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风俗志
连横曰:六艺,圣人之书也。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之时,王熄诗亡,孔子伤焉,故为其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用弘矣。夫拘于天者,不足以治人。泥于古者,不足以制今。风俗之成,或数百年,或数十年,或远至千年。潜移默化,中于人心,而萃为群德,故其所以系于民族者实大。夫夏人尚忠,殷人尚质,周人尚文,一代之兴,各有制作。是故食稻者其人柔,食麦者其人刚,食稷者其人狭。所食不同,而秉气异焉。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闽居近海,粤宅山陬,所处不同,而风俗亦异,故闽之人多进取,而粤之人重保存。唯进取,故其志大、其行肆而或流于虚;唯保存,故其志坚、其行陿而或近于隘。是皆有一偏之德,而不可以易者也。缅怀在昔,我祖我宗,横大海、入荒陬,临危御难,以长殖此土,其犹清教徒之远拓美洲;而不忍为之舆隶也。故其轻生好勇,慷慨悲歌,十世之后,犹有存者。此则群德之不坠,而有系于风俗焉,岂小也哉!
岁时
立春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东郊之外。至日往迓,谓之迎春。男女盛服观,衣香扇影,杂喧满道。春牛过处,儿童争摸其耳,或鞭其身,谓可得福。迎春如在岁首,尤形闹热,宛然太平景象也。
元旦,各家先洁室内,换桃符,铺设一新。三更后,开门祀神,燃华烛、放爆竹,谓之开春。次拜长上,晋颂辞。出门访友,投刺贺。见面,道吉祥语。客至,飨以甜料槟榔,一品即行。亲友之儿女至,以红线串钱赠之,或百文、数十文,谓之「结带」。是日各家皆食米丸,以取团圆之意。或绝荤,祀井门竃。爆竹之声,日夜不绝。
初二日,祭祖于家。新婚者以是早往外家贺春,设宴飨之。婿归,赠以仪。
初三日,出郊展墓,祭以年糕甜料。自是日至暮春,墦间之地,往来不绝。
初四日,备牲设醴,烧纸马,谓之「接神」。市肆始开门贸易。
初九日,传为玉皇诞辰,各街演剧致祭。自元旦至望日,搢绅之家,多设筵宴客,互相酬酢,盖取春酒介寿之意。
元宵之夕,自城市以及乡里,点灯结彩,大放烟火,竞演龙灯。士女出游,笙歌达旦。各街多设庙会。而台南郡治三山国王庙,则开赛花之会,陈列水仙数百盆,评其优劣,亦雅事也。赤嵌笔谈谓:『元宵,未字之女,偷折人家花枝竹叶,为人诟詈,以为异日必得佳婿』。此风今已无矣。
二月初二日,为社公辰,各街多醵资致祭。群聚燕饮,谓之「头衙」。而以十二月十六日为尾衙。头,始也;尾,终也;衙,集也;谓春东作而初集也,故乡中尤盛。商贾亦然。
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已,漳人谓之三日节,祀祖祭墓。而泉人以清明祭墓谓之尝墓;尝,春祭也。祭以饽饼,治牲醴,挂纸钱,归乃食之。饽饼以面为衣,内裹蔬肉。炸油者谓之春饼。尝墓之礼,富贵家岁一行之,常人则两、三年一行。妇孺归时,各插榕枝于髻,以祓不祥。
三月十九日,传为太阳诞辰,实则有明思宗殉国之日也。以面制豚羊,豚九头,羊十六头,犹有太牢之礼,望东祭之,帝出乎震也。家家点灯,欲其明也。亡国之思,悠然远矣!
