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十四年

(甲申)二十四年清道光四年

春正月

1月1日

○乙丑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

1月2日

○丙寅,應資老人下批百歲者五十八人。

○以申絢爲江華府留守。

1月6日

○庚午,平安道淸北暗行御史金鏴書啓,論江界前府使趙岐、朔州前府使尹明儉、楚山前府使李泰淳、尹載鐸、鐵山前府使李儒遠、渭原前郡守趙彛錫、碧憧郡守李顯英、前郡守吳慶德、宣川前府使安光賛、龜城前府使林必榮、泰川前縣監金遇順、郭山郡守洪永謨,鳳山郡守尹敏東不治狀,幷令分輕重勘處。又論昌城府使李商一、雲山郡守姜在浚治績,幷陞敍。別單,陳本道文武士收用之方及江界納蔘之代錢、義州結錢加斂之革罷、義州民吏逋之柦實蕩減等事,令廟堂從長採施。

○戶曹啓言:「今番各宮房代遠田結,戶曹出給條中,六百結淑儀房移送事,命下矣。取考法典及前例,則新宮後宮免稅,爲八百結,而其中二百結,以元結無土劃送,餘外六百結,以買得田土,或量外加耕有土者,許令免稅,故當初淑儀房免稅,果以元結,二百結依法典劃送。其後因本房,買得望報,次次依例免稅者,今爲十三結零矣。今若加劃六百結,則無土免稅,合爲八百結,揆以經法,無例可援。且代遠宮房田結出稅者,纔屬本曹,卽是國結,則事體所重,與屬在宮房時互時移劃者,大有間焉。臣曹遵奉,惟是經法。傳敎之下,不得擧行。」敎曰:「卿曹之持難,容或無怪,而但事理亦有大不然者,六百結有土,未知在昔則如何料理,而以今宮中所見,萬無有土充給之道。頃於明溫宮結,不得不以元結命給者,此也。事有經權,隨時之宜,且代盡宮結,有還出稅之擧。故本曹雖爲此持難,若向無還收之事,亦非本曹之元結也。事到窮處,雖元結,不得不割給,況此結乎?勿復持難,卽爲擧行。」

1月12日

○丙子,停諸道春操。

1月13日

○丁丑,以李存秀爲判義禁府事。

1月14日

○戊寅,以李友秀爲成均館大司成。

○和嬪尹氏卒逝。敎曰:「和嬪病患雖重,年齡不至甚高。故尙冀其差勝,竟至喪逝,追念昔年禮待之聖眷,又思自今宮中,遂無尊屬之人,且愴且悵,無以爲喩。依英廟乙卯寧嬪喪禮時故事,凡百一遵擧行,東園副件一部,亦爲輸送,禮葬時各司進排,斯速擧行。」

1月15日

○己卯,詣顯思宮行望祭。

○京各司各營,進癸未會計簿。〈時在黃金二百二十兩零,銀子四十一萬六千一百四十兩零,錢文七十五萬七百六十兩零,綿紬一百三十一同十九疋零,木七千七百四十八同二十三疋零,苧布一百八同二十七疋零,布四百五十二同十一疋零,米十三萬七千九百十九石零,田米四萬七千三百五十石零,太三萬一千八百七十三石零,皮雜穀二萬六千三百十六石零。〉

1月18日

○壬午,平安監司金敎根馳啓言:「聞有我國人物,去月念晦間,犯入彼地,被捉於鳳城,傳說狼藉。故撥問于義州府尹李德鉉處矣。其回報以爲:『得聞咨文賚去訓譯之回告,則「去月念間,我國人一名,果有被捉於鳳城之事」而從何地潛越事狀,無以詳知,未及具報』云。訓譯之言,旣如彼丁寧,則這間事情,固當馳通,探問於鳳城將,亦卽具由報來於監兵營之不暇,而不此之爲,拖至時日者,揆以邊政,誠極稽忽,該府尹李德鉉,爲先罷黜。犯漢之姓名居住,潛越之地方日月,待鳳城將馳通出來,詳覈登聞。」又狀啓以爲:「卽接該府尹狀啓謄報,則鳳城將馳通內以爲:『遵盛京禮部箚開爲據,正黃旗閑散守堡康八十二,呈報事情:「因小的在廂藍旗界還門口處居住,於十二月十九日,小的上山,割取薪柴,行抵南河沿處,瞥見高力一名,在彼坐悲,凍傷兩足,不能動履。小的隨救護送,至馬家店存宿一夜,於二十日,雇車押送到旗官所,具報等情,高力一名,不知名姓,不通本國言語,礙難詳訊,具文呈送衙門,査覈等情」。據此隨將通事英瑞,逐細詢問,啞叭不能言語,且不識文字。拘驗僅有腰牌一個,註寫宣川地名金振聲名字等語。係孤身一人,旣無船隻,又無票張,如何越境,或另有別情逃匿之處,礙難憑信。飛飭該尉,移文義州,査明該國有無宣川地方,竝該處有無,啞叭金振聲之人,作速呈報,以便辦理可也。奉此飛移貴府尹,詳査明確,作速移覆,以憑詳報可也事。』答通則以本國,果有宣川地方,知委該地方守土官,確實査明之意,措辭答通事謄報。而今此金振聲之犯越被捉,萬萬驚駭,其居住與因何事出往何地方等事情,詳覈馳報之意,急撥關問於宣川府使金相順處。而犯越之地方官,今方覈實,追後論勘。節度使柳相亮,則檢邊之政,何等緊嚴,而漠然無聞。今因鳳城馳通,而始爲謄報者,誠甚可駭,其罪狀,令攸司稟處。」備局啓言:「節度使及義州府尹,姑令戴罪行公。」允之。

1月20日

○甲申,次對。領議政南公轍啓言:「宰臣趙貞喆,以英廟科榜之人,今已五十年,尙在亞卿之列,且其家在朝者,只此一人,特加一資似好。」從之。

○以金蓍根爲禮曹判書。

1月21日

○乙酉,命領敦寧金祖淳,戶曹判書金履陽,看審顯思宮廟基,看審後召見祖淳等,以龍虎營地形完好爲奏,敎曰:「私廟以龍虎營爲定,營建則設都監擇日擧行。」

1月22日

○丙戌,以柳相祚爲司諫院大司諫。

1月24日

○戊子,設人日製于仁政殿。

○持平姜世揆疏略曰:

朔州前倅尹明儉事,繡啓府讞,備論情犯,已爲依律勘處。而此弁前在北邑,罪著不法,至經流竄,曾未幾何,復居字牧,宜思圖報,而少無懲畏,罪狀若是狼藉者,尤爲痛惋。不可只施徒配之典,臣謂原照律勿施,特用加倍之典,卽其地勿限年邊遠定配,以謝朔民,斷不可已。

批以依施。

1月26日

○庚寅,以朴宗薰爲藝文館提學,李羲準爲成均館大司成。

1月27日

○辛卯,命判府事金思穆,爲別廟營建都監,監董大臣,以金履陽、金蓍根、金相休爲提調,李相璜爲右賓客。

1月28日

○壬辰,詣太廟、景慕宮展拜,王世子隨詣行禮。

二月

2月1日

○乙未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2月9日

○癸卯,詣顯思宮,行春享。

2月10日

○甲辰,次對。

○以申鴻周爲御營大將。

2月14日

○戊申,以尹豐烈爲吏曹參議,趙貞喆爲刑曹判書。

2月15日

○己酉,詣顯思宮,行望祭。

2月22日

○丙辰,冬至正使洪義浩等,以自燕離發,馳啓。

2月27日

○辛酉,以金在昌爲判義禁府事,尋遞以韓致應代之。

2月28日

○壬戌,以宋冕載爲吏曹參判,李書九爲漢城府判尹。

三月

3月1日

○甲子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以金魯敬爲漢城府判尹。

3月2日

○乙丑,北道各陵寒食祭香祝,例於濬源殿傳香時,同爲封進。而傳香時,只封濬源殿香祝,各陵香祝,不爲封進。政院請香祝定禁軍罔夜護送,以爲及期之地,敎曰:「香祝所重何如,而不得及期封進,萬萬驚悚,當該承旨,遠地定配,承旨趙琮鎭,配定州牧。」

3月3日

○丙寅,御仁政殿,行皇壇祭誓戒,王世子隨詣行禮。

○詣徽慶園,親祭,仍行夕上食,王世子隨詣行禮。守園官以下,施賞有差。

○開城留守金履載,馳啓言:「本府債息本錢二十三萬二千二百七十五兩中,除前後所捧及仍置收殖者,九萬七千二百八十七兩,其餘十三萬四千九百八十八兩,盡是紙上空文,無處可捧。請依嶺南北關例,特許蠲蕩,廟堂覆啓,請依狀請施行。」犯逋諸人,分等勘律,從之。

