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义理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吾徒饱食终日,不图义理,则大非也,工商之辈,犹能晏寐夙兴以有为焉。

    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人到向道后,俄顷不舍,岂暇安寝?然君子向晦入燕处,君子随物而止,故入燕处。然其仁义功业之心未尝忘,但以其物之皆息,吾兀然而坐,无以为接,无以为功业,须亦入息。

    此学以为绝耶?何因复有此议论,以为兴耶?然而学者不博。孟子曰:“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孔子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学[者],则道可传矣。

    人不知学,其任智自以为人莫及,以理观之,其用智乃痴耳。棋酒书画,其术固均无益也,坐寝息,其术同,差近有益也,惟与朋友燕会议论良益也。然大义大节须要知,若细微亦[不]必知也。

    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己尝为之则能使人。

    凡事蔽盖不见底,只是不求益。有人不肯言其道义所得,所至不得见底,又非于吾言无所不说。

    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今人自强自是,乐己之同,恶己之异,便是有固、必、意、我,无由得虚。学者理会到此虚心处,则教者不须言,求之书,合者即是圣言,不合者则后儒添入也。

    要见圣人,无如论孟为要。论孟二书于学者大足,只是须涵泳。

    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凡未理会至实处,如空中立,终不曾踏着实地。性刚者易立,和者易达,人只有立与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然则刚与和犹是一偏,惟大达则必立,大立则必达。

    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踰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也。

    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不可。须是自求,己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

    合内外,平物我,自见道之大端。

    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耳目役于外,揽外事者,其实是自惰,不肯自治,只言短长,不能反躬者也。

    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释氏之学,言以心役物,使物不役心;周孔之道,岂是物能役心?虚室生白。

    今之(性)[人]灭天理而穷人欲,今复反归其天理。古之学者便立天理,孔孟而后,其心不传,如荀扬皆不能知。

    义理之学,亦须深沈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盖惟深则能通天下之志,只欲说得便似圣人,若此则是释氏之所谓祖师之类也。

    此道自孟子后千有余岁,今日复有知者。若此道天不欲明,则不使今日人有知者,既使人知之,似有复明之理。志于道者,能自出义理,则是成器。“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曰能者,是今日不能而能之,若以圣人之能而为不能,则狂者矣,终身而莫能得也。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知德斯知言,己尝自知其德,然后能识言也。人虽言之,己未尝知其德,岂识其言!须是己知是德,然后能识是言,犹曰知孝之德则知孝之言也。

    三代时人,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学者易为力,今须自作。

    为学大益,在自(能)[求]变化气质,不尔[皆为人之弊],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之奥。故学者先须变化气质,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

    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仁不得义则不行,不得礼则不立,不得智则不知,不得信则不能守,此致一之道也。

    大率玩心未熟,可求之平易,勿迂也。若始求太深,恐自兹愈远。

    学不能推究事理,只是心粗。至如颜子未至于圣人处,犹是心粗。

    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

    学者言不能识得尽,多相违戾,是为无天德,今颦眉以思,已失其心也。盖心本至神,如此则已将不神害其至神矣。

    能乱吾所守脱文。

    有言经义须人人说得别,此不然。天下义理只容有一个是,无两个是。

    且滋养其明,明则求经义将自见矣。又不可徒养,有观他前言往行便畜得己德,若要成德,须是速行之。

    当自立说以明性,不可以遗言附会解之。若孟子言“不成章不达”及“[所性]”“四体不言而喻”,此非孔子曾言而孟子言之,此是心解也。

    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学者潜心略有所得,即且志之纸笔,以其易忘,失其良心。若所得是,充大之以养其心,立数千题,旋注释,常改之,改得一字即是进得一字。始作文字,须当多其词以包罗意思。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而坏人之才为之忧,则不敢惰,四益也。

    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盖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盖所以求义理,莫非天地、礼乐、鬼神至大之事,心不弘则无由得见。

    语道不简易,盖心未简易,须实有是德,则言自归约。盖趣向自是居简,久则至于简也。

    闻之知之,得之有之。

    孔子适周,诚有访乐于苌弘,问礼于老聃。老聃未必是今老子,觐老子薄礼,恐非其人,然不害为两老子,犹左丘明别有作传者也。

    家语国语虽于古事有所证明,然皆乱世之事,不可以证先王之法。

    观书且勿观史,学理会急处,亦无暇观也。然观史又胜于游,山水林石之趣,始似可爱,终无益,不如游心经籍义理之间。

    心解则求义自明,不必字字相校。譬之目明者,万物纷错于前,不足为害,若目昏者,虽枯木朽株皆足为梗。

    观书且不宜急迫了,意思则都不见,须是大体上求之。言则指也,指则所视者远矣。若只泥文而不求大体则失之,是小儿视指之类也。常引小儿以手指物示之,而不能求物以视焉,只视于手,及无物则加怒耳。

