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十年(上)

(丁未)四十年大明萬曆三十五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乙丑,上在貞陵洞行宮。

○王世子問安。

○仁順王后忌辰齋戒。

○右承旨李善復啓曰:「雨勢雖歇,內庭水漲,行禮不平。今日望闕禮,似當停止,敢啓。」傳曰:「允。勿爲擧動。」

○政院問安,傳曰:「知道。」

○政院,中殿問安,傳曰:「知道。」

○大臣及東、西班二品以上、六曹問安,答曰:「知道。」

○大臣以下,中殿問安,答曰:「知道。」

1月2日

○丙寅,王世子問安。

○仁順王后忌辰。

1月4日

○戊辰,王世子問安。

○以備忘記傳于政院曰:「君之於民,有父母之道。其民陷於虜庭,忍令禮義之民,將爲蠻貊之方,可不爲悲乎?前日令回答使,到彼自爲周旋刷還事,啓下矣。此似歇後,未可必其能刷出否也。且回答使之遣,亦嫌無名。今宜或自上貽書;或令禮曹致書,直據義理,令盡刷我國被擄人,以申兩國之好,一以探試其意。使臣以刷還被擄爲其名號則以回答刷還使爲稱,此一謀也。人主爲萬民爲之,固無害於義理,而其爲詞直,設使渠不聽從,不爲刷還,在我無損,但當爲所當爲而已。且交隣之道,不過曰信義而已。渠自謂,盡改其前代之非云云。旣曰改其非,則盡刷前代所擄之民,以改其非,更結新好,所謂信義者,其在於斯乎。此事似當議處。且禦敵之器,莫如倭之鳥銃。我國雖粗爲學得造成,皆不可用。卽者咸鏡監司,至於收聚銀子上送,貿換鳥銃。若於今次回答使之行也,令該曹量給價物,鳥銃隨便多數貿來。敵國之兵器,雖滿船而歸,固無所妨,亦一利也,幷議施行,言于備邊司。」

○以備忘記傳于政院曰:「在前對馬島往還,或有論賞之事。今此全繼信等論賞事,參酌施行,下備邊司。」

○備忘記曰:「自前日本往還使臣,稱以通信使,未嘗有回答之號。今次求其名而不得,不得已以回答使稱之矣。若號刷還使,則回答二字幷去之。書契中,先答其誠款之意,而因陳事理,請刷擄去吾民。『吾民卽天子之赤子,刷還于鄕國,使之各安其業,此固交隣之道也。』以此措辭,事理順便。且回答使、刷還使中,賊若問之曰:『自前以通信使稱號,今何不稱通信,而稱以他號?此必有意。無乃欲不爲通信,托以他故,以試我耶?』因詰問,則如之何?不可不預爲措辭以待之,幷爲議處,言于備邊司。」

1月5日

○己巳,王世子問安。

○憲府啓曰:「訓鍊都監創設之初,急於軍需,採山煮海,無所不爲,特一時救急之擧,非經遠可行之事。然,猶稟旨乃行,未有自都監擅爲者。今聞,前部將李仁德稱名,托稱都監差官,帶同訓鍊奉事朴大仁、柳希文,誘集申誠等數人,敢於淸州德坪地,諉以採鉛,開穿銀壙,非但成群往來,有駭民瞻。湖西一帶,人心不順,糾衆採鍊,其漸可慮。臣等取見都監前後公文則上年間,以仁德爲江原道差官,不稟聖旨,擅許下送。故,仁德迤往湖內,爲此可駭之事,都監不得辭其責。且監司不待都監明白公文,輕信仁德詐僞之言,至令地方勿禁,亦爲非矣。請其時都監色郞廳罷職,忠淸道監司推考,李仁德等竝拿來,依律定罪。」答曰:「允。」

○以成泳爲吏曹判書,許筬爲同知中樞府事,李久澄爲工曹正郞,宋克訒爲刑曹正郞,吳靖爲典籍,黃洛爲羅州牧使,金尙寬爲珍山郡守,閔機爲三和縣令,李時立爲康津縣監,朴彦龍爲保寧縣監,尹趌爲洪原縣監。

