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四

通謚烈愍諸臣(上)

廣寧副總兵頗廷相,籍貫未詳;萬曆四十六年,大兵破撫順,赴援戰歿(見明史及輯覽)。

參將蒲世芳、遊擊梁汝貴,籍貫俱未詳;萬曆四十六年,大兵拔撫順,並從總兵張承蔭赴援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遼東副總兵官于化龍、參將高貞從、遊擊于守志、守備何懋官,籍貫俱未詳;萬曆四十六年,俱從總兵馬林出三岔口,與大兵戰於尚間崖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廣平副總兵鄒儲賢,籍貫未詳;萬曆四十六年,大兵圍清河,儲賢固守,率親丁戰於城南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廣平參將張旆,籍貫未詳;萬曆四十六年,與副將鄒儲賢同守清河城,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總兵官趙夢麟、保定總兵官王宣,俱榆林人;萬曆四十六年,佐杜松出師撫順,與大兵戰於薩爾滸,陣歿(見明史及輯覽)。

瀋陽總兵官尤世功,榆林人,天啟元年,大兵破瀋陽,總兵賀世賢兵敗,往援,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宣撫使都司僉書秦邦屏,忠州人;天啟元年,調援瀋陽,與大兵戰渾河,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鎮武總兵官、都指揮使劉渠,保定人;天啟元年,提兵援西平,遇大兵於平陽,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閭陽總兵官祁秉忠,西寧世襲土司;天啟元年,援西平,兵敗平陽,被重創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將劉徵,籍貫未詳;天啟元年,大兵破平陽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參將黑雲鶴,籍貫未詳;天啟元年,大兵克西平堡,戰敗被殺。

遼東副總兵麻承宗,朔平右玉人,總督貴子。天啟元年,與大兵戰敗於沙嶺,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援勦總兵官童仲揆,南京人;天啟元年,大兵破瀋陽,戰死渾河(見明史及輯覽)。

援勦總兵官陳策,籍貫未詳;天啟元年,兵敗渾河,與童仲揆同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戚金、參將吳文傑、遊擊周敦吉、都司袁見龍、鄧起龍、守備雷安民,籍貫俱未詳;天啟元年,大兵戰於渾河,兵敗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雲南都司張名世,山陰人;以都司戴罪北邊立功。天啟元年,統浙兵三千人,與大兵戰於渾河,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永平同知陳輔堯,揚州人;天啟元年,以轉餉出關,大兵破瀋陽,左右以輔堯無守土責,勸之去。輔堯曰:孰非封疆臣,何去為?拔刀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援遼總兵官梁仲善、副總兵朱萬良,籍貫俱未詳;天啟元年,大兵攻遼陽,出城迎戰,軍敗皆死(見明史及輯覽)。

四川都司僉書張神武,本姓陳,新建人;坐事論死,薦起從征遼左;天啟元年,率親丁與大兵戰於遼陽,孤軍無援,盡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前鋒副將魯之申,籍貫未詳;天啟五年,襲大兵於耀州,敗死(見明史及輯覽)。

參將李承先,藺州人;天啟五年,率師襲耀州,兵敗死(見明史及輯覽)。

援遼副總兵駐劄三屯營張拱微,神木人;崇禎二年,與大兵戰,歿(見明史及輯覽)。

山海北路援遼副總兵官惟賢,籍貫未詳;屢著戰功。崇禎二年,與大兵戰遵化,陷陣中箭死(見明史及輯覽)。

遊擊張奇化,籍貫未詳,奮勇陷陣,膽略絕人。崇禎三年,與副總兵官維賢,同戰死遵化(見明史及輯覽)。

遵化參將李檟(一作樌),大同人;性忠勇,每戰輒先。崇禎二年,大兵入遵化,陷陣死(見山西通志)。

遵化(一作大同)參將周鎮,遵義人,崇禎二年,與滿桂拒大兵蘆溝橋,戰死,舉家殉節(見貴州通志)。

京營副總兵申甫,雲南人;以金聲薦,擢授職。崇禎二年,大兵薄蘆溝橋,統兵出戰,中流矢死,一軍七千餘人盡歿(見明史及輯覽)。

良鄉知縣黨還醇,三原人,居官有善政。崇禎二年,大兵攻良鄉,乘城拒守;城破,力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灤州知州楊燫,銅仁人;崇禎二年,大兵破灤州,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漢兒莊副總兵葉應武,龍遊人;崇禎二年,從軍戰歿於文安縣,妻趙氏從之殉節(見浙江通志)。

