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七  非攻上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2)、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3),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注释]

(1)非攻是墨家针对当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而提出的反战理论。墨子认为,战争是天下的“巨害”,无论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将造成巨大损害,因之既不合于“圣王之道”,也不合于“国家百姓之利”。在篇中,他对各种为攻战进行辩护的言论作出了批驳,并进一步将大国对小国的“攻”与有道对无道的“诛”区别开来。(2)“扡”同“拖”。(3)十重:十倍。

[白话]

现在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园圃,偷窃他家的桃子、李子。众人听说后就指责他,上边执政的人抓到后就要处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盗窃别人的鸡犬、牲猪,他的不义又超过到别人的园圃里去偷桃李。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大,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过也更深重。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内,偷取别人的牛马,他的不仁不义,又比盗窃别人鸡犬、牲猪的更甚。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大。一旦损人更大,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过也更深重。至于妄杀无辜之人,夺取他的皮衣戈剑,则这人的不义又甚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盗取别人牛马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大。一旦损人更大,那么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过也更深重。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他,称他为不义。现在至于大规模地攻伐别人的国家,却不知指责其错误,反而跟着去赞誉他,称之为义。这可以算是明白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杀掉一个人,叫做不义,必定有一项死罪。假如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掉十个人,有十倍不义,则必然有十重死罪了;杀掉百个人,有百倍不义,则必然有百重死罪了。对这种(罪行),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它,称它不义。现在至于攻伐别人的国家这种大为不义之事,却不知道指责其错误,反而跟着称赞它为义举。他们确实不懂得那是不义的,所以记载那些称赞攻国的话遗留给后代。倘若他们知道那是不义的,又有什么理由解释记载这些不

义之事,用来遗留给后代呢?

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少许黑色就说是黑的,看见很多黑色却说是白的,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不懂得白和黑的区别。少尝一点苦味就说是苦的,多尝些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不懂得苦和甜的区别。现在小范围内做不对的事,人们就都知道指责其错误;大范围内做,却不知道指责其错误,反而跟着称赞他为义举。这可以算是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所以我由此知道天下的君子,把义与不义的区别弄得很混乱了。

猜你喜欢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卷四·袁燮
  第五章 人情之苦·梁启超
  卷七十八·程公说
  第十八章 6·辜鸿铭
  卷六·俞汝言
  卷十三·黄伦
  卷二·胡广
  卷二十四·康熙
  卷二十六·季本
  卷五百五·佚名
  卷第七·李遵勖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佚名
  禅林宝训卷第一·净善
  金刚仙论 第十卷·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五·法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八·丁绍仪

    ○黄仁与汤成烈词姚君春木尝言其乡人黄研北司马[仁]词甚工,余觅其稿未获,仅於元和朱子鹤词稿中见其赋谢饷莼,即用见寄韵摸鱼儿云:“问当年、季鹰何事,相思偏在秋老。波光万顷和风,一碧暗催诗稿。劳远眺。记亭倚垂虹,宛

  • 卷四十七·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四十七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十七 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隐居余杭山年二十五出家後入剡於沃洲小岭立寺行道晋哀帝卽位遣使徵请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留

  • 御选明诗卷七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七十二七言律诗五唐泰江上书懐寄周?林敏昔年曽共醉兰舟明日闲情忆旧游独客荒村空向暮异乡多病厌逢秋残烟古戍闻寒笛落日枫林见驿楼为报别来憔悴甚漫因尊酒一销忧晚次雪峰寺防霜落叶度闗河古寺

  • 御选明诗卷六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六十八七言律诗一刘基冬暖今年南国天气暖十月赤城桃有花江枫未肯换故色汀草强欲抽新芽野畦落日舞残蜨小池过雨喧鸣蛙城上几时罢击柝愁见海云蒸晚霞夏日杂兴四首【録二首】层楼迢递俯清郊天际羣

  • 御选宋诗卷四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四十五言律诗六杨万里题湘中馆江欲浮秋去山能渡氷来娵隅蛮语杂欵乃楚声哀寒早当缘闰诗成未费才愁边正无奈欢伯一相开渉小溪宿淡山径仄愁斜歩溪深怯正看破船能不渡晴色敢辞寒白退山云细青还天宇

