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卽位年

八月

8月30日

○庚子,景宗大王四年〈淸雍正二年。〉秋八月乙未,〈二十五日。〉景宗大王昇遐于昌慶宮之環翠亭。越六日庚子午時,王世弟卽位于昌德宮之仁政門。院相、承旨、史官具朝服坐敦禮門外西庭東向,弘文館坐承政院之下,侍講院坐東庭西向,翊衛司坐侍講院之下,兵曹、都摠府具戎服,東西坐,以待時至。王世弟釋衰服,具冕服,自廬次出,左通禮導王世弟,詣大行大王殯殿,由西階,升就褥位。贊儀高聲唱拜跪,左通禮低聲跪,告「嗣王受寶。」上香禮畢,王世弟降入幕次。已而出幕次,步由敦禮東夾門下東階,從延英門南行西折,出肅章東夾門,北折至仁政東夾門外立。當中設御座,王世弟升御座,百官四拜,呼「千歲。」上降御座,入仁政東夾門,由仁政殿正路,升殿。上還廬次,釋冕服,反衰服。先四日,禮曹進嗣位節目,王世弟下令旨,還給。議政府率百官,日三還納,承政院、司憲府、司諫院、弘文館迭請,不許。及成服日,外儀已辦,院相李光佐至廬次前,懇請服冕,王世弟涕泣俯伏于苫枕,終不許。光佐呼王大妃殿、王妃殿承傳色,口傳啓請,自內勸進,王大妃殿、王妃殿,以諺敎勸進。於是,王世弟却輿,步至御座前,猶哀號不上座曰:「予昔侍衛寧考於此殿矣。今何心登御座乎?」嗚咽不成聲。光佐等,縷縷懇請,良久登極。正時,禮曹始以已時啓下,至午時乃卽位。尊惠順慈敬王大妃金氏爲大王大妃,王妃魚氏爲王大妃,以嬪徐氏爲王妃,遂頒敎于仁政門:

王若曰,天胡忍於降割,荐遘大喪?國不可以無君,勉從群請。至哀難抑,寶位何安?恭惟大行大王,稟質寬仁,因心孝友。居儲位卅載,國人切願死之誠;攝朝政四年,聖考有分勞之喜。潛孚實德,履至艱而終貞;默運神機,回極否而爲泰。玄穹廣覆,囿品物而咸亨;白日高懸,廓氣翳而迅掃。蓋遊畋聲色之一無所好,故政令施爲之皆得其宜。丕顯丕承,庶期復三代之治;不興不寐,奄失夢九齡之徵。誰知半夜之間,遽承憑几之命?不幸五年之內,再抱遺弓之哀。閔予孤嬛,罹此酷罰。滕廬哭泣,猶命戒之未遑;周阼冕裳,豈纉承之可忍?雖百僚籲號之益懇,只增懸懷;顧兩殿勸諭之特勤,敢守初志?倫兄弟而義父子,固至無涯之痛;承祖宗而主臣民,奈眇躬之難任?秉桓圭而想桐葉之戲,臨法殿而愴萼樓之空。慕切羹墻,思不忘於繼序;憂深淵谷,樂何有於爲君?履尊位而怵然驚心,瞻縟儀而澘焉出涕。先王之盛德至善,詎望追繩?列聖之大業洪圖,秪憂荒墜。哀勛華之繼陟,國將何爲;若仁、明之相承,予敢或擬?肆揚中外之敷告,嘉與士民而同休。雖舊維新,政當善始之會;滌瑕蕩垢,聿布竝生之仁。自本月三十日昧爽以前,雜犯死罪以下,咸宥除之,在官者各加一資,資窮者代加。於戲!惟安危理亂之機,罔不在於初服;顧協贊維持之力,是所期於群工。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大提學趙泰億製進。〉

○初,大行大王昇遐,王世弟問被髮當否于大臣、儒臣,右議政李光佐等以爲:「帝王家繼體之後,則勿論倫屬高下,皆同父子之禮,宜依《五禮儀》,王世子以下被髮之文,行之。」命從光佐議。臣謹按,被髮非古禮也。始見於《開元禮》,知禮之士,尙或非之。李光佐等,乃欲推繼體猶父子之義,移施於今日邦禮,豈眞由於未知禮意而然耶?後世必有知之者。翌日禮曹上服制節目,旋以苴杖、等威及生進以下衣帶,庚子舊制,多有踈略,改修節目以進曰:

王世弟斬衰三年,衣裳、〈用極麤生布。〉冠、〈用稍細生布,以麻繩爲武及纓。〉首絰、腰絰、絞帶、〈竝生麻。〉竹杖、菅履。嗣位服,冕服,卒哭後視事服,布袍、〈用生布。〉布裹翼善冠、〈笠則用白。〉布裹烏犀帶、白皮靴。凡干喪事,服衰服,十三月練祭,練冠去首絰、負版、辟領衰。視事服白袍,白布裹翼善冠、白布裹烏犀帶、白皮靴。二十五月祥祭,黲袍、翼善冠、烏犀帶、白皮靴。二十七月禫祭,玄袍、翼善冠、烏犀帶、白皮靴。禫後,袞龍袍、玉帶。王大妃殿,齊衰朞年,大袖、長裙、〈用次等麤生布。大袖,本國長衫,裙卽裳。〉蓋頭、頭

