庙,加孟珙带御器械,江海以下论功行赏有差。知临安府薛琼问天纲曰:“有何面目到此?”天纲曰:“国之兴亡,何代无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琼叱之。明日,奏其语,帝召天纲问曰:“汝真不畏死邪?”天纲对曰:“大丈夫患死之不中节耳,何畏之有!”因祈死不已,帝不听。初,有司令天纲具状,必欲书金主为“虏主”,天纲曰:“杀即杀,焉用状为!”有司不能屈,听其所供,天纲但书“故主”而已。闻者怜之,后莫知其所终。
监察御史王遂言:“史嵩之本不知兵,矜功自侈,谋身诡秘,欺君误国,留之襄阳一日,则有一日之忧。”不报。洪咨夔亦言:“残金虽灭,邻国方强,亦严守备,犹恐不逮,岂可动色相贺,涣然解体,以重方来之忧!”帝嘉纳之。
纲 五月,赐黄榦、李燔、李道传等谥,录其子。
目 诏:“榦、燔、道传及陈宓、楼昉、徐瑄、胡梦昱等,阨于权奸,而各行其志,没齿无怨,其赐谥复官,录用其子。”
纲 六月,以曾从龙参知政事,乔行简知枢密院事,郑性之签书院事。
纲 诏复故济王竑官爵。
纲 赵范、赵葵请复三京,诏知庐州全子才会兵趋汴,金故将李伯渊等诛崔立以降。
目 范、葵欲乘时抚定中原,建守河、据关、收复三京之议,朝臣多以为未可,独郑清之力主其说。乃命赵范移司黄州,刻日进兵。范参议官邱岳曰:“方兴之敌,新盟而退,气盛锋锐,宁肯捐所得以与人邪!我师若往,彼必突至,非惟进退失据,开衅致兵必自此始。且千里长驱以争空城,得之当勤馈饷,后必悔之。”范不听。史嵩之亦言荆襄方尔饥馑,未可兴师。杜杲复陈守境之利,出师之害。乔行简时在告,上疏曰:“八陵有可朝之路,中原有可复之机,以大有为之资,当大有为之会,则事之有成,固可坐而策也。臣不忧师出之无功,而忧事力之不可继,有功而至于不可继,则其忧始深矣。夫规恢进取,必须选将练兵,丰财足食;而今将乏卒寡,财匮食竭,臣恐北方未可图,而南方已先骚动矣。愿坚持圣意,定为国论,以绝纷纷之说。”皆不听。而诏知庐州全子才合淮西兵万人赴汴。
时汴京都尉李伯渊、李琦、李贱奴等,为崔立所侮,谋杀之,及闻子才军至,伯渊以书约降,而阳与立谋备御之策。六月,伯渊烧封丘门,约立视火,仓猝中就马上抱立,刺杀之,遂以城降。
纲 赵葵帅师会全子才于汴。秋七月,葵将杨谊等入洛阳。
目 全子才次于汴,赵葵自滁州以淮西兵五万趋汴以会之。葵谓子才曰:“我辈始谋据关守河,今已抵汴半月,不急攻洛阳、潼关,何待邪?”子才以粮饷未集对,葵督促益急,乃檄钤辖范用吉等提兵万三千,命淮西制置司机宜文字徐敏子为监军,先命西上,又命杨谊以庐州强弩军万五千继之,各给五日粮。七月,徐敏子启行,遣军正将张迪以二百人趋洛阳。迪至城下,城中寂然无应者,至晚,有民庶三百余家登城投降,迪与敏子遂帅众入城。蒙古闻之,复引兵南下。
纲 八月,朱扬祖还自河南。
目 先是遣太常簿朱扬祖诣河南省谒八陵,至是还,扬祖以八陵图上进。帝问诸陵相去几何及陵前涧水新复,扬祖悉以对。帝忍涕太息久之。
纲 蒙古复引兵至洛阳城下,杨谊军溃,赵葵、全子才遂弃汴而归。
目 徐敏子入洛之明日,军食已竭,乃采蒿和面作饼而食之。杨谊至洛东三十里,方散坐蓐食,而蒙古伏兵突起深蒿中,杨谊仓卒无备,师遂大溃,谊仅以身免。八月朔,旦,蒙古兵至洛阳城立寨,敏子与战,胜负相当。士卒乏粮,因杀马而食,敏子等不能留,乃班师。赵葵、全子才在汴,亦以史嵩之不致馈,粮用不继;所复州郡率皆空城,无兵食可因,遂皆引师南还。赵范以入洛之师败绩,上表劾葵、子才轻遣偏师,赵楷、刘子澄参赞失计,师退无律,致后阵覆败。诏葵、子才削一秩,余贬秩有差。郑清之力辞解政,不许。乔行简上言:“三京挠败之余,事与前异,但当益修战守之备。”帝嘉纳之。
纲 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免。九月,以赵范代之。
