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八 论语三十

  ◎微子篇

  △微子去之章

  问:"箕子当时,何必徉狂?"曰:"他已为囚奴,做人不成了,故只得徉狂受辱。"又问:"若箕子地位尚可以谏,想亦未肯住在。必是既已为囚奴,则不复可谏矣。"曰:"既已为囚奴,如何更可以谏!"〔广〕

  问:"殷有'三仁'。"曰:"而今也难看。或是孔子当时见他事实。"

  问:"或去,或奴,或谏不同,如何同归於仁?"曰:"三子皆诣其至理,故谓之仁。如箕子亦是谏,谏至於极有所不行,故若此也。"〔一之〕

  "三仁",且只据他去就、死生论之。然以此一事推及其他,则其所为之当理无私,亦可知矣。〔闳祖〕

  问:"'三仁',不知易地而施,皆能遂其本心否?"曰:"都自各就他分上做。自今观之,'微子去之',尚在活地上;如箕子之囚,比干之死,便是在死地上了,较之尤难!螣子虽不死,然便死却又到了。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看'三仁'惓惓忧国之心,直是念念不断。若如避世之徒,一齐割断,高举远引,这却无难。故孔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若果於忘世,是不难。"〔贺孙〕

  问:"'三仁'之事,必不可偏废否?"曰:"也不必如此看。只是微子是商之元子,商亡在旦暮,必著去之以存宗祀。若箕子比干则自当谏。其死与奴,特適然耳。"又问:"当时若只有微子一人,当如何?"曰:"亦自著去。"吴仁甫问:"夷齐之事,如伯夷已逃去,叔齐以父命与宗社之重,亦自可立否?"曰:"叔齐却难处。"子升问:"使当时无中子可立,国祀当如何?"曰:"亦须自有宗室等人。"子升问:"令尹子文陈文子之事,集注云:'未知其心果出於天理,而无人欲之私。'又其他行事多悖於道理,但许其忠清,而不许其仁。若其心果出於天理之公,而行事又不悖於道,则可以谓之仁否?"曰:"若果能如此,亦可以谓之仁。"子升又问:"令尹子文陈文子之事,则原其心而不与其仁;至管仲,则以其功而许其仁,若有可疑。"曰:"管仲之功自不可泯没,圣人自许其有仁者之功。且圣人论人,功过自不相掩,功自还功,过自还过。所谓彼善於此,则有之矣。若以管仲比伊周,固不可同日语;若以当时大夫比之,则在所当取。当是之时,楚之势骎骎可畏,治之少缓,则中国皆为夷狄,故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本朝赵韩王,若论他自身,煞有不是处。只辅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立国家二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使圣人当时说管仲无'克、伐、怨、欲',而一纯於天理之仁,则不可。今亦不过称其'九合诸侯,一正天下'之事耳。"因说:"看文字,不要般递来说。方说这一事未了,又取那一事来比并说。般来愈多,愈理会不得。少间便撰出新奇说话来说将去,元不是真实道理,最不要如此。"〔木之〕

  问:"'三仁'皆出於至诚恻怛之公。若箕子不死而为之奴,何以见恻怛之心?"曰:"箕子与比干心只一般。箕子也尝谏纣,偶不逢纣大怒,不杀他。也不是要为奴,只被纣囚系在此,因徉狂为奴。然亦不须必死於事。盖比干既死,若更死谏也无益,適足长纣杀谏臣之罪,故因得徉狂。然他处此最难,微子去却易,比干则索性死。他在半上半下处,最是难。所以易中特说'箕子之明夷';'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外虽徉狂,而心却守得定。"〔淳〕宇录云:"寓问:'注言:"三子之行不同,而同出於至诚恻怛之意。"微子之去,欲存宗祀;比干之死,欲纣改行;可见其至诚恻怛处。不知箕子至诚恻怛何以见?'曰:'箕子比干都是一样心。箕子偶然不冲著纣之怒,自不杀他。然他见比干恁地死,若更死谏,无益於国,徒使人君有杀谏臣之名。就他处此最难,微子去却易,比干一向谏死,又却索性。箕子在半上落下,最是难处。被他监系在那里,不免徉狂。所以易中特说'箕子之明夷',可见其难处。故曰:'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外虽狂,心则定也。"