○備邊司啓曰:「伏見前後備忘記,今此使臣之行,欲令盡刷我國被擄人,此誠天地父母之心,凡在瞻聆,孰不感激?當初區區爲此擧者,亦莫非爲生靈而屈也。今當以刷還爲重,使臣之號稱以刷還使,固爲宜當。但我不可無端先遣使臣,因渠致書,仍爲回答,於事,體當然。故,奏聞中措語以:『家康所爲,旣莫測其誠僞,縛送之賊,又難辨其眞假,而彼旣執此爲辭,在臣不可無回答。』云云則回答二字,似難全去,稱以回答兼刷還使,恐或無妨。若自上直爲貽書,而渠若不從,則不無所損。令禮曹以前後下敎之意,稱以奉敎,致書于日本執政,似乎順便。且賊設或,詰問使臣名號與前不同,此則答之不患無辭。『日本先爲致書,而我乃答之;使臣旣爲入來,則不可不刷還我民,故曰回答兼刷還使。兩國旣已相通,所重在此,何必致疑於名號哉?』以此意,使臣處言送爲當。敵國戰用之具,雖多多貿來,固無所害。但倭鳥銃中,或有品好者,亦有不好者,令通事輩,十分擇其精造者貿來,應用價物,令該曹量數給送亦當。取啓。」傳曰:「允。」

1月6日

○庚午,備邊司啓目:「粘連啓下。伏見狀啓及別錄辭緣,則忽賊之勢,漸至鴟張,水上下諸部藩胡,竝皆號令,縣城必欲呑噬而後已。且論慶源、訓戎等地城池難易,顯有欲犯之狀云,其脣亡之患、可虞之端,不一而足。近來雖以職帖,姑行羈縻之計,而此因救一時目前之急,亦非經遠可恃之策。而金浩、李彦時等,又從而敎造焰硝,其兇謀所在,實爲叵測,而他日之患,有難勝言。金浩等以我赤子,不幸陷賊,非其罪也,至於敎誘賊胡,煮造焰硝,貽我無窮之患,其窮兇極惡之狀,誠爲痛惋。實如狀啓內所陳,則按以王法,所當戮及其妻孥,以正其罪。更爲詳探,得其實狀,馳啓爲當。駱駝則雖曰遠人獻誠,却之不無其辭,不必捧納,而今旣受之,還給不便。留置邊上,勿爲上送亦當。」

1月7日

○辛未,王世子問安。

○右副承旨柳公亮以委官言啓曰:「尹頀獄事,事干各人等招辭,端緖現露,已盡歸一。拈出若干關重之語,詳細盤問,則非但辭語窮蹙,不知所措。刑曹所送染血衣襪,臣等對渠看審,則襦衣內外鮮血濺點,足巾則濃血厚漬,欲滅其迹,以泥土塗抹。其行兇之狀,昭不可掩,更無可問之事。尹頀刑推得情何如?」答曰:「難測者獄事。末世同氣之不相得,多矣。然,至於手刃其兄,所未能料。賊雖由頀,必非頀一人所爲。況一奴招奴內:『先走者一人,後去者一人。』則明是兩賊,抑恐有內應之人。頀之一家親近之奴拿來,可問其夜,頀之出入,綢繆之狀及尹頀一家奴婢,亦宜詳問,如窓外直宿每邑金者,尤當窮問。」

○柳公亮以委官言啓曰:「尹頀刑問一次,不服,極爲兇惡。加刑得情何如?」答曰:「允。」

○柳公亮以委官言啓曰:「尹頀刑問二次,不服。連受重刑,徑斃可慮,明日加刑何如?」答曰:「允。」

○傳曰:「尹頀衣襪染血事,已爲書啓,而其手刃傷事,何以不爲看審書啓乎?」

○問事郞廳啓曰:「尹頀手指刃傷事,現出招辭中。臣等今曉看審,則右手第四指端,小有傷處,果是刃痕。而今經十四日,幾盡生肌,其爲有標,不若衣襪血染之明白。故,只撮其重者,而此則不爲竝及於啓辭中矣。」答曰:「雖不若血染之明白,頀之招內以爲:『顚仆所傷。』云,刃傷與仆傷,其痕各異。此亦可據以爲辨,而其招之詐,足以知之矣。」

