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年

癸卯

春正月

1月1日

○庚午朔,大司諫閔鼎重以自喪廉義引避請遞,退待。時大臣疏中,有士憎玆多口之斥。且掌令郭齊華言事忤旨,命補外,兩司執不可,屢啓而不允。因命不待停論,催赴任所,諫官復爭之,上嚴批摧之,故鼎重有此避。

1月2日

○辛未,司諫金宇亨亦以郭齊華催赴事,引避退待。

○持平宋昌啓曰:「司諫金宇亨引避,臣之意見同宇亨,臣不敢處置,請遞。」退待。

1月3日

○壬申,以許積爲刑曹判書,李延年、姜瑜爲承旨,安後說爲執義,李垕爲司諫,李有相爲正言。

○校理鄭晳等處置,請出大司諫閔鼎重、持平宋昌,遞司諫金宇亨,以牌召不赴也。

1月4日

○癸酉,大司諫閔鼎重又引避曰:「臣在私,有不得其言之恥,在公有顚妄肆言之罪,更冒臺閣,已無望矣。況今乾道日亢,上下否隔,言官所論,一切拒塞,少拂聖意,輒加摧折所嘗親信禮待之臣,亦皆不免焉。則如臣危蹤,何敢濫廁於其間,益啓聖明輕視臺諫之心,而重爲淸朝所羞哉?不獲已有召不赴,逋慢大矣。請削職。」退待,諫院處置曰:「鼎重進退不苟,盡言無隱,其志可尙。而旣不赴召,請遞。」上從之。

○黃海道儒生吳復延等請李珥、成渾從祀文廟,疏三上,上不聽。

○以徐必遠爲大司成,李䎘爲修撰。

○上引見大臣、籌司諸臣,原任大臣李景奭亦請對入侍進曰:「先朝湖南大同,定以十三斗收捧矣。今聞用之有剩,十三斗過多,宜量減以紓民力。向也道臣,亦請減數,而廟堂不採,甚不可也。」左議政元斗杓曰:「湖南士人上疏請減,道臣亦啓請減,皆未蒙許。而今聞列邑,等待朝命,時未收捧矣。」上曰:「若是則決不可減也。用有餘剩,則請減,乃是道臣之職,等待命減,久未收捧,不可也。」〈謹按景奭此論,誠有得於損上益下之義矣。斗杓身居鼎軸,同入前席,無一言相助,使恤民之論,寢而不行焉,可勝惜哉。〉上曰:「郭齊華之事,何至於兩司俱發乎。」斗杓曰:「兩司爭執,爲言路,非爲齊華。而聖批殊欠和平,事甚未安矣。」上曰:「趙復陽先以連州爲言,後以言路爲言,爲臺官者,直請還收可也。用意引避,不正甚矣。」景奭曰:「近日諫臣,實欲納吾君於無過之地,而天聽邈然,良可悶也。」

○獻納李翊上疏曰:

殿下好賢之誠,從諫之美,漸不如初,莊士日遠。嘉言不聞,大臣不和,論議乖張。雖以聖德之無私,未免蓄疑于中,厭聞忠諫,至於諫院嚴批,有非臣子所敢聞者,此雖臣下不能取信之罪,實非聖人舍己從人之大度。若是而能望交修共濟乎?況事涉宮戚,則輒示訑訑之色;語關廊廟,則遽施屛黜之罰,臺諫雖或有敢言如古人者,誰肯爲殿下言之哉。

時郭齊華言事補外,兩司爭執而上久不允從,故翊疏及之。

1月6日

○乙亥,正言李有相啓曰:「旣有所後子,則後雖生子,不使主祀者,禮也。如有違禮者,竝令禮官,依仁祖朝受敎改正。且當該承旨之捧入齊華肅單者,請罷職。」上皆不從。

1月7日

○丙子,以李殷相爲大司諫,吳斗寅爲副修撰。

○校理李敏叙等箚曰:

獻歲發春,萬物維新,聖明臨御出治,適當大國五年之期矣。秦穆公悔過自誓曰:「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不云來。」漢昭烈嘗慨然流涕曰:「日月如流,功業不建,是以悲耳。」自古豪傑之主,奮發刻勵,惟日不足,其存諸心者,若是其急,故行諸事者,勇往而果決也。殿下聰明仁愛,高出百王,卽位以來,無大闕失。而群情拂鬱,庶事墜廢者,誠以聖質有怠肆之病也。自古人君之逸豫偸安者,皆由於酒色與土木遊畋也。今我殿下,則臣知其無此也。未知何故,而不自强乎。皇明神宗皇帝,不視朝四十年,卒釀天下之亂,以至於亡,此又近事之可戒者也。今殿下罕接臣僚,而下情不通,久廢開筵,而聖學日退,號令施措,動淹時日,國勢委靡,莫可收拾。殿下其安忍安於此乎?臣等當此除舊布新之日,冒陳瞽說,願聖明之留心焉。

上嘉納之。

1月8日

○丁丑,獻納李翊劾:「副司果柳俊昌爲長陵獻官,縱酒悖禮,可謂不敬也。監察之呈課得體,而憲府之官,以酒失置之,甚非執法意也。竝請罷職。」從之。

1月10日

○己卯,以鄭晳爲司諫,宋時喆爲掌令,李有相爲校理,洪萬容爲正言。

○獻納李翊啓:「臣目見朝論日潰,國事日非,敢進一疏,略陳愚見,相臣以此投章求退,目臣以攻擊,臣不勝瞿然。今日之憂,實在於朝議乖張,臺風摧沮。而聖心蓄疑,言路將塞,調劑之責,大有望於吾君吾相。而今以攻擊見疑,若此不已,則流言不熄,讒口相搆,潰亂分裂,貽禍國家。是豈大臣之所願,臣力難調和,先被疑斥,請削臣職,以靖朝著。」仍爲退待。