  或问:"'比干不止是一事之仁',先生尝有此语。莫是它分上大节目处有得,见做得彻头彻尾,与一时一事之仁不同,但未可望圣人之全仁耳。"曰:"箕子微子夷齐之仁,亦是此类。各随它分上,或去,或奴,或让底,亦皆可见其终身大体处。"又曰:"诸子之仁虽如此,料得缜密工夫,纯粹体段,未如颜子之仁是从实地上做来。"又曰:"曾子启手足易箦时底心,见得时,便是曾子之仁。更以求仁、害仁处参之,便见'三仁'、夷齐所以全其心德者。而尧卿所问管仲之事,亦可见矣。"

  观凤一羽,则知五色之备。"三仁"。〔僩〕

  柳下惠为士师章

  问"柳下惠为士师"。曰:"三黜非君子之所能免。但不去,便是他失於和处。"〔时举〕

  亚夫问柳下惠三黜。曰:"柳下惠莹然处,皆与伯夷一般。伯夷如一颗宝珠,只常要在水里。柳下惠亦如一宝珠,在水里也得,在泥里也得。"〔时举〕

  问:"柳下惠'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虽可以见其'必以其道而不失焉者',然亦便有个不恭底意思,故记者以孔子两事序於其后。观孔子之事,则知柳下惠之事亦未得为中道。"曰:"也是如此。惟是孟子说得好,曰:'圣人之行,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下惠之行,虽不比圣人合於中道,然'归洁其身'则有馀矣。"问:"'或远或近',是相去之远近否?"曰:"不然。谓其去人有远近。若伯夷则直是去人远矣!"〔广〕

  齐景公待孔子章

  问:"齐景公待孔子,虽欲'以季孟之閒',乃以虚礼待之,非举国以听孔子。故曰:'吾老矣,不能用也。'遂行。如齐王欲以孟子为矜式,亦是虚礼,非举国以听孟子。"曰:"固是。"〔植〕

  齐人归女乐章

  问:"'齐人归女乐',季桓子才受,孔子不安,便行。孔子向来相定公,做得许多事业,亦是季桓子听孔子之所为,方且做得。"曰:"固是。"又曰:"当时若致膰胙,孔子去得更从容。惟其不致,故孔子便行。"〔植〕

  问:"史记载:'鲁今且郊,如致膰于大夫,则吾可以止。'设若致膰,则夫子果止否?"曰:"也须去。只是不若此之速,必别讨一事故去。且如致膰,亦不是大段失礼处,圣人但因此且求去尔。"〔宇〕

  问:"今欲出来作事,亦须成败有命,无必成之理。"曰:"固是。且如孔子所作,亦须见有必成处。但有小人沮之,则不可乃是天。孔子当时在鲁,全属季桓子。其堕三都,乃是乘其机而为之,亦是难。女乐事,论语所载与史记异。若如论语所载,似太匆遽。鲁是父母之国,君、大夫,岂得不直告之?告之不从而行,亦未晚,今乃去得如此其急。此事未易轻议,当阙。"〔可学〕

  楚狂接舆章

  问:"楚狂接舆等,伊川谓荷篠稍高。"曰:"以其尚可告语。若接舆,则全不可晓。"问:"当乱世,必如孔子之才可以救世而后可以出,其他亦何必出?"曰:"亦不必如此执定。'君子之仕,行其义也',亦不可一向灭迹山林。然仕而道不行,则当去耳。"〔可学〕

  子路从而后章

  问:"不仕无义。"曰:"仕则可以行其义,不仕则无以行其义,便无这君臣之义了。"又问:"下文所谓'君臣之义',即是这义否?"曰:"然。"〔焘〕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义,便有进退去就在里。如丈人,直是截断,只见一边。〔闳祖〕

