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消息

消息不欲人知,而无不知。消息可知,而究不相知;消息可疑,而人不疑。消息本不待悟,而人不悟;不悟则已负消息矣,专悟则已违消息矣。消息者,莫无上于泊然无所起。果能使此心无所起乎?使之而能,则固有所不能矣;将欲不使,乌乎不使?听其不能,是即难能;毋亦无所起者在起起中乎?起起而灭灭也,犹死死而生生也;死死生生者,消消息息也。天地之间,能消而不息乎?能夜而不昼乎?能消而不息,能夜而不昼,则人之心能灭而不起矣。心即天地,而令之倔强于天地,能乎否也?即能倔强,终还消息。心大于天地,故可以倔强而不可倔强,倔强之心即不能大于天地矣。

真泊然者不待泊然、不谓泊然,是能泊然。逆消息而知之,泊然也;顺消息而用之,泊然也。无息则无消,消消息息即无消息。天地即心者,天地之无心也。无心,无天地矣,又何尝容天地于其心,容心于天地哉?无消息者,消息息消。

自无有以来,忽而明,忽而暗;忽而冬,忽而夏。明则动,暗则止;冬则寒,夏则热。十世古今,岂能移易一累黍乎?何东西而东西之,何南北而南北之,何内外而内外之,因内外而中之。鸿蒙以是传之羲、轩,羲、轩以至如今,未尝移易累黍也。天地生人,生生不已。天地不能移易,而人心乃不胜千百其变,此人之罪邪?天之罪邪?教人求心者之罪邪?人自不求心之罪邪?无如其钩锁于尘尘而失其故也。

不得已以息自反。息也者,休息也。休息之息,正以其消而息也。惟其不知消而息、息而消、消即息、息即消、随消息、无消息之故,而遂与消息舛驰矣。舛驰而驰以止之,而驰愈舛矣。驰已舛,奈何乎不求?驰已舛,奈何乎求?驰舛者,本不舛也,本不得不驰也。恶影者,知就树息阴而止,则驰亦止也。今而后乃知影之不必恶也,今而后乃知心之本无所起也。无其心,莫如旁观而引寓。人生而寓矣,无之而非寓也。当其舛驰,不可止之,愈止愈动,惟于起处自问曰:“日明,夜暗,冬寒,夏热,曾移易累黍否?”不必作解,不必记忆,但提此问,其驰自止。其驰既止,止听其起,又从而问之。问之既久,忘其所问,忘其所起,不觉忽问,忘其不觉。从不觉中而旁观其起起灭灭也,则必豁然于所以问者矣。

由此言之,人何不一问,何不一答?自问曰:“问者谁?”自答曰:“答者谁?”问即已自答矣,答即已自问矣。问此“问即是答、答即是问”者谁,则问此“不问、不答”者谁,则问此“问即不问、答即不答”者谁。如此自问,如此自答,问答不已,不觉交加;交加不已,不觉自断。当其不觉,苦于闷闷。苦其闷闷,不觉忽觉。是能消消,是能息息。消消而息,息息而消,无所住而消其心,无所住而息其心,岂非天地生人之真消息乎?消息其中,直下已知之矣。

请问“其中”。中不在外,中不在内,不内不外;中不在中;中又何尝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乎?南北东西,何处非中?南北之前后,东西之前后,何时非中?则此十世古今不移易累黍者,盖时时移易者也。又移易,又不移易,消息诚难知哉!因移易之移易,以知不移易之移易,此即贯消息之消息也。

冬自冬,夏自夏,此百姓不知之知也。知冬非三时,而冬具三时者,此仁智之知也。春不能不夏、秋而冬,草木不能不华而实,则学者随夏秋之候,而后落叶归根,乃其所也。当下知冬即夏、夏即冬,则又何二焉?既知夏即冬、冬即夏矣,何尝不可冬自冬、夏自夏邪?生而成、熟而化之必然也,由春历秋之序也。顿即顿,又安能逃此渐以成顿乎?圣人之冬夏,夫何异于百姓之冬夏乎?

