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纲鉴易知录卷八二

南宋纪

高宗皇帝

纲 癸酉,二十三年,春三月,金迁都于燕。

目 金主自上京至燕京,初备法驾,下诏改元。以燕,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遂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汴京为南京,削上京之名止称会宁府。又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而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如旧。

纲 冬,宋朴罢,以史才签书枢密院事。

纲 甲戌,二十四年,春正月,地震。

纲 夏六月,史才罢,以魏师逊签书枢密院事。

纲 秋七月,张俊卒。

目 俊握兵最早,屡立战功,帝于诸将中眷注特厚。然忌刘锜,附秦桧杀岳飞,为世所鄙薄焉。

纲 以敷文阁待制秦埙修撰实录院。

纲 冬十一月,魏师逊罢,以施巨参知政事,郑仲熊签书枢密院事。加秦熺少傅,封嘉国公。

纲 乙亥,二十五年,夏四月,施巨罢。

纲 六月,郑仲熊罢,以汤思退签书枢密院事。

纲 改岳州为纯州,岳阳军为华阳军。

目 或言“岳州乃岳飞驻军之地,又与其姓同,乞改之。”盖以媚秦桧也。岳州人谓:“飞驻军乃鄂州,于我州何与而改之?”

纲 金汴京火。

纲 秋八月,下赵鼎子汾等于大理狱。

目 秦桧于一德格天阁书赵鼎、李光、胡铨三人姓名,必欲杀之。及鼎死而憾不已。江西运判张常先笺注前帅张宗元与张浚诗言于朝,其词连逮者数十家,将诬以不轨而尽去之。会汪召锡告宗室知泉州令衿观桧家庙记,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谪居汀州。桧乃讽殿中侍御史徐嚞论赵汾与令衿饮别厚赆必有奸谋。诏送汾、令衿大理鞫问,使汾自诬与张浚、李光、胡寅、胡铨等五十三人谋大逆。狱成,而桧病不能书矣。

纲 以董德元参知政事。

纲 冬十月,徙洪皓于袁州,未至卒。

目 皓居英州九年,始复朝奉郎,徙袁州,至南雄卒。卒后一日,秦桧死。皓久在北庭,为金人所敬。既归,金人至,必问“皓为何官,居何地?”不幸为桧所忌,不死于敌国,而死于谗慝,闻者悼之。

纲 进封秦桧为建康郡王,加其子熺少师,并致仕。是夕,桧死。

目 桧病,帝幸其第问焉,无一语,惟流涕而已。熺奏请:“代居相位者为谁?”帝曰:“此事卿不当与。”帝还宫,命沈虚中草桧及熺制,并令致仕。是夕,桧卒,赠申王,谥忠献。

桧居相位十九年,倡和误国,忘雠斁伦,包藏祸心,劫制君父,郡国事惟申省,无至上前者。同列论事上前,未尝力辨,但以一二语倾挤之,俾帝自怒,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其顽钝无耻者,率为桧用,争以诬陷善类为功。晚年残忍尤甚,屡兴大狱。开门受赂,富敌于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桧每事与帝争胜,其势渐不可制。桧既死,帝谓杨存中曰:“朕今日始免防桧逆谋矣。”

纲 黜秦桧姻党。十一月,释赵汾及李孟坚、王之奇等自便。

纲 以魏良臣参知政事。

纲 十二月,复张浚、胡寅、张九成等二十九人官,徙李光、胡铨于近州。

纲 丙子,二十六年,春正月,追复赵鼎、郑刚中等官。

纲 二月,魏良臣罢。

纲 三月,罢宰相兼枢密使。

纲 以万俟参知政事。

纲 窜东平进士梁勋于远州。

目 勋上书言:“金人必举兵,宜为之备。”帝怒,编管勋于千里外州军,而下诏曰:“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存亡而渝定议邪?近者无知之辈,鼓倡浮言,以惑众听,朕甚骇之!自今有此,当重置典宪。”

纲 夏五月,以沈该、万俟为左、右仆射,并同平章事。汤思退知枢密院事。

目 初,秦桧病笃,召董德元、汤思退至卧内,属以后事,各赠黄金千两。德元虑桧以为自外,不敢辞;思退虑桧以为期其死,不敢受。帝闻思退不受,以为非桧党,遂信任之。

纲 六月,以程克俊参知政事。

纲 靖康帝卒于金。

纲 秋七月,彗出井,诏求直言。

纲 八月,程克俊罢,以张纲参知政事。

目 纲初为给事中,以秦桧用事,遂致仕,卧家者二十余年。尝书座右曰:“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天下。”其笃守如此。

纲 九月,以陈诚之同知枢密院事。

纲 冬十月,复安置观文殿大学士张浚于永州。

目 浚去国二十年,天下士无贤不肖,莫不倾心慕焉。金使至,必问浚安在,惟恐其复用,而秦桧惧其正论害己,必欲杀之。桧死,乃复观文殿大学士,判洪州。时丧母将归葬,会星变求直言,浚虑虏数年间,势必求衅用兵,而吾方溺于宴安,谓虏可信,莫为之备。沈该、万俟居相位,尤不厌天下望。自以大臣义同休戚,不敢以居丧为嫌,乃上疏极言。沈该、万俟、汤思退谓“敌未有衅,而浚乃若祸在年岁间者”,皆笑其狂。台谏汤鹏举、凌哲等论浚“名在罪籍,唱异议以动国是,若使归蜀,恐或远方生患”。复安置永州。

