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九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九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穴/(丬*臬)]言

序曰。虚空世界。一梦场也。三乘四教。一梦法也。诸佛众生。一梦中人也。梦中之人。据梦场受梦法。又安保其不梦梦乎。故有梦中而言其不梦者。正大梦者也。有梦中而知其为梦者。有梦中而求出乎梦者。均之未离乎梦者也。忽然破梦而出。则梦场梦法。与梦中人一切销陨。惟此元明圆照自在。本未尝梦。亦未尝觉。咄。此亦梦话也。荷山野衲。大梦不醒。狂心未歇。乃作[穴/(丬*臬)]言。喋喋不休。旁人听之颇成伦次。录而藏之。私相传习。皆梦事也。客问谁为不梦者。曰这呆汉。又白日作梦去也。

时崇祯壬申秋菊月题於荷山精舍

道本玄妙。而玄妙不是道。有玄妙可说。则玄妙亦法尘也。道本平常。而平常不是道。有平常可安。则平常亦法尘也。道本无心。而无心不是道。有无心可证。则无心亦法尘也。道本自然。而自然不是道。有自然可宗。则自然亦法尘也。盖有可说。有可安。有可证。有可宗。则言思未绝。能所不忘。非妄而何。是故智者不作诸见。

世俗以根自是根。尘自是尘。特因相遇而起用者也。我佛则谓根本无根。因尘发根。尘本无尘。因根现尘。正如离明暗二尘。更於何处有见。离动静一尘。更於何处有听。是根必因尘发明也。又如木人见花鸟。更於何处有色。木马听鼓吹。更於何处有声。是尘必因根现亦明也。尘既因根。则尘无实体。根既因尘。则根亦无实体。根尘交虚。但妄有因缘。妄起诸用而已。迷者不达。执根尘为实有。是为法执。执根为己。执尘为彼。是谓人执。二执起而美恶生。美恶生而见思起。见思起而业道成。业道成而果报彰矣。智者了达根尘本空。则彼我不计。彼我不计。则美恶不生。美恶不生。则见思消落。见思消落。则常光自圆。常光自圆。则耳可视。眼可听。六根无不互用。极而言之。则根根尘尘。皆徧法界。又何窒碍之有哉。由是观之。祇此根尘。迷之则成缚。悟之则成脱。经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又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佛法虽多。数语尽之矣。

佛氏有无二义。与世俗迥别。故世俗少有信者。佛所谓有。必其历劫常存。不可少损者。谓之有。佛所谓无。必其刻刻不住。不可常存者。谓之无。故佛之所有。天下莫能无。佛之所无。天下莫能有。乃究竟之实法也。若有质有名谓之有。无质无名谓之无。此世俗之有无也。此有从无而生。亦必复归於无。则现在虽有。刻刻不住。乃知言有者妄也。此无可因有而得。亦可倐变於有。则现在虽无。刻刻不住。乃知言无者妄也。或谓此有固有。此无亦有。立一切有为宗。或谓此无固无。此有亦无。立一切无为宗。或谓宗有者堕有。宗无者堕无。由是立双亦以为宗。或立双非以为宗。或又对此四见。立非四见以为宗。细而分之。凡九十六种。皆外道法也。其病在以见见道。而不知道不可以见见。唯悟入一心。则诸见消灭。诸见消灭。则常光自圆。虽说有也得。说无也得。说亦有亦无也得。说非有非无也得。盖知有底人。语语归根。悉顺正法。殆非世俗所能测也。

人皆知释迦是出世底圣人。而不知正入世底圣人。不入世不能出世也。人皆知孔子是入世底圣人。而不知正出世底圣人。不出世不能入世也。

佛氏之学。祇要识得诸法无性。识得诸法无性。则身心器界。以及无边虚空。悉皆消陨。唯是一心。圆明独露。不学佛而佛已成。不度生而生已度。若不知诸法无性。则妄生执着。起惑造业。宁有已乎。

问。孟轲谓人之性。与犬羊之性异。然则性有二乎。曰性无二也。曰然则物得其偏。人得其全乎。曰性无偏全也。曰然则人物同乎。曰不变之体。靡不同也。随缘不用。靡不异也。经云。法身流转五道是也。

问。孟轲言性善。学禅者多非之。唯东林总公是其说。谓本然之善。不与恶对。是否。曰性体寂灭。不落名言。凡有指注。俱乖本色。非独孟轲不宜以善称。即尧舜称之曰中。大学称之曰明。中庸称之曰诚。乃至诸佛称之曰真如。曰圆觉。讵可以言性哉。至於方便开示。则亦不废言诠。因其不偏谓之中。因其不昏谓之明。因其不妄谓之诚。因其不妄不变谓之真如。因其统众德。烁群昏。谓之圆觉。则因其本然无恶。谓之善。亦何不可。且所谓善者。即所谓中所谓明诚者而善之也。第能知善为权巧设施。则孟轲乃仲尼之徒。若执善为真实法义。则孟轲亦告子之属矣。

问。老子以虚无为宗。释氏非之。谓其为无因外道。然尝闻释氏之说。乃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曰。虚空之本。为众生之原。与老氏何异。曰老氏宗虚无者。顽空也。释氏言虚空之本。乃谓一切有为之法。无不始於无明。而此无明。实无体性。无所住着。因其实无体性。无所住着。故能随缘成就诸法。炽然建立。故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曰。虚空之本。为众生之原。岂老氏虚无自然之义哉。

问。训诂之学。世间自不可废。师苦非之。何也。曰训诂何可非也。非其堕於训诂。而不知实义者矣。使其知有实义。则训诂即为神奇。使其不知实义。则虽巧生穿凿。极意揣摩。皆头巾习气也。安足道哉。

儒家谓人物之性。本於天赋。学佛者多非之。不知儒所言天者。非实指天也。乃妄识未参之先。则曰天。人为莫与之日。则曰天。拟议不及之处。则曰天。故文始经曰。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强而名之曰天。曰命。孟氏亦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此善谈天命者也。诚如此说。则儒者原性於天。未与佛异。特引而未竟。隐而未发。作方便之权说耳。如书云。维皇上帝。降衷下民。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等。正所谓妄识未参之先。人为莫与之日。拟议不及之处也。又如他言达天知命。及天意天心等语。俱不出此意。后儒不达厥旨。乃谓有主宰於冥漠之中。以为二气五行之纽枢者。谓之天命。一切人物。禀之以成形成性焉。夫二气五行之纽枢。实即吾人之妙心。故曰三界唯心。今舍心外。而谓别有主宰於冥漠之中。则是心外有因。心外有因。我佛辟为外道。以其因在一心之外也。又谓在天为命。合而未分。在人为性。分而非合。是以性为有分合也。气聚而生。其性始有。气散而死。其性即灭。是以性为有生灭也。有分合。有生灭。不可以言性。况谓之天命。谓之道乎。此决非儒家之本意也。

