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由铁路联想到前清之祈雨

由铁路联想到前清之祈雨

铁路与祈雨,这两件事情,相去未免太远吧,那么我为什么说这句话呢,这也有个原故,因为前清光绪年间,有一位官员,因为祈雨的公事,而乘火车,闹的得了罪了。我偶然想起这件事情来和诸君述说述说,也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但是未说此事之前,须先把祈雨的事情说一说,才能知道这件事情的原委。说到雨,是不是可以祈求下来?无论在此科学时代,不必辩论,就说在从前,凡稍有知识之人,也没有个人相信他是只凭祷告可以求得的;但是大多数的黎民,都以为可以求得,且到大旱的年头,每一农民,每一天亮,第一眼都是先看天上,有云无云,真是所谓如大旱之望云霓,急的真有要哭的情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安得不祈雨,祈雨下雨与否不必论,总可以安抚安抚他们的心情。但是因为祈雨,往往闹成聚众斗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因北方祈雨的办法,是抬着龙王爷,后头敲着大鼓大钹等,且各人头上,都戴着柳枝所扎之圈,到各大街去转,经过谁家门口,谁家就先预备下大桶的大缸的水,浇龙王爷的头,大家都说谁家门口泼的水多,谁家地里就下的雨大。这种龙王神像,与庙中所供之泥胎不同,而尺寸亦相当大,坐像约有五六尺高,又因抬往各处,故须全用木质,因倘非木质,则用水一浇,非散了架了不可,而这种神像,并非各村都有,甲村无有者,则往乙村去借,倘借不到,便偷,因此往往闹成斗殴的事情。人民对于祈雨的心情,这样急切,这样热烈,到时候,倘官员若不替他们祈雨,那是非鼓噪不可,他们说官员不重视人民,不关心农事,所以每逢大旱,知县知府藩台督抚以至皇帝,都是要求雨的。许多官员之中,或者有人以为雨可求下来,但自古的圣君良相,若以为他们认为雨可求下来,我确不敢十分相信,他们绝对不会那样的糊涂,例如李陽冰所书的城隍庙碑乃为求雨得雨而作也,头一句,就是“城隍神祀典无之”,其中又有“五日不雨则焚其庙”等语,这岂是相信雨可求的人所敢说的话。那么他们为什么也要求雨呢,一则为安自己之心,二则为对付百姓而已,所以中国的僧道各门,也都祈雨,而西洋各种教会,也无不祈雨,也就是为尽自己的心就是了。可是大多数民人,总以为雨可下来的,倘民人自己求不下来,和尚道士以至官员求不下来,只面子不好看,还没什么重要关系,不过大家是要说他心不诚,道德不够,不能感动天地的就是了。常记得从前直隶省总督,在保定府求雨,除官员叩头求祝外,还有和尚道士两棚念经帮助,结果没有下雨,于是有人撰了一副对联曰:

婬道邪僧两坛经咒退风云雷雨

贪官污吏九叩首拜出日月星辰

这固然于该官员没什么损处,然由此可知人民之心理是怎么回事了。官员求不来雨,人民对他们,在心理上还没有大的责怪,倘皇帝求不下雨来,不但人民瞧不起他,而他自己也以为太不够面子,何也,因为他自以为是天子,天子者,乃上天之儿子,倘若求不下来,那就不是真正上天的儿子,岂有儿子求爸爸这点事,还不答应的呢?而人民认为他是真龙天子,龙自然能下雨,倘不能下,那就不是龙,当然就不够真龙天子了,所以从前天大旱再求不下雨来,皇帝一定要下罪己之诏,说自己道德不足格天,政治不能尽善,并命言官上诤谏的奏摺等等的这些言语,而民间也会有咏这种事情的诗谣,说:

欲求上帝降甘霖,还得精诚爱万民。

一个昏庸无道主,怎能格得上天心!