猜你喜欢
  卷二十五·志第一·天文一·张廷玉
  東觀漢記卷十三·多人
  隆武遗事·顾炎武
  卷十四·朱熹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九·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五·佚名
  ◎大牡丹·李定夷
  通志卷一百五十五·郑樵
  通志卷一百十·郑樵
  史记集解卷十二·裴骃
  李仕鲁传·张廷玉
  卷九十·佚名
  卷十六、台湾朱一贵之乱·黄鸿寿
  卷八、明南渡三帝及监国鲁王·黄鸿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白香词谱 全文·舒梦兰

    一、菩萨蛮·闺情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ˇ⊙●⊙○△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ˇ⊙○○●▲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ˇ⊙●●

  • 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司马光

      起昭陽大淵獻(癸亥),盡玄黓涒灘(壬申),凡十年。   孝宣皇帝神爵四年(癸亥、前五八年)   春,二月,以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天下。   潁川太守黃霸在郡前後八年,政事愈治;是時鳳皇、神爵數集郡國,潁川尤多。夏,四月,詔曰:「潁

  • 皇清开国方略巻五·阿桂

      太祖髙皇帝【天命元年丙辰二年丁巳三年戊午】  天命元年春正月壬申朔诸贝勒大臣恭上  尊号  时环境诸部归附益众  太祖勤劳国政靡间昼夜每五日一视朝焚香告天宣读古来嘉言懿行及成败兴废所由训诫国人以议

  • 一 剪 辫·许寿裳

    一九〇二年初秋,我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东京留学,初入弘文学院预备日语;鲁迅已经在那里。他在江南班,共有十余人,也正在预备日语,比我早到半年。我这一班也有十余人,名为浙江班,两班的自修室和寝室虽均是毗邻,当初却极少往来。我

  • 孙扌卞传·脱脱

    孙扌卞,字梦得,眉州眉山人。六世祖孙长孺,喜好收藏图书,号称“书楼孙氏”,子孙以种田为业。至孙扌卞才开始读书做文章。考取进士甲科,以大理评事出任绛州通判。受召参加学士院考试,任太常丞、直集贤院等职,又历任开封府推官、

  • 引 论·钱穆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吕思勉

    太古的社会,情形毕竟如何?古书所载,有说得极文明的,亦有说得极野蛮的。说得极野蛮的,如《管子》的《君臣篇》等是。注21说得极文明的,则如《礼记·礼运篇》孔子论大同之语是。二说果孰是?我说都是也,都有所据。人类的天性,本来

  • 名实论第六·公孙龙

    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其“名”正,则唯

  • 卷一○一·邱濬

    ▲总论制刑之义(下) 《吕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蔡沈曰:“典,礼也。伯夷降天地人之三礼以折民之邪妄。”苏轼曰:“失礼则入刑,礼、刑一物也。” 吴澂曰:“自上教下曰降。伯夷教民以礼,民入于礼而不入于刑

  • 卷四·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毛氏传卷四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礼重天行凡灾祥眚戾云妖物变皆关典例故史官遇此则必以礼例书之然又属事者以无非入事所感虽灾本天行然亦事也春王二月者凡一时必冠三月正月苟无

  • 对作篇第八四·王充

    【题解】本篇是王充对他的著作《论衡》以及《政务》所作的说明,用问答体写成,因此取名《对作》。它说明了写作《论衡》的起因和宗旨,《论衡》的内容和性质,以及想达到的目的。《对作》可以看成是《论衡》

  • 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卷上·佚名

       青龙寺山林院一切经  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入法界五大观门品第一(并)序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善无畏奉 诏译  稽首[屘-子+亥]噜左曩佛  一生补处妹怛唎(二合)耶  四智四波罗蜜多  八大有情摩诃萨  

  • 一坐四十年·佚名

    佛窟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他用落叶铺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腹饥。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一个修道老僧,好奇地向前问道:&

  • 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穆时英

    短篇小说,穆时英著。《骆驼·尼采主义者和女人》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其意涵的丰富性与矛盾性并未被篇幅限制,并且作者与男主人公选择的相似使本篇有一定的讨论空间。“灵魂是会变成骆驼的”——这便是男主人公沙色

  • 诗话后编·魏元旷

    清江杜作航(苇如),馆选后居忧。光绪丙申,予北上,遇于汉皋,见橐中诗,取而论之,亦话之亚也。苇如不作诗,仅于此得其二首,久存之箧,不忍终弃,并箧中旧有及近所得,次为《后编》。

  • 子渊诗集·张仲深

    元诗别集。6卷。张仲深撰。原书久已亡佚,清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6卷。卷首有4篇序:1,至正十六年(1356)郑奕夫序;2,至正十二年危素序;3,后至元五年(1339)单弘序;4,至正十六年杨彝序。据杨彝序中

  • 慈悲水忏法·知玄

    凡三卷。唐代知玄(一作智玄)述作。系依据宗密之圆觉经修证仪著录而成之忏法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唐懿宗时,悟达国师知玄膝上患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虽遍召名医而无效。后蒙迦诺迦尊者

  • 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李叔同

    《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讲述了从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是一个人的睿智与大度。从容是一种生活态度,面对浮躁忙乱、追逐物质和感官享受的社会,我们不妨学会跳出人我是非,修一颗从容自在心。从容是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