    博大之心未明,观书见一言大,一言小,不从博大中来,皆未识尽。既闻中道,不易处且休,会归诸经义。己未能尽天下之理,如何尽天下之言!闻一句语则起一重心,所以处得心烦,此是心小则百物皆病也。今既闻师言此理是不易,虽掩卷守吾此心可矣。凡经义不过取证明而已,故虽有不识字者,何害为善!易曰“一致而百虑”,既得一致之理,虽不百虑亦何妨!既得此心,复因狂乱而失之,譬诸亡羊者,挟策读书与饮酒博塞,其亡羊则一也,可不鉴!

    人之迷经者,盖己所守未明,故常为语言可以移动。己守既定,虽孔孟之言有纷错,亦须不思而改之,复锄去其繁,使词简而意备。

    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吟)[唫]而不言,不如聋盲之指麾。故记得便说得,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诵记。

    某观中庸义二十年,每观每有义,已长得一格。六经循环,年欲一观。观书以静为心,但只是物,不入心,然人岂能长静,须以制其乱。

    发源端本处既不误,则义可以自求。

    学者信书,且须信论语孟子。诗书无舛杂。(理)[礼]虽杂出诸儒,亦若无害义处,如中庸大学出于圣门,无可疑者。礼记则是诸儒杂记,至如礼文不可不信,己之言礼未必胜如诸儒。如有前后所出不同且阙之,记有疑议亦且阙之,就有道而正焉。

    尝谓文字若史书历过,见得无可取则可放下,如此则一日之力可以了六七卷书。又学史不为为人,对人耻有所不知,意只在相胜。医书虽圣人存此,亦不须大段学,不会亦不甚害事,会得不过惠及骨肉间,延得顷刻之生,决无长生之理,若穷理尽性则自会得。如文集文选之类,看得数篇无所取,便可放下,如道藏释典,不看亦无害。既如此则无可得看,唯是有义理也。故唯六经则须着循环,能使画夜不息,理会得六七年,则自无可得看。若义理则尽无穷,待自家长得一格则又见得别。

    语道断自仲尼,不知仲尼以前更有古可稽,虽文字不能传,然义理不灭,则须有此言语,不到得绝。

    由学者至颜子一节,由颜子至仲尼一节,是至难进也。二节犹二关,然而得仲尼地位亦少诗礼不得。孔子谓学诗学礼,以言以立,不止谓学者,圣人既到后,直知须要此不可阙。不学诗直是无可道,除是穿凿任己知。诗、礼、易、春秋、书,六经直是少一不得。

    大凡说义理,命字为难,看形器处尚易,至要妙处本自博,以语言复小却义理,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从此学者,苟非将大有为,必有所甚不得已也。

猜你喜欢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一章·佚名
  进化之轨道·李宗吾
  教子·石成金
  管窥外篇卷下·史伯璿
  经济文衡续集卷七·佚名
  理学类编目録·张九韶
  卷十一·乾隆
  卷之十三·张居正
  卷九·佚名
  大寶積經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智旭
  心 理 革 命·太虚
  佛说菩萨本业经·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三·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六卷·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七出 闺塾·汤显祖

    〔末上〕“吟余改抹前春句,饭后寻思午晌茶。蚁上案头沿砚水,蜂穿窗眼 咂瓶花。”我陈最良杜衙设帐,杜小姐家传《毛诗》。极承老夫人管待。今日早 膳已过,我且把毛注潜玩一遍

  • 卷二·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二       宋 韩淲 撰五言古诗 松竹堂次萧宰相韵 鸣琴意自永小筑松竹林公余一委蛇廵檐见遥岑氷雪凛节操昼寂緑隂隂何事智与名萧散徵在今当年山水间读书情致深仪凤览德辉终古存知音 栖

  • 卷四十六·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四十六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唐庚眉山诗钞唐庚字子西眉州丹棱人年十四能诗文赋明妃曲题醉仙崖诸作老师匠手皆畏之中绍圣进士为州县官至大观始入为博士张商英荐其才除提举京畿

