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8
太祖建隆三年夏四月,〈《长编》系于二年五月,《宋史》九八《礼志》称其事在太祖“即位之明年”。〉太常寺博士聂从义上《三礼图》。先是,周世宗时,将禘于太庙,言事者以宗庙无祧室,不当行禘祫之礼。崇义上言,其略曰:“魏明帝以景初三年正月上仙,至五年二月,祫祭。明年,又禘。自兹后,以五年为禘。且魏以武帝为太祖,至明帝始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一也。宋文帝元嘉六年,祠部定十月三日大祫。其太学博士议云:‘按禘祫之礼,三年一,五年再。’宋高祖至文帝裁亦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二也。梁武帝用谢广议,三年一禘,五年一祫,谓之大祭。禘祭以夏,祫祭以冬。且梁武乃受命之君,裁追尊四朝而行禘祫,则知祭者是追养之道,以时移节变,孝子感而思亲,故荐以首时,祭以仲月,间以禘祫,序以昭穆,乃礼之经也,非关宗庙备与未备,其证三也。”终从崇义之议。世宗诏参定郊庙祭玉,崇义因考正三礼,至是,表上之。帝览而嘉之,诏曰:“礼器、礼图,相承传用,浸历年祀,宁免差违。聂崇义典事国庠,服膺儒业,讨寻故实,刊正疑讹,奉职效官,有足嘉者,崇义宜量与酬奖。所进《三礼图》,宜令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所冀精详,苟有异同,善为商榷。”
尹拙驳正三礼,聂崇义复引经释之,下(礼)[工]〈据《宋史》四三一《聂崇义传》改。〉部尚书窦仪裁定。仪上奏曰:“伏以圣人制礼,垂之无穷,儒者据经,所传或异,年祀浸远,图绘缺然,踳驳弥深,丹青靡据。聂崇义研求师说,耽味《礼经》,较于旧图,良有新意。尹拙爰承制旨,能罄所闻。尹拙驳议及聂崇义答义各四卷,臣再加详阅,随而裁置,率用增损,列于注释,共分为十五卷,以闻。”诏颁行之。拙、崇义复陈“祭玉、鼎釜异同”之说,诏下中书省集议。吏部尚书张昭等奏议曰:“按聂崇义称祭天苍璧,九寸圆好,祭地黄琮,八寸无好,圭、璋、琥并长九寸。自言周显德三年,与田敏等按《周官‧玉人》之职及阮谌、郑玄旧图,载其制度。臣等按《周礼‧玉人》之职,只有‘璧琮九寸,瑑琮八寸’,及‘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之文,即无苍璧、黄琮之制,兼引注有《尔雅》‘肉倍好’之说,此即是注‘璧羡度’之文,又非苍璧之制。又详郑玄自注《周礼》,不载尺寸,岂复别作画图,违经立异。《四部书目》内有《三礼图》十二卷,是隋开皇中敕礼官修撰,其图第一、第二题云梁氏,第十后题云郑氏,又称不知梁氏、郑氏名位所出。今书府有《三礼图》,亦题梁氏、郑氏,不言名位。厥后有梁正者,集前代图记,更加详议,题《三礼图》曰:‘陈留阮士信受礼学于颍川綦册君,取其说为图三卷,多不按《礼》文,而引汉事与郑君之文违错,正删为二卷。’其阮士信即谌也。如梁正之言,可知谌之纰谬,兼三卷《礼图》删为二卷,应在今《礼图》之内,亦无改祭玉之说。臣等参详,自周公制礼之后,叔孙通重定以来,《礼》有纬书,汉代诸儒颇多著述,讨寻祭玉,并无尺寸之说。魏、晋之后,郑玄、王肃之学,各有生徒,《三礼》、《六经》,无不论说,检其书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参验画图本书,周公所说正经不言尺寸,设使后人谬为之说,安得便入周图?知崇义等以诸侯入朝献天子、夫人之琮、璧以为祭玉,又配合羡度肉好之言,强为尺寸。古今大礼,顺非改作,于理未通。又据尹拙所述,礼神之六玉,称取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所撰《三礼义宗》,内昊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长尺二寸,以法十二时。祭地之琮长十寸,以效地之数。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圆外曰璧,圆中方外曰琮。’崇义非之,以为灵恩非周公之才,无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补六玉阙文,尤不合礼。臣等窃以刘向之论《洪范》,王通之作《元经》,非必挺圣人之姿而居上公之位,有益于教,亦为斐然。臣等以灵恩所撰之书,聿稽古训,祭玉以十二为数者,盖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时,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圜丘之笾豆十二列,天子以镇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内守,皆长尺有二寸,又祼圭尺二寸,王者以祀宗庙。