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卷八七
南宋纪
理宗皇帝
纲 丁酉,嘉熙元年,春正月,以李埴同知枢密院事,宣抚四川。
纲 二月,以郑性之知枢密院事,邹应龙签书院事,李宗勉同签书院事。李鸣复罢。
纲 诏经筵进讲朱熹通鉴纲目。
纲 三月,资政殿学士魏了翁卒。
纲 夏五月,临安大火。
目 临安大火,自巳至酉,烧民庐五十三万。士民上书咸诉济王之冤,进士潘牥对策亦以为言,并及史弥远。侍御史蒋岘,弥远之党也,上疏谓:“火灾天数,何预故王?”遂劾方大琮、王迈、刘克庄等鼓扇异论,并斥牥性同逆贼,语涉不顺,请皆论以汉法。自是群臣无敢复言济王冤矣。
纲 六月,邹应龙罢。秋八月,以李鸣复参知政事,李宗勉签书枢密院事。
纲 蒙古校儒士于诸路。
目 耶律楚材奏:“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蒙古主曰:“果尔,可官其人。”楚材请校试之,乃命税课使刘中、杨奂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楚材又请一衡量,立钞法,定均输,庶政略备,民稍苏息。
纲 冬十月,蒙古寇安丰,知军事杜杲力战御之,蒙古引还。
目 蒙古口温不花攻黄州,孟珙帅师救却之。遂攻安丰。杜杲缮完守御,蒙古以火炮焚楼橹,杲随陷随补完。蒙古令拔都鲁斫牌杈木。拔都鲁者,皆死囚为之,攻城以自赎。杲募善射者用小箭射其目,拔都鲁多伤而退。会池州都统制吕文德突围入城,合力捍御,蒙古引去,淮右以安。文德,安丰人,魁梧勇悍,尝鬻薪城中,赵葵见其遗屦长尺有咫,异而访之,值文德出猎,暮负虎鹿各一而归,召置帐下,遂累功劳,超擢军职。
纲 戊戌,二年,春正月,以余天锡同签书枢密院事。
纲 二月,以史嵩之参知政事,督视京湖、江西军马,置司鄂州。
纲 夏六月,李埴卒。
纲 秋七月,以赵以夫同知枢密院事。
纲 九月,蒙古围庐州,杜杲败走之。
目 蒙古察罕帅兵号八十万围庐州,期破庐后造舟巢湖以窥江左。于壕外筑土城六十里,穿两壕,攻具皆数倍于攻安丰时。杜杲极力守御,蒙古筑坝高于城楼,杲以油灌草,即坝下炼之,皆为煨烬。又于串楼内立雁翅七层,俄炮中坝上,众惊,杲乘胜出战,蒙古败走,杲追蹑数十里。又练舟师扼淮河,遣其子庶监吕文德、聂斌伏精锐于要害;蒙古不能进,遂引师北归。诏加杲淮西制置使。
纲 以孟珙为京湖制置使。冬十月,珙复郢州、荆门军。
纲 蒙古建太极书院于燕京。
目 时濂溪周子之学未至于河朔,杨惟中用师于蜀、湖、京、汉,得名士数十人,始知其道之粹,乃收集伊洛诸书,载送燕京。师还,与姚枢谋建太极书院及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子配食,请赵复为师,选俊秀有识度者为道学生。由是河朔始知道学。
纲 己亥,三年,春正月,以乔行简为少傅、平章军国重事,李宗勉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史嵩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督视江淮、四川、京湖军马。
目 嵩之既相,一时正人多以不合逐去。时三相当国,论者谓乔失之泛,李失之狭,史失之专;然宗勉清谨守法,犹号为贤。
纲 以余天锡参知政事,游佀签书枢密院事。
纲 三月,孟珙复襄阳。
目 珙遣兵及蒙古三战皆捷,遂复樊城,襄阳,因上奏曰:“取襄不难而守为难。非将士不勇也,非车马器械不精也,实在乎事力之不继尔。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不足分守。与其抽兵于敌来之后,孰若保此全胜!练兵集谋,此不争之争也。”乃以蔡、息降人置忠卫军,襄、郢降人置先锋军。
纲 冬十二月,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崔与之卒。
目 与之晚出番禺,屹然有大臣风,与张九龄齐名异代。赠少师,封南海郡公,谥清献。
纲 孟珙遣兵御蒙古于蜀口,遂复夔州。
纲 以陈埙为国子司业。
目 埙,史弥远之甥也,绍定中为太常博士,上疏“乞去君侧之蛊媚以正王德,从天下之公论以新庶政”,盖指贾贵妃及弥远也。弥远召谓曰:“何为好名?”埙曰:“好名,孟子所不取,然求士于三代之上,惟恐其好名;求士于三代之下,惟恐其不好名耳。”因力请外。弥远卒,乃召还,历官吏部侍郎,至是授司业,诸生相庆以为得师。
