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08

太祖建隆三年夏四月,〈《长编》系于二年五月,《宋史》九八《礼志》称其事在太祖“即位之明年”。〉太常寺博士聂从义上《三礼图》。先是,周世宗时,将禘于太庙,言事者以宗庙无祧室,不当行禘祫之礼。崇义上言,其略曰:“魏明帝以景初三年正月上仙,至五年二月,祫祭。明年,又禘。自兹后,以五年为禘。且魏以武帝为太祖,至明帝始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一也。宋文帝元嘉六年,祠部定十月三日大祫。其太学博士议云:‘按禘祫之礼,三年一,五年再。’宋高祖至文帝裁亦三帝,未有毁主而行禘祫,其证二也。梁武帝用谢广议,三年一禘,五年一祫,谓之大祭。禘祭以夏,祫祭以冬。且梁武乃受命之君,裁追尊四朝而行禘祫,则知祭者是追养之道,以时移节变,孝子感而思亲,故荐以首时,祭以仲月,间以禘祫,序以昭穆,乃礼之经也,非关宗庙备与未备,其证三也。”终从崇义之议。世宗诏参定郊庙祭玉,崇义因考正三礼,至是,表上之。帝览而嘉之,诏曰:“礼器、礼图,相承传用,浸历年祀,宁免差违。聂崇义典事国庠,服膺儒业,讨寻故实,刊正疑讹,奉职效官,有足嘉者,崇义宜量与酬奖。所进《三礼图》,宜令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所冀精详,苟有异同,善为商榷。”

尹拙驳正三礼,聂崇义复引经释之,下(礼)[工]〈据《宋史》四三一《聂崇义传》改。〉部尚书窦仪裁定。仪上奏曰:“伏以圣人制礼,垂之无穷,儒者据经,所传或异,年祀浸远,图绘缺然,踳驳弥深,丹青靡据。聂崇义研求师说,耽味《礼经》,较于旧图,良有新意。尹拙爰承制旨,能罄所闻。尹拙驳议及聂崇义答义各四卷,臣再加详阅,随而裁置,率用增损,列于注释,共分为十五卷,以闻。”诏颁行之。拙、崇义复陈“祭玉、鼎釜异同”之说,诏下中书省集议。吏部尚书张昭等奏议曰:“按聂崇义称祭天苍璧,九寸圆好,祭地黄琮,八寸无好,圭、璋、琥并长九寸。自言周显德三年,与田敏等按《周官‧玉人》之职及阮谌、郑玄旧图,载其制度。臣等按《周礼‧玉人》之职,只有‘璧琮九寸,瑑琮八寸’,及‘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之文,即无苍璧、黄琮之制,兼引注有《尔雅》‘肉倍好’之说,此即是注‘璧羡度’之文,又非苍璧之制。又详郑玄自注《周礼》,不载尺寸,岂复别作画图,违经立异。《四部书目》内有《三礼图》十二卷,是隋开皇中敕礼官修撰,其图第一、第二题云梁氏,第十后题云郑氏,又称不知梁氏、郑氏名位所出。今书府有《三礼图》,亦题梁氏、郑氏,不言名位。厥后有梁正者,集前代图记,更加详议,题《三礼图》曰:‘陈留阮士信受礼学于颍川綦册君,取其说为图三卷,多不按《礼》文,而引汉事与郑君之文违错,正删为二卷。’其阮士信即谌也。如梁正之言,可知谌之纰谬,兼三卷《礼图》删为二卷,应在今《礼图》之内,亦无改祭玉之说。臣等参详,自周公制礼之后,叔孙通重定以来,《礼》有纬书,汉代诸儒颇多著述,讨寻祭玉,并无尺寸之说。魏、晋之后,郑玄、王肃之学,各有生徒,《三礼》、《六经》,无不论说,检其书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参验画图本书,周公所说正经不言尺寸,设使后人谬为之说,安得便入周图?知崇义等以诸侯入朝献天子、夫人之琮、璧以为祭玉,又配合羡度肉好之言,强为尺寸。古今大礼,顺非改作,于理未通。又据尹拙所述,礼神之六玉,称取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所撰《三礼义宗》,内昊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长尺二寸,以法十二时。祭地之琮长十寸,以效地之数。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圆外曰璧,圆中方外曰琮。’崇义非之,以为灵恩非周公之才,无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补六玉阙文,尤不合礼。臣等窃以刘向之论《洪范》,王通之作《元经》,非必挺圣人之姿而居上公之位,有益于教,亦为斐然。臣等以灵恩所撰之书,聿稽古训,祭玉以十二为数者,盖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时,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圜丘之笾豆十二列,天子以镇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内守,皆长尺有二寸,又祼圭尺二寸,王者以祀宗庙。若人君亲行之郊祭,登坛酌献,服大裘,搢大圭,行郊奠,而手秉尺二之圭,祼献九寸之璧,不及礼宗庙祼圭之数,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则灵恩议论,理未为失,所以自《义宗》之出,历梁、陈、隋、唐垂四百年,言礼者引为师法,今《五礼精义》、《开元礼》、《郊祀录》皆引《义宗》为标准。近代晋、汉两朝,仍依旧制。周显德中,田敏等妄作穿凿,辄有更改。自唐贞观之后,凡三次大修五礼,并因隋朝典故,或节奏繁简之间稍有厘革,亦无改祭玉之说。伏望依《白虎通》、《义宗》、《唐礼》之制,以为定式。又尹拙依旧图画釜,聂崇义去釜画镬,臣等参详旧图,皆有釜无镬。按《易‧说卦》云:‘坤为釜。’《诗》云:‘维锜及釜。’又云:‘漑之釜鬵。’《春秋传》云:‘锜釜之器。’《礼记》云:‘燔黍捭豚。’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即釜之为用,其来尚矣,故入于《礼图》。今崇义以《周官》祭祀有‘省鼎镬’、‘供鼎镬’,又以《仪礼》有‘羊镬’、‘豕镬’之文,乃云:‘画釜不如画镬。’今诸经皆载釜之用,诚不可去。又《周》、《仪礼》皆有‘镬’之文,请两图之。又若观诸家祭祀之画,今代见行之礼,于大祀前一日,光禄卿省视鼎、镬,伏请图镬于鼎下。”诏从之。

