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性理留传卷三
概言
第三卷历叙小世界,所以显著之由。小世界有有形之显著,有无形之显著。观于有形之显著,可以知造物自然之妙,观于无形之显著,可以知天人一致之精。小世界之形,后于天地,小于天地。小世界之理,先于两间,广于两间。盖因大世界有边际,小世界无边际;大世界之理有起灭,小世界之理有起无灭故也,然亦未尝非无起无灭。
人生原始图说
天地,大世界也。人身,小世界也。大世界未有之先,先有六品无形之理,后有六品有形之象。小世界之有也,先有六品有形之象,后有六品无形之理,大世界先无形而后有形者,由理而达于气也。小世界先有形而后无形者,由气而还于理也。其有形者,起于一点,乃先天性理所余,而成其为溟渣者也。天下万世人生之根种也。自阿丹秉四行之精萃结聚成身,而此一点即寓之于其身,及阿丹生子荫孙,而此一点流派于千万无算之身。夫千万元算之身,必有千万无算之一点,而此千万元算之一点,又非自阿丹之一点,变化繁衍以出者也。缘夫先天性理之世,凡有一性,即禀有此一点。但自阿丹之身成,而此千万无算之一点、莫不随入于阿丹之身而藏寓之。其为物也,妙无可窥,超于色象声臭之表。当其寄藏于阿丹之身,而浑为一本也。虽包藏万世之身,而不觉其多,及其流派子孙而各为一本也,而亦不觉其少,其殆继先天而为至妙之物者乎?人之有心也、身也,身之有表里、体窍也,知觉、性情也,动作、云为也,穷通、寿侥也,皆莫不裕乎其中而妙之也。及其流行昭著,亦分为六品:一元始品,即此种子也;二孽生品,始结胎也;三变化品,四本成也;四形成品,表里分也;五定质品,体窍全也;六呈露品,灵活现也。小世界有形之六品,盖不减于大世界有形之六品也。
清源黑氏曰:“种子,即实有也。小世界之种子,即大世界之元气。先天之理;各抱一气,即犹后天之气,各抱一理,所谓由气而还于理者,俾其理发明无不尽透也。此人所以为人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听取伊何!观理者当于此卷留意焉。”
胚胎初始化图说
止即一点,人于母腹,而初化之象也,、是为孽生品。当其未人母腹之先。存于父脊,清妙无象。迨既离本位,而人于子宫,无象者有象矣。象,盖得乎父母交感之气而成。父之阳动而生水,水挟阳气而授之于母,母之阴动而生火,火挟阴气而纳此一点于子宫。阴阳交而水火聚,故一也,而遂化为两。清,内藏。浊,外护。清者属阳,即本父之阳,为母之阴裹而化者也。浊者属阴,即本父之水,一为母之火炽而化者也。说者日;“清既属阳,理当外发,而兹乃内敛,浊既属阴,理当内敛,而兹乃外发,何也?”曰:“小世界之化生,与大世界之化生,品数无增无减,但其内外分形,实相反也。大世界之分形,以发越于外者为大、为上,故其阳者发于外。阳者发于外,其阴自敛于内矣。小世界之分形,以藏寓于内者为大、为上,故其清者藏于内。清藏于内,其浊自围于外矣。其所以分形相反之故,正足以见造化之奇。而小世界之为物,较大世界为愈精愈微也。盖大世界,自无形而化至有形,其势皆白内至外者也。自内至外,则其义尽于其外矣。小世界,自有形而化至无形,其势皆自外至内者也。自外至内,则其内之所关合者微矣。如人之一身,心居至内,身之所不能通者,心能通之,心通无形之位,即犹“阿尔实”通理世之位也。故小世界,以藏寓于内者为大、为上也。又曰,人心如天、人身如地。如天者上。如地者下。由身而至于心为升;由心而至于身为降。此分形相反之妙,足以见造化之奇,而天人之际。其授受也做矣。”
清源黑氏曰:“人一念之动而有小世界,即犹真宰一念之动而有大世界也。然真宰之动,动于无所不知。人之动。动于所不及党。不及党者,仍真宰之自为动也、非真宰,无以为人也。分形相反之理,甚妙。
四本分著图说