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南北乡人多赴北港晋香,粤庄尤盛。自春初至月杪,旗影鸾声,相续于道。晋香之人,盗不敢劫,劫之恐神谴也。
五月初五日,古曰端午,台人谓之午日节。插蒲于门,湔艾为汤、以角黍时果祀祖。妇女带茧虎。以五色丝制鸟兽花果之属,儿童佩之,谓可辟邪。沿海竞斗龙舟,寺庙海舶皆鸣锣系鼓,谓之龙船鼓。从前台南商务盛时,郊商各醵金制锦标,每标值数十金。先数日以鼓吹迎之,各选健儿斗捷,观者满岸,数日始罢。
六月初一日,人家以米丸祀祖,谓之半年丸;或以望日行之。
七月初一日,谓之开狱门,各家致祭。自是日至月杪,坊里轮流普度,延僧礼忏,大施饿鬼。先放水灯,以照幽魂。尚鬼之俗,漳、泉为甚。糜钱巨万,牢不可破。
七月初七日,古曰七夕。士子供祀魁星,祭以羊首,上加红蟳,谓之解元。值东者持归告兆,以羊有角为解,而蟳形若元字也。富厚之家,子女年达十六岁者,糊一纸亭,祀织女。刑牲设醴,以祝成人,亲友贺之。入夜,妇女陈花果于庭,祀双星,犹古之乞巧也。
十五日,谓之中元。台人以清明为春祭,中元为秋祭,冬至为冬祭,各祀其祖,必诚必腆。非是者几不足以为人子孙。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各祭社公。张灯演戏,与二月初二日同;春祈而秋报也。儿童建塔点灯,陈列古玩。士子递为燕饮。制月饼,朱书元字,掷四红夺之,以取秋闱夺元之兆。夜深时,妇女听香,以卜休咎。
九月初九日,谓之重阳,以麻粢祀祖。儿童放纸鸢,系以风筝。自朔日起,人家多持斋,曰九皇斋。泉籍为尚。
十月十五日,谓之下元,人家有祀神者。
冬至之日,祀祖,以米丸粘门户。前一夕,儿童塑鸡豕等物,谓之添岁,犹古之亚岁也。
十二月十六日,祀社公,谓之尾衙。工人尤盛,以一年操作至是将散也。而乡塾亦以上元开课,尾衙放假。外出之人,多归家度岁。
二十四,治牲醴,焚纸马,各祭所祀之神,谓之「送神」。至明年正月初四日,如前仪,谓之「接神」。翌日以为天神下降,鉴察人间善恶,莫敢亵黩,语言必慎。
除夕之日,以年糕祀祖,并祭宅神门竃。以饭一盂、菜一盂,置于神位之前,上插红春花,以示余粮之意。先数日,亲友各馈物。是夕燃华烛,放爆竹,谓之「辞年」。合家围炉聚饮,炉畔环钱,既毕,各取钱去,曰「过年钱」。陈设室内,以待新年。
宫室
台湾宫室,多从漳泉。城市之中,悉建瓦屋,以砖垒墙,比邻而居。层楼尚少,以地常震,故其栋梁必坚,榱桷必密,可历百数十年而不坏。堂构之谋,其虑远矣。
富厚之家,各建巨厦,环以墙。入门为庭,升阶为室。大约一厅四房,房为两厢。厅之大者广约一丈八尺,上祀神祇,或祀祖先,可为庆贺宴飨之用。房之左,长辈居之,婢仆居于两厢。合族而处者,则巨厦相连,旁通曲达也
乡村之屋,架竹编茅。亦有瓦屋,土墼为墙,久而愈固。棘篱环之,以畜鸡豚,所谓五亩之宅也。前时垦地之人相聚而居,外筑土围,以御番害,故谓之堡。而澎湖则处于水隈,故谓之澳;所谓四隩既宅者也。澎湖近海,筑墙皆用硓■〈石古〉,生于水滨,似石而脆,螺蚌巢之,亦可煅灰,价廉用广,取之不竭。以船载来,府治亦有用者。
台湾虽产材木,而架屋之杉,多取福建上游,砖瓦亦自漳、泉而来。南北各处间有自烧,其色多赤。