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此数句。宋儒理学之源也。然迷亦自不少。何也。太极之说。老庄指一气之初名之。则可以言动静。至宋儒直指道体为太极。则一理浑然而已。岂有动静哉。或曰。太极无动静。则不生两仪乎。曰不动不静者。太极之体。有动有静者。太极之用。用依体发。强名曰生。体超於用。实自无生。摄用归体。生即无生。全体起用。无生而生。所以然者。以阴阳造化。一切如影。非有非无。非无故造化不妨有生灭。非有故实体毕竟永无生也。又阴阳造化。其与实体。非一非二。非一故太极迥超於两仪。非二故两仪全即是太极也。 

或问。太极图注曰。太极者。本然之妙。动静者。所乘之机。又曰。太极无动静而动静之者。若如此解释。似可无过。曰彼以太极为能乘。动静为所乘。则动静在太极之外。不得云。太极动太极静。又云。太极有时乘静机。有时乘动机。则太极乃一有分量有往来之物矣。非谬而何。且彼谓太极无动静而动静之者。谓太极之外。别有一气。而太极动静之耶。抑别无一气。而太极动静之耶。若谓别有一气。则是气不从太极生也。若谓别无一气。则动之者动谁。静之者静谁。或曰。此即对后所生之阴阳言之也。曰若此。则是太极中忽自起能动之机。则动而成阳。忽自起能静之机。则静而成阴。非太极亦有动静乎。夫太极者。一理浑然。无有朕兆。无有名相者也。使此中忽有动之静之之机。则有朕兆可窥。有名相可指。安得谓之太极哉。

问。宋儒言太极分为阴阳。是否。曰阴阳分於太极之中。非太极分为阴阳也。凡言可分者。必有形质。而太极无形质也。凡言可分者。必有变易。而太极无变易也。凡言可分者。必有偏全。而太极无偏全也。谓太极分为阴阳。不亦谬乎。昔老庄之流。指一气之始。名为太极。故有分为阴阳之说。今儒者直指太极为道体。则不宜袭其说而不之察也。或曰。太极不可分。则万物还具太极否。曰具。曰全体既不可分。万物何以各具。曰此正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也。今不已而分别之。太极之体。语大则包纳太虚。语小则全具一尘。虽全具一尘。即包纳乎太虚。虽包纳太虚。即全具於一尘。使其能包纳太虚。而不能全具一尘。是局於大也。使其能全具一尘。而不能包纳太虚。是局於小也。太极岂有大小之形量哉。故统体一太极。即是各具一太极。各具一太极。即是统体一太极。若各具之太极。由统体而分。则各具者不得其全矣。统体之太极。既分为各具。则统体者已失其全矣。尚得名为太极乎。学道之士。忘情而默证之可也。

或问。易言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说轮回之义否。曰未可据也。轮回明三世。儒者止明现在。轮回明六道。儒者只明人道。故儒者不言轮回。徧考五经诸子。俱无是说。唯易游魂为变一语似之。然既他无所证。则亦未可强解。况彼下句云。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则不过言人死为鬼而已。但人死为鬼。情状可知。则言死后断灭者。岂圣人之意哉。

问。儒家言死后断灭。果有据乎。曰无据也。儒家所论。鼻祖六经。六经但曰人死为鬼。且俱有在天之说。故祖庙有制。春秋有典。虽曰事死如生。所以尽仁人孝子之情。亦未可遽谓泯然无知。归於散灭也。及左氏所称。神化为狐。死后为厉等。则尤其显着者也。暨后自汉以来。始有死后断灭之论。违经背圣。自逞臆说。而世俗咸莫之察。争引为据。则缚於童之所习。而不能自脱也。悲夫。

或曰。造化之机。生生不息。不必假既屈之气。以为方伸之气。故再生之说。似不可信。曰造化之生生不息者气也。岂假既屈之气以为方伸之气哉。若夫此心之灵。则非气也。虽禀气受形。似有成坏。而妙体恒坚。历劫不变。所以能主张造化。而称为最灵最妙者也。若谓一死永灭。则同於草木。岂可谓人心之灵。而与草木俱尽哉。夫人身一天地也。天地有成坏。而为天地之主宰者。未尝灭也。故坏而复成。人身有生死。而为人身之主宰者。未尝灭也。故死而复生。斯理昭昭如此。而人多不信。乃以上等天地之身。下同无知之草木。亦可怪也。

或问。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与吾释一念不生之说相近否。曰非也。一念不生者。此心用而常寂。寂而常用。祇於自念上常离诸境。不因境生念而已。非有未发已发之辨。及为性为情之分也。

或问。五常可以言性否。曰就体指用。约用归体。故以五常言性。而性实非五常也。盖性乃一体浑然。本无名相。自一理随缘。斯有五常之名。如金随缘而为鉼镮钗钏。故就体以言用。则曰金之中具鉼镮钗钏。或约用以归体。则曰鉼镮钗钏悉是金。若直指金之本质。则鉼镮钗钏云乎哉。宋儒不达此理。乃以五常为性。谓性中有此五者之分别。故其言曰。儒者全体中有许多道理。各各自有分别。有是非。降衷秉[(雪-雨)/粉/大]。无不各具此理。释则只是个浑仑底事物。无分别。无是非。夫谓全体中有许多道理者。非名相而何。不知理无名也。故能为名之祖。理无相也。故能为相之宗。若有堕於名相者。皆此理随缘应用。因事而立其名。现其相者也。岂可以议其本寂之真体哉。本寂之真体。不可以言言。不可以识识。则一尚不可得。况分之为五乎。性尚强名。况名之为仁义礼智乎。故以仁义礼智言性者。谬也。

或问。性既不可以仁义礼智名。则无善无恶。性之体也。有善有恶。性之用也。善恶均之出乎其性。君子必舍恶而从善何哉。曰性虽无善恶。而顺性者必善。逆性者必恶。恶之用起於我执法执。善之极归於无思无为。无思无为者。顺性之道也。我执法执者。逆性之障也。故君子必舍执以致於道。或曰。性非五常中无定。则莽莽荡荡。何以应机而曲当乎。曰应物有则。不出一心。心虚而灵。心寂而妙。物至斯应。无不炳然。譬之鉴空无形。万形所以现其影。衡空无物。万物所以定其平。若使鉴衡不空。又安能随物而曲当哉。

