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五

通謚烈愍諸臣(下)

府谷遊擊李顯宗,籍貫未詳;崇禎三年,流寇王嘉引合亂兵陷府谷,闖賊於是起關中,顯宗戰死於清水營(見明史及輯覽)。

分巡河西道兵備副使張允登,漢州人;清勤有惠政。崇禎四年,督餉至甘泉,流賊劫餉,允登力禦不敵,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都司王世虎、守備姚進忠,籍貫俱未詳;崇禎四年,從曹文詔復河曲,點燈子入山西,連敗之桑落鎮、花地窊、霧露山,世虎等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指揮郭伏羌,環縣人;崇禎四年,防守曲子鎮,賊至,血戰死(見甘肅通志)。

同知李增,環縣人,里居。崇禎四年,賊至,獨立街衢,罵賊被殺(見甘肅通志)。

寧夏副總兵吳(一作史)開先,歙縣人,寓陽城。崇禎五年,賊犯山西,監司王肇生署為將,恃勇渡沁,殺賊數百人,砲盡,無援,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協鎮直隸通津等處副總兵魏都粱,沁州人;崇禎五年,里居,流寇逼境,力戰死(見山西通志)。

寧武守備猛忠,籍貫未詳;崇禎五年,賊犯沁水,與戰,死於平頭山(見明史及輯覽)。

遼州知州李呈章,信陽州人;崇禎五年,流賊至,拒守力屈,城陷,罵賊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真定遊擊童維坤,嵊縣人;崇禎六年,勦賊乘勝至內邱,戰死於磨天嶺北(見浙江通志)。

內邱知縣王世泰,遼東人;崇禎六年,寇掠西山,與弟世寧禦之豹子口,俱戰死(見盛京通志)。

遊擊越效忠,籍貫未詳;崇禎六年,闖賊至修武,於清化鎮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兵部車駕主事李中正,盧氏人;崇禎六年,流賊由澠池來犯,知縣金會嘉棄城遁,中正率家人及里中壯士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平順知縣徐明揚,浮梁人;崇禎六年,流寇至,設法守禦,城陷,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隆德知縣費彥芳,浙江崇德人;崇禎六年,城陷,罵賊被殺(見明史及輯覽)。

寧夏後衛指揮韓嘉(一作加)爵,寧夏人;崇禎六年,從總兵賀虎臣禦流賊,會察罕合套寇攻之,力戰被執,支解死(見甘肅通志)。

固原鎮總兵官殷體信,朔州人;崇禎六年,闖賊入關中,誓死報國,戰歿於陣(見山西通志)。

武安守備曹鳴鶚,大興人;崇禎六年,賊犯武安,戰死(見明死及輯覽)。

遊擊賀奇勳,都指揮使石崇德,籍貫俱未詳;崇禎七年,流賊圍靜海,從參政陸夢龍禦之,戰死於老虎溝(見明史及輯覽)。

湖廣總兵右都督楊正芳,籍貫未詳;屢戰奏捷。崇禎七年,督筸兵援雒南,與賊戰,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鎮鎮將張上達(一作選),籍貫未詳;崇禎七年,與都督楊正芳戰死雒南(見明史及輯覽)。

甘泉知縣蒲來舉,蓬溪人;崇禎七年,闖賊至,守備孫守法等擁兵不救,賊陷城,來舉手刃數賊,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順慶知府楊呈秀,華陰人;大計罷歸。崇禎七年(一作九年),賊至,佐有司守禦,力戰被執,大罵被磔死。其弟呈芳單騎入賊營,斬賊數十,重創死(見明史及輯覽)。

興山和縣劉定國,江南人;崇禎七年,獻賦至,誓死守城,比陷,遣吏懷印送上官,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保康知縣方國儒,歙縣人;事母以孝聞。崇禎七年,獻賊攻城,率鄉兵力禦,不支,城陷,被執,罵賊,中七刃死(見明史及輯覽)。

崇信知縣龐瑜,公安人;縣無城,築土垣為衛。崇禎七年,大雨垣圯,賊掩至,端坐堂上,賊脅以刃,使跪,厲聲大罵,剖心裂屍而死(見明史及輯覽)。

鳳縣主簿永吉祚,輝縣人;致仕未行。崇禎七年,賊至,知縣棄城遁,永祚倡義固守,城陷,罵賊死。子士樞、士模,同殉節(見明史及輯覽)。

通江守備郭震辰、指揮田實,籍貫未詳。崇禎七年,擊賊百丈關,兵敗被執,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通江指揮王永年,籍貫未詳;崇禎七年,禦賊力戰,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中都留守朱國相,鳳陽人;崇禎八年,賊犯鳳陽,國相率兵禦之,多所斬獲,力竭,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鳳陽指揮袁瑞徵、呂承蔭、郭希聖、張鵬翼、周時望、李鬱、岳光祚、陳永齡(一作程永寧),俱鳳陽人;崇禎八年,流賊至,與留守朱國相守皇陵,俱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霍邱教諭倪可大,儀徵人;崇禎八年,賊至,知縣逸去,督民壯逆戰,以奇計斬賊數百,分守北門,賊以砲攻陷南門,被執,嚙指血噴賊,被磔死。妻女皆自縊,僕倪表亦死(見明史及輯覽)。

雲南參政張鶴騰(明史作勝,騰字之訛),潁州人;總督鶴鳴弟。行誼醇篤,譽過其兄。崇禎八年,潁州城陷,被執,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太湖知縣金應元,會稽人;崇禎八年,流賊至,據城東,大豪奸人導賊渡濠,為所執,斫未殊,自縊死(見明史及輯覽)。

潛山知縣趙士彥,籍貫未詳;崇禎八年,流賊攻城,被重傷死(見明史及輯覽)。

霍山教諭龔元祥,長洲人;崇禎八年,賊掩至,知縣逸去,督民固守,城陷,整衣冠危坐,賊欲屈之,厲聲罵賊,被害。其子炳衡,亦以罵賊被殺(見明史及輯覽)。

巢縣知縣嚴覺,歸安人;崇禎八年,賊至,率民守禦,力竭城陷,被執罵賊死。子有芑同死,一門皆殉(見明史及輯覽)。

江西右參政盧謙,婺源人;引疾里居。崇禎八年,流賊犯廬江,竭力捍城,砲盡城陷,罵賊,為所殺,投屍於池(見明史及輯覽)。

保德州副總兵柳國鎮,籍貫未詳;崇禎八年,從艾萬年與闖賊戰襄樂鎮,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新蔡知縣王信,籍貫未詳;崇禎八年,闖賊陷城,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盧氏知縣白楹,莘縣人;崇禎八年,已被劾,闖賊至,守城,比陷,率民巷戰,力竭自刎(見明史)。