山西右布政使管永平兵備鄭國昌,邠州人;崇禎三年,大兵破永平,自縊城上,妻從死,闔門殉節(見明史及輯覽)。

永平知府張鳳奇,陽曲人;崇禎三年,大兵克永平,仰藥死,合門俱自縊(見明史及輯覽)。

【第 47 頁:版面影像】

揚武營中軍參將呂鳴雲,山海衛人;崇禎三年,大兵破永平,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將張吉甫、滿庫、王之敬,籍貫俱未詳;崇禎四年,大兵次錦州長山,吉甫等兵敗,戰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遊擊李維鸞,遼東人;崇禎六年,隨總兵黃龍守旅順,自焚其家屬,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保安守備徐國泰,上虞人;崇禎七年,城破,血戰觸石死;妻薛氏、妾王氏,闔門十三人殉之(見浙江通志)。

鎮守東江總兵官都督僉事沈世魁,遼東人;守旅順。崇禎十年,皮島破,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協鎮東江總兵官左都督金日觀,浦江人;屢著戰功,崇禎十年,大兵攻皮島,相持七晝夜,力不支,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楚繼功,籍貫未詳;崇禎十年,與金日觀守皮島,陣歿(見明史及輯覽)。

薊遼總督中軍副總兵魯宗文,長清人;總兵欽子。崇禎十一年,從總督吳阿衡,與大兵戰於牆子嶺,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深州知州孫士美,上海人;崇禎十一年,大兵至深州,力守三日,城破,自刎於角樓。父訥,同時自縊。一家從死者十三人(見明史及輯覽)。

吳橋訓導劉廷訓,通州人;崇禎十一年,大兵至吳橋,知縣李綦隆縋城走,廷訓誓眾堅守三晝夜,中流矢,束胸力戰,又中六矢死(見明史及輯覽)。

倒馬關參將周甘雨,行唐人;崇禎十一年,兄弟堅守行唐,大兵破城,死之(見畿輔通志)。

宣府參將張巖,陽和人;崇禎十一年,從盧象昇戰歿於鉅鹿(見山西通志)。

山東督糧道參議鄧謙,孝感人;崇禎十一年,大兵臨濟南,議拒守戰於城上;明年,城破,被執,不屈死。母莫氏(一作黃氏),不食死。季父有禎,同死節;族戚傔從死者四十餘人(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楊振,義州人;崇禎十三年,大兵圍松山,振率師往援,遇伏,被執,令往說降,傳語城中堅守,被殺(見明史及輯覽)。

宣府總兵官楊國柱,義州人;崇禎十四年,率師救錦州,至松山,遇大兵,突圍,中矢死(見明史及輯覽)。

遼東監紀同知袁國棟,青陽人;崇禎十四年,守禦松山,中流矢卒(見盛京通志)。

薊州兵備道張名世,馬邑人;為經略洪承疇所器重,請為監紀參軍,大兵入境,守城不支,力戰死。子啟元,同歿於陣(見山西通志)。

前鋒左營(一作松山)副總兵朱文德,義州人,家錦州;協守松山,捍禦甚力;崇禎十五年,大兵破松山,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大同副總兵焦,大同後衛人;崇禎十五年,奉命東援,戰歿於山海關(見山西通志)。