1月8日

○壬申,禮曹啓曰:「內宴勿爲事,上敎允下,臣等不勝悶迫之至。豈惟臣等爲然?群下之情,莫不缺望。況於王世子奉觴稱慶之情,爲如何哉?今夫閭閻士大夫,要享其親,猶且備禮俱敬,內外均歡。今次上壽大禮,是,邦家何等儀節,而內殿宴禮,闕焉不擧乎?臣等再次陳賀,涉於攙越,而於情於理,不容自已。伏望聖明,俯循輿願,亟賜允許。惶恐敢稟。」傳曰:「已爲發落。」

○禮曹啓曰:「以曹草記上壽宴排設處所啓辭,傳曰:『外宴可設於西廳,內宴不必爲。』事,傳敎矣。今次上壽宴,乃莫重莫大稀闊之盛禮,外則王世子率群下,上壽於大殿;內則嬪宮率諸命婦,上壽於內殿,實出於天理人情之不容已。內殿排宴一節,今若不爲擧行,則情文不備,將何以具禮?臣等伏承上敎,誠不勝缺望。內宴一節,請竝爲磨鍊。惶恐敢啓。」傳曰:「內宴勿爲爲宜。」

1月9日

○癸酉,王世子問安。

1月10日

○乙亥,右副承旨柳公亮以委官言啓曰:「尹頀刑問十次,不服。連受重刑,而固諱至此,極爲兇惡。加刑得情何如?」答曰:「允。」

○柳公亮以委官言啓曰:「尹頀刑問十一次,不服。連受重刑,而固諱至此,極爲兇惡。加刑得情何如?」答曰:「允。」

○柳公亮以委官言啓曰:「尹頀刑問十二次,不服。一向嚴刑如是,情狀極爲兇惡。加刑得情何如?」答曰:「允。」

○都承旨李尙毅以院意啓曰:「臣等伏覩昨日禮曹啓辭發落,不勝缺然之至。今次上壽宴,乃國家無前之慶,而莫大之禮也。外則王世子率群下;內則嬪宮率諸命婦,奉觴上壽,此實情禮當然之極,揆之天理,斷不容已。私家之人欲享其親,尙且備禮於內外,況此國家無前之慶;莫大之禮乎?今若內宴一節,闕而不擧,則非但情文,有所欠缺,其於臣子享上之誠,爲如何哉?情之所極,禮不可廢。臣等俱以無狀,待罪近密,不勝區區之至,冒死陳瀆。伏願聖明,亟命有司,竝爲擧行。」傳曰:「外宴則出於不得已,不須竝設內宴。何必强其所不喜?」

1月11日

○乙亥,問事郞廳〈卽成俊耆。〉以委官意啓曰:「尹頀事干各人等獄事,已爲究竟,今無可問之事,當爲放送。而其中尹頀奴每邑金,則尹頀婢夫石只與尹頀同謀曲折,分明納段。故,今方令刑曹、捕盜廳,措捕石只,就捕後,必有憑閱之事,似當仍囚。石只妻德之,亦已被囚,石只未捕之前,似難輕放,竝令禁府處置,其餘竝爲放送何如?」答曰:「允。」

○諫院啓曰:「先王陵寢,一自經亂之後,參奉二員,徒有其名,而守直之事,置諸相忘,斧斤日尋,所聞駭愕。請自今以後,一依平時例,輪回替直,各別申飭,該曹摘奸治罪。興德縣監李殷老,委政下吏,日以剝民爲事,使蕩殘之邑,將至無形。請命罷職,其代以有名稱文官,各別擇遣。義州一府,是,關防重地,自近以來,公私蕩竭,雖以幹辦之才,猶懼不濟。而判官崔大允以年少武夫,處事生踈,使官府日就空虛,請命罷職,其代各別擇遣。」答曰:「允。」

