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年

(壬辰)三年清順治九年

春正月

1月1日

○甲戌,司諫金佐明引避曰:「臣於上年,忝叨經幄,目見人心之洶懼,妄憂朝著之潰裂。半夜前席,昵侍威顔,徒知有懷必達,不能先事燭微。至今思之,心膽俱慄,咋指難追,噬臍無及。方在問事之列,不敢以小嫌自暴,悶默隨行,日已多矣。鞫獄垂完,物議將騰,何敢揚揚於臺閣乎?請罷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諫院啓曰:「司諫金佐明引嫌而退。先事明見,人所難能,向日陳達,出於無情,則不可以此追咎旣往。請出仕。」從之。

1月2日

○乙亥,兵曹啓曰:「昌德、昌慶兩宮修理功役,曾有戶、禮、工三司同議磨鍊以啓之敎矣。從前有時急修理之役,則戶、兵曹各出米布,輸送于修理都監,隨其役軍多少,給價募立。今者亦當依此擧行,役軍多少,固難預定,而槪想刮地塡土之役,必將浩大,雖以一千餘名一朔赴役,計其價布,不下百餘同。當此大役,罄出所儲,固不可恤費,而或以爲,軍需之木,不可傾儲,使各衙門,隨力添助爲當;或以爲,各衙門所儲不敷,分定役軍於諸道,使之待解氷赴役爲當,而如有時急修改之處,則姑先募軍立役,亦似無妨,請令廟堂稟處。」答曰:「非但軍儲不宜罄盡,此時人心不淑,不可使京中募軍,出入禁中,專用諸道僧軍可矣。且未解凍前,不可始役,何用募軍乎?似不必議于廟堂矣。」

○兵曹啓曰:「卽於賓廳之坐,議于大臣,依前下敎,分定僧軍於諸道,而除兩界及海西,商量五道僧徒元數之多少。以京圻五十名,江原道一百名,洪淸道二百名,全南道五百名,慶尙道三百五十名,使之趁期赴役宜當。請以此行文于五道監司。」從之。其後加定八百名於五道。

○罪人李順民以金自點親密軍官,預知逆謀之言,出於邊士紀供辭。刑訊一次後,命停刑仍囚,以待獄事究竟而處之,過數日物故。上疑其斃之有詐,特命漢城府判尹金光煜、左尹安應亨、右尹金守玄,親檢屍體,傷痕果狼藉。命拿鞫救療醫官及刑吏、羅將、守直人等。

○禁府啓曰:「罪人玄省吾在外,未及就捕,故其父玄瑋,令捕盜廳拘囚以待矣。今則省吾旣斃於杖下,玄瑋何以處之乎?」答曰:「省吾雖不承服而死,謀逆之狀,出於諸賊之招,狼藉無疑。其父似難全釋,酌處可矣。且金逸旣已身死,此外無未捕罪人乎?」〈逸出於邊士紀之招,而拿命未下之前,已病死,故有是敎。〉禁府啓曰:「罪人省吾,緊出於逆招,其父果難全釋。且未捕罪人,只有金自點之奴龍乃,而今方逮捕矣。」答曰:「依啓。龍乃亦勿窮捕可矣。」其後定配玄瑋於大靜縣。

1月3日

○丙子,領議政鄭太和、左議政金堉啓曰:「崇善君澂,累出賊口,目爲推戴,負此罪名,終無晏然之理。臣等曾於榻前,已盡陳達。伏奉聖諭,以從容思量爲敎,臣等退而竢命。又過旬日,尙無處分,群情愈鬱,公議益激。若不及今善處,早爲之所,而致有後悔,則殿下雖欲曲爲之地,不可得也。且樂善君潚氣象落落之稱,旣出於告者之招,論命孰優之說,又出於星老承服之辭,其竝擧擬議之狀,明白無疑。亦安得偃息輦轂之下,有同平人哉?伏願聖明,更加深思,速賜乾斷,竝置島中,使兩人同處一宇,相依住活,以爲終始保全之地。」不從。