此胚胎一月之象也,其自父脊而移人于子宫者,清与浊。得子宫之温养而两半者,分为四层,是为变化品。夫自一点而分清浊,盖亦犹元气之判而为两仪也。本清浊而化为四层,亦犹两仪之分而为四象也。最外一层者色黑,属土。其近于黑者色红,属凤。近于红者色黄,属火。其居于最中者色白,属水。白者、清之至也。黄则其清中之稍浊者也。黑者,浊之至也。红则其浊中之稍请者也。四者,为人身血肉精气之本。四本不外清浊二者,而其所以分者,分之以其色也。色之所以分而为四者,分于子宫阴火之所炽也。其居外面最与火近者,故其色黑。其二层稍与火相格,故其色红。其稍近于内而仅得火之气者,故其色黄。其居于最中而与火相远者,故其色白。四色分,而风火水土四行,因其色之所成而各有属焉。一曰,请者之为色本白,浊者之为色本红。盖清本阳水之所化,阳水色白;浊本明火之所化,朋火色红。红白既判,复为子宫阴火所温养,则红之外变而为黑,白之外变而为黄。此又四本分,而为四色之说也。
清源黑氏日。“予闽西”洋书。亦有四液之说,但未见其言理。兹湖四液之所本,而备晰其所以然,足见天方之学,以理胜也。”
表里分形图说
此胚胎二月之象也。当此之际,其白黄红黑四者,得子宫温养之气,较前为久。久则风火水土四行之本性飞扬发动。离四.色初成之层次,而各归于四行之本位。风归风位,则升而至于其里。小世界以内为上,故其至内者,为至上。风升而归于其最内者,乃归于其最上也。一人归火位,则升而至于风之次,其位亦内也。风火居内,则水不能内存,其势不得不降而就下,以与土相附矣。就卞者,就于其表也。,风火内升,其形为心、水土外降,其形为身。心者,天也。身者,地也。表里形分,则小世界之天地定位矣。火与风相合而为心,水与士相附而为身,其中空焉。亦犹天位于上,地位于下,而中空之义也。是为成形品。
清源黑氏曰:“气火升而为心,水土降而为身。表里既判、中留空际。四元交互,化育始蕃。是心天身地,理明事顺,何人以首天足地为美谈也。”
内外体窍图说
此胚胎三月之象也。二月之胎,先是表里分形,至此则表里各有变化矣。其表之属土者,化为周身之内。属水者,流为脉络之路,其里之属气者,化为心之质。属火者,发为灵明之孔,而对峙于心之左右。心身既成,而即于心身之间,结聚四脏,以为四行专住之位。四脏既成,而六腑亦次第皆具。耳、目、口、鼻、四肢、百体,悉皆分著,是为定质品也,夫一身之体窍。皆脏腑之所关合,而其最有关合于周身之体窍者,唯脑、盖脏腑之所关合者,不过各有所司,而脑则总司其所关合者也,脑者,心之灵气、一身之精气,相为缔结而化焉者也。其为用也,纳有形于无形,通无形于有形,是为百脉之总原,而百体之知觉运动皆赖焉。何谓纳有形于无形?凡目之所曾视,耳之所曾听,心之所曾知,脑皆收纳之而含藏于其内,是其所为能纳也。何谓通无形于有形?盖脑之中,寓有总觉之德也。其筋络自脑而通至于目,则目得其总觉之力而能视。其筋络通至于耳,则耳得其总觉之力而能听。其筋络通至于口鼻,则口鼻得其总觉之力而口知味、鼻知臭。故肝开窍于目,而其目之所以能视者,脑之力也。肾开窍于耳,而其耳之所以能听者,脑之力也。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而其口之所以知味、鼻之所以知臭者,脑之力也。其筋络自脑而通至于周身,则通身得其总觉之力,而手能持,足能行,百体皆知痛痒。即心为灵明之腑,而亦不能不有资于脑。脑得其养,而心之灵明加倍,脑失其养,而心之志气亦昏,是之谓通无形于有形也。又曰,心为室,脑为堂,凡室之所等画者,未有不于其堂而显露者也。脑,盖承心之所施,而施之于百窍也。体窍全,而人之形成矣。自此以后,其有滋养者有二根焉:外根日脐,内根曰胆。脐能引母之气血人胃,以取其滋养。胆能于气血之所引人者。分别美恶,而但用其美者,收其毒者。此二根者,又内外体窍之所由,以得其滋养者也。清源黑氏曰:“表里体窍早己具于种子,此特以付发现也。通身表里,皆关系乎脑。则治人者,一当先知治脑。故天方医有脑科,诸家不知也。”
灵活显用图说