宏農衛世襲指揮李君賜、楊道泰、阮我疆,俱靈寶人;崇禎八年,城陷,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遊擊平安,籍貫未詳;從曹文詔討賊。崇禎八年,在湫頭鎮力戰,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都司陳保山,臨淮人;崇禎八年,流寇壓境,力戰於隆平寺,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陝西都指揮使張應春(一作龍)、都司田應龍,籍貫俱未詳。崇禎八年,獻賊至清水縣之張家川,並中伏,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朱陽關守將徐來臣,籍貫未詳;崇禎八年,獻賊至,軍潰,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羅田知縣梁志仁,江寧人;時修守備具,羅汝才以志仁長者,不忍加兵。崇禎八年,邑奸導其別校來攻,志仁巷戰,手刃數賊,被執,罵賊,支解死。汝才馳還,以擅害志仁,斬其別校,以禮斂之;妻唐氏,時亦被殺(見明史及輯覽)。

羅田守將郭金城,四川人。崇禎十六年,賊至,率所部兵斬賊百餘,追之英山,賊大集,困圍三日,被執,脅降,不屈,見殺(見明史及輯覽)。

龍江都司王寅,山陰人;調守泗州陵。崇禎十年,賊來犯,疾趨至盱眙,斬其先鋒,矢盡力竭,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泗州守備(一作都司指揮)陳正亨,江陰人;崇禎十年,與都司王寅同守泗陵,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盱眙知縣蔣佳徵,灌陽人;治縣有聲。崇禎十年,賊至,縣無城,設伏要害,率鄉勇力戰死。母聞之,亦自縊死(見明史及輯覽)。

潛山天堂寨巡檢吳暢春,漢陽人;練鄉兵禦賊,斬獲甚多,屢卻賊;崇禎十年,賊再至,死守力竭,被執,不屈,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蘇州衛指揮同知包文達,蘇州人;崇禎九年,擊賊宿松,恃勝窮追,陷伏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鎮江永生洲副將程龍,歙縣人;崇禎十年,在宿松酆家店擊賊,夜設伏斬賊六十九級,明日賊七營並進,力戰不支,引火自焚死(見明史及輯覽)。

百戶署永生洲守備薛自昌,武進人;隨程龍征流寇,血戰死(見江南通志)。

守備莫是驊、詹世龍,蘇州人;崇禎十年禦賊宿松,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劉河所守備(一作百戶)王(一作黃)宏猷,籍貫未詳;崇禎十年,禦賊宿松,奮勇殺賊,被執罵賊,鋸齒斷足而死(見明史及輯覽)。

應撫新標營守備詹兆鵬,婺源人;崇禎十年,禦賊宿松,衝鋒陷陣,罵賊觸石死(見明史及輯覽)。

吳淞陸營守備米士允,籍貫未詳;崇禎十年,張國維遣往援潛山,在宿松五里鋪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蘇州衛百戶(一作干戶)功陞欽依守備陳於王,蘇州人;崇禎十年,禦賊宿松酆家店,執大力左右殺賊,傷重力竭,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參將范志驃,虞城人;崇禎十年,流賊攻汴,奉調督勦,戰敗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寧羌衛指揮徐大行,籍貫未詳;崇禎十年,闖賊陷城,大行守東角樓,力戰被執,大罵,匿印不與,見殺(見陝西通志)。

應城知縣張紹登,南城人;崇禎九年,獻賊來犯,率壯士出敵,力戰一日夜,斬獲甚眾,邑奸導賊破城,紹登坐堂上,為賊所殺,仍斂以冠帶嘉其忠焉(見明史及輯覽)。

戶部(一作兵部),左侍郎王瑊,應城人;里居。崇禎九年,因其子結怨於族黨,怨家導賊陷城,瑊被磔死(見明史及輯覽)。

廣濟典史魏時光,新建人;善舞雙刀。時教練排兵禦賊,賊據蘄州,憚時光,不敢渡河口,因益募死士殺賊。崇禎九年,賊大至,單騎據高坡,賊繞之,靷斷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真定通判呂之蔭,寧夏人;攝獲鹿縣事。崇禎十一年,竭力守城七日,賊破城,被執,罵賊死。妻張氏、妾劉氏,偕幼子二人及其奴僕俱殉(見明史及輯覽)。

昭化知縣(一作主簿)劉喬■〈木民〉(一作杶),陝西人。崇禎十一年,拒獻賊被執,大罵死之(見四川通志)。

真定副總兵督理團練事王震仲,蒲州人;為真定遊擊,嘗單騎諭降土寇,以全易州功,進副總兵。崇禎十二年,募兵擊賊。將任國寄於泊頭鎮,力戰歿於陣(見山西通志)。

湖廣副總兵楊世恩,籍貫未詳;屢著戰功。崇禎十二年,羅汝才、惠登相分屯興山、遠安,彝陵告急,世恩往援,由重陽坪深入,被圍援絕,陷賊伏死(見明史及輯覽)。

防守房縣遊擊(一作守備)楊道選,籍貫未詳;崇禎十二年,闖賊陷房縣,與知懸郝景春共守城,巷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信陽防守團練守備劉煋(一作惺),儀封人;崇禎十二年,城陷,巷戰力竭,死(見河南通志)。

降將張一川(即掃地王),籍貫未詳;後歸命,隸監軍萬元吉部中。崇禎十二年,與獻賊戰開縣,陷陣死(見明史及輯覽)。

降將張(一作王)載福,籍貫未詳;後歸命。崇禎十二年,與張一川等遇獻賊,戰死四川之開縣(見明史及輯覽)。

經理河南、山東副總兵戴國柱,慈溪人。崇禎十三年,奉調統兵援淮、徐,與流寇戰於徐州,力不支,歿於陣(見浙江通志)。

偃師知縣徐日泰,金溪人。崇禎十三年,率民守城,力竭城陷,罵賊,被臠割死(見一統志)。

密縣知縣朱敏汀,由宗貢為縣令;崇禎十三年,闖賊陷城,死之。妾張氏及一女、一孫同死,闔門俱殉(見明史及輯覽)。

仁壽知縣劉三策,鄱陽人;崇禎十三年,闖賊至,矢死守城;城陷,巷戰被執,罵賊,支解死(見明史及輯覽)。

撫標參將張寶山,四川人;守桐城,戰輒有功。崇禎十四年,禦賊於魯■〈石共〉山,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開封同知盛以恆,潼關衛人;為商城令,擊卻流賊,擢任未行。崇禎十四年,獻賊襲城,適雨雪,守者不能戰,督家人射賊十七人,墜馬,賊益集,中矢,巷戰,城陷被執,罵賊,支解死。其孫覺(一作寬)同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宿遷副總兵(一作參將)古道行,江都人。崇禎十四年,與賊將袁時中戰於睢寧之雙溝,歿於陣(見江南通志)。

山西陽和兵備道副使洪允衡,商城人;為寧波守,有治聲,以艱歸。崇禎十四年,分守東門,賊陷城,力竭,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新鄭知縣劉孔暉,邵陽人;崇禎十四年,闖賊至,固守不能支,城陷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鎮平知縣鍾其碩,成縣人;崇禎十四年,闖賊陷城,被執,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宏農衛世襲指揮許佳允,靈寶人;兵部尚書論孫。崇禎十四年,流賊陷城,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防守葉縣副總兵劉國能,米脂人;即降寇闖塌天。奉母命歸順,慷慨思滅賊。崇禎十四年(一作十三年),闖賊陷葉縣,奮力殺賊,大罵死之。妻、妾皆自縊。子小蠻子,方七歲,亦罵賊死,部下無一降者(見明史及輯覽)。

