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从满清十从十不从谈起

前几天,有几位朋友来谈天。他们问我:“从前听见说,在清朝进关的时候,汉人对他,有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说这件事情,我没有详细考究过,我所知道的,都是听来的,及看来的,所以不能十分详尽。据我所听见说的,不止这两句,这是金之俊(金之俊,字岂凡,明末清初吴江人。明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因遭李自成军捕虏拷索而降清,仍原官。他为巩固满族入关后之局面有建树。官至秘书院大学士。康熙间辞官归里。卒谥文通。有《金文通集》。——编注)出的主意,共有二十种。所谓十从十不从,我也记不清,现在只把我知道的谈一谈。大致是有: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官从隶不从,陽从陰不从,娼家从优伶不从,儒家从僧道不从,官事从婚事不从,国号从官名不从,役税从言语文字不从,按以上只是九种,其余一种,记不清了。(另一“不从”为:老从少不从。)

一 男从女不从

什么叫做“男从女不从”呢?就是清朝一进关,就命令全国人民男子剃发留辫子,女子不许缠足,结果是男子从了,女子没从。听说最初,大家当然也是不肯剃头,为这剃发不知费了多大事,人们总是不从,请看《桃花扇》传奇中,“老逸民剃白发也到丛祠”,等等的句子,就可以想到彼时剃头难过的情形了,后来派出了许多许多剃头的技师,到各处强迫剃发,剃头技师的担子上,在盛洗脸盆的一头,有一长五尺余的小旗杆,上有黄穗,在旗杆上挂一小黄木牌,上书“奉旨”二字,见人就抓,抓住就得剃发,无人敢抗,只有预先躲避。然日期久了谁也躲不过去,结果不知杀了多少人,才都剃了发,这总是男子从了,所以后来有一首歌,说到这件事情,歌曰:“闻说头要剃,何人不剃头?有头皆可剃,无剃不成头,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这首歌,是于诙谐之中,含难过之意。至于女子,清朝只是不许缠足,已缠者须放大,幼女如有缠足者罪及父母。其实这种政治,并不能说是坏,但彼时风气未开,无论如何,大家是非缠不可。据老辈人云,为这件事情,也杀了不少人,但大家总是不从,政府因男子剃发,已经费了很大事,杀了不少人,才算办到,对于女子,他也就含糊了。所以有清二百余年,汉人女子,始终是未从。由此一来,把汉官命妇见皇太后皇后皇上的礼节,给废了。因为缠足的女子,穿的衣服,都是明朝的制度,而清朝规定的服饰,她们都不能用,而且清朝对于女子缠足,尽管未十分认真,但也没有默认,不过佯为看不见就是了,若大庭广众,缠着足,穿着明朝的官衣,去见皇帝,那皇帝当然不许,且他有一点抹不开,于是把这个礼节就废了。据老辈传说:有清二百余年,汉人命妇,到宫中去过的,只有一次,就是衍圣公的母亲,然也是后来,这算睁着一个眼,合着一个眼,若清朝初年,也是绝对不会有的。这里还有一些特别的情形,就是在清朝的时候,汉人女子,不但官衣用明朝的制度,就是家常衣服,也是长裤、短袄、短褂,也绝对没有人穿过清朝的长衫,到民国才有穿长衫的,而且名曰旗袍。这可以说,汉人的女子,在清朝二百多年,没有从满清,到了民国才从了,这当然也是因为不缠足的原故。

二 生从死不从

什么叫做“生从死不从”呢?就是活着虽然都换穿了清朝的衣服,如长袍马褂等等,但死后仍穿明朝的衣服。据老辈人说:从前有许多人死后,入殓时仍穿明朝衣服,后来因为明朝衣服难得,也就都穿清朝衣服了。但所有孝子亲眷仍然都穿明朝衣服,例如麻冠、孝袍、麻衣(大多数用糊窗之冷布,以取其粗)、拄丧棒等等,都不是清朝的制度,连讣文中的名词,大多数都是明朝以前的制度:例如含殓,如今则有殓而无含;再如斩衰者,只用刀割,或剪一铰,不再加工也;齐衰者,剪后稍稍再齐一点也;大功服者,加上一点缝纫粗工也;小功者,加上一点细工也,如此种种,都是清朝制度所无。以上这些制度,不但清朝时候,永是如此,一直到了民国,也仍是如此,台湾地方的丧礼衣服,至今也还是如此。清朝的制度是怎么个样子呢?最重之孝,是穿白布长袍及穿羊皮外褂,帽子则去顶去缨,或用白布封帽,轻者则帽不用布封,只穿素袍,不穿白布袍,而亦反穿羊皮褂等等,这与斩衰齐衰等等,可以说是毫不相干了。再有一层,大家更不容易知道,就是北方有人去世,须在招魂庙招魂,招魂时,须报亡者的籍贯,我幼年常听到此,永远是说某人(亡者姓名)直隶省高陽县于田社九甲人,我不懂什么是于田社九甲人,老辈说这是明朝的制度,吾乡在明朝,属于田社第九甲,所以如此报法,此名曰报社甲,可是永报明朝的社甲,一直到光绪年间,仍是如此。后来风气开通,不再有招魂的举动,此事遂废,这真可以说是死不从了。不知南方从前是否也如此。