○右議政李時白呈告至三,命皆不允批答。

○上引見大臣及備局諸臣。上曰:「大獄已完,在囚罪人,議處可矣。」領議政鄭太和曰:「諸罪人中沈之溟,雖再出賊口,別無緊語,似可釋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僉曰可釋。判義禁元斗杓曰:「不可全釋。」上命中道付處。其餘罪人,亦採群議,或全釋或定配。太和曰:「請依沈器遠及尼山逆獄例,今亦報知于淸國。」上從之。太和曰:「澂、潚從速善處之意,頃達於上前,朝又陳啓。請竝放于海島,以爲保全之地。」大司憲沈之源、大司諫李時楷,請澂、潚放置絶島,校理曺漢英請快從兩司之請,上曰:「事竟至此,予無以爲心。但他日有悔,則難免古人所謂不善處之譏,用是爲懼。今聞大臣之言,深得保全之道,勿令竄放遠地,置諸江華可矣。」上曰:「討逆之後,旣已告廟、頒敎,當論告者之功,大臣之意何如?」太和曰:「告者非有功也,只爲圖生之計,何可錄其功也?厚賜田民,以示賞典可矣。」大司憲沈之源亦曰:「論功則不可。」上曰:「何不可之有?」仍問承旨李應蓍曰:「今番獄事,爾詳知顚末,告者果無功乎?」應蓍曰:「臣意,告者不可謂之無功也。」上曰:「如邊賊之兇逆者,猶不盡吐其實狀。若無告者,誰能發問其逆謀乎?告者無功云者,實人心解體之言也。獨承旨意見,不與人雷同,予甚多之。」

○備邊司啓曰:「曾因前主簿朴山男上疏,令全南兵使先造龜車一二輛,試其可用矣。卽接兵使具仁墍馳報,使山男監造龜車,則始役三朔,堇造一輛,而以七十人夫,始得運用,礙於丘壠,沒於泥濘,十里之地,終日不能至。龜車之不合戰用,據此可知,請令速罷。」從之。

1月4日

○丁丑,正言徐必遠引避曰:「臺諫故例,發簡于同僚,則必待歸一,始爲論啓,苟不歸一,不敢先啓。昨日長官以澂、潚竝請放置之意,簡通于臣,臣意以爲,雖出賊口,卽星老招內,論命優劣一款而已,比之諸賊同聲推戴之澂,不亦有間乎?人臣之負此名者,雖不可容息於覆載。凡人辭連者,尙有疏釋之擧,何可以名出賊口,而不問輕重,混置一科哉?昔管叔、蔡叔,同是叛者,周公誅一而釋一者,良以兄弟之序,首從有間故也。以此推之,則潚之不可與澂同罪,豈不有據哉?澂之死生,固不足惜,潚稚年遠涉,衝冒霧露,若不免淮南厲王之死,則雖復輟食甚哀,無可及矣,而後世傳說,竊恐爲累於聖德也。近有一種論議,或云同出賊口,不可異同,姑宜竝論,以竢上裁。嗚呼,寧有是哉?國家之置臺臣,所以寄耳目之任也。唯當參商酌量,自盡其職而已。何可諉之於君上,先爲過峻之論乎?謬見如斯,故答通中,示以持難之意。旋聞,長官陳啓於榻前,有若僚議歸一者然。臣身雖可輕,獨不顧臺席舊例乎?三司合啓,旣已蒙允。愚臣妄料,合伏刑章,緣臣無似。又墜舊規,無窮之弊,啓自今日,請鐫削臣職。」

○獻納丁彦璧引避曰:「凡臺閣論事之體,雖榻前之啓,旣發簡通,則必待僚議歸一,然後方可論啓者,所以重其事也。臣未及與同僚相會,故憲府傳示大司諫李時楷之論,卽崇善君、樂善君俱出賊口,不可不竝置絶島事也。臣意以爲:『樂善君潚雖出於星老及告者之招,其所辭連,與澂有間。夫以幼少無知之兒,雖從議親之典,或逭於論罪之中,有何失刑之患哉?不宜不分輕重,竝論其罪。』以此意答送矣。晩見小報,兩司請竝放置絶島,而乃命移置近島,使之相依居住,則此實出於聖上曲全之至意,而王子君安置絶島之論,非小事也,諫院之簡通于憲府,卽合啓也。合啓重論,不待歸一,徑先陳啓,是不有臣於其間也。無非臣疲劣見輕之致,請遞臣職。」