洧川知縣柴薦禋,江山人;崇禎十四年,闖賊陷城,罵賊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寶豐知縣朱由椷(一作棫),新建人;由宗貢為縣令。崇禎十四年,闖賊陷城,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泌陽知縣王士昌,雲南南寧人;崇禎十四年,獻賊陷城,懷印端坐,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鄢陵典史杜邦舉,富平人;崇禎十四年,助知縣劉振之同守城,守者或遁,捕斬以徇;城陷,被執,大罵不屈,斷舌含血噴賊,遂遇害(見明史及輯覽)。

南陽參將劉士杰,籍貫未詳;在諸將中,勇敢思立功。崇禎十四年,諸軍追獻賊開縣之黃陵城,士杰深入,所當披靡,以軍孤無繼,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遊擊郭開,籍貫未詳;崇禎十四年,與參將劉士杰同追獻賊至黃陵,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守備猛先捷,榆林人;總兵如虎子。崇禎十四年,與參將劉士杰等追獻賊黃陵城,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英山知縣高在崙,成都人;崇禎十四年,賊襲城,冒矢石禦之,被執,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襄陽推官鄺曰廣,番禺人;耿介自持,善理冤獄。崇禎十四年,獻賊圍城,與副使張克儉同禦賊,中刃死。妻譚氏、妾季氏同二女被害。子逢明、逢泰,同殉節(見明史及輯覽)。

襄陽遊擊黎民安,金溪人;崇禎十四年,襄城火,率所部搏戰,矢盡被縛,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隨州知州徐世淳,嘉興人;侍郎必達子。時集士民守城,歲荒,分粟以振。崇禎十四年,流賊逼隨,寢食城樓固守,援絕;巷戰,中亂刃死。妾趙氏、王氏及家眾十八人同死。其子生員肇梁,罵賊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信陽知州高孝誌,江都人;崇禎十四年,獻賊陷城,力竭被執,大罵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興山都司徐日耀,籍貫未詳;崇禎十四年,獻賊自蜀來攻興山,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分巡下川南道副使黃諫卿,莆田人;崇禎十四年,獻賊至瀘洲,被執,抗節不屈,死。書記陳韶英從之,僕鄭寄、陳松等五人俱殉(見福建通志)。

瀘洲衛指揮使王萬春,瀘洲人;崇禎十四年獻賊之亂,招義勇拒賊,被執,不屈,闔門遇害(見四川通志)。

涇州知州婁琇,湘陰人;崇禎十四年,闖賊陷城,罵賊受戮,妻亦殉之(見明史及輯覽)。

潛山知縣李孕嘉(一作朱應嘉),沈邱人。崇禎十四年冬,獻賊至,再陷潛山,罵賊死(見一統志)。

太湖參將邱壯猷,六安人;崇禎十五年,獻賊入城,血戰死(見江南通志)。

太湖知縣李盛英,榆林人;崇禎十五年,流賊掠縣境,率兵禦之許家寨,初多斬獲;後賊益眾,力戰死(見一統志)。

太湖守備徐際相,籍貫未詳;崇禎十五年,與知縣李盛英同禦賊,力戰死(見一統志)。

廬州通判趙興基,雲南太和人;崇禎十五年,獻賊薄城,城中官大半遁走,興基分守水西門,陷城,手刃數賊,身被重創而死(見明史輯覽)。

廬州衛指揮同知趙之璞,廬州人;崇禎十五年,與通判趙興基等分守東門,巷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亳州知州何燮,晉江人;拊循殘黎,修戰守具。崇禎十五年,賊至,居民逃竄,空城不能守,遂陷,被執,欲降之,罵賊,斷足剖胸而死。懸首市上三日,耳鼻猶動(見明史及輯覽)。

盱眙主簿胡淵,永年人;縣故無城,屢經賊躪藉。崇禎十五年,賊至,淵獨拒守力戰,馬蹶,被執,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雲南參政程楷,合肥人;初令平湖,有政聲,致養歸。崇禎十五年,與經歷鄭元綬守南薰門,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保督標下監軍道僉事任棟,永壽人;從征屢捷。崇禎十五年,從總督楊文岳援汴,會左良玉大潰於朱仙鎮,力戰,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河南監軍兵部職方員外郎余爵,禹州人;崇禎十五年,闖賊犯開封,監平賊將軍左良玉軍,援汴敗績,被執,罵賊死之。其姪敦華,亦遇害(見明史及輯覽)。

保定督標副總兵甄奇傑,籍貫未詳;崇禎十五年,從總督楊文岳攻賊河南,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賈悌、馮名聖,籍貫未詳;崇禎十五年,從總督楊文岳戰死於汝寧(見明史及輯覽)。

歸德衛守備蔡浩,汝寧人;崇禎十五年,守汝寧城,力戰死。子東,同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指揮張國正,六安人;崇禎十五年,流寇襲汝寧,巷戰,中流矢死。子斯美奔救,亦死(見江南通志)。

歸德衛指揮熊應呂、梅振英、張鴻光,俱汝寧人;崇禎十五年,守汝寧,力戰死(見河南通志)。

汝寧遊擊朱崇(一作榮)祖,汝陽人;崇禎十五年,分城固守,城陷,戰死。妻孫氏,自焚死(見明史及輯覽)。

督標副總兵張輿,籍貫未詳;守歸德,城破,奮勇殺賊,被執,罵賊死(見河南通志)。

歸德通判(一作經歷)徐一源,海鹽人;有拒寇功。崇禎十五年,守城,殺賊甚眾,比陷,巷戰,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攝監紀同知事汝州吏目顧王家,會稽人;撫賊有功,當遷,汝人乞留。崇禎十五年,城陷,罵賊,被亂刀砍死。子國,亦以擊賊被害(見明史及輯覽)。

開封遊擊李春桂(一作春貴),汴人;崇禎十五年,闖賊犯汴,單騎酣戰,中矢,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督標副總兵孫枝秀,籍貫未詳;崇禎十五年,從總督孫傳庭擊闖賊於南陽,枝秀躍馬追賊,擊殺數十騎,馬蹶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督標參將黑尚仁,籍貫未詳;崇禎十五年,從總督孫傳庭擊闖賊於南陽,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南陽知府邱懋素,貴州新添衛人;崇禎十五年,闖賊再陷城,罵賊不屈,全家被害(見明史及輯覽)。

遂平知縣劉英,貴州人;崇禎十五年,闖賊至,嬰城死守,比陷,罵賊不屈,死(見貴州通志)。

上蔡知縣許永禧,曲沃人;性耿介,有惠政。崇禎十五年,嬰城固守,力不支,城陷,具袍笏拜闕,遂自刎(見明史及輯覽)。

內黃知縣周卜歷,郟縣人;以父喪,歸里。崇禎十五年,闖賊至,令執知縣以代其死;罵賊,被害(見明史及輯覽)。

陳州知州侯君擢,成安人;崇禎十五年,闖賊攻城,身先士卒,運木石擊賊,城濠皆滿。後城陷,被縳,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懷仁知縣楊士英,西平人;里居。崇禎十五年,闖賊陷城,被執,罵賊死。媳王氏,亦罵賊,為所殺(見一統志)。