纲 庚子,四年,春正月,彗见营室。
纲 临安大饥。
纲 蒙古张柔等分道入寇。
纲 二月,以孟珙为四川宣抚使,珙遂大兴屯田。
目 珙条具上疏事宜,逐拜四川安抚使,知夔州。珙至镇,招集散民为宁武军,以降人回鹘爱里八都鲁为飞鹘军。寻兼夔州路制置屯田,调夫筑堰,募农给种,首秭归,尾汉口,为屯二十,为顷十八万八千二百八十。又创南阳、竹林两书院,以处襄、汉、四川流寓之士。以李庭芝权施州建始县,庭芝训农治兵,选壮士杂官军教之,期年民皆知战守,善驰逐,无事则植戈而耕,敌至则悉出而战。珙下其法于所部行之。
纲 夏四月,召史嵩之还。
纲 以杜杲为沿江制置使。
纲 秋九月,乔行简罢。寻卒。
纲 冬闰十二月,李宗勉卒。以游佀知枢密院事,徐荣叟签书院事,范钟参知政事。
纲 辛丑,淳祐元年,春正月,诏加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封爵,与朱熹并从祀孔子庙庭;黜王安石从祀。
目 诏曰:“孔子之道,自孟轲后不得其传,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里浑融,使大学、论、孟、中庸之书本末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朕每观五臣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列诸从祀,以示崇奖之意。”寻以:“王安石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万世罪人,岂宜从孔子!其黜之。”越二日,加封敦颐汝南伯、载郿伯、颢河南伯、颐伊阳伯。
纲 三月,赵以夫罢。
纲 秋八月,求遗书。
纲 冬十一月,蒙古主窝阔台卒,第六后乃马真氏称制。
目 窝阔台立十有三年,卒年五十六,庙号太宗。初,蒙古主有旨以孙失烈门为嗣。至是六皇后召耶律楚材问之,楚材曰:“此非外姓臣所敢知,自有先帝遗诏,幸遵行之。”后不从,遂称制于和林。失烈门,蒙古主第四子曲出之子也。
纲 成都将田世显叛,以城降蒙古,制置使陈隆之死之。
目 塔海部汪世显等复入蜀,进围成都,隆之守弥旬,誓与城存亡。部将田世显潜送款于蒙古,乘夜开门,北兵突入,隆之举家数百口皆死。槛送隆之至汉州,命谕守臣王夔降,隆之大呼曰:“大丈夫死尔,勿降也!”遂见杀。汉州兵三千出战,城破,尽为蒙古所屠。
纲 十二月,余天锡卒。
纲 蒙古使月里麻思等来,至淮上,守将囚之。
纲 壬寅,二年,春正月,游佀罢。
纲 以范钟知枢密院事,赵葵同知院事,别之杰签书院事。
纲 以徐荣叟参知政事。
纲 蒙古复寇蜀,孟珙分兵御之。
纲 蒙古也可那颜、耶律朱哥自京兆取道商、房以趋三川,遂攻泸州。孟珙遣一军屯江陵及郢州,一军屯沙市,一军自江陵出襄与诸军会,又遣一军屯涪州。且下令应出戍主兵官,不许失弃寸土。权开州梁栋以之粮还司,珙曰:“是弃城也!”斩以徇。由是诸将禀命惟谨。
纲 蒙古燕京行省郎中姚枢弃官隐于苏门。
目 蒙古牙刺瓦赤在燕,惟事货赂,以枢为幕长,分及之,枢一切拒绝,因辞职去,携家往辉州之苏门,作家庙,别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程、张、邵、司马六君子像,刊小学、四书并诸经传注以惠学者,读者鸣琴,若将终身。
纲 夏五月,赵葵罢。
纲 六月,徐荣叟罢。以别之杰同知枢密院事,高定子签书院事,杜范同签书院事。定子寻罢。
纲 秋七月,蒙古兵渡淮入扬、滁、和州。
纲 冬十月,蒙古陷通州,屠其民。
纲 十二月,别之杰罢。
纲 癸卯,三年,春二月,以余玠为四川制置使。
目 初,玠家贫落魄,无行,亡命走扬州,上谒赵葵,葵壮之,留置幕府,俾帅舟师溯淮入河抵汴,所向有功,累推淮东制置副使。入对言:“方今指即戎之士为粗人,斥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偏则必到于激,文武交激,非国之福。”帝曰:“卿人物议论不寻常,可独当一面。”乃授四川宣谕使。至是加制置使,知重庆府。
