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思辨録辑要卷七

诚正类

江虞九与予论至诚无息予问虞九向来曾体验未发否曰未也曰不体验未发工夫终有间断处虞九问何为予曰且细自体认虞九思久之不得因问予向来用功如何体认未发来予曰仪初时一起手用功只是随事精察因觉得有事时便用得力无事时便渗漏了遂用个随时精察久之又思得随事随时都是外面若念虑起时不吃紧用功岂不枉却乃用力于慎独二字用力既坚且锐一时间胸中念虑起灭皆能自省如可目睍凡邪念恶念间或窃发正如火焰不过寸余便能斩断未尝使之充长也三月之后又思得慎独是已发工夫若未发时如何处置此时却忘乎戒慎不覩恐惧不闻二句闻先儒教人于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乃于夜寝时闭目危坐屏絶万虑以求其所谓中究之念虑卒不可屏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神如鬼不可名状间或一时强制得定又思此念亦是已发间或一时嗒然若忘以为此似之矣然又以为此境有何佳处而古圣贤教人为之也且稍一认错不几入于今之学佛者耶体验久之始悟人心原无息时不可一槩遏抑而所云未发者亦不过念虑转接鬬笋处毫髪之间初无一时一日之可计也子思知之故于此下个须臾二字又下个戒慎恐惧四字以为吾心之念虑或有息时吾心之敬不可或息能从此存之而至于瞬息之间梦寐之际咸得自主则至于圣人不难矣欲求无息不可不于未发处体认

论次虞九蕃侯俱有所不安因质予曰若论戒慎恐惧亦是已发如何说未发予曰此大认错戒慎恐惧与慎独慎字是个主是工夫不睹不闻与隠微之独是个客是境界工夫存乎我者也境界因乎外者也有了这工夫纔照管得这境界若认主作客便絶无把柄二兄终以已发为疑予曰是不难兄试除却戒慎恐惧寻一个未发来二兄思久之不得予曰得非释氏所谓不思善不思恶还认本来面目者乎又非玄门所谓不出不入湛然常住者乎此处一差便毫厘千里之隔矣故除却戒慎恐惧别寻未发不是槁木死灰便是虚无寂灭

不明人之未发当观乎天不明天之未发当观乎易冬至夜半之前天之未发也坤复之间易之未发也

人有一日之未发夜睡未梦之时也有顷刻之未发念虑转接之际也天有一岁之未发冬至夜半之前也有一时一日之未发四时昼夜之顷草木荣谢开落之间也

朱子冬读书乐诗曰木落水尽千崖枯嗒然吾亦见真吾此是咏未发景象

戒慎恐惧与慎独慎字总是一敬字不是已发用慎独工夫未发又用戒慎恐惧工夫如此却是两截

天不论已发未发只一健字贯人不论已发未发只一敬字贯

问纯坤十月之卦是天之未发时乎曰然曰如此恐非须臾之顷予曰不见复卦朱注乎剥尽则为纯坤十月之卦然阳气已生于下矣

未发只是性已发只是情或言小人无未发者非也人岂有无性者乎只是小人未发少君子未发多圣人则无事无时无未发矣

问既言未发是性则岂小人性少君子性多乎曰君子率性小人溺情性非有多少也欲动情胜而本体牿亡也岂得无多少之异乎曰既云牿亡则谓小人无未发亦无不可曰虽云牿亡未必全失未全失则岂无性体偶一呈露之时

问如何用功便有未发曰戒慎恐惧便有未发此即致中工夫也曰此处用功无实落去处初学下手甚难如何曰初学用功只就有把捉处去做只已发中节便渐有未发问如何便有未发曰毋意毋必便有未发

戒慎恐惧是未发工夫不睹不闻是未发本体

程伊川曰存飬于未发之时则可求中于未发之时则不可又曰既思则是已发二语俱精极罗整庵以为未是定语又以为语意伤重皆未逹叔子之意盖未发不可不体认而又不容体认知不容体认之为未发则知中矣

先儒以为常人无未发者非也整庵以为人人有之而不知其多少者亦非也

朱子以思虑未萌知觉不昧释未发整庵以为恐学者认从知觉上去亦是一见不如说思虑未明本体不昧

不说发与不发只说已发未发玩已未二字便有阴根阳阳根阴动而无动静而无静之妙

已发未发是心之境界心自有恰当未发时恰当已发时不可执着君子只随时随境下个戒惧慎独之法若于此处一加拟议便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矣