1月12日

○丙子,忠勳府啓曰:「上年有行功臣仲朔宴傳敎,其後又有仲朔宴姑待上壽宴,次次設行承傳矣。今者上壽宴禮曹已爲擇日啓稟,仲朔宴亦當以次設行。而上年本府以仲朔宴時,各項條件,實錄廳考出可據明文事,入啓蒙允。似聞其時,實錄廳考出以啓,而其考出條件,不下本府,本府無由得知,無以前期知委。請令政院,更考其時《日記》,其實錄廳相考啓辭,謄書下本府何如?」傳曰:「上壽宴、仲朔宴,何以再次擧動乎?上壽宴時兼行事,言于禮曹。」

1月13日

○丁丑,有政。

○諫院啓曰:「靈岩郡守柳肇生,計出結卜,多捧無名之穀,以爲自捧之資。且一聽賤妾之言,貽弊萬端,請命罷職。近來廉恥斁毁,雖些少操縱之事,顯有行賂之迹,識者之寒心久矣。中部參奉朴奇男,頃因推刷民廬,多行鄙鎖之事,請命罷職。」答曰:「允。」

○領議政柳永慶、左議政許頊、右議政韓應寅啓曰:「上壽宴,上年正月啓請蒙允,厥後遷延不擧,一年于玆,群情之悶鬱,爲如何哉?幸今將涓吉設行,而又命內宴勿爲,群情之悶鬱,有甚於前日。今此壽宴,乃前古稀闊之盛禮,必須外宴、內宴竝設然後,合於禮而稱於情矣。此,有司與近侍之臣,懇請不已者也。伏望聖明,俯諒群情,亟賜允許。」答曰:「內宴不必竝設,以滋煩擾,只行外宴,可矣。」

○再啓曰:「伏承聖批,不勝缺然之至。聖心一向謙損,不喜紛華,臣等固當將順之不暇。第以自上,臨御四十年,實是一國莫大之慶,大小臣僚咸願進宴上壽,固是出於情禮之不容已者。今若只許外宴,不設內宴則於情於禮,俱有所欠缺。此,臣等强請不知止者也。伏願更諒下情,亟賜允可。」答曰:「可爲之事則至於來請,豈不從之?無益之宴,勿爲爲當。不得從之。」

○有政。以鄭岦爲獻納,李民寏爲司書,洪履祥爲淸州牧使,鄭逑爲安東府使,權昕爲文化縣令,沈光世爲扶安縣監。

1月14日

○戊寅,右承旨李善復以禮曹言啓曰:「以忠勳府仲朔宴啓辭,傳曰:『上壽宴、仲朔宴,何以再次擧動乎?上壽宴時兼行事,言于禮曹。』事,傳敎矣。竊伏惟念,上壽乃王世子率群下獻壽,係是享上之事;仲朔宴乃聖上酬功報勞之典,係是逮下之事,名義自別,禮亦有輕重。以諸臣入參等項言之則上壽宴則幾品入參事,當啓稟定奪矣;如仲朔宴則勳臣之外,亦有嫡長、衆子俱參之例。兩宴一時排設則其於行禮之際,不無混雜之慮,處所亦似偏狹。而但再爲擧動,亦甚未安,故兼行節目則今方磨鍊。而此是大段儀節,不得不具由上達。惶恐敢啓。」傳曰:「不妨。一時行之。」

○左副承旨柳澗以兵曹言啓曰:「備邊司啓辭:『備忘記:「在前對馬島往還,或有論賞之事。今此全繼信論賞事,參酌施行。」事,傳敎矣。全繼信等往來馬島,不無其勞,依例論賞,果爲允當。令該曹稟旨處置宜當。敢啓。』傳曰:『允。』事,傳敎矣。考前例則庚子年東萊人軍功正金達、軍功參奉朴希根,對馬島往來後,金達陞堂上;朴希根陞奉事,一行下人,別無論賞之事。壬寅年堂上全繼信、前萬戶孫文彧、司譯院正金孝舜,對馬島往來後,全繼信因特命,僉知除授;孫文彧以其時承傳,甲辰年陞堂上;金孝舜以其時承傳,乙巳年陞堂上,一行下人等,令本道,各一年復戶云。今次則全繼信已經實僉知,朴大根又是堂上之官,無可施之賞。譯官判官李彦瑞,似當本衙內,高品職除授;軍官下人等,似當或禁軍除授;或差等復戶,而係干恩典,自下未敢輕議。上裁施行何如?」傳曰:「允。全繼信、朴大根僉知除授,以酬其勞。」

