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年

(乙卯)元年清康熙十四年

春正月

1月6日

○乙丑,行大司成南九萬以宋浚吉門人,陳疏辭職,仍論君德,略曰:

殿下於卽阼之初,聞宋時烈之奔哭入城,卽遣宮官,致慰喜之意。又命製進誌文,敦諭之命,至於七八,終至招徠而後已。當此時,殿下於時烈虛佇之誠、禮遇之隆,可謂至矣。纔過一兩月,聖心忽變,嚴峻之敎、咎責之辭,前後相續,多有臣子所不忍聞者。殿下若本以時烈爲如此之人,則初所以眷待時烈者,何以如彼其勤篤耶?以此,中外之人咸以爲:「殿下不能不撓於膚受浸潤之言,以致前後之頓異。」此雖以小人之腹,妄度天意,執跡而觀,恐不無萬一之近似矣。臣竊念,殿下卽阼以來,嬛嬛一身,獨處齋廬,內雖朝省於兩慈殿,而不如平日之長侍先王;外雖引接備局大臣,而不如平日之日接講官,朝晝晨夕之間,殿下之所與處者可知也。哭踊哀遑之情,旣切於中;萬幾酬酢之繁,又嬰於前,則當其時顧問使令之事,不得不時及於左右稔熟之人,此乃自古聖帝明王,亦或不免者也。夫如是也,則殿下雖嚴加勒束,不少假貸,且於政令之間,獨運神斷,使不敢有一毫之參錯,而俯仰唯諾之間,已足以移殿下之意旨。臣歷觀前代,如此之類,人主初則以爲狎習而易制也,中則以爲親近而可信也,終則至於禍成而不可悔,無不害于身而凶于國,千古滔滔,若出一轍。此,志士、忠臣所以發憤扼腕,痛哭流涕,不顧其身之死生,願一聞之於君上,冀其感悟者也。然於今日,宋時烈之被罪,所關雖大,未必遽至於存亡之判,而如臣所陳於上者,或有一分之彷彿,則億兆臣民,皆不勝其澟然心寒,而國家之事,終不知其稅駕之所矣,豈不危哉?大凡人主接賢士大夫之時少,則不得不近暬御私暱之時多,其流之弊,終至於此。今殿下苟能親近儒士,講論經訓,日接朝臣,咨詢治道,則反復古今之治亂,必有惕然而感於心者;考察政令之得失,必有犂然而當於意者,群枉之門,自不得不杜;衆正之路,自不得不開,而幽陰之進,可期於屛退;內外之言,不至於出入。今日街談巷議之隱痛而長憂者,皆將雲銷氷釋於殿下一回心之間耳。昔朱子於寧宗卽位之初,面陳箚子,有曰:「今陛下卽位未旬日,而進退宰執,移易臺諫,皆出於陛下之獨斷,而大臣不與謀,給舍不及議,正使悉出於陛下之獨斷,而其事悉當於理,亦非爲治之體,以啓將來之弊。況中外傳聞,不無疑惑,皆謂左右或竊其柄,此弊不革,臣恐名謂獨斷,而主威不免於下移,欲以求治,而反不免於致亂。」臣反復斯言,深味其意。雖使臣竭誠盡意,更有所論列,必不如此說之痛迫惻怛,切中今日之病。玆敢引以爲獻焉。

末又論館儒解罰事,上賜批切責。〈疏槪批旨見上。〉

〈肅宗顯義光倫睿聖英烈章文憲武敬明元孝大王實錄補闕正誤卷之二〉

夏四月

4月10日

○戊戌,京畿進士成虎錫等疏請釋宋時烈,上不納。時烈之以禮論被罪,誠至冤矣。然修初史者,列書當時災異以爲,時烈遠竄之應,則又涉傅會,識者笑之。

4月20日

○戊申,金佑明以洪宇遠曾論尙方織紬之傷儉,疏辭尙方提擧,上賜例批。〈詳見上。〉宇遠筵奏,不過陳戒之例語,未知其必有意於侵逼國舅,則佑明之引以固辭已過矣。而修初史者又以爲,宇遠知上內銜,窺間而發,則尤非本情。宇遠雖不足道,而君子平恕之論,亦不當如此也。

4月25日

○癸丑,特陞尹鑴爲右尹。鑴之論禮,固有禍心,平日從遊者,苟能見微知著,絶之於早,則誠爲先見之明。然甲寅以前鑴之罪,只是論禮一事,則論以非大故不絶之義,追念宿契,或不忍遽絶,亦不害爲忠厚。況且尹宣擧之於鑴,顧方以書戒之,戒之而不聽,則又復絶之,而若其眷眷書勉於宋時烈,俾有以恕其詿誤,而寬其罪錮者,亦不過憂世道、慮黨禍之意。此豈彷彿於得志後,附麗同惡之輩?而修初史者必與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七 魏韦郭·欧阳修
  大事记续编卷五十·王祎
  朱子年谱卷一·王懋竑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佚名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九(梁本)·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佚名
  ◎“无齿之徒”吴稚晖·恽逸群
  卷二十四·傅恒
  史记集解卷八·裴骃
  卷一百一·司马迁
  二五 漫画与画谱·周作人
  屠隆传·张廷玉
  卷36·陈邦瞻
  三十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三集卷五十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九古今体一百三十三首【丙戌七】七月朔日作孟朔宜晴朗披襟爽气浮明朝候应入今日信先投竹叶响轻递荷花香欲流西风卷云浄庆慰兆佳秋立秋【七月初二日】嬗代无停

  • 卷三·赖良

    钦定四库全书大雅集卷三元 赖良 编陆居仁古意二首采莲多芳草种豆襍艾蒿马齿似蕙根鱼肠溷鈆刀举世方好竽锦瑟将谁操已矣屠龙技终身徒自劳王孙玉抵鹊公子金抵蛙夜光投暗室騄耳困盐车燕石锦十袭楚璞刑再加哲哉待贾翁怀

