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疑信

荀子曰:“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人不大疑,岂能大信?然先不信,又安能疑?疑至于不疑,信至于不信,则信之至矣。真信此心之即天地,则千丈、丈六不足信矣,又孰有可夺其信者哉?纵横出入,生死信之而不二矣。信手犹信心也,手之中节犹心之中节也,从之、率之之道也。

天自信天,地自信地,我自信我。天自信天,不自知其天也;地自信地,不自知其地也;我自信我,不自知其我也:是谓正信。正信之身,参天地而肉之,通昼夜而血之,为无所为而毛之者也。正信正彻,则尊其尊、道其道、数其数、文其文。风雨露雷,时行物生,蓬蓬然纶,纟羡纟羡然转,是实地也,是真空也。口不凿空,罣复何罣?不边而可以边,不帜而纲举,不翻而辐凑,不挟突稊,随立随扫,而本不待扫。

四肢之于躯也,五音之归喉也,何所回护?回护可也。何有外内?外内可也。不厌不息,一切乃可任之。眉日无功,背日不见,舌日以舐,溲日以出,是老不休而大休者也。

其从怖生死、计罪福发心者,缘信也。必须煅炼、降伏,遇师指授,然后相应。其应有几,几之始也,化因于变,变因于烂,烂因于破,破因于熟,熟因于专,专归于直。直者,真也。疑不真,则信不真、煅炼不熟,必流狂邪;终不如信学问,变化之无大失也。两不得而三又不得,四不得而五又不得,以为一矣,而一又不得,不得何所得乎?要何所者,洞见其所以然耳。洒洒落落,九擗八裂,若犹不能,则又不如信修持,跛跛挈挈为无大失矣。

上根正信而知至者,能几乎!缘信不乏,缘而得正信之分数者,有之,见得者过后多失。从缘荐得,相应乃疾;缘熟而化,乃能出入。竭心无心,知至至之;明法无法,知终终之。彻则如日见物,不则如夜见物,不则得少自住耳。

中道之教,节节次次,不致?春驳;为藏悟于学之即无悟、无学也。纤也入薉,广也包轸,矩从圜絜,壶滑而觚。所化者广,捷者自捷,岂以捷为功乎?急欲其疑,毋乃助长?不过茅塞之,飙挠之耳。教者不能起疑,而能令人疑情起。真者自疑,真疑不破,自不容已。学道人平心自问,行解果相应乎?则二六时中,无非铁牛,无非鞭影,从此飞黄,天门詄荡,此非可执一栈也。

疑信入门,邪、正之关非小。故曰:正人说邪法,则邪法亦正;邪人说正法,则正法亦邪。语不拘正,必归正经;玄黄何色,必以白分。贲本无色,白任玄黄。玄黄之可白者,即玄黄之难白者也。至人粹之,君子绳之,圣人时之;三者本一而不妨三之。以明暗推裁,君子可白,圣人难白;圣人可白,至人难白。无妄者,真妄之所不得论也;无息者,动静之所不得论也;无咎者,吉凶之所受正也;君子者,至人、圣人、帝王、鬼神之所受白也。咎之难居甚于凶,无咎之可安甚于吉。夫咎非其人之尤,而其神自白之也。疑信、邪正,莫严于此闲矣。

闲者,矩也。矩者,直也。三界一大矩也,六相一大絜也。环可喻矩,不必以轮;大斫不墨,必以墨矩。墨矩自白,轮规若黑。絜玄黄者,原不可以可白、不可白自矩也。絜信手,矩信心。既不以可白、不可白自矩,又不以其矩白人、黑人以为能,而能因人之黑、白使人自矩、自白,则絜、无絜而无非矩,矩、无矩而无非絜,且容诸絜与不絜者于玄黄间。何黑何白,是为大白;而自以不可矩者寓于可矩,使人从其从焉已矣。

本自如此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又何忧其缺少,而日哓哓哉?鉏尧舜之色,而润跂喙之天;供至人之芗,而布君子之席:斯固疑疑信信之不易崇卑法也。心本无法,信法不如信心。自信实难,必先信法;能信可法之法,乃能疑法何以为法之法;能疑法何以为法,则可以自信本无一法之心,而随我立法。远征诸近,近征诸远;大征诸小,小征诸大;实征诸虚,虚征诸实;彼征诸此,此征诸彼。扩信决疑,当疑撄宁而信乎疑始。始若不疑,惟有一笑,笑无远近、大小、虚实、彼此矣。征何征?何征,其至征乎?

挈、絜通。矩即曲尺,以直为曲。所以为方,即所以为圆。蓍之德七,七、圆而神也;卦之德八,八、方以知也。天以地成,而地之用皆天。七以六围一;八以八围一,则九矣。七八即九六也,六七即八九也。方本于圆,而成形立法则寓圆于方,故曰“絜矩”。

猜你喜欢
  卷十五 兵略训·刘安
  卷之一·子华子
  问辨録卷九·高拱
  论语集解义疏卷八·皇侃
  卷十五·叶酉
  卷二十八·沈廷芳
  卷十八 丧服第十一之二·李如圭
  卷二十四·朱熹
  卷二十·顺治
  摩诃衍品第十七·佚名
  唯 生 哲 学·太虚
  优婆夷教育与佛化家庭·太虚
  卷第四十一·佚名
  宗镜录卷第八十·延寿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七·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五出 雪愤·李渔