近时有讲学者以为人心无未发此不惟侮圣人之言然亦大误予谓人心刻刻有未发若无未发只一念纠纒如何得喜怒哀乐虚明四应

喜怒哀乐已发也喜怒哀乐中间都是未发

或问如何是未发予问子向我问未发时先有成心相待否对曰无予曰此处便是未发

问存养省察是一事是两事予曰虽是二事其实一事此正如阴阳虽曰二气其实一气也然学者要看得他是一事又要看得他是两事工夫纔有把柄

存养工夫属阳省察工夫属阴阳无迹阴有迹

从存养起手是于源头上用工顺行下来从省察起手是于支流上用工逆推上去顺行则近乎性之之事逆推则全是反之之功

省察最要着力存养最忌着力

玩朱注不敢忽三字则知存养最忌着力玩朱注尤加谨三字则知省察最要着力

从省察上用力凡善念恶念之起未有不知至于闲思杂虑似无闗善恶者便不自觉从存养上用力则虽有几微杂念皆自知之正如一泓止水畧有微波动荡便自觉得说个存养省察犹自有意在若到至诚无息地位便一片光明由仁义行非行仁义更无存养省察之名可立

俗谚有云欲求真受用须下死工夫学者若不向存养省察实实寻讨一畨而妄希自然恐终身无着落处也

存养浑厚省察精明

人当无事之时恐此心入于人欲必求一个天理来顿放着此存养工夫欠缺故也存养既得胸中浄荡荡地无非天理却无天理之迹可着

欲下存养工夫须是于省察上用力使充积既久天理日多方寸中自有虚明粹白景象然后可以存养不然满腔子无非人欲何处得天理何由得存养来

人能于一日中识得善恶念头起灭几次可与言省察矣能于一日中识得敬字工夫断续几次可与言存养矣

王范先问静存动察曰动静是境存与察是工夫人一日之间非动即静应事应物是动无事时是静念虑时是动无念时是静动静无常不可拘执惟圣贤则有工夫以主持之当其静时则用存养存养者所以存天理也当其动时则用省察省察者所以遏人欲也中庸戒慎恐惧一节是静存故注曰所以存天理之本然慎独一节是动察故曰所以遏人欲于将萌然存养省察亦非二事只是一个敬存养是静时之敬省察是动时之敬惟其能敬故当其静时则能存养当其动时则能省察要之只是一个敬一贯将去

周子主静之说非专于静也只是宜静处便静是谓主静大抵人生失处多在动处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故人有不宜动而动者断无有不宜静而静者周子特于静字上下一个主字是教人于易放失处牢着把柄

心静始能知白日眼明方许看青天能知此义方可语鸢飞鱼跃

圣传问先儒言静中须有物始得是甚物予曰只是敬又问静中有敬则不谓之静予曰此际正有毫厘千里之辨当细验之

又问先儒云只用敬不用静如何曰言静则不可无敬言敬则该静矣

邵子言天地动静无端人心动静亦无端

周子通书有言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予昔丁丑与陈言夏论动静言夏主静中求静予作书言即动求静语见论学酬答即周子此篇之旨

物来顺应故动而无动静中有物故静而无静

形而下者为物形而上者为神

人能静坐则心地自然开明

静中看天地万物另是一种境界

翼王陆子曰静中另一境界则动中又另有一境界是分动静为二矣予曰动则着物着物则心主于一自是另一境界然于本体则未尝有二

静者心之体动者心之用故静则见天地万物之体动则见天地万物之用究之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也

友人有言人须是一念不生为妙予曰此言误矣人心如天念虑犹天之生物也宜春而春宜夏而夏宜秋而秋宜冬而冬自有个恰好的时节若云一念不生则天地生物之心或几乎息矣

心属火火无时不动揺故心亦无一刻停息圣贤治心亦如治火但使其中烹调饪之用而不使其燎原则得之矣若灭息其无是理也

一念不生语极髙妙然决无此理正朱子所谓此等议论只好隔壁聴者试思一部四书中何尝有一语道及

或问阳明心有无念时否阳明曰实无无念时是见到这个境界

勿忘勿助四字真涵养要诀

人工夫不是忘便是助助便是过忘便是不及要之只是不能有恒

陈白沙最善涵养故其言曰工夫在勿忘勿助间

读白沙诗最好涵养身心如云雪消炉焰氷消日月到天心水到渠又云好春刚到融融处细雨初开淡淡花又曰静处春生动处春一家春化万家春又云花来劝饮谁禁得天不能歌人代之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使读者如坐羲皇以上

人能屏除俗累则于涵养之道亦得半矣然于涵养既得则虽俗累亦不妨

问倥偬之时涵养工夫如何曰倥偬时可验涵养却下工夫不得然阳明征宸濠时军务稍闲便与门人讲学此便是涵养

凡遇倥偬时须把心按一按静看道理勿为仓卒所使则自然有益此亦涵养一法也

涵养莫如勤看道理盖道理明则虽倥偬时亦自不乱不可以优游度日为涵养也

古人云心要在腔子里腔子二字须要看得好道理应该所在即为腔子论语不踰矩矩字是也如以血肉之腔为腔子则去而天壤矣

薛文清云应事纔应得即休不可须臾留滞为心累愚谓发皆中节自然无留滞不然未能中节而止求无滞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矣此处须要识得

