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卽位年

秋七月

7月3日

○丙辰,上卽位于勤政殿。是日成服後,百官備禮以請,上牢讓不出喪次。大臣懇請,王妃亦堅請,乃出次,猶不敢上御床。大臣以下再三勸進,乃上座,受百官賀,尊王妃爲王大妃,大赦殊死以下。王大妃始垂簾,同聽政。上旣卽位,動遵法制。前時內番宦官猥衆,命減其半,常閉戶默坐,不與宦寺接言語,朝野想望聖德之成就。上乳母乘屋轎入謁,有所干請,上不許,且責其僭乘,乳母步還其家。

7月17日

○庚午,詔使檢討官許國、給事中魏時亮入都。國等以新皇帝頒登極詔來,朴忠元爲遠接使。至嘉山聞有國喪,謂譯官曰:「此事前所未有,吾等之行適値焉,殊不幸矣。」仍問:「國王有子乎?」譯官曰:「世子夭歿,無他嗣矣。」又問:「首相何如人?」曰:「首相,李浚慶,賢相也,國人信之。」兩使曰:「無虞矣。」卽使頭目兪深,託以問喪禮,先馳入都,實欲偵探事故也。及至都,上稱權知國事,具世子袞冕、章服,出迎于慕華館,禮曹判書李鐸相禮,終始無違禮。兩使注目歎曰:「這等少年,動中禮節,東國之福也。」是日兩使以上未受冊封,不許乘輦,鐸爭之乃已。翌日兩使素服弔喪,又謁文廟,儒生二千餘人庭謁,兩使答揖甚肅,謂館伴曰:「益見東方禮義之盛矣。」許詳悉從容,魏嚴正,擧止有法度。畢事而還,橐裝蕭然。東人服其淸標以爲:「前後使臣,皆無出其右。」

○兩使好學,求見東國文章,又問:「東國亦有心孔、孟心者乎?」事聞,命禮曹,抄示先正臣十餘人姓名。魏求見李彦迪著書,李滉示以《論太極書》,不以爲可,蓋魏爲陸學,與朱子異論也。

○上大行廟號曰明宗。大行平日常曰:「得謚爲明足矣。」至是,果合先旨。大妃泣以諭群臣。

○時,將請謚上國,設廳撰出行狀。大臣請開史庫,考出實跡,史官不肯開庫,與兩司啓請勿視,乃止,蓋懲於史禍也。

以尹斗壽爲大司諫,以白仁傑爲弘文館校理。仁傑高邁疎曠,慷慨有氣節。少師趙光祖,就其宅傍,搆書室學焉。光祖被禍,謝絶交遊,杜門靜坐,書九容、九思於座右,居三月。友人愼居寬見之而大驚曰:「君容貌、辭氣,大異昔時,何修而致是耶?」久之,爲親老家貧,應擧登第。時,金安老當國,見詆爲己卯黨,而擯屬成均學諭。安老敗後,始入史官。明廟初爲諫官,危言正論,指斥時忌。獨啓密旨之非,坐是下獄謫配,偶有救之者,得不死,因赦放還鄕里。元衡敗,始敍復常參。至是,首拜弘文館校理,年七十一矣。俄陞直提學,擢承旨,朝野想望,上亦倚重焉。

○以李滉爲禮曹判書知經筵春秋館事。再辭不許。滉守道山樊,聲望日隆,明宗累召不至。詔使之來,領議政李浚慶,請以製述官召滉,遂應命入都,未拜命,而明宗昇遐。滉因在朝,撰進明宗行狀,旋拜宗伯,辭以疾。上曰:「聞卿賢德久矣。若今新政,卿不仕則予豈安於心?宜勿辭。」