  亚夫问:"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曰:"这时虽大纲做,行不行亦自有小小从违处,所谓义也。如孟子'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之意,不如长沮桀溺之徒,才见大纲行不得,便去了。"〔植〕

  问:"集注云:'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末云:'亦非忘义徇禄也。'此'义'字,似有两意。"曰:"如何是有两意?只是一意。才说义,便是摠去、就都说。道合则从,不合则去,即此是义,非但只说要出仕为义。然道合则从,不合则去,唯是出仕方见得。'不仕无义',才说不仕,便都无了这义。圣人忧世之心,固是急欲得君行道。到得灵公问陈,'明日遂行';景公'"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季桓子受女乐,'孔子行',无一而非义。"〔贺孙〕

  亚夫问:"集注云:'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诚有不苟然者。'"曰:"旧时人说此段,只说道合出仕才仕,便是义。殊不知所谓仕,不是埋头一向只要仕。如孟子说'所就三,所去三',与'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虽是未尝不欲仕,亦未尝不顾其义之如何。"〔贺孙〕

  逸民章

  孔子论逸民,先伯夷。〔道夫〕

  《朱子语类》 宋·朱熹

猜你喜欢
  思辨録辑要卷三十四·陆世仪
  卷五十三【起昭公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杜预
  看过去知未来·孔子
  第十九章 13·辜鸿铭
  卷五·蔡德晋
  卷二十五下·朱熹
  续诗传鸟名卷卷一·毛奇龄
  仰山伟禅师·惠洪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欧阳竟无
  卷第三十·李遵勖
  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佚名
  佛说诸法本无经卷中·佚名
  宗镜录卷第三·延寿
  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印光
  八识规矩补注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罗贯中

    (钱王上,云)某吴越王钱崪是也。今早边防来报,宋朝大将石守信领兵来伐。某三世效忠,岂可抗之!只索等候纳款者。(石上,云)某石守信是也。奉圣人命,收平吴越,直抵临安。那阵上早早报与吴越王投降则个。(钱跪,云)某纳土之心久矣。今圣明

  • 第一折·李行甫

    (搽旦上,诗云)我这嘴脸实是欠,人人赞我能娇艳。只用一盆净水洗下来,倒也开的胭脂花粉店。妾身是马员外的大浑家。俺员外娶得一个妇人,叫做甚么张海棠,他跟前添了个小厮儿,长成五岁了也。我瞒着员外,这里有个赵令史,他是风流人

  • ●英雄成败·沈泰

    (山阴子若孟称舜编钱塘彦雯汪€评西湖启我沈时佑、飞卿曹兆龙阅) 【菩萨蛮】(〔末上开场〕几人载酒看花坐,几人布被蒙头卧。谁弱与谁雄?同生蜗角中。兴亡如过电,得失浮云变。怅怅几时休?看看尽白头。) 气黄巢称兵造反,众节度

  • 原序·邓雅

    ●玉笥集原序世谓文章有台阁山林之殊故其气有温润枯槁之异文章固然诗之为道亦犹是也余独谓诗之作也有正变焉正固谓盛至於情发於声止乎礼义又变之不失其正者也情之所发言辞出焉声之所止礼义存焉故气应乎外情发乎中若

  • 刘二牧传第一·陈寿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后以师祝公丧去官。臣松之案:祝公,司徒祝恬也。居阳城山,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辟司徒府,历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

  • 卷二 本纪二·赵尔巽

      ◎太宗本纪一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讳皇太极,太祖第八子,母孝慈高皇后。上仪表奇伟,聪睿绝伦,颜如渥丹,严寒不栗。长益神勇,善骑射,性耽典籍,谘览弗倦,仁孝宽惠,廓然有大度。   天