纲 丁丑,二十七年,春二月,以汤鹏举参知政事。

纲 三月,万俊卒。夏六月,以汤思退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秋八月,以汤鹏举知枢密院事。九月张纲罢,以陈康伯参知政事。冬,汤鹏举免。

纲 戊寅,二十八年,春二月,以陈诚之知枢密院事,王纶同知院事。

纲 秋七月,金以李通参知政事。

纲 九月,以王刚中为四川制置使。

目 初,刚中言:“夷狄之情,强则犯边,弱则请盟。今勿计其强弱,而先择将帅,搜士卒,实边储,备军械,加我数年,国势富强,彼请盟则为汉文帝,犯边则为唐太宗。”上壮其言,会西蜀谋帅,帝曰:“无如王刚中矣。”遂有是命。

纲 冬十月,金营汴宫。

纲 己卯,二十九年,春二月,金籍诸路兵,造战具。

纲 夏五月,贬礼部侍郎孙道夫知绵州。

目 道夫使金还,具奏金有南侵之意。帝曰:“朝廷待之甚厚,彼以何名为兵端?”道夫曰:“彼身弑其君而夺之位,兴兵岂问有名!”汤思退、沈该不以为然。道夫每对帝,辄言武事,该疑其引用张浚,忌之,故贬。

纲 六月,陈诚之罢,沈该免。秋七月,以贺允中参知政事。

纲 八月,召监潭州南岳庙朱熹,不至。

目 熹,徽州婺源入,少有求道之志。父松,知饶州,疾亟,属熹曰:“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人,学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事之。”熹奉以告而禀学焉。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及举进士,为泉州同安县主簿,罢归。闻延平李侗学于罗从彦,得伊洛之正,徙步往从之。其学大要穷理致知,反躬践实,而以居敬为主。筑室武夷山中,四方游学之士从之者如市。上闻其贤,故召之,熹卒不至。

宪,安国从子,生而静悫,不妄笑语。绍兴中与勉之同入太学,时禁伊洛之学,宪与勉之求得程颐书,潜钞默诵,夜以继日。闻涪陵谯定受易学于颐,二人往从受业,久未有得,定曰:“心为物渍,故不有见,惟学乃可明耳。”宪悟曰:“所谓学者,非克己工夫邪?”自是一意下学,不求人知。一旦揖诸生归崇安故山,力田卖药,以奉其亲,从游日众,号籍溪先生。仕终秘书省正字。朱熹尝言从宪及勉之、子翚三君子游,而事籍溪先生为久,得其学为多。

勉之从谯定、刘安世、杨时受学,卒业乃还崇安,结草堂读书其中。力耕自给,澹然无求于世,惟与宪、子翚日相往来讲论,学者踵至,勉之随其才器为说圣贤之道,因以女妻熹,门人号曰白水先生。

子翚,仲子,以父死国难,痛愤致疾,弃兴化通判,隐居武夷山中者十七年。与宪、勉之交相得,每见,讲学外无杂言,他所与游,皆知名士,而期以任重致远者朱熹而已。熹初从子翚游,子翚以易之“不远复”三言,俾佩之终身。学者称为屏山先生。

纲 九月,以汤思退、陈康伯为尚书左、右仆射,并同平章事。

纲 皇太后韦氏崩。

纲 冬十月,以王纶知枢密院事。

纲 庚辰,三十年,春正月,以叶义问同知枢密院事。

纲 二月,以普安郡王瑗为皇子,更名玮,进封建王。

目 初,帝知瑗之贤,欲立为嗣,恐太后意所不欲,迟回久之。及后崩,帝问吏部尚书张焘以方今大计,对曰:“储嗣者,国之本也。天下大计,无逾于此。今两邸名分宜早定。”帝喜曰:“朕怀此久矣,开春当议典礼。”焘顿首谢。至是,利州提点刑狱范如圭,掇至和、嘉祐间名臣奏章,凡二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断以至公勿疑。帝感悟,即日下诏以普安郡王为皇子,加恩平郡王璩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寺,称皇侄。

纲 夏六月,王纶罢。秋七月,以叶义问知枢密院事,朱倬参知政事。

目 倬初以张浚荐,自宜兴簿入对,时方以刘豫为忧,倬策其必败。帝大喜,而秦桧恶之,出为越州教授。桧死,倬知惠州,陛辞,因言前事,帝问:“卿何久淹如此?”倬言:“为桧所扼。”帝愀然慰谕,目送之,且曰:“人不知卿,惟朕独知。”遂累擢至中丞,论事多所裨益,帝信任之。

纲 八月,贺允中致仕。

纲 九月,以李宝为浙西副总管。

目 宝尝陷金,拔身自海道来归,至是召对,询以北事,历历如数,乃授官,令于平江督海舟捍御。

纲 冬十二月,汤思退有罪,免。

目 侍御史陈俊卿论思退“挟巧诈之心,济倾邪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秦桧父子恩也。宜寘之宪典”。遂奉祠。