八月

8月1日

○朔癸未,禮曹判書李滉,解官歸鄕。滉累辭,解職明日,不辭而歸。時,山陵未畢,或以徑歸爲非。奇大升以書問之,滉答書有云:「古之君子,明於進退之分者,一事不放過。小失官守,必奉身而亟去。彼其愛君之情,必有所大不忍者,然不以此廢其去者,豈不以致身之地,義有所不行,則必退其身然後,可以循其義。當此之時,雖有大不忍之情,不得不屈於義所掩也。」又謂所親曰:「昔,考亭以煥章閣待制,不待孝宗發引而行,義所當去,不得不爾也。」蓋時人以大儒推重滉,望其輔幼主,致太平,而滉自謂非經濟才,難進易退如此。士論益重之,恐不得大用焉。

九月

9月1日

○朔壬子,削前議政沈通源官爵,放歸田里。通源,連源之弟也。於王大妃爲從祖季父。少時累擧不中,金安老當國,通源對策庭試,指安老爲忠讜,遂擢壯元。中廟薄其爲人,故不得通顯。及明廟卽位,驟躐淸要,以至預政。爲人庸懦,無廉隅,處事含糊,貪黷無厭,賄賂輻輳,門如市肆。二子鐳、鏵,皆射利攘財,僮僕亦爲民害。與尹元衡、李樑,聲勢相倚。元衡旣敗,通源亦解相。家居鬱鬱不平,士林憂其釀禍。至是三司發論,三公率百官,請竄黜于外,逾月乃允。

9月22日

○癸酉,葬康陵。明宗之喪,當以十月葬,日官以爲不吉,進卜九月。生員李愈上疏言,渴葬非禮。王大妃下敎曰:「凡吉凶在於天命。日官之言,何足取信?可定于十月。」大臣李浚慶等啓曰:「葬不擇吉,雖是盛意,但用凶日,恐先靈亦不安也。」大妃乃從之。大臣以上幼沖,請勿會葬。故事,嗣王不得陪喪,則大臣替行,立主奠禮,而大臣不考前例,以秩高宗室代之,皆非禮也。

冬十月

10月5日

○朔壬午,初五日丙戌,明宗卒哭禮畢後,命行白笠終喪之制。《國朝五禮儀》:「國喪旣卒哭,朝臣公會則權着烏紗帽、黑角帶,着白衣,而常時則着白笠、白帶。」成廟朝議者以爲:「紗帽旣用烏,則笠亦當黑。」廷臣皆從之,非制也。中廟之喪,左相柳灌議以:「燕居黑笠,是,卒哭卽脫喪也。」復用白笠。仁廟初喪,灌等殺死,大臣卽廢其議,復着黑笠。文定之喪,尹元衡又詆灌議爲非,衆不敢爭。至是,復用白笠如禮。

○以鄭澈爲弘文館副修撰。

○大臣以冬雷辭職,大妃下敎曰:「大臣何辜?過在君上。若有賢士沈滯者;無辜被罪者,悉皆疏解敍用。」於是,大臣以乙巳以來,被羅織者,抄錄以啓,或請放還;或請復職,遂復宋麟壽職牒,人心大悅。時,領議政李浚慶當國,僚議有言:「作事無漸,恐有後患。」浚慶不聽,議者多之。

○宋麟壽爲人,忠厚誠篤。幼年喪母,任情過哀,所伏苫席,因淚成腐。燕棲廬幕,雛皆白色,人謂孝感。仁廟初,立朝謇諤,有重名,士林倚賴。麟壽無經濟才,虛心待人,銳於治化,不量時勢,欲做三代事業,群姦側目,卒陷大禍。初以浮薄之魁,削黜鄕里,壁書之獄,尹元衡誣以首倡擇賢之說,而賜死。李芑謂人曰:「宋麟壽豈不是善人?但行大事,不可拘小仁。比如作堂,欲開基築址,則其地面,雖有好花卉,不得不芟治也。」

○命盧守愼、柳希春、金鸞祥、柳堪、李元祿等復官。皆乙巳以後得罪之人也。守愼素以文行致重名,姦黨忌之,誣以浮薄,竄珍島。在謫中,學問不廢,與金鸞祥,俱有淸名。至是,拜弘文館校理。柳希春博學强記,同時被罪。希春謫鍾城;鸞祥謫南海,在謫凡二十年,而復官。柳堪、李元祿,皆以吏曹郞官,坐讒構被謫。至是,堪爲舍人尋卒。李元祿爲判校,俄陞工曹參議,病廢不用。