  • 卷二百·毕沅

      ◎元纪十八 ∷起屠维协洽正月,尽上章涒滩十二月,凡二年。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   延祐六年年   春,正月,丁巳朔,暹罗来贡方物。   丁卯,敕:“福建、两广、云南、甘肃、四川军官致仕还家,官给驿传如民官例。”  

  • 國語卷第十九·韦昭

      吳語   1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句踐起師逆之〔一〕。大夫種乃獻謀〔二〕曰:「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三〕。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於甲兵,而未嘗有所挫也〔四〕。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五〕,勝未可成也

  • 卷之二百九十三·佚名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戊辰朔太监韦泰传奉 圣旨尚宝司司丞黄大经升太常寺少卿锦衣卫百户宋福卢福得升副千户镇抚王靠升百户文思院大使彭性升营缮所副副使田顺等七人俱大使御用监工匠吴信等十七人俱升所镇抚冠带官宋辂升工

  •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范晔

    (桓荣、丁鸿)◆桓荣传,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少年时在长安,学习《欧陽尚书》,以九江朱普为师,家中贫困,常靠佣工养活自己,精力不倦,十五年没有回家探视,到王莽篡位时才回去。恰逢老师朱普去世,桓荣到九江奔丧,自己负土替老师筑坟

  • 吕惠卿传·脱脱

    吕惠卿,字吉甫,泉州晋江人。其父吕王寿通晓吏事,做漳浦县令。漳浦县处在深山老林中,百姓苦于瘴雾蛇虎之害,吕王寿教百姓火烧草木变为耕地,瘴雾蛇虎之害渐渐被平息。吕王寿任宜州通判,侬智高入寇,转运使召吕王寿与他合兵,有人劝

  • 陈升之传·脱脱

    陈升之字硃叔,建州建阳人。推举为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京师任监察御史、右司谏,改任起居舍人、知谏院。当时风俗喜欢拿走给亲属的书信,遇有诉讼,则辗转互相告发,有司就依此加以推理诘查。陈升之说:“这是告奸的习俗,请求禁

  • 罗·张廷玉

    罗玘,字景鸣,南城人。博学,好古文,文章追求奇特深奥。四十岁时,向朝廷纳粟而得入国子监学习。当时,丘浚为国子监祭酒,规定南人不得留在北京国子监,玘极力请求,浚骂他说:“你识几个字,如此之倔强!”罗 玘回答说:“只有宫中秘藏

  • 枣林杂俎提要·谈迁

    此书为明末盐官谈迁所著。卷凡六,曰智仁圣义中和。大纲十八,子目一千三百有奇。都数十万言。上自朝章逸典,下至妖异丛缀,无不毕具。尤于有明一代,阴阳消长,贤佞取舍,三致意焉。盖当鼎革之际,铜驼荆棘,燕子春灯,隐痛之深,非一日矣

  • 福建省例目录·佚名

    公式例仓库例钱粮例奏销例交代例税课例解支例俸禄例养廉例捐款例平粜例社仓例户口例田宅例劝垦例当税例恤赏例兵饷例科场例盐政例钱法例铁政例船政例劝垦例当税例恤赏

  • 卷四·王天与

    <经部,书类,尚书纂传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四     元 王天与 撰禹贡第一         夏书【唐陆氏曰夏禹天下号也凡九篇五篇亡】禹别九州随山濬川任土作贡【汉孔氏曰分其圻界唐孔氏曰计九州之境当应旧

  • 天台韶国师·惠洪

    天台国师名德韶。处州龙泉人。生陈氏。母叶。梦白光触体。觉而娠。生而杰异。年十五。有梵僧见之。拊其背曰。汝当出家。尘中无置汝所也。乃往依龙归寺剃发。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后唐同光中。谒舒州投子庵主不

  • 佛说解忧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  稽首归依正等觉  能度无边大苦海  恒以甘露润群生  令得涅槃我顶礼  稽首归依正法藏  能止无边苦恼因  显示过失利众生  令获寂静我顶礼  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