此体窍既全以后之象也。体窍既全,灵活生焉。灵活者,人之所以为人之性也。其性一本,而该含六品:一、继性,二、人性,三、气性,四、活性,五、长性,六、坚定。坚定不名为性,以其同于金石之性,无生发故也。继性者,继真宰之本然而有者也。真宰之性,无有开其先者,但有继其后者,此性则因真宰之本然,以为本然,故日继也。此性即真宰之首显,而以为万性之本元者也。人性者,人于先天而各得其所分与之性也。此性不远于继性,而但因其先天之有分,则其名与义,遂不觉其微有所别矣。是谓本性。气性者,人所禀于后天气质之性也,是谓爱恶性。活性者,附于躯体,而以为知觉运动者也,是谓食色性。长性者,即所以生长躯体,自小。而大者也,是谓发育性。坚定者,即所以坚整躯体,而不使其解散者也。虽不名性,亦性也。一本而该合六品,是诚分之无可得而分,合之而又确有此自然不同之妙义也,此其所以为灵活也。人之身,自一点分形而渐至于灵活显用,是为小世界自有形而化至无形也。灵活者,无形中之有形,有形中之无形,是自天之人、由人合天之一大机局也,无形者附,而其人之所以为人者全矣。无形者复,而其人之所以合天者至矣,是为呈露品也。
清源黑氏曰:“无形至有形,有形动,而无形静;有形至无形,有形静,而无形动。非至此始灵活,乃灵活至此显也,灵活,即一念之动也。”
坚定显著图说
此灵活显用之初品也。灵活之为物也,一本而该含六品,自继性、人性而及于气性、活性、长性、坚定者,由精而及于其粗也。其显也,坚定先显,而次及于长性、活性、气性,又次及于人性、继性者,由粗而及于其精也。由粗而及于其精者,仍然从有形而化至无形之义也。小世界之所以成其为小世界者,次第然也。未是以先显其所为坚定也、坚定者,金石之性也。“生发非其所职:而坚定则确能丝毫不易。坚定显,则脏腑之悬系各就本位;而不至于摇动;气血之流通,各归经络。而不至于陨越;百骨之巨细,各安分寸、而不至于旁溢;通体坚整连束而不得解散者,皆此坚定之力为之也。小世界得力于坚定之性,亦犹大世界得力于坚定之性也。大世界得此坚定之力Z则九天七地,终古不易其位;日星河岳,终古不改其常。造物之所以纲味地者,;纲维之以此也。小世界得此坚定之力,则其通体安整而不易其位,犹大世界终古不改其常。坚定之性,又即造物纲维小世界之本领也。造物之全能,尽付与人身,而此则其显用之先见者也。
清源黑氏曰:“胚胎五月、筋骨强硬,若金石之韫矿内,故日金性显也。元形化有形,止于金石,有形化无形,始于金石。其坚也,不唯刚坚,而柔亦坚。其定也,不唯静定,而动亦定。”
发育显著图说
坚定既显之后,则发育之性显焉。发育者,长性也,草木之性也。草木之性,亦无所不包,而生长,则其所专职也。长性未显之时,胎之吸引不得自由,其受养于母也,不过听其母之精力之所及者,而因之以得其养。至此既显之时,则气力强胜,吸引可以自由,其取资于母也,无论母之精力及与不及,而于不知其然而然,知夺其母之精力以自养矣。得其养,则长矣。长性之为物,有吸力,有化力,有存力,有去力。能吸,则有所取,以为养育之因;能化,则其所吸者熟而变化出焉;能存,则于其所化之精微者,悉收之以散布于脏腑肢体之间;能去,则于其精微之所遗剩者,悉皆除去之而不留也。此四力者,长性所含之妙本也。追夫发育成人之后,又于四力浑聚之中,显露其本有之二力焉。一妙种力,一传像力。盖于孽生之时,而乃及时显露者也。妙种者,饮食末化,为气血之先,此力即掇其最精之分培养元脉,而妙乎其所以为种也。传像者,种子将欲稼胎之时,此为即以其本体具有之形状、性情,悉印授于其中,而以为传类之用也。长性之位在肝,盖其性既能长发,而又借肝脏之火以助其力,则发又倍觉其易也。大世界得此长性之力而成象者,其象不衰;成形者,其形日盛。小世界生长之性,殆即大世界生长之性也。
清源黑氏日:“胚胎六月而毛发生,肢体条畅。若草木萌蘖,邑露迎阳,自由发生矣。然既日发育,何后此又有夭札之不齐?曰,所禀之气有厚薄,故所生之形有修短,此半由先天也。外感四气,内戕万欲,此半由后天也。若推其本然之性,则种元有不芽者矣。”
知觉显著图说