若人君亲行之郊祭,登坛酌献,服大裘,搢大圭,行郊奠,而手秉尺二之圭,祼献九寸之璧,不及礼宗庙祼圭之数,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则灵恩议论,理未为失,所以自《义宗》之出,历梁、陈、隋、唐垂四百年,言礼者引为师法,今《五礼精义》、《开元礼》、《郊祀录》皆引《义宗》为标准。近代晋、汉两朝,仍依旧制。周显德中,田敏等妄作穿凿,辄有更改。自唐贞观之后,凡三次大修五礼,并因隋朝典故,或节奏繁简之间稍有厘革,亦无改祭玉之说。伏望依《白虎通》、《义宗》、《唐礼》之制,以为定式。又尹拙依旧图画釜,聂崇义去釜画镬,臣等参详旧图,皆有釜无镬。按《易‧说卦》云:‘坤为釜。’《诗》云:‘维锜及釜。’又云:‘漑之釜鬵。’《春秋传》云:‘锜釜之器。’《礼记》云:‘燔黍捭豚。’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即釜之为用,其来尚矣,故入于《礼图》。今崇义以《周官》祭祀有‘省鼎镬’、‘供鼎镬’,又以《仪礼》有‘羊镬’、‘豕镬’之文,乃云:‘画釜不如画镬。’今诸经皆载釜之用,诚不可去。又《周》、《仪礼》皆有‘镬’之文,请两图之。又若观诸家祭祀之画,今代见行之礼,于大祀前一日,光禄卿省视鼎、镬,伏请图镬于鼎下。”诏从之。
乾德元年二月,〈按︰《宋史》一二六《乐志》,“太常窦俨上言曰云云”乃建隆元年二月之事,──薛《鉴》在建隆元年四月──下文“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等云云”方为乾德元年之事。本书因二事性质相近,故合叙之。〉太常窦俨上言曰:“三五之兴,礼乐不相沿袭。洪惟圣宋,肇建皇极,一代之乐,宜乎立名。乐章固当易以新词,式遵旧典。”从之,因诏俨专其事。俨乃改周乐文舞《崇德》之舞为《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盖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理安》,天地宗庙登歌为《嘉安》,皇帝临轩为《隆安》,王公出入为《正安》,皇帝食饮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县出入为《良安》,正冬朝会为《永安》,郊庙俎豆入为《丰安》,祭享、酌献、饮福、受胙为《禧安》,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耤田、先农用《静安》。五月,有司上言:“僖祖文献皇帝室奏《大善》之舞,顺祖惠元皇帝室奏《大宁》之舞,翼祖简恭皇帝室奏《大顺》之舞,宣祖昭武皇帝室奏《大庆》之舞。”从之。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等奉诏撰定祀感生帝之乐章曲名:降神用《大安》,太尉行用《保安》,奠玉币用《庆安》,司徒奉俎用《咸安》,酌献用《崇安》,饮福用《广安》,亚献用《文安》,送神用《普安》。五代以来乐工未具,是岁秋行郊享之礼,诏选开封府乐工八百三十人,权隶太常,习鼓吹。
四年春,遣拾遗孙吉取成都孟㫤伪宫县至京师。太常官属阅视,考其乐器不协音律,命毁弃之。
六月,判太常寺和岘言:“大乐署旧制,宫县三十六虡设于庭,登歌两架设于殿上。望诏有司别造,仍令徐州求泗滨石以充磬材。”许之。先是晋开运末,礼乐之器沦陷,至是,始令有司复二舞、十二案之制。二舞郎及引舞一百五十人,按视教坊开封乐籍,选乐工子弟以备其列,冠服准旧制。鼓吹十二案,其制,设毡床十二,为熊罴腾倚之状以承其下,每案设大鼓、羽葆鼓、金
猜你喜欢 志第四 礼仪四·刘昫 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司马光 ●卷九十一·徐梦莘 第五十七回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妇尽忠·蔡东藩 平定三逆方略卷五十二·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卷之五十八·佚名 通志卷三十·郑樵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二十五·阿桂 卷五十八·张守节 李叔同年谱(8)·李叔同 ·檄下加冬李守戎·丁曰健 周纪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司马光 弇山堂别集卷十八·王世贞 卷八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