○大臣請遵舊制,復常膳,上不聽。三公率百官,堅請乃允。又命百官開素,皆遵舊制也。時,上頻御經筵,辨問甚詳,講官淺學者,皆憚於入侍。朴淳入侍,出語人曰:「瞻上玉容,眞英主也。」奇大升每入侍而退,歎曰:「好學樂善,眞聖主也。」至於感泣。先是,未卒哭,御經筵,只臨文讀之,無質問之語,群臣頗疑闕略。卒哭後始反覆辨論,蓋上欲存諒闇之禮而然也。

○復以李滉兼同知經筵春秋館事,下旨促召,滉上疏辭職,乞致仕。

○以奇大升爲司憲府執義。大升入侍經筵啓曰:「天下事,不可無是非。是非分明,然後人心服,而政事順矣。中宗大王勵精圖治,登庸賢士,士亦樂爲之用,以唐、虞、三代之治,爲可復致。當時趙光祖,善人也。取重士林,小人之徒,欲行讒間,適光祖等,論靖國功臣濫錄者,南袞、沈貞等,以此謂:『光祖收拾人心,圖爲不軌。』或置之死,或黜或竄。中廟末年,始知其實,或宥或用。而先王初年,士林有學行者,小人媒孽以爲:『倡起己卯之習。』初論以浮薄,竟律以亂逆,李彦迪、宋麟壽、盧守愼、丁熿、柳希春等是也。先王沖年,豈能知之?乙巳後,更無有言是非者矣。高麗末,鄭夢周始爲程、周之學,入我朝,傳習夢周者,金宗直也。金宏弼,宗直弟子也。成廟賢之,擢爲佐郞,而燕山朝亦被謫死,中廟初贈職右議政。光祖又宏弼弟子也。有篤學功夫,欲回世道,塞利源,不遂而死。李彦迪學行,亦近代所無,其遺書之藏于家者,宜搜訪表章。而彦迪與光祖,竝追贈其職,則是非可明,而人心興起矣。李滉自少力學,當初見善人受罪,故退歸矣。欲用賢人,則先須使是非分明也。」上從之,命取進李彦迪遺書。初,彦迪在謫中,取《易經》進德修業之義,衍爲八條。一曰明道理、二曰立大本、三曰體天德、四曰法往聖、五曰廣聰明,六曰施仁政、七曰順天心、八曰致中和,欲爲聖政之助,而以時義之不可,而不敢進。至是,其庶子全仁上疏呈進。上下旨奬諭,卽復彦迪官爵,下敎曰:「李彦迪非特無罪,實有學行。近代獨有著述,學本程、朱,故所言皆道理。欲以示諸天使,遺書在其家者,搜訪得出,使後學矜式。」彦迪所著有《求仁錄》、《九經衍義》、文集行世。

○是日,奇大升移拜弘文館典翰兼藝文館應敎。上講《禮記》。奇大升入侍啓曰:「古之聖人,以禮爲重,後世不明於禮,率情而行,事多苟且。自上方在私喪,入承大統,則大統爲重。而初喪未葬,大臣啓請行祭私親,不知禮之當然也。國君初喪則宗廟之祭,亦且廢焉,況於私親乎?臣在外聞之,今始啓達。旣往無及,將來可及也。且祭文,亦不考禮。稱伯父者,雖援濮王故事程子之論而爲之,其實則有大不同焉。彼謂皇伯父者,皇帝之伯父也。後世之以皇考皇妣,書于神主者,以皇字有大字義,故尊之也。上自天子,下至庶人,莫不通用,至元時,嫌避皇字,以顯字通用。今用皇字爲祭文,則誤矣。祭文又稱孤姪,以《家禮》見之,當稱姪孤。而以文字之難,今稱孤姪,此一字亦關輕重。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宜令禮官,更爲講究。」又言:「禮學不明,儀文亦缺。今於喪祭,只用《家禮》一書,而知之者亦鮮。《禮記》乃漢儒掇拾於灰燼之餘,或有傅會處。《儀禮》乃周公所著,此,本經也。朱子晩年,專意禮書,作《儀禮經傳通解》,未終而卒。門人黃幹續之,合四十餘卷,明白會通。此冊今在弘文館,宜令書館,刊印行布,以便學禮者參考取法。」其後《通解》書,刊行于世。