纲 召真德秀为翰林学士,魏了翁直学士院。
目 帝因民望召还二人。德秀入对,帝迎谓曰:“卿去国十年,每切思贤。”德秀以大学衍义上进,因言于帝曰:“‘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天厌夷德久矣,陛下倘能敬德以迓续休命,中原终为吾有;若徒以力求之而不反其本,天意难测,臣实忧之。”了翁入对,言事剀切,反复利害之端,至漏下四十刻乃退,帝皆嘉纳之。
纲 冬十月,陈贵谊卒。
纲 诏真德秀进讲大学衍义。
纲 十二月,蒙古使王檝来。
目 蒙古使王檝来言曰:“何为而败盟也?”自是河、淮之间,无宁日矣。
纲 安南入贡。
纲 乙未,二年,春正月,以程芾为蒙古通好使。
纲 诏孟珙屯黄州。
目 珙留襄阳,招中原精锐之士万五千人,分屯漅北、樊城、新野、唐、邓间,以备蒙古,名镇北军。诏以珙为襄阳都统制,入对,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时暂黄州驻劄。朝辞,帝问恢复,珙对曰:“愿陛下宽民力,蓄人材,以俟机会。”帝问和议,珙对曰:“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赐赍甚厚。珙至黄,增陴浚隍,搜访军实,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以居之,厚加赈贷。又虑军民杂处,因高阜为齐安、镇安二砦,以居诸军。
纲 三月,以真德秀参知政事,陈卓同签书枢密院事。夏五月,德秀卒。
目 德秀拜参知政事时已得疾,遂三上表乞祠,帝不得已,授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宫。逾旬而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忠。德秀立朝不满十年,奏疏将数十万言,皆切当世要务,直声震朝廷。四方文士诵其文,想见风采。及宦游所至,惠政深洽,不愧甚言。由是中外交颂,史弥远忌之,辄摈不用,而声闻愈彰。及归朝将大用,则既衰矣。然自韩侂胄立伪学之名以锢善类,凡近世大儒之书,皆显禁绝之。德秀晚出,独慨然以斯文自任,讲习而服行之。党禁既开,正学遂明于后世,德秀之力为多。
纲 六月,葛洪免,召崔与之参知政事,不至。
目 与之自成都乞归广州,每有除命,皆力辞不起。及拜广东安抚,会摧锋军士作乱,与之肩舆登城,叛兵望之,俯伏听命而散。因即家治事。帝注想弥切,召参大政,与之力辞,帝乃遣使趣之,且访以政事之当行罢者,人才之当用舍者。与之上疏曰:“天生人才,自足以供一代之用,惟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忠实而有才者,上也;才不高而忠实存者,次也;用人之道,无逾于此。”帝嘉纳之,召命益力。与之控辞至十三疏,不许。
纲 蒙古主使其子阔端等分道入寇。
目 蒙古主命子阔端、将塔海等侵蜀,忒木及张柔等侵汉口,温不花及察罕等侵江淮,又命侄蒙哥征西域,唐古鲁火赤伐高丽。
纲 冬十二月,以魏了翁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
目 了翁在朝凡六月,前后二十余疏,皆当世急务。帝将引以共政,而忌者相与合谋排摈之,且言了翁知兵体。乃命出视师,赐便宜诏书如张浚故事。陛辞,御书唐严武诗及“鹤山书院”四大字赐之。了翁开幕府于江州,以吴潜为参谋官,赵善瀚、马光祖为参议官。
纲 曾从龙卒,以余嵘同签书枢密院事。
纲 蒙古阔端入沔州,杀知州事高稼,进围青野原,利州统制曹友闻将兵救却之。