纲 初行会子。

目 户部侍郎钱端礼被旨造会子。储见钱于城内外流转,其合发官钱,并许兑会子,输左藏库。初行于两浙,遂通行诸州。

纲 辛巳,三十一年,春正月朔,日食,帝不受朝。

纲 风、雷、大雨雪。

目 侍御史汪澈言:“春秋鲁隐公时大雨,震电,继以雨雪。孔子以八日之间,再有大变,谨而书之。今一夕之间,二异交至,阴盛也。今臣下无奸萌,戚属无乖剌,而又无女谒之私,意者殆为夷狄乎?愿陛下饬大臣,当谨于备边也。”

纲 二月,分经义、诗赋为两科以取士。

目 礼部侍郎金安节言:“熙宁、元丰以来,经义、诗赋,废兴离合,随时更革。近合科以来,通经者苦赋体雕刻,习赋者病经旨渊微,心有弗精,业难兼济,后进往往得志,而老生宿儒多困也。请复立两科,永为成宪。”从之。

纲 三月,以杨椿参知政事。

纲 以陈康伯、朱倬为尚书左、右仆射,并同平章事。

纲 以吴拱知襄阳府。

目 先是陈康伯以金人必败盟,请早为之备。及闻金人决败盟,乃召杨存中及三衙帅至都堂议举兵,又诏侍从台谏集议。康伯传上旨曰:“今日更不论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时上意雅欲视师,内侍省都知张去为阴沮用兵,且陈退避策,中外妄传幸闽、蜀,人情汹汹。朱倬无一语。康伯奏曰:“金敌败盟,天人共愤。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圣意坚决,则将士之意自倍。愿分三衙禁旅助襄、汉,待其先发应之。”乃以利州西路都统制吴拱知襄阳,部兵三千戍之。拱,玠之子也。

纲 夏五月,金主亮使人来求汉、淮之地,始闻靖康帝之丧。

目 金主亮尝密隐画工于奉使中,俾写临安湖山以归,为屏,而图己之像,策马于吴山绝顶,题诗其上,有“立马吴山第一峰”之句。至是,遣其签书枢密院事高景山、右司员外郎王全来贺天中节。亮谓全曰:“汝见宋主,即面数其焚南京宫室,沿边买马,招致叛亡之罪。当令大臣来此,朕将亲诘之。且索汉、淮之地;如不从,则厉声诋责之,彼必不敢害汝。”盖欲激怒以为南侵之名也。又谓景山曰:“回日以全所言奏闻。”全至临安,一如金主之言以诋帝,帝谓全曰:“闻公北方名家,何乃如是?”全复曰:“赵桓今已死矣。”帝始闻渊圣崩,遽起发哀而罢,诏持斩衰三年。

纲 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

纲 六月,以刘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屯扬州。

纲 金主亮迁都于汴。

纲 秋七月,金大括马于诸路。

纲 金主大杀宋、辽宗室之在其国者。

纲 八月,宿迁人魏胜起兵复海州,诏以胜知州事。

目 胜多智勇,应募为弓箭手,居山阳,及金人籍诸路民为兵,胜跃曰:“此其时也!”聚义士三百,北渡淮,取涟水军,宣布朝廷德意,不杀一人。金知海州事高文富遣兵捕胜,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文富闭门固守。胜令城外多张旗帜,举烟火为疑兵,又使人向诸城门谕以金人弃信背盟,无名兴兵,及本朝宽大之意,城中人闻即开门,独文富与其子安仁率牙兵拒之。胜杀安仁,擒文富,民皆安堵如故。

纲 金主亮弑其太后徒单氏,九月,遂大举入寇。

目 徒单后闻亮欲南侵,数以言谏之。亮不悦,寻弑之。遂分诸道兵为三十二军。九月,亮戎服乘马,具装启行,妃嫔皆从,众六十万,号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李通造浮梁于淮水之上,将自清河口入淮东。远近大震。

纲 以黄祖舜同知枢密院事。

纲 金人犯黄牛堡,吴璘等败之,遂复秦、陇、洮三州。

纲 刘锜遣兵复泗州。

纲 高平人王友直起兵复大名,遣使入朝。

目 友直幼从父佐游,志复中原,闻金主亮渝盟,乃结豪杰谓之曰:“权所以济事,权归于正,何害于理?”即矫制自称河北等路安抚制置使,以其徒王任为副使,遍谕州县勤王。未几,得众数万,制为十三军,置统制官以统之。进攻大名,一鼓而克。抚定众庶,谕以绍兴年号,遣人入朝奏事。未几,自寿春来归,诏以为忠义都统制。

纲 冬十月,金人围海州;魏胜、李宝合击,大败之。

纲 金人渡淮,刘锜进军楚州以拒之。

纲 金人立曹国公乌禄为帝于辽阳,更名雍。

目 金东京留守乌禄,许王讹里朵之子,太祖之孙也。性仁孝,沉静明达,众心归之。会故吏六斤自汴还,具言金主弑母等事,且曰:“将遣使害宗室兄弟矣。”乌禄惧,谋于其勇兴元少尹李石,石劝乌禄先杀副留守高存福。乌禄遂御宣政殿即位,改元大定,下诏暴扬亮罪恶数十事。