○司諫鄭晳以爲:「李翊陳疏,本欲調和,攻擊之語,實是情外,請出仕。」上從之。

1月11日

○庚辰,大司憲兪棨等啓:「順天府使趙汝秀,不合於南邊雄府,請遞。」上不允,後乃從之。

1月15日

○甲申,以李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四 职官三·刘昫
  卷十二·李心传
  卷二十三·连横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四·佚名
  ◎凤冠霞帔之光荣·李定夷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七 天文略一·纪昀
  第八节石沪·佚名
  绎史卷六十五·马骕
  列传卷第四十七 高丽史一百三十四·郑麟趾
  附录·王之春
  第十七章房租·佚名
  周文君免工师籍·佚名
  卷十一·赵汝愚
  卷一百八十六·佚名
  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罗贯中

    (钱王上,云)某吴越王钱崪是也。今早边防来报,宋朝大将石守信领兵来伐。某三世效忠,岂可抗之!只索等候纳款者。(石上,云)某石守信是也。奉圣人命,收平吴越,直抵临安。那阵上早早报与吴越王投降则个。(钱跪,云)某纳土之心久矣。今圣明

  • 卷五·佚名

    商誓解第四十三题解:此武王灭商后对商的旧臣、百姓的一篇诰辞。誓,读为“哲”。篇名取自文中“商先誓王”。王若曰:“告尔伊旧何父□□□□几耿肃执,乃殷之旧官人序文□□□□,及太史比、小史昔,及百官里居

  • 卷五十四·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五十四 【起丁卯尽己卯】考异【提要起丁卯下有唐哀帝天佑四年尽己卯下有晋王李存朂称唐天佑十六年梁贞明五年】凡十三年 【丁

  • 卷之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之八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瓴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提要·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十 愧郯録        杂家类三【杂说之属】 提要 【臣】等谨案愧郯録十五卷宋岳珂撰珂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鄂忠武王飞之孙敷文阁待制霖子历官知嘉兴府兼管内劝

  • 一二二四 杭州织造额尔登布奏传谕陆费墀赔办并阅看文澜阁书籍情形折·佚名

    一二二四 杭州织造额尔登布奏传谕陆费墀赔办并阅看文澜阁书籍情形折乾隆五十二年七月初三日杭州织造臣额尔登布跪奏,为钦奉上谕事。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接准大学士和珅传谕内开,本年六月十三日奉上谕:昨因文津等阁

  • 卷之三十二·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三十二传第十六【附】固山贝子鄂齐尔列传鄂齐尔杜棱群王博多和次子初授一等台吉康熙十四年从杜棱群王毕哩衮达赉剿察哈尔叛人布尔尼二十六年上幸塞外以扈从赉银币嗣每幸辄扈

  • 宋纪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年(丙午、466)·司马光

    宋纪十三 宋明帝泰始二年(丙午,公元466年) [1]春,正月,己丑朔,魏大赦,改元天安。 [1]春季,正月,己丑朔(初一),北魏宣布大赦,改年号天安。 [2]癸巳,征会稽太守寻阳王子房为抚军将军,以巴陵王休若代之。 [2]癸巳(初五),刘宋明帝刘征召会稽

  • 提要·孙奇逢

    二十巻,国朝孙奇逢撰。奇逢有周易大旨,别著録。是编于四子之书,挈其要领,统论大指,间引先儒之说,以证异同。然意旨不无偶偏,如云圣人之训无非是学,此论最确,乃两论逐章皆牵合学字,至谓道千乗之国章敬信节爱时使皆时习事,大学圣经

  • 卷三十四·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三十四   宋 程公说 撰书十六疆理书第十地名归一王畿酆镐【又曰宗周京周】雒邑【左氏又曰王城郏鄏】东周【亦曰成周】温【隐三年 左氏又曰苏】樊【十一年下同左氏又曰阳樊】隰【左氏又曰

  • 学蔀通辨卷之二·陈建

    前编中此卷所载着朱子方识象山其说多去短集长疑信相半至晚年始觉其弊而攻之力也甲午孝宗淳熙元年朱子四十五岁陆子三十六岁朱子答吕子约书云陆子静之贤闻之盖久然似闻有脱略文字直趋本根之意不知其与中庸学问思辨然后

  • 卷十八·曾国藩

    卷十八笃行篇&ldquo;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dquo;这是屈原的笃行。笃行者,执着如一地实践也。&ldquo;天下事必须躬自入局&rdquo;,日修身,夜慎独,学不止,死不畏,这是曾国藩的笃行。李鸿章说,我老师成功的原因很多,但

  • 卷八十九·佚名

    △初分学般若品第二十六之五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鼻界若生若灭。不见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生若灭。不见鼻界若取若舍。不见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取若舍。不见鼻界若染若净。

  • 卷第四十九·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九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初来意者。先通后别。通谓二品明出现因果。故次来也。亦名平等因果。谓

  • 卷第十四·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四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净行品第十一 此品来意者。夫欲阶妙位必资胜行。有解无行虚费多闻故。故前品明解。此品辨行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二·佚名

        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  此有度舍利目连缘。  尔时有教师。名曰珊逝移。即便诣彼。问诸人曰。此教师何处宴坐。其教师先在房中。闻是语已。便作是念。我久在此。不闻说此宴坐之语。时俱哩多等复作是念。彼

  • 旧京遗事·史玄

    地理杂志。明末清初史玄撰。一卷。玄字弱翁,吴江(今属江苏)人。是书以明末北京生活习俗为背景,叙述宫中遗事轶闻及民间生活习俗。约当崇祯年间成书。一万三千余字。首言北京外城、内城、紫禁城规格、各门设置及南北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