或问。格物之说。曰诸儒或有训格为正者。谓正其意之动也。夫灵心尚塞。则妄意横兴。强欲正之。不胜正矣。或有训格为扞格之格。训物为物欲之物者。谓格去其物欲之障。则元明自彰也。夫正见未开。理欲多混。认欲为理。将安去乎。或有训格为扞格之格。训物为一切外物者。谓屏绝外物。则心不受障也。夫事理不二。内外无间。今必欲去物以明理。是拨波而求水。特偏枯之见耳。唯晦庵训为穷至事物之理。庶几近之。但彼所谓理。特指事物当然之则。所谓穷理。特逐物而穷其当然之则。是此理乃名言之所及。思虑之所到。益增差殊之见。不达归源之路。求其一旦豁然。果能之乎。愚谓格物者。须穷其实体。直彻根宗。易所谓精义入神也。精义而至於入神。则不落义路。契悟亦忘。形化为性。气化为道。物化为心。灵光独露。迥脱根尘。无广不照。无微不烛。格致之道。固如是也。视彼区区推测於形迹之间。又奚啻爝火之与日月哉。

至一无一。故万应而不穷。真空不空。故万变而靡碍此所以大本立而达道行也。宋儒不达此理。乃曰。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理是实理。他却空了。所以大本不立。彼谓万理俱实者。乃指事物当然之则也。此当然之则。有名可识。有相可指。故曰皆实。殊不知理在己。而不在物。理在心。而不在事。若事物之则。乃此理妙应之影。因事物而受其名者也。倐忽变迁。全无实体。故彼谓之实。吾谓之空。譬之水焉。或为方。或为圆。或为曲。或为直。莫不因其所受之器而异焉。若夫水之性。则湿而已。无所谓方圆曲直也。故方圆曲直为空。而湿性为实。今执万理皆实。乃是执方圆曲直以为实也。岂不谬哉。又譬之月焉。或在江。或在河。或在淮。或在汉。莫不皆有圆月。而月之体实在天也。故在天者为实。而在江河淮汉者为空。今执万理皆实。乃是执江河淮汉之月。以为实也。岂不谬哉宋儒因执此理为实。故逐物以穷之。以分别之妄心。测度影响之幻境。自谓物可格。知可致矣。不知事物之变。机如闪电。事物之[〡*臣*责]。纷若尘沙。不能洞其根源。而区区逐物。能尽照哉。况有能分别之心。是谓人执。有所分别之理。是谓法执。二执并与。众咎斯作。虽勉强为善。而叛道愈远矣。呜呼。宋儒失本求末。认末为本。其颠倒若此。岂曰大本之能立耶。

世儒谓太极有动静。是以太极为有生也。谓五常为性。是以性为有相也。既局於有。即有人我。有美恶。有爱憎。有去取。乃分别而修习之。以归於善。皆生灭法耳。故虽曰无思。实有思也。虽曰无为。实有为也。其用止可以奉天而治人。未可以离人而入天。

老庄祖昔之无。是未能超无也。厌今之有。是未能超有也。见既局於有无。乃思去今之有。归昔之无。由是堕肢体。黜聪明。绝圣智。弃仁义。以修混沌之术。皆生灭法耳。故虽曰无思。非真无思也。虽曰无为。非真无为也。其用。止可以离人而入天。未可以离天而入圣。

或曰。庄生之学。非堕於无也。其言曰。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既曰。未始有夫未始有无。则超於有无矣。非真性而何哉。曰非也。庄生不能离有无之见。故穷有以入无。穷无以入无无。穷无无以入无无亦无。虽能深入重玄。而总之舍有取无。认无之极者为至。是终不能出无也。故其言曰。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加矣。非局於无而何。且论性而必索之於未形未气之先。则必失之於已形已气之后。是偏认寂寞者为性也。非局於无而何。或曰。庄生非以寂寞为性也。彼推极於未始有物之先者。以无物之先。性体始见耳。曰悟性者。物即是性。何妨见於有物之后。虽有物未始有物也。迷性者。性即成物。何能穷於无物之先。虽无物是亦物也。譬之镜焉。镜之体非影也。影之体即镜也。智者即影以识镜。识镜则不论影之有无矣。迷者执影以为镜。或闻影之非镜也。则执无影以为镜。或闻无影之亦非镜也。则更执无影之前以为镜。若是可以得镜乎。庄生之说。大率类是。故曰。局於无而已。

或曰。庄生非以寂寞为性也。所以必推极於未始有物之先者。乃穷万化之所自出。是即所谓性也。曰万化根源。不出一心。故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今求之未始有物之先。则愈求而愈远矣。夫未始有物之先。乃前劫之末。空劫是也。此界虽绝无形相。而一气浑沦。默运不息。从微至着。生地生天。老庄即此空界。名之曰虚无。亦名之曰无极。即此一气。名之曰太极。亦名之曰太乙。谓天地生於一气。谓一气生於空界。遂执此空。以为万化之根源。一真之实性也。殊不知此空。从前坏劫而成。是有生也。天地既生之后。遂失其空。是有灭也。有生有灭。一幻妄法耳。安得为万化之根源乎。又此一气。非生於空也。乃从无始劫来。生生不息。阖辟不穷者也。学人若能於此。达其生生之本。则三界万法。实非他物。今古可以一贯。有无可以不二。今庄生乃谓气生於空。则失之远矣。故曰。认寂寞为性者也。

宋儒曰。庚桑子一篇。都是禅。其他篇亦有禅语。但此篇首尾都是。呜呼此宋儒之所谓禅也。岂识禅哉。夫庄生之学。自谓穷玄极妙。而要其旨归。不过安於虚无自然。以为极致。夫道超有无。离於四句。则言虚无者。非道也。乃其境也。彼欲习虚无以合於道。而虚无翻为窠臼矣。道无有自。云何有然。随缘而然。然而非自。则言自然者。非道也。乃其机也。彼欲习自然以合於道。而自然翻为桎梏矣。此庄生之所以为外学也。若吾释之学则不然不以有心取。不以无心合。其要在圆悟一心而已。悟此一心。则主宰在神机之先。不必言顺其自然也。运用在有无之表。不必言返於虚无也。聪无不闻。而非骈於聪也。明无不照。而非枝於明也。智无不知。而非伤於凿也。圣无不通。而非淫於艺也。岂局局然守其昏默。一以是终云乎哉。