三 官从隶不从

什么叫做“官从隶不从”呢?官员自然要穿清朝官服的了,而下层阶级的皂隶则仍穿明朝的衣服,长青袍,高红毡帽,手持大竹板,差不多与国剧中皂隶相同,遇到县官等等出门,轿前边的执事人等所持的鞭子棍子,也都是明朝的制度。最有意思的,是各省藩臬出门,轿前有刽子手,他们的装束,是下身系两片下甲,上身穿黑边宽袖红马褂,头戴硬纸背所制之额子,并挥一根野鸡翎,手持一把刀,这与旧剧中之刽子手,也没有什么分别,当然完全是明朝的制度。到乾隆以后,皂隶已多有戴清朝官帽的了(此乃闻诸老辈者)。然到光绪年间,山僻小县之皂隶,仍有穿青袍戴红毡帽者,可是藩臬轿前之刽子手,则一直到宣统年间,仍是照旧,这真可以说是隶不从了。

四 陽从陰不从

什么叫做“陽从陰不从”?我为这一层,问过许多老辈,有的说不清,而大多数都说是,陰宅不从,如坟上的祭礼,以及出殡的制度,都是仍用明朝以前的制度,此事到现在还是如此。这一层不但汉人未从清朝,而清朝反倒从了汉人。清朝在关外的时候,坟地也不讲究,关于陵寝也没有什么多少礼节,就是沈陽的福陵、昭陵,也是进关以后,才特建的。关于祭祀的礼节,在关外他们都用饽饽桌子,入关后,祭陵虽仍用饽饽桌子,但已加了太牢,若祭天祭孔等礼,则完全是中国旧的体制了。

五 娼从伶不从

什么是“娼家从优伶不从”呢?据老辈人说,这专指的是演戏,否则除演戏以外,只按平日的行为说,娼妓穿的是明朝的衣服,优伶则都是穿清朝衣服了,这可以说是优伶从而娼妓不从。不过在清朝时代,全国人民,必须剃头及穿清朝衣服,而独许戏台上仍穿明朝以前的衣服,这也总算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人民虽然都穿了清朝衣服,但一看戏中的衣服,岂不能有所感触呢?这件事情,清朝或者以为是以往的史事,没有什么关系,或者也是有点疏忽,然所谓娼家从优伶不从,这句话确有点滑稽,娼家从三字怎样讲法呢?若按衣服说,她实在是没有从,若按行为说,她只是接客,这怎么叫从呢?岂清朝都接客乎?以上乃是老辈传留下来的话,并非我有意讥讽。

六 儒从僧道不从

什么叫做“儒家从僧道不从”呢?此事很容易解释,和尚道士,都已经算是方外人,于政治没有什么关系,清朝原可以不必干涉,尤其是和尚,早已剃了发,本就不是明朝的制度,所以他更是赞成。据从前的剃发师谈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就是剃头的挑子,所用的扁担,兜座位的是两根绳,这两根绳,是相当长,先由扁担一头往里缠起,一边缠,一边结扣,缠好后剩下二尺余,用以兜座位之小柜,如此一来,则扁担一头空了一尺余。据云这一尺余之扁担头,是专为给僧人挂包袱的,倘行路之时,遇有和尚背着行李,他随时可以挂在此扁担之上,剃头师有此义务,代为担任,这就是当时欢迎和尚的一种表示。以上这段故事,不但剃头师如此说法,有许多老辈,也都有这样的传述,这真可以说是僧人不从了。