整飭河間兵備道僉事趙珽,慈溪人;崇禎十五年,大兵破河間,一門十四人同死節(見明史及輯覽)。

河間知縣陳三接,文水人,治縣有聲。崇禎十五年,大兵臨城,三接巷戰死,妻武氏自縊死(見明史及輯覽)。

永清知縣高維岱,昌邑人;崇禎十五年,視事甫旬餘,大兵破城,死節,一門殉之(見明史及輯覽)。

守備牛文科,任縣人;崇禎十五年,大兵攻任縣,力戰死(見畿輔通志)。

吏部文選郎中李其紀,清豐人;崇禎十六年,大兵破清豐,被執,不屈受刃死(見明史及輯覽)。

臨清參將柳毓融,博興人;崇禎十五年,與大兵戰於臨清,兵敗死(見山東通志)。

臨清榷關戶部郎中陳興言,漳浦人;崇禎十五年,大兵至,極力備禦;援不至,臨清破,肅坐堂上,面中兩刃死(見明史及輯覽)。

天津參將賀秉鉞,泰寧左衛人。崇禎十六年,以扶父喪至臨清,遇大兵,巷戰竟日,矢盡,被執殉之。

兗州副總兵丁文明,義烏人;崇禎十五年,兗州破,與知府鄧錫藩等同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濟寧兵備道參議王維新,廣宗人;崇禎十五年,大兵薄兗州,維新分門死守,城破,力戰,被二十一創死(見明史及輯覽)。

山東協理海防道僉事樊吉人,內黃人;崇禎十五年,由滋陽令擢任未行,大兵破城,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臨淄知縣文昌時,全州人;以廉慎得民。崇禎十五年,大兵東下,極力拒守,城破,闔門自焚(見明史及輯覽)。

總兵官張登科、和應薦,籍貫未詳;崇禎十六年,馳扼順義牛欄山,與大兵戰於螺山,登科、應薦陣歿(見明史及輯覽)。

遼東前屯衛總兵官李輔明,遼東人;崇禎十六年,大兵薄寧遠,輔明馳救,軍敗,力戰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撫標守備張爾墊,大同人;崇禎十六年,都城戒嚴,令為前鋒,戰死於蘆溝橋(見山西通志)。

大同參將吳希稷,連城人;崇禎十六年,赴援京師,戰死蘆溝橋(見福建通志)。

禮科都給事中沈迅,萊陽人,里居,結砦自衛。崇禎十六年,大兵至,破砦,闔門死。弟迓與迅俱殉(見明史及輯覽)。

前屯衛副總兵楊倫,本衛人,以拒守歿於陣(見盛京通志)。

以上封疆殉節諸臣八十六人(附入祠士民四人)。

左都督劉岱,陝州人,以外戚世襲職,京師陷,全家焚死(見明史及輯覽)。

左都督劉文耀,宛平人;新樂侯文炳弟。分守永定門,馳至渾河,與賊戰,敗績,京師陷,母杜氏登樓,女及子婦隨之,俱先縊死,文耀投井死(案劉文炳,本朝賜謚忠恪,見畿輔通志)。

副總兵賀珍,保定人;甲申守平則門,闖賊至,率千騎力戰,陷陣死(見畿輔通志)。

戶部郎中徐有聲,金壇人;督儲大同,回管神樞營草場,京師陷,被執不屈,支解死(見明史及輯覽)

錦衣衛都指揮僉事魏師貞,魏縣人;都城陷,服命服,拜闕自焚,一家俱投火死(見畿輔通志)。

神機營參將高鍟,榆林人;闖賊犯闕,闔門俱焚死(見明史及輯覽)。

戶部郎中周之茂,麻城人;先遷淮安知府,未任,諭罷。在京,辨復原職候補。都城陷,為賊搜得,使跪,不屈,折臂死(見明史及輯覽)。

保定知府何復,平度州人。崇禎十七年,闖賊攻城,時復新任,冒險入境,與邵宗元禦七日,捍火箭,中城樓,被焚死(見明史及輯覽)。

平涼通判張維綱,清苑人;崇禎十七年,守保定城,及陷,被執,罵賊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保定中軍守備楊(一作梁)儒秀,籍貫未詳;崇禎十七年,守城力戰,歿於陣。妻杜氏投水死(見明史及輯覽)。

工科都給事中尹洗,安肅人;左遷福寧道參政,歸保定。崇禎十七年,闖賊至,分守西城,及陷,被執,罵賊見殺(見明史及輯覽)。

保定守備張大同,籍貫未詳;崇禎十七年,守保定城,力戰死。其子之坦(一作垣),同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