屋脊之上,或立土偶,骑马弯弓,状甚威猛,是为蚩尤,谓可压胜。而隘巷之口,有石旁立,刻「石敢当」三字,是则古之勇士,可以杀鬼者也。
台之富家少建庭园,或于宅内略植花木。然如台南府治吴氏之园,亭台水石,布置甚佳;而飞来峰尤胜。垒石为山,幽邃曲折,虽居城市之中,而有邱壑之趣。若竹堑林氏之潜园,则为一时觞咏之地,文酒风流,及今已泯。而雾峰林氏之莱园,依山筑室,古木萧森,颇有自然之妙也。
衣服
台湾多燠,南北稍殊。夏葛冬裘,尽堪度岁,故无狐貉之需。而仕宦之带来者,仅于迎春用之。然春日载阳,野花已放,负暄之献,汗流浃背矣。
南北气候,大甲为界。大甲以下,愈南愈暖,至恒春而燠,故冬不衣裘。其上则愈北愈寒,基隆亦有积雪。今则人烟日盛,地气为温。立夏以后,全台俱热,皆衣葛布矣。
地不种棉,故无纺绩。尺缕寸帛,皆自外来。而男女多用素布,乡村则尚青黑,以其不易缁也。青黑之布,各地自染,澣之不褪,外省之人甚珍重,以为土宜。盖以溪水清澄,白能受色也。沿海渔户,悉以薯榔染衣,其色为赭,渝水不垢。所业不同,则所服亦异,固可一望而知也。
绸缎之属,来自江浙,绅富用之。建省以后,杭绫盛行,局缎次之。大都以蓝为袍,以玄为褂。亦有怡红公子,惨绿少年,争华竞美,月异日新,则五花十色,所尚不同矣。
海通以后,洋布大消。呢羽之类,其来无穷;而花布尤盛,色样翻新,妇女多喜用之。若泉州之白布、福州之绿布、宁波之紫花布,尚消行于乡村也。
衣服之式,以时而易。从前男子之衣,皆长过膝,袖宽四、五寸。自同治季年以来,衣则渐短而袖渐宽,有至一尺二寸者。今则渐复其初矣。
红闺少妇,绣阁娇娃,选色取材,皆从时尚。台湾以红为瑞,每有庆贺,皆着红裙,虽老亦然。嫠妇侧室,则不得服,其礼稍杀。
男女成婚之时,先卜吉日,延福命妇人,以白布为制衣袴,谓之「上头服」,取其洁也。婚后收之,没时以此为殓。
漳泉妇女大都缠足,以小为美。三寸弓鞋,绣造极工。而粤人则否,耕田力役,无异男子,平时且多跣足。粤籍业农,群处山中,其风俭朴,故衣青黑之布。妇女之衣,仅以本色为缘,而袴相同。每出门,以黑布覆髻上,缠绕项后,俗不着裙,富家亦然,以其便于操作也。
沿海多风,近山多瘴,商工农渔皆裹黑布;而士子则戴小帽,衣长衣,有事必加短褂,彬彬乎儒雅之林也。
鞋袜之属,皆求之市。前时多自漳泉配来,亦有本地制者。建省以后,渐尚上海之式,装饰之物,莫不皆然。而搢绅之家,日趋奢美矣。
妇女首饰,多用金银。一簪一珥,随时而变。富家则尚珠玉,价值千金。缠足少艾,或以金环束脚,旁系小铃,丁冬之声,自远而至,月下花间,如闻环佩矣。
鬟髻之式,城乡不同,老少亦异。垂髫之女,年十四、五,始有梳头,或为盘蛇之样,或为坠马之形。而粤妇则高鬤燕尾,别饶风韵。
前时妇女出门,必携雨伞,以遮其面,谓之「含蕊伞」;相传为朱紫阳治漳之俗。后则合之如杖,尚持以行。而海通以后,改用布伞,以蔽炎日。
归清以后,悉遵清制,而有三不降之约。则官降吏不降,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也。清代官服皆有品级,而胥吏仍旧。婚时,男子红帽袍褂,而女子则珠冠霞佩,蟒袄角带,端庄华丽,俨然明代之宫装。若入殓之时,男女皆用明服,唯有功名者始从清制。故国之思,悠然远矣!