七 官从婚不从

什么是“官事从婚事不从”呢?官事非照清朝制度不可,那是不成问题的了;婚事则仍是明朝的制度,例如新娘子穿的衣服,永远是戴凤冠,穿霞帔,到了光绪年间,这些衣冠,都找不到了(乡间尤难),才只穿外褂裙子,然仍必套上一个云肩,以后连云肩也不易觅到,才只穿外褂裙子,这仍然是明朝的制度。尤其是新郎坐蓝轿或绿轿,新娘坐红轿,清朝就没有这种制度,后来满洲人也学着用这样的轿,但执事则不一样,旗人永远用金鼓、大号、牛角灯,而汉人则总是旗锣伞扇,这是永远不会一样的,但这也可以说是旗人从了汉人。至于新娘下轿后的一切礼节,也都是旗人染了汉俗。再有一层,倘婚事的主人有钱,把规模加大,执事加多,即汉人多加旗帜之外,再添金瓜、钺斧、朝天凳、隔漏粉棍、执掌权衡等等,以上这些物件已经有许多人没有见过,就是见过,也有人不知他是什么意义了,这里无妨简单着谈一谈:金瓜及钺斧,都是卫护的兵器,后来才用他作为仪仗。朝天凳乃用以平路的器具。隔漏一面凹,乃用以隔住房檐下滴之水。粉棍有在棍上临时涂上粉面,用以拦人,倘有人靠近该棍,则衣上必要染上粉痕,此人便要治罪。执掌权衡者,执事中有手形而伸一指者,此即借指作执之义,有手指全伸者,即是掌之义。有一拳形者,却借拳为权之义;有用手握一笔者,握笔代表衡文,即系衡之义。以上本是官员所用,新娘亦借用之,此外尚多,不必尽举。旗人除丧事偶亦用类此仪仗外,婚事则绝对不用,只有上边所说的三种——倘若有钱,只可加多,例如鼓由一对,可以加至二三十对,大号则由一对可以加至四对八对,而牛角灯则可加至几十对。

八 国号从官名不从

什么是“国号从官名不从”呢?所谓官名不从者,其实是满洲就没有这许多官名,然在康熙以前,旗缺的官员,尚多用满文名词,后来越来越少,到了道光咸丰以后,存留着的满洲名词,也就剩了福晋(王爵夫人)、贝勒、贝子、章京、笔帖式等等几个名词了。汉官中用满洲名词者,差不多可以说是没有,只有小军机,曰军机章京,满洲话则说军机搭拉密。不但此,在清朝初年,所有满洲官员,上奏摺都得用满洲文,到清朝末年,只有请安摺,仍用满文,其余所有奏事摺,就都改用汉文了。

九 役税从言语文字不从

什么是“役税从言语文字不从”呢?这一层更是空的了,人民只要给他纳税就够了,文字一层满洲本就没有,他不过只用蒙文字母的办法,拼为满洲言语就是了,尤其到康熙雍正等几位皇帝,研究汉人学问,相当深,于是就更感觉满文不敷用了。(满族先人原用女真文,15世纪初失传改用蒙古文。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噶盖在蒙文字母基础上创制“无圈点老满文”。1632年,皇太极命达海加以改进,并另造译写汉字音的字母,成为“有圈点满文”。满文自左而右上下直出。1644年清军入关前已用满文翻译了大量汉文文献。——编注)

以上所谈,有我听得老辈人说的,有我目睹的,不知尚有些错误否?然大致也差不了多少,请看他的办法,有多么聪明?大致是要紧的,就非从不可;不要紧的,从不从就可将就了。这一则是他原来就没有文化,二则也是不太认真,比方日本得了台湾,不过五十年的工夫,全台湾就非说日本话不可了,而仍不许人民穿日本衣服,至于高深的教育,高级的官员,就更没有台湾同胞的份了。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九 薛安都 毕众敬 沈文秀 张谠 田益宗 孟表·魏收
  卷一百六·志第五十九·礼九等·脱脱
  东都事略卷八十八·王称
  卷之七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二十一·佚名
  靖康要録卷八·汪藻
  中兴小纪卷十七·熊克
  ●南明史料卷四·佚名
  胡村月令:子夜秋歌·胡兰成
  桂阳王萧铄传·萧子显
  杨行密传·薛居正
  杨名传·张廷玉
  李叔正传·张廷玉
  卷二十·佚名
  卷五十二·陆宗楷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四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四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七十七 刘珝 山水图 老龙夜泛东溟侧汹涌西来成屴崱层峦叠嶂护苍烟浩荡江湖凝黛色垂流飞瀑交琤琮山光水影含姿容渔艇纵横远复近飞鸟灭没江天空方恨无

  • 卷四十七·苏辙

    <史部,别史类,古史>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四十七      宋 苏辙 撰魏公子列传第二十四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安厘王异母弟也安厘王即位封为信陵君是时范雎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

  • 六三 江苏巡抚萨载奏呈苏州书局续购遗书目录并仍令委员随处谘访佚书折·佚名

    六三 江苏巡抚萨载奏呈苏州书局续购遗书目录并仍令委员随处谘访佚书折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十九日江苏巡抚臣萨载谨奏,为续又购得遗书,奏祈圣鉴事。窃照采访遗书一事,臣凛遵圣训,实力设法查办,业将办理缘由,并己购各书,备缮清单

  • 卷五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五十二諡略【五】尚书諡礼部尚书二等轻车都尉满达尔汉諡敬敏【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諡】兵部尚书三等轻车都尉伊孙諡襄壮【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諡】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铎諡文安【顺治十年十二月