1月15日

○己卯,王世子問安。

○憲府啓曰:「繕工假監役朴龍,年紀衰耗,不合庶官之任。龍安縣監申忠,人物庸劣,不合莅民之官。請竝命遞差。」答曰:「允。」

1月16日

○庚辰,右承旨李善復以禮曹言啓曰:「上壽宴時,仲朔宴兼行節目,今方磨鍊矣。仲朔宴應參人員,則忠勳府當爲入啓定奪矣。上壽宴時侍宴人員,以《五禮儀》正至會儀等儀見之則實職六品以上,似當分楹內階上、階下入參。今亦依此磨鍊乎?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自曹參酌爲之。」

○右承旨李善復以禮曹言啓曰:「凡進宴時宴品,例爲臨時取旨爲之,而今次上壽宴,莫大莫重之禮,當依式例橫看、大宴圖爲之。故敢啓。」傳曰:「宴品之式,不能知之。但行禮而已,不宜侈大。」

1月17日

○辛巳,王世子問安。

○憲府啓曰:「義州,國之西門,守宰之任,比他邑極重。四五年來,判官不得其人,纔赴旋遞,非但官事因此虛踈,迎送之際,民受其害,不可不擇差。新判官李守敬,曾無莅歷,表表名稱。請命遞差,其代勿論職秩高下,十分擇遣。訓鍊院判官韓璟,人物庸劣;司僕寺主簿李春榮,處事迂踈。請竝命遞差。故參判黃允吉妻安氏,使其奴呈狀:『宗廟令郭止善,取其奴婢文記,因而不給。』云。臣等考其狀辭,則粘連小紙內:『郭止善書給曰:「其孽弟目不知書,文記閪失後,身死。」云。』臣等欲知其由而處之,推捉事知奴子則以迷劣童婢、童奴來現,不識事體甚矣。請命推考。宰牛之禁,載在令甲,近來法綱解弛,屠殺無忌。舊義禁府內,無賴光棍聚居爲黨,每乘昏夜之間,偸竊牛馬,潛藏其中,日以販肉爲業。若此不已,畿甸農牛,將不久而盡,誠非細故。其牛馬屠殺之人,請令捕盜廳密捕,依律科斷。」答曰:「允。」

1月18日

○壬午,有政。

○以金睟爲戶曹判書,崔有源爲司諫,柳澤爲刑曹正郞,朴榟爲工曹佐郞,尹銑爲監察。

1月19日

○癸未,王世子問安。

○黃海道監司馳啓曰:「海州牧使牒呈內:『近年以來,水賊橫行,海邊之民,船隻被掠者,無歲無之,人皆含憤之日久矣。本州貢物,載船上京次,行到睡鴨島,則荒唐船揚旗追逐,至泊於本州十里許玄地浦口。判官定將,率軍兵馳進,軍兵等踴躍往捕。觀其行止,水賊無疑,盡數縛結。牧使繼到,仍騎唐船,乘潮而上,結城下陸,時夜將半。船中雜物,則判官一一堅封,將官李星、吳成春等,使之守直後,牧使、判官親領唐人,入州拘囚。夜深蒼黃,軍兵雜踏,器皿、食物之失,安可保其必無?今來物目相考,則其中軍器重物,不可運送者及米石、麯子、果物、蔥菜、鐵鍋口等,以至些少之物,尙在船上,封標守直。而陸路運送,破毁可慮,何以處置?』」啓下禮曹。