时蜀地残破,两川无复纪律,遗民咸不聊生。监司、戎帅各专号令,擅辟守宰,荡无法度,蜀日益坏。玠至,大更弊政,遴选守宰。筑招贤馆于府左,士之至者,玠不厌接,随其材而任之。遂于利、阆城大获山以护蜀口,蓬州城营山,渠州城大良坪,嘉定城旧治,泸州城神臂山,其他因山为垒,棋布星列,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屯兵聚粮,为必守计,民始有安土之心。
纲 三月,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以忧卒。
目 乃马真氏称制,奥都剌合蛮专政用事,权倾中外,后至以御宝空纸使自书填。楚材谏不听,愤悒成疾而卒。或谮之曰:“楚材为相二十年,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覆视之,惟琴玩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楚材天资英迈,夐出人表,正色立朝,不为势屈,每陈国家利病,生民休戚,辞色恳切。蒙古太宗尝曰:“汝又欲为百姓哭邪!”楚材每言:“兴一利,不若除一害。生一事,不若减一事。”人以为名言。至顺初,赠太师,追封广宁王,谥文正。
纲 余玠城钓鱼山,徙合州治之。
目 播州冉琎及弟璞俱有文武材,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皆坚辞不至。闻玠贤,自诣府上谒,玠待以上客。琎、璞居数月,无所言,玠疑之,乃更开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以少裨益。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琎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琎权发遣合州,璞权通判,徙城之事悉以任之。钓鱼城成,蜀始可守。
纲 甲辰,四年,春正月,以李鸣复参知政事,杜范同知枢密院事,刘伯正签书院事。范固辞,遂与鸣复俱罢。
目 初,范为殿中侍御史,尝论郑清之、李鸣复之过,不行,即弃官去。至是不屑与鸣复共政,上疏辞位而去。帝遣使召还,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史嵩之。嵩之讽谏议大夫刘晋之并论罢二人。
纲 三月,以金渊签书枢密院事。
纲 夏六月,赐礼部进士留梦炎及第。
纲 以吕文德为淮西招抚使。
纲 秋九月,诏起复史嵩之;将作监徐元杰、太学生黄恺伯等上书论之,不报。
目 先是,黄涛、刘应起、徐霖等俱上书论嵩之深奸擅权,帝不听,而论者益众。及其父弥忠疾亟,嵩之谒告,许之;翌日弥忠卒,诏嵩之起复。徐元杰上疏曰:“陛下为四海纲常之主,大臣身任道揆,扶翊纲常。自闻嵩之有起复之使,凡有父母之心者,莫不失声涕零。是果何为而然?人心天理,谁实无之,兴言及此,非可使闻于邻国也。臣恳恳纳忠,何敢诋讦,特为陛下爱惜民彝而已。”疏出,嵩之憾之,帝不听。
于是太学生黄恺伯等百四十四人上书曰:“嵩之心术回邪,踪迹诡秘。曩者开督府,以和议堕将士心,以厚货窃宰相位,罗天下之小人为私党,夺天下之利权私室。蓄谋积虑,险不可测,在朝廷一日则贻一日之祸,一岁则贻一岁之忧,万口一辞,惟恐其去之不速。今嵩之不去,徘徊牵引,弥缝贵戚,买属貂珰,转移上心,衷私御笔,必得起复之礼,然后从容就道,初不见其忧戚之容。大臣佐天子以孝治天下,孝不行于大臣,是率天下而为无父之国矣。以法绳之,虽置之钺犹不足谢天下,况复置之具瞻之位乎!”武学生翁日善等六十七人,京学生刘时举等九十四人、宗学生与寰等三十四人皆上书切谏,亦不报。时范钟、刘伯正领相事,恶京学生言事,谓皆游士鼓倡之,讽京尹赵与筹尽削游士之籍。
纲 冬十月,以刘汉弼为左司谏。
目 史嵩之久擅国柄,帝亦患苦之,乃夜降御笔,黜四不才台谏,于是谏议大夫刘晋之、侍御史王瓒、监察御史龚基先、胡清献皆罢去,以汉弼为左司谏。汉弼首赞帝曰:“拔去阴邪,庶可转危而安;否则是非不两立,邪正不并进,陛下虽欲收召善类,不可得矣。”帝嘉纳之。
纲 十一月,诏史嵩之终丧。
目 徐元杰复上疏论:“嵩之起复,士论纷然,乞许其举执政自代。”帝曰:“学校虽是正论,但言之太甚。”元杰对曰:“正论乃国家元气。今正论犹在学校,要当保养一线之脉。”因乞引去。左司谏刘汉弼亦上言愿听嵩之终丧,亟选贤臣,早定相位。会嵩之亦自知不为众论所容,上疏乞终制,帝乃许之。