纲 刘锜将王权军溃于昭关,锜引还扬州。金主亮入庐州。

纲 帝亲征,诏叶义问督视江淮军马,虞允文参谋军事。

目 帝闻王权败,召杨存中至内殿议御敌之策,因命存中就陈康伯议欲航海避敌。康伯延之入,解衣置酒。帝闻之,已自宽。明日,康伯入奏曰:“闻有劝陛下幸越趋闽者,审尔,大事去矣。盍静以待之。”一日,帝忽降手诏曰:“如敌未退,散百官。”康伯焚诏而后奏曰:“百官散,主势孤矣。”帝意既坚,康伯乃请下诏亲征,帝从之。以叶义问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赞军事,寻以杨存中为御营宿卫使。

纲 王权退屯采石,金主亮入和州。

纲 李宝大破金人于陈家岛,杀其将完颜郑家。

纲 金人陷扬州,刘锜遣兵拒于皂角林,大败之。

纲 十一月,召张浚判建康府。

目 殿中侍御史陈俊卿上疏,极言浚忠荩。帝悟,乃诏复官,判建康。浚至岳阳,买舟,冒风雪而行。时金兵充斥,浚遇东来者,云:“敌兵方盛,焚采石。烟焰涨天,慎毋轻进!”浚曰:“吾赴君父之急,知直前求乘舆所在而已!”遂乘小舟径进,时长江无一舟敢行北岸者。

纲 编管王权于琼州,以李显忠代将其军。

纲 金人侵瓜洲,叶义问使中军统制刘汜御之,败绩,义问走建康。

纲 虞允文大败金军于采石。金主亮趋扬州。

目 亮筑台江上,自披金甲登台,杀黑马以祭天,以一羊、一豕投于江中,誓明日渡江,晨炊玉麟堂,先济者与黄金一两。亮置黄旗、红旗于岸上,以号令进止。

时叶义问命虞允文往芜湖趣李显忠交王权军,且犒师。允文至采石,权已去,显忠未来,敌骑充斥,官军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傍,皆权败兵也。允文谓坐待显忠则误国事,遂立召诸将,勉以忠义,曰:“金帛、告命皆在此,以待有功。”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或谓允文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受其咎邪!”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乃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其二并东、西岸;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亮操小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瞬息之间,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官军。军小却,允文入阵中,抚统制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俊即挥双刀出,士殊死战;中流官军以海船冲敌舟,皆平沉,敌半死半战,日暮未退。会有溃卒自光州至,允文授以旗鼓,从山后转出,敌疑援兵至,始遁。允文又命劲弩尾击追射,大败之。

金兵还和州,会报曹国公已即位于东京,改元大定。亮拊髀叹曰:“朕本欲平江南,改元‘大定’,此非天乎!”遂召诸将帅谋北还,率其军趋扬州。

纲 刘锜罢,以成闵、李显忠、吴拱为两淮、京湖三路招讨使。

目 显忠至采石,虞允文语之曰:“敌入扬州,必与瓜州兵合。京口无备,我当往,公能分兵相助乎?”显忠分万六千与之,允文遂还京口。时敌屯重兵滁河,造三闸储水,深数尺,塞瓜洲口。杨存中、成闵、邵宏渊诸军皆集京口,凡二十万。允文命张深守滁河口,扼大江之冲,以苗定驻下蜀为援。且谒刘锜问疾,锜执允文手曰:“疾何必问!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一儒生,我辈愧死矣!”以疾笃召还,提举万寿观。诏以闵等为招讨使,闵淮东,显忠淮西,拱湖北、京西。

纲 金主亮为其下所杀。

目 亮至瓜洲,居于金山寺。虞允文与杨存中临江按试,命战士踏军船,中流上下三周金山,回转如飞。敌持满以待,相顾骇愕。亮笑曰:“纸船耳。”有一将跪奏:“南军有备,不可轻,愿驻扬州,徐图进取。”亮怒,杖之五十,召诸将约以三日济江,否则尽杀之。军士危惧,欲亡归,乃决计于都统制耶律元宜,且曰:“前阻淮,渡皆成擒矣!比闻辽阳新天子即位,不若共行大事,然后举军北还。”元宜然之。诘旦,元宜等帅诸将以众薄亮营,遂杀之。元宜自为左领军副大都督,使人杀太子光英于汴,退军三十里,遣人持檄诣镇江军议和。未几,金军皆北还。

纲 十二月,成闵、李显忠收复两淮州郡。

纲 帝如建康。

目 张浚至建康,即具行宫仪物,请车驾临幸,帝从之。帝至建康,张浚迎拜道左,卫士见浚,莫不以手加额。浚起复用,风采隐然,军民皆倚为重。

纲 金主雍入燕。

纲 壬午,三十二年,春正月朔,日食。

纲 山东人耿京起兵复东平,遣其将辛弃疾来朝。

目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山东忠义耿京据东平,自称天平节度使,以齐州历城人辛弃疾掌书记。弃疾劝京来归,京遣弃疾奉表诣行在。帝大喜,厚赉之,以京知东平府。

纲 金主雍遣使来聘。

纲 二月,以虞允文为川、陕宣谕使。

目 允文还朝,帝慰藉嘉叹,谓陈俊卿曰:“允文,朕之裴度。”及是陛辞,言:“金亮既诛,新主初立,彼国方乱,天相我恢复也。和则海内气沮,战则海内气伸。”帝以为然。允文至蜀,遂与吴璘经略中原。