饮食
台湾产稻,故人皆食稻。自城市以及村庄,莫不一日三餐,而多一粥二饭。富家既可自赡,贫者亦食地瓜,可无枵腹之忧。地瓜之种,来自吕宋,故名番藷。沙坡瘠土,均可播植,其价甚贱,而食之易饱。春夏之间,番藷盛出,掇为细丝,长约寸余,曝日干之,谓之藷纤,以为不时之需。而澎湖则长年食此,可谓馈贫之粮也。藷之为物,可以生食,可以磨粉,可以酿酒,可以蒸糕。唯长食者,须和以盐,始可消化。若煮以糖者,仅为茶点而已。
稻之糯者为朮,味甘性润,可以磨粉,可以酿酒,可以蒸糕。台人每逢时岁庆贺,必食米丸,以取团圆之意,则以糯米为之也。端午之粽,重九之粢,冬至之包,度岁之糕,亦以糯米为之。盖台湾产稻,故用稻多也。
麦为温带之产,台湾较少。其麦粉多来自他省。近则多用洋粉,制饼作面,皆粉为之,消用颇宏。岁时庆贺必用红龟,象其形也。白者谓之馒头,则丧祭为之尔。糕饼之馏,多用豆,或以麻,或捣落花生为末而和之。台湾产糖,故食糖亦多也。
酒以成礼。祀神燕客,多用老酒,以朮酿之,味甘而醇;陈者尤佳,故曰老酒。市上可沽,然不及家酿之美。老酒之红者用于嫁娶,取其吉也。村庄之间,或以地瓜为酒,其味较淡。而番社则以黍酿之,亲朋相见,以此为欢。亦既醉止,载歌载舞,颇有太古之风。番俗凡有罪者,课其牛酒。一饮之后,嫌疑尽释,故无用刑之罚。而汉人之与媾和者亦以牛酒。然番既嗜酒,酗饮之后,每至偾事。挟弹而出,杀人为雄,其性然也。外省之酒,如北地之高粱、绍兴之花朝,消用亦广。海通以后,渐用洋酒,其数甚微,唯为官绅酬酢之物,尚不至为漏卮也。
台湾之馔与闽粤同。沿海富鱼虾,而近山多糜鹿,故人皆食肉。馔之次者为鱼翅、为鸽旦,皆土产也。盛宴之时,必烧小豚。而粤庄则杀猫,以其首飨贵客。闽粤之中各有佳肴,唯嗜之不同尔。
故例:禁杀耕牛,食之者寡。而谈果报者且以食牛有罪。盖以祀天祭圣,始用太牢,平日未堪食此,以其有耕田之劳也。凡宰牛者谓之牛户,例须纳税;乡间每私屠之。
若遇祈雨、求晴之时,官必禁屠,而民间之建醴祀神者亦多断荤,以寓斋戒之意。
檨为台南时果。未熟之时,削皮渍盐,可以为羞。或煮生鱼,其味酸美,食之强胃。黄时汁多而甘,众多嗜之。或以下酒,然非台南人不知此味。赤嵌笔谈谓:『台人以波罗蜜煨肉,菠萝煑肺,亦海外奇制』。信不诬也。
番石榴亦名奈茇,遍生郊野。盛出之时,初皮弃子,和以油糖,下盐少许,煮而食之,亦可下饭。槟榔可以辟瘴,故台人多喜食之。亲友往来,以此相馈。槟榔之子色青如枣,剖之为二、和以蒌叶石灰,啖之微辛,既而回甘。久则齿黑。槟榔之性,弃积消湿,用以为药。近时食者较少。盈盈女郎,竞以皓齿相尚矣。槟榔之干,其杪如笋,切丝炒肉,味尤甘美。台人谓之「半天■〈尹〉」。
台湾果子最多。盛出之时,其价甚贱。而台又出糖,故各处多制蜜饯。如新竹之萌姜,嘉义之梅李,凤山之菠萝糕,尤驰名。近数年来,旗后医生林玑璋始以西法制菠萝为罐头,售之他处。若能扩大规模,消用愈广,亦利源也。
冠婚
成人之礼,男冠女笄,台湾多以婚时行之。唯富厚之家,子女年达十六者,七夕之日,祀神祭祖,父师字之,戚友贺之。以纸制一亭,祀织女,以介景福。
议婚之时,媒氏送女庚帖于男家,书其年月日。三日内家中无事,然后订盟。间有误毁器物者,则改卜;亦古者问名之意也。