纲 十二月,以范钟、杜范为左、右丞相,并兼枢密使。
目 范入相首上五事:曰正治本,谓“政事当常出于中书,毋使旁蹊得窃威福”。曰肃宫闱,谓“当严内外之限,使官府一体”。曰择人才,谓“常随其所长用之,而久于职,毋徒守迁转之常格”。曰惜名器,谓“如文臣贴职,武臣卫,不当为徇私市恩之地”。曰节财用,谓“常自人主一身始,自宫掖始,自贵近始。考对桩国用出入之数,而补窒其罅漏;求盐筴楮币变更之日,而斟酌其利害。仍乞早定国本,以安人心”。
纲 以孟珙兼知江陵府。
目 珙至江陵,登城叹曰:“江陵所恃三海,不知沮洳有变为桑田者,敌一鸣鞭,即至城外。”盖自城以东,古岭、先锋直到三汊,无限隔,乃修复内隘十有一,别作十隘于外,有距城数十里者。沮、漳之水,旧自城西入江、因障而东之,俾绕城北入于汉,而三海遂通为一。随其高下,为渠蓄泄,三百里间,渺然巨浸。土木之工,百七十万,民不知役。因绘图上之。
纲 乙巳,五年,春正月,刘伯正罢,以李性传签书枢密院事。
纲 夏四月,右丞相兼枢密使杜范卒。
纲 六月,工部侍郎徐元杰暴卒。
目 史嵩之既去,元老旧德次第收召,杜范既入相,复延元杰议政,多所裨益。六月朔,元杰当侍立,先一日谒范钟归,是夕热大作,夜四鼓,指爪忽裂以死。三学诸生相继伏阙上言:“昔小人倾君子者,不过使之死于蛮烟瘅雨之乡;今蛮烟瘴雨不在岭海而在朝廷。”诏会临安府鞫治常所给使之人,狱迄无成。刘汉弼亦每以奸邪未尽屏汰为虑,未几以肿疾暴死,太学生蔡德润等百七十有三人复叩阍上书讼冤。诏给元杰、汉弼官田五百亩,缗钱五千,恤其家。时杜范入相八十日卒,元杰、汉弼相继暴死,时谓诸公皆中毒,堂食无敢下筯者。
初,嵩之从子璟卿尝上书谏嵩之曰:“久开督府,所成何功?东南民力困于征输,州县匮于应办,诚恐祸起萧墙,危如朝露。为今上计,莫若尽去在幕之群小,悉召在野之君子,相与改弦易辙,戮力王事,以收桑榆之功。”言甚切至,居无何,璟卿暴卒,相传亦嵩之致毒云。
纲 冬十一月,以陈同签书枢密院事。
纲 十二月,以游佀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赵葵知枢密院事,李性传同知院事。性传寻罢。
纲 丙午,六年,春正月朔,日食。
纲 二月,范钟罢。
纲 夏六月,以陈参知政事。
纲 秋七月,蒙古主贵由立。
纲 九月,宁武节度使、汉东公孟珙卒。以贾似道为京湖制置使。
目 珙忠君体国之念可贯金石。在军中,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殊,珙徐以片言折衷,众志皆惬。谒士、游客、老校、退卒,一以恩意抚接。名位虽重,惟建旗鼓、临将士,面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同扫地焚香,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尤邃于易学。累赠太师,追封吉国公,谥忠襄。
纲 冬十二月,诏史嵩之致仕。
纲 蒙古寇京湖、江淮之境。
纲 丁未,七年,夏四月,以王伯大签书枢密院事,吴潜同签书院事。
纲 游佀罢,以郑清之为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
纲 以赵葵为枢密使,督视江淮、京湖军马。陈知枢密院事、湖南安抚大使。
纲 戊申,八年,春三月,蒙古主贵由卒,后斡兀立海迷失称制。
目 贵由年四十三卒,庙号定宗。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抱曲出子失烈门听政,诸王大臣皆不服。
纲 秋七月,王伯大罢。
纲 己酉,九年,春闰二月,以郑清之为太师、左丞相,赵葵为右丞相。并兼枢密使,应徭、谢方叔参知政事,史宅之同知枢密院事。夏五月,陈罢。冬十一月,应徭罢。十二月,以吴潜同知枢密院事,徐清叟签书院事。史宅之卒。
纲 庚戌,十年,春三月,以贾似道为两淮制置大使,李曾伯为京湖制置使。
纲 赵葵罢。
目 言者论葵非由科目进,且曰:“宰相须用读书人。”葵因力辞,其表有云:“霍光不学无术,每思张之语以自惭。后稷所读何书,敢以赵抃之言而自解。”帝不得已,授醴泉观使,兼侍读;复固辞,乃以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
纲 冬,余玠出兵至兴元而还。