纲 帝还临安。

纲 闰月,吴璘复大散关,分兵守和尚原。金人走宝鸡。

纲 杨椿罢。

纲 太尉、威武节度使刘锜卒。

目 锜以刘汜败,发怒呕血数升,至是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武穆。锜慷慨深毅,有儒将风。金主亮之南下也,令有敢言锜姓名者斩,枚举南朝诸将,问其下孰敢当者,皆随名姓以对,其答如响,至锜,莫有应者。亮曰:“吾自当之!”惜锜以疾不能成功,赍恨而没。

纲 耿京将张安国杀京以降金。辛弃疾还,执安国送临安,斩之。

纲 遣起居舍人洪迈使金。

目 金高忠建至临安,议遣使报聘,且贺即位。工部侍郎张阐,请“严遣使之命,正敌国之礼,彼或不从,则有战耳。如是,则中国之威可以复振”。帝然之,遂遣洪迈充贺登极使。迈行,书用敌国礼。帝手札赐迈曰:“祖宗陵寝隔阔三十年,不得以时洒扫祭祀,心实痛之!若彼能以河南地见归,必欲居尊如故,正复屈己,亦何所惜!”迈奏言:“山东之兵未解,则两国之好不成。”至燕,金门见国书不如式,抑令于表中改“陪臣”二字;朝见之仪,必欲用旧礼。迈执不可,金锁使馆,三日水浆不通。及见金人,语不逊,欲留迈,张浩不可,乃遣还。迈,皓季子也。

纲 夏四月,以汪澈参知政事。

纲 金人复攻海州,镇江都统张子盖及魏胜大败之。

纲 金追废亮为海陵炀王。

纲 五月,立建王玮为皇太子,更名眘。

目 初,金亮南侵,两淮失守,朝臣多劝帝退避。建王玮不胜其愤,及帝下诏亲征,玮请率师为前驱。直讲史浩闻之,入言于玮曰:“皇子不宜将兵。”因为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帝亦欲玮遍识诸将,遂命从幸金陵。及还临安,帝欲逊位,陈康伯密赞大议,乞先正名,俾天下咸知圣意,遂草立太子诏以进,帝从之。玮既立,更名眘。

纲 罢三招讨司。

纲 六月,追封子偁为秀王。

纲 朱倬罢。

纲 帝传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帝,皇后称太上皇后。太子即位,大赦。

纲 帝朝太上皇于德寿宫。

纲 以龙大渊为枢密副都承旨,曾觌干办皇城司。

纲 诏中外臣庶陈时政阙失。

目 监南岳庙朱熹上封事,首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必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次言:“修攘之计不时定者,讲和之说疑之也。今虏于我,有不共戴天之雠,则不可和也明矣!愿断以义理之公,参以利害之实,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纪纲,厉风俗,使吾修政攘夷之外,孑然无一毫可恃为迁延中已之资,而不敢怀顷刻自安之意,更相激厉,以图事功。数年之外,国富兵强,视吾力之强弱,观彼衅之浅深,徐起而图之,中原故地不为吾有而将焉往?”次言:“四海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之休戚,系守令之贤否。监司者,守令之纲;朝廷者,监司之本。欲斯民之得所,本原之地,亦在朝廷而已。”

纲 秋七月,召张浚入朝,以为江淮宣抚使,封魏国公。

纲 帝手书召浚入见,浚至,帝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因赐之坐,浚从容言:“人生之学,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已,必兢业自持,使清明在躬,则赏罚举措无有不当,人心自归,敌雠自服。”帝竦然曰:“当不忘公言。”加浚少傅、魏国公,宣抚江淮。

浚见帝英武,力陈和议之非,劝帝坚意以图恢复。欲遣舟师自海道捣山东,命诸将出师掎角以向中原。翰林学士史浩,以潜邸旧臣,时预枢密议,欲城采石、瓜洲。浚言:“不守两淮而守江,于是示敌以削弱,怠战守之气,不若先城泗州。”浩不悦,遂与有隙。凡浚所规画,浩必沮之,竟无成功。

纲 追复岳飞官,以礼改葬。

目 官其孙六人。

纲 八月,以史浩参知政事。九月,罢川陕宣谕使虞允文。

纲 浩上言:“官军西讨,东不可过宝鸡,北不可过德顺。若兵宿于外,去川口远,则敌必袭之。朝廷遂欲弃三路。允文上言:“恢复莫先于陕西,陕西五路新复州郡,又系于德、顺之存亡,一旦弃之,则窥蜀之路愈多,利害至重,不可不虑。”于是允文罢知夔州,以王之望代之。明年,允文入对,言今日有八可战,且以笏画地,陈弃地利害,帝曰:“此史浩误朕也。”改允文知太平。

纲 冬十月,叶义问罢,以张焘同知枢密院事。

纲 十一月,金以仆散忠义为都元帅,纥石烈志宁副之。

目 金主以宋不称臣,乃诏忠义总戎事,居南京节制诸军,复令志宁驻军淮阳。忠义将行,金主谕之曰:“宋若归侵疆,贡礼如故,则可罢兵。”忠义至汴,简阅士卒,分屯要害。

纲 十二月,诏宰相复兼枢密使。

纲 诏吴璘班师。

孝宗皇帝

纲 癸未,孝宗皇帝隆兴元年,春正月,置武举十科。

纲 吴璘还河池,金人遂陷新复十三州、军。

目 璘得诏,僚属交谏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引举所系甚重,奈何退师?”璘知朝论主和,乃曰:“璘岂不知此!顾主上初政,璘握重兵在远,有诏,璘何敢违?”遂退师还河池。金人乘其后,璘军亡失者三万三千,部将数十人,连营痛哭,声振原野。于是秦凤、熙河、永兴三路新复十三州三军,皆复为金取。