分巡大名兵備道副使(一作知府)朱廷煥,單係人;大名陷,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進士張羅俊,清苑人;崇禎十七年,賊至,兄弟誓死捍禦,分守東城,用砲擊賊,連三晝夜,焚殺甚眾;督師李建泰通賊,城陷,罵賊,連創數刃而死。其子生員伸(一作紳),赴井死。其伯母李氏,亦罵賊見殺(見明史及輯覽)。

昌平總兵官李守鑅,籍貫未詳;崇禎十七年,闖賊陷昌平,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萊州推官張力,東明人,里居。聞都城陷,偕邑人殺賊所遣偽官,為賊將所執,罵賊死(見畿輔通志)。

以上甲申殉節諸臣十六人(附入祠士民二人)。

副總兵乙邦才,青州(一作四州)人;嘗於六安率精騎二百出入賊圍,不損一人,大小十餘戰,皆有功;從史可法守揚州,與大兵戰敗,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馬〔應〕魁,貴池人;善擊賊,每披白甲應,書「盡忠報國」四字於背;從史可法守揚州,城破,巷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一作參將)莊子固,遼東人;從軍數有功,興屯徐州、歸德間,聞揚州被圍,馳救,城破,欲擁史可法出城,格鬥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樓挺(一作參將)、汪(一作江)應龍(一作總兵)、李豫(一作遇)、參將陶國祚、許謹、馮國用、陳光玉、李隆、徐純仁、遊擊李大忠、孫開忠、都司姚懷龍(一作隆)、解學曾,籍貫俱未詳;並從史可法守揚州,城破,巷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揚州同知曲從直,遼東人;揚州破,與其子守東門,城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江都知縣周志畏,鄞縣人;時羅伏龍受代,方解職,揚州破,闔門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狼山副總兵王佐才(一作伯才、一作邦才),昆山人;時里人推為帥,分守北城,城陷,冠帶坐帥府,被殺(見明史及輯覽)。

遊擊孫志尹,籍貫未詳;守昆山城,大兵至,迎戰,敗歿。

江陰典史陳明遇(一作選),上虞人;與前任閻應元守城三月,比破,闔門赴火死。

文華殿中書舍人戚勳,江陰人;守城,力不支,令妻侯氏、妾程氏、葉氏、梁氏、女三人先縊,舉火自焚死(見明史及輯覽)。

禮部儀制司主事黃端伯,新城人;南都破,諭降,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都司董四民,九江衛人;左良玉兵至,從總制袁繼咸守九江,攻擊,先令妻史氏、妾姚氏並二子投池死,登城樓射殪數人,自刎死(見江西通志)。

以上福王殉節諸臣二十四人。

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朱大典,金華人;崇禎中,巡撫山東,平登州亂;鎮鳳陽,捍禦有功。福王時命督江上軍,王被擒,走杭州,還守金華;踰年,城破,闔門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衢州總兵官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永豐伯張鵬翼,諸暨人;衢州破,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兵科給事中熊緯,南昌人;從唐王汀州,王被執,從官皆散,緯乃奔赴,遇大兵,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協守仙霞關兵科給事中黃大鵬,建陽人;浦城破,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吏部稽勳員外郎葉翼雲,泉州人;為令有聲。從唐王入閩,同安破,被獲,不屈,闔門死(見福建通志)。

都督同知傅啟耀,義烏人;福建破,全家死(見浙江通志)。

江西右布政使夏萬亨,崑山人,與王養正等守建昌,力戰城破,縶送武昌,被戮。妻顧氏、子婦陸氏及孫祥生、孫女先赴井死,奴僕死者十餘人(見明史及輯覽)。

江西按察司副使管建昌府事王域,華亭人;為宿州學政,有捍禦功;佐有司守建昌,城破,械至武昌,被戮(見明史及輯覽)。

分巡建昌兵備道副使王養正,泗州人;初知南康府,有殲賊功,起兵守建昌,大兵破城,執送武昌,被戮;妻張氏絕粒九日死(見明史及輯覽)。

建昌推官劉允浩,掖縣人;守建昌,城破,被執至武昌。不屈,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南昌推官史夏隆,宜興人;守建昌,城破,被執送武昌,戮死(見明史及輯覽)。

建昌通判(一作臨江推官)胡縝,桐城人;守建昌(一作贛州),城破,執至武昌,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贛州推官署知府事吳國球、監紀通判郭寧登,並籍貫未詳;守贛州,城破,被戮死(見明史及輯覽)。