  • 原序·贡奎

    ●云林集原序夫人有一心统乎性情性则涵理而静情则感物而动情有喜乐哀愤好恶故发而形於言言之不足而至於嗟叹咏歌自然有声音节族之可听而谓之诗稽之於古则然矣岂独後世有诗哉是故唐虞三代之时老人有击壤之歌童子有康衢

  • ●戏曲考源·王国维

    楚词之作沧浪凤兮二歌先之诗余之兴齐梁小乐府先之独戏曲一体崛起于金元之间于是有疑其出自异域而与前此之文学无闗系者此又不然尝考其变迁之迹皆在有宋一代不过因金元人音乐上之嗜好而日益发达耳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

  •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赵尔巽

      ◎公主表   表略   天命八年六月戊辰,太祖御八角殿,集诸公主、郡主,训之曰:“朕仰体天心,劝善惩恶,虽贝勒、大臣,有罪必治。汝曹苟犯吾法,讵可徇纵?朕择贤而有功之人,以汝曹妻焉。汝曹当敬谨柔顺,苟陵侮其夫,恣为骄纵,恶莫

  • 卷五百十七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起哲宗元符二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己亥朔,詔新知河州种朴星夜赴任,計會苗履等,過河討蕩作過蕃部。又苗履言兵馬寡弱,不敢自巴贊度河,已申經略司,赴河州與姚雄等會合應援。詔令熙河詳履所申,指揮苗履、姚雄等,遞相照應,

  • 避寇纪略·程畹

    程畹,江苏仪征县人,是一个蒙馆塾师、这部资料,记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丙辰六年克仪征和戊午八年攻破江北大营时逃避事。有些地方,可备稽考,如记癸好三年十一月,太平军从扬州、仪征撤退后事说:&ldquo;贼既退,乱民冒贼者焚掠尤甚,

  • 尚史卷三十五·李锴

    列传十三齐诸臣传高傒 【高荘子附】 高固【宣子】 高无咎 【子弱附】 高厚高止 【子竖高酀附】 高偃 高张【昭子】高傒者齐上卿高敬仲也【杜注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守臣】桓公十四年【荘二十二年】傒及鲁人盟

  • 涌幢小品卷之二十一·朱国祯

    父子古谓父子不同舟。盖思风涛一旦并命绝嗣也。与老子压石磨。缚大绳观井同。续博物志以鲧为颛帝之子。夷狄禽兽知母不知父。都邑之士知尊祢。大夫知尊祖。诸侯及太祖。天子及始祖。吕向生父岌客远方不还。少丧母。失

  • ◎打扑克吃瘪恼羞成怒·宣南吏隐

    第一届众院副议长贵州郑国祥,人极昏庸,无长足述,现已死矣。当督军团会于天津,一日张胡倪嗣冲孟恩远张怀芝等,团叙扑克,郑亦扑友中之一份。初无甚大胜负,及至末副A扑。张与郑邻座,郑觇见张为一对A开,郑一对J跟进,张换得三张8,郑换得一

  • 第七卷 盐法引目·缪荃孙

    淮南淮北纲食各岸引地额两淮行盐以引。清初设引部于扬州,以便领运。嗣引部裁撤,仍由运司赴部请领。改票而后,部引停颁,而行盐犹以引计。淮引初依明制,剖一为二,行盐二百斤。其后迭次增重,至道光时,又于例重三百六十四斤外,加耗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九十九·纪昀

    列传宋 【一百三】○宋一百三崔与之 洪咨夔 许奕陈居仁【卓】刘汉弼崔与之洪咨夔许奕陈居仁刘汉弼△崔与之崔与之字正子广州人少卓荦有奇节不远数千里游太学绍熙四年举进士广之士繇太学取科第自与之始授浔州司法参

  • 懿宗本纪·刘昫

    懿宗,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名叫李氵崔,是宣宗的长子,母亲为元昭皇太后晁氏。懿宗于大和七年(833)十一月十四日出生于藩王府邸。会昌六年(846)十月被封为郓王。懿宗本名李温,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七日,宣布宣宗的遗诏,被立

  • 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不敛晏子谏第二十一·晏婴

    景公之嬖妾婴子死,公守之,三日不食,肤着于席不去,左右以复,而君无听焉。晏子入,复曰:“有术客与医俱言曰:‘闻婴子病死,愿请治之。’”公喜,遽起,曰:“病犹可为乎?”晏子曰:“客之道也,以为良医也,请尝试之君请屏。洁沐浴饮食,间病者之

  • 卷八·高士奇

    <经部,春秋类,春秋地名考略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地名攷畧卷八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楚【上】国于丹阳【史记楚世家楚之先出于祝融祝融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少曰季连周文王之时季连苗裔曰鬻熊为文王师三传熊绎当周成王之时

  • 卷上·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万二千比丘俱。菩萨八万四千。一一尊复尊。诸菩萨摩诃萨。悉得诸总持。悉得无所罣阂欲。悉得无所从生法。而得如是三昧慧。悉得知一切人心之所行。如所欲以法教令各得其所。诸四天王

  •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佚名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长飞纲司命大箓。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言飞步南斗六星法术,配以符图。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神符类。以符箓飞升之法。绘南斗六真、南斗玉女像及南斗符。

  • 沧海遗民剩稿·王松

    近代诗集。王松著。初版本约刻于民国初年。1959年6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新出版。卷首有刘承干《序》、吴曾祺《序》、施士洁《序》、邱菽园《序》、郑家珍《序》、陈槐庭《序》、作者《自序》及王瑶京等人题词。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