  • 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焦竑

      福建一(布政使 參政 參議 按察使 副使 僉事)   ◆布政使   吳好德傳   福建布政張公斌傳(祥符文獻志)   福建左布政使蔣公雲漢墓志銘(楊廷和)   福建布政使抗公濟墓表(湛若水)   福建右布政使蘇葵傳(順德

  • 卷第一百二十七·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宋纪九〔昭阳大荒落(癸巳),一年。〕太祖文皇帝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九十·乾隆

      宋  宁宗皇帝  【丙寅】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元太祖却特特穆津元年按元自太祖至宪宗皆未建年号难以分注今依南北朝例但纪其即位首年至世祖中统元年以后始每年备书 却特旧作竒渥温特穆津旧作鐡木真今并改按元

  • ●乙编·姜侠魂

    ◎汪兆铭小史汪兆铭,字桂辛,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京籍浙江山阴县,伊伯汪辛生曾充前粤督张文襄幕宾,幼聪慧,下笔千言。其从兄汪兆铨,字莘伯,举人,曾充粤水提李准幕宾。兆铭亦举人,曾充前粤督岑春暄幕宾,均奇器之。年十七应童子试,得

  • 卷九十七下·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九十七下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外戚列传第六十七下 孝元王皇后成帝母也家凡十侯五大司马【师古曰十侯者阳平顷侯禁禁子敬侯凤安成侯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 洪武九年秋七月癸丑朔,日有食之。 甲寅,以刑部尚书韩士原为江西布政使,燕府伴读李浚文为左参政,吴府伴读张里仁为右参政。士原,东平之汶上人,仕元为浙江行省都事,来归,授济南乐安州同知,累迁至今

  • 礼记析疑原序·方苞

    自明以来传注列于学官者于礼则陈氏集説学者弗心餍也壬辰癸巳间余始悉心焉视之若皆可通及切究其义则多未审者因就所疑而辨析焉盖礼经之散亡久矣羣儒各记所闻记者非一时之人所记非一代之制必欲防其説于一其道无由第于所

  • 毛诗注疏原目考证·孔颖达

    毛诗注疏原目考证周南闗雎诂训传音义旧本多作故○顔师古汉书注云故者通其指义也今流俗故训传改为诂字失真耳召南鹊巢诂训传音义扶风雍县有召亭○【臣光型】按召亭在今陜西凤翔府岐山县南十里文王时召公食采邑也又山西

  • 卷十·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十庄公七年春夫人姜氏防齐侯于防【防杜注鲁地】【左传】七年春文姜防齐侯于防齐志也【谷梁传】妇人不防防非正也文姜数与齐侯防至齐地则奸发夫人至鲁地则齐侯之志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

  •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七·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下帙十卷 琳  识身足论十七卷 琳  界身足论三卷 琳  品类足论十八卷 琳  众事分阿毗昙论十二卷 琳  阿毗昙毗婆沙论六十卷 玄  右六论一百一十卷同此

  •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四·知礼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二悲泣下。请式。科云请法。即法式也。三世尊下。因请往赴二。初分科。胜鬘等者。胜鬘夫人也。即舍卫国波斯匿王女。末利夫人所生。为逾阇国妃。其后父母遣书云。佛出我国。神通自在。普益众生。胜鬘

  • 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三·通奇

    住華亭船子法忍寺嗣法門人行謐等編住浙江嘉興府秀水縣棲真禪寺語錄順治丁亥十二月十八日入院。山門以杖指云:重重寶樓閣,無礙解脫門。須從這裏直入,不得俯首躊躇。何故?大丈夫兒合,自繇拽杖便入。佛殿昔日釋迦老子道:若以色

  • 丹方鉴源·佚名

    题“紫閤山叟独孤滔撰”。何丙郁《道藏丹方鉴源》认为此书为独孤撰于南唐。释外丹黄白术所用药物之性质、反应和应用,并对之进行分类,具有手册功能。日本汤安道藏有1804年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