戶部主事崔泌之,鹿邑人;為雄縣令,多建豎,謫歸。崇禎十五年,闖賊破城,手殺賊,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平定知州梁可棟,陝州人;里居。崇禎十五年,城陷,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襄城守將副總兵李萬慶,延安人;即降寇射塌天,後歸命,從征自效,有守鄖功。崇禎十五年,從汪喬年與闖賊血戰襄城,力竭陣歿(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馬名廉,榆林衛人;崇禎十五年,汪喬年襄城被圍,名廉馳救,出入賊壘者三,竟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張國欽、張一貫(一作一貴),籍貫俱未詳;崇禎十五年,從總督汪喬年戰死襄城(見明史)。

總督監紀西安府同知孫兆祿,阜城人;崇禎十五年,隨總督汪喬年戰死襄城(見明史及輯覽)。

富平知縣馮正吉,太康人;里居。崇禎十五年,賊逼太康,出城冒矢石搏戰,城破,與妻任氏投井死。子昌辰,同殉節(見河南通志)。

東昌通判(一作濟寧州同知)黃一鵾(一作一鯤),永康人;崇禎十五年,流賊陷城,被執,罵賊遇害。一門三十餘口皆殉節(見浙江通志)。

刑部主事靳聖居,長垣人;崇禎十六年,由慶陽推官擢任,未行。闖賊至,捍守東門三晝夜,城陷,被執,罵賊,磔死(見明史及輯覽)。

祠祭司主事南居業,渭南人;企仲子。崇禎十六年,闖賊誘之降,與居益並受砲烙,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福寧道兵備副使樊維城,黃岡人;里居。崇禎十五年,守城被執,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承天府同知盧學古,夏縣人;署荊門州事。崇禎十五年,闖賊寇荊門,堅守三晝夜,城陷,罵賊,剖腹死(見明史及輯覽)。

麻陽知縣夏統春,桐城人;由黃陂丞攝縣事,著廉能聲。崇禎十五年,賊犯黃陂,時擢任麻陽,未赴,督眾拒守十五晝夜,賊少退,繼大至,城陷,巷戰被執,罵賊,支解死(見明史及輯覽)。

巡撫河南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王漢,掖縣人;崇禎十六年,在永城為叛將劉超所殺(見明史及輯覽)。

河南守備李日舒,棲霞人;崇禎十六年,流賊寇開封,隨巡撫王漢力戰死(見一統志)。

密雲副總兵(一作參將)陳治邦,臨漳人;崇禎十六年,從王漢與劉超戰死,子亦殉(見明史及輯覽)。

遊擊連光耀,籍貫未詳;崇禎十六年,從王漢與劉超戰死,子亦殉(見明史及輯覽)。

開封府同知劉躍龍,安定人;里居。崇禎十六年,闖賊至,出資繕城郭、募鄉兵,偕知縣應昌士等捍禦,城破,罵賊死(見甘肅通志)。

七省督師監軍、商雒道副使喬遷高,定襄人;崇禎十六年,河南軍叛,賊追至潼關,同督師孫傳庭殺賊,歿於陣。子象觀及妻史氏,同縊死(見明史及輯覽)。

山海關副總兵楊明,榆林人;移病歸。崇禎十六年,分守城東南樓,及陷,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定邊副總兵張發,榆林人,郎中雲鶚子。崇禎十六年,分守城中,督清街道,城陷,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山海關總兵官侯拱極,綏德州人;崇禎十六年,闖賊犯榆林,與父世祿分城固守,比陷,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寧夏總兵官尤世祿,府谷人;時居榆林。尤氏有八元戎,祿威望尤著。崇禎十六年,闖賊至,與兵道都任等守城,比陷,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宣府柳溝總兵官王世國,榆林衛人;里居。崇禎十六年,分守榆林城,捍禦闖賊,城陷,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天津防海總兵官王學書,榆林人;致仕家居。崇禎十六年,闖賊攻榆林,散家資,給兵餉守城,援絕,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靖邊副總兵尤翟文,府谷人;總兵世威弟。勇敢,善戰。崇禎十六年,守榆林南門,力戰陣亡(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李登龍、常懷,榆林人;崇禎十六年,分守榆林,戰歿(見明史及輯覽)。

孤山副總兵王永祚,榆林人;崇禎十六年,闖賊至,分守後東門樓,城陷,戰歿(見明史及輯覽)。

安邊參將馬明(一作鳴)節,榆林人;崇禎十六年,分守東南城隅,將陷,闔家焚死;巷戰,殺賊數十人,投火死(見明史及輯覽)。

西安參將李應孝,榆林人;解任在籍。崇禎十六年,分守城東北隅,將陷,先令妻女自縊,率子搏戰,矢盡,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榆林左營遊擊陳二典、右營遊擊劉芳馨(一作芳聲),俱榆林人。崇禎十六年,二典分守新添門樓,芳馨分守東南城隅,城陷,巷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右營遊擊尤養鯤(一作龍養坤),榆林人;崇禎十六年,守東門樓,城陷,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火器營都司郭遇吉(一作遇春),榆林人;性忠勇,善火攻。崇禎十六年,分守東南觀遠樓,用神槍佛郎機,殺賊甚眾;城陷,為賊執,送西安,至魚河堡,罵賊,被殺(見明史及輯覽)。

遊擊孫貴、晏維新、文侯國、潘國臣、傅德、李國奇、守備李宗敘(一作全家敘),白慎衡、楊以偉、賀大雷、尤勉,俱榆林人;崇禎十六年,城陷,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奇兵營遊擊楊正韚,榆林人;崇禎十六年,分守前東門空心樓,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撫邊守備惠漸,清澗人;崇禎十六年,守榆林,盡力殺賊,城陷,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指揮李文燦、李文焜,榆林人;崇禎十六年,分守榆林,城陷,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彰德參將王榮,榆林人;崇禎十六年,為賊所執,大罵不屈,死。子師易從之(見明史及輯覽)。

山海關鐵騎營左參將尤岱,榆林人;數著戰功,棄職歸。崇禎十六年,守榆林水西門,城陷,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靖邊指揮馬應舉,榆林人;崇禎十六年,乞師於套。城垂陷,套人引去,被執,梟於凱歌樓——即舊城南門(見明史及輯覽)。

世襲指揮使黃廷政,榆林人;崇禎十六年,力戰守城,中砲死(見明史及輯覽)。

綏德衛管屯指揮鍾茂先,榆林人,里居。崇禎十六年,督眾守城,力不支,拔匕首刺賊,先殺妻子而自刎(見陝西通志)。

西安參將李淮,榆林人;里居。崇禎十六年,賊至,先令妻女自縊,率子殺賊,遂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甘州副總兵(一作洪水營遊擊)張攀,安邱人;崇禎十六年,流寇來攻,攀力戰死,一家俱殉(見甘肅通志)。