1月20日

○甲申,諫院啓曰:「義州是西土雄藩,而近緣守宰數易,且經非人,公私亦立,若不保朝夕。如非十分已試之才,勢必板蕩後乃已。新判官李鍧,曾無見效之地,請命遞差,其代以表表有聲績之人,勿論職秩高下,各別擇遣。承文院文書,雖片言隻字之微,不可不十分藏置,以憑後考。而乙巳年奏請使一行聞見事件,其時史官,諉以《日記》,持去之後,竟致閪失。本院當該官員,慢不致念,不卽推來,請竝命罷職。近來國綱不立,人皆怠慢,識者之寒心久矣。至於牌招一事,事體至嚴,雖有疾病,不至幾死之域,則所當扶曳馳進之不暇。而頃者玉堂入啓,牌招之際,其時副校理姜弘立、副修撰吳靖、李好義,皆偃臥其家,托病不來。如此之人,不可不懲,請竝命罷職,其時色承旨,請竝命推考。」答曰:「允。姜弘立等推考。」

○司僕寺提調啓曰:「亂後各牧場,元放馬數少,孶息不敷,勢所然也。加以惡虎踰入,沒數攬殺,至有空場之處,極爲寒心。前日請推兵使,以治不謹捕虎之失者,蓋以此也。祖宗朝設場之法,至爲嚴密,豈可因一時無馬,而使之永爲空場也?所當以稍有他場之馬,移放護養。而修築破毁,未易爲力,去舊就新之際,亦恐不習水草,或倒損之患,事甚難處。如不得容易移馬,則本場牧子,全無所爲之事,任他本官守令,橫加侵暴,殊非當初設立牧子之意。限修場復設間,依本司諸員例,一一小名成籍,輪番立役,以救廝養一分之惠,似爲便當。敢啓。」傳曰:「允。」

1月21日

○乙酉,忠勳府啓曰:「仲朔宴時,嫡長參宴,則已有前例矣。前日本府啓辭內:『親功臣及嫡長中,有外方受任者,則受任輕重,自本府酌定未安,方欲令備邊司,酌定其可召與否者,然後本府移文。』事,入啓,蒙允矣。請令備邊司,就其外任中,酌其受任輕重,議定其可召與否何如?功臣嫡長被罪,付處、奪告身、永不敍用人,竝來參與否相考事,前日別紙開錄以啓,蒙允而《實錄》中,可據明文相考時,此一款未及相考。請更令考出,俾有所考據何如?」傳曰:「允。」

1月22日

○丙戌,王世子問安。

○諫院啓前啓牌招不進事:「持平閔德男、行大司憲朴承宗、執義吳百齡、掌令李忠養、李順慶、持平申光立、正言鄭廣成竝引嫌而退。其時落馬之事,雖人所共知,而承命不進之失,猶在其身,當此論啓之日,不可在職。臺諫引嫌,雖些少之事,若一毫未盡,則不可强之出仕。而近來處置之際,不免回護之習,物情之未便久矣。閔德男牌招不赴,果由落馬之病,而方在言地之日,適値論議之發,則勢不可晏然行公。至以別無可避之嫌爲之辭說,反請出仕,其處置乖當之失,在所難免。曾以闕番之事,旣經推考,及授本職,又爲引嫌。而況本院所論,專斥其牌招不進之失,憲府啓辭,不過措語,有偶及之事,固無可避之嫌。大司憲朴承宗以下,請竝命遞差;正言鄭廣成,請命出仕。」答曰:「已爲推考,不須罷職。遞差、出仕,允。」

1月23日

○丁亥,有政。

○獻納鄭岦啓曰:「吏曹佐郞李克信,初授本職之時,臣亦忝冒郞官,隨參議差矣。近來克信之居官處事,不厭人望,今日席間,公議重發。當初爲郞之時,臣旣預知,則今何敢晏然參論,若無所失乎?請命罷斥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諫院啓曰:「吏曹佐郞李克信,身在淸班,不自謹愼,張皇氣焰,濟以汎濫麤鄙之事,無所不爲,人皆唾罵,國言藉藉,請命罷職。臣等伏見楊林都正亨胤妻公事判付,自上軫念懿親,參詳情法之意,至矣盡矣。而第念,情出一時之異數;法係後世之遵守,情以屈法,末流難防。其公事請勿擧行。獻納鄭岦,引嫌而退。克信擬差銓郞之時,岦以一郞官,不過隨參而已則實非岦之所薦。而況克信麤鄙汎濫之狀,彰著於忝在銓郞之後,實無可避之嫌。獻納鄭岦請命出仕。」答曰:「允。」