贛州同知(一作通判)王明汲,金壇人;守贛州,城破,被戮死(見明史及輯覽)。

置贛州通判事淦君鼎,建昌人;吉州城陷,君鼎與諸生守贛州,城陷,不屈死。次子宏裕、三子宏祐,俱被殺。孫關生、秀貞及妻熊氏、子婦熊氏、李氏、婢呂氏、瑞香,俱赴井死(見江南通志)。

贛縣知縣林逢(一作全)春,福建人;守贛州,城破被戮(見明史及輯覽)。

贛州副總兵進階飛虎將軍馬觀鵬,順德人;時方乞假歸娶,遇報,急請堅守贛州,力戰死;妻譚氏,聞訃矢節(見廣東通志)。

贛州參將陳烈,籍貫未詳;勇敢善戰,守贛州,眾以其弟已降,疑之,益奮勇,疾鬥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長寧營參將朱永盛,汀州人;守南贛,城破受戮(見江西通志)。

中書舍人袁從鶚(一作諤),郴州人;募兵援萬元吉,贛州之圍,守東門,望西垣火起,聞萬元吉已歿,躍入烈燄中死(見明史及輯覽)。

兵部職方員外郎(一作主事)黎遂球,番禺人;常與諸名士在揚州鄭進士元勳影園賦黃牡丹詩十首,時推第一,號黃牡丹狀元。乙酉,督師廣東,兵援贛州,城破,巷戰死。弟遂珙同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兵部主事於(一作于)斯昌,黃岡人;贛州破,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戶部主事林琦(一作挺),閩縣人;贛州破,被戮死(見明史及輯覽)。

兵部(一作刑部)主事王其宖,安福人;贛州破,被戮死。兄其■〈宀隆〉,亦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兵部職方主事周瑚,大名人;守贛州,城破,被執,磔死(見明史及輯覽)。

翰林院編修兼兵科給事中萬發祥,新喻人;贛州破,被戮死(見明史及輯覽)。

工部(一作兵部)主事柳昂霄、兵部主事錢謙亨,籍貫俱未詳;守贛州,城破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兵部主事曾嗣宗,寧都人;楊廷麟募兵,嗣宗出金饗軍,同入贛州城守禦;比城破,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中書舍人劉孟鍧(一作鞫)、劉應試(一作駟),並安福人;守贛州,城破,被戮(見明史及輯覽)。

吏部文選主事曾亨應,臨川人;被謫去官,後與楊重遇募兵守撫州,大兵至,被執,不屈被戮。子舉人筠,先受刑死(見明史及輯覽)。

中書賴雍(一作繼謹),平和人;中書蔡紹謹(一作春溶、一作春泗),龍溪人;江西廣信府通判毛玉潔,六合人;兵部主事蔡士超(一作趙士超),閩縣人;皆黃道周幕下士,從道周同死江寧(見明史及輯覽)。

以上唐王殉節諸臣三十七人(附入祠士民八人)。

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劉中藻,福安人;初事唐王,巡撫溫州;後事魯王,攻取福寧,移駐福安,大兵破城,冠帶坐堂上,為文自祭,吞金屑死。

吏部文選司員外郎(一作左僉都御史)林垐,侯官人;率福清鄉兵攻福寧城,兵敗,中流矢死(見明史及輯覽)。

建寧守將鄖國公王祈,太倉人;建寧破,巷戰不勝,自焚死(見明史及輯覽)。

分守福興泉三府福建布政司參政湯芬,嘉善(一作海鹽)人;興化破,緋衣坐堂上,被殺(見明史及輯覽)。

貴州道御史楊文瓚,鄞縣人;寧波破,謀起兵,事洩,被執,死之。妻張氏從死。兄文琦同死節(見明史及輯覽)。

兵部職方司主事屠獻宸,鄞縣人;與楊文瓚同死,妻朱氏殉之(見明史及輯覽)。

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王翊,餘姚人;魯王航海,聚眾四明山,兵敗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吏部左侍郎朱永祐,上海人;從魯王至舟山,城破,被執,戮死(見明史及輯覽)。