乾德元年二月,〈按︰《宋史》一二六《乐志》,“太常窦俨上言曰云云”乃建隆元年二月之事,──薛《鉴》在建隆元年四月──下文“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等云云”方为乾德元年之事。本书因二事性质相近,故合叙之。〉太常窦俨上言曰:“三五之兴,礼乐不相沿袭。洪惟圣宋,肇建皇极,一代之乐,宜乎立名。乐章固当易以新词,式遵旧典。”从之,因诏俨专其事。俨乃改周乐文舞《崇德》之舞为《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盖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理安》,天地宗庙登歌为《嘉安》,皇帝临轩为《隆安》,王公出入为《正安》,皇帝食饮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县出入为《良安》,正冬朝会为《永安》,郊庙俎豆入为《丰安》,祭享、酌献、饮福、受胙为《禧安》,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耤田、先农用《静安》。五月,有司上言:“僖祖文献皇帝室奏《大善》之舞,顺祖惠元皇帝室奏《大宁》之舞,翼祖简恭皇帝室奏《大顺》之舞,宣祖昭武皇帝室奏《大庆》之舞。”从之。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等奉诏撰定祀感生帝之乐章曲名:降神用《大安》,太尉行用《保安》,奠玉币用《庆安》,司徒奉俎用《咸安》,酌献用《崇安》,饮福用《广安》,亚献用《文安》,送神用《普安》。五代以来乐工未具,是岁秋行郊享之礼,诏选开封府乐工八百三十人,权隶太常,习鼓吹。

四年春,遣拾遗孙吉取成都孟㫤伪宫县至京师。太常官属阅视,考其乐器不协音律,命毁弃之。

六月,判太常寺和岘言:“大乐署旧制,宫县三十六虡设于庭,登歌两架设于殿上。望诏有司别造,仍令徐州求泗滨石以充磬材。”许之。先是晋开运末,礼乐之器沦陷,至是,始令有司复二舞、十二案之制。二舞郎及引舞一百五十人,按视教坊开封乐籍,选乐工子弟以备其列,冠服准旧制。鼓吹十二案,其制,设毡床十二,为熊罴腾倚之状以承其下,每案设大鼓、羽葆鼓、金

猜你喜欢
  志第四 礼仪四·刘昫
  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紀六十九·司马光
  ●卷九十一·徐梦莘
  第五十七回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妇尽忠·蔡东藩
  平定三逆方略卷五十二·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卷之五十八·佚名
  通志卷三十·郑樵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二十五·阿桂
  卷五十八·张守节
  李叔同年谱(8)·李叔同
  ·檄下加冬李守戎·丁曰健
  周纪五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前272)·司马光
  弇山堂别集卷十八·王世贞
  卷八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六出 酸报·李渔

    〖海棠春〗(外冠带、吉服,小生扶上)画堂今日神仙降,添半颗明珠入掌。未得寸心宽,先令双眸痒。老夫乔国用,只因病躯羸弱,老眼昏花,故此把婚姻大事,都叫女儿自家选择。他已曾相中才郎,约定今宵入赘,要老夫出来做主。叫院子,请小姐出

  • 卷三百五十九·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九刘禹锡送春词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一作袂】向风挥佳人对镜容顔改楚客临江心事违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送李尚书

  • 第三联 庆功·蒲松龄

    却说:孔明和玄德坐在帐中。玄德说:"这一回拿住曹操了才好。"孔明说:"云长必然放了他。"玄德说:"只怕也未必。他不想那个军令状么?" [银纽丝]我想二弟云长也么长,一世为人性气刚,最傲强,喜他一片好心肠。一言既说出,生死不能忘