目 玠帅蜀,慷慨自许,数年之间,边境稍息,浸以骄恣。而郑清之再相,因从臾其进兵,于是一意出师,虽有小捷,至兴元遇蒙古将汪德臣、郑鼎,无功而还。
纲 辛亥,十一年,夏六月,蒙古主蒙哥立。
目 初,定宗卒,久未立君,中外汹汹,至是诸王木哥及大将兀良合台等咸会议所立。时定宗后所遣使者在坐曰:“昔太宗命以皇孙失烈门为嗣,诸王百官皆与闻之。今失烈门故在,而议欲他属,将置之何地邪?”兀良合台等不听,共推蒙哥即位于阔帖兀阿兰之地,追尊其考拖雷为帝,庙号睿宗。失烈门及诸弟心不能平,蒙哥因察诸王有异同者并羁縻之,取主谋者诛之;遂颁便宜事于国中,罢不急之役,凡诸王、大臣滥发牌印、诏旨、宣命,尽收之,政始归一。兀良合台,速不台之子也。
纲 秋七月,蒙古主命其弟忽必烈总治漠南。开府金莲川。
目 诏凡军民在漠南者听忽必烈总之,遂开府于金莲川。时姚枢隐居苏门,忽必烈遣赵璧召之。枢至,大喜,待以客礼,枢乃为书数千言上之,首陈帝王之道,与治国平天下之大经,汇为八目,曰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次及救时之弊,为条三十。忽必烈奇其才,动必召问,枢因言于忽必烈曰:“今土地、人民、财赋皆在汉地,王若尽有之,则天子何为?后必有间之者矣。不若惟持兵权,凡事付之有司,则势顺理安。”忽必烈从之。
纲 冬十一月,郑清之卒。
纲 以谢方叔为左丞相,吴潜为右丞相,并兼枢密使。
纲 以徐清叟参知政事,董槐签书枢密院事。
纲 蒙古忽必烈置经略司于汴,分兵屯田。
目 忽必烈从姚枢之请,置经略司于汴、以忙哥、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使,俾屯田唐、邓等州,授之兵、牛,敌至则战,退则耕。
纲 蒙古号西域僧那摩为国师。
纲 壬子,十二年,春二月,蒙古主蒙哥徙诸王子边,杀定宗后斡兀立海迷失,窜失烈门于没脱赤。
纲 夏六月,闽、浙大水。
纲 蒙古分汉地封宗属。
目 蒙古主以中州封同姓,命弟忽必烈于汴京、关中自择其一。姚枢曰:“南京河徙无常,土薄水浅,不若关中。”忽必烈遂请于蒙古主,蒙古主曰:“关中户寡,河南怀孟地狭民伙,可取自益。”由是尽有关中、河南之地。
纲 癸丑,宝祐元年,春正月,诏以与芮子禥为皇子,封永嘉郡王。
目 帝在位岁久,无子,群臣屡以为言,至是乃下诏以母弟嗣荣王与芮子孜为皇子,赐名禥,封永嘉郡王,明年进封忠王。
纲 夏五月,召余玠还。六月,以余晦为四川宣谕使。
目 初利州都统王夔素残悍,号“王夜叉”,恃功骄恣,桀骜不受节度,所至劫掠,蜀人苦之。玠至嘉定,夔帅所部兵迎谒,班声如雷,江水为沸,旗帜精明,舟中皆战掉失色,而玠自若也。徐命吏班赏。夔退谓人曰:“儒者乃有此人!”玠久欲诛夔,独患其握重兵居外,谋于亲将杨成。成曰:“今纵弗诛,养成其势,后一举足,西蜀危矣。”玠意遂决。夜召夔计事,潜以成代领其众;夔才离营,而新将以单骑入矣。夔至,玠斩之。
会戎州帅欲举统制姚世安为代,玠素欲革军中举代之弊,以三千骑至云顶山下,遣都统金某往代世安;世安闭关不纳。而世安素结丞相谢方叔子姓,至是求援于方叔,方叔遂倡言玠失戎伍心,帝惑之。世安乃与玠抗,玠郁郁不乐。
玠专制西蜀,凡有奏疏,词气不谨,帝不能平。会徐清叟入对,语及玠,因言:“玠不知事君子礼,陛下何不出其不意而召之。”帝不答。清叟曰:“陛下岂以玠握大权,召之或不至邪?臣度玠素失士心,必不敢。”帝然之,乃以资政殿学士召,而以知鄂州余晦为宣谕使。
纲 秋七月,资政殿学士余玠暴卒。
纲 八月,以余晦为四川制置使。
纲 甲寅,二年,夏六月,诏籍余玠家财。
目 侍御史吴燧等论故蜀帅余玠聚敛罔利七罪。玠死,其子如孙尽窃帑庾之积以归。诏簿录玠家财以犒师、赈边。如孙遂认钱三千万,征之累年始足。
纲 加贾似道同知枢密院事。
纲 召余晦还。闰月,以李曾伯为四川宣抚使,置司夔州。
目 初,晦制下,徐清叟奏曰:“朝廷命令不甚行于西蜀者十有二年,今者天毙余玠,乃陛下大有为之机也。今以素无行检、轻儇浮薄、不堪任重余晦者当之,臣恐五十四州军民不特望而轻鄙之,夷狄闻之,亦且窃笑中国之无人矣。乞收回所除内批。”帝不听。及晦在蜀屡败,边事日急,帝乃召晦还。董槐上疏请行,且请顿重兵置司夔州,以固荆、蜀辅车之势。帝以槐言事无隐,方向用之,不许,而以李曾伯代晦。
纲 秋九月,杀利州西路安抚使王惟忠。