纲 以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纲 以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开府建康。

目 浚荐陈俊卿为宣抚判官。先是帝召俊卿及浚子栻赴行在,浚附奏,请帝临幸建康以动中原之心,用师淮壖,以为吴璘声援。帝见俊卿,问浚动静饮食颜貌,曰:“朕倚魏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摇夺。”浚开府江、淮,参佐皆一时之选,栻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及入奏事,因进言曰:“陛下上念祖宗之雠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立成。”帝大异之。

纲 二月,黄祖舜罢。

纲 三月,以张焘参知政事,辛次膺同知枢密院事。

目 初,次膺为右正言,力谏和议,为秦桧所怒,流落者二十年。帝即位,召为中丞,次膺每以名实为言,多所裨益,帝呼其官而不名。若成闵之贪饕,汤思退之朋比,叶义问之奸罔,皆被论罢。每章疏一出,天下韪之。渡江已后,直言之臣,称次膺为首。

纲 金人以书来求海、泗、唐、邓、商州之地及岁币。

纲 张焘罢。

纲 夏四月,张浚使李显忠、邵宏渊分道伐金。

目 帝锐意恢复。张浚入见,乞即日降诏幸建康。帝以问史浩,浩对曰:“先为备守,是为良规。议战议和,在彼不在此。傥听浅谋之士,时兴不教之师,寇退则论赏以邀功,寇至则敛兵而遁迹,取快一时,含冤万世。”及退,诘浚曰:“帝王之兵,当出万全,岂可尝试以图侥幸!”复辨论于殿上,浚因内引,奏浩意不可回,恐失机会,且谓“金人秋必为边患,当乘其未发攻之”。帝然其言,乃议出师渡淮。三省、枢密院不预闻。会显忠、宏渊亦献捣虹县、灵壁之策,帝命先图二城。浚乃遣显忠出濠州趋灵壁,宏渊出泗州趋虹县。

纲 五月,史浩免。

目 省中忽见邵宏渊出兵状,始知不由三省。浩因奏言:“张浚锐意用兵,若一失之后,恐陛下不得复望中原。”因力丐免。侍御史王十朋论浩怀奸误国等八罪,遂罢浩知绍兴府。

纲 李显忠复灵壁,遂会邵宏渊复虹县,金将士多降。

目 显忠自濠梁渡淮至陡沟,金右翟都统萧琦用拐子马来拒。显忠与之力战,遂复灵壁。显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于是中原归附者接踵。宏渊围虹久不下,显忠遣灵壁降卒开谕祸福,金守将蒲察徒穆、大周仁皆出降。宏渊耻功不自己出,会有降千户诉宏渊之卒夺其佩刀,显忠立斩之,由是二将不协。未几,萧琦复降于显忠。

纲 张浚渡江,李显忠大败金人,复宿州。

目 显忠兵傅宿州城,金人来拒,显忠大败其众,追奔二十余里。宏渊至,谓显忠曰:“招抚真关西将军也。”显忠闭营休士,为攻城计,宏渊等不从,显忠引麾下杨椿上城开北门,不逾时拔其城,宏渊等殿后趣之,遂复宿州,中原震动。捷闻,帝手书劳张浚曰:“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既而宏渊欲发仓库犒卒,显忠不可,移军出城,止以见钱犒士,士皆不悦。诏以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宏渊副之。

纲 帝率群臣诣德寿宫上寿。

纲 以辛次膺参知政事,洪遵同知枢密院事。

纲 李显忠、邵宏渊之师溃于符离。

目 纥石烈志宁自睢阳引兵攻宿州,李显忠击却之。金孛撒复自汴率步骑十万来攻宿州,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以所部力战,俄而敌大至,显忠用克敌弓射却之。宏渊顾众曰:“当此盛夏,摇扇于清凉且犹不堪,况烈日被甲苦战乎!”人心遂摇,无复斗志。诸将以显忠、宏渊不协,各遁去。宏渊又言:“金添生兵二十万来,傥我兵不返,恐不测生变。”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势不可孤立,叹曰:“天未欲平中原邪?何沮挠如此!”遂夜引还,至符离,师大溃。是举所丧军资器械殆尽,幸而金不复南。

时张浚在盱眙,显忠往见浚,纳印待罪。浚以刘宝为镇江诸军都统制,乃渡淮入泗州抚将士,遂还扬州,上疏自劾。

纲 六月,汪澈罢,以周葵参知政事。

纲 贬张浚为江淮宣抚使,安置李显忠于筠州。

目 初,宿师之还,士大夫主和者皆议浚之非。帝赐浚书曰:“今日边事,倚卿为重,卿不可畏人言而怀犹豫。前日举事之初,朕与卿任之,今日亦须与卿终之。”浚乃大饬守备。帝复召浚子入奏事,浚附奏曰:“自古有为之君,心腹之臣相与协谋同志,以成治功。今臣以孤踪,动辄掣肘,陛下将安用之?”因乞骸骨。帝览奏,谓栻曰:“朕待魏公有加,虽乞去之章日上,朕决不许。”帝对近臣言,必曰“魏公”,未尝斥其名。至是帝以符离师溃,乃议讲和,召汤思退为醴泉观使,奉朝请,而下诏罪己。于是尹穑附思退劾浚,遂降授浚特进、枢密使,充宣抚,治扬州。显忠责授果州团练副使,筠州安置,而邵宏渊仍前建康都统制。后朝廷知其故,复显忠太尉、奉祠。