订盟之日,男家以戒指赠女,附以糕饼之属。母嫂亲往,女奉茶。既定,女家留宴。或仅遣媒氏送之。
纳釆之礼,俗曰「插簪」。男家以金簪一对,系朱丝,置于盒内,或用银簪,视其贫富。具豚羊、糕饼、糖品、鲜花、老酒、大烛之属,媒氏乘轿前导,鼓吹送之。女家酬以糕饼时果,若香蕉、菠萝、芋头、红柑之类。各以其物,分馈亲友。
纳征之礼,俗曰「完聘」。男家具婚书聘金,介以凤冠、蟒袄、衣裳、绣靴、金镯、珠花及大饼、糖品之属,送至女家。又以锡制槟榔两座,每座四叶,一书「二姓合婚」,一书「百年偕老」。女家收一,复婚书,以糕饼时果答之,又以红帽、缎靴、袍褂、鞋袜及荷包、扇袋、书籍、笔砚之类馈婿。别以锡盒两座,一植莲蕉、一植石榴,以银制榴实四颗,桂花数朵,系红丝缠绕枝头,谓之连招贵子。男家种于庭际,以示昌盛。纳征之礼,略同纳釆。而台南则同时行之。
请期之日,命媒氏送日课于女家,别具更仪。女家反之。更仪者,催妆之礼也。
亲迎之日,卜吉而冠,择戚属少女父母兄弟俱存者为宾,仿古者筮日筮宾之礼也。婿坐堂上,置冠履新衣于竹筛,以香熏之,祓不祥也。宾三梳婿发而加之冠,三加之义也。既冠,拜先祖,告庙也。次拜父母,无父母者主婚者代之,醮以酒,申戒辞,仿醮席也。次拜诸父兄长,皆答之,重成人也。是时女亦行笄礼,如前仪,唯宾用童子。既毕,设筵以饯,女首坐,父母兄弟姊妹以次陪。酒三巡而彻。凡冠笄之礼,俗曰「上头」。先以糯米磨为大丸,上点以红,分馈亲友。是日合家食之,以取团圆之意。
亲迎之时,婿具衣冠,乘大轿,围红彩。媒氏先导,鼓吹从之。以朋辈四人为灿行,两童子提灯,两童子鸣锣,皆乘轿。沿途放爆竹,虽遇官长不令避焉。凡纳征亲迎,名具礼盘,一人肩之先行,以为贽。盘内置豚羊肩各一,鹿脯两片,明筋两束,冬瓜冰糖各数片,红酒两瓶。女家收之,答以糕饼时果之属。唯亲迎易鹿脯为鸭,鸭形如雁,以行奠雁之礼。
婿至女家,驻轿于庭,款灿行者于别室。女弟三致茶汤,婿具仪答之。次致荷包,答以练裙,赠女弟以花炮。女盛妆出厅,父醮以酒,母命之,立于堂中,向外而拱者三。婿答之。母为着练裙,父蒙以帕。婿退。花轿进门,紫姑扶女登轿,乐作而行。以两童子提宫灯,乘轿前,媵婢从之。女家放爆竹,闭门,以示不归之意。非亲迎者,婿俟于堂,礼稍杀。
花轿之后,盖以竹筛,朱画八卦,避不祥也。既至,少驻于庭。一童子以盘奉双柑,请新人出,婿揖之,女拱手答拜。紫姑扶出。预请福命妇人携新人手,以一手擎竹筛覆之。足履红毡,婿并行,直入洞房。以竹筛置床上,案上置铜镜一。交拜讫,婿为揭帕,并坐案前,燃华烛,饮合卺酒。翌日,紫姑归妇家传语,告成婚也。男家以鲜花糖包馈之。
三日,庙见,拜祖先,成妇道也。次拜舅姑,坐而受之。次拜伯叔诸母,立而答之。众就坐,新妇献茶,致履袜之属以为贽,分卑幼以荷包,各答以仪。既毕,宴新妇于堂,谐母姊妹陪之。姑酌酒,数巡,彻席,送妇家。引新妇入厨房,亲井臼,理苹蘩之事。是日,妇家以食物餪女,命女弟致之,转致之姑。别以首饰香奁之属馈女。女弟乘轿往,鼓吹前导。婿迎入,坐于堂左,献茶。少顷,导入房,俗曰「探房」,宴之。婿及新妇馈以仪,婣翁母亦馈之,又答以糕饼柑蕉之属。