3月4日

○丁卯,大護軍趙得永卒。得永,豐壤人,判書瑍孫也。少剛果有英氣,不規規於繩尺,故毁譽半之。及首斥金達淳悖奏,擢授兵判,以義理秉執,爲已任,又論徐龍輔、朴宗慶,人尤憚之,而仇怨亦遍一世。竟以論宗慶疏中,引用馬后事,謂之語犯莫重,論配海島後,擧朝訟其不然得放。及歸以母亡,未奔喪引義自靖,不復出,於是,洽然稱晩節焉。諡文忠,配廟庭。

3月9日

○壬申,詣皇壇,齋宿。

3月10日

○癸酉,行皇壇春享,王世子陪參。

3月14日

○丁丑,特旨以朴岐壽爲吏曹參議。

○命長興、靈光、濟州三邑,漂到大國人五十名,從旱路護送。

3月15日

○戊寅,詣顯思宮,行望祭。

3月18日

○辛巳,以朴宗薰爲司憲府大司憲,洪命周爲司諫院大司諫,韓致應爲議政府右參贊,金相休爲刑曹判書。

○敎曰:「涒灘之舊甲又回,風泉之永感載新。明日奉室行禮之後,豈可無追述志感之擧乎?宣武祠、忠烈祠、顯節祠,依英廟甲申例致祭,義州諸義士壇及泉漳人壇香祝下送,竝自本道,定祭官,一體致侑。皇朝人及忠良子孫儒武,明日班罷後,弘文提學及兵判,率詣春塘臺,依例試取。」政院啓言:「宣武祠、忠烈祠、顯節祠、致祭事,命下矣。忠烈祠、顯節祠、則當令該曹,擇日擧行,而宣武祠則謹考甲申日記,則因下敎,皇壇親祭日,同日爲之,而有禮曹參判進去之命,征東官軍祠,玉堂進去矣。今番亦於行禮後,當日擧行乎?」敎曰:「依此爲之。」

3月19日

○壬午,詣皇壇展拜,以毅宗皇帝忌辰舊甲也。王世子隨詣行禮,試取參班儒武,製居首李正耆,射居首李載熙等四人,直赴殿試。

○以趙台鍚爲公忠道水軍節度使。

○禮曹因儒生上言回啓,請孝子龍仁故學生李松然旌閭、長城故學生奇宗相贈職、安東贈吏判權濤學行直節贈諡、鎭川丙子殉節故主簿金景世妻安氏旌閭,從之。

○以曺鳳振爲工曹判書。

3月21日

○甲申,以金學淳爲司諫院大司諫。

○吏曹因尙州幼學李重林上言回啓,請江都殉節人李惇敍特贈正卿,從之。禮曹啓言:「忠烈祠入享諸賢,擧蒙贈爵贈諡之典,而獨不及李惇敍,實爲未遑之事。今因後孫呼籲,旣擧正卿,贈典則特爲贈諡,恐合一視之政。」又請通津故學生朴深源孝行、忠原故處士金聲竝贈職,從之。聲,卽先正臣金集門人,而尊周者也。

3月22日

○乙酉,敎曰:「忠正、忠烈家,皆有官職之人,而尹忠貞家,獨無在職者,其祀孫問名待窠,卽爲調用,李提督祀孫,守令,亦爲待窠調用。」

3月24日

○丁亥,試春到記儒生于仁政殿,講居首趙完植,製居首徐有賛,竝直赴殿試。

3月27日

○庚寅,御仁政殿,行太廟夏享誓戒。王世子隨詣行禮。

3月30日

○癸巳,以柳和源爲平安道節度使。

夏四月

4月3日

○丙申,詣太廟,省牲器齋宿,王世子隨詣。

4月4日

○丁酉,行太廟夏享,王世子行亞獻禮。

○備局啓言:「卽接成均館所報,則枚擧唐津幼學李九鉉等單子以爲:『農德合屬松都之後,儒生李明奉、金鑏輩受豐儒之指嗾,敢倡校宮復設之論,私祭位版埋安之所,稱以陳疏設廳,發通傳到於八道,收斂錢財,熒惑聽聞。發通與首倡之人,幷卽摘發,施以當律爲辭矣。合邑則社壇與鄕校位版之埋安,卽事理之不得不然,而雖以國朝故事言之,久遠姑無論,百餘年內,其例非止再三,此乃已行儀節之易知者。而昨冬舊豐德土民輩,一自合邑於松京之後,嘯聚如干悖類,做出白地謊說,隱匿形影,幻募楊州儒生之無識者,築壇遺墟,私自行祭,褻辱孰甚焉。於是乎京外怪鬼之輩,謂位版不當埋安,又於埋安時,不能如禮,而多有褻穢之事,相與設爲疏廳,名以復聖廟而發通於列邑校院,討索扶助之物。構虛捏無,辭說日增,外面觀之,則似由於貧寒無賴之徒,收合錢財,生事於無事之計,而末俗易訛,每人難喩,誠非細憂也。至於埋安時事,則春曹援例啓下後,賚送香祝,又自松營,考倣儀式於春曹,先行告由,擇基址內潔淨處,如禮安奉,其時參班儒生及裨校吏民,無不目睹云。一番按査,可以知之,而今乃以凶悖讐視等說,無難加之於人。苟非桓魋匡人,豈有背馳於吾夫子者乎?自朝家,若不別般嚴繩,以明其挾雜搆虛之罪,則目下無息鬧之道。請舊豐德儒生之當初倡論者,與楊州儒生之私自設享者,令開留畿伯,一一査發,遠地定配後狀聞,京外悖儒之發通設疏廳者,亦令刑曹,問名捉來,竝照律遠配。」允之。仍敎曰:「州邑革合,卽恒有之政,無邑則無社無校,亦自古當然之理,此輩之若是跳踉,誠亦變怪之大者。苟有慕聖賢習絃誦之心,松京之學宮,亦豐德之學宮也。此則姑舍,朝家處分之後,敢生角勝之心,有此悖亂之事者,眞所謂眼無國家,若此不已,何變不有?譸張凶誣及私自行祭之類,均犯罔赦,直是亂民。令道守臣,竝各査出嚴刑,勿限年遠配。至於外托陳疏,內售斂財,羞恥又莫甚焉。儒名墨行,尙且見誅,況此類乎?令秋曹,査出主張者,亦爲嚴刑,勿限年遠配,以爲一分懲創之地,雖以泮堂言之,名以師生,責以敎誨,法意何如,則初不能禁斷其雜亂,末乃推報廟堂,巽軟甚矣。泮長及同成均,竝越俸一等。因此而又有提敎者,儒疏之瀆褻,未有甚於近日,此皆由於輕許謹悉之致。此後則毋敢如前事,令泮長嚴飭。」

4月5日

○戊戌,刑曹啓言:「取考擊錚人白川幼學李應呂原情,則渠以義安大君和十五代孫,大君墓所失傳,四百年之後,昨冬始尋得於楊州磨峙峴,乞令改其封築,掘移偸埋之塚,推給賜牌位土事也。禮葬墓改封築,卽禮曹所管。令該曹稟處,偸埋塚掘移賜牌土推給,事係畿營,令道臣,詳査狀聞後稟處。」允之。敎曰:「此大君功烈,與他元勳自別,今其墓所之失而,復得於三百餘年之後者,誠非偶然。改封築日,遣承旨致祭,是亦繼述之一事。其祀孫調用事,分付銓曹。」

4月7日

○庚子,以尹羽烈爲司諫院大司諫。

4月8日

○辛丑,義禁府因仁川幼學李在種,爲其父學逵乞放定配,淸州幼學申明祿,爲其父與權,乞放定配事,覆啓言:「臺啓已停,合施宥放。」從之。

4月9日

○壬寅,開城留守金履載疏略曰:

臣猥當創革之事,物情不愜,取譏招謗,以校宮位版埋安之故,致有諸儒伏閤之擧。聞向臣之語,極其凶毒,且其倡謀造言,卽是營下所屬豐德儒生輩所主張也。臣旣遭彼詆斥,何以晏然行査而擬律乎?乞賜鐫改。

批曰:「眞箇士子,寧有此等悖乖之擧?必是無賴亂民之假托者也,勿辭擧行。」

4月12日

○乙巳,設三日製于仁政殿。

○以洪起燮爲成均館大司成,朴宗薰爲左賓客。

4月14日

○丁未,以金基厚爲漢城府判尹。

4月15日

○戊申,詣顯思宮,行望祭。

○兵曹判書李存秀啓言:「龍虎營權接於本曹外司,而不可不新定於他所矣。訓局舊軍餉色,在曜金門外,旣便近於禁禦,且壯勇舊營,爲訓局東營之後,米錢皆於東營儲置,軍餉色便作空廨,請移作龍虎營。」從之。

