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七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天地之行美也,是以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序列星而近至精,考阴阳而降霜露。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也;见其光,所以为明也;序列星,所以相承也;近至精,所以为刚也;考阴阳,所以成岁也;降霜露,所以生杀也。为人君者,其法取象于天,故贵爵而臣国,所以为仁也;深居隐处,不见其体,所以为神也;任贤使能,观听四方,所以为明也;量能授官,贤愚有差,所以相承也;引贤自近,以备股肱,所以为刚也;考实事功,次序殿最,所以成世也;有功者进,无功者退,所以赏罚也。是故天执其道,为万物主,君执其常,为一国主;天不可以不刚,主不可以不坚;天不刚,则列星乱其行,主不坚,则邪臣乱其官;星乱则亡其天,臣乱则亡其君;故为天者,务刚其气,为君者,务坚其政,刚坚然后阳道制命。地卑其位而上其气,暴其形而着其情,受其死而献其生,成其事而归其功。卑其位,所以事天也;上其气,所以养阳也;暴其形,所以为忠也;着其情,所以为信也;受其死,所以藏终也;献其生,所以助明也;成其事,所以助化也;归其功,所以致义也。为人臣者,其法取象于地,故朝夕进退,奉职应对,所以事贵也;供设饮食,候视疢疾,所以致养也;委身致命,事无专制,所以为忠也;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伏节死难,不惜其命,所以救穷也;推进光荣,褒扬其善,所以助明也;受命宣恩,辅成君子,所以助化也;功成事就,归德于上,所以致义也。是故地明其理,为万物母;臣明其职,为一国宰;母不可以不信,宰不可以不忠;母不信,则草木伤其根;宰不忠,则奸臣危其君;根伤则亡其枝叶,君危则亡其国;故为地者,务暴其形;为臣者,务着其情。

一国之君,其犹一体之心也:隐居深宫,若心之藏于胸;至贵无与敌,若心之神无与双也;其官人上士,高清明而下重瘘,若身之贵目而贱足也;任群臣无所亲,若四肢之各有职也;内有四辅,若心之有肝肺脾肾也;外有百官,若心之有形体孔窍也;亲圣近贤,若神明皆聚于心也;上下相承顺,若肢体相为使也;布恩施惠,若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百姓皆得其所,若血气和平,形体无所苦也;无为致太平,若神气自通于渊也;致黄龙凤皇,若神明之致玉女芝英也。君明,臣蒙其功,若心之神,体得以全;臣贤,君蒙其恩,若形体之静,而心得以安;上乱,下被其患,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为伤也;臣不忠,而君灭亡,若形体妄动,而心为之丧。是故君臣之礼,若心之与体;心不可以不坚,君不可以不贤;体不可以不顺,臣不可以不忠;心所以全者,体之力也;君所以安者,臣之功也。

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受之意、有为政之理,不可不审也。春者,天之和也,夏者,天之德也,秋者,天之平也,冬者,天之威也。天之序,必先和然后发德,必先平然后发威,此可以见不和不可以发庆赏之德,不平不可以发刑罚之威,又可见德生于和,威生于平也,不和无德,不平无威,天之道也,达者以此见之矣。我虽有所愉而喜,必先和心以求其当,然后发庆赏以立其德;虽有所忿而怒,必先平心以求其政,然后发刑罚以立其威,能常若是者,谓之天德,行天德者,谓之圣人。为人主者,居至德之位,操杀生之势,以变化民,民之从主也,如草木之应四时也,喜怒当寒暑,威德当冬夏,冬夏者,威德之合也,寒暑者,喜怒之偶也,喜怒之有时而当发,寒暑亦有时而当出,其理一也。当喜而不喜,犹当暑而不暑;当怒而不怒,犹当寒而不寒;当德而不德,犹当夏而不夏;当威而不威,犹当冬而不冬也;喜怒威德之不可以不直处而发也,如寒暑冬夏之不可不当其时而出也,故谨善恶之端,何以效其然也?春秋采善不遗小,掇恶不遗大,讳而不隐,罪而不忽,□□以是非,正理以褒贬,喜怒之发,威德之处,无不皆中,其应可以参寒暑冬夏之不失其时已,故曰圣人配天。