宋儒曰。佛氏将老庄文饰其教。此宋儒之妄也。彼老庄以太极之先为无。以太极之后为有。以无为是。以有为非。则有无之见未消。是非之情未泯。即此便为轮回之根。虚妄之本。而况欣之厌之。取之舍之乎虽自谓游虚合漠。体道之极。而堕於虚无之狱。缚於自然之缰。因成有为。果招有漏。以之拟禅。不犹河伯之望海若哉。宋儒乃谓佛氏将老庄文饰其教。则何其敢於诬佛也。且佛说诸经。俱在老庄之先。岂佛先取老庄文饰之欤。自汉以来。诸经迭至。文虽由译。义实出梵。岂译师自取老庄文饰之欤。译经院内。群英毕集。有译语者。有笔授者。有证义者。岂容一人私取老庄文饰之欤。一经梵本。或更数译。有前师之略。后师得据梵本而详之。前师之悞。后师得据梵本而正之。岂容一时妄取老庄文饰之欤。但译梵成华。必用此方言句。而此方谈道之书。老庄为最。故多取其文。而意义甚殊。不可不察。如老庄言无为。我佛亦言无为。老庄言无己。我佛亦言无己。老庄言道德。我佛亦言道德。讵可比而同之哉。

昔惠子造指物论。强辩以齐万物。庄子非之。乃作齐物论。其旨在舍己而因物。则物自参差。我自齐平矣。此庄子近道之论也。然惜未能竟其旨。夫物之不齐者。妄形也。见物之不齐者。妄情也。以理破情。则无不齐之见。以性夺形。则无不齐之形。譬如陶家取土作种种器。迷者执器之形。则万状乃分。智者达器之质。则实唯一土耳。今徒欲舍己。而己之情未破。徒欲因物。而物之形未虚。安得为究竟之论哉。

庄生安时处顺。视生死为一条。能齐生死而已。未能忘生死也。未能忘生死。又安能无生死哉。其言曰。父母於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於人。不啻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是知其不可逆而安之也。其能忘生死乎。若吾释之学则不然。一真恒寂。生而无生也。妙体常存。死而无死也。生乃幻生。生即不生也。死亦幻死。死即不死也。夫如是直谓之无生死可也。岂但曰人之不能胜天也。而安之哉。

问。经言众生界起於无明。若无明未起。则浑然一真。无诸众生世界乎。曰。经约理而究其所从。谓依正二报。由业而有。业由无明而有。无明依真如而有。然无明实无始起之时。经云。妄原无始是也。问妄既无始则是本来有妄乎。曰。真之与妄。二俱无始。而真体不变。妄体全虚。故曰。本来无妄。又妄依真有。不可谓真依妄有。如炷与光。虽无前后。而光必依炷有。故曰。本来无妄。

问。真如一而已。何以分为诸众生。曰。有分未分者。局於形者也。真如超於形矣。有一不一者。囿於数者也。真如超於数矣。岂有时为一统体之真如。有时为各具之真如哉。盖众生各具者。即具此法界之全体。法界全体者。即全此众生之各具。就其不变之体而言之。未尝异也。就其随缘之用而言之。未尝同也。体不离用。同而异也。用不离体。异而同也。无始以来。本自如是。而求其何以分。果可得乎。

空谷隆。作尚直编。中间谓宋儒之学。皆出於释。今诸儒之书具在。果得之於释乎。若谓诸儒之所得。即释氏之道。则非独不知儒。且自不知释矣。如太极一图。彼谓得之於释氏。夫太极图。原是儒家要旨。释氏得而藏之。转授濂溪。则濂溪正获其家之故物。岂为窃我释之学哉。如伊川见僧出堂。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此矣。此乃伊川因见僧而自见其礼乐。岂为窃我释之学哉。即谓其着述之语。间用内典。似得之於释。不知文同而理实迥别。若执此以为儒出於释。则释典用儒语为尤多。亦将谓释出於儒乎。至於力诋晦庵。事无实据。不过私揣其意。而曲指其瑕。语激而诬。非平心之论也。空谷之所养可知矣。

佛氏论性。多以知觉言之。然所谓知觉者。乃灵光独露。迥脱根尘。无待而知觉者也。阳明倡良知之说。则知待境起。境灭知亡。岂实性之光乎。程朱论性。直以理言之。谓知觉乃心。心中所具之理为性。发之於四端为情。阳明之良知正情也。即欲深观之。则此情将动未动之间。有灵灵不昧。非善非恶者。正心也。岂实性之理乎。大都阳明之学。主之以儒。而益之以禅。故觉其精深敏妙。惊骇世俗。而不知止坐此昭昭灵灵之中。此昭昭灵灵者。乃晦庵已拣之砂。而释氏深呵为生死本者也。乃以之睥睨今古。夸为独得。不亦谬乎。

龙溪近溪二老。讲阳明之学。而多用禅语。非有得於禅。乃以儒解禅也。以儒解禅。禅安得不儒哉。然自为他家语。无足怪者。至卓吾乃谓二老之学。可当别传之旨。凡为僧者。案头不宜少此书。此何异唤钟作瓮乎。昔人借禅语以益道学。今人反借儒语以当宗乘。大道不明。群盲相惑。吾不知冥冥之何时旦也。

宗门语。如盘中珠。宛转横斜。冲突无常。未可捉摩。岂容注释。近见二三大匠。多引宗注教。引教注宗。祖师心印。委於荒丘矣。或问宗是佛心。教是佛语。何故不许相通。曰。宗教一理。岂不相通。明宗而背教。即同魔说。演教而迷宗。止成戏论。要在闻言悟旨。切休滞语生情。非独宗门语不可指注。而依经解义亦名佛冤矣。

佛语精微广大。不可测识。即使地上圣人。分座演说。人人各殊。难有一人得佛密意。虽不得佛密意。要皆不违於佛。故疏经者。不妨各出一见。互相发明。要在纲宗不失。不违於佛而已。岂必古之为非。今之为是。人之为非。我之为是哉。唐宋弘经大士分疏诸经。其传至今日者。虽未必其合佛意与否。而考其大旨。皆所谓不违於佛者也。初学之士。借之以为阶为梯。亦何不可。第深造神理。顾其人何如耳。国朝嘉隆以前。治经者类皆胶守古注。不敢旁视。如生盲倚杖。一步难舍。其陋不足观也。万历间。雪浪起而振之。尽罢诸疏。独演经文。遂为讲中一快。然而轻狂之士。强欲效颦。妄逞胸臆。率尔灾木。其违经叛圣之害。岂止於陋而已哉。

少室心印。岂落文彩。古人聊为接引之计。始挂唇吻。然皆浑朴简直。刻的示人。非夸会逞能。外饰观美而已也。后世即大不然。雕章琢句。攒花簇锦。极意变弄。各竞新奇。岂独淫巧之意。乖衲僧之本色。而理因辞晦。道以言丧。欲其一言半句之下。触发灵机。不亦难乎。