○尹春年卒。春年爲人輕浮,自喜聚徒,講說詩文,以師道自處,所談皆佛老緖餘。其言曰:「聖人無他,只是合天心者耳。」不論義理,而以成事爲合天心。好談妖誕俚俗之傳,推尊金時習,比之孔子。妖僧普雨嘗質業,春年大賞之以爲:「雨因禪悟心,知止而未及於定性。」其詭誕,多類此。以尹元衡族子,附托元衡,驟至大官。元衡之搆殺元老,實春年上疏啓之也。然,春年不喜酒色、財賂,人以是稱之。爲大憲,頗操法按劾;爲六卿,多所改革,謂之行道。元衡敗,春年亦坐貶,歸鄕里,發病以死。或謂:「春年家晩有妖異,仍感疾狂惑,夜於密室,自爲巫覡,鼓舞祠神,以至於死。」蓋亦好怪爲祟也。

○沈銓有罪削職。銓,達源之子也。少有才望,官至觀察使,有椒親之勢,貪鄙罔利。嘗曰:「我有十女,不貪何爲?」至是,兩司論劾見黜,民多攘臂唾罵者。

○以閔箕爲議政府右議政。左議政李蓂以年老辭位,遞爲領中樞府事。權轍陞左議政,箕拜右議政。箕少有儒名,及立朝,浮沈取容,無所建明,但以好善,見重於時。時,洪暹、吳謙爲貳相,皆非時望,故箕越次拜相。〈明廟末,繼嗣未定,箕憂之,以《大學衍義》論儲嗣卷付標,送于沈義謙,使以此進于王妃,早定大計矣。及上卽位,人以此推箕,故時望特重云。〉

○金明胤有罪,削奪官爵。時,三司論明胤,上以:「明胤年老,事在已往。」久不許。奇大升入侍經筵啓曰:「明胤反覆無狀,鳳城之死,由於明胤,不可留於朝廷也。」上納之。明胤少有善名,以賢良薦,擢己卯科。及薦科之罷,復從擧業,入場登第。急於進取,不恤人之是非。乙巳之難,希權奸旨,誣啓:「尹任欲推戴鳳城君岏、桂林君瑠,窺覦大位。」以致巨禍彌天。明廟末,群奸勢衰,明胤乃於經席啓曰:「乙巳餘黨多冤枉,請稍伸雪。」及請以曹植、李恒等爲臺諫,士林憤其壟斷。至是削職,猶以得保首領爲未快。仁宗初年,臺諫啓雪己卯之冤,其啓辭有曰:「己卯士類,無非正直之人。」白仁傑請抹其辭曰:「君上不可以一毫欺也。己卯固多賢士,豈如薦科罷後,負冊袱入場屋者,亦正直之人乎?」蓋指明胤也。仁傑嘗面斥明胤曰:「君是千百億化身。」人以爲的論。

○特召李滉,拜知中樞府事,繼以敎書,諭旨,辭不至。承旨許曄白上曰:「自古帝王,得賢師爲學,然後王業可興。李滉累辭病,上若致敬盡禮,欲以爲師,則可至矣。」上從之。許曄又啓:「士人朴泂以《小學》爲敎,學徒常數百人。前者薦補童蒙敎官,以不就考試見罷。請依前朝李仲虎、張崙例,畀以祿秩。」從之。泂以庶孽,不通仕路,居家以經書,敎誨初學之徒,程科精嚴,士大夫子弟,無不出其門,朝士亦多從學者。泂律己以禮,盧守愼、許曄皆與之友。