目 惟忠以余晦镇蜀,心轻之,呼其小字曰:“余再五来也。”晦怒,诬奏惟忠潜通北国。诏下大理狱,勘官陈大方煅成其事,遂斩于市;血上流而色不变,且谓大方曰:“吾死诉于天!”未几,大方亦死。
纲 冬十一月,蒙古忽必烈以廉希宪为京兆宣抚使。
目 希宪,畏兀人,少入侍忽必烈,笃好经书,一日方读孟子,闻召,因怀以进。忽必烈问其说,希宪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忽必烈善之,目为“廉孟子”。又一日,与诸贵人较射,连发三中,众惊叹曰:“真文武材也。”忽必烈以京兆分地置宣抚司,命希宪为使。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藩分布左右,民杂戎、羌,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境内大安。
纲 乙卯,三年,春正月,迅雷,罢元夕张灯。
纲 二月,蒙古忽必烈征许衡为京兆提学。
目 衡,怀庆河内人,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此而已乎?”师大奇之,谓衡父母曰:“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得书疏义。避难徂徕山,得易王弼说,夜思昼诵,言动必揆诸义。既而乱少定,往来河、洛间,从柳城姚枢得程、朱氏书,益大有得。寻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慨然以道自任。尝语人曰:“纲常不可一日亡于天下。苟在上者无以任之,则在下之任也。”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衡尝语之曰:“进学之序,必当弃前日章句之习,从事于小学。”因悉取向来简帙焚之,使无大小皆自小学入。是时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嘉幸,于是郡县皆建学,民大化之。
纲 三月,以王埜签书枢密院。
纲 雨土。
纲 夏五月,四川地震,闽、浙大水。
纲 六月,以丁大全为右司谏。
目 大全,镇江人,面蓝色,为戚里婢婿,夤禒阎妃及内侍卢允升、董宋臣遂得宠于帝,自萧山尉累拜右司谏。时正言陈大方、侍御史胡大昌与大全同除,人目为“三不吠犬”。
纲 罢监察御史洪天锡,秋七月,谢方叔、徐清叟免。
纲 八月,王埜罢。
纲 以董槐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程元凤签书枢密院事,蔡抗同签书院事。
纲 丙辰,四年,春三月,以蒲择之为四川制置使,置司重庆。
纲 夏四月,加贾似道参知政事。
纲 五月,赐礼部进士文天祥及第。
目 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纲 六月,丁大全逐右丞相董槐,诏罢槐提举洞霄宫。窜太学生陈宜中等于远州。
目 槐自以为人主所振拔,苟可以利安国家者无不为。时帝年浸高,操柄独断,群臣无当意者,渐喜狎佞人。丁大全方谄事内嬖,窃弄威权,帝弗觉悟。大全尝遣客私于槐,槐曰:“吾闻人臣无私交,吾惟事上,不敢私结约,幸为谢丁君。”大全度槐终不容己,乃日夜刻求槐短。槐入对,极言大全邪佞不可近,大全益怨之,乃上章劾槐,章未下,大全夜半以台檄调隅兵百余人,露刃围槐第,驱迫之出,而罢相之制始下,物论殊骇。三学生屡上书言之,乃诏槐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大全既逐槐,益恣横用事,道路以目,太学生陈宜中、黄镛、林则祖、曾唯、刘黻、陈宗六人上书攻之。大全怒,使御史吴衍劾之,削其籍,编管远州,立碑三学,戒诸生勿得妄议国政,士论翕然,称宜中等号为“六君子”。
纲 秋七月,以程元凤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蔡抗参加政事,张磻签书枢密院事。
纲 九月,监察御史朱熠乞汰冗吏,不报。
目 熠言:“境土蹙而赋敛日繁,官吏增而调度日广。景德、庆历时,以三百二十余郡之财赋,供一万余员之俸禄;今日以一百余郡之事力,赡二万四千余员之冗官,边郡则有科降支移,内地则欠经常纳解。欲宽民力,必汰冗员。”帝嘉之而不能用。