○大司憲沈之源引避曰:「澂、潚雖有輕重之別,同出賊口,終始保全之道,莫善於放置,故昨與大臣,同聲力陳,竝蒙允許矣。徐必遠、丁彦璧以不分輕重非之,至以不待歸一,徑先陳啓爲辭,臣何敢苟冒?請遞臣職。」

○大司諫李時楷引避曰:「澂、潚雖云不爲預謀,而出於賊口則一也。出置島中,欲其保全者,所以明朝廷討逆之義、體聖上仁愛之心也。及其發簡于兩司,執義張應一則書送謹悉,正言徐必遠答以樂善幼稚,與崇善有間云。故再簡以通,獻納丁彦璧未及相會,故令執義張應一轉通。未及回還,與大司憲沈之源入侍榻前,陳啓蒙允矣。必遠、彦璧乃以僚議不及歸一爲辭,吁亦異哉!大臣、三司,熟講完定於榻前,而別生意見,多費說話,管蔡、淮南之說,尤不近似。且一種論議,以竢上裁者,未知出於何處乎。生出異論,致此紛然,臣何獨自以爲是,而晏然仍冒乎?請遞臣職。」

○執義張應一引避曰:「大司諫李時楷發簡,議崇善、樂善竝論事,臣以爲:『樂善雖出賊口,於崇善,少弱弟也。聖心友愛至情難遏,猶不許其兄之放置,豈宜竝少弱者論之?前日合啓,不曾竝論,到今追論,未知其可。』以此爲答,則旋以竝擧之意,又送簡通。臣反而思之,自古能處變者少,不能處變者多。大抵今日之事,保全乃是第一義,故答以謹悉。正言徐必遠、獻納丁彦璧以竝論爲非,臺臣直截,固當如是。臣何敢靦然仍冒?請遞臣職。」答曰:「勿辭。」必遠等竝退待物論。

○下敎曰:「今見徐必遠、丁彦璧引避之辭,所論甚正直,予用嘉尙。不有此等之言,幾誤我家事矣。若衝冒霧露,終致死亡,輟食甚哀,果何益哉?尺布斗粟之譏,恐難免於今日,況潚尤無干涉者乎?澂、潚放置之命,竝令還收。」

○政院啓曰:「澂、潚放置之擧,三司熟講,實體聖意,而徐必遠、丁彦璧別生意見,敢爲妄言。以此,聖上至下還收之命,臣等不勝錯愕。不敢承順聖敎,冒死封還矣。」答曰:「豈有此理?卿等勿以爲慮,速宜擧行。」政院以終不敢擧行之意,啓之。

○玉堂上箚曰:

正言徐必遠等竝引嫌而退。澂、潚之出於賊口,雖似有間,出置島中,只爲保全,而不識朝廷之本意,別生異論,則不可仍在其職。不時登對,大臣先發,則豈守常規,隱默不言?初雖持難,終知處變之本意,有何可避?請正言徐必遠、獻納丁彦璧遞差,大司憲沈之源、大司諫李時楷、執義張應一出仕。「

上從之。

○領中樞府事李敬輿、領議政鄭太和、判中樞府事趙翼、左議政金堉啓曰:「澂、潚之事,若以爲預知兇謀,則臣等之請,豈止於放置而已?只以累出賊口,推戴爲名,則日後兇徒之藉口,亦不可不虞,故欲使其兄弟,得置一處,以防意外之患,以絶他日之悔。故昨於榻前,大臣、三司熟講以定,而今因一臺官謬妄之見,遽下還收之命,臣等相顧錯愕。更申前請。」不從。

1月5日

○戊寅,玉堂上箚曰:

澂、潚放置之請,大臣、三司同辭力陳,已得蒙允,而一二臺臣,乃出異論於其間,還收之命,遽下於意外,臣等不勝驚顧,更申前請。

答曰:「噫!誠有人言者。今日之事,實爲保全之計也,數年之後,觀勢放還宜矣。此說發於筵席,其時入侍諸臣,似知本意,而近侍猶不知之,況可家喩戶曉乎?以此推之,則斗粟之謠,終必難免。言念及此,予心憫然,不知所喩。」

○前監察洪溥,振道之子也。遭父喪,杖殺其父所幸之婢,以臺論被逮禁府。就服之後,禁府以爲:「不宜只用擅殺奴婢之律,請加等論罪,以正風敎。」答曰:「其父之親近其婢,實狀未著,徒以人言,不宜遽加重律。以擅殺奴婢之罪,照律可矣。」