  • 提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元音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元音十二卷不着编辑者名氏前有洪武甲子乌斯道序称宁波孙原理彚辑又有曽用臧序称为定海丞张中达所刻末题辛已九月下澣而空其年号两字考辛

  • 卷一百三十三·杨士奇

    永乐十年冬十月癸丑朔享 太庙○甲寅○修山东安丘县红河等处水决堤岸○戊午○初平江伯陈瑄言苏州府嘉定县濒海之墟正当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之所其地平迤无大山高屿漕舟于此或值风涛触坚胶浅輙致倾覆乞于县之清浦筑土为山

  • 卷之二百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史记集解卷一百八·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城安人也【徐广曰在汝颍之间也】后徙雒阳尝受韩子杂家説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呉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呉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呉不

  • 第49章 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的蒋介石·冯玉祥

    三十一年六月,在军事委员会大会堂举行参谋长会议,在重庆少将以上,又加上军以上的参谋长人员,大约有四五百人。蒋请我说话,我说的话如下:军中各级的官长出身不外二途,一为学生出身;一为行伍出身。学生出身的,或是军官学校,或是陆

  • 楚王石重信传·薛居正

    楚王石重信,字守孚,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后唐明宗的外孙。小时就聪慧颖悟,有机智谋略。天成年间,始任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不久加任检校刑部尚书、守相州长史,不多时,又升任金紫光禄大夫,越级拜为检校司徒、守左

  • 二十八年·佚名

    (壬午)二十八年清康熙四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朔癸未,太白晝見。是後連月屢見。1月2日○甲申,平安道鐵山府,去十二月雷。諸道亦同。1月4日○丙戌,上詣敬陵展謁。世子以白袍、素冠,展謁于翼陵。上詣明陵行奠酌禮,世子及陪從百官

  • 景公上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晏子对第二·晏婴

    景公上路寝,闻哭声,曰:“吾若闻哭声,何为者也?”梁丘据对曰:“鲁孔丘之徒鞠语者也。明于礼乐,审于服丧,其母死,葬埋甚厚,服丧三年,哭泣甚疾。”公曰:“岂不可哉!”而色说之。晏子曰:“古者圣人,非不知能繁登降之礼,制规矩之节,行表缀之

  • 泾野子内篇卷二十四·吕柟

    太学语厢房中二人并立一人参而入焉宗师见而问曰汝读何经对曰礼记曰昨日讲曲礼离立离坐毋往参焉今日便忘却了其教人毎类此因而感发者甚众一监生因买好扇被人骂打来禀宗师斥之曰汝为秀才而好淫巧妄费又不能守身非吾徒也

  • 四书通凡例·胡炳文

    四书通凡例一语录凡朱子未定之説与门人传录差误及重意者不复出门人姓氏依纂疏例亦不复纪一集注谓集诸家之注而为之也或融其意或举其辞字字称停不可増减今集成复举朱子以前诸议论是朱子当时犹有遗者也今并不复出或张氏

  • 第十八卦:《蛊卦》·佚名

    蛊:元亨,利涉在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白话】《蛊卦》象征救弊治乱,拨乱反正:从开始就很亨通,有利于涉越大河。不过,在做大事以前,要考察现状、分析事态;在做大事以后,要讲究治理措施,预计到后果。《象》曰:“山

  • 卷四·张廷玉

    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四桓公集說【楊氏士勛曰魯世家桓公名允惠公之子隱公之弟以桓王九年即位世本作軌諡法辟土服遠曰桓】【庚桓王午九年】元年【齊僖二十年晉哀七年衛宣八年蔡桓四年鄭莊三十三年曹桓四十六

  • 命理约言·陈之遴

    《命理约言》是清代的命理典籍。四卷,陈素庵著。陈之遴字彦升,号素庵。作者对命理学做出了全面清理和标准化创建,是一次规范性的小结,此书为命学精读本和教科书。书中第一卷为法,第二卷为赋,第三卷为论,第四卷为杂论。民国年

  • 白话聊斋·蒲松龄

    《白话聊斋》选取《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章,翻译成白话文,定名为《白话聊斋》,以让现代读者也体味到作品的深远魅力。

  • 温飞卿诗集笺注·温庭筠

    唐诗别集笺注本。明曾益原注,清顾予咸补注,顾嗣立重校。有秀野草堂本、《四部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新排印出版。据顾嗣立所撰《后记》可知,其父顾予咸任山阴县令时,邑人曾益注《温庭筠诗》四卷,曰《八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