纲 冬十一月,以张磻同知枢密院事,丁大全签书院事,马天骥同签书院事。
目 时阎妃怙宠,大全、天骥用事,有无名子书八字于朝门曰:“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纲 蔡抗罢。
纲 丁巳,五年,春正月,加贾似道知枢密院事。召吴渊参知政事;渊未至卒。
纲 蒙古罢忽必烈开府,命阿兰答儿行省事于京兆。
目 或谗忽必烈得中土心,蒙古主遣阿兰答儿行省事于京兆,刘太平佐之。忽必烈闻之不乐,姚枢曰:“帝,君也。大王为皇弟,臣也。事难与较,远将受祸。莫若尽王邸、妃主自归朝廷,为久居谋,疑将自释。”及忽必烈见蒙古主,皆泣下,竟不令有所白而止。
纲 夏六月,马天骥罢。
纲 秋八月,蒙古主蒙哥分道入寇,以其少弟阿里不哥守和林。
纲 冬,张磻卒,以林存签书枢密院事。
纲 戊午,六年,春正月,以丁大全参知政事。
纲 二月,以马光祖为京湖制置使。
目 光祖为沿江制置,辟召僚属皆极一时之选,至是移镇江陵,以汪立信、吕文德、王登、王鉴为参议官。
纲 夏四月,程元凤罢,以丁大全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纲 秋九月,蒙古主蒙哥入剑门;冬十一月,陷鹅顶堡诸城。
纲 林存罢。以贾似道为枢密使、两淮宣抚使。
纲 十二月,诏马光祖等进军归、峡州以援蜀。
目 诏光祖移司峡州六郡,镇抚向士璧移司绍庆,士璧遂进师归州,与光祖迎战房州,蒙古少却。
纲 蒙古主蒙哥入阆州,守将杨大渊以城降。
纲 己未,开庆元年,春正月,以贾似道为京湖南、北、四川宣抚大使。
纲 二月,蒙古主蒙哥围合州,王坚力战御之。
纲 三月,以吕文德为四川制置副使。夏六月,文德及蒙古史天泽战于嘉陵江,败绩。
纲 以朱熠参知政事,饶虎臣同知枢密院事。
纲 秋七月,蒙古主蒙哥卒于合州城下,余众解围北还。
目 王坚固守,蒙古主督诸军攻之。屡战不克,前锋将汪德臣选兵夜登外城,坚率兵逆战。迟明,德臣单骑大呼曰:“王坚,我来活汝一城军民,宜早降。”语未既,几为飞石所中,因得疾死。会天大雨,攻城梯折,后军不克进,俱退。蒙古主亦卒于合州城下,年五十二,诸王、大臣用二驴蒙以绘槥,负之北行。合州围解,捷闻,诏加坚宁远军节度使。
纲 八月,蒙古忽必烈将兵渡淮,九月渡江,遂围鄂州。
纲 以戴庆炣签书枢密院事。
纲 蒙古陷临江,知军事陈元桂死之;蒙古遂入瑞州。
纲 诏诸路出师以御蒙古,大出内府银币犒师。
纲 冬十月,丁大全有罪,免。
纲 以吴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
目 潜既相,首言:“鄂渚被兵,湖南扰动,推原祸根,由近年奸臣壬,设为虚议,迷国误君,仁贤空虚,名节丧败,天怒而陛下不知,人怨而陛下不察,稔成兵戈之祸。章鉴、高铸尝与丁大全同官,倾心附丽,躐跻要途。萧泰来等,群小噂沓,国事日非,浸淫至于今日。沈炎实其爪牙,而任台臣,甘为搏击,奸党盘据,血脉贯穿,以欺陛下,致危乱。望令炎等与祠,铸等羁管州军。”帝不听。
纲 即拜贾似道右丞相兼枢密使,军汉阳以援鄂。
纲 以赵葵为江东、西宣抚使。
纲 十一月,诏贾似道移军黄州。
纲 闰月以吕文德知鄂州,向士璧知潭州。
纲 贾似道乞和于蒙古,忽必烈引还,鄂州围解。
目 蒙古攻城益急,似道大惧,乃密遣宋京诣蒙古营,请称臣纳币;忽必烈不许。会合州守臣王坚使阮思聪走鄂,以蒙古主讣闻。似道再遣京往,请称臣,割江南为界,岁奉银绢匹两各二十万。忽必烈亦闻阿蓝答儿等谋立阿里不哥,乃许之,遂拔砦而去,遣张杰、阎旺以偏师候湖南兀良合台之兵。
纲 十二月,蒙古兀良合台引兵趋湖北,潭州围解。
纲 庾申,景定元年,春二月,蒙古兀良合台至鄂州引还,贾似道使夏贵等杀其殿卒于新生矶。
纲 三月,贾似道奏诸路大捷,召似道还朝。
目 似道匿议和称臣、纳币之事,以所杀获俘卒殿兵,上表言:“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江、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休。”帝以似道有再造功,召入朝。
纲 白气如匹练亘天。
纲 夏四月,蒙古主忽必烈立。
目 忽必烈北还,时诸王合丹莫哥、塔察儿俱会于开平,旭烈亦自西域遣使劝进,惟阿里不哥不至。廉希宪、赵良弼及商挺等力言:“先发制人,后发人制,逆顺安危,间不容发,宜早定大计。”忽必烈然之,遂即位,建元中统。