1月6日

○己卯,大司憲沈之源、大司諫李時楷、持平韓縝請對,上召見,之源進曰:「放置澂、潚,實爲保全之道,故陳啓蒙允矣。今因一二臺臣之異論,遽寢成命,此後如有兇徒,則必以兩兒爲藉口矣。」上曰:「大臣初請放置,而予不忍從矣,頃日領中樞府事委曲備陳,故始從之,而若謂之兩兒有罪則非也,今番獄事,不可謂治之盡也。至於巨魁諸賊,終始忍杖,不盡吐實,必未能盡去其根,如有日後藉口之患,則予亦難容私情,故欲置島中,隔絶內外而已也。張應一召而不來,〈應一於玉堂請出之後,承召不進,故有是敎。〉外論之崢嶸,從可知也。卿言亦豈盡是也?」時楷亦繼而進曰:「徐必遠等所論,非峻論也,是怪論也。」上曰:「澂死不惜之言,是何意也?放置之擧,非是欲殺之計,而輟食甚哀無及等語,其意甚深矣。」之源曰:「臣等卽欲連啓,而旣定之事,因一二人妄論,遽收成命。故不敢循例論啓,玆敢請對,更申前啓,宜卽允許。」上曰:「人或以累君德爲言,則卿等將若之何?」之源曰:「今不早爲之所,終至於難處,則獨不貽累於君德乎?」時楷曰:「人之死生,豈係於風土?江都非死地,放置其中,實是保全之計也。」上曰:「《春秋》,鄭莊公初不制其弟之不義,終至於殺。予之初見,蓋實慮此,而人之爲言如此,予亦奈何?」之源、時楷等,更陳亟從之意,上不許。時楷曰:「己丑以後朝著不靖,而自點權勢,向來極盛,故其時趨附之徒,至今翕翕訾訾。若明白處置,使淸論行於朝廷,則如彼怪論,亦何敢發也?」上曰:「朝著不靖,誠如所陳,予亦不能無慮焉。近日之事,若逐影尋跡,則皆可知之,而只恐乘時濫觴。如有親附之人,十目所視者,則何可不論乎?」時楷曰:「今承聖敎,似是過慮也。」上曰:「予言非過慮也。」之源曰:「國無紀綱,是非不明,故有此怪論者矣。」上曰:「以予觀之,卿等不能盡其責矣。」之源、時楷卽進啓曰:「徐必遠、丁彦璧敢生異論,眩亂上聽,使國是靡定。若不罪此人,無以定國論,請罷其職。」上曰:「所論至此,依啓。」之源、時楷又請澂、潚亟命放置,上曰:「此是大事,不可輕易許之,而兩司之論如此,大臣之意亦然,故從之。」

○上御晝講,講《書傳》《微子》。講訖,檢討官金始振曰:「雖以程、朱之賢,終不遇時,此實千載之所慨恨也。然人君以誠求之,則豈不得賢才也?」上曰:「不患無賢,但患不知賢也。我國用人之規,專責兩銓,而在上者不知其人之何狀,只見其擬望次第,而除授而已,可堪一笑也。」侍讀官金佐明曰:「一夔足矣。人君奚暇遍見其人,而擇用也?其責亶在任銓者之公明而已。」上問承旨尹絳曰:「徐必遠等所論,外議以爲如何?」絳曰:「澂、潚放置之擧,實是保全之道,孰不以必遠等之論爲妄也?」上曰:「自點及他賊,知其必死之後,猶不吐實。恰似南方土賊之死不開口,猶有所望者然。今番之事,亦安保其無後患也?」絳曰:「君父賜馬,自點棄而不受,據此亦可見無君之一端也。」上曰:「賜馬之後,終無所答,故予已怪之耳。」始振曰:「徐必遠等以言獲罪,實非美事也。」上曰:「是非不可兩立。」佐明曰:「始振之意,槪以其人以言官被罪,故敢有所達矣。」上曰:「雖曰言官,當觀其論事是非而已,徒以言官論之,則昏朝時主張廢后之言官,亦謂之言官,而莫之罪乎?」又曰:「上年陵幸時,世龍無緣稱病,終不隨駕,而其夜植炬,出郊卽絶,雖有一夫之不軌者,事必罔測。其時方伯專昧職事,有若行尸,而群議皆以罪兪㯙爲過,吁亦異矣!」