纲 辛次膺罢。

纲 次膺以疾祈免,且奏曰:“王十朋虽上亲擢,天下皆知臣荐其贤。汤思退召将至,亦知臣尝疏其奸。”遂罢,奉祠。陛辞,帝甚惜其去,次膺奏曰:“臣与思退理难同列。”帝曰:“有谓思退可用者。”次膺曰:“今日之事,恐非思退能办。思退固不足道,窃恐有误国家尔。”

纲 秋七月,以汤思退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纲 八月,复以张浚都督江、淮军马。

纲 金人复以书来求地及岁币,诏淮西安抚干办官卢仲贤报之。

目 纥石烈志宁以书贻三省、密院云:“故疆、岁币如旧及称臣、还中原归正人,即止兵;不然,当俟农隙往战。”帝以付张浚,浚言:“金强则来,弱则止,不在和与不和。”汤思退,秦桧党也,急于求和。陈康伯、周葵、洪遵等皆上疏谓:“敌意欲和,则我军民得以休息,为自治之计,以待中原之变而图之,是万全之计也。”工部侍郎张阐独曰:“彼欲和,畏我邪?爱我邪?直款我耳!”力陈六害不可许。帝意亦然,姑随宜应之。乃遣卢仲贤持报书如金师云:“海、泗、唐、邓等州,乃正隆渝盟之后,本朝未遣使之前得之。至于岁币,固非所较,第两淮凋瘵之余,恐未如数。”仲贤陛辞,帝敕以勿许四郡,而思退等命许之。张浚奏“仲贤小人多妄,不可委信”,不听。既而命廷臣议金师所言四事,其说不一。帝曰:“四州、岁币可与,名分、归正人不可从也。”

纲 冬十月,立贤妃夏氏为皇后。

纲 十一月,卢仲贤还,有罪除名。遣审议官胡昉如金军。

目 仲贤至宿州,仆散忠义惧之以威,仲贤皇恐,言归当禀命,遂以忠义遗三省、密院书来,上其画定四事:一欲通书称叔侄,二欲得唐、邓、海、泗四州,三欲岁币银绢之数如旧,四欲归彼叛臣及归正人。仲贤还,帝大悔。张浚遣子栻入奏仲贤辱国无状,帝怒,遂下大理,问其擅许四州之罪,夺三官,寻除名窜郴州。

汤思退奏以王之望充金国通问使,龙大渊副之,许割弃四州,求减岁币之半。初,之望为都督府参赞军事,不欲战,请入朝,因奏“移攻战之力以自守。自守既固,然后随机制变,择利而应之”。思退悦其言,故奏遣之。会右正言陈良翰言:“前遣使已辱命,大臣不悔前失,而复遣王之望,是金不折一兵而坐收四千里要害之地,决不可许四郡也。若岁币,则俟得陵寝然后与,庶为有名,今议未决而之望遽行,恐其辱国不止于仲贤。愿先驰一介往,俟议决然后行,未晚也。”遂以胡昉为金国通问所审议官。张浚亦力言金未可与和,请帝幸建康以图进兵。帝乃手诏王之望等并一行礼物并回,待命境上,而令胡昉先往,谕金以四州不可割之意,如必欲得四州,当追使人罢和议矣。

纲 诏廷臣集议和金得失,召张浚还。

目 陈康伯等以和金未决,乞召张浚归国特垂咨访,仍命侍从台谏集议,帝从之。群臣多欲从金人所请,张浚及湖北、京西宣谕使虞允文、起居郎胡铨、监察御史阎安中上疏力争,以为不可与和。汤思退怒曰:“此皆以利害不切于己,大言误国,以邀美名,宗社大事,岂同戏剧!”帝意遂定。浚在道闻王之望行,上疏力辨其失曰:“自秦桧主和,阴怀他志,卒成逆亮之祸。桧之大罪未正于朝,致使其党复出为恶。臣闻立大事者以人心为本,今内外之议未决,而遣使之诏已下,失中原将士四海倾慕之心,他日谁复为陛下用命哉!人心既失,如水之覆,难以复收,而况于天则不顺,于义则不安,窃为陛下忧之!”不听。

纲 以朱熹为武学博士,既而罢之。

目 熹应诏入对,言“君父之雠不与共戴天。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雠,非守无以制胜”。时相汤思退方倡和议,不悦,除武学博士,后与洪适论不合而归。

纲 十二月,陈康伯罢,以汤思退、张浚为尚书左、右仆射,并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浚仍都督江、淮军马。