○《璿源錄》校正廳啓曰:「芳幹子孫所納久遠文籍,自正德乙亥,至萬曆十五年之間,或有上言,免其軍役者;或有宗簿寺回啓內『《璿源錄》分明載錄。』云云者;或有忠勳口傳,忠義衛者,其數甚多。故,啓稟錄上,而芳幹伸雪與否,終未考出於《實錄》中。一依瑢子孫例,削去何如?」傳曰:「此人等皆我太祖璿枝。今日之君臣,當以太祖之心爲心。思想當時,必不過不自謹愼,偶然得罪於一時。雖然,于今百年之後,仍存罪籍,使其子孫,定以賤役,流落不保,決非列聖之意也。一時之孽,固足以難逭,百世之派,豈可以永絶?予以爲,竝赦許錄,未爲不可。予不知厥罪之輕重,然妄自忖度,於心有未安。今日之許錄,乃所以仰體太祖之心;恭奉列聖之意,行其所未遑而已。定罪於當日,太虛之浮雲也。事旣過矣,天體自然,何嘗有迹?抑有一說,大亂之後,初修寶牒,許錄二人,亦國家一不妨事也。久遠之事,如是言之,極爲悚惕。然,令禮曹議啓之。」

○以權憘爲戶曹參判,鄭光績爲兵曹參判,黃暹爲大司憲,朴承宗爲同知中樞府事,李弘老爲同知中樞府事,徐渻爲京畿監司,成以文爲副提學,李惟弘爲禮曹參議,趙應文爲軍器正,呂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九 周舍 徐勉·姚思廉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仁宗一·宋濂
  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张廷玉
  ●卷一百六十二·徐梦莘
  卷十三 康帝·王夫之
  第六十一回 争疑案怒批江朝宗 督义旅公推刘显世·蔡东藩
  卷四十三下·朱熹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十七·佚名
  九八五 军机大臣奏《铁网珊瑚》内前后重复请将总校等交部议处片·佚名
  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范晔
  王瑶传·欧阳修
  卷三十 世宗致治·李有棠
  卷06·吴缜
  卷08·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 卷三 编年诗(起至德二载夏,讫代宗宝应元年)·岑参

      行军二首(页一八九)  至德二载(七五七,四十三岁)二月,肃宗从灵武至凤翔。六月,岑参由杜甫、裴荐等举荐,任右补阙,此诗即作于授职后。原注:时扈从在凤翔。  其一(页一八九)  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一朝逢世乱,终日不自保

  • 附录之二 长短句·刘鹗

    八声甘州叹人生终岁苦尘劳,何以悦吾生?趁朱颜犹在,黄金未尽,风月陶情。长得红偎翠倚,身世听升沉。莫把佳期误,今夜销魂。门外雪深盈尺,正锦衾人暖,宝帐香温。恋昨宵梦好,相抱不容醒。看天际琼飞玉舞,拥貂裘,推枕倚云屏。梳妆罢,郎

  • 卷二百九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九十九杏花类五言古杏花         【北周】庾 信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邨坞烂熳开山城好折待賔客金盘衬红琼杏坞          【明】袁 凯窈窕石径深参差

  • 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八·赵尔巽

      庆桂 刘权之 戴衢亨 戴均元 托津 章煦 卢荫溥   庆桂,字树斋,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尹继善子。以荫生授户部员外郎,充军机章京,超擢内阁学士。   乾隆三十二年,充库伦办事大臣,迁理藩院侍郎。三十六年,授军机大臣