  • 杨凝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杨凝。大历时人。生平事迹不详。 送客入蜀 杨凝 剑阁迢迢梦想间, 行人归路绕梁山。 明朝骑马摇鞭去, 秋雨槐花子午关。 杨凝诗鉴赏 这首送行诗,艺术上有三点特色: 首先,唐人多送行诗,其写法,或写离筵、临歧之际的别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杨仲良

      徽宗皇帝   尊王安石   绍圣元年四月甲寅,诏故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守司空、荆国公、赠太傅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闰四月乙酉,殿中侍御史来之邵言:『故宰相王安石配享先帝庙庭,请诏有司原考王安石事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八·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五十六景泰五年二月壬午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南京脩理太庙兴工遣驸马都尉赵辉祭告○巡抚江西右佥都御史韩雍奏去冬建昌府属县大疫男妇死者八千余人巡按湖广监察御史叶峦奏武昌汉阳二府疫男妇死者万余

  • 囊加歹传·宋濂

    囊加歹,乃蛮族人,太祖平定乃蛮,其父麻察归附于蒙古。太宗时,命麻察与察剌一同总管蒙古、汉军。世祖时,在平定阿里不哥及李王..的反叛中,均立战功,赏赐甚厚,赐金符。后因其子显贵而赠太傅,追封梁国公,谥“桓武”。囊加歹自幼就向

  • 刘体乾传·张廷玉

    刘体乾,字子元,东安人。嘉靖二十三年,考取进士。授封行人,改派兵部给事中。司礼太监鲍忠去世,他的党羽李庆替他的侄子鲍恩等八人请求升迁。皇帝已经同意,因为刘体乾的谏言只录用了三人。转为左给事中。皇帝因财政费用不足,诏

  • 汉纪四十四 孝顺皇帝下阳嘉三年(甲戌、134)·司马光

    汉纪四十四 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 [1]夏,四月,车师后部司马率后王加特奴掩击北匈奴于阊吾陆谷,大破之;获单于母。 [1]夏季,四月,汉朝驻车师后王国的车师后部司马,率领后王国国王加特奴,在阊吾陆谷向北匈奴发动突然袭击

  • 卷七十九·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七十九宋 宋敏求 编典礼巡幸幸故宅改为通议宫曲赦京城系囚制巡幸岐陇二州曲赦巡幸并州曲赦破契丹幸灵州诏赦行幸诸县及岐州制幸东都诏睿宗令皇帝巡边诏行幸东都诏幸新丰及同州勅幸东都制至

  • 第二十一章 宗敦思想之弥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钱穆

    代表魏晋、南北朝长时期之中国衰落情态者,有一至要之点,为社会宗教思想之弥漫,同时又为异族新宗教之侵入,即印度佛教之盛行於中国是也。一、古代宗教之演变古代的中国人信仰上帝,可说是一种&ldquo;一神教&rdquo;。【或说是

  • 卷一百二十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二十八刑部三职制明律选用军职凡守御去处千户百户镇抚有缺一具缺本实封御前开拆一行都指挥使司转达五军都督府奏闻取自上裁选用若先行委人权管希望实授者当

  • 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二·欧阳竟无

      蕭齊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譯   衆僧已受卽推目揵連子帝須爲和上摩訶提婆爲阿闍梨授十戒.大德末闡提爲阿   闍梨與具足戒.是時摩哂陀年滿二十卽受具足戒.於戒壇中得三達智具六神通漏   盡羅漢。僧伽蜜多阿闍梨

  •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般若经从四百一十一卷尽四百六十凡五十一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百一十卷  忻乐(上许斤反司马法曰善者善之忻人之善或作欣诉三体并同埤苍忻察也)。  第四百一十一卷  骸骨(

  • 卜筮正宗·王维德

    《卜筮正宗》,清人王洪绪辑撰,宏道堂梓行,十四卷,十四册一函全。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书页宽大,左右双边,版心单鱼尾。《卜筮正宗》是易学六爻预测学的集大成之著作,对后世占卜影响深远。书中系统地总结、发展、完善了六爻占

  • 周易总义·易祓

    二十卷,宋易祓著。前有门人陈章序称:“祓侍经筵日,尝以是经进讲”;又称:“祓别有《易学举偶》四卷,裒象与数为之图说。”此书说《易》兼通理、数,采集众论,予以折衷。论每卦,先列总论,复于六爻之下各为诠解。对经义多

  • 秘密八名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贤译。与玄奘译之八名普密陀罗尼经同本。

  • 佛祖心灯·佚名

    全一卷。著者、刊行年均不详。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内容包括七佛偈之毗婆尸佛至释迦牟尼佛、三十三祖传法偈之摩诃迦叶至慧能大师、佛祖源流诀、五宗次序谱等四项。本书所列西天诸祖之名与景德传灯录所列者相同,然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