一士人谓师曰。月上纸窗。急取蒲团对之。别是一番境界。师曰。月未上窗时。境界在甚么处。士曰无。曰月落窗后。境界又在甚么处。士亦曰无。曰。前后既无。中间岂有。祇如月正上窗时。不起念取相。境界又在甚么处。士曰。斯则不见有月窗。安知有境界。曰。是知此境界。决不在人边。以无月窗。则无境界也。亦决不在月窗边。以无人则无境界也。月窗与人。既各各无。合之又岂能有。则此境界。直如龟毛兔角。但以妄念分别。故虚妄有生耳。非特此也。身心世界。以及一切荣辱利害。死生祸福。无不若此。公能於此勘破。则心境都泯。常光本圆。於无境界之中。有真境界。本无去来。亦无显晦。诸佛证之。强号涅盘。又岂剎那光景。所能恍惚其万一哉。

问。参禅须是起疑情。疑情发不起时如何。曰。此是近日学人通病。夫疑情不起。只为生死之心不切耳。诚能如处朽宅。歘然火起。唯有一门。更无别路。安得不疾驰而竞出哉。故一分切。则一分疑。十分切。则十分疑。未有切而不疑。亦未有疑而不悟者也。第疑情之发。出於切心。非可拟议造作而强之发也。譬如父母之丧。忽然闻讣。仰天一号。寸肠几绝。又安用拟议造作而强之哉。若稍有强之之心。则悲哀之情反澹矣。寿昌先师尝曰。某当初全不晓得参禅。一日因阅传灯。尚未终卷。便尔陡生疑闷。寝食俱忘。历八个月。忽然打破漆桶。今日诸人各各拟议。如何下功。如何策进。虽拟议得十分仔细。不知其已添几重障碍了也。

做工夫三字。已是不得已而言之。早是埋没诸人了也。况如今日之谆谆乎。今日诸兄弟不是不识做工夫。正病在讲之太详。识之太早。非预意以迎之。则先念而避之皆偷心也。古之为师者。但苦其钳锤。巧其逼拶。使慕道之士。不识不知。而其情自激。其神自奋。果敢直前。有欲罢不能之意。由是忽然撞着。而大事毕矣。故吾尝谓参禅一念。如李将军箭。精神踊跃。射石没羽而已。亦不知其何以至此也。若稍有拟议之心。弗克入矣。今之参禅者。皆拟议射石者也。弗入则咎其拟之弗精。不大瞶瞶乎。

问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只如今教人看话头。正是系念。正是情生。如何免得业因羁锁去。曰丝毫情见。不免轮回。只如今话头尚存。疑情未释。谁许渠出得生死去。但这个系念。这个疑情。又是借世间法。作出世因。圆觉所谓以幻修幻也。到得心路绝处。廓彻无依。则人法双亡。心境俱捐。谓还有系念得么。还有疑情得么。还有业因羁锁得么。是此系念为无念之门。此疑情为忘情之法。乃众生脱凡入圣之大道。而诸圣摄化度生之微权也。诸佛教法。谁不皆然。而独疑於是耶。僧曰。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何尝有系念来。曰。此经紧要在一知字。及其知之。诚无方便。即所谓心路绝处。廓彻无依也。然点着便知底。古今能有几人。既未能即知。则未知之前。岂无方便。经有明文。盍往考之。

问。百丈只教人尽情放下。便如云开日出。岂不直捷。后人教看话头。百计搜寻。无乃太多事乎。曰。果能闻恁么道。便全身放下。诚为省事。然我今教汝放下。还放得下么。假饶放得下。又坐在这放下里。假饶这放下者。亦放得下。又存这放下底知解。假饶不作知解。这不作知解底又放不下也。总之如猿猴上树。舍一取一。所以上代诸师。特出异方便以进之。方便颇多。不止一途。多因是一言半句上看不破。过不得。於是百计搜寻。千翻逼拶。疑情愈苦。鞭策愈急。忽然拶透。举似无从。则生死涅盘。仅同昨梦。菩提烦恼。总属空花。尚有何放不下也。故今人看话头。只是作放下底方便耳。

问。百丈只说透得三句外。便是学人放身命处。后代立起许多门庭。说出许多古怪。总是解心未绝。故有斯事。曰。近日楚中。大有人主张此说。由渠全无悟入。只将六祖坛经。百丈广录。黄蘖心要等书。逐一将知解领略。由是胸中想着一个空寂境界。唤作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至祖师关棙。无由拶破。便谤诸师。上堂小参。拈颂答问。皆是解心未绝。故有斯事。殊不知直透过三句底人。解心既绝。千机顿发。自然七纵八横。天回地转。无滴水而作浪兴波。没寸丝而罗天网地。盖龙象蹴踏。非驴所堪也。

参学之士。工夫逼拶到将悟未悟之际。解心未绝。往往巧见横生。此谓之聪明境界。亦谓之树下魔军。便当尽情剪灭。庶进趋有路。而大事可期。若巧见悉灭。向父母未生前。瞠开正眼。悟则不无。若望衲衣下事。犹隔江在。直须向苦辣钳锤下。陶炼一番。然后透向上之玄关。洞千差之门户。而大事毕矣。

悟之一字。待迷得名。今人将悟字都错认了。将谓有道理可知。方谓之悟。不知既有道理可知。则知道理者。是谓妄识。所知道理。是谓妄境矣。非迷而何。有善知识。见如是说。便谓本性空寂。无许多道理。一切泯绝。方是本地风光。不知有个空寂。便非空寂了也。此知空寂者。是谓妄识。有空寂者。是谓妄境矣。非迷而何。

有一居士。劝师营精舍。师曰。日食一升。夜眠七尺。过劳信施何为。士曰。建置精蓝。先佛遗制。接引来机。菩萨悲愿。何必过为高尚。而成自利之局哉。曰。古人道充德立。方堪垂手。愚钝如贤。而急於接人。有自点耳。况今天下所少者。非精蓝也。为名之囮。为利之罥。润后学之贪。夷前修之化。莫此为甚。吾所以疾驰而不敢一顾者。非违前佛之制。废百丈之规。盖欲以不接接之也。

丧己而为人。吾宁避人而守己。非以守己为贤也。守己犹可以为人。丧己必巧於悞众。是肆其恶也。轻用而多取。吾宁寡取而俭用。非以俭用为贤也。俭用犹可以养廉。轻用必曲於干众。是长其贪也。