臨潼副總兵歐陽袞,甘州衛人;崇禎十六年,闖賊圍甘州,焚其家,城陷,巷戰死(見甘肅通志)。

固原副總兵劉國棟,甘州衛人;崇禎十六年,賊陷甘州,率親丁巷戰,力竭,閤門自焚死(見甘肅通志)。

洪廣營遊擊楊威,甘州衛人;崇禎十六年,闖賊陷甘州,被執,罵不絕口,為賊斷喉折脛死(見甘肅通志)。

遊擊趙宗禮,甘州衛人;家居。崇禎十六年,賊陷甘州,僕欲負其幼子金剛保以逃,宗禮手刃之,閤家焚死(見甘肅通志)。

指揮趙宗祝,甘州衛人;崇禎十六年,城陷,父子率親丁巷戰,力竭,命妻妾投繯死,父子俱自刎(見甘肅通志)。

指揮李棲鵾,甘州衛人;崇禎十六年,闖賊入城,棲鵾衝戰力竭,自刎(見甘肅通志)。

指揮姚天寵,甘州衛人;崇禎十六年,闖賊陷城,迎戰被殺,閤家自焚死(見甘肅通志)。

指揮張洪勳,甘州衛人;崇禎十六年,闖賊入城,率家僮巷戰,力竭,自焚死(見甘肅通志)。

指揮王嘉官,甘州衛人;崇禎十六年,闖賊入城,射殺賊數十人,力竭自刎(見甘肅通志)。

撫標遊擊萬峘,甘州衛人;崇禎十六年,同巡撫林日瑞守城,殺賊甚眾,城陷,賊磔其屍(見甘肅通志)。

都司姜宏基,甘州衛人;崇禎十六年,闖賊陷城,罵賊死(見甘肅通志)。

太湖知縣段自宏,甘州衛人;里居。崇禎十六年,闖賊犯甘,捐貲餉士守城,城陷,被執,罵賊,自刎死(見甘肅通志)。

陝西督標副總兵劉光先,榆林人;闖賊破西安,光先轉戰至渭上,沈河死。妻王氏亦投井死,一家死難五十餘人(見明史及輯覽)。

隰州知州周培忠,咸寧人;里居。崇禎十六年,闖賊陷西安,一門殉節(見陝西通志)。

延安副總兵解文英,寧夏人;崇禎十六年,闖賊破延安,被執,授以官,罵不絕口,囚諸獄。又約榆林總兵尤世威等舉義,賊怒,支解之(見甘肅通志)。

潼關衛指揮使張爾猷,潼關人;崇禎十六年,分守南城。潼關陷,率家人擊賊,被創,墜馬,罵賊死(見陝西通志)。

參將趙希魁,渭南人;崇禎十六年,從總督孫傳庭戰歿河南(見陝西通志)。

寧夏守備薛國蕙,華州人;家居。流賊盤踞石脆山峪,偕弟諸生國華同擊賊,力戰於柿村,陷陣亡(見陝西通志)。

指揮彭凌雲,寧夏人;崇禎十六年,與王風木等謀討賊,死之(見甘肅通志)。

慶陽城守都司周嘉彥,靖邊衛人;崇禎十六年,闖賊至,率眾巷戰,手殺數百人,自刎死(見陝西通志)。

延津知縣牛養傑,岐山人;事後母孝,歸家。崇禎十六年,遇闖賊之變,罵賊死(見陝西通志)。

兵部職方主事楊暄,高平人;崇禎十六年,以渭南令擢任,未行。闖賊至渭南,舉人王命誥開門迎賊,暄被執,索印不與,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泰安知縣朱呈瓘,長治人;崇禎十六年,賊陷城,縶至伏羗,脅令賺城,呈瓘大呼,使固守,罵賊,被殺(見山西通志)。

仁懷知縣雍締,寧夏中衛人;崇禎十六年,賊破城,閤家自焚死(見甘肅通志)。

巡撫湖廣右僉都御史宋一鶴,清苑人;幼習兵事,屢有戰功,時乞養候代。崇禎十六年,闖賊陷承天,城守不支,自刎死(見明史)。

嘉魚知縣王良鑑,霍山人;崇禎十六年,獻賊陷城,被執,罵賊死(見明史)。

蘄州衛指揮岳璧,蘄州人;崇禎十六年,賊至,被執,脅降,罵賊,賊刺之,時大雪,血流丈餘死(見明史及輯覽)。

道州守備加鄖陽都司沈至緒,浙江人;崇禎十六年,獻賊攻道州,戰死於木壘鋪;其女雲英再戰,奪父屍還(見明史及輯覽)。

雲夢知縣諶吉臣,南昌人;崇禎十六年,闖賊陷城,援絕被執,賊臨以兵,不為動;授以官,罵賊,見殺(見明史及輯覽)。

蒲城知縣朱一統,平定州人;崇禎十六年,逆闖陷西安,屬邑望風降;一統曰:吾家七世衣冠,安可降賊!率士民城守。以體肥,令家人擴井口;城陷,抱印投井死(見明史及輯覽)。

白水知縣朱迥滼,潞安人;明習吏事,下不敢欺。崇禎十六年,賊潛入城,手刃數賊,陣亡(見明史及輯覽)。

臨湘知縣林不息,蒲田人;崇禎十六年,獻賊陷武昌,誓死守城,擒斬賊騎二十七人,城陷被執,罵賊,見殺(見明史及輯覽)。

安陸知縣濮有容(一作有宏),浙江分水(一作建德)人;崇禎十六年,城陷,一門十九人皆死難(見明史及輯覽)。

城固知縣司五教,內黃人;篤學有志行,屢滅士寇有功。崇禎十六年,闖賊至,率士民固守,斬諸生為內應者,且戰且守,城陷,被執不屈,磔死(見明史及輯覽)。

楚府左長史徐學顏,永康人;以孝友廉潔,博物洽聞。舉薦入官,攝江夏縣事,繕修守具。崇禎十六年,獻賊至,新軍內叛;武昌城陷,率楚府新兵力戰,斷臂罵賊,支解死。閤門死者二十餘人(見明史及輯覽)。

寶慶知府李振珽,鄞縣人;崇禎十六年,獻賊陷城,被執,大罵不屈,赴湘水死。弟振珽、僕李六鳳、周科、徐彩俱殉(見湖廣通志)。

衡州知府張任,三水籍,三原人。崇禎十六年,與賊戰舟中,力屈,死之,舉家殉節。(見湖廣通志)。

黃岡衛指揮郭以重,黃岡人;崇禎十六年,賊陷城,謂其妻曰:朝家畀我十三葉金紫,不能易一死哉?賊脅降,紿賊,先殺其妻,奪刀殺一賊,投水死(見明史及輯覽)。

湖廣大圍山守備王元封,建德人;崇禎十六年,流寇犯境,單騎入賊寨,酣戰,馬仆,猶步殺數人而死(見明史及輯覽)。

湖廣都司徐至美,上虞人;崇禎十六年,獻賊圍武昌,分守黃鶴樓,率兵力戰,被重創死(見明史及輯覽)。

巡撫中軍哈維新、都司姚世儒,籍貫俱未詳。崇禎十六年,與巡撫林日瑞同死難(見明史及輯覽)。

蒲圻知縣曾栻,臨川人;崇禎十六年,獻賊陷城,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衡州府教授蔣道亨,永明人;攝武陵事。崇禎十六年,獻賊陷城,抱印罵賊,被殺(見明史及輯覽)。