旋车之期,台南以第四日。而各属或以五、六日,七、八日。先期外父母具柬,命女弟请之。婿与女偕来,鼓吹前导。至家,女先入,婿从之,合拜先祖,次拜外交母及诸父诸母。各具贽,反之。分卑幼以仪,受而不报。就坐,献茶。少顷开宴,婿居左。宴女于内,亦居左。毕辞归,外母率眷属出见,婿揖之。外父以席送婿家,报前贶也。馈婿以仪及米糕、糖豆、大饼、红挑、时果之属,又以雏鸡两对置轿中,婿家畜之,以寓蕃衍之意。
凡新婚,戚友致贺。以三日宴女宾,四日宴男宾。数月之后,两家有庆,乃具筵相宴,是为会亲之礼。
丧祭
父母病笃,置床堂左,谓之「搬铺」,易箦之义也。既绝,乃哭,披发袒臂,跌足擗踊,少须分告戚属。既嫁之女,闻丧即归,望闾而哭。越日乃殓。
将殓,梳沐袭衣含饭,设坐堂中,备物以祭,谓之「辞生」。既毕,子女扶就殓,凭棺哭,亲友临吊。
设灵于堂,早夜哭,朝夕上饭。七日一祭,谓之一旬。七旬卒哭,延僧礼忏,入夜彻灵。凡丧视家之有无,或三旬而彻、或百日而彻。卑幼之礼稍杀。
三旬之日,女婿祭之,以祭品分致戚属。而亲友之奠者,多在卒哭。
谢吊以夜,孝男具丧服,一人持灯,至门,免冠拜。置帖门缝,不敢见也。分胙于人,谓之「答纸」。
除灵之时,收魂帛于匣,祭时乃启。期而小祥,再期而大祥,朔望朝夕奠哭,禫犹素服,余哀未忘也。
凡塟于卒哭之后者,前三日举哀,朝夕奠,曰「开堂」。亲友毕吊,曰「辞堂」。厥明,移柩举奠,出门,魂轿香亭之属毕具,以一人在前放纸,鼓乐从之。富家或糊方相,装鬼卒,谓之「开路神」,至墓焚之。亲友白衣送,或祭于道左,谢以帛。将至,孝男跪谢。亲友返,各谢以帛。塟之时,孝男撮土。既毕,题主、设祭而返。至家,设坐以祭。三日,至墓谢土。
大祥以二十四月为期。而台人有计闰扣除者,谓死者无闰。唯缙绅家乃遵制行之。
忌辰必祭,生日亦祭。富厚之家且有演剧置酒者,谓之「阴寿」,戚友亦具礼贺之,非礼也。
清明之日,祭于宗祠。冬至亦然。祭毕饮福。小宗之祠,一族共之。大宗则合同姓而建,各置祀田,公推一人理之,或轮流主之。凡祀田不得私自变卖。无宗祠者祭于家。
家祭之礼,载于岁时。泉人日中而祭,漳人、潮人质明而祭。
演剧
演剧为文学之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效与诗相若。而台湾之剧,尚未足语此。台湾之剧,一曰乱弹;传自江南,故曰正音。其所唱者,大都二簧西皮,间有昆腔。今则日少,非独演者无人,知音亦不易也。二曰四平,来自潮州,语多粤调,降于乱弹一等。三曰七子班,则古梨园之制,唱词道白,皆用泉音。而所演者,则男女之悲欢离合也。又有傀儡班、掌中班,削木为人,以手演之,事多稗史,与说书同。夫台湾演剧,多以赛神。坊里之间,醵资合奏。村桥野店,日夜喧阗。男女聚观,履舄交错,颇有驩虞之象。又有采茶戏者,出自台北,一男一女,互相唱酬,淫靡之风,侔于郑卫,有司禁之。
歌谣
猜你喜欢 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四·赵尔巽 平定三逆方略卷三十三·佚名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十四·徐乾学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一十八·佚名 第七卷齐·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八 