○上下敎曰:「崇善君夫人,特令隨往島中。」

○政院請於澂、潚出置江華時,依仁城君珙例,發軍護送,答曰:「今於兒輩之行,何用此例?勿爲分付可矣。」

1月7日

○庚辰,判中樞府事趙翼累疏乞歸,優批不許。

○上御晝講,講《書傳》《微子》。講訖,上問特進官鄭世規曰:「卿纔從北方遞任而歸,北方之事何如?」世規對曰:「北方比歲凶荒,民不聊生。且無衣資,窮寒之氓,生子而不得養,或有棄之者矣。」上惻然謂承旨曰:「北民之事,甚可矜憐。其令廟堂,分付道臣,料理救濟。」輪對武臣黃瀗曰:「臣新從嶺南來,嶺南捕賊時,將士功罪,朝廷終不査處,故南方之人以此落莫矣。」上曰:「外方人情如此,分付該曹。」

1月9日

○壬午,憲府〈大司憲沈之源、掌令李逈、持平韓縝。〉啓曰:「逆魁自點,久執朝權,勢焰薰天,禍福榮辱,在其掌握。一時武蔭之奴顔婢膝於其門者,固不足道,如李之恒、李時萬、黃㦿輩,俱以名流,諂附自點,朝暮聚會,隨其頤指,不以爲愧。自點爲惡,固已知之,而有何可取,親密若是哉?又與申冕,合爲一身,潛圖傾軋,幾至於嫁禍士流。請李之恒、李時萬、黃㦿,竝中道付處。白川縣監李海昌、左承旨嚴鼎耉,俱以自點門客,曾在銓部,薦進逆鉽爲銓郞,海昌實爲主張,本曹堂上〈卽趙絅也。〉有沮之者,鼎耉爲之緩頰。兩人之諂媚自點,誤薦逆鉽之罪,不可不治。李海昌、嚴鼎耉,竝削奪官爵,門外黜送。判決事李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一 徐湛之 江湛 王僧绰·沈约
  列传第二 刘穆之 王弘·沈约
  僭伪列传一·薛居正
  周臣传第十九·欧阳修
  卷四百六十三·列传第二百二十二·外戚上·脱脱
  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四十九·赵尔巽
  第十二回 组政党笑评新总理 嗾军人胁迫众议员·蔡东藩
  ●上京·吴廷燮
  卷五·佚名
  四五一 军机大臣奏查《宗泽集》等改写情形并拟写谕旨进呈片·佚名
  绎史卷七·马骕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 第一·班固
  洪天锡传·脱脱
  第五节 葬 埋·吕思勉
  三十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征士存(俟庵集)·顾嗣立

    存字明远,更字仲公,饶之安仁人。好为古文辞,通医术。既而游于上饶陈立大之门。延佑开科,一试不第,即决计隐居。三以高蹈丘园荐,不应,秘书李孝光举以自代,当事者将以翰苑处之,不果。葺书室曰竹庄,题曰俟庵,人称为番阳先生。四方兵

  • 第十出 谋成·许自昌

    【点绛唇前】〔小生上〕羽扇纶巾。自夸多智天罡耀。参谋巧。帷幄供谈笑。思飘云外物。律中鬼神惊。多病体儒服。悠悠沧海情。小生吴用。多谋足智。应变随机。陈平之奇计先人。足参帷幄。诸葛之玄机役鬼。有裨韬钤。

  • 柴氏四隐集巻一·柴望

    宋 柴望 撰五言律吴樵溪山居老子无家计萧然屋数间头边惟白髪眼底是青山棊急鸟声散琴低鹤睡闲片云长似伴朝去暮飞还金台泊舟欲谋归去计归去更匆匆王化何时北江流日夜东片帆山共水竟夕雨和风时事只如此相催成老翁宿湖

  • 卷七十六·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七十六目録【一百二字】水龙吟【又一体】苏轼向子諲杨无咎刘过李昴英陈允平张炎【二首】翁元龙黄孝迈何梦桂赵汝钠李居仁杨樵云【二首】钱继章叶小鸾【