长性既显,活性著焉。前此无知觉,而此际则有知觉矣;前此无运动,而此际则有运动矣。知觉。运动起于此际,而其性即以为终身食色之根。知觉之为物也,其用十:五寓于外,五寓于内。寓于外者,视、听、尝、臭、触也,寄之于耳、目、口、鼻、肢体。寓于内者,日总觉、曰想、曰虑、日断、曰记,其位总不离于脑。总觉者,总统内外一切知觉,而百体皆资之以党者也,其位离于脑前。想者,于其已得之故,而追想之,以应总觉之应也,其位次于总觉之后。虑者,即其所想而审度其是非可否也,其位寓于脑中。断者,灵明果决而直断其所虑之宜然者也,其位次于虑后。记者,而于内外之一切所见所闻所知所觉者,而含藏之不失也,其位寓于脑后。运动者,因其知觉之所至,而运动以应之。运之于脏腑之间者,气之事也。动之于四肢百骸者,气与血兼行之事也。有督力焉,有役力焉。督寓于心,所以起运动者也。役寓于身,所以应督而成其运动者也。活性万物皆具,然有有知觉者,有无知觉者,有运动者,有不运动者,非其性之或全或不全也。自其外而观之,若似无知觉者,若似不运动者,而其实未尝无知觉、运动也。但其为知觉也,知觉于人所不及见,其为运动也,运动于人所不及领焉耳。如金石之为物也,人以为无知觉、运动,然熔之则化,叩之则鸣,此非其所为知觉乎?生于山,流于水,生于矿底,见于矿面,此非其所为运动平?金石且然,而况灵于金石者乎?
清源黑氏曰:“胚胎七月而生全知觉,一显运动,即见跃跃欲产矣,然更俟一二月而产者何也?余质之。一斋曰:‘人在母腹中,得七政照养。初月土星照,二月木星照,三月火星照,四月太阳,五月金星,六月水星,七月太阴。七政照遍,胎熟而产焉、其更俟一二月者,必其七月中,有一二政气力衰弱,照养未熟,须再加闰照耳。闰土者不育,闰木者生,闰火者达,闰太阳者贵显。金与水、月为三阴,不闰。故越十月者鲜。”
气性显著图说
坚定、长、活三品,显于未离母腹之时。迨出母腹,四十日,气性显焉。气性显,则知爱恶。爱恶二者,浅观之,不过七情六欲之总称。扩充之,实为出凡作圣之本领。当此出离母腹之初,其为爱为恶,未甚分明,而约略见端者,见之于天然啼笑之中。故天然之啼笑,爱恶之所以见端,气性之所先显者也。人为万物之灵、具此能爱能恶之机,迨其后扩而充之,因所爱,以力行其所当爱之事,因所恶,以力去其所当恶之事,皆此气此力为之。而以故,其人日进于圣贤也。气性虽属后天,而其所关于人者如此。先贤叶子德曰:“气性者,顺承本性之用,而以为用者也。”气性之所能为者,皆本性之所欲为者也。本性所有之知能,尽付之于气性而发现之也。气性本于气质,气质又本风火水土四行而成。人之所得于四行者均,则气性和平,而其本性亦得借以全显矣。所得于四行者不均,则气性不能和平,而其本性之显也,亦不全矣。又日,气性之名有四,而分属于四行:一曰安定性,属风;二曰常惺性,属水;三曰悔悟性,属火;四曰自任性,属士。四性通用者,中人也。专以风水性用者,中人以上者也。用火土坝u中人以下者也。或曰:“风,不定者也,安定性何以属风,”日:“风之为物也,充满于上下四方之间,无盈无绌,似不安而实安,似不定而实定,故安定性属风。”专以安定性用者,同于本性以为用者也,圣人之流亚也。其次以常惺性用者,仿佛本性以为用者也,贤哲之流亚也。其次以悔悟性用者,犹不失乎本性以为用者也。下此以自任性用,则纯乎悖逆,而不同于本性者也。此气性之所以分,而用气性者,贵知所审处也。
清源黑氏曰“前此三品显,人与物共;后此三品显,则人与物分。气性人物皆具,而于禀赋中各得一情形,彼此绝不相等。如人与鸟兽同属活类,而乌则两翼而飞,兽则四足而走,人则二足而步趋。鸟声呜呜,鸦声哑哑,牛吼马嘶,而人则能言能笑,以至饮食居处,寒暖被服,绝不相同,皆由于气性别之也。人之初生,不过一活物耳。音声同其呜哑,乳哺类乎羔犊,若虫初蛰,茫然无所知。迨至气性一显,则爱恶言笑,与物分焉。物无言笑也,不同爱恶也。”
本性显著图说