嘘嘘各自以为知消息矣,乌知夫各各不相知之消息邪?凤不能鹤唳,鹤不能凤鸣;钟不能鼓响,鼓不能钟声,孰分之?孰齐之?孰权之?孰主之?齐其分,权其主,归之于天。天亦不能自主而主物乎?天亦不能自分而分物乎?吾尝云:天本无天,以天在一切物中;则谓物之自主、自分,为天之主之、分之可也。

人之面不可殚计,而无一同者。惟其不同,不妨大同。鸟兽之声形各各何尝同乎?蚁之异状犹人之面,人视之一蚁耳;犬之吠犹人五方之万声,而人闻之一犬耳。人执所见、所察者以为是,而不信“不见不察之无不是”也,何以异此?以“不见”见,以“不察”察。不见之见可以见“不见”,不察之察可以察“不察”。专知消息者,毋乃多此一“专知”之功乎?多此一功,即是一罪。然此罪安可少乎?通昼夜而知者,知而安于不知,斯固知“止其所不知”之大消息也。旁观引寓者,别开消息之门耳。住此门而因以为法,是兔角也。法无常法,何能无法?无法即法。──“即”之云者,亦无奈何之词耳。既有十世古今时时移易而不移易一累黍者、因事立法之一切法,何尝非即此无法之法?知此时时移易之法即时时不移易之法,而又何以无法之法为?

消息自消息,消息之法各各自成消息之法,吾何容心于其间哉?虽然终古如此,终古不得遂如此语也。不发无不知、不相知之疑,则何以悟本不待悟之消息?不知悟之当专,则何以知专悟之违消息邪?噏问呴,呴曰:“代。”呴问噏,噏曰:“错。”本无代错,随其代错。月代量而错以星也,纪日月星之差而错成时也。天何道乎?时而已矣。时何道乎?差错而已矣。圣人知之,以差为步,以逆为学。日差于天,月差于日,星互差于日。合差而时显,积差而天显。差以所过谓之历,不能历天而日啧啧以攀天,天宁许其呼“知我”哉?人之学也,以差为逆,以逆为差,差逆之所过,此空空之实历也。《易》,逆数也;学,逆几也。以顺用逆,逆以为顺,天差而不差,学天者过而无过矣。《礼运》曰:“日星以为纪,月以为量。”其代错之所以不息乎?其不息之所以代错乎?

猜你喜欢
  论语序说·朱熹
  备水第五十八·墨子
  卷五十九【起哀公十二年尽十五年】·杜预
  论语学案卷一·刘宗周
  中庸直指补注序·智旭
  春秋集传详説卷五·家铉翁
  卷六十一·山井鼎
  春秋诸国统纪目録·齐履谦
  卷八十五·江永
  世务第四十七·桓宽
  出家品第十五·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九·道宣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二·佚名
  贤劫经卷第八·佚名
  菩萨处胎经 第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宝月·唐圭璋

      “全”已见。   念奴娇   寿吴书监   延陵福绪,蔼遗芳馀庆,直至如今。帝锡朋龟曾献策,早揖丹桂华簪。一代荣名,三州遗爱,留入歌吟。归来湖山付得,依旧闲心。   延赏报德推封。名迁书监,喜天恩重临。拜舞龙香还注

  • 五集卷六十二·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六十二古今体七十五首【辛亥二】降旨加赈直隶山东昨岁被灾州县诗以志事新正恩旨讶颁稀【每岁新正於上年被灾之区加恩展赈今岁则幸上年各省普获丰收惟直隶山东江南

  • 前言·佚名

    诗人名录魏 征 李世民 李百药 王 绩 王梵志 寒 山 上官仪 李 贤 骆宾王 卢照邻崔 液 王 勃 杨 炯 李 峤 刘希夷 沈佺期 乔知之 韦承庆 宋之问 苏味道杜审言 贺知章 张若虚 陈子昂 张 