○開城留守金履載,再疏乞遞,批曰:「遞卿,雖適中悖流欲逐之願,强卿,亦非禮使之道,特爲許遞。」

○以李龍秀爲開城府留守。

4月16日

○己酉,以金相休爲左副賓客。

4月18日

○辛亥,以李相璜爲判義禁府事。

4月25日

○戊午,以李書九爲司憲府大司憲,洪起燮爲司諫院大司諫,朴宗薰爲刑曹判書,權常愼爲漢城府判尹,朴周壽爲成均館大司成,李存秀爲判義禁府事,李光錫爲黃海道水軍節度使。

4月26日

○己未,備局以別廟營建物力,先後劃送京外折錢十三萬兩,啓。

4月27日

○庚申,以金學淳爲司諫院大司諫。

○備局啓言:「卽見東萊府使李奎鉉狀啓,則枚擧接慰官慈仁縣監睦台鍚,移牒以爲:『倭舊館後山,卽豆毛鎭至近地,而倭人之社日往來時,下倭七名,酗酒作拏,闌入該鎭,則鎭屬始欲驅出,竟至互相驅鬪,而謂以二名,被打於鎭屬。珍島漂民領來倭茶禮時,本鎭通引,例爲陪行於接慰官矣,倭人數十名,盈庭,呼噪,或上廳咆哮,必欲索出通引而洩憤,任譯輩屢加責諭,始爲解散矣。彼人往來,自有界限,無敢踰越,係是約條,則鎭衛之闌入,已是犯禁,而宴禮後作拏,尤萬萬可駭。方令責諭館守,以爲嚴治,而彼所云縛送島中之罰,不足懲戢,依前法例,館守倭所供,限數朔撤罷,以示警飭事,請令廟堂稟處矣。』闌入鎭舍,作拏宴廳,皆是倭人自作之孼也,若使館守,嚴加操束,此等微事,豈至於轉聞朝廷之境乎?不善處事之該鎭將,已行勘罷,則獨於起鬧之倭,何所顧惜乎?倅臣狀辭,以撤供爲請,深得邊門守法之意。而第念作拏之倭,卽下倭輩無知之類也,一時醉酗,初非大關邊情,則施以重罰,反有欠於寬容之典。請令倅臣,將此稟覆辭意,嚴加飭諭於館守,俾知德意,仍令依其例縛送島中,毋致更鬧。」允之。

○宣陵丁字閣修改監董,留守洪羲臣,加崇政,其餘施賞有差。

五月

5月1日

○癸亥朔,詣景慕宮,省牲器齋宿,王世子隨詣。

○上護軍李憲琦卒。

5月2日

○甲子,行景慕宮,夏享。王世子行亞獻禮。

○以李相璜爲兵曹判書。

5月5日

○丁卯,詣顯思宮,行端午祭。

5月9日

○辛未,以金相休爲議政府左參贊,任希存爲漢城府判尹,朴宗薰爲司憲府大司憲,李肇源爲右副賓客,李存秀爲刑曹判書,尋以趙貞喆代之,李光正爲義州府尹。

5月10日

○壬申,詣皇壇展拜,王世子陪參。

5月15日

○丁丑,詣顯思宮,行望祭。

○次對。

5月17日

○己卯,以韓致應爲判義禁府事,朴宗琦爲京畿觀察使。

5月30日

○壬辰,以金在昌爲判義禁府事。

六月

6月1日

○癸巳朔,日食旣,〈自卯初,至辰初食十分十三秒,初虧正西,復圓正東。〉 ○詣顯思宮,行朔祭。

6月8日

○庚子,濬源殿修改監董,道臣以下,施賞有差。

○別廟營建告畢,監董大臣金思穆鞍具馬面給,提調金履陽、金蓍根,竝熟馬面給,提調金相休加崇政,其餘施賞有差。

○始命翰林會圈,別兼春秋鄭知容等議不合,敗圈出去。命首先起鬧之別兼春秋,施以定配之典,配知容于中和府,餘皆削職。仍命都堂會圈。〈領事南公轍,弘文提學金履喬,內閣直提學趙鍾永,同春秋徐長輔。〉三點,吳致愚、趙容和、李穆淵、李景在、金鍏。

6月9日

○辛丑,行翰林召試,取趙容和、金鍏、吳致愚。

○咸鏡監司啓言:「安邊將校金光才家,惡虎夜入屋中,囕出光才,其妻趙姓,年過六十,挽執其夫之身,隨出門外,連呼代囕,擲身虎口,虎捨夫囕妻而去。」禮曹以其無愧古之烈婦,啓請特旌其閭,從之。

○掌令朴榮顯疏略曰:

往歲西寇之稱亂也,忠烈公臣鄭蓍,贈參判臣韓浩運、白慶翰、林之煥,贈統制使臣許沆、諸景彧,贈兵使臣金大宅,世所稱壬申七義士也。噫!此七臣,或奪跡於韎韋之間,或抗義於縫掖之列,其所樹立卓然。而本道士民,構數間堂宇,春秋會集,竝酹七忠,略寓古人蕉荔之奠,可見秉彝之不能自沮,公議之不可終遏也。臣竊以爲因其已建之祠,侈以寶額,以示朝家褒愍之盛意,宜矣。倡義諸臣酬勞之典,尙有向隅者。泰川幼學李明復,同時將士,所共傳誦,而獨漏收錄,亦恐勸奬之有所未盡也。且八路都試之法,所以勸課戎政,而有名無實,愈往愈甚,或偃臥其家,名登榜眼者有之,居在京城擢試諸道者有之,由是武夫解體,遠人失望,誠宜嚴飭諸道,申明舊法仕途之淹滯。人才之沈屈,唯西北爲尤甚。槐院今旣許分,則宣薦固當通擬,俾蒙一視之澤,不勝幸甚。

批曰:「西變時死事諸臣祠宣額事,令該曹稟處,都試事,令廟堂申明嚴飭於諸道,軍功遺漏人及宣薦事,竝令該曹知悉。」

6月10日

○壬寅,以李謙會爲公淸道兵馬節度使,韓致應爲漢城府判尹,趙萬永爲成均館大司成,李書九爲藝文館提學。

6月13日

○乙巳,備局啓言:「卽見平安監司金敎根狀啓:『犯越罪人金振聲,自來聾啞,居住年歲,犯越事情,萬無覈得之路云。』今此罪人,全沒知覺,莫辨疆界,適値氷合,惟路是走,無異禽獸之無知,不可以故犯論。而邊政至重,依律文梟首警衆,觀察使節度使地方官,亦依法典施行。回咨令槐院撰出下送,以爲轉致盛京。」允之。仍敎曰:「旣是病廢沒覺之人,則出於無知,與故犯有異,施以次律可也。」旋命道帥臣,革職,灣尹定配竝分揀,灣尹施以越俸三等之典。

6月14日

○丙午,以尹豐烈爲吏曹參議,沈象奎爲右賓客,李忠運爲慶尙左道兵馬節度使。

6月15日

○丁未,詣顯思宮,行望祭。

6月19日

○辛亥,以金愚淳爲司諫院大司諫。

○成均館啓言:「卽聞方外儒生洪秉學等投通太學,敢以先大王追上尊號事,將欲上疏仰請云。莫重宗廟之禮,非匹庶之所敢輕議,況且先大王之不受尊號,義至精而德彌光,萬世臣子,所共欽仰。而今此數儒生之憑藉莫重,擧措劻勷者,大關國綱,貽羞士林,不可以蔑識妄犯,置而不問。發通儒生等,爲先自臣館,施以永削之罰,而請令該曹,擬其當施之律。」敎曰:「所謂儒生事,萬萬屑越,萬萬驚駭。嗣服初有,一堂上官,疏論世室事,尙以人微位卑,輕議莫重之典,至於竄配,古今天下,焉有白徒,妄議宗廟之典禮者否?國綱之頹弛。士習之壞亂,無復餘地,寧欲無言。此事決非一二三數人所可辦。所謂投通人,令秋曹,卽爲捕來,嚴加究問。」刑曹以罪人洪秉學等供招議啓,敎曰:「爲今日臣民,不知昔年精義之昭揭,則其罪又大於白徒之妄干大禮。渠輩知之而故犯,厥罪罔赦,不知而犯之,厥罪惟均,焉逭不敬無嚴之誅乎?然反覆究問之時,適增屑越之悚,轉相引告之際,恐有蔓延之歎,姑從末勘,在囚者幷嚴刑一次,絶島定配,在外而未捉來者,及所謂發捕者,亦幷嚴刑一次,遠地充軍,以示不治治之之意。」凡定配充軍者七人。

6月25日

○丁巳,行都政,〈吏曹判書金在昌,參判宋冕載,參議尹豐烈,兵曹判書李相璜。〉以吳翰源爲司諫院大司諫,李敬熙爲慶尙左道水軍節度使。

6月28日

○庚申,放輕囚。

秋七月

7月1日

○壬戌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7月4日

○乙丑,以柳相穆爲慶尙左道水軍節度使。

○咸鏡監司南履翼馳啓言:「永興本宮別差鄭觀海牒呈內:『每於朔望祭享時,及五日奉審時,第二室龕室內,有相戞之聲,而今番正殿修改次移安後。又如此,故因朔望祭享時奉審,則神德王后龕室內,櫝坐板前後相附處,拆開,龕室內相戞之聲,由於此,而位板前面康氏二字,字畫亦爲熹微』云。臣馳詣奉審,則位板前面康氏二字,字畫比他字果是熹微,而退立仰瞻,亦不至難辨。內櫝漆坐板前面木片合附處,膠解退落,開闔之際,左右挾板,動搖有聲。」上,大加驚悚,以事體重大,以朴宗薰爲禮曹判書,使之奉審,仍命北道諸陵寢,一體奉審。