○召處士曺植、成運,前郡守李恒等,皆不至。植於明廟之末,累被徵召,丙寅始造朝,拜尙衣判官,嘗一登對,卽辭歸。恒同時被召入對,陳進學、致治之方,除林川郡守,赴任一年,棄歸。至是,朝臣交薦之,皆下書特召。〈植居三嘉,運居報恩,恒居泰仁。〉

○上御經筵,講《大學》。奇大升入侍。上因論古帝王政治優劣,問曰:「堯、舜、湯、武,皆得賢臣,共成至治。三代以下,雖有濟世安民之賢,而不樂仕宦,以道自守,是皆不得其時而然耶?雖遇其時,亦有不仕者,何也?」大升曰:「明德、新民、體用之學也。若眞儒則豈獨善其身乎?一偏之士,則或有長往山林者矣。」仍歷陳程、朱諸賢進退之節與時君離合之機,以及我國祖宗朝賢人、君子立朝遭讒之事,上然之。又言:「自上留意求賢,臣民之福也。頃日李滉、李恒、曺植,皆被特旨,此繼述先志,甚盛擧也。第三人年皆七十,日氣方寒,若登途得病,則恐顚仆道路。待賢士,當從容寬假,不宜驅迫使之,觀日候上來爲便。」李俊民因言:「賢者信任無疑之論,固至矣。當今之人,豈能一如古人乎?觀其人而灼知其君子,然後用之可也。」大升曰:「微臣固無知識,有難仰達。然以大槪觀之,則李滉則地位甚高,祖述程、朱,其論述近於程、朱,我國近代所稀有也。其性恬退,不樂仕宦,聞其居鄕甚貧苦。李恒則少時好俠業武,悔悟爲學,做得工夫,其勇與古人無異,德器亦成,見之儼然。但晩而知學,學問不能該通。曹植則氣節磊落,壁立千仞,可以廉頑立懦,而學問則不循規矩。成運亦遺佚之士也。年過七十,臣未知其學如何,大抵恬淡自守人也。一時賢士,人品亦不一,而李滉當爲最。自上召數人等,欲致三代之治,則彼豈敢以伊、周自任乎?必以學問未至爲嫌。接待過厚則亦恐不敢當也。待其上來,接見則必有所言。信任則所當專一,接待則當有斟酌。一時厚待,而不能繼之,則讒間之所由生也。且必聖學高明然後,政事得失、人物賢否,可以知之矣。」上然之。

○大升又於經筵。極言己酉獄事之冤濫,而至今在竄配者猶多,又:「丙辰年間,湖南人安瑞順上疏,言宋麟壽非罪竄死,尹元衡、李芑等惡之,酷刑殺之。辭連鄭綸者,皆斬不待時,籍沒家産,妻子爲孥。其時寫疏人,今尙流配遠方,宜皆沛宥,此聖世事也。前者慈敎,欲待聖學高明,然後改之;自上亦以事在先朝,難之。此乃先王欲改,而未及施者也。當此繼述之日,以無辜被禍者,雖遲一日,亦可惜也。況方召草野賢士,而此一事,有未盡昭雪,則恐無以觀聽而興起也。」上然之。未幾,皆得疏釋。

○上,下諭李滉等,使待日暖,從容上來,從大升之言也。

○曺植再辭不至。且請以救急二字,獻爲興邦一言,以代獻身。又「方今邦本分崩,百弊斯極,所宜大小汲汲,如救焚拯溺,罔或支持,而徒事虛名論篤是與,名不足以救實,猶畫餠之不足以救飢。請以緩急虛實,分揀處置。」是時,主上方向儒學,諸賢滿朝,論說性理,而朝綱不振,邦本日蹙,故植有此說。

○以辛應時爲弘文館校理。上,一日講罷,謂諸臣曰:「《皇明通紀》,甚是好書。」應時對曰:「殿下何從得見此書耶?筵中所講書外,願一切勿觀。況《通紀》末卷,所論不正,士子猶不屑觀,況人主乎?」蓋指興獻追崇事也。

