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夏迹

商代发迹自东徂西的踪迹已在上一章大致条别清楚,向上推一步便是夏代,我们且看夏代的踪迹分布在何一方。

禹的踪迹的传说是无所不在的,北匈奴南百越都说是禹后,而龙门会稽禹之迹尤著名,即在古代僻居汶山(岷山)一带不通中国的蜀人,也一般的有治水传说。(见扬雄《蜀王本纪》,臧氏辑本)。虽东方系之商人,也说“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明明以禹为古之明神。不过春秋以前书中,禹但称禹,不称夏禹,犹之稷但称稷,不称夏稷或周稷,自启以后方称夏后。启之一字盖有始祖之意,汉避景帝讳改为开,足征启字之诂。其母系出于涂山氏,显见其以上所蒙之禹若虚悬者。盖禹是一神道,即中国之Osiris。禹鲧之说,本中国之创世传说(Genesis)。虽夏后氏祀之为宗神,然其与夏后有如何之血统关系,颇不易断。若匈奴号为夏后之裔,于越号称少康之后,当皆是奉禹为神,于是演以为祖者。如耶稣教之耶和华上帝,本是犹太一族之宗神,故《创世纪》言其世系,而耶稣教推广到他民族时,奉其教之民族,亦群认耶和华为人祖,亚当为始宗矣。然则我们现在排比夏迹,对于关涉禹者应律除去,以后启以下为限,以免误以宗教之范围,作为国族之分布。

所谓夏后氏者,其名称甚怪,氏是族类,后为王号,何以于殷曰殷人,于周曰周人,独于夏曰夏后?意者诸夏之部落本甚多,而有一族为诸夏之盟长,此族遂号夏后氏。今将历代夏后之踪迹辑次如下。

(1)见于《左传》者

帝丘 僖三十一,“卫迁于帝丘……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杜云:“帝丘,今东郡濮阳县。”

殽 僖三十二,“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以避风雨也”。杜云:“殽在弘农渑池县西。”

穷石 此为夏之敌国,事见襄四年,本文及讨论均见下章。空桑又曰穷桑,见昭二十九年。穷石当即空桑之音转。至斟灌过戈鬲诸地所在,则杜云:“有鬲国名,今平原鬲县。”“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北海平寿县东南有斟亭。”“东莱掖县北有过乡,戈在宋郑之间。”

有莘 僖二十八,记晋文城濮之战,有云:“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晋师陈于莘北。”据此,有莘必去城濮甚近。有莘相传为夏诸侯,伊尹其一代之小臣也。

斟灌 斟寻 襄四,杜云:“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北海平寿县东南有斟亭。”按,《水经注·巨洋水篇》引薛瓒《汉书·集注》云:“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观是也。”(段玉裁云,《经韵楼集五》今本《水经注》观讹为灌,而戴校未正)据此,斟灌仍在东郡,去帝丘不远。杜释此之误显然。此地既误释,其释斟寻之误亦可推知矣。

东夏 襄二十二,“晋人征朝于郑,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曰……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杜云:“谓二十年澶渊盟,先澶渊二月往朝,以听事期。”按以二十年经传所载事,杜说不误。至澶渊所在,杜云:“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汙,此卫地,又近戚田。”按,卫为东夏,则夏之本土当在东夏卫地之西,但持此一条以证夏境不在东土,已充足矣。

又昭元年,“子相晋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杜于“宁东夏”下注云,“襄二十八年,齐侯白狄朝晋”。

又昭十五,“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按,晋文东征者为曹卫,此又以曹卫为东夏。

华夏 襄二十六,“子仪之乱,析公奔晋。晋人寘诸戎车之殿,以为谋主……晋人从之,楚师宵溃,晋遂侵蔡,袭沈,获其君,败申息之师于桑隧,获申丽而还。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此指蔡沈及邻于楚北境诸国为华夏。

观扈 昭元,“夏有观扈”。杜云:“观国在今顿丘县,扈在始平鄠县。”此皆夏之敌国,当即夏之边境。

大夏 昭元,“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弋,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及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杜曰:“大夏,晋阳也。”按,大夏与夏墟究竟在晋阳抑在翼,在地理书有异说(如《括地志》),近代学人有异论(如顾亭林、全谢山),二地相去亦数百里。然皆在汾水之旁,不关山东也。