纲 丙申,三年,春正月,蒙古将忒木寇江陵。
目 统制李复明死之。
纲 二月,召魏了翁还签书枢密院事,固辞不拜。
目 廷臣多忌了翁者,故谋假出督以外之。甫二旬,复以建督为非,召之还,而帝不悟。于是了翁固辞求去。
纲 以陈为沿江制置使,史嵩之为淮西制置使。
纲 三月,襄阳将王旻等作乱,以城降蒙古。
纲 赵范在襄阳,以北军将王旻、季伯渊、樊文彬、黄国弼等为腹心,朝夕酣狎,了无上下之序,民讼边防,一切废弛。既而南北军交争,范失于抚驭,于是旻、伯渊焚襄阳城郭、仓库,相继降于蒙古。诏削赵范三官,仍旧职任。
纲 夏四月,魏了翁罢。
目 了翁乞归田里,不允,以资政殿学士知潭州。时殿中侍御史李韶讼曰:“了翁刻志问学,几四十年,忠言谠论,载在国史。比者枢庭之诏,未几改镇,改镇未久,有旨予祠,不知国家人才,烨然有称如了翁者几人?愿亟召还,处以台辅。”不报。
纲 下诏罪己。
目 时师屡为蒙古所败,襄、汉、淮、蜀日事兵争,帝悔前事,命学士吴泳草诏罪己。泳以监察御史王万忠伉有大志,精于边防,以诏意访之。万曰:“兵固失矣,言之甚,恐亦不可。今边民生意如发,宜以振厉奋发,兴感人心。”因为条具沿边事宜。泳从其言,草诏上进,其略有曰:“数年之间,多难已甚,属雠金之浸灭,而蒙古之与邻。逮合谋成破蔡之功,恐假道有及虞之势。心之忧矣,脐可噬乎!”又曰:“兵民之死战斗,户口之困流离,室庐靡存,骼胔相望。是皆朕明不能烛,德有未孚,上无以格天心,下无以定民志。今方施令发政,以为绥辑之图,补卒搜乘,以严守御之备,想疮痍之溢目,如疾病之在身。”
纲 五月,以赵葵为淮东制置使。
纲 秋七月,陈卓罢,以郑性之参知政事,李鸣复签书枢密院事。
纲 八月,赵范有罪免。
纲 蒙古陷枣阳军、德安府。
目 初,蒙古破许州,获金军资库使姚枢,杨惟中见之,以兄事枢。时北庭无汉人士大夫,太祖见枢至,甚喜,特加重焉。及阔端南侵,俾枢从。至是破枣阳,忒木欲坑士人,枢力与辨,得脱死者数十人。继拔德安,得赵复。复以儒学见重于世,其徒称为江汉先生。既被获,不欲北行,力求死所。枢止与共宿,譬说百端,曰:“徒死无益,随吾而北,可保无他也。”至燕,名益大著,学徒百人,由是北方始知学经,而枢亦初得睹程、朱性理之书。
纲 九月,有事于明堂,大雨,震电。郑清之、乔行简免。召崔与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复辞不至。
纲 曹友闻与蒙古战于阳平关,败绩,死之。蒙古阔端遂入成都。
纲 冬十月,蒙古陷文州,知州事刘锐等死之。
目 阔端兵离成都入文州,知州刘锐、通判赵汝向乘城固守,昼夜搏战。逾月,援兵不至,锐度不免,集其家人,尽饮以药,皆死。家素有礼法,幼子才六岁,饮药时犹下拜受之,左右感动。城破,锐及其二子自刎死。汝向被执,脔杀之,军民同死者数万。
纲 封陈日煚为安南王。
纲 十一月,以乔行简为左丞相兼枢密使。
纲 蒙古兵入淮西,诏史嵩之、赵葵、陈分道拒之。
纲 孟珙引兵败蒙古忒木于江陵。
纲 蒙古将察罕寇真州,知州事邱岳败之。
纲 复成都。
猜你喜欢 卷二百四十四 熙寧六年(癸丑,1073)·李焘 第三回 攻霍邑阵斩宋老生 入长安拥立代王侑·蔡东藩 宋史全文卷二十六下·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六·佚名 三七五 军机大臣袁守侗等奏奉派承办《大清一统志》捡派纂修人员折(附清单)·佚名 二一五 江苏巡抚萨载为呈缴书籍事致军机处咨呈·佚名 五帝纪·张居正 广宁王高孝珩传·李延寿 和尚传(附千奴传)·宋濂 陈邦彦传·张廷玉 方瑛传·张廷玉 卷五十二·杨士奇 钦定南廵盛典卷六十一·高晋 徐书·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