7月8日

○己巳,命施海州牧,渰死人物四十一名,別恤典。

7月12日

○癸酉,命湖南海西陸操及嶺南水操設行,其外諸道秋操,幷停。

7月14日

○乙亥,以韓致應爲判義禁府事。

7月15日

○丙子,詣顯思宮,行望祭。

7月17日

○戊寅,永興本宮正殿修改監董,道臣以下施賞。

7月18日

○己卯,以金履喬爲兵曹判書。

7月19日

○庚辰,以李肇源爲吏曹判書。

7月20日

○辛巳,以權常愼爲司憲府大司憲,尋以宋穉圭代之,以洪義浩爲禮曹判書,李相璜爲議政府左參贊,鄭尙愚爲左賓客,徐熹淳爲成均館大司成,洪敬謨爲吏曹參議。

7月21日

○壬午,詣皇壇展拜,王世子隨詣行禮。試取參班儒武于春塘臺。

7月22日

○癸未,罷咸鏡監司南履翼職。奉審禮堂朴宗薰馳啓言:「臣進詣本宮殿,內外先爲奉審無頉,而第二室神德王后位板開櫝奉審,則字樣旣大,點畫俱完。年久墨色之不能如新,勢所固然,而不可謂之熹微。內櫝則其制面頂俱虛,底板四出,如《五禮儀》圖式,而但底板附於內櫝之下,而安於跗方之上,中底板制度,則長廣與跗方同,而空其中,以容出納,判其前,以備開闔。前後兩板相續處,爲隱舌之制,俾不動退,本非黏附,元無膠解之可論。詳細審察,毫無可疑。各位櫝制,無所差異,幷與櫝蓋內外漆色,俱無頉處,旣無頉處,則修改固無所施,旣無修改,則告由亦不當行。香祝業已賚奉,而未用祝文之燒火,亦多已例,令道臣,待回下知委地方官,看審燒火,恐合事宜。臣則旣承諸陵一體奉審之命,自此離發前進。」敎曰:「今見奉審禮堂狀啓,則字畫初非熹微,櫝板元不膠付,毫無有頉之事,萬萬幸甚。告由祝文,依狀辭令地方官燒火。道伯之初見別差,報牒狀聞奉審,事理無怪,旣奉審則所審者何事,而與此禮堂狀辭判異,以致上下之驚悚?大是矇然,咸鏡監司南履翼罷職。至於別差駭妄輕率之罪,不可尋常處之,令該曹,照律遠配。奉審而旣無頉,則該別差,宜有論罪之擧,而初不提及,當該奉審堂上,亦爲推考。」

7月23日

○甲申,大司諫吳翰源疏略曰:

臣伏見永興本宮奉審禮堂狀啓下者,道臣之前後修啓,不可但以失實言,究說不得,良可寒心。只謄別差之報,已有不擇之語,此則猶歸之驚悚致然,及夫奉審之後,仰瞻字樣旣大,點畫俱完,而何爲以果是熹微,容易登聞?若諉以年久墨色,不能如新之謂,則二字莫重,又何獨指論也?至於本非黏附,而謂以木片膠解,退落旣無膠解,而謂以挾板,動搖有聲。噫!告君之體何等愼重?則尋常隻字之失實,罪尙難解,至嚴至敬之地,禮視宗廟,而乃有此萬萬不審之擧,只罷其職,恐失太輕。前咸鏡監司南履翼,亟施投配之典,以存國體,斷不可已也。

批曰:「前北伯事可謂究說不得。合一覈實而處之,爲先令該府拿問。」該府議律,配忠原縣本宮別差,又因臺疏刑配。

7月24日

○乙酉,以韓致應爲咸鏡道觀察使。

○以李存秀爲漢城府判尹,金履喬爲判義禁府事。

7月25日

○丙戌,詣太廟、景慕宮展拜,王世子隨詣行禮。

7月26日

○丁亥,命王世子,攝行酌獻禮于宣禧宮,以忌辰舊甲也。仍詣毓祥宮、延祜宮奉審。

閏七月

閏7月1日

○辛卯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閏7月2日

○壬辰,判敦寧府事朴崙壽,卒。

閏7月3日

○癸巳,以金蓍根爲判義禁府事。

閏7月5日

○乙未,吏曹判書李肇源,屢引情勢乞遞,連下飭敎,不膺命,罷職。以朴宗薰代之。

閏7月11日

○辛丑,以李完植爲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

○全羅監司朴綺壽,以全州等邑,民家漂頹一千二百十一戶,人物渰死二十三名,啓,公淸監司趙經鎭,以公州等邑,民家漂頹一百四戶,人物渰死十四名,啓,慶尙監司李止淵,以慶州等邑,民家漂頹四百一戶,人物渰死二十一名,啓,幷命別施顧恤。

閏7月12日

○壬寅,設七夕製于泮宮。

閏7月14日

○甲辰,以金魯敬爲議政府左參贊。

閏7月15日

○乙巳,詣顯思宮,行望祭。

○以柳相亮爲右捕盜大將。

○次對。領議政南公轍啓言:「故忠臣金秀南事,重臣金相休,年前莅沁都時,有所疏陳,而未及稟處矣。秀南,卽文元公金長生門人也,事毋至孝,昏朝時處身,極有可觀。丙子之亂,以刑曹分司郞,入江華,城陷之日,與文忠公金尙容,同時立慬於烈焰之中。雖因兩宋先正建白,贈承宣施綽楔,而尙未竝侑,此爲欠典。請加贈亞卿,趁此歲追配忠烈之祠。」從之。又啓言:「贈參議申韶贈誥,勿書彼中年號,臣於頃年,仰達蒙允。而韶之引大義,廢擧不仕,當時士林,皆稱之,故儒賢宋明欽、金元行,使其家題祠版曰:『處士』,卽古人私諡之義。特贈亞卿之秩,以寓逢舊甲奬名節之意。」從之。

閏7月20日

○庚戌,以李潞爲東萊府使。

閏7月24日

○甲寅,以李友秀爲成均館大司成。

閏7月28日

○戊午,東萊府使李奎鉉啓言:「對馬島主子彦滿送使倭,謂訓別等曰:『今此兒名送使,在弊島,卽百年後僅有之慶事,貴國特念交隣厚誼,旣以圖書許給,非但一島之感戴,已將此事,告于江戶,誇奬于各州,而圖書許給,在於昨年臘月,故送使雖今年出來,以慶不踰年之意,仍以癸未條送船稱謝,卽江戶及各州之所知也。且以舊例言之,辛丑年巖丸圖書,季秋受去,翌年壬寅,以辛丑條出來,卽蒙許接之恩,而今番則如是嚴斥,將至半載,設或非例,兒名送使,與島主之送使,有異,旣稱一島之大慶,送船謝恩,而今於初頭見格,所告于江戶,誇奬于各州者,至於此境,一島之缺望,姑捨,島主及島主之子,更有何擧顔之地乎?白首老臣,奉令出來,竟不得竣事,則有死而已云。故以更無敢如是之意,另加責諭,備局啓言,國家交隣之誼,每寓綏遠從厚之義,前後所施,多出尋常,今其懇請,亦非無據,則許久靳持,反有欠於終惠之意,請特爲許施,所給公木,依式例磨鍊區劃。」允之。

閏7月29日

○己未,以趙貞喆爲議政府左參贊,朴宗薰爲弘文館提學。

八月

8月1日

○辛酉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以金在昌爲廣州府留守。

8月4日

○甲子,詣顯思宮,行秋享。

○以李光文爲司諫院大司諫。

8月8日

○戊辰,安陵修改禮堂,奉審時監董也。施賞有差。

○以柳相祚爲吏曹參判。

8月10日

○庚午,次對。領議政南公轍曰:「慶尙前監司金相休,以金井山城設置別將事,曾有狀請,而時道伯所請,一辭同然,特設別將一窠,設施條件,竝令依狀請施行。」從之。禮曹判書洪義浩啓言:「太廟奉審時,伏覩第八室《寶鑑》第二卷第十三室《寶鑑》四冊,受濕氣壞損,請印出奉藏。」從之。承文提調趙鐘永啓言:「自前皇帝,若有賜筆,則勑行時,或有推見之事,每板刻以置,故嘉慶乙丑,有以禮敎綏藩四字送來者,亦板刻矣,昨春節行回還時,海表同文四字皇筆出來,方在本院,請分付該曹,卽使摹刻。」從之。

8月12日

○壬申,知中樞府事金魯應卒。

8月15日

○乙亥,詣顯思宮,行望祭。

○以權膺祜爲全羅右道水軍節度使。

8月16日

○丙子,雨雹。

8月17日

○丁丑,慶尙監司李止淵,以罪人蔡周文,因其父致死,剌殺黃成燁事,査啓,刑曹覆啓言:「蔡周文父瑞禹之致命根因,覈得分明然後,周文之議律輕重,方可論斷,蔡是班族,被縛於面任之手,其勢必不肯俛首順受,當場光景,可以想像,爲其子者,千里懷刃,矢死必復,則此亦有腐心痛骨之怨,不可得而已者,考之當初檢案,旣無被扜之眞贓,則道啓所陳讎無可復於成燁,而情或可原於周文云者,參倚情法,容有酌量,請上裁。」敎曰:「其父被人驅打傷重,而其子驅打其人致死者,減死定配,載在律文,況此囚之父死復讎,旣有道臣査案,特爲酌放。」