如天之为第八十

阴阳之气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为好恶喜怒,在天者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未尝有所稽留滞郁也,其在人者,亦宜行而无留,若四时之条条然也。夫喜怒哀乐之止动也,此天之所为人性命者,临其时而欲发,其应亦天应也,与暖清寒暑之至其时而欲发无异,若留德而待春夏,留刑而待秋冬也,此有顺四时之名,实逆于天地之经,在人者亦天也,奈何其久留天气,使之郁滞,不得以其正周行也,是故天行谷朽寅而秋生麦,告除秽而继乏也,所以成功继乏以赡人也。天之生有大经也,而所周行者又,有害功也,除而杀殛者,行急皆不待时也,天之志也。而圣人承之以治,是故春修仁而求善,秋修义而求恶,冬修刑而致清,夏修德而致宽,此所以顺天地,体阴阳;然而方求善之时,见恶而不释,方求恶之时,见善亦立行,方致清之时,见大善亦立举之,方致宽之时,见大恶亦立去之,以效天地之方生之时有杀也,方杀之时有生也,是故志意随天地,缓急仿阴阳,然而人事之宜行者,无所郁滞,且恕于人,顺于天,天人之道兼举,此谓执其中。天非以春生人,以秋杀人也,当生者曰生,当死者曰死,非杀物之义待四时也,而人之所治也,安取久留当行之理而必待四时也,此之谓壅非其中也。人有喜怒哀乐,犹天之有春夏秋冬也,喜怒哀乐之至其时而欲发也,若春夏秋冬之至其时而欲出也,皆天气之然也,其宜直行而无郁滞一也,天终岁乃一遍此四者,而人主终日不知过此四之数,其理故不可以相待,且天之欲利人,非直其欲利谷也,除秽不待时,况秽人乎!

天地阴阳第八十一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故数者至十而止,书者以十为终,皆取之此。圣人何其贵者,起于天,至于人而毕,毕之外,谓之物,物者,投其所贵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故其治乱之故,动静顺逆之气,乃损益阴阳之化,而摇荡四海之内,物之难知者若神,不可谓不然也。今投地死伤,而不腾相助,投淖相动而近,投水相动而愈远,由此观之,夫物愈淖而愈易变动摇荡也。今气化之淖,非直水也,而人主以众动之无已时,是故常以治乱之气,与天地之化相殽而不治也。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是故治世之德润草木,泽流四海,功过神明;乱世之所起,亦博若是;皆因天地之化,以成败物,乘阴阳之资,以任其所为,故为恶愆人力,而功伤名自过也。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其澹澹也,然则人之居天地之间,其犹鱼之离水一也,其无间,若气而淖于水,水之比于气也,若泥之比于水也,是天地之间,若虚而实,人常渐是澹澹之中,而以治乱之气与之流通相殽也,故人气调和,而天地之化美,殽于恶而味败,此易之物也,推物之类,以易见难者,其情可得,治乱之气,邪正之风,是殽天地之化者也,生于化而反殽化,与铉连也。春秋举世事之道,夫有书天,之尽与不尽,王者之任也。诗云:“天难谌斯,不易维王。”此之谓也。夫王者不可以不知天,知天,诗人之所难也,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天志仁,其道也义,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阴阳;此之谓能配天。天者,其道长万物,而王者长人;人主之大,天地之参也;好恶之分,阴阳之理也;喜怒之发,寒暑之比也;官职之事,五行之义也;以此长天地之间,荡四海之内,殽阴阳之气,与天地相杂,是故人言既曰:王者参天地矣,苟参天地,则是化矣,岂独天地之精哉!王者亦参而殽之,治则以正气殽天地之化,乱则以邪气殽天地之化,同者相益,异者相损之数也,无可疑者矣。