  • 卷四十一·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四十一明 高棅 编五言絶句四接武【上】刘长卿平蕃曲二首渺渺戍烟孤茫茫塞草枯陇头那用闭万里不防胡絶漠大军还平沙独戍闲空留一片石万古在燕山湘妃怨帝子不可见秋风来莫思婵娟江上月千载空蛾

  • 十一集 二卷·钱德苍

    杂剧看灯(此出虽系游戏打浑,然脚色不多,不能铺张,须旦多面多,随意可以增入;幷各样花灯俱可上场,令观者悦目喝采也。)(二杂扮家丁引小生上)有钱朝朝元旦,欢娱夜夜良宵。自家高公子是也。今日汴梁城中大放花灯,士女满街,佳人遍地。叫

  • 列传第三十三 韦阆 杜铨 裴骏 辛绍先 柳崇·魏收

    韦阆,字友观,京兆杜陵人。世为三辅冠族。祖楷,晋建威将军、长乐清河二郡太守。父逵,慕容垂吏部郎、大长秋卿。阆少有器望,值慕容氏政乱,避地于蓟城。世祖征拜咸阳太守,转武都太守。属杏城镇将郝温及盖吴反,关中据乱,阆尽心抚纳

  • ●崇禎長編卷之三十九·汪楫

      崇禎三年十月   ○崇禎三年十月   三年庚午十月丙午朔孟冬帝親享太廟遣官祭諸陵進崇禎四年大統曆   以兵部奏李天成諳用地雷試有成效命量受職衘另立一營教練   登萊廵撫孫元化請以海防同知賈名傑兼理

  • 台湾兵备手抄·佚名

    台澎各营在职员弁名单镇标中营游击洪金升〔苏桂森〕守备李连枝千总辛省三(己授札付)把总左哨二司翁茂春(授督委)〔于炳新拔〕林雄魁(未督委)右哨头司林品先(授督委)外委左哨张廷辉左哨二司林昌年右哨阮廷珍右哨二司许章隆(三员

  • 丽泽论说集録卷四·吕祖谦

    门人集録周礼说令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闾使之相受四闾爲族使之相五族爲党使之相救五党爲州使之相赒五州爲乡使之相賔成周疆理天下之法有随逺近而差别者有通逺近而一法者如疆以周索疆以戎索此随逺近而差别者也如比

  • 经济文衡后集卷二十二·佚名

    宋 滕珙 撰孟子类论孔子集大成之説答南轩此段谓金玉二字正是譬喻亲切有功处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合也言合众理而大备于身或曰集谓合乐成谓乐之一变此卽以乐喻之也】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

  • 春秋集传详说卷三十·家铉翁

    宋 家翁 撰哀公下【周敬王三十二年晋定二十三年】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此宋灭曹也而春秋不书灭乃从鲁入邾之例何邪诸家多据左传为说不责宋之灭国而强求曹人之罪为一入字故耳苏氏谓宋公入曹而不书灭曹如

  • 卷十·范处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十     宋 范处义 撰 国风 唐 周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曾孙成侯又南徙曲沃穆侯以後又徙於绦昭侯以下又徙於翼在平阳东及武公复都绦尧当九年洪水之灾下

  • 原序·梁寅

    诗演义原序 诗以温柔敦厚而垂教者也其为言也既平易而易知及讽咏之也又足以感人心而易入然初学诵之亦有难者焉其所以难者训诂则必欲其明也义理则必欲其正也诗之所由作者所当究而其不可知者为多也吾夫子删诗之时未有注

  • 佛说七女经·佚名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拘留国。在分儒达树园。与千罗汉俱。菩萨有五百人。及诸天龙鬼神。尔时拘留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诃蜜。悭贪不信佛法。大豪富珍奇珠宝牛马田宅甚众多。智慧无双。为是国中作师

  • 第七连·丘东平

    现代短篇小说集。东平著。上海希望社1944年2月初版。收《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溧武路上的故事》、《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大都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

  • 辨言·员兴宗

    笔记。南宋员兴宗撰。1卷。兴宗字显道,隆州仁寿(今属四川)人。官至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以历代经解传注之言有出入于道者,惧其不纯,因约众万之指,示精一之义,随意而订正之,撰为是编。其间采《左传》、《史记》、荀子、刘向

  •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观自在菩萨之念诵法也,观自在为莲华部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