本性者,本乎先天之所分与,而无美不备者也。其性与后天气性。活性、长性、坚定之性相浑为一。但其显也,有先后之分,后天四品以次而先显,此一品显于其最后。本性与继性,与真宰之本然有次第,而无彼此。由真宰之本然,而有继性,由继性之分与,而有本性,是其所为次第也。而其实,本性之知能,不异于继性之知能,不异于真宰本然之知能,所谓有次第,而无彼此也。本性之内,万理具足,万事不遗,万物皆备。其体量如此广大也,其光之所通,无不贯彻,而于无不贯彻之中,含有一种清妙之智,统摄活性所有一切之知觉:含有一种清妙之欲,统摄气性所有一切之爱恶,是谓二力。二力者,专于后天表世发现其本领。又于无不贯彻之中,显有一种天然返照,绝意后天而真见夫本性从出之所。显有一种天然趋向,因明于照而直趋夫真宰本然之真。是谓二德。二德者,专于先天本始发现其本领。二德必待其人修明之,既至而后显也。人人具有此性,即人人具有此德、具有此力、具有此无不贯彻之光,但其显有全与不全耳。查密氏日:“人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有所不尽其川者,人之不尽其川耳,非其知能有全与不全也,”查密之说,盖深有见于人之本性,即真宰首显之继性,而亦即真宰之本然也夫?
清源黑氏曰:“气性以别情形,本性以别义理。义理之别,人之所以贵乎万物、灵于万物者也。前此四品显以时际,此品之显,唯视气禀清浊均偏,以见迟早亏全耳。气性不显,无以为人名;本性不显,元以为人实。绝意后天,直趋先天,此本性之能事也。”
继性显著图说
继性者,真宰首显之元性也。古今人物之性命,莫不从此而印析之,所谓千古群命之一总命也。真宰之起化也,从此境起。万化之归真也,从此境归。此一性者,起始归宿之一大都会也。其为性也,周遍普世,无去无来,天地人物,所公共者也。本性者,人所各具之性也。各具者显,则公共者亦显。本性与继性原非二也。本性未分之先,只此继性,而无本性。继性分与之后,名为本性,而不名继性。本性未显之时,公共之继性,何尝不日显于天地之间?而但其显也,无与于我。本性既显之时,则显与显合,而两显成为一显矣。犹光与光合,而无可分其为此之光。彼之光也。犹水与水合,而无可分其为此之水、彼之水也。两光成为一光,两水成为一水,是则两显成为一显之义也。各具之显,归人于公共之显,则公共之显,遂若独显于我,而继性遂得为我之继性矣,此继性之所以显著也,显则继性之本体,即我之本体,而何况于知能,何况于作用?R则我之本体,忘其为继性之本体,而又何屑屑于知能?何屑屑于作用?则我之命,即千古群命之一总命也。我之景况,即起始归宿之一大部会也。而真宰与我,岂不成其为异名同实者哉2夫人身,一小世界也。其最后之所显著,乃心化之最先者也。一大世界由无形而显至有形者,先其所先,而后其所后也。真宰为之主持于其间也,天地万物不得而自由也。小世界由有形而显至无形者,先其所后而后其所先也,真宰为之主持于其间也,人亦不得而自由也。后其所先,而又且显至于先之无可先者,真宰不得主持于其间也不得主持于其间者,自由者也。自由,非真宰不能也。
清源黑氏曰:“真理如印,继性如迹,迹后于印,故谓之继。人具本性之知能,廉善、贤知、钦圣、列圣、大圣,各国其所赋之知能,而显然皆有区别。若继性显著,则原始返终,全体浑化,斯称人极也。诸家言尽性,天方言显性,一义耳。显之透,即尽之精,但鲜见其能尽耳。”
《天方性理图传》卷三终
猜你喜欢 卷第十七·董仲舒 颜渊篇·王夫之 卷十一·傅逊 三十六 公孟·墨子 第48章·老子 春秋传卷二十九·胡安国 周书·梓材·佚名 卷二十·姜炳璋 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惠洪 卷三百八十三·佚名 空品第十八·佚名 读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太虚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一·佚名 示伦常大教·印光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三·窥基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