目 蒙古召窦默、许衡至开平。
目 默,肥乡人,金末避乱转徙,隐于大名,与姚枢、许衡朝暮讲习,至忘寝食。蒙古主在潜邸,尝召之,默变姓名以自晦,使者俾其友人往见之,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既至,问以治道,默首以纲常为对,且曰:“失此,则无以自立于世矣。”又言:“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蒙古主敬待加礼,久之南还。至是,复与衡同召。
纲 吴潜罢。
目 初,贾似道在汉阳,以潜移之黄州,为欲杀己,衔之。至是帝欲立忠王禥为太子,潜密奏云:“臣无弥远之才,忠王无陛下之福。”帝遂积怒潜,似道因陈建储之策,令侍御史沈炎劾奏,且云:“忠王之立,人心所属,潜独不然。章汝钧乞为济王立后,潜乐闻其论,授汝钧正字,奸谋叵测。请速召贾似道正位鼎轴。”帝从之,遂罢潜奉祠。
纲 加贾似道少师,封卫国公;将士进官有差。
目 似道既至,诏百官郊劳,如文彦博故事,奖眷甚至。诸将士悉进官:吕文德检校少傅,高达宁江军承宣使,刘整知泸州、兼潼川安抚副使,夏贵知淮安州、兼京东招抚使,孙虎臣和州防御使,范文虎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向士璧、曹世雄各加转有差。初,似道恶达在军中尝侮己,言于帝,欲杀之,帝知其有功,不从,故论功以文德为第一,而达居其次。似道既相,权倾中外,进用群小,变更法制矣。
纲 蒙古初定官制。
纲 以饶虎臣参知政事,戴庆炣同知枢密院事,皮龙荣签书院事。
纲 蒙古以廉希宪为陕西、四川宣抚使。
纲 蒙古阿里不哥称帝于和林。
纲 五月,饶虎臣罢。
纲 戴庆炣卒,以沈炎同签书枢密院事。
纲 蒙古以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
目 鹗,金正大元年进士第一人,历官尚书左右司郎中。金亡,将被杀,张柔闻其名救之,馆于保州。蒙古主在藩邸召对,甚礼重之。至是为翰林学士承旨,制诰、典章,皆所裁定。又荐李冶、李昶、王盘、徐世隆、高鸣为学士,复奏立十道提举学校官,蒙古主皆从之。
纲 荧惑入南斗。
目 留五十余日。
纲 六月,立忠王禥为皇太子。
目 帝家教甚严,太子鸡初鸣问安,再鸣回宫,三鸣往会议所参决庶事,退入讲堂讲经史,将晡,复至榻前起居,问今日讲何经,答之是则赐坐赐茶,否则为之反复剖析,又不通,则继以怒,明日须更覆讲,率为常例。
纲 秋七月,蒙古使翰林侍读学士郝经来修好,贾似道幽之真州。
目 似道还朝,使其客廖莹中辈撰福华编,称颂鄂功,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蒙古主既立,欲来修好,以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使,来告即位,且征前日请和之议。似道恐经至谋泄,竟拘留于真州之忠勇军营。经上表曰:“愿附鲁连之义,排难解纷;岂知唐俭之徒,款兵误国。”又数上书于帝及执政,极陈和战利害,且请入见及归国,皆不报。驿吏棘垣钥户,昼夜守逻,欲以动经;经不屈,但语其下曰:“死生进退,听其在彼,屈身辱命,我终不能!汝等不幸,宜忍死以待,揆之天时、人事,宋祚殆不远矣!”蒙古遣详问官崔明道诣淮东制司访问经等所在,仍以稽留信使、侵扰疆埸来诘。淮东制置李庭芝奏蒙古使者久留真州,不报。
纲 以贾似道兼太子太师。
纲 冬十二月,蒙古号西僧八思巴为国师。
猜你喜欢 载记第二十六 秃发乌孤 秃发利鹿孤 秃发 傉檀·房玄龄 帝纪第七 宣帝·令狐德棻 卷七十一·列传第九·脱脱 卷十二 光宗·王夫之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五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六·佚名 通鉴纪亊本末卷三十四下·袁枢 一八六 我的工作三·周作人 永昌·周绍良 窦瑗传·李延寿 李孜省传·张廷玉 卷二十六 齐天萧后之诬·李有棠 卷一·顺治 卷二十六·佚名 179.“儿皇帝”石敬瑭·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