    〖西地锦〗(末冠带,外扮值堂吏,引众上)到日螟蝗出境,来时龟鹤同行。俸钱食罢留余剩,还愁累却清名。作赋西京旧有才,一行作吏手慵抬。苏州刺史能诗例,到任三年尚未开。下官苏州知府卜康民是也。率吏多方,爱民有术,忠能自许,清畏人

  • 卷一·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石仓历代诗选卷一明 曹学佺 编古诗一汉四言诗四皓采芝操皓天嗟嗟深谷逶迤树木莫莫高山嵬嵬岩居穴处以为幄茵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往矣吾当安归王昭君怨诗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

  • 列传第五十一·刘昫

    ○李乂 薛登 韦凑 从子虚心 虚舟 韩思复 曾孙佽 张廷珪 王求礼 辛替否 李乂,本名尚真,赵州房子人也。少与兄尚一、尚贞俱以文章见称,举进士。景龙中,累迁中书舍人。时中宗遣使江南分道赎生,以所在官物充直。乂上疏

  • 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脱脱

        ◎文苑七   ○陈与义 汪藻 叶梦得 程俱张嵲 韩驹 朱敦儒 葛胜仲 熊克 张即之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

  • 卷三十六·唐·蒋一葵

    【陆龟蒙】 〔字鲁望,时谓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居松江甫里,又曰甫里先生。性嗜茶,置园顾渚山下,岁取租自判品第。门有巨石,乃远祖绩为郁林守罢归无装,取以重其舡者,人称其廉,号郁林石。〕 天随生宅荒少墙,

  • 卷之三百九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三章 临终时·李叔同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彼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康健时书写,付人保藏。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则可顺其所欲而试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须强为。因常人命终之前,身体不免

  • 光宅·周绍良

    №光宅001【盖】失。【志文】大周故处士宋君墓志铭并序君讳益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汉议郎给事中仲子之裔也。因官至此,遂居於斯。祖朝敬大夫;父右武卫录事参军。公生而敏慧,长而沈裕,友爱性成,孝谨天资。洋洋器

  • 卷二百二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二十八人物志一百八忠义传二十【蒙古八旗五乾隆年中共九十人】策塔尔策塔尔蒙古镶黄旗人姓博勒特氏世居喀尔喀由官学生考取笔帖式授理藩院主事乾隆十三年派往西藏办事十五年冬十月藏王

  • 卷六 檀弓上第三·郑玄

    (陆曰:“檀弓,鲁人。檀,大丹反,姓也。弓,名。以其善于礼,故以名篇。”)[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檀弓》者,以其记人善于礼,故着姓名以显之。姓檀名弓,今山阳有檀氏。此于《别录》属《通论》。”此《檀弓》在六国之时,知者

  • ●眷旧鉴第六(二十六案)·徐谦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古道云亡,悠悠陌路。感物情长,如泣如诉。辑眷旧   义鹿冢(《圣师录》)   银台侯广成先生家,放一鹿于尧峰,且数年。侯死,鹿跳踯断角,累日不食,亦死。山僧怜而葬之,碣曰“义鹿冢”。   徐仲光赞曰:遂

  • 提要·金履祥

    【臣】等谨案大学疏义一卷元金履祥撰履祥字吉父兰谿人少师事同郡王栢后又从何基防故儒者谓其能得朱子之遗绪称为仁山先生仁山者履祥所居地也其事迹具元史儒林传初朱子既定大学章句复作或问以推明其义而改易次序补缀传

  • 卷三十·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大全卷三十明 胡广等 撰射义第四十六疏曰系辞云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又世本云挥作弓夷牟作矢注云二人黄帝臣书云侯以明之夏殷无文周则具矣【蓝田吕氏曰射义言射者男子之所有事者也天下无事则用之於礼义

  • 卷十七·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十七      婺源江永撰會同禮    賓禮九補【因覲禮諸侯覲于天子一章補為此篇】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時見者言無常期諸侯有不順服者王將有征討之事則既朝覲王為壇于國

  • 赠书记·佚名

    无名氏作。今存《六十种曲》本。《六十种曲撰人考》谓此剧作者为苏复之,但无确证。此剧本事见《耳谈》中魏轻烟事,全本三十二出。写广陵书生谈麈踏青,遇妓女魏轻烟,互相有情。不料谈麈遭难逃走,牵连轻烟遭官府逮捕,追索谈麈

  • 童蒙诗训·吕本中

    诗话著作。宋吕本中撰。该书原系吕本中所撰家塾课本《童蒙训》中论诗文之语,由于多取法苏轼、黄庭坚,于朱学盛行之后,苏学受到诋毁,乃被删削,遂致散佚。后人复辑为《童蒙诗训》,《菉竹堂书目》卷四、《文渊阁书目》卷一○著

  • 江上遗闻·沈涛

    《江上遗闻》是一部由清朝沈涛所著的书,此书共一卷内容。该书真实、生动地记载了清初江阴士绅、百姓反抗清朝发令的悲壮事迹。今据民国年间排印本整理。

  • 日本国志·黄遵宪

    清末黄遵宪撰。四十卷。典志体日本史。黄氏于光绪初年随使日本时编纂。光绪十三年(1887)成书。意在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百务并修,气象一新”的情况,以供清廷取法。全书除卷首年表外,分国统、邻交、天文、地理、职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