士人引古断今。臧否人物。师曰。人物臧否。未易测识。非可以旧案律之。如放君诛君。古未有也。有之自汤武始。若引古断之。则汤武为不臣矣。往来五就。古未有也。有之自伊尹始。若引古断之。则伊尹为不忠矣。是知事有千古之所共是。而今日必非者。亦有千古之所共非。而今日必是者。非独古今也。即使春秋有二孔子。生之世同。处之遇亦同。而仕止久速。必有不同。虽有不同。岂可是非於其间哉。大都见道之士。照用莫测。纵横顺逆。靡不合矩。公唯能得其心。斯可以论天下士矣。

佛氏说唯心。与孔子一贯之旨不同。一贯之旨。意在破随事精察。故曰。吾道一以贯之。乃权语也。若深究之。则一是个甚么。贯又贯个甚么。全心造事。全事是心。如金铸像。像非金外。如镜现影。影在镜中。是即唯心之义也。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正指妄心言之也。解者曰。心岂有出入。特以操舍而言矣。既可操舍。非妄而何。

问。先觉多言三教一理。是不。曰。教既分三。强同之者妄也。理实唯一。强异之者迷也。故就其异者而言之。则非独三教不同。即同一佛教。而大小不同。即同一大乘。而权实不同。盖机既万殊。故教非一端。若就其同者而言之。则非独三教是一。即一切魔外。以及资生业等。皆顺正法。盖理外无教。故教必归理。如此方儒教。乃是此中众生。形生神发。日趋於欲。不约而防之。何所抵止。故圣人因时势。察人情。为之说仁义。立纪纲。化之以礼乐。束之以刑罚。使不乱也。即使佛处震旦国。说经世法。又岂过於周公孔子哉。然众生既束於儒典。执着名相。则名相之区。翻为桎梏之地。岂儒家圣人之意哉。由是老庄出。而说虚无自然之道。使闻者闲旷超越。不为物累。庶几为入道之方便。至於我佛所说。则超人越天之实法。而穷理尽性之实学也。昔夫子所谓予欲无言。而端木氏所谓闻於文章之外者。又岂有异於是哉。是知理一。而教不得不分。教分。而理未尝不一。彼执异执同者。皆戏论也。

今人见诸佛。便作奇特想。於自己。便作下劣想。不知诸佛。只是本分的凡夫。凡夫只是不本分的诸佛。分内珍宝。掉头不顾。分外艰苦。甘自承当。哀哉。

问。达摩印可神光。只是证个无念心体。后人何故又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曰。为渠见不透脱。坐在无心窠臼里。既成窠臼。便非真无心也。所以更须猛着精彩。一脚踏翻。则有心无心。二俱成谤。神光三拜依位而立。证及此也。

或问。顿悟必假渐修。诸师多备言之。唯中峰不许渐修之说。谓习气未除。只是悟心未圆。须力求其彻悟可也。二说未知孰是。曰。悟心既圆。命根顿断。虽有习气未除。但得正见不昧。习气自然渐泯。不可别有修习。譬如伐树者。既断其根。则枝叶虽存。不日消落。不必别有消落之法。若悟心未圆。则命根未断。习气横生。遏治罔效。故须力求其彻悟可也。又详中峰之意。亦非全不许渐修。乃缘当时善知识。才得入头。便云彻证。及乎习气不除。却归於渐修之未到。故中峰吃紧而作是说耳。

西蜀邓豁渠。作南询录。指机寂未发谓之无生。此直一己之僻解。非我佛之正义也。我佛言无生者。因凡夫见法界之内。炽然有生。由是生机起惑。造业招报。轮回不息。无有出期。故我佛说无生之法以破之。谓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四俱不生。则实无生。言有生者。特缘目中有眚。故妄见空花耳。若以机寂未发为无生。则必以机动已发为有生。以机动已发为有生。则无生者。卒至於有生。岂得为真无生乎。

一友晨起。问豁渠曰。睡着一醒。无有妄想时如何。豁曰。这个就是父母未生前。说不得的。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正谓此也。愚谓睡起无想。或落无记。则全体无明也。可指之为本来面目乎。且教中有五无心位。皆无善恶二念。可就指为本来面目乎。至於六祖示明上座者。其旨甚别。当明请法之际。非无记也。当明返照之际。又非无记也。既非无记。则离善恶二念。非本来面目而何。

豁渠曰。睡着不作梦时。便是无善无恶的景界。禅家谓之大寂灭海。学者学此而已。诸佛证此而已。愚谓睡着无梦时。须是识得真主落处。识得真主落处。则不管睡时不睡时。梦时不梦时。皆大寂灭海。高峰枕子落地。证及此也。今直指睡着无梦。谓之大寂灭海。则正认昏住无明为实性矣。非谬而何。

作家相见。机用超越。或赞或呵。不落常格。若以寻常情识揣摩。则远之远矣。昔有婆子。供养一僧住庵。尝使一二八女子送供。一日使女子抱定问曰。正恁么时如何。僧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归。举似婆。婆曰。三年祇供养得一俗僧。令烧庵趂出。其僧竟行无语。此二人颠颠倒倒。一等精灵。婆有参天之机。僧有入地之略。婆有趂象之手。僧有陷虎之谋。故先德拈云。等闲坐断泼天潮。到底身无涓滴水。可谓洞彻腑肠矣。豁渠以俗情揣摩。乃向此僧求过。谓其止除妄情。故遭呵遣。果曾梦见此僧耶。

问。有师云。参禅者。先须看教。识得大意。方可用工。不然。恐堕於邪僻。有师云。参禅不必看教。看教恐增解路。障自悟门。二说未知孰是。曰。或宜看教。或不宜看教。此在机器不同。未可执一而论。如英明之士。何须看教。方可参禅。如愚钝之流。看教尚恐难通。况参禅乎。又或有障重者。必先假教力熏陶。去其粗执。若障轻者。便可单刀直入。何必思前虑后。自生障碍乎。但参禅诚有堕於邪僻。或坐在半途者。此则贵得宗匠接引。非看教者所能自捄也。

问。宗师云。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是否。曰。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此百丈有义句也。汝能识得这独露的否。汝才要识得。早落根尘了也。如光明寂照徧河沙。此张拙有义句也。汝能识得徧河沙的否。汝才要识得。早被云遮了也。大都六祖以前。多是有义句。六祖以后。多是无义句。方便各异。实无优劣。学人参看。须是深求其实。深求其实。则不管有义无义。毕竟卜度他不得。卜度他不得。则疑情自发。疑情既发。则昏散自除。昏散既除。则根尘自落。根尘既落。则灵光自露。灵光既露。则回视有义句无义句。皆如炎天破絮矣。若不深求其实。唯在文字中领略。则虽无义句。如麻三斤。乾屎橛等。皆有义可通。今四家颂古注。少林秘要诸书是也。岂能透向上之关棙哉。