8月19日

○己卯,設式年監試初試。

8月21日

○辛巳,領中樞府事徐龍輔卒。敎曰:「元老云逝,驚盡何言?此大臣自在昔年,偏被先朝禮遇,而卜德於寡躬,嗣服之初,爲賓於世子,加冠之日,予所以倚毗而眷待又何如也?況其沈毅重厚,鍊達老成,在朝罕倫,而今不可復見矣。豈勝愴悼,卒領府事徐龍輔家隱卒之典,幷令依例擧行,成服日,遣承旨致祭,祿俸限三年仍給,其子待闋服調用,葬前議諡,龍輔,達城府院君宗悌曾孫也。沈厚有器度,寡言笑擧止凝重,十八登第,世已以輔相期之,及受知正廟,出入邇密,而終始被禮遇,大喪初,慈敎特拜相職,時當危疑,民心波盪,甌卜之早,近世罕比,而輿望爲之蔚然焉。竟以庚申一疏,嵲屼於朝,退居鄕廬者,十四年,復以元輔起,未幾病免,無所建明,蓋才短而志衰也。」

8月22日

○壬午,雨雹。

○以權丕應爲弘文館副提學。

8月24日

○甲申,昌德宮景福殿災,領議政南公轍啓言:「中宮殿敎命玉冊,奉安于景福殿,蒼黃奉出,多致傷損云,請令戶禮工堂上,更爲粧製以入。」從之。

○設九日製于泮宮,居首金斗明,直赴殿試。

8月27日

○丁亥,以李鐵求爲咸鏡北道節度使。

九月

9月1日

○庚寅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9月5日

○甲午,以李相璜爲戶曹判書。

○設式年文科初試。

○備局啓言:「今番監試一所儒生之紛沓臺上臺下,未有等威,雜人之出入墻內墻外,殆無限隔,深夜拆榜,雜蹂無別,使八方多士,失望而去,請上試官李元默刊削,副試官嚴燾,安光直譴罷。」從之。獻納朴鳴和疏曰:

一所試體全無紀律,儒生試官接語於軒廡之間赫蹄書札,公行於場屋之內,或換弄封名,或屢呈試券,請李元默徒配,參試官刊削。

批曰:「依施,配元默于遂安郡。」

9月7日

○丙申,領敦寧金祖淳,從關西沐浴還,上召見。祖淳曰:「臣之今番西下,旣有聞見民隱,宜無不言,本道舊還,幷計京外各衙門折米,爲六萬九千三百餘石,而其中三萬九千餘石,則流亡戶所受,而指徵無處,二萬九千餘石,則時存戶所受,而所謂時存戶,卽辛壬亂後孤兒寡婦,未及流亡,而强以時存懸錄者也。萬不可比於元戶,如法徵捧,而若隣若族,亦知其早晩移禍,故疑懼渙散之心,至有不願豐年之說,今以無益之空簿,視爲可徵之逋糴,使無告者,愈被督迫,安堵者反致逃散,旣非不忍之政,亦乖奠安之方,而此非廟堂方伯之率爾擧論者,臣意則自上特命蕩減,俾一路殘氓實戶,均被朝家如傷若保之德,恐合事宜。」又曰:「本道營各庫積逋,多至屢十萬,營屬市民之囚繫者甚多,其中固有渠輩偸弄消瀜者,而市民則放債之時,或不能審愼,營屬則迎送之際,或事勢滾急,虛實相蒙,新故相錯。且逋案錄名,半是流亡,隣族疑懼,平民渙散,大加釐正,可捧者收之,不可捧者蕩減,然後貧民可安。」又曰:「天之生才,豈限南北?而西路人士之不得霑朝家一視之澤者,實爲大欠典,明經文科,武榜出身,尙有進身通仕之望,至於蔭官,其途遂絶,經明行修之薦,尙矣無論,抱才能文之類,亦甘自棄,寧不可惜?況東國之爲東國,始自檀,箕,理合尊奉,崇靈殿有二參奉,崇仁殿有一殿監,監則鮮于氏世襲,參奉則不過爲本道人借銜之資,而元無遷轉之規,臣意則崇靈殿參奉二窠中,一窠改爲令,崇仁殿監,亦改置參奉二窠,一窠則常以鮮于氏中差出,一窠則與崇靈殿參奉,分屬淸南北,另擇其有文行者差出,待滿朔遷入京司,如松京分敎官之例,令則文蔭互差,亦以本道人爲之,則不但有光於尊奉之道,亦可以興起西土人士,旣涉變通,又係官方,請下詢大臣政官處之。」又曰:「本道各邑目下難支之弊,莫急於大同庫一事,蓋原初設施,毋論邑之大小,一年當捧,較諸應下,豈有不足之理?而挽近以來,稅入則有縮而無贏,公費則有加而無減,營納或歸濫觴,邑用漸至尾閭,事目之外。又有謬例定式之後,反多冗下,及其收殺磨勘之際,彌縫無路,則甚至富戶之願納,小民之橫斂,又其監任之差,必以邑中之饒實者,使之擔當,故一經其任,家産蕩析。今則至於公私幷竭,上下俱困,苟究弊源,蔽一言曰,營邑式例之無所準定也。臣意則分付道臣,悉聚一道大同庫出入之簿,與道內守令中,綜明解事者,爛加商度,就元定式大加査櫛,可以裁減者裁減之,可以釐革者釐革之,悉祛冗濫,定爲恒規。又使稍存贏餘,以爲歲課,則民力可支,列邑可賴,請令廟堂,關飭該道,以爲趁速擧行。」又曰:「年前松京儒生輩,以故郡守趙有善,故參奉趙有憲兄弟,篤學力行,仰請褒贈,有令廟堂稟處之命,而尙未回啓矣。臣之自西上來也,本府人士,相率來見,復申前說,冀爲轉達,蓋此兩人實狀,果如其疏,合有褒美之典,特命卽爲回啓,俾爲一府人士,觀感興作之地,似好,故敢達矣。竝詢大臣。」從之。崇靈、崇仁兩殿參奉銓官,以道薦中人擬入定式,趙有善贈承旨,趙有憲贈參議。

○以金魯敬爲漢城府判尹。

9月8日

○丁酉,命王世子,往明溫公主第,以公主新出閤也。

9月10日

○己亥,備局因領敦寧金祖淳擧條,啓請副護軍李沆,査逋使差下,使卽下去,與道臣,區別其可捧可蕩,犯逋諸囚,亦分輕重別具啓聞後稟施,允之。

9月11日

○庚子,以金魯敬爲刑曹判書,尋遞以洪義臣代之。

○正言李相龍疏略曰:

今番科場之雜亂,備局之啓,已有論列。臣不必架疊,而臨科場擇試官,況有朝家之申飭,爲政官者,苟有一分對揚之心,豈有如李元默之僨事乎?政官苟或不知而擬望,則是不明也。知之而故擬,則是循私也,居一於此,其可當銓選之重任乎?臣謂擬望銓官,施以譴罷之典,宜矣。

批曰:「試可之前,何以知之?似爾之疏,殆所謂挾雜者,甚怪矣。爾則姑先遞差。」

○副校理洪羲祖疏略曰:

前獻納朴鳴和,疏論李元默事,無所明執,容易架說,不識大體,請施譴罷。又言今番試望之擇擬,卽一世之所共許也。使李元默,已試蔑效者,而銓官擧擬,則誠有不擇之失,試事僨誤之前,爲世所數,何嘗多爲元默前列者乎?今其疏,雖托科場,計在敲撼,請前正言李相龍,亟命投配。

批曰:「李相龍疏,其情叵測,誠如爾言,施以投畀之典,配于寧遠郡。」

○吏曹判書朴宗薰,參議洪敬謨,竝陳疏自引,賜宗薰批曰:「卿則只認以一身私義,而爲自引乎?噫!冡宰之重何如,則坐席未暖,白地敲撼,無難犯手者,豈非懷不逞而嘗試乎?予則曰此卽國家搢紳治亂休戚之所關。卿若因是自沮,予若因是體諒,適中彼嘗試之計,亂日斯生矣。卿須深慮,勿爲此隨俗之例套,卽爲入來開政。」賜敬謨批曰:「長銓之批,已悉言,勿辭參政。」宗薰等違召,敎曰:「吏判事,誠慨然。所謂人言,若有一毫可引,其在禮使之義,予亦豈或强迫,此非一人之私,卽朝象世道所關,則其輕重公私之別何如?而只拘於區區之小嫌,罔念國家之大體乎?萬萬未安,不謂此重臣之若是巽軟也。爲先從重推考,更爲嚴飭牌招,參議之一疏,容或無怪,只效長銓,而無意變動,亦甚無謂。一體嚴飭牌招,宗薰等,奉牌闕外,屢飭不膺。」敎曰:「見批答與飭敎,則雖有眞箇情勢,體國之義,宜卽變動,而一向奉牌,執迷不已。只知有一身之小嫌,而不念國體王綱之重,孤負大矣。吏曹判書朴宗薰,光州牧使補外,吏曹參議洪敬謨,法聖僉使補外,使之當夜內辭朝。」