猜你喜欢
  卷十·本纪第十·脱脱
  ●卷二百二十四·徐梦莘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三)·陈寅恪
  ◎狎邪鬼·李定夷
  三八五 谕内阁英廉着充四库全书馆总裁·佚名
  三七四 谕嗣后每次总校均照例不必积算如此欲各令心知愧勉·佚名
  列传卷第十 高丽史九十七·郑麟趾
  高宗文成帝纪·魏收
  循吏传序·李延寿
  陆树德传·张廷玉
  王廷相传·张廷玉
  二八、孔子卒年考·钱穆
  卷二·佚名
  卷四十·佚名
  二、夏迹·傅斯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贾仲明

    (王母引众仙上,诗云)晓入瑶池雾气清,忽闻天籁步虚声。云衢不用吹箫侣,独驾青鸾朝玉京。俺西池金母,为金童玉女思凡,谪生下方为人。如今他业债满彻,复还仙界,着他过来者。(正末同旦上,云)小姐,今日得省悟也,见西池金母去来!(唱)

  • 五集卷五十六·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五十六古今体五十一首【庚戌六】登安福舻作奢望古稀望竟酬岱宗阙里礼躬修【予庚子七旬时即顒冀若蒙  天贶夀跻八?必当躬诣 岱宗 阙里以申谢悃兼观民风虽自矢

  • 卷二百一·志第一百五十四·刑法三·脱脱

        ◎刑法三   天下疑狱,谳有不能决,则下两制与大臣若台谏杂议,视其事之大小,无常法,而有司建请论驳者,亦时有焉。   端拱初,广安军民安崇绪隶禁兵,诉继母冯与父知逸离,今夺资产与己子。大理当崇绪讼母,罪死。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四·徐乾学

    宋纪四十四【起着雍摄提格三月尽屠维单阏八月凡一年有竒】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徳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寳元元年三月戌戌朔宰臣王随罢为彰信节度使同平章事陈尧佐罢为淮康节度使同平章事判陈州韩亿罢为户部侍郎石中立罢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五·徐乾学

    宋纪二十五【起柔兆敦牂正月尽彊圉协洽八月凡一年有竒】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徳文眀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景徳三年正月辛未始置常平仓先是言事者请扵京东西河北河东陜西江淮两浙每州计戸口多少量留上供钱自千贯至二万贯令转

  • 卷之三百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清波杂志卷十二·周煇

    宋 周煇 撰先人罢信幙暂寓法曹房室间忽地防尺许微露棺和亟迁避他宇扣于州之耆旧皆言下乃古冡素多影响向有法曹黄姓者具牲酒自占数语祭之方图择高爽地以改卜是夕梦一伟丈夫来致谢且云陵谷变迁何常业久处此望相安存煇

  •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目録·允秘

    卷一 表一亲王郡王卷二 表二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以罪黜宗室贝勒卷三 传一【亲王】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英亲王阿济格卷四 传二【亲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卷五 传三【亲王】和硕豫亲王多铎和硕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

  • 卷七十五·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七十五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眭弘字孟鲁国蕃人也【师古曰眭音息随反今河朔尚有此姓音字皆然而韦昭应劭并

  • 王朴传·欧阳修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年轻时考中进士,为校书郎,依附后汉枢密使杨..为宾客。杨..与王章、史弘肇等人有矛盾,王朴看到后汉刚建不久,隐帝年龄小,又懦弱无能,任用小人,杨..身为大臣,和将相的关系恶劣,王朴预感到必然发生内乱,于是离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七·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七 洪武五年十二月甲戌朔,诏曰:“农桑,衣食之本;学校,理道之原。朕尝设置有司,颁降条章,敦笃教化,务欲使民豊衣足食,理道畅焉,何有司不遵朕命,秩满赴京者,往往不书农桑之务、学校之教,甚违朕意。特敕中

  • 158.马嵬驿兵变·林汉达

    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叛将崔乾祐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打进去。潼关的守军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烧起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关里的烽火台接到信号,也一座接一座放“

  • 卷四百一十四·佚名

    △第二分三摩地品第十六之二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无量百千无上微妙诸三摩地。即健行三摩地。宝印三摩地。师子游戏三摩地。妙月三摩地。月幢相三摩地。一切法涌三摩地。观顶三摩地。法界决定三摩地。决定幢相

  • 卷第三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三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业品第四之一此中一类。随顺造恶怯难论者。作如是言。如上所陈。诸内外事。多种差别。非业为因。现见世间。果石等物。众多差别。无异因故。谓从一种。有

  • 卷第三十五·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三十五 博山和尚传 弟子 智达刘日杲 撰 博山和尚者。舒城人也。讳大舣。字无异。人咸称为无异禅师云。族姓沙。其父太公取姚氏。生和尚也。輙不得食酒肉乳和尚。否则不为食。越七月而母死。使它人

  •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佚名

    亦名《雷霆玉枢宝经》。道教书。雷声普化天尊总司五雷,普化群生,为赏善罚恶之神。一卷,分上下两节。上节言“至道”,下节言“气数”。此经出于宋代。收入《道藏》第25册。另有白玉蟾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

  • 残冬·茅盾

    茅盾著。《农村三部曲》之三。发表于1933年《文学》1卷1号。写农民在秋收以后又遭到地主官僚的压迫,生活濒于绝境,终于要求改革社会,纷纷起来抗争的故事。黄道士胡诌“真命天子”出世,他在屋里供着三个“草人儿”,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