因为人民是这种思想,所以古来就有求雨的记载,若说上古时代,天子认为雨可求下或者有之,像从前的唐太宗,以至清朝的康熙皇帝,若说这样人,认为雨可求,恐怕是绝对没有的事,但是为人民的关系,又不能不求,而又怕雨求不下来,面子不好看,所以他创制求雨的程序制度,确非常的有思想,有趣味。他有什么妙法呢?无非设法拖延,要有伸缩力,可以把日期迁延的很长,什么时候下了雨,也可以算是求下来的,现在只把清朝的制度来说一说,就可以知道他用意的所在了。按北京建设的有风云雷雨四个神庙,都在皇城里头,庙的匾额,风日宣仁,云日凝和,雷日昭显,雨日时应,这四个庙,是专预备求雨用的。天气初旱,暂不理会,到了旱得人民沉不住气了,便派亲贵诣时应宫,行礼祈雨,三五天之内落了雨后,当然算是求下来的。倘无雨,则再派亲王敬谨行礼,这次的上谕,一定加上敬谨两字;再无雨,则派四个亲贵,分诣风云雷雨四庙行礼;再无雨,则派亲王贝勒等分诣行礼;再无雨,则派亲王诣大高殿行礼祈求;再无雨,则或由皇帝亲诣行礼;再无雨,则派员到京西黑龙潭行礼祈求;再无雨,则英明些的皇帝,或到天坛去求或派员到邯郸县请铁牌,照旧例须按驿站前往。自北京至邯郸,约须走七八天,在此期内,要落了雨,便不必一定请回,只由该员(钦使)到邯郸行礼致谢,便妥,意思是铁牌敬畏皇帝,逆知派人来请,便赶紧落了雨了。倘此时无雨,则请得铁牌回京,回程又须七八天,在此期中,落了雨,亦算是请牌有灵。倘仍无雨,则到北京,供于先农坛或天坛中,派员行礼,行礼之后,三天之内落了雨,则当然算是神灵。如仍无雨,则再派大员,或亲王贝勒行礼,三日之内,有雨自然也要算是求下来的。如仍无雨,则或再求,或将铁牌贬出,在此时期中,落了雨,则算是铁牌怕充军,赶紧落雨。如此做法,自下上谕请铁牌,至贬铁牌,前后总有一月有余之日期,再加上,以前最初派员诣时应官行礼至皇帝亲到天坛行礼之时,约共行礼七八次,每次行礼,以五日计,亦有三十余日,两数字共合两个多月,到三个月,安有这样长久,会不落雨的呢?倘落了雨,则都可以算是求下来的,于皇帝的面子,都过得去,请看他这祈雨的制度程度,便可以推测,当时制礼的人,不一定是糊涂了吧。

现在,才说因乘火车而得罪的官员。该年因为大旱,皇帝派丁某(好像姓丁,记不太清楚了),去请铁牌,彼时平汉路已修成,丁君不知旧制,乃乘火车前往,把铁牌请到北京,来回不过三天,派大员行礼,而未得雨,又求了一次又未落雨。于是有御史奏参,说丁君请铁牌,不循旧制,私自乘火车,应降以违制之罪,皇帝也因面子关系,果降丁君之罪。可巧不到一个月就下了雨了,倘果能照驿站行走,此时正在求雨期内而落了雨,于皇帝面子有多么好看,因他乘火车,提前了半个多月,闹得皇帝不够面子,这岂不是乘火车的毛病呢?所以皇帝为顾全自己面子起见,而不能不往当事人身上推,但上谕中,又不能说出耽延时日的真情形来,只好说了丁某奉旨,不能诚慎从事等语而已。当时有两首歌谣,以讥讽此事,曰:

奉命原须走驿程,请牌兼要请牌神。

火车虽快牌先到,无票牌神怎得乘?

祈雨极灵是铁牌,如何遇此雨期乖?

过期才得甘霖沛,想是牌神后赶来。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一十八·志第七十一·礼二十一等·脱脱
  卷五百十七 列传三百四·赵尔巽
  卷一九一 唐紀七·司马光
  卷二百二十一 熙寧四年(辛亥,1071)·李焘
  卷一百三十 慶曆元年(辛巳,1041)·李焘
  第三十二回 武则天革命称尊 狄仁杰奉制出狱·蔡东藩
  皇王大纪卷七十六·胡宏
  第十卷 捐输·缪荃孙
  五二七 湖广总督三宝等奏楚省查办违碍书籍缘由折·佚名
  宋纪·张居正
  引用书目·李天根
  苑君璋传·欧阳修
  唐纪二十三则天顺圣皇后下久视元年(庚子、700)·司马光
  第十一章 统一政府之对外【秦汉国力与对外形势】·钱穆
  第一章·叙论·梁启超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一十四·彭定求

        卷414_1 【陪张湖南宴望岳楼,稹为监察御史张中丞知杂事】元稹   观象楼前奉末班,绛峰只似殿庭间。   今日高楼重陪宴,雨笼衡岳是南山。   卷414_2 【岳阳楼】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 卷五十八·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五十八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周必大省斋藁钞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庐陵人第进士中博学宏词科以敎録召试馆职授秘书正字至监察御史孝宗初权给事中请祠提点福建刑狱除秘书少监直学士院侍讲中书舍人出

