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無所好,君無以權也。民無所惡,君無以畏也。無以權,無以畏,則君無以禁製也。無以禁製,則比肩齊勢而無以為貴矣。故聖人之治國也,因天地之性情,孔窮之所利,以立尊卑之製,以等貴賤之差。設官府爵祿,利五味,盛五色,調五聲,以誘其耳目,自令清濁昭然殊體,榮辱踔然相駁,以感動其心,務致民令有所好。有所好然後可得而勸也。既有所勸,又有所畏,然後可得而製。製之者,製其所好,是以勸賞而不得多也。製其所惡,是以畏罰而不可過也。所好多則作福,所惡多則作威。作威則君亡權,天下相怨;作福則君亡德,天下相賤。故聖人之製民,使之有欲,不得過節;使之敦樸,不得無欲。無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國之所以為國者德也,君之所以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德共則失恩,威分則失權。失權則君賤,失恩則民散。民散則國亂,君賤則臣叛。是故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執其權,以正其臣。聲有順逆,必有清濁,形有善惡,必有曲直。故聖人聞其聲則別其清濁,見其形則異其曲直。於曲之中,必見其直;於直之中,必見其曲。於聲無小而不取,於形無小而不舉。不以著蔽微,不以眾掩寡,各應其事以致其報。黑白分明,然後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後可以致治,是為象則。為人君者居無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無聲,靜而無形,執一無端,為國源泉。因國以為身,因臣以為心。以臣言為聲,以臣事為形。有聲必有響,有形必有影。聲出於內,響報於外;形立於上,影應於下。響有清濁,影有曲直,響所報非一聲也,影所應非一形也。故為君虛心靜處,聰聽其響,明視其影,以行賞罰之象。其行賞罰也,響清則生清者榮,響濁則生濁者辱,影正則生正者進,影枉則生枉者絀。擊名考質,以參其實。賞不空施,罰不虛出。是以君臣分職而治,各敬而事,爭進其功,顯廣其名,而人君得載其中,此自然致力之術也。聖人由之,故功出於臣,名歸於君也。
 
猜你喜欢
 
  卷十六 季氏第十六·邢昺
  思辨録辑要卷一·陆世仪
  卷一百四·卫湜
  卷十七·真德秀
  尚书句解卷八·朱祖义
  卷一百十六·山井鼎
  卷六·蔡卞
  卷二十九·张廷玉
  第26章 经解·戴圣
  整理僧伽制度论跋·太虚
  为私立云栖儿童教养院儿童训话·太虚
  增壹阿含经卷第七·佚名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佚名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一·佚名
  力庄严三昧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