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七

二先生语七

此卷亦有不可晓处,今悉存之,不敢删去。

与人为善。

始初便去性分上立。晦叔

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后十二年,因见,果知未。一本注云:「明道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暇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

周公不作膳夫庖人匠人事,只会兼众有司之所能。

有田即有民,有民即有兵,乡遂皆起兵。

禅学只到止处,无用处,无礼义。

槁鞂、大羹、鸾刀,须用诚相副。

介甫致一。

尧、舜知他几千年,其心至今在。

心要在腔子里。

体道,少能体即贤,尽能体即圣。

孔子门人善形容圣人。

尧夫道虽偏驳,然卷舒作用极熟,又一作可。能谨细行。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只外面有些罅隙,便走了。

只学颜子不贰过。

「忠恕违道不远」,「可谓仁之方」,「力行近乎仁」,「求仁莫近焉」。仁道难言,故止曰近,不远而已;苟以力行便为仁,则失之矣。「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夫子之道忠恕」,非曾子不能知道之要,舍此则不可言。

圣人之明犹日月,不可过也,过则不明。

愚者指东为东,指西为西,随众所见而已。知者知东不必为东,西不必为西。唯圣人明于定分,须以东为东,以西为西。

邵尧夫犹空中楼阁。

兵法远交近攻,须是审行此道。知祟礼卑之意。

只是论得规矩准绳,巧则在人。

庄子有大底意思,无礼无本。

体须要大。

外面事不患不知,只患不见自己。

「雍也仁与不佞。」晦叔

人当审己如何,不必恤浮议。志在浮议,则心不在内,不可私。一本无私字,别有「应卒处事」四字。

三命是律,星辰是历。

静坐独处不难,居广居、应天下为难。

保民而王。今之城郭,不为保民。

行兵须不失家计。游兵夹持。○夹一作挟。

事,往往急便坏了。

与夺翕张,固有此理,老子说着便不是。

诚神不可语。

见之非易,见不可及。

孔子弟子少有会问者,只颜子能问,又却终日如愚。

只理会生是如何。

静中便有动,动中自有静。

洒埽应对,与佛家默然处合。

丧事,人所不勉处;酒,人所困处,孔子于中间处之得宜。

玩心精明,上下同流。

敬下驴不起。世人所谓高者却是小,陈先生大分守不足。○足一作定。

尧、舜极圣,生朱、均。瞽、鲧极愚,生舜、禹。无所不用其极。

开物成务,有济时一作世。之才。

禹不矜不伐,至柔也,然乃见刚。

以诚意气楪子,何不可?若有为果子,系在他上,便不是。信得及便是也。气,一作几。

九德最好。

不学,便老而衰。

应卒处事。

不见其大,便大。

职事不可以巧免。

雍置师〔一〕内郡养耕,外郡御守。

兵能聚散为上。

把得地一作性。分定,做事直是不得放过。

韩信多益善办,只是分数明。

微仲焚禁山契书。

义勇也是拘束太急,便性轶轻劣。大凡长育人材,且须缓缓。

兵阵须先立定家计,然后以游骑旋,旋量力分外面与敌人合,此便是合内外之道。若游骑太远,则却归不得。至如听金鼓声,亦不忘却自家如何,如苻坚养民,一败便不可支持,无本故也。

坐井观天,非天小,只被自家入井中,被井筒拘束了。然井何罪?亦何可废?但出井中,便见天大。已见天如此大,不为井所拘,却入井中也不害。

致知,但知止于至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之类,不须外面,只务观物理,泛然正如游骑无所归也。

即目所学便持。吾斯之未能信,道着信,便是止也。

晋书谓吾家书籍当尽与之。岂止与之,当再拜而献之。

病昏不为他物所夺。只有正气,然犹有力,知识远过于人,况吾合天地之道,安有不可?