  • 第四回 铁路官员·德龄

    其中有一辆车是我们可以不必注意的,因为它实在是毫无可以值得我们注意的东西。那就是一辆专供各个工役堆放衣箱,网篮,铺陈等等杂货的车子。但是这车上,却老是有人在忙乱着,因为每当这些工役们发现自己所穿的宫袍已满

  • 卷四十五·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四十五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蒯通范阳人也【师古曰涿郡之县也旧属燕通本燕人後游於齐故高祖云齐辩士蒯通】本

  • 王述传·房玄龄

    王述,字怀祖。年幼死父,侍奉母亲享有孝子之名。安于贫困,节俭持家,不追求名誉和官爵。性格沉静,宾客们常纵情辩论,异端邪说并起,而王述却静静的不发一言。年少继承父亲的封爵。年至三十,还未出名,有人说他痴呆。司徒王导以本族

  • 胡俨传·张廷玉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从小十分好学,对天文、地理、律历、医学、占卜方面的书籍,无不博览。洪武年间,他以举人身份被授予华亭县教谕,能以师道自任。母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改到长垣任教谕,请求给予便地养家,后又改到余干县任职。

  • ●皇朝通典卷九十二·佚名

    州郡三 ○州郡三 江蘇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浙江省 福建省 △江蘇省 【 東西距九百五十里南北距一千一百六十里東至太倉州崇明縣大海七百七十里西至安徽和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寧國府宣城縣界二百五十里北至山東沂州府郯城

  • 卷四十八·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四十八宋 宋敏求 编大臣宰相命相五韩弘中书令制牛僧孺平章事制李程平章事制窦易直平章事制裴度平章事制韦处厚平章事制王播平章事制路随平章事制李宗闵平章事制牛僧孺平章事制宋申锡平章事

  • 卷二百三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三舆地考古荆州荆州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其在天文轸翼为楚之分野兼得韩秦之交宋平荆湖及蜀分为荆湖南北二路及夔路之施黔思播等州他若京西之郢州信阳军淮南之黄州江南之兴国军广

  • 卷二十四田赋三·冯煦

    粮额皖省额征米四十一万三千四百五十八石八斗八升二合五勺,豆二万三千一百七十四石九升八合八勺,麦一万二十一石二斗二升三合二勺,以上共征各色粮四十四万六千六百五十四石二斗四合五勺。沿革原额米四十一万五千二百一十

  • 提要·王夫之

    【臣】等谨案尚书稗疏四卷国朝王夫之撰夫之有周易稗疏已着録是编诠释经文亦多出新意其间有失之太凿者如谓虞书自戛击鸣球以下至庶尹允谐皆韶乐之谱以咏二字贯下祖考来格三句为升歌以配笙瑟之诗鸟兽跄跄为下管之所舞鳯

  • 原序·陈则通

    春秋一经说者亡虑数十百家其皆绘天地而图日月似则似矣於化工之妙容光之照则亡也愚读是经茫无津涯及见此编櫽括诸传苞举无遗颇於圣人之意若沧海之有畔可以济其濶而极其际伏读之余因思儒者之行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 卷二百五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五十七刑部尚书秦?田撰凶礼十二丧礼仪礼丧服繐衰裳牡麻绖既葬除之者【疏此繐衰是诸侯之臣为天子在大功下小功上者以其天子七月葬既葬除故在大功九月下小功五

  • 题焚经台诗·宋真宗

    唐太宗文皇帝制门径萧萧长缘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定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此台在洛阳。台者坛也。考此烧经比论之坛。乃后汉明帝筑也。元

  •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湛然

    宗虚无者名教之道废。遗文字者述作之义乖。古先梵皇乘时利见。圣贤道契德音莫违。尚假言诠寄诸结集。况时淹像季学鲜知几。领会之宾十无一二。至有穷年默坐甘节于惛懵。白首论心迟回于半满。人之多僻其若是乎。未阶扪

  • 目录·佚名

    百痴禅师语录目录序文卷第一福建建宁莲峰禅院语录建宁宝峰禅院语录卷第二建宁百山景星禅院语录卷第三浙江杭州皇岗太平禅寺语录杭州金山长庆禅寺语录卷第四嘉兴金粟山广慧禅寺语录卷第五嘉兴金粟山广慧禅寺语录卷第六

  •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佚名

    洞玄灵宝太上六齐十直圣纪经。撰人不详,约出於隋唐。言齐戒日期及齐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本经当撰于宋。述斋法。以六种斋为纲。

  • 新菩萨经·佚名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可分为三种不同异本。三种异本结构大体相同,均为劝念佛、预示灾祸、劝写经、说明本经由来等,惟繁简不同。出于河西地区,时代当在晚唐。经中谓今年大熟之时,天降大灾,有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