黃陂主簿(一作典史)薛開禮,武進人;嘗貸金以代民逋。崇禎十六年,獻賊至,士民殺獻賊所置偽官,聞禮令士民遠避,挺身任之,遂被殺(見湖廣通志)。

巴陵教諭歐陽顯宇,桂陽州人;崇禎十六年,攝縣事,獻賊陷城,被執,罵賊,支解死(見明史及輯覽)。

江陵知縣袁向科,珙縣人;里居。崇禎十六年,獻賊陷城,避之鎮雄,賊索得之,閤門俱死(見四川通志)。

榆林都司吳繼武,稷山人;崇禎十六年,闖賊入關中,繼武竭力守禦榆林七日,城陷,巷戰死(見山西通志)。

西寧副總兵魯暎昌,莊浪土司。崇禎十六年,闖賊陷西安,誓死殉國,提兵與賊將賀錦奮戰,歿於陣(見甘肅通志)。

平陽推官張僎,壽光人;崇禎十六年,闖賊陷平陽,自刎死(見山東通志)。

建昌道督理糧餉分巡行都司僉事盧懋鼎,浙江東陽人;崇禎十七年,獻賊陷城,被執,不屈死(見一統志)。

山西左布政使趙建極,河南永寧人;崇禎十七年,太原城陷,被執,罵賊,射死。子于巖、于渭、于磐、于藩、于宣,俱從死(見明史)。

分巡冀寧道僉事畢拱辰,萊州衛人;崇禎十七年,賊攻太原,與趙建極等同被執,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戶部郎中單崇,高密人;以□歸里。崇禎十七年,寇入城,罵賊死(見山東通志)。

太原知府孫康周,安邱人;崇禎十七年,太原城陷,猶巷戰,力竭,被執,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忻州知州楊家龍,曲陽人;為寧鄉令,招集流亡。崇禎十七年,忻州陷,罵賊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汾陽知縣劉必達,陝西山陽人;崇禎十七年,城陷,投井,賊出之,縛至太原,罵賊,不屈,見殺(見明史及輯覽)。

太原同知李之青(一作一清),廬江人;崇禎十七年,闖賊陷太原,被執,罵賊死(見山西通志)。

掌理靈邱王府事朱慎鏤,陽曲人;崇禎十七年,賊陷太原,慎鏤驅宗人入廟中,焚之,已亦投火死(見明史及輯覽)

整飭寧武道監軍副使王孕懋,樂安人(一作霸州人);崇禎十七年,賊至,同總兵周遇吉殺賊,賊陷城,自刎。妻楊氏,投井死(見明史及輯覽)。

寧武遊擊馬振麟,陽和人;崇禎十七年,闖賊陷城,督兵巷戰,與周遇吉俱殉(見山西通志)。

寧武關遊擊高日晃,保德州人;崇禎十七年,闖賊陷城,與周遇吉俱殉(見山西通志)。

副總兵曹文耀,大同人;總兵文紹弟。從征,屢有功。崇禎十七年,闖賊陷忻州,戰死城下(見明史及輯覽)。

御史衛楨固,韓城人;有政績,監李建泰軍。崇禎十七年,與賊戰,力竭被執,罵賊不屈,自殺(見陝西通志)。

分守下川南道右參議張(一作陳)孔教,餘姚人;崇禎十七年,獻賊至,佐巡撫龍文光守城,奮勇堵禦,力竭被執,罵賊死。妻孔氏,後聞孔教殉節,取刀斷喉死(見明史及輯覽)。

建昌道兵備僉事劉士斗,南海人;知太倉州,有政聲。崇禎十七年,由成都推官擢任,未行,佐巡撫劉之勃守成都。獻賊陷城,被殺。妾張氏、幼子晉,積薪闔署自焚,二十餘人同殉義(見明史及輯覽)。

鎮守四川總兵官都督僉事劉佳蔭,籍貫未詳;崇禎十七年,獻賊薄成都,率兵戰敗,投浣花溪死(見明史及輯覽)。

威茂兵備道僉事羅銘鼎,三泊人;崇禎十七年,獻城犯川,拒守;城陷被執,罵賊死。妻段氏攜三子兆鶴、兆桂、兆昌俱投水死(見雲南通志)。

大理寺寺正王秉乾,華陽人;崇禎十七年,流賊陷成都,秉乾令闔門投井,罵賊死之(見四川通志)。

崇慶知州王勵精,蒲城人;仁恕,善折獄,有惠政。崇禎十七年,獻賊陷成都,將渡江,命縱火焚樓,觸刃貫胸死(見明史及輯覽)。

川北副將加銜總兵張奏凱,綦江人;崇禎十七年,分守東門,獻賊陷成都,血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指揮顧景,籍貫未詳;崇禎十七年,重慶陷,護瑞王走,王為賊所殺,景從之死(見明史及輯覽)。

敘南衛指揮同知加陞遊擊曾印昌,敘州人;崇楨十七年,分守白水江,獻賊圍成都,戰死(見四川通志)。

四川參將徐明蛟,籍貫未詳;崇禎十七年,督兵討賊,戰歿於陣(見四川通志)。

建昌行都司指揮使丁運選,建昌人;崇禎十七年,獻賊破成都,調援力戰,陣亡(見四川通志)。

建昌衛同知李甲,蒲圻人;由雙流知縣陞任,未行。崇禎十七年,會師榮經縣,流賊至,力戰,馬蹶被執,不屈,死(見湖廣通志)。

雲南按察使莊祖誥,成都人;崇禎十七年,里居。獻賊至,衣冠端坐,罵賊,被害(見明史及輯覽)。

戶部觀政進士王起莪,安岳人;崇禎十七年,獻賊陷蜀,舉義,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興文知縣艾吾鼎,漢川人;崇禎十七年,署宜賓縣事。獻賊陷城,閤門被難(見明史及輯覽)。

大寧知縣高日臨,鄱陽人;崇禎十七年,獻賊自鹽井至,日臨齧血書牒請援,不報。兵敗被執,罵賊,磔死(見明史及輯覽)。

蘆山知縣金鼎祚,當塗人;崇禎十七年,獻賊陷蜀,鼎祚閤門殉節(見江南通志)。

榮縣知縣秦民湯,漢陽人;崇禎十七年,獻賊破城,被執,不屈,射死(見明史及輯覽)。

蒲江(一作蒲田)知縣朱蘊羅,江夏人;崇禎十七年,獻賊陷城,罵賊,不屈,閤家死節(見明史及輯覽)。

松陽知縣孫鵬舉,江夏人;致仕歸。崇禎十七年,獻賊陷城,罵賊死,一門殉節十餘人(見湖廣通志)。

中江教諭署劍州事單之寶,籍貫未詳;崇禎十七年,獻賊陷城,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長沙知縣高明,建昌衛人;以艱歸里。崇禎十七年,流賊入建昌,明督鄉勇拒賊焦家屯,力不能支,舉家自焚死(見四川通志)。