天文略二·纪昀 卷一·佚名 三五一 军机大臣奏拟写刘宗周等文集只须删改不必焚毁谕旨进呈片·佚名 一七二 大学士舒赫德等题议将与遗失《永乐大典》有关之提调收掌官罚俸本·佚名 大和·周绍良 萧确传·李延寿 温纯传·张廷玉 卷九十九·阿桂 提要·胡世宁 卷之八十八 朝鮮紀事(明)倪謙 撰·邓士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时行·唐圭璋- 时行字行可,号石洞,申王德文八世孙,见宋宗室世系表。 望江南 霜月湿,人睡矮篷秋。惊觉夜深儿女梦,渔歌风起白蘋洲。别岸又潮头。 
- 卷三十二·董康- ○桃林賺 近時人作。與俠彈緣彷彿。俱載李祐事。以祐被賺於桃林。故名。關目互有同異。所引王叔文、王伾、李忠言、李愬等。雖出正史。事蹟則全不相合也。裴璣應即裴垍。其敍李愬功成奏凱。陪宴內監曰瞿文忠 
- 四集卷二十二·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二古今体一百三十九首【甲午六】题邹一桂花月八帧李花难辨漫轻猜香暗影疎有是哉恰合青邱契神句果然林下美人来右梅月涛声收静晚风闲古镜圆擎霄汉间个是轩辕初 
- 卷三百四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四十三蔷薇花类五言古咏蔷薇 【齐】谢 朓低枝讵胜叶轻香幸自通发萼初攒紫余采尚霏红新花对白日故蘂逐行风参差不俱曜谁肯盼微丛咏蔷薇 【梁 
- 卷十九·浦起龙- 钦定四库全书史通通释卷十九 无锡浦起龙撰外篇汉书五行志错误【第九】班氏着志抵牾者多在於五行芜累尤甚今辄条其错缪定为四科一曰引书失宜二曰叙事乖理三曰释灾多滥四曰古学不精又於四科之中疏为杂目【一作 
- 名山藏卷之九十四·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杂记(四)◆臣林杂记(四)万安刘吉严嵩赵文华万安刘吉严嵩赵文华○万安万安眉山人正统十三年进士选授为编修累官礼部侍郎长身魁硕眉目如刻画外宽然长者内深刺骨在宫初无学术外事嘱贿内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八·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卷下·佚名- 石丙回寨,见乐毅具说前事。毅曰:“你敢再出战么?”石丙曰:“暂气歇。”言未毕。外有袁达高叫:“离乱不睹明朝,太平只在今日。交败将石丙出战!”毅见石丙不胜袁达,使一小计,用乌鸡血,向西北打一喷。狂风忽起,吹砂走石。石丙闻知乐 
- 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三月。庚戌朔。鄂尔多斯多罗郡王董罗布故。遣官致祭。 ○辛亥。上谕大学士等曰、保举山东浙江乡试考官之人、查出否。马齐奏曰、保举山东正考官吕谦恒、系工部侍郎王懿。保举副考官朱天 
- ◎阉妓离婚案·李定夷- 壬子冬,北京地方审判厅判决程月贞与张静轩离婚一案。程本苏州名妓,张系前清内监,现为东安市场会贤球房主人。太监娶妓,事本离奇。而承审推事,为林君鼎章。其判决理由书,文甚藻丽。词云:此案程月贞提起离婚之诉,根据三种理由,曰 