9月13日

○壬寅,敎曰:「雖以警執迷存國體之意,乃有謫補之擧,更思之,則銓堂之因而被逐,一也。嘗試之計,適使之售,方來之憂,復不可言,此銓堂,依舊行公,然後國可爲國,光州牧使朴宗薰,法聖僉使洪敬謨,幷改授前職,畿營急撥知委,星夜召還。」

9月14日

○癸卯,禮曹因掌令朴榮顯疏覆啓「請忠烈公鄭蓍,合享于定州六義士祠,仍賜恩額。」從之。

9月15日

○甲辰,詣顯思宮,行望祭。

9月16日

○乙巳,以金基厚爲漢城府判尹,金相休爲議政府左參贊,判義禁府事。

9月20日

○己酉,命第二公主爲福溫公主。

9月22日

○辛亥,詣璿源殿,行茶禮,王世子隨參。

○特旨,以行戶曹判書李相璜,拜議政府左議政,行大護軍李書九,拜右議政。

○以鄭晩錫爲戶曹判書。

9月24日

○癸丑,諭左議政李相璜曰:「國之置相,必曰才德,而才之難,反有甚於德,故聖人有優於趙、魏老,而不可爲滕、薛大夫之語,此所以金甌之卜,從古難愼,而雖小子之不穀,嗣服二十有四年,兢兢於置相之際者也。前後居相府之人,雖未必人人盡兼才德,要之,各有其長,而不越乎圖任老成,然小子之不穀,治不徯志,至于今國勢之岌嶪,民生之困窮,俗尙之浮靡,紀綱之壞圯,日甚一日,懍懍乎有板蕩顚蹶之形,苟非德望才具之人,起而振之,亦無如之何?卿奧自簪筆,受知先朝,廉謹貞固,夙承華褒,逮在今日,績著內外,望實之隆,輿人皆推,廊廟之寄,尙云晩矣。卿其勵匪躬之節,任佛肩之責,朝夕左右,輔予不逮,精白寅協,偕升大猷,尊主而庇民,反樸而提領,體小子簡心之擧,慰八方拭目之情,轉危爲安國之慶也。追先報今,卿之義也。予何多誥?望卿卽日膺命,以副予側席之至意。」

○諭右議政李書九曰:「予之欲究用於卿者,久矣。荏苒至此,亦予之慢也。輔相之重,何時不然?而亦莫急於今日生民殿屎而莫之懷保,紀綱陵夷而莫之振肅,百僚頹惰而莫之警動,俗習浮淆而莫之鎭靜,如是而國不至危亡,予未之聞也。況二三共靖之老成,不日就於耄期,亦或至於凋零,廊廟之上,只有元輔一人,孤立而獨賢,從古輔相之急,亦豈有如今日者乎?惟卿耿介淸恬之操,奧自先朝,聲聞孔昭,逮予嗣服,績庸益茂,德以年進,望隨名著,中間橫逆,非直卿一身之不幸,予雖不明,足以知之。故向年南藩之勉起,豈或有私於卿?亦豈或聊試而已,究用之意,實原於此。而始諧於今,此予所自歎其慢也。然卿受先朝陶勻簡拔之恩,於予托君臣之義者,數十年,而膺股肱之委畀矣。予心充然,姑舍勿論,八方之人,亦必加額而喜之,拭目而俟之,望卿,諒時勢之莫急,體小子之至意,卽起幡然,啓予沃予,偕我元輔,弘濟國事,保殿屎而振陵夷,警頹惰而鎭浮淆,使阽危之國事,屹然泰山而四維之,則予將垂拱仰成,永享得賢之名,而卿亦可展平日讀書之力也。予不多誥,卿其諦諒。」

9月27日

○丙辰,以金履陽、朴宗薰爲左右賓客。

冬十月

10月1日

○庚申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以金履陽爲水原府留守。

10月2日

○辛酉,左議政李相璜,疏辭新除中書之任,批曰:「日前敦勉之後,如渴之懷,益不勝延佇而紆菀,卽覽來牘,不謂卿克讓之美,乃復循俗規也。噫!當此之時,老成之典型,績庸之茂昭,孰有賢於卿者,而予不思與卿圖治,股肱之托,經綸之責,誰可受於予者?而卿不思爲予自任,此所以吾之相定矣。而深有望於康濟艱難者也。卿其無復巽辭,卽爲出膺,以幸國事。」

10月3日

○壬戌,以李肇源爲右賓客。

10月4日

○癸亥,雨雹。

10月5日

○甲子,以金蓍根爲判義禁府事。

○右議政李書九,疏辭新除中書之任,批曰:「仄席之懷,不啻如渴,際見來章,不覺愕眙,往卿所遭,職由予不明。然其爲搆捏,婦孺皆知,雖予不明,亦能洞辨而昭晣之,在今復何提起,自謂滓穢,自古名臣賢輔之慘被誣衊,往往有甚於卿者,而君上辨晣之後,未嘗株守而永引,然則今卿云云,不特牽强而已,殆視寡昧之辨晣不足,有無輕重於卿也。卿豈然乎否乎?望卿毋得復提,使予重悔其不明之咎也。至於奉老情理,予亦知之,禮之所說,雖云如彼,歷攷古今,亦未必盡如禮說,況大官非昏曉奔走之職,養親論道,兩不相妨,奉還京第,於理卽當,何不出此,而徒引禮爲哉。噫!予之必爰立於卿,意豈徒然?相感之理,不在多言,卿其卽起幡然,弘濟國事。」

10月9日

○戊辰,備局因平安監司金敎根狀啓啓言:「本道舊還蕩減時,兵營穀各年舊還,折米七千九百餘石,不入於行會元數中云。請一體蕩減。」允之。

10月10日

○己巳,左議政李相璜,再疏辭相職,賜批敦勉。

10月15日

○甲戌,命王世子,攝行顯思宮望祭。

○雷雨雹,敎曰:「近年以來,無災不有,而冬節雷異,殆同歲課,至於今日,又復告警,職由寡昧不德,上不能對越天心,下不能懷保民生之致,悚惕之心,若隕淵谷。自今日減膳,避正殿三日,令中外進言者,其各悉陳袞闕,以及時政之疪。」政院議啓陳勉,賜批喜納,玉堂,〈應敎朴晦壽,副應敎尹命圭,副校理洪羲祖,副修撰朴潞壽。〉聯箚略曰:

顧今國勢之綴旒,民生之殿屎,無事非可警惕,無日非可兢業。而施措之際,未承一言之董飭,絲綸之間,未見一念之奮發,每當冬月之雷異,始有責躬求助之音,殆若應文備例之擧,纔屬過境,依舊伈泄。此政臣等竊嘗憂歎者也。人君事天之道,至誠無僞,無食息之間斷,無造次之怠忽,苟或遇流行之天災,固宜以實心行實政而已。殿下徒以辭令之美,足爲臣民之觀瞻,謂可以格天心而弭天災乎?夫天人相感之理,亶在於一誠字,《易》曰誠,幾也。今日求言之敎,卽殿下誠之之幾也。推是言反求諸心,自今時而常惺惺于中,凡發一政行一事,必於實心上做去,則百工之頹惰者,由是而可振矣。萬民之困悴者,由是而可蘇也。格天弭災,復何加勉乎?誠心誠身,知行相須,知行上用工,不越乎講學,而廈氈之上,三講久廢,涓蠖之中,十寒宜戒,伏願繼自今日,接臣隣頻賜講對,則不惟聖工有緝熙之效。其將嘉謨日陳,庶績其凝,而此正爲懋誠弭災之一大幾也。

賜批嘉納。大司諫李光文等,上疏陳勉,幷賜批嘉納,領議政南公轍箚略曰:

臣於頃年,値求言之會,略陳膚說,而惓惓於典學一事,前則三晝召接,不可謂不勤,而一切以虛文應之。今幷與虛文而闕之,學問,乃帝王出治之本,而殿下之不曾留心如此,仁愛之天,安得不警告之也?臣猶及見英廟晩節,德量有餘,智巧不用,士大夫其大者,固已光明俊偉,而小亦多敦尙名節,持身有方者,今則前輩長者之風,無復依俙可見者。上自達官,下至庶僚,以奢侈爲能事,以奔競爲家計,祿位卑下則恥之,裘馬田宅不踰人則恥之,不知眞有可恥者在。嗚呼!士風如此,何以事君,外而州郡之吏,多不奉法,而無辜之民偏受其害,臣逮事先朝,亦多年所,勵精綜理之政,百隷率職,而民以寧謐,循良善治,世不乏人,雖或有貪官汚吏,常若雷威在上,御史臨境,惴惴不敢肆焉。人有恒言,如大貪虐不法之吏,今世則無以臣見之人人蟊食,人人龜刮,兵愁民怨,嗚呼!民心如此,何以固國?猗歟!兩聖培養之德,仁民馭吏之法,可法可述,而自今視昔邈若難追,雖以近日事言之,科試,將以取人材。而主司未能對揚,士子暋不率敎,僨誤雜亂,貽羞遠近,有識之論,反以爲有科,不若無科之爲愈也。臺閣設置,欲以聞讜言,而飢烏噤口,寂寥無聞,一或有之,則挾雜而起,無中之鬧,袞躬之闕遺,國計民瘼之所關,置之忘域久矣。若此類甚多,而只擧一二衆弊,可因而見也。苟殿下,實心聽納,則其於敬天修省之道,法祖繼述之方,宜有小補,惟殿下,懋哉懋哉。無狀賤臣,久竊匪據,登筵辭懇,每歸一場之文具,近者鼎席具備,廟務之委積者,可期整頓。若將此昏憒病癃之身,鄕遲徊淟涊,不自知止,則人之失職六責之一,災異之召,豈無所由?伏願亟賜斥黜,仰答天譴焉。

批曰:「陳戒之言,卿心憂愛如此,可不感歎,可不體念?至於自引,雖無災異,政須藉卿宿德,竭心夾輔,況此時乎?卿其安心勿辭,益殫匪躬之誠。」

10月16日

○乙亥,以李肇源爲刑曹判書,李憲瑋爲議政府檢詳。

○咸鏡監司韓致應,卒于任所。

○左議政李相璜,三疏辭相職。賜批敦勉。

○右議政李書九,再疏辭相職,賜批敦勉。

10月17日

○丙子,以沈能岳爲咸鏡道觀察使。

10月18日

○丁丑,遣宗伯,諭左議政李相璜曰:「昨批之後,中書故事,亦已備例矣。仄席之懷,日以益切,卿何不卽日簉朝,而遲遲乃爾,豈予誠禮,猶有所未盡歟?企菀之至,玆遣正卿,往宣予意,卿其卽與入來。」

10月19日

○戊寅,以尹豐烈爲吏曹參議。

○諡望下批,領府事徐龍輔翼獻,贈領議政洪世恭忠憲,工曹判書李忠元忠憲,贈吏曹判書金富弼文純,贈吏曹判書李敦叙忠愍,贈吏曹判書權濤忠康,禮曹禮判書趙瑍孝貞,禮曹判書吳載紹定獻,吏曹判書金羲淳文簡,龍輔因特敎,不待諡狀也。

○僉知韓喆濟疏略曰:

神懿王后誕降舊基,在於安邊府翊衛社翼室坊琴龜之地。而山川毓靈,沙鬱呈祥,祥光瑞靄,鬱鬱蔥蔥,至于今五百年,隱然有方興未艾之象,自此基南至數里許,又有風流山,卽國舅以上三代世葬之地也。神懿王后誕降時,風流之音,三年不絶於此,故本名靑鶴山。而因以名之曰風流山,天命有歸,地氣先旺,其所兆眹,豈偶然也哉?曾在英廟朝乙亥,立碑于永興黑石里,此則太祖大王誕降舊基也。先朝丁未,立碑于咸興慶興殿。此則定宗大王、太宗大王兩聖誕降舊基也。己未,立碑于谷山下南面,此則神德王后誕降舊基也。立碑之典,獨闕於我神懿王后誕降舊基者,大是朝家之欠典也。伏願殿下仰體兩聖朝已行之例,亟擧屢百年未遑之典,旣賜批。

仍敎曰:「神懿聖后舊基,其言如彼丁寧,若然則谷山,亦有先朝竪碑之事。豈有異同?新道伯下去時,與本倅,眼同奉審形址後狀聞事。分付。」

10月22日

○辛巳,遣承旨,諭右議政李書九曰:「再批悉諭予衷,想卿必有所起感于中者矣。予之必欲用卿,蓋非一朝而發,積有商度而然,況予冀望於卿者,非尋常慰勉之比,卽出於一段苦心,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設使卿情勢,眞箇難動,情理眞箇難强,使古之人,當卿之地,而其君之辭意,如予於卿,則必有拚抑而幡然者矣。卿何乃邁邁若彼乎?予視卿只有可出,而無不可出,卿猶邈然者,豈予誠猶淺,予辭猶泛,未足以感卿之心乎?左揆則出膺有期,此時如渴於卿益甚矣。玆遣近侍,往宣至意,卿何必備例而後出哉?望須卽隨登途,不日祗肅。」

10月24日

○癸未,召見冬至正使權常愼,副使李光憲,書狀官李鎭華,辭陛也。

10月25日

○甲申,右議政李書九三疏辭職,賜批敦勉。

○兵曹判書金履喬啓言:「故忠臣洪霖,戊申淸州賊變時,以偏裨殉難,故其子漢龜,英廟朝以特敎,加設部將除授,其孫儆其曾孫疇九,亦因相臣將臣陳達而調用,俾不絶香火,今疇九之子錫鵬,年已四十,而流落無依,雖無南行薦請,依其父祖已例收用。」從之。

10月26日

○乙酉,次對。命萊館公作米,依已例限五年退限,大臣因萊伯狀啓請之也。左議政李相璜,陳啓:「勉聖擧選宮僚擇守令嚴考課」,竝嘉納。相璜又言:「我朝家法甚正,所以待宦妾僕隷者,只以供灑掃備使令而已,至先朝,操束尤嚴,一有犯科,必用加倍之法。近日宦寺之扶掖闕中,呼唱街路,掖屬之攀依宮妾,圖占任役者,全昧法紀,筵榻周旋,殊欠敬畏,階庭供給,或見慢肆,卽此類外著之形,而宮妾之必無其弊,實不敢保,臣敢以先王之裁抑此類,望於殿下,請仍以此擧條,頒示內班院,使之揭壁常目,警畏知戢。」從之。

10月29日

○戊子,給諸道諸都當年災,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九結。

十一月

11月1日

○己丑朔,詣顯思宮,行朔祭。

11月3日

○辛卯,詣顯思宮,行冬至祭。

○領議政南公轍上疏乞免,賜批不許。

11月4日

○壬辰,召對。

○關西査逋使李沆馳啓言:「監營各庫虛留錢,爲三十二萬六千四十兩,木爲七百八十二同四十九疋,而其中錢十三萬七千一百九十八兩,木二百七十八同,卽是年久雜頉,憑考無處者,錢十八萬八千八百四十二兩,木五百四同十一疋,卽吏奴犯逋,與市民未捧者,而前後道臣,從長措處,排年當捧者,錢爲七萬九百三十九兩,木爲一百七十九同二十疋,此則到其限年。自可充數,昨今兩年所捧錢,爲八千四百二兩,木爲十九同四十疋,除右項數爻,則目下實逋錢爲十萬九千五百兩,木爲三百五同三十疋。今此査逋時見獄囚十八名中,八名,苟或生出獄門,期以歲月,則亦不無多少可捧之道,故所逋錢一萬二千七百四十兩,使之量力分數,排年捧上,此外諸囚逋負,或非故犯事情,亦合參究,而旣無徵督之望。又乏收殺之方,且各廛分徵木五十八同,當初受價者,已皆流亡,而只隨其廛名,逐年白徵,實係不忍之政,竝與諸囚所逋,不可不蕩減,而犯逋四十貫以上,自有當律,一千兩以上九名,五千兩以上一名,合施重律,令廟堂稟旨。」敎曰:「觀此狀辭,營貨之不謹典守若此,寧不寒心?事到無奈,雖不得不蕩減,此後典守之方,令廟堂,別般嚴飭,一千兩以上諸囚,固當依法典用律,而其所爲逋,旣有一分可議之端,則許多人命之一時置辟,亦合商量。令廟堂,卽爲斟量草記。」備局啓言:「西營弊源,由於不謹典守。今下蠲蕩之典,錢爲二十三萬三千九百兩,木爲五百八十三同,實設營以後罕有之擧也。使道臣,凡於公貨出入之際,更宜嚴立科條,以盡其作事謀始之方,在囚諸漢,或非故犯,情合參究,竝請施以次律。」允之。仍敎曰:「藩儲,卽國家緩急不虞之需。此而蕩竭,其害不歸於國,卽歸於民,爲方伯者,念及於此,寧或使典守,壞了至此,此莫非不親簿籍,徒委幕屬,不察虛實,不覺攛挪之致,嗣後交遞治簿之際,不惟方伯,各別致謹。自廟堂,亦須另加照察,苟或有犯,隨卽摘發重勘,關西如此,則他道亦難保其不然,一體嚴飭,俾各着實釐正可也。」

○遣工曹判書,諭右議政李書九曰:「三批之後,爲日已多,而不見幡然,職由予誠未孚卿,而卿之不屑於予,亦云甚矣。愕眙忸怩,其可勝乎?予雖不足與有爲,眷眷於卿旣如此,則卿非高尙不事之人也。設有眞箇不屑之意,難强之端,爲予暫屈,於義卽然,況從古大臣,未有初不拜命而止者,卿雖欲自重,予豈肯任卿之志,而不念國體君綱之自壞乎?玆遣正卿,申敷心曲,卿其卽日幡然。」右議政李書九,四疏乞遞,賜批敦勉。