天道施第八十二

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圣人见端而知本,精之至也,得一而应万类之治也。动其本者,不知静其末,受其始者,不能辞其终,利者,盗之本也,妄者,乱之始也,夫受乱之始,动盗之本,而欲民之静,不可得也。故君子非礼而不言,非礼而不动;好色而无礼则流,饮食而无礼则争,流争则乱。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民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礼,目视正色,耳听正声,口食正味,身行正道,非夺之情也,所以安其情也。变谓之情,虽持异物,性亦然者,故曰内也,变变之变,谓之外,故虽以情,然不为性说,故曰外物之动性,若神之不守也,积习渐靡物之微者也,其入人不知,习忘乃为常然若性,不可不察也。纯知轻思则虑达,节欲顺行则伦得,以谏争?静为宅,以礼义为道则文德,是故至诚遗物而不与变,躬宽无争而不以与俗推,众强弗能入,蜩蜕瘘秽之中,含得命施之理,与万物颉徙而不自失者,圣人之心也。

名者,所以别物也,亲者重,疏者轻,尊者文,卑者质,近者详,远者略,文辞不隐情,明情不遗文,人心从之而不逆,古今通贯而不乱,名之义也。男女犹道也,人生别言礼义,名号之由,人事起也,不顺天道,谓之不义,察天人之分,观道命之异,可以知礼之说矣。见善者不能无好,见不善者不能无恶,好恶不能坚守,故有人道,人道者,人之所由、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万物载名而生,圣人因其象而命之,然而可易也,皆有义从也,故正名以名义也,物也者,洪名也,皆名也,而物有私名,此物也非夫物。故曰:万物动而不形者,意也,形而不易者,德也,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道也。

(完)

猜你喜欢
  五、释宫·佚名
  卷八 离娄章句下·朱熹
  兼爱上第十四·墨子
  法言義疏十五·汪荣宝
  卷十八·魏了翁
  卷二十五·易祓
  卷七·熊节
  卷八·朱公迁
  正学隅见述原序·王宏撰
  卷十三·姜炳璋
  卷六·佚名
  真心直说序·知讷
  佛学之简明意义·太虚
  卷五·佚名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一明 梅鼎祚 编郊庙歌辞【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是以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明其有损益也然自黄帝以来至于三代千有余年而其礼乐之备可以考而知者唯周而已周昊天有成命乃郊祀天

  • 致梁实秋·闻一多

    实秋吾友:归家以后,埋首故籍,“著述热”又大作,以至屡想修书问讯,辄为搁笔。侵晨盆莲初放,因折数枝,供之案头,复听侄辈诵周茂叔《爱莲说》,便不由得不联想及于三千里外之故人。此时纵犹惮烦不肯作一纸寒暄语以慰远怀,独不欲藉此

  • 64.贾岛:诗六首·施蜇存

    苏东坡在《祭柳子玉文》中顺便批评了四位唐代诗人:“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元、白是元稹和白居易,郊、岛是孟郊和贾岛。在元和、长庆年间,元、白和郊、岛是两种风格极不相同的诗派。元、白诗秾艳、流利、通俗;郊、岛诗清淡

  • 列传第三十四 良政·萧子显

    傅琰虞愿刘怀慰裴昭明沈宪李圭孔琇之太祖承宋氏奢纵,风移百城,辅立幼主,思振民瘼。为政未期,擢山阴令傅琰为益州刺史。乃捐华反朴,恭己南面,导民以躬,意存勿扰。以山阴大邑,狱讼繁滋,建元三年别置狱丞,与建康为比。永明继运,垂心