○以尹根壽爲副應敎,鄭澈爲弘文館副修撰。

○以盧禛爲全州府尹。禛事母至孝,自明廟朝,累除淸顯,皆懇辭退歸,或乞補外。及守全州,淸愼愛民,勤於政務,不以老爲懈,州人皆有去後思。

○領議政李浚慶於經筵白上曰:「主上新服厥命,此,億兆傾心之日也。凡所施爲,一切不可放過。人主一語一默、一動一靜,莫不係於國家興亡,不可以一動靜、一語默之微,而有所自逸。人心之難制,莫甚於慾。匹夫不是無慾,而或畏法有制;或所遇不豐,不甚爲慾所使。然猶有喪身亡家者,唯其難制故也。至於人君,則所交於前者,莫非豐亨豫大之事,而無法制之可畏,故雖明,易溺;雖安,易危,唯慾易放故也。自古人君,以慾致亂者多矣。當此卽位之初,願先以此爲戒,以爲保宗社、保生民之第一本焉。況直言者,國家元氣,不可一日無也。言雖合道,以逆于心,而怒其人,則治亂之所由分也。又必親近儒臣,誠心講學,先正本原之地,可以爲措事出治之本矣。」上動容聽納。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 自序·沈约
  卷一百八十·列传第六十八·张廷玉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赵尔巽
  大事记续编卷七十·王祎
  五 音乐·陈寅恪
  椒生随笔·卷一·王之春
  卷十三史九·何良俊
  第四章 灭亡时代·佚名
  卷四·王世贞
  卷之二百三十·佚名
  卷六十四·郝经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司马迁
  王绍宗传·刘昫
  卷十·马文升
  卷一百十八·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µÚÈýÊ®Æß³ö ½Ù±¦·孔尚任

    ¡¡¡¡¡òÒÒÓÏÎåÔ¡¡¡¡¡¼Î÷µØ½õ¡½£¨Ä©°ç»ÆµÃ¹¦ÈÖ×°£¬¸±¾»°çÌïÐÛËæÉÏ£©Ä¿¶Ï³¤½­±¼·Å£¬Ó¢ÐÛÍòÀï³î³¤£»ºÎʱ»¶ÒûÖÐ

  • 玎玎珰珰盆儿鬼·臧懋循

    玎玎珰珰盆儿鬼杂剧(元)无名氏撰●玎玎珰珰盆儿鬼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咿咿哑哑乔捣碓 正名 玎玎珰珰盆儿鬼楔子〔冲末扮孛老杨从善上诗云

  • 乾坤清气卷四·偶桓

    钦定四库全书乾坤清气卷四明 偶桓 编七言古诗送华山隠归西湖    王士熈继学方士求仙入沧海十二城楼定何在金铜移盘露满天琪树离离人不采轩辕高拱圣明居羣仙真人左右趋青牛谷口迎紫气白鹤洞中传素书珊珊鸣佩星辰

  • 卷九十二·列传第二十二·脱脱

        萧夺剌 萧普达 耶律侯哂 耶律古昱 耶律独攧 萧韩家 萧乌野   萧夺剌,字挼懒,遥辇洼可汗宫人。祖涅鲁古,北院枢密副使。父撒抹,字胡独堇,重熙初补祗候郎君,累迁北面林牙。十九年,从耶律宜新、萧蒲奴伐夏,至萧

  • 海陵王本纪·萧子显

    海陵恭王萧昭文字季尚,是文惠太子的第二个儿子。永明四年(486),被封为临汝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先是任辅国将军、济陰太守。永明十年,转为持节、督南豫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仍担任辅国将军。永明十一年,进号冠军将军。文惠

  • 李心传传·脱脱

    李心传字微之,宗正寺簿李舜臣的儿子。庆元元年(1195)举荐于乡,既落第,决心不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著书。后来由于崔与之、许奕、魏了翁等二十三人前后着力推荐,由制置司敦促他到朝廷,担任史馆校勘,被赐予进士出身,专修《中兴四