钧台 昭四,“夏启有钧台之享。”杜云:“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

仍缗 昭四,“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杜于此不能指其所在,但云“仍缗皆国名”,哀元年注亦然。《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奡之杀帝相也,妃有仍氏女曰后缗,归有仍,生少康。”(此本哀元年传)《正义》于他地名几皆有说,于此亦无说。

夏墟 定四,“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品,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此更直示吾人,晋为夏之本土。

涂山 哀七,“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云,“涂山在寿春东北”。按昭四有“三涂”之名,杜云,“在河南陆浑县南”。涂山或即三涂之一。

(2)见于《国语》者

伊洛 《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按伊洛于夏,犹西周三川之于周,河之于殷,据此可知夏之地望以伊洛为本土矣。

崇山 聆隧《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位于聆隧”。韦云,“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又云,“聆隧,地名也”。按,韦以崇为嵩高。

有崇 《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据上节所引韦解,崇即嵩高。然《诗·文王篇》云,“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是崇国境当殷末在渭南。渭南之山境亦东与崇高接。又《左传》宣元,“晋欲求成于秦,赵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杜云,崇,秦之与国),吾以求成焉。’冬赵穿侵崇,秦弗与成”。然则春秋时晋秦界上犹有以崇为号之国,此亦可知崇在西土。

杞鄫 同节,“有夏虽衰,杞鄫犹在”。按,杞在春秋时由今杞县境东迁,鄫则杜云,“在琅琊鄫县”(僖十四)。然《国语》记西周亡时事云:“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果鄫本在琅琊,势难与申西戎会伐周。然则鄫在琅琊,亦是后来东迁所至。

戎夏 《晋语》一,“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对曰:‘……戎夏交捽……若晋以男戎胜戎,而戎亦必以女戎胜晋……诸夏从戎,非败而何?’”此以晋为夏,与《左传》定四封唐叔于夏墟事合。

昆吾 郑语,“昆吾为夏伯矣”。准以《诗·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之说,昆吾当非诸夏之一,而别为一族,然与夏族当有若何关系。至昆吾所在,则《左传》昭十二楚子云,“昔我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入贪赖其田而不我与”,可知昆吾在许,即今许昌一带。

东夏 《楚语上》,“析公奔晋,晋人用之,实谗败楚,使不规东夏”。韦云,“东夏,沈蔡也”。按此即《左》襄二十六事,彼处称华夏,此处称东夏。

诸夏 吴语,“昔楚灵王不君……不修方城之内,逾诸夏而图东国”。韦云,“诸夏,陈蔡。东国,徐夷吴越”。此更明明证夏之不在东土。

(3)见于《诗》者

雅 雅之解说不一,《诗序》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此真敷衍语。《小雅·鼓钟篇》云,“以雅以南”,南是地域名(详见《诗经讲义》),则雅之一辞当亦有地名性。《读书杂志》:《荀子·荣辱篇》“君子安雅”条云,“雅读为夏,夏谓中国也,故与楚越对文。《儒效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其证。古者夏、雅二字互通,故《左传》齐大夫子雅,韩子《外储说右篇》作子夏,杨注云,正而有美德谓之雅,则与上下二句不对矣”。(阮元亦以雅言之雅为夏)此真确解,可破历来一切传说者之无知妄解。由此看来,《诗经》中一切部类皆是地名,诸国风不待说,雅为夏,颂分周、鲁、商。然则国风之名,四始之论,皆后起之说耳。雅既为夏,而夏辞之大小雅所载,若一一统计其地望,则可见宗周成周文辞较多,而东土之文辞较少。周自以为承夏绪,而夏朝之地望如此,恰与《左传》《国语》所记之夏地相合(此说详见我所作《诗经讲义》,未刊,其略见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安阳发掘报告》第三八五页)。

(4)见于《周诰》者

区夏 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按,区字不见《说文》,薛综注《东京赋》云,“区,区域也”,然则区夏犹曰有(域)夏,犹曰夏域,即夏国也。文王造邦于西土,而云始造我夏国,则夏之在西土可知。