问。净土之说。诸师辨之详矣。然至谓参禅不及净土。此疑未决。曰此在师家。主张净土。故抑扬赞叹。劝归念佛耳。若实论之。决无优劣。参禅要悟自心。念佛亦是要悟自心。入门虽异。到家是同。但参禅到家者。无净土之缘。似为稍异。然心光发明。已与诸佛气分交接。何必净土乎。天上人间。随意寄托。绝诸欣厌。何不净土乎。况欲亲近供养诸佛。亦祇在一转念之间而已。何难净土乎。或曰。两途到家。诚为不异。但参禅未悟者。止滞人天。念佛未悟者。尚可往生。以此校之。似参禅不及念佛耳。曰。未悟往生者。必念佛极其诚切。若参禅者。亦如彼之诚切。则虽止滞人天。取悟不远。再出头来。慧根顿发。超证菩提。未可限量。念佛而未悟者。虽得往生。终堕疑城胎狱之中。俟其情识陶尽。始得见佛。岂可胜於参禅者乎。盖禅净二门。应机不同。而功用无别。宜净土者。则净土胜於参禅。宜参禅者。则参禅胜於净土。反此。非唯不及。必无成矣。学者宜善择之。

问。永明四料拣。谓净土可以无禅。禅必不可无净土。似参禅不及净土矣。曰。永明四料拣。亦是抑扬赞叹。劝归念佛耳。若实论之。有禅而习气尚重者。固有阴境可虞。然其功在平日。常加提醒。使佛知见不昧而已。非以靠着净土也。念佛而得见弥陀。诚不愁开悟。然未见之前。岂无阴境可虞哉。盖正见未开。则阴境不破。阴境不破。则业障难脱。虽弥陀悲愿摄受。其如盲者之不见日何哉。故未悟往生者。特百中之一二耳。

问。参禅兼修净土。可乎。曰。参禅之功。只贵并心一路。若念分两头。百无成就。如参禅人有一念待悟心。便为大障。有一念恐不悟心。便为大障。有一念要即悟心。亦为大障。况欣慕净土诸乐事乎。况虑不悟时不生净土。已悟后不生净土乎。尽属偷心。急加剿绝。可也。但於正参之外。一切礼佛念佛等。随缘兼带。任运不废。如寻常穿衣吃饭焉。则净土乃不兼而兼矣。若大事发明之后。志欲亲觐诸佛。或接引群机。发愿往生。无有不可。盖无生而生也。

诸法虽多。穷於有待。凡有待者。即知是妄。如空不自空。待色而空。色不自色。待空而色。待空而色。色果色乎。待色而空。空果空乎。即此推之。则知若今古。若大小。若美恶。若真妄。无不皆然。俱无自体。又共待一念。而后能成立者也。如一念不生。则诸法共无所待。共无所待。则各亦无所待。各无所待。则诸法虽森然布列。皆无待之光。实相之印也。故曰。一人成佛。墙壁瓦砾。亦皆成佛。

诸法穷於有待。固知是妄。若天机深者。因其有待。即知无我。如我本无我。待人有我。人本无我。待我有人。又如一本无我。待二成一。二本无我。待一成二。因其无我。所以有待。因其有待。益见无我。即此推之。则若身若心。若人若物。以及天地之覆载。虚空之寥廓。总之一无我之通光也。既总之一无我。则我不必廓之以容物。而已无非物。物不必会之以归己。而物无非己。明此者谓之圣学。昧此者谓之外道。证此者谓之圣人。失此者谓之凡夫。三教圣人。设教不同。而所以必同者。此无我也。孔子证之。故曰绝四。绝四者。一无我也。孔子之后。唯颜氏能克己。克己为近之。故曰。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至孟氏则主之以我。主之以我。而无我之血脉断矣。虽道性善。称仁义。岂得为孔子之徒哉。盖仁义虽善。皆以无我成其德。使其我有我。则必强物以狥我。物有我。则必丧己以狥物。而所谓仁义者。非伪则偏也。纵曰不伪不偏。而勉强与外者。心非所安。谓之能仁义可乎。世儒不知我与物皆无我。而执之为实。坚不可破。乃曰我学孔我学孔。益悖矣。

问。诸子论性。如何折衷。曰。荀卿言性恶。杨雄言善恶混。韩愈言性有三品。宋儒非之。谓其以气质论性是也。唯孟轲言性善。东林谓其指本然之善。不与恶对。朱晦庵亦曰。此语却是。由是五百年来。儒者宗之。无敢违越。唯间有治释氏之学者。不以为然。我兹不敢以释辨儒。姑就儒语辨之。如孟轲之辨性善也。以水性之必下。喻人性之必善。则所谓善。非本然之善。乃与恶对之善也。既与恶对。则与荀杨诸论有何别乎。盖四子之论性。皆指其用而已。譬之水焉。善则水之下行也。恶则水之上行也。善恶混。则兼上下也。三品。则上下而兼不上不下也。用有四种之殊。故论者亦有四种之殊。倘能识水之体。则不离四种。亦不即四种。而四种之论。不攻而自破矣。或曰。释氏云。随缘不变名性。是合体用名之也。曰不变。表性体之德。非直指性体也。如摩尼之珠。具有随缘不变之性。讵可指随缘不变为珠体哉。或曰。昔荷泽发明性体。以知为宗。圭峰称其独得珠体。是否。曰。以知论性。犹以光明论珠。是亦表珠体之德也。况体具寂照二德。知则专言其照。表德亦自不备。必为之解曰。空寂之知。则备矣。或曰。傅大士作颂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杜顺和尚作颂曰。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二大士从用指体。不识能尽显否。曰。二大士尽力敷宣。祇从旁敲。终非正指。或曰。师具甚么眼。三教圣贤。尽皆检点。请师直指出看。曰。此体非独元贤不能指出。即释迦老子。也祇得掩室摩竭。维摩老子。也祇得杜口毗耶。盖无言可说。无理可伸。所以一切诸佛诸祖虽旁敲曲显。费尽舌头。其於本体。实未尝动着半毫也。

一念不生。则全体湛然而不失。一念暂生。则间关万里而难寻。一念不生。则四圣之位无所立。一念暂生。则六凡之影不可逃。一念不生。则我大而虚空为小。一念暂生。则我小而微尘亦大。一念不生。则根尘皆徧於法界。一念暂生。则根尘各局於本位。一念不生。则耳目互用。依正交融。一念暂生。则耳目分司。依正永判。一念不生。则数不能拘。报不能及。一念暂生。则吉凶异域。苦乐殊途。一念不生。则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一念暂生。则疾而不速。行而不至。一念不生。则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一念暂生。则动而不敬。言而不信。一念不生。则空色双泯。见化为性。一念暂生。则空色敌立。性化为见。一念不生。则世界可移。虚空可殒。一念暂生。则微尘亦碍。一膜生障。是此一念者。乃生死之根核。亦涅盘之康庄。人能铸有念而成无念。则成佛尚有余事乎。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九