興都留守沈壽崇,宣城人;都督有容子。時為巡按李振聲誣劾,未行。崇禎十七年,城陷,罵賊死(見明史及輯覽)。

固始朱皋鎮巡檢郝瑞日,陝西人;攝盧山縣事。土寇萬明勳誘執以獻闖賊,瑞日殺之;將奔鳳陽,雨阻,復被賊縶,愛其勇,勸降,不屈,罵賊,支解死;二僕從之(見明史及輯覽)。

河間同知張光斗,神木人;有政績。闖賊陷城,罵賊死;妻單氏殉之(見陝西通志)。

指揮同知高應詔,遼東人;分防水冶鎮,流賊至,拒之倪村,以孤軍戰死(見盛京通志)。

宣府參將熊維藩,威武堡人;致仕歸。高賊攻堡,力戰,傷賊甚眾,堡陷,自刎(見陝西通志)。

固原(一作甘峪)參將高從龍,榆林人;崇禎中,調征流寇,行至三水,遇賊,力戰死(見一統志)。

漢中守備范于殷,山東人;殺賊至經瓦舖,矢盡被執,城陷,罵賊,磔死(見陝西通志)。

署許州知州事同知韓澹,淄川人;崇禎中,賊至,欲得其官,即解圍去。澹恐州為賊所殘,遂縋城而下,賊殺之,城賴以全(見河南通志)。

仁壽知縣唐鳳翥,宿松人;為令,以慈得民。崇禎十七年,禦賊,吮血裹創,接戰而死(見四川通志)。

贊皇知縣宋德成,臨清人;城陷,賊入署,與子昌齡罵賊死(見山東通志)。

通許縣丞田汝現陝西人;崇禎中,攝縣事。流賊陷城,不屈,死;閤家遇害(見陝西通志)。

蔡旗堡守備馬良御,鎮番人;調征湖廣流賊,被執,不屈,支解死(見湖廣通志)。

環縣守備楊承芳,岷州人,里居;賊至,拒戰死(見甘肅通志)。

澠池知縣范道行,平遙人,里居;闖寇至,罵賊,被害(見一統志)。

四川鹽井大使賴華祖,長汀人;天啟中,獻賊陷四川,罵賊不屈死(見福建通志)。

成都同知沈受蒲,當塗人;獻賊陷城,與弟受躬死之,家口數十人俱被害(見江南通志)。

南康通判吳賜玉,歙縣人;勦賊,遇害(見江南通志)。

商州同知署知州事周文煒,清河人;闖賊犯境,竭力守禦,城陷,被執,大罵死之(見江南通志)。

利民參將時睽,沁州人,里居;寇至,拒敵陣亡(見山西通志)。

廣西掌印都司康四維,絳縣人;有勇略,賊至,悉力捍禦,城陷,戰死(見山西通志)。

整飭威茂道僉事蔡肱明,晉江人;獻賊犯境,檄總兵朱化龍來援,化龍兵變,脅之從,罵賊,與兄朝明俱遇害,一家三十二人同死(見明史及輯覽)。

天津副總兵陳值,慈溪人;討流賊汴中,斬獲過半。至天津領水獅,陷陣而死(見浙江通志)。

副總兵李科,開州人;崇禎末年,流寇侵境,率兵次茶山渡戰歿(見貴州通志)。

雲南兵備道使竇可進,安岳人;家居;獻賊破安岳,大罵,不屈,被磔死(四川通志)。

諭德劉其德,興安州人;僑寓襄陽(一作歸守興安)。賊破城,罵賊死(見陝西通志)。

瓊州通判蹇遇泰,階州人;闖寇破階州,罵賊遇害(見甘肅通志)。

通判王懋烈,龍安人;獻賊踞蜀,舉義兵恢復,兵敗,全家死難。

山西布政司理問陳一韓,海澄人;崇禎間,署篆遼州。流寇至,募士死守,城陷,率家人巷戰死(見福建通志)。

守備周永康,金鄉人;流寇至,環甲禦之,馬蹶,手殺數十人而死(山東通志)。

湖東守備黃克嘉,合肥人;駐撫州,流寇入城,死之(見江南通志)。

漳南守備吳奇動,連城人;崇禎間,奉檄勦賊,歿於陣(見福建通志)。

肇慶守備鄒維勳,清流人;統兵赴援韶州,斬首六百;繼進,伏發,陷陣死(見福建通志)。

奉化訓導夏魁暘(一作魁楊),建平人;攝浦江縣。登陴守禦,賊陷城,抗罵不屈,殞於池(見江南通志)。

遊擊張榜,籍貫未詳;天啟二年,討徐鴻儒於鄒縣,兵潰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遊擊龔萬祿,籍貫未詳;天啟二年,徐鴻儒攻大壩,戰死(見一統志)。

守備冒紹宗,平遠人;積討賊功,由椽擢任。崇禎三年,擊流賊,單騎陷陣,墜馬,步戰死(見陝西通志)。

指揮謝某,志佚其名。崇禎四年,分守貴陽,賊陷城,被執不屈,支解死(見一統志)。

巡撫山東右副都御史徐從治,海鹽人;崇禎五年,叛將李九成等圍萊州,從治堅守,為議撫者所阻抑。援軍不至,中砲死(見明史及輯覽)。

萊州知府朱萬年,黎平人;有惠攻。崇禎五年,李九成陷登州,萬年以朝命往撫,為所執,罵不絕口,被害(見明史及輯覽)。

萊州副總兵張奇功,真定人;與李九成等,戰敗,手刃數十人而死(見一統志)。

萊州守備熊渭,籍貫未詳;在黃縣與李九成等力戰,死(見一統志)。

登萊巡撫中軍管維城、遊擊陳良謨、守備盛洛、姚士良,籍貫俱未詳;崇禎五年,孔有德陷登州,維城等皆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王來聘,順天人;崇禎五年,率官軍攻孔有德於登州,城壞,將士踴入,為賊擊退;來聘先登,中傷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秦拱明,忠州人;都司邦屏子。普名聲之亂,與賊力鬥死(見明史及輯覽)。

遊擊朱永吉,桂林人;初從傅宗龍解安邦彥之圍。崇禎間,從討普名聲,軍潰,力戰自刎。偏將趙能從之(見廣西通志)。

都督僉事湯廷耀,餘干人;萬曆中,從劉綎征蜀有功。崇禎初,復調征流寇,血戰死。子應瑞,同與難(見四川通志)。

鳳陽通判姚若時,鞏縣人;致仕在家。崇禎十三年,土賊李際遇作亂,被執,不屈,罵賊死。其子生員城思報父仇,數請兵討賊,被執於路,抗罵,死之。姪丕顯、丕烈、丕振、族人麟徵,俱同時殉節(見明史及輯覽)。