- 稽古録卷九·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周下共王崩子懿王囏立【囏居闲切】懿王崩共王弟孝王辟方立○孝王崩复立懿王太子夷王燮○夷王时王室卑下堂而见诸侯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淫昏无道召穆公作诗刺之不敢斥言借商纣以言之曰殷鉴不逺在夏后 
- 第十二卷 乡镇表四·缪荃孙- 镇 江 府丹 徒 县崇德乡 在县南南门外,接丹阳一路,距城十五里。都三:五都、六都、七都。永安里 受遇里 禄城里 崇仁里 宝镜里 从福里 礼贤里 保经里 明宿里 白兔里 古福里 求仁里 安乐里 辛丰里 居仁里 
- ●皇朝通典卷五十二·佚名- 禮十二 ○禮十二 嘉二 △嘉二 御門聽政 常朝 朝位 皇帝登極 上皇太后尊號徽號 尊封太妃太嬪 冊立皇后 冊封妃嬪一 ·御門聽政 (臣)等謹按國初定制每日聽政必御正門九卿科道各員齊集啟奏以為常典至雍正初始定御門之制凡 
- 第二十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下之社会形态(下)【在五胡及北朝】·钱穆- 北方初起的情形,和南方差不多,又加上一个种族的复杂问题。 一、五胡时代的情况五胡时代,田租的收纳,依然是八二乃至六四。 慕容皝以牧牛给贫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无地者,亦田苑中,公收 
- 卷十·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十圣驾出承圣门大学士王熙宣谕曰圣驾即日幸孔林仍着衍圣公孔毓圻及口北道孔兴洪讲书官孔尚鉝孔尚任引驾于是上由毓粹门出御凉辇卤簿前导经袭封第门上谓衍圣公孔毓圻曰此尔家耶尔可进去恐人多拥 
- 提要·钱时- 《融堂四书管见》十二卷,宋钱时撰。时有《融堂书解》,已著录。此编凡《论语》十卷、《孝经》一卷、《大学》一卷、《中庸》一卷,即嘉熙二年乔行简奏下严州取时所著书之一也。俱先列《经》文,略加音训,而诠释其大旨于后。《 
-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一·费隐通容- 嗣法門人隆琦等編上堂一崇禎六年四月初七日,紳衿林朝龍、薛秉鉉、林正立、夏春暉、龔士龍,請師住福建福州府福清縣黃檗山萬福禪寺,於十月初五日入院,至山門云:「盡大地是個解脫門,且道從何處入?」良久云:「從腳跟下入。」便進 
-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佚名- 经名: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说诵经吞符,消灾除病之法。附录宋绍兴甲子(1144)茅山道师传霄跋文,宣称大观三年( 1109)太上以『加句天童护命经』授道士梁悟真。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