安洋將軍劉世勳,上元人;守安洋城,力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右都督張名揚,江寧人;定西侯張名振之弟。舟山破,被執,不屈死。母范氏,赴水死。親屬二十餘人同自焚(見明史及輯覽)。

錦衣衛指揮王朝相,籍貫未詳;舟山破,護魯王妃嬪入井,用巨石覆之,自刎其旁(見明史及輯覽)。

以上魯王殉節諸臣十一人(附入祠士民一人)。

監軍御史麥而炫,高明人;起兵復高明,迎陳子莊,大兵克高明,被執至廣州,不屈,戮死(見明史及輯覽)。

戶部郎中(一作主事)朱實蓮,南海人;與麥而炫復高明,攝縣事。大兵至,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太僕寺少卿霍子衡,南海人;初知袁州,廉潔自持,歸里。廣州破,召三子訓以死節,大書忠孝節烈之家,懸於中堂。易朝服,北向拜,又易緋袍,拜家廟。先赴井死。妾莫氏從之。子生員應蘭,偕妻梁氏、一女繼之。生員應荃、應芷(一作芑),偕其妻徐氏、區氏又繼之。有小婢見之,亦投井死(見明史及輯覽)。

兵部職方司主事韓如璜(一作如炎),博羅人;起兵與張家玉攻東莞,會大兵來擊,戰敗死(見明史及輯覽)。

清遠衛指揮白常燦,清遠人;迎陳邦彥守城,兵敗,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湖南道副使陳象明,東莞人;總督何騰蛟令徵餉廣西,調土兵至梧州,遇大兵,戰敗死(見明史及輯覽)。

總督廣西軍務宣國公焦璉,山西人;與瞿式耜同守桂林,後移駐南寧,訓練兵士,行至平樂,陳邦傅說降,不屈,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掛鎮西將軍印左軍都督府右都督朱旻如,臨桂人;堅守平樂,城破,殺其妻子,自刎死(見明史及輯覽)。

全州守備孟泰,全州人;大兵至全州,守將降,泰仰藥死;其妻子自殺(見明史及輯覽)。

吏部考功司主事侯偉時,公安人;從吳炳走城步,大兵至,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虎賁將軍、廣寧伯王興,漳州人;大兵平粵,興堅守文村踰年,力盡,闔室自焚死(見明史及輯覽)。

沅江土知府那嵩,沅江人;嗣職,循法守沅江。大兵至,登樓自焚,闔家死。那氏藏書甲於滇中,至是盡焚(見明史及輯覽)。

雲南參將徐日舜,西安人;為雲南參將,城破,被擒,不屈,矢貫舌端而死(見浙江通志)。

總兵官管黎平參將事蕭曠,武昌人;大兵破黎平,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兵科都給事中劉堯珍,鎮雄府人;兵科給事中吳霖,歙縣人;御史張載述,涇縣人;俱以阻封議,為孫可望所殺(見明史及輯覽)。

刑科給事中張鐫,寧國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鄭允元,歙縣人;大理寺丞林(一作楊)鍾,湖廣人(一作江西人);太僕寺少卿趙賡禹,袁州人;翰林院檢討蔣乾昌,晉江人;李元開,善化人;吏科給事中徐極(一作吉),江西人;江西道御史周允吉,錢塘人;廣西道御史朱議■〈尾上水下〉,南昌人;福建道御史胡士瑞(一作端),進賢人;兵部郎中(一作主事)朱東旦,四川人;工部郎中(一作員外)蔡縯(一作綰),九江人;主事(一作內閣中書)易士佳,廬陵人;員外(一作內閣中書)任斗墟,鄞縣人;兵科給事中(一作主事)林青陽,新寧人;俱事桂王,奉命圖去孫可望,事洩,被殺(見明史及輯覽)。

山東道御史李如月,東莞人;事桂王,劾孫可望不臣,被殺(見明史及輯覽)。

晉寧知州冷陽春,石阡人;孫可望遣李定國陷晉寧,拒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師宗知州徐道興,睢州人;廉潔愛民。孫可望遣李定國陷曲靖,脅之迎賊,以杯擊賊首,罵不絕口,死之(見明史及輯覽)。