须是无终食之间违仁,即道日益明矣。陈本有此两段。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猜你喜欢
  齐人好毂击晏子绐以不祥而禁之第二·晏婴
  春秋释例卷七·杜预
  卷八·黄道周
  三鱼堂剩言卷三·陆陇其
  卷五·林岊
  言昭第六十·管仲
  王制第九·荀况
  卷十三·易祓
  卷二十九·王昭禹
  有为无为法品第十·佚名
  卷二百三十八·佚名
  大悲经商主品第二·佚名
  卷下·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第八年海潮音之新希望·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初集卷二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一古今体九十八首【甲子二】二月二十七日耕耤礼成得诗四首昭苏春气浓千亩正南纵劝穑倡羣辟明禋考秩宗轻云笼旭日殷礼享先农伫望甘膏沛微衷益致恭皇考勤农

  • 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司马迁

    吴王濞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而匈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弃国亡,间行走雒阳,自归天子。天子为骨肉故,不忍致法,废以为郃阳侯。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东并荆地,劫其国兵,西度淮,击楚,高帝自将往诛

  • 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选举二等·脱脱

        ◎选举二   高宗建炎初,驻跸扬州,时方用武,念士人不能至行在,下诏:"诸道提刑司选官即转运置司州、军引试,使副或判官一人董之。河东路附京西转运司。国子监、开封府人就试于留守司,命御史一人董之。国子监

  • 東觀漢記卷二十·多人

      傳十五   匈奴南單于   匈奴南單于列傳。〔一〕范曄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李賢注   單于比,匈奴頭曼十八代孫。〔二〕范曄後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李賢注   十二月癸丑,匈奴始分為南北單于。〔三〕范曄後漢書卷

  • 元明事类钞卷二十·姚之骃

    神鬼门神灵天妃 元史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防海运有竒应加封天妃嵗遣使致祭袁凯天妃庙诗百年祀事崇邦典半夜神光出海涛颈涌白液 元史类编王伯顔知福宁骂贼死颈涌白液如乳后贼时覩其引兵出入明年我兵讨贼望空呼王

  • 卷之四百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十四·朱轼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史传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十四大学士朱轼撰名臣传六汉刘苍东平宪王苍显宗同母弟也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少好经书雅有智思为人美须髯要带十围显宗甚爱重之及即位拜为骠骑

  • 钦定金史语解卷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金史语解卷五地理裕【尔 卷八十二作遥里今从八旗姓氏通谱改正地名】爱呼 【母貂也卷八十二作爱也窟河名】博多和 【已算计也卷八十二作婆朶火河名】纳琳 【蒙古语细也卷八十二作乃烈卷一百四作纳

  • 卷七十·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七十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张仪列传第十 张仪者魏人也【集解駰案吕氏春秋曰仪魏氏余子

  • 余阙传·宋濂

    余阙,字廷心,又字天心,唐兀族人,先世居河西武威。父沙剌臧卜,在庐州为官,因而成为庐州人。余阙年少就丧父,以收授门徒来赡养母亲,平时与吴澄弟子张恒交游,文学造诣日进。元统二年(1335),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余阙在任职期间

  • 战国策校注序·吴师道

    战国策校注序 国策史家者流也其文辩博有焕而明有婉而微有约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自汉称为战国策杂以短长之号而有苏张纵横之说学者讳之置不论非也夫史氏之法具记一时事辞善恶必书初无所决择楚曰檮杌书恶也鲁曰春秋善

  • 卷二百三十·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三十明 杨士奇等 撰征伐宋太祖乾德元年侍中平章事范质谏伐河东奏曰臣气疾发动近将两月不面天顔攀恋圣慈深负忧责臣今有刍荛上闻睿听内量僭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九·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九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地。第七一种菩萨。如来。杂立为地。何等为七。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

  • 义净译·佚名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僧义净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名称大城战胜林施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及大菩萨众。尔时世尊于日初分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

  • 唐会要·王溥

    宋王溥撰。100卷。原本残缺,佚失第7—10卷,清别本有补亡4卷,作者不详,《四库全书》据以录补,仍加注明,以示区别,通行刊本以武英殿聚珍本为佳,后来的刻本皆以此为底本。记述唐代各项制度的沿革变迁。会要为史书体裁之

  • 上清太玄集·侯善渊

    上清太玄集,金朝全真道士侯善渊(号太玄子)撰。十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收录侯善渊所撰论文六篇,铭文二十一篇,诗词千余首。其论文铭文皆阐述道德清静之玄理,以老庄思想为本,兼融儒理佛法。大旨以重玄为宗,谓太易之先

  • 佛名经(三十卷)·佚名

    三十卷佛名经,系依据十二卷佛名经,合糅大唐内典录卷九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所载之经律论及贤圣集录等之题名,以及大乘莲华宝达问报应沙门经等伪经而成者。此经相当于开元释教录卷十八伪妄乱真录所列之十六卷佛名经,该经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