  • 第三十七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下)·钱穆

    一、明初的几项好制度但明初政治,亦有几点特长处。 (一)明初之学校贡举制度 明主一面废宰相,用重刑,一面却极看重学校。明主盖知政治不得不用读书人,故一面加意培植养成,一面却设法削其权任,杀其气焰。

  • 十四 回到地质学来:广西的地质调查(1928)——西南地质调查队(1929—1930)——北大地质学教授(1931—1934)·胡适

    在君在大连休息的时期,大概就是他整理《徐霞客游记》,完成&ldquo;徐霞客年谱&rdquo;,并制成&ldquo;游记地图&rdquo;的时期。这部最新的《徐霞客游记》,附年谱,附地图,是民国十七年(1928)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 卷九 释鱼第十六·邢昺

    [疏]“释鱼第十六”。○释曰:案《说文》云:“鱼,水虫也。”此第释其见于经传者,是以不尽载鱼名。至于龟、蛇、贝、鳖之类,以其皆有鳞甲,亦鱼之类,故总曰释鱼也。鲤(今赤鲤鱼。)[疏]“鲤”。○释曰:今赤鲤鱼也。《诗》云:“岂其食

  • 卷四十八·佚名

    △初分摩诃萨品第十三之二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以应一切智智心。而修布施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身命等都无所吝。舍利子,如是名为诸菩萨摩诃萨

  • 戒慎品法句经第五(十有六章)·佚名

    诫慎品者,授与善道禁制邪非。後无所悔也。人而常清,奉律至终,净修善行。如是戒成,慧人护戒,福致三宝。名闻得利,後上天乐,常见法处。护戒为明,得成真见,辈中吉祥。持戒者安,令身无恼,夜卧恬淡。寤则常欢,修戒布施,作福为福。从是適

  • 印度之佛教当时思想界之革新及其混乱·梁启超

    达摩像 王震 (日)泉屋博古馆藏 佛时代之印度思想界,恰如战国时代之中国思想界。写战国思想界最有趣味之著作,莫如《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在佛典中求此类性质之作品,则《长阿含》里头的《梵动经》

  •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第三·佚名

        大唐南印度三藏金刚智译  复次如是思惟。我成等正觉。未久一切如来普贤心。一切如来虚空所生大摩尼宝而灌顶之。得一切如来观自在法智波罗蜜。一切如来毗首羯磨性。不空无障碍教令。所依希求皆悉成就圆满。

  •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跋·道宣

    大日本国纯一无杂大乘之域。而幽显归于我。千有余岁于斯矣。未曾闻信邪小。盖金口之悬记不徒然耳。是以名蓝大刹星列棋布。佛说祖教月照岳立。故我大智律师初震于此经。所谓逸书今尚存也。然异境之俗不知天龙鬼神冥助

  •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岱宗心泰

    会稽沙门 心泰 编天台沙门 真清 阅梁都汴徙洛二主一十六年。太祖帝姓朱。讳温。宋州砀山午沟里人。父诚。以五经教授乡里。曰朱五经。黄巢起。温为先锋。后背巢归唐。僖宗赐名全忠。即位改元开平。诞节勑百官诣寺

  • 华阳集·王珪

    北宋王珪(1019—1085)撰。四十卷,一作六十卷、附录十卷。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后徙舒(今属安徽)。庆历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掌朝凡十六年,无所建树。其集原本久佚,清乾隆

  • 元丰九域志·王存

    区域志。十卷。宋王存等奉敕撰。存字正仲, 丹阳(今属江苏)人。庆历进士,历官主簿、秘书省著作佐郎、尚书左丞。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李宗谔修成九域图,王氏与曾肇、李德刍于元丰三年(1080)重新删定。约四十二万二千

  • 智囊·冯梦龙

    故事集。明冯梦龙编纂。七部,二十八卷。系一部启迪智慧的故事集。编者按各条事例的性质,或以人物标题,或以史事标题,分别纳入各部卷中。每部前有总叙,每卷前有引语。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凡是运用智谋取胜的故事,一一采

  • 甄异传·戴祚

    东晋·戴祚撰。又称《甄异记》、《甄异志》、《甄异录》。志怪小说集。三卷。原书早佚。《隋书·经籍志》入史部杂传类,题“晋西戎主簿戴祚撰”。 《旧唐志》同, 《新唐志》入小说家类。宋以后史志皆不见载,大约亡于

  • 墨子[四库本]·墨子

    十五卷。相传为墨翟所撰。墨翟人称墨子,鲁国人,后为宋国大夫,建立了墨家学派。墨翟生平的史料比较缺乏,《史记》中没有专门的传略。《墨子》一书内容也十分丰富。其思想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即天志、鬼神观念,主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