猜你喜欢
  肇论疏卷上序·元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卷下·佚名
  卷三·佚名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峨山僧自治刍议(注一)·太虚
  劝助品第四十·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佚名
  卷第三十·佚名
  附录·真歇清了
  舒州投子青禅师语录序·投子义青
  卷六·佚名
  善友品第二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二集卷六十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六十四古今体八十四首【丙子五】恭奉皇太后御园观荷之作快雨刚逢此快晴尽驱炎暑晓凉生承欢日爱三庚永【是日初伏】及节花看五沃擎徼露延年金掌胜度风凊夏玉阶清云龢笙是双成按岁岁筹添海屋盈

  • 列传第五 景穆十二王上·李延寿

    景穆皇帝十四男:恭皇后生文成皇帝;袁椒房生阳平幽王新成;尉椒房生京兆康王子推、济阴王小新成;阳椒房生汝阴灵王天赐;乐良厉王万寿、广平殇王洛侯母并阙。孟椒房生任城康王云;刘椒房生南安惠王桢、城阳康王长寿。慕容椒房生

  • 卷六十四·志第十六·河渠一·宋濂

        ◎河渠一   水为中国患,尚矣。知其所以为患,则知其所以为利,因其患之不可测而能先事而为之备,或后事而有其功,斯可谓善治水而能通其利者也。昔者禹堙洪水,疏九河,陂九泽,以开万世之利,而《周礼·地官》之属,所

  • 客座赘语序·顾起元

    余顷年多愁多病,客之常在座者,熟余生平好访求桑梓间故事,则争语往迹近闻以相娱,间出一二惊奇诞怪者以助驩笑,至可裨益地方与夫考订载籍者,亦往往有之。余归置于耳,不忍遽忘于心,时命侍者笔诸赫蹄,然什不能一二也。既成帙,因命之

  • 卷八·王明清

    ●卷八○陈举摘鲁直塔记贬宜州,举复以进青蛇青钱罚俸黄太史鲁直本传及文集序云:“太史罢守当涂,奉玉隆之词,寓居江夏,尝作《荆南承天寺塔记》。湖北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指,采摘其间数语,以为幸灾谤国,

  • 第八九禀光绪二十年四月廿七日一一二一七-六·佚名

    户粮税总书朱琛,议废庄书,改由户书办理催收具禀案下户粮税总书朱琛,为禀请示遵事。缘本邑清理田赋案内,奉宪札,饬议设庄书一条,以为稽查逃粮、越占情弊等因,当经各前宪,谕令吕登瀛等,先后承充在案。嗣因光

  • 八一○ 广西巡抚姚成烈为查无《青霞集》等空格书事致军机处咨文·佚名

    八一○ 广西巡抚姚成烈为查无《青霞集》等空格书事致军机处咨文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初六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巡抚广西等处地方 提督军务姚<成烈>为札行事。据广西布政使朱椿、按察使富躬会详称:乾隆四十六年正

  • 第十章 三十年代·林语堂

    北京大学的教授出版了几个杂志,其中有《现代评论》,由胡适之为中心的若干人办的;一个是颇有名气的《语丝》,由周作人,周树人,钱玄同,刘半农,郁达夫等人主办的。胡适之那一派之中包括徐志摩,陈源(西滢),蒋廷黻,周甦生,陶孟和。说来也

  • 隋纪三 高祖文皇帝中开皇二十年(庚申、600)·司马光

    隋纪三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庚申,公元600年) [1]春,二月,熙州人李英林反。三月,辛卯,以扬州总管司马河内张衡为行军总管,帅步骑五万讨平之。 [1]春季,二月,熙州人李英林率众造反。三月,辛卯(初二),隋文帝任命扬州总管司马河内人张衡为

  • 选举一○·徐松

    试判一作书判拔萃科太祖建隆三年八月二十三日,诏曰:「书判拔萃,历代设科,顷属乱离,遂从停罢。将期得士,特举旧章,宜令尚书吏〔部〕条奏以闻。」 九月十六日,有司上言:「准《选举志》及《通典》,选人有格,未至而能试判三条者谓之

  • 第十五章 11·辜鸿铭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辜讲孔子说:“如果对未来毫无概念,则不到日落黄昏就会感到后悔莫及了。”

  •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知礼

    四明沙门知礼集此大陀罗尼。忝自髫年便能口诵。且罔谙持法。后习天台教观。寻其经文。观慧事仪足可行用。故略出之诚堪自轨。然智者所立行仪。总有四种。何等为四。一曰常坐。即文殊问经一行三昧也。二曰常行。即般舟

  •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卷上·佚名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唐 不空译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卷上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监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弟子上都草泽

  • 卷二·聂先

    续指月录卷二六祖下十八世临济宗庆元天童密庵咸杰禅师闽之福州人。族姓郑。母梦庐山老僧入舍而生。自幼颖悟。出家后究心禅理。不惮游行。徧参知识。后谒应庵华和尚於衢之明果。华孤硬难入。屡遭诃。一日华问如何是正

  • 金陵物产风土志·陈作霖

    清末陈作霖撰。一卷。凡《植物品考》、《动物品考》、《矿物品考》、《食物品考》、《用物品考》五篇。记叙金陵(今南京)农业、畜牧业、食品业、印刷业、纺织业等历史与生产情况。为金陵地方志一种,与《金陵通纪》、

  • 三水小牍·皇甫枚

    传奇小说集。唐皇甫枚撰。原三卷,今本二卷。枚字遵美,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曾于懿宗、僖宗两朝任官,咸通末任汝州鲁山令。僖宗出奔梁州,赴调行在,后梁开平四年(910)旅居汾、晋撰此书。三水为安定属邑,故以名书。《

  • 林和靖诗集·林逋

    又作《和靖诗集》。诗别集。北宋林逋(969—1028)撰。四卷。附拾遗一卷,附录一卷。逋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居西湖孤山, 绝仕, 终生未婚,与梅花、仙鹤为伴,有“梅妻鹤子”之说,卒谥“和靖先生”。史称其稿成则

  • 也是录·邓凯

    一卷。明末清初人邓凯撰。邓凯,江西吉安人,又名弘智,字无可,号药地和尚、是非和尚,生卒年月未详。唐王时,邓凯随杨廷麟、刘同升、万元吉等起兵,功授江西总兵。清军破赣州后,邓凯潜入云南,被永历授为扈从总兵,加督都同知衔,守卫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