分巡上川南道僉事胡恆,竟陵人;孫可望陷邛州,被執,罵賊死之;妻樊氏、子之驊,投端公河死(見一統志)。

戶部郎中譚先哲,平壩衛人;孫可望陷安順,與妻劉氏罵賊,全家死節(見明史及輯覽)。

巡按貴州御史朱奉■〈金伊〉,華陽人;左遷陝西道參議。歸蜀,率眾禦孫可望於雅州,兵敗,罵賊被殺(見明史及輯覽)。

戶部浙江司主事鄭延爵,內江人;起兵拒孫可望之眾於雅州,屢戰不勝,歿於陣(見四川通志)。

興寧知縣吳子騏,貴陽人;去職歸,曾諭降蠻賊阿烏謎等,上功優獎。孫可望攻貴州,率鄉兵禦賊,戰敗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永寧知州曾異撰,榮昌人;孫可望寇永寧,異撰集眾拒守,城陷,自焚死(見明史及輯覽)。

天全碉門六番招討使楊之明,籍貫未詳;率師拒孫可望於飛仙關,兵敗被執,不屈,死(見四川通志)。

大理衛指揮陳楨,大理衛人;沙賊陷城,督眾巷戰,手馘數賊而死(見四川通志)。

吏部左侍郎王錫袞,祿豐人;致仕歸。沙定洲之亂,起義兵討賊,被執,不屈,死(見明史及輯覽)。

楚雄衛指揮加陞遊擊王承憲,楚雄衛人;沙賊之亂,出城逆戰,賊皆披靡,俄中流矢死。弟承瑱(一作頊),力戰死,全軍皆沒(見明史及輯覽)。

大理衛守備陳誨,大理人;沙賊圍城,分門守禦,殺賊力屈死(見雲南通志)。

瀾滄衛指揮李君植,永昌人;領軍赴大理,值沙賊圍城,力戰死(見雲南通志)。

思恩知府董邦昌,昆明人;流寇陷城,舉家自焚死(見雲南通志)。

崑山知縣楊永言,昆明人;流寇破城,巷戰死(見雲南通志)。

臨安通判劉之蘭,平越人;崇禎末,流寇入滇,執之,脅授偽官,罵賊死(見貴州通志)。

——以上桂王殉節諸臣五十人(附入祠士民五人)。   

猜你喜欢
  卷二百九 治平四年(丁未,1067)·李焘
  國語卷第一·韦昭
  ●卷九·李攸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四·杨仲良
  卷之一百六十六·佚名
  一百二十八 江宁织造曹寅奏设法补完盐课亏空摺附钱粮实数单·佚名
  第二十五卷 元·缪荃孙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范晔
  阮咸传·房玄龄
  王祥传·房玄龄
  吐蕃传·欧阳修
  杨爵传·张廷玉
  卷二百六十九·佚名
  152.张说不做伪证·林汉达
  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Fragments·戴望舒

    不要说爱还是恨,这问题我不要分明;当我们提壶痛饮时,可先问是酸酒是芳醇?愿她温温的眼波荡醒我心头的春草:谁希望有花儿果儿?

  • 卷四百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一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三十五 杨光溥 饮马长城窟 辞家日已远胡雁飞南征炯炯铁兜牟散被缦胡缨仰视天山雪俯涉交河氷匈奴未殱夷壮士无归情结发习韬略

  • 李彭老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彭老(生卒年不详)字商隐,号篔房,德清(今属浙江)人,淳祐中,为沿江制置司属官。与吴文英、周密以词酬唱。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下云:“篔房李彭老,词笔妙一世,予已择十二阕入《绝妙词》矣。”又云:“张直夫尝为词叙云:”

  • 提要·鲍应鳌

    【臣】等谨案明臣諡考二卷明鲍应鳌撰应鳌字山甫歙县人万厯乙未进士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是书载明代文武诸臣赠諡与钦定明史各俱符合首载各諡释义为当时礼官体例而所列诸諡如某人諡某字皆分注当日定諡取义之文于下使观

  • 康熙二年二月至康熙十年十二月·蒋良骐

    康熙二年二月,湖广提督董学礼疏报:前奉命会剿湖广西山巨寇李来亨、马腾云、党守素等,随同总兵穆生辉、于大海、高守贵凿山开道,追至李家店,擒伪总兵宋叚,斩获无算,贼焚巢遁。又别将恢复归州、巴东、巫山等处。陕督奏:提臣王一