  • 卷五 韩延徽辅政·李有棠

    〔韩知古等附〕太祖神册元年春二月丙甲,太祖称帝,以韩延徽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中外事悉令参决。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幼英敏,事刘仁恭,为观察度支使。后守光为帅,时与六镇构怨,延徽力谏,不听;遣之来聘,不屈,太祖留之,使牧马

  • 二十八年·佚名

    (乙未)二十八年大明萬曆二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朔甲戌,天將遊擊陳雲鴻奉勑,宣諭倭衆。自此,軍門差官相續往來。〈諭以將降典使臣,促令撤歸也。〉時,天將帶兵丁,絡繹道路,不但館待供費,漢人侵掠一路,閭閻鷄豚牛馬殆盡。○左贊成鄭

  • 大学翼真卷二·胡渭

    小学之教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郑氏曰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蓝田吕氏大临曰未十年非不学也能食敎以右手能言敎以唯俞六年敎数与方名七年敎之男女之别八年敎之长幼之序九年敎之数日然未就外

  • 《论语》简介一·孔子

    学而第一学而第一,儒雅的君子风度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孝道可使民风淳朴温良恭俭让的风范继承父亲的遗志和与礼的辩证法

  • 第十三章 4·辜鸿铭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辜讲孔子的一位学

  • 朱震劄子二通·崔子方

    朱震劄子二通故东川布衣崔子方当熈宁间宰相王安石用事不喜春秋之学正经三传不列学官是时颍隂处士常秩号知春秋尽讳其学追逐时好况不知者乎逮于元丰习已成俗莫敢议其非者而子方独抱遗经闭门研究着春秋经解本例例要三书

  • 起废疾·郑玄

    汉 郑玄 撰何休曰公羊以为日与不日为逺近异词若谷梁云益师恶而不日则公子牙及季孙意如何以书日乎释曰公子牙荘公弟不书弟则恶眀也故不假去日季孙意如则定公所不恶故亦书日何休曰廐焚孔子曰伤人乎不问马今谷梁以苞人

  • 卷四·佚名

    △魔王归伏品之馀尔时魔王见彼一切所有魔众。各与眷属归依如来。是时魔王转加瞋怒过於前量。惊怖迷乱举声悲泣说如是偈。我失胜威德,无复有见助。沙门胜神通,夺我魔境界。应更勤方便,思後时所作。斫断莲华根,令众散诸方。

  • 会稽掇英总集·孔延之

    诗文总集。北宋孔延之编。20卷。延之因会稽(今浙江绍兴)山川文物闻名古今,而前人记录赋咏多所散佚,乃于熙宁四年(1071)知越州时,发动吏卒,自典籍至于碑片及石刻,靡不勤访博采。次年五月书成,收录自汉迄宋铭志歌咏凡805篇,前1

  • 唱论·佚名

    乐学论著。元燕南芝庵撰。不分卷,共三十一节,每节不标题目。内容除简略地列举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歌唱家、作曲家和古典戏曲的主要体制外,大部分是关于宋元两代戏曲声乐理论和歌唱方法。其音乐美学思想,注重歌唱中的抑

  • 连城璧·李渔

    全称《觉世名言连城璧》。为清代文学大家李渔所撰,是清代屡遭禁毁的小说之一。康熙刻本。书分《全集》十二回、 《外编》六卷,共收十八篇拟话本小说。书首有睡乡祭酒序,每回书题下署“觉世稗官编次、睡乡祭酒批评”。

  • 白香集·沈行

    明代诗集,沈行撰,沈行,字履德,钱塘人。永宣间人,尝取唐宋元人之诗,集句为贯珠编贝集五卷。白香集二卷《明万历间(1573-1619)刊本 撰述 傅图 》集古梅花诗二卷,附录一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钱塘丁氏嘉惠堂刊本 撰述 傅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