  • 卷之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千六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忠贞录卷三·李维樾

    明李维樾林増志同编悼忠诗曹睦【翰林庶吉士】朔吹惊朝卷赤旌孤臣持节值艰贞纲常頼振千秋重生死真如一髪轻心对苍苍诚激烈身殱汶汶独清同不减壎篪雅愁听山阳笛里声杨景衡【福建左叅政】主圣臣忠未易论运扶义仗汉乾

  •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十 大崩溃·溥仪

    在战犯管理所的时候,有个前伪满军的旅长对我说过一个故事。太平洋战争发生的那一年冬天,他在关东军的指挥下,率伪满军前去袭击抗联部队。他的队伍在森林里扑了一个空,只找到了一个藏在地下小屋里的生病的抗联战士。这个

  • 李子雄传·魏徵

    李子雄,渤海艹..县人。 祖父李伯贲,魏国谏议大夫,父亲李桃枝,东平太守,与同乡人高仲密一起归顺北周,官至冀州刺史。 李子雄少小时,慷慨有大志。 成人后随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因战功授为帅都督。 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李子雄随韦孝宽

  • 赵锦传·张廷玉

    赵锦,字元朴,余姚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官江阴知县,征授南京御史。当时在江海处出现敌情,朝议在镇江设立总兵官。赵锦说:“小寇剽掠,用不着烦置重兵。”皇帝于是罢去这项提议。之后,赵锦上疏说:“淮、兖数百里,百姓多

  • 卷七十·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七十明 俞汝楫 编学校备考儒学建卫所学校正统元年立天下卫所学校时陕西按察司佥事林时言各处卫所官军亦有俊秀子弟宜建学校以教养之庶得文武之才出为世用从

  • 罗泮忱·周诒春

    罗泮忱 字建侯。年三十七岁。生于福州。弟忠在。本籍住址。福州南营。已婚。子一。女三。初学于天津北洋大学。任直隶广平府中学堂。及保定高等学堂教员。光緖三十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康奈尔大学。习土木工程。宣统

  • 卷二十·李光坡

    <經部,禮類,禮記之屬,禮記述註欽定四庫全書禮記述註卷二十安溪 李光坡 撰祭法第二十三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 附录下·赵汸

    黄楚望先生行状先生讳泽字楚望其先长安人唐末有官于蜀者知资州内江县曰舒艺卒葬资州次子师明留居后遂为资州人师明长子知权知丹山县事知权长子延节宋初以徳行道艺闻拜宣徳郎通判渠州讨宼有功召入面奏当世利害剀切太祖

  • 成唯识论 第十卷·护法

    成唯识论 第十卷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此十一障二障所摄。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

  • 第七十六章 罗至那普罗之攻略次第·佚名

    其后,具思虑此大地之护者[普罗伽玛婆夫王]日夜不倦,行世间、教兴隆之某时,(一)有荣光之彼人王第八年,使鲁哈那州之领民皆为一团,(二)受[过去世之]恶业所迫,蒙上激烈之悲运,叛贼再蜂起。(三)彼婆罗伽玛普奢王,耳闻其行动,与大臣等再派遣大

  • 二 集·佚名

    第一 科刑罚品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诺曰:&ldquo;大德!&rdquo;世尊曰:&ldquo;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罪。云何为二?现世之罪与后世之罪。又,诸比丘!云何为现世之

  • 脉因证治·朱震亨

    综合性医书。二卷(一作四卷)。旧题元·朱丹溪撰。本书刊于至正十八年 (1358)。共十万余字。记各科病证六十三种。卷上二十七证; 卷下三十六证,又医论六篇。因论述各证以论脉诊、病因、证候、治法为序,故名。本书系采

  • 韩非子白话文·韩非

    诸子散文名著。战国韩非撰。五十五篇。法家重要代表著作。宣扬“法治”,主张“法”、“术”、“势”三者并用,强化中央集权,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文章锋芒锐利,严峭峻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善于运用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