  • 卷二·庞元英

      十月,以天章合待制王克臣为工部侍郎,熊本知桂州故也。以水部郎中李文卿为司门郎中,以司门员外郎王谔为水部员外郎,以曾伉为吏部员外郎,以太仆少卿吴安持为驾部郎中,仍专緫牧租券马事。  尚书省凡六曹二十四司。除告身

  • 第九回 失燕土伪帝作囚奴 平宣州徐氏专政柄·蔡东藩

      却说刘守光僭称帝号,遂欲并吞邻镇,拟攻易定。参军冯道,系景城人,长乐老出身,应该略详。面谏守光,劝阻行军。守光不从,反将道拘系狱中。道素性和平,能得人欢,所以燕人闻他下狱,都代为救解,幸得释出。道料守光必亡,举家潜遁,奔

  • 第九回 袁总统宣布约法 唐首辅组织阁员·蔡东藩

      却说南京参议院,既得袁世凯电誓,遂公认他为大总统,又循例致词道:  共和肇端,群治待理,仰公才望,畀以太阿。筚路蓝缕,孙公既开其先;发扬光大,我公宜善其后。四百兆同胞公意之所托,二亿里山河大命之所寄,苟有陨越,沦胥随之。

  • 卷第二百七十五·胡三省

    后唐纪四〔起柔兆阉茂(丙戌)四月,尽强圉大渊献(丁亥)六月,凡一年有奇。〕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上之下天成元年〔(丙戌、九二六)〕1夏,四月,丁亥朔,严办将发,〔凡天子将出,侍中奏中严外办。此时未必能尔,沿袭旧来严办之言而言之耳。

  • ◎食货二·徐天麟

    ○水利(杂录附)魏襄王时,史起为邺令,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粱。(沟洫志,下同。)韩使水工郑国间说奏,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注填阏之水,溉舄卤

  • 卷之一百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百六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九册 天聪二年正月至三月·佚名

    第九册  天聪二年正月至三月满洲国天聪二年戊长正月初二日。遣先前为我阵获银柱赍书往宁远。银柱原後宁远总兵官祖大寿下随侍。丁卯年五月,兴师往征,为我兵擒获解至。银柱所赍书曰:“彼此互为大言,渐冉■蔓,何所底

  • ●原序·陈次升

    上语枢密曾布曰朕除陈某諌官廷议如何布奏皆谓陛下得人上曰尚未肯供职公知眷意之重受命登对方造膝上遽曰久不闻卿谠论公再乞避言路上曰朕亲擢卿复何辞时奸人谗毁挤陷忠良欲肆诛戮其事尚秘上亦疑之因公奏对上顾问近朝廷

  • 卷二百九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九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近习宋仁宗皇佑元年知制诰胡宿上奏曰臣闻昔者葛怀敏先任入内内侍省副都知管干皇城司公事宿卫不谨致逆徙窃变震惊宫闱

  • 第三十二章·王夫之

    一章句云&ldquo;夫岂有所倚著于物&rdquo;,一&ldquo;物&rdquo;字,定何所指,小注中自有两说:其云&ldquo;为仁繇己而繇人乎哉&rdquo;,则是物者,与己对者也;其云&ldquo;不靠心力去思勉&rdquo;,则是物者,事也。两说似乎难通。乃孟子

  • 卷八·马骕

    <经部,春秋类,左传事纬钦定四库全书左传事纬卷八     灵璧知县马骕撰楚灵之乱【襄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呉及雩娄闻呉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戍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犂伯

  • 浮石禪師語錄卷一·通贤

    嗣法門人行浚等編嘉興府平湖縣青蓮禪寺語錄師於崇禎己卯歲十二月十七日入寺。山門。「門門門出入,無過只這重,今日山僧來把斷,管教凡聖不相通。為甚不相通?水歸巨海波濤靜,雲到蒼梧氣象閒。」佛殿。「城東老母不欲見,調達比

  • 丹霞澹归禅师语录·今释澹归

    三卷,明今释说,今辩重编(依驹本印)。卷一收上堂。卷二收示众,佛事,遗命,问答。卷三收拈古颂。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