(5)此外见于《史记》《战国策》者一段(按《史记》所引杂乱,故不遍举,此节甚关重要,不可遗之)。

河洛 太华 伊阙 羊肠 《吴起列传》:“起对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按此语见今本《战国策》二十二。然彼处作“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虽亦谓左带水而右倚山,未如《史记》言之质实,故录《史记》。金鹗(《求古录礼说》八)据此以证夏桀之都在雒阳。今按,桀都正当雒阳否,另是一问题,然桀之国环洛阳,则依此语当无可疑。

据以上各书所记夏地,可知夏之区域,包括今山西省南半,即汾水流域,今河南省之西部中部,即伊洛嵩高一带,东不过平汉线,西有陕西一部分,即渭水下流。东方界线,则其盛时曾有济水上流,至于商邱,此便是与夷人相争之线,说详下章。最西所至,我们现在不知究到何处,汉陇西郡有大夏县,命名不知何本,更不知与夏后之夏有否关系。最南所至,我们也不知,《汉书·地理志》谓汉水将入江时名夏水,今尚保存江夏诸名,或者诸夏不能如此南被。且《荀子·儒效篇》云,“君子居楚而楚,居夏而夏”,楚夏对称,自不能以楚为夏。楚国之最大版图中,尽可包含一部分诸夏,而诸夏未必能过荆襄而括江汉,或者此之名夏竟是同音异辞。陈、范记关羽据荆州北伐曹操事云,“威震华夏”,是汉末犹以华夏为三辅三河汝颍等地之专名,未尝括九州而言。我们现在知诸夏西南北三方所至之大齐,而以东夏之称,夷夏之战(此事详上章),确知夏之东界,则以古代河、济、淮、泗的中国全部论,夏实西方之帝国或联盟,曾一度或数度压迫东方而已。与商殷之为东方帝国,曾两度西向拓土,灭夏克鬼方者,正是恰恰相反,遥遥相对。知此形势,于中国古代史之了解,不无小补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四 萧济 陆琼子从典 顾野王 傅縡 章华·姚思廉
  列传第二十·魏徵
  第四十五回 刘太监榜斥群贤 张吏部强夺彼美·蔡东藩
  读礼通考卷一百一·徐乾学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一十九·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纪昀
  七三一 军机大臣奏各省解到违碍各书分别办理情形片·佚名
  三位一体·陶菊隐
  何点传·李延寿
  李广传·张廷玉
  樊一蘅传·张廷玉
  二七 聚精会神的工作·邹韬奋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司马迁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六·佚名
  卷之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谈羲仲·唐圭璋

      据词中“苕川”、“龙光近”云云,作者盖南宋人。查喜泰吴兴志,吴兴谈氏不乏人。今词中及“苕川”,不知羲仲是否为吴兴人。   满庭芳   星宿呈祥,溪山钟秀,果然生此真贤。冰清玉润,还称岁寒天。正是梅梢酝雪,探江南,春

  • 《词综》(卷五)·朱彝尊

    宋词七十首临江仙 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清商怨 晏几道庭花香信尚浅,最玉楼先暖。梦觉香衾,江南

  • 卷138 ·佚名

    黄庭坚 辛酉憩刀坑口 群山黛新染,蒙气寒郁郁。 扫除迎将家,下簟脱巾袜。 南北舍小棠,况可清烦喝。 鸟声废书眠,聊以休吏卒。 竹鸡苦唤人,觉坐观法窟。 无外同一家,惟己非万物。 清波两鸳鸯

  • 江开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字开之,号月湖。存词四首 ●菩萨蛮·商妇怨 江开 春时江上廉纤雨,张帆打鼓开船去。 秋晚恰归来,看看船又开。 嫁郎如未嫁,长是凄凉夜。 情少利心多,郎如年少何! 江开词作鉴赏 江开的这首词意在写是商妇的忧怨之情

  • 西渡集卷下·洪炎

    宋 洪炎 撰逰麻姑山仙都观浥露出南郭遵涂盻西岭幽寻不惮逺陟巘造殊境悬瀑防天路髙斋跨参井麻姑固神人上下凌倒景逸驾不容追遗踪抟尘影仙坛独岿然藓蚀此山顶古屋鸣鸺鹠污池浴蛙黾葛顔有异闻源委渺难省空余丰碑字歘若