安南衛指揮尋治本,崇禎間,統兵征毛口、六墜等寨陣亡(見貴州通志)。

遊擊張開祚,籍貫未詳;崇禎間,楚寇劉新宇攻詔州,往援,殺賊窮追,為賊所害(見湖廣通志)。

南湖營守備田化龍,德化人;勦永豐賊,孤軍深入,援絕戰死(見江西通志)。

泉州守備邱雋,寧化人;禦田仰潰卒,遇害。時吳維城亦以救雋死(見福建通志)。

廣東參將陳鵬,籍貫未詳;崇禎間,從勦連平猺賊,奮勇先登,焚其積聚,孤軍深入,戰死(見一統志)。

福建參政洪雲蒸,長沙人;崇禎八年,與鄭芝龍擊海寇劉香,戰死(見明史)。

五經博士程接道,嵩縣人,程子後裔。崇禎十四年,土賊於大忠作亂,力拒,死之(見河南通志)。

泰安同知張應徵,定遠人;土寇陷城,手刃數人,罵賊死(見江南通志)。

守備吳兆燫,同安人;崇禎中,與李魁奇戰於龍溪,伏發,歿於陣(見一統志)。

鄭州守備劉崇會,籍貫未詳。崇禎十二年,土寇逼城,屢擊敗之,為火焚死(見河南通志)。

以上寇難殉節諸臣三百五十二人(附入祠士人民四十二人)。

右自頗廷相以下,共五百七十六人。雖其生平事實無甚表見,然或身攖鋒鏑、或命畢疆場、、或遭際艱難、或慷慨引決,節烈堪矜,均通謚烈愍。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十六·张廷玉
  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赵尔巽
  奢纵第二十五·吴兢
  ●卷九十四·徐梦莘
  ●卷六·毛奇龄
  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大事记解题卷六·吕祖谦
  一百五十九 内务府总管赫奕等奏请补放江宁织造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十 唐纪十·纪昀
  卷三十九·鄂尔泰
  战国策卷五·鲍彪
  卷一百五·张守节
  第47章 谁说真话就枪决谁的蒋介石·冯玉祥
  王珂传·薛居正
  柏帖穆尔传·宋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继先·唐圭璋

      继先字嘉闻,嗣汉三十代天师。崇宁四年(1105),赐号虚靖先生。北宋末卒。有虚靖词。   点绛唇   祐陵问:所带葫芦如何不开口,对御作   小小葫芦,生来不大身材矮。子儿在内。无口如何怪。   藏得乾坤,此理谁人会。腰

  • 卷132 ·佚名

    黄裳 汉中行 汉中沃野如关中,四五百里烟蒙蒙。 黄云连天夏麦熟,水稻漠漠吹秋风。 七月八月{左禾右罢}稏红,一家往往收千钟。 行人叹息风土好,居人生计何草草。 老翁扶杖泣我前,此事何堪与君道。

  • 卷十二·岳珂

      王卢溪送胡忠简   胡忠简(铨)既以乞斩秦桧,掇新州之祸,直声振天壤。一时士大夫畏罪箝舌,莫敢与立谈,独王卢溪(廷圭)诗而送之,今二篇刊集中曰:"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百辟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名高北斗星辰

  • 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五百七十二·佚名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夏四月。辛酉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记注  ○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丁卯皆如之。记注  ○谕军机大臣等、电寄端方等、据电奏、请将江北米谷杂粮厘捐。

  • 卷四·佚名

    魏初论人主宜握威权防奸伪【[至元]】 六年正月六日,臣初等面奉圣旨:「魏征般人寻者,如魏征般人无,只似魏学士般人寻者。」臣愚窃谓,天下未尝乏才,顾人君用之者如何耳。如魏征者,陛下必欲得之,亦非难事。且征

  • 目录·顺治

    大清太宗应天兴国徳彰武寛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圣训目录 诏令奏议【诏令之属】巻一论治道训诸王巻二训羣臣巻三谦徳寛仁智略巻四求贤求言辑人心恤民劝农兴文教巻五训将励将士怀逺人训诸藩巻六

  • 卷五十六·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六宋 宋敏求 编大臣宰相罢免下李鄘户部尚书制王涯兵部尚书制崔羣湖南观察使制令?楚宣歙池观察使制萧俛右仆射制崔植刑部尚书制元稹同州刺史制裴度右仆射制宋申锡太子右庶子制陈夷行左

  • 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晏婴

    景公之时,荧惑守于虚,期年不去。公异之,召晏子而问曰:“吾闻之,人行善者天赏之,行不善者天殃之。荧惑,天罚也,今留虚,其孰当之?”晏子曰:“齐当之。”公不说,曰:“天下大国十二,皆曰诸侯,齐独何以当?”晏子曰:“虚,齐野也。且天之下殃,固

  • 春秋书法钩元卷四·石光霁

    明 石光霁 撰书逆王后二【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愚按凡婚姻得刘夏逆王后于齐 礼常事不书失礼则非常乃书以示讥】【公羊】不称使婚礼不称主人【张氏虽天子诸侯亦不自主婚所以飬廉逺耻也】春秋婚姻得礼者常事不书【杜

  • 第十五部分·毛公

    大雅 生民之什《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传】生民,本后稷也。姜,姓也。后稷之母,配高辛氏帝焉。【笺】厥,其;初,始;时,是也。言周之始祖其生之者,是姜嫄也。姜姓

  • 提要·张尚瑗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三传折诸        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按三传折诸四十四卷国朝张尚瑗撰尚瑗字宏蘧一字损时吴江人康熙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外补兴国县知县尚瑗初从朱鹤龄游讲春秋之学鹤龄作读

  • 卷四十六·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四十六   宋 王与之 撰典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郑康成曰路王所乗车【○王昭禹曰巾车谓之车则上下所通乗典路谓之路则主于王车】贾氏曰巾车已主王后之五路今此又掌

  • 现代学僧毕业后的出路·太虚

    ──二十年七月在北平弥勒院佛教学校讲──记得去年此时,曾来贵校与各位见过一次,光阴迅速,转瞬经年。在这一年之内,想各位的学问、行持,均有进步!这都是办学的人苦心孤诣,教育有方,与各位艰苦耐劳精进无怠之所致。现将举行毕

  • 卷第二十九·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九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穴/(丬*臬)]言 序曰。虚空世界。一梦场也。三乘四教。一梦法也。诸佛众生。一梦中人也。梦中之人。据梦场受梦法。又安保其不梦梦乎。故有梦中而言其不梦者。正大梦者

  • 白骷髅·还珠楼主

    《白骷髅》是民国作家还珠楼主所著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全书共八章。

  • 男子须知·沈从文

    《男子须知》,又名《在别一个国度里》,一个山大王以打家劫舍相威胁,又以钱财相诱,强娶宋家大妹为压寨夫人的故事。大妹妹婚前极其害怕,准备作出牺牲,终日以泪洗面;婚后却出乎她的意料,山大王表面既不像过去想象的那样狰狞可怕

  • 平定准噶尔方略·傅恒

    一百七十一卷。清傅恒等撰。傅恒,字春和,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高宗孝贤皇后弟。初为侍卫,后官至军机大臣,参与清廷机要政务二十余年,颇为高宗所倚任。他在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后期,积极为清廷出谋划策,并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