  • 卷之一千一百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七十九·佚名

    光绪十年。甲申。三月丙子朔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甲辰皆如之内记注  ○云贵总督岑毓英奏、据报法兵大股往攻北甯。现饬刘团驰往接应。得旨、叠据李鸿章电报。北甯太原相继失陷殊堪发指。

  • ●卷二·王锜

    ○宣中书不爱财嘉定宣嗣宗,为人温雅恬澹,初授中书舍人,进礼部郎中,仍掌制诰。一日,宣庙幸文渊阁,喜甚,以银钱撒地,令诸从官竞取,惟手疾者多得。嗣宗俟诸臣取毕,徐拾一文,上顾之曰:&ldquo;此秀才不爱财耶。&rdquo;因以重币赐之。○

  • 皇王大纪卷三十四·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桓王二年冬鲁侯将如棠观鱼公子彄諌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彰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搜夏苗秋狝冬狩

  • ●东京·吴廷燮

    东京留守辽阳尹辖州府军城八十七 【 辽阳一府开盐穆贺定保宣辰卢铁兴汤崇海耀嫔渌桓丰正慕显嘉辽西康宗干海北贵德渖岩集广辽棋遂通韩双银同咸信宾龙益安远威清雍湖渤郢铜涑冀东尚吉麓荆懿媵宁衍连归苏复肃安荣率荷源

  • 第一卷 历代军制·缪荃孙

    吴中军将军:十行;下大夫:一行;上士即官师。左军将军右军将军考证:《吴语》:吴王昏,乃戒秣马,令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行头皆官师。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十旌一将军。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此中军。左军

  • 提要·袁枢

    【臣】等谨案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枢字机仲建安人孝宗初试礼部词赋第一歴官至工部侍郎以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寻提举太平兴国宫事迹具宋史本传案唐刘知几作史通叙述史例首列六家总归二体自汉以来不过纪传编年两

  • ·澎湖请改募兵议·丁曰健

    台地治兵难于治民,兵安则民安。近年吕镇督饬各将官实力整饬与地方官和衷治理,渐有成效。惟澎湖一营远隔海洋,无从遥制。留心访察,闻该营戍兵由厦门、铜山、海坛、南澳四营拨调,间有桀骜不驯者,颇难钤束;欺凌民

  • 世宗本纪·薛居正

    (一)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讳名荣,是太祖的养子,圣穆皇后的侄子。本姓柴,父亲柴守礼,以太子少保的官爵退休。世宗于唐朝天..十八年(921)九月二十四日,出生于邢州的别墅。尚未成年时,因为侍奉圣穆皇后,在周太祖身边,当时太祖没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十四·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四 洪武六年八月庚午朔,胡兵寇蔚州广陵县及弘、忻等州,指挥佥事余观将兵讨捕之。 辛未,怀庆知府王兴宗言:“郡民食解盐,每斤输米五升,河南、汝宁二府民止输二升,请如二府之数。”从之。 翰林承旨

  • 卷四 孝治章第八·邢昺

    [疏]正义曰:夫子述此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前章明先王因天地、顺人情以为教。此章言明王由孝而治,故以名章,次《三才》之后也。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言先代圣明之王,以至德要道化人,是为孝理。)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

  • 景公为大钟晏子与仲尼柏常骞知将毁第九·晏婴

    景公为大钟,将悬之。晏子、仲尼、柏常骞三人朝,俱曰:“钟将毁。”冲之,果毁。公召三子者而问之。晏子对曰:“钟大,不祀先君而以燕,非礼,是以曰钟将毁。”仲尼曰:“钟大而悬下,冲之其气下回而下薄,是以曰钟将毁。”柏常骞曰:“今庚

  •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二·从义

    永嘉沙门释 (从义) 撰次明消释体势文为二初分科次一者下解释文为二。初明文体势为十。初明法喻广略中云若法略喻广等者如文句记释譬说周初愿为四众说其因缘文云问前法说中亦前三后一闻既不悟今还请於前三后一与前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