  • 东都事略卷九十五·王称

    列传七十八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也始生族父得象竒其风骨以爲必贵举进士甲科知商洛县尝与苏轼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絶壁万仞岸甚狭惇推轼下潭书壁轼不敢惇履险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上曰苏轼章惇来轼拊惇背曰子

  • 第二回 黎都督复函拒使 吴军统被刺丧元·蔡东藩

      却说袁钦差世凯,既到汉口,当然有行辕设着,暂可安驻;入行辕后,不暇休息,即命冯国璋引导,周视各营,偶见受伤兵士,统用好语抚慰,兵士感激得很,甚至泣下。及袁钦差返寓行辕,各国驻汉领事,陆续拜会,谈及汉口焚掠情形,语多讥刺。袁钦

  • 卷之五百二十二·佚名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冬十月。辛亥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内记注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  ○遣官祭端慧

  • 卷之一百七十七·佚名

    光绪十年。甲申。春正月。丁丑朔。上诣奉先殿行礼。内记  ○遣官祭太庙后殿。外记  ○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诣慈宁门。庆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礼成。御太和殿受朝贺。  ○诣大高殿寿皇殿行礼。内记 

  •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范晔

    (谯玄、李业、刘茂、温序、彭脩、索卢放、周嘉、范式、李善、王忳、张武、陆续、戴封、李充、缪肜、陈重、雷义、范冉、戴就、赵苞、向栩、谅辅、刘翊、王烈)◆独行列传,序。孔子说“:交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为朋友,也一定

  • 陈留王拓跋虔传·李延寿

    陈留王拓跋虔,是纥根的儿子。登国初年,赐爵为陈留公。他和卫王仪打败了黜弗部,又跟皇帝征讨卫辰。慕容宝前来进犯时,拓跋虔切断了他的左翼部队,慕容宝因而失败。慕容垂怀恨前来桑乾讨战,拓跋虔虽然勇猛,但轻敌,死于战场。  

  • 卷五·读史〔凡四十九篇〕·李贽

    〔凡四十九篇〕  ● 曹公二首  曹公欲以爱女嫁丁仪,五官中郎将曰:“妇人观貌,而丁仪目眇,恐爱女不悦。”后公与仪会,因坐而剧谈,勃然起曰:“丁掾好士,即使其两目盲,犹当嫁女与之,何况但眇。是儿误我!”

  • 卷十三·欧阳修

    钦定四库全书诗本义卷十三     宋 欧阳修 撰一义解甘棠美召伯也其诗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毛郑皆谓蔽芾小貎茇舎也召伯本以不欲烦劳人故舎于棠下棠可容人舎其下则非小树也据诗意乃召伯死后思其人爱其树而

  • 卷三·佚名

    △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第二之三善男子,如来复有三十二业。何等三十二。善男子,如来能知是处非处。云何是处。云何非处。善男子,若有造作身口意恶。得受安乐无有是处。是名非处。若有造作身口意善。受乐果者斯有是处。是名

  • 信心铭原文·僧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

  • 现乳哺品第二十八·佚名

    佛以入无为,灭身诸苦痛。与无著弟子,出妙维耶离。行历诸村落,安详以次第。觉悟众生类,令植善德本。为无数众生,显露宿善行。度脱无央数,令服甘露味。次至成有城,力士所生土。与诸弟子俱,止宿其土界。去彼土不远,拘夷那竭城。城

  • 卷第十八·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十八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第五门总摄颂曰。焚尸诘三转  舍堕我身亡界苾刍不应  不合五皮用第五门第一子摄颂曰。焚尸诵三启  目连因打亡不应广大作  多获诸珍宝缘在室罗伐城逝多

  • 正德朝邑县志·韩邦靖

    明代方志。明王道修,韩邦靖纂。二卷。道,武城(今属山东)人。正德进士,历国子祭酒,终官吏部侍郎。邦靖字汝度,号五泉,陕西朝邑(今大荔)人。正德进士。官工部主事。著《五泉诗集》。邦靖因前代志书卷帙浩繁,记事欠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