11月5日

○癸巳,召對。

○以金履載爲吏曹參判,李若愚爲成均館大司成,李恒權爲全羅道兵馬節度使。

11月6日

○甲午,召對。

11月8日

○丙申,召對。

11月9日

○丁酉,詣顯思宮,行冬享。

○全羅監司朴綺壽,以臨陂縣量移罪人徐瀅修物故,啓,命徒流案爻周。

○召對。

11月10日

○戊戌,召對。

○右議政李書九,五疏復陳情勢,乞降嚴命。批曰:「大官之不拜命,予雖未詳其爲誰,然不拜之有例無例,猶屬第二事,予則昭晣洞諭,無復餘蘊,而卿則長以情勢廉防等說爲辭,是卿只欲自守,不欲爲予屈也。推是焉則老人非曰無恙,而亦有以知卿之從以爲拒予之辭,卿雖賢予雖否德,名之曰君臣之義,則予之曉釋而卿不肯安之,予欲君親之兩盡其分,而卿不肯從之。有若高蹈潔身,義不可辱者然,不知卿決不欲出者,果何義也?雖朝致卿而夕許歸,卿不出則予不敢已也。卿其諒之。」

11月11日

○己亥,領議政南公轍,疏陳病情乞免,賜批不許。

11月13日

○辛丑,召對。

11月14日

○壬寅,右議政李書九,六疏復申前懇。批曰:「卿之爲說,何愈往而愈牽强也?古之遭罹者,或甚卿十倍,而尠有不出,則卿所云云,予實不曉,但所可慙歎者,予之否德,袛足以陷卿於墨名,而卿之雅量,不欲受予之昭晣也。卿苟萬分一係戀予顧藉予,則到今猶以此爲拒予之方,而看作眞個名節乎?從此不敢復事敦迫,而靜俟卿自諒處之而已。卿其知悉焉。」

11月15日

○癸卯,詣顯思宮,行望祭。

○召對。

11月16日

○甲辰,召對。

○以李瀅夏爲司諫院大司諫。

11月17日

○乙巳,召對。

○因右議政附奏,敎曰:「卿何浼浼若是甚也,又何不諒予之甚也?卿亦曰君臣之義,莫逃於天地,安有其君明其無釁尤,而其臣必欲以釁尤自處,不欲復立於朝者乎?然則卿之所謂義者,卽非予之所謂義也。卿不復以釁尤自處,然後予心可安,卿其俟親恙少間,卽起幡然。」

11月18日

○丙午,召對。

11月19日

○丁未,召對。

11月20日

○戊申,召對。

○諭右議政李書九,俟親恙少間,將還京第,仍命偕來正卿召還。

11月21日

○己酉,召對。

11月22日

○庚戌,召對。

○以李存秀爲判義禁府事。

11月23日

○辛亥,召對。

11月24日

○壬子,召對。

○命羅州牧荷衣島漂到大國漳州府人三十七名,從旱路護送。

11月25日

○癸丑,召對。

11月26日

○甲寅,召對。

11月27日

○乙卯,命安邊府神懿王后誕降舊基竪碑,因道臣看審後據實狀聞也。

○試秋到記儒生于仁政殿,講居首金熙逌,製居首黃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五 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欧阳修
  卷七十六·志第五十二·职官五·张廷玉
  ●卷九十七·徐梦莘
  读礼通考卷八十三·徐乾学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三·佚名
  卷之五十三·佚名
  第三卷 防营·缪荃孙
  周处传·房玄龄
  孟怀玉传·沈约
  陆法和传·李百药
  元熙传·李延寿
  庞安时传·脱脱
  仁宗纪·脱脱
  卷六·佚名
  卷三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宋逸士无(翠寒集 啽呓集 鲸背吟)·顾嗣立

    宋逸士无 【亦作无。】 无字子虚,旧以晞颜字行,名名世,家于晋陵。以兵乱迁吴,冒朱姓。至元辛巳,其父国珍领征东万户案牍,适病痿,无丐以身代,许之。入海抵竹岛,风雹交作,随惊涛上下。经高丽诸山,罹沉痾,瘦骨柴立,未尝废吟咏。岁丁亥

  • 卷一·钱振锽

    一、《六经》“学”字,未有作摹仿解者。有之,是后儒注《论语》“学之谓言效也”始,其语陋矣。“学”者,博闻多见之谓也。我辈学诗,不过多读古今诗集,以启发我之才力心思而已,不必影响字句、形

  • 嵗时杂咏巻十八·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上已上已日与二三子携酒出逰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词无伦次 苏 轼薄云霏霏不成雨杖藜晓入千花坞柯丘海棠我有诗独笑深林谁敢侮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睡日亭午竹间老人不读书留我闭门谁教汝出檐

  • 第三十回 牧守联盟奉笺劝进 君臣屈辱蒙难丧生·蔡东藩

      却说长安陷没,愍帝被掳,荡荡中原,又变了没有正主的国家。霸上屯着的援兵,都已遁还,就是凉州差来了王该,也收回义勇,与黄门郎史淑同去。回应前回,一丝不漏。当愍帝出降前一日,淑曾亲受诏命,赍着愍帝手书,加拜张寔为凉州牧,承

  • ●卷五·司马光

    明道二年四月己未,吕夷简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陈州。或曰:庄献初崩,上与吕夷简谋,以夏竦等皆庄献太后之党,悉罢之。退告郭后,郭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由是并夷简罢之。是日,夷简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二十八·佚名

    大明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二十九敕修 万历三十五年正月乙丑朔免百官朝贺 赐大学士朱赓上尊珍馔 丁卯命户部尚书赵世卿代理署察事吏部左侍郎杨时乔协同行事故事察典在岁正二日定

  • 一百二十七 曹寅奏陈龙眼菩提子发芽事摺·佚名

    康熙五十年三月初一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正月二十二日奉旨,分颁龙眼、菩提子二十粒到臣。传旨:俟种出之日奏闻。钦此钦遵。 臣随将十粒赍送江宁织造衙门,分派各处栽种;留十粒于扬州,分种金山、

  • 卷五十八·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五十八扁鹊列传第三十五扁鹊者勃海鄚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

  • 绎史卷二十九·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郑取虢郐诗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羔裘翺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庻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庻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庻见素鞸兮我心

  • 朱皇后传·令狐德棻

    宣帝朱皇后名满月,吴地人。其家犯法,被收入东宫。宣帝为太子时,皇后被选出掌管宣帝衣服。当时皇帝还是少年,把她召来宠幸,于是生下静帝。大象元年(579),立为天元皇后,随即改为天皇后。二年,又改为天大皇后。皇后本来不是清白

  • 卢同传·李延寿

    卢同字叔伦,身高八尺,容貌魁伟雄壮,善于为人处世。太和年间,他起家时任北海王详的封国常侍。熙平初年,因屡次升迁而当了尚书左丞。这时,相州刺史奚康生在征收百姓每年交纳的户调时,布的长度竟然有七八十尺,以此来求得为公家分

  • 一四三、荀卿齐襄王时为稷下祭酒考·钱穆

    《史记?孟荀列传》:“荀卿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辨,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髠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髠。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

  • 胡子衡齐卷六·胡直

      泰和胡直正甫譔  谈言下  戎夷违齐如鲁而后门,天大寒,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又恶与国士之

  • 卷十七·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十七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玉藻玄端而朝日於东门之外集说朝日春分之礼也疏曰知端当为冕者皮弁尊次则诸侯之朝服又其次玄端诸侯皮弁听朔朝服视朝是视朝之服卑於听朔今天子皮弁视朝若玄端听

  • 卷十·陈大章

    <经部,诗类,诗传名物集览钦定四库全书诗名物集览卷十   庻吉士陈大章撰草菁菁者莪朱莪萝蒿也尔雅莪萝陆疏莪蒿也生泽田渐洳之处叶似邪蒿而细科生三月中茎可生食又可烝香美味颇似蒌蒿广志莪蒿防蒿本草唐注叶似

  • 明见·章太炎

    九流皆言道。道者彼也,能道者此也。白萝门书谓之陀尔奢那,11。此则言见。自宋始言道学(理学、心学,皆分别之名),今又通言哲学矣。道学者,局于一家。哲学者,名不雅故,搢绅先生难言之。孙卿曰: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

  • 四阿鋡暮抄解第一(此土篇目题皆在首是故道安为斯题)卷上·佚名

    阿罗汉婆素跋陀撰符秦西域三藏鸠摩罗佛提等译阿鋡暮(秦言趣无)前礼善逝法众坏有众(礼三尊众能除结也)当说所欲。略速义说。是故三法当说。弟子问说。是有三法说。是三法何义。师答法依三门(面也向也)结句。是次第作是

  • 人天眼目卷之五·智昭

    宗门杂录拈花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家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曰。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经文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