  • 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文宗三·宋濂

        ◎文宗三   至顺元年春正月丙辰,命赵世延、赵世安领纂修《经世大典》事。怀庆路饥,赈钞四千锭。丁巳,赐明宗妃按出罕、月鲁沙、不颜忽鲁都钞币有差。以知枢密院事伯帖木儿为辽阳行省左丞相。戊午,颁玺书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八·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一百二十·佚名

      顺治十五年。戊戌。八月。丙寅朔。以镶红旗满洲阿达哈哈番缪查纳、为护军参领。  ○丁卯。遣大学士额色黑、祭先师孔子。  ○裁銮仪卫满洲治仪正四员、整仪尉二员、汉治仪正二员、整仪尉四员、经历一员。 

  • 袁山松后汉书卷四·周天游

    周天游辑注卢植传一四四尚书卢植将终,敕其子彄以裈,葬以土穴,其子从之。( 姚。汪。黄)──书钞卷一五八 陈蕃传一四五陈蕃迁豫章〔太守〕〔一〕,在郡下接宾客,独坐一室。唯徐孺子来,为置对榻,去则悬之。及征为尚书令,送之者亦不

  • 李伟侯·佚名

    李伟侯先生小传李先生名国杰字伟侯安徽合肥人文忠公之孙也孕十二月始生五岁就傅九岁能文歧嶷露头角磊落有大志文忠公极所钟爱光绪辛卯文忠公薨仲彭公以毁殉三年服阙袭一等肃毅侯爵充委散秩大臣汉人得此二品满差异数也

  • 仁学二·谭嗣同

      三十一  君统盛而唐、虞后无可观之政矣,孔教亡而三代下无可读之书矣!乃若区玉检于尘编,拾火齐于瓦砾,以冀万一有当于孔教者,则黄梨洲《明夷待访录》其庶几乎!其次,为王船山之遗书。皆于君民之际有隐恫焉。黄出于陆、王

  • 第四章 19·辜鸿铭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辜讲孔子说:“如果父母健在,儿女不应当到很远的国家去;如果必须去,应告诉父母到什么地方去。”

  •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二·宗喀巴

    丙二正取心要之法如何分二,丁初于道总建立生起决定,丁二正明受持心要之法。 初又分二,戊初三士之道摄一切圣教之理,戊二显示从三士门次第引导之相。 今初一切佛陀,从初发心,中积资粮,最后现证正遍知觉,是皆惟为饶益有情,故说

  • 卷第九·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九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第四摄颂曰。最初劫比罗  渔人众五百苾刍住兰若  自显记相违尔时薄伽梵。在广严城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有五百渔人。于胜慧河边结侣而住。时彼

  • 卷第二十·费隐通容

    五灯严统卷第二十南岳下十五世龙门远禅师法嗣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成都史氏子。初依大慈宗雅心醉楞严。逾五秋。南游谒诸尊宿。始登龙门。即以平时所得。白佛眼。眼曰。汝解心已极。但欠着力开眼耳。遂俾职堂司。一日

  • 华严经章·佚名

    奥妙绍名□□□□□□□□□□□□□□□□□无相之相□□□□□□□□□□□□□□□□□□并举名号以□□□□□□□起□□非在外。所以即□□□□□□□□□□□□□□□□外故。所以即实故名名号品□□□□□□□

  • 伤科补要·钱秀昌

    伤科著作。清钱昌秀撰。四卷。昌秀字松溪,上海县人。从师于杨雨苍,尽得其术。主张脉证合参,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在伤科治疗上颇有成效。认为汉晋以来,诸书对伤科一法,记载不详。故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基础上,

  • 明宫十六朝演义·许啸天

    明宫十六朝演义,8册120回,许啸天著。民国十六(1927)年三月新民书局出版。又称《明代宫闱史》、《明代宫廷艳史》、《明代宫廷秘史》、《细说明宫十六朝》等。本书从成吉思汗出生起,到康熙时永历帝身死南明王朝彻底灭亡止,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