周臣兄书屋中书警语二右曰事无了期丢过去予曰也看是甚么事左曰心有动处放下来予曰也看是甚么心禅家一切放下儒家一切不放下放下甚轻快不放下甚烦难于一切不放下中而实无一毫沾滞此圣道之所为不可及也

问如何是一切不放下曰民吾同胞物吾与问如何是不放下而实无沾滞曰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猜你喜欢
  张子正蒙注卷九·王夫之
  大学或问·胡广
  卷十二·俞皋
  提要·毛奇龄
  卷三十二·鄂尔泰
  编集条例·王与之
  卷一·李钟伦
  (一)·梁漱溟
  卷之二十一·邵经邦
  无常品第一(二十有一章)·佚名
  卷第十四·李遵勖
  第九年海潮音之回顾·太虚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一·佚名
  三法度论卷中·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二·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爱之神·闻一多

    ——题画啊!这么俊的一副眼睛—— 两潭渊默的清波! 可怜孱弱的游泳者哟! 我告诉你回头就是岸了!啊!那潭岸上的一带榛薮, 好分明的黛眉啊! 那鼻子,金字塔式的小丘, 恐怕就是情人底茔墓罢?那里,不是两扇朱扉吗? 红得像樱桃一样, 扉内

  • 序·李中馥

    ●原李耳载序 耳养之不足贵也,信耳之不足凭也,耳载云乎哉。然目之所及有涯,而耳也无涯。舜达四聪,禹悬四击,周采谣俗,孔子亦择多闻,皆是物也。古今记载,大约得于耳者居多,亦视乎其人之耳,视乎其人之载而已。晋阳李凤石先生,古君

  • 卷六十九中·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六十九中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六十六中 高士 汉 龎公 徐干 管宁【王烈 张珔胡昭】 李密【子赐兴】 龎公者名德公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

  • 卷二百五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封建考【五】异姓封爵一【臣】等谨案我朝封爵之制亲亲而外次及勲臣所以隆报功之典广世禄之恩也兹所纪载首满洲次蒙古又次汉军其间以王公侯伯子男为经以八旗为纬若汉人以军功封者则

  • 王制·戴圣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

  • 中庸辑畧卷下·石墪

    宋 朱子 撰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

  • 卷六十七·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六十七治道二宗法程子曰宗子继别为宗言别则非一也如别子五人五人各为大宗所谓兄弟宗之者谓别子之子继祢者之兄弟宗其小宗子也 宗子无法则朝廷无世臣立宗子则人知重

  • 卷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十八王制第五之四司徒?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恤辛律反逮音代又大计反绌敕律反】正义郑氏康成曰司徒地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八·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之六   復次善勇猛若諸菩薩能如是行.則不緣色清淨而行亦不緣受想行識清淨而行.何   以故善勇猛是諸菩薩已能遍知色乃至識所緣本性清淨故.若諸菩薩能如是行爲

  • 附录·大珠慧海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安心法门附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问:云何自心现量?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

  • 论中国应努力产生世界新文化·太虚

    法国某君,谓现时世界文化祗欧洲与中国两大集团。美国虽强,而文化则附属欧洲,苏俄亦然,非于欧洲集团外另有文化。印度虽有文化,而国族犹非独立,且其发展最高之佛教文化,已为中国吸收而更增胜,故中国文化实已陶冶印度的、亚剌伯

  • 释摩诃衍论 第十卷·龙树

    释摩诃衍论 第十卷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已说赞叹三昧功德门。次说两轮具阙益损门本曰。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

  • 乾隆贵州通志·鄂尔泰

    贵州地方志。清鄂尔泰(1677—1745)总裁,靖道谟、杜诠纂修。四十六卷。尔泰有《(雍正续修)云南通志》已著录。诠,曾官仁怀知县。贵州通志前有数修,因有疏漏,鄂尔泰奉诏,邀靖道谟、杜诠于乾隆六年(1741)重修成书,八十万字。分

  • 石林燕语辨·汪应辰

    叶梦得《石林燕语》所记多为北宋以来的典章制度和人物轶事,此书“纂述旧闻,皆有关当时掌故,于官制、科目,言之尤详,颇足以补史传之阙,与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徐度《却扫编》可相表里”。惜该书成于动乱之时,由于图籍散失、

  • 四六谈麈·谢伋

    一卷。宋谢伋撰。谢伋字景思,上蔡(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少卿。著有《药寮丛稿》、《四六谈麈》。此集为专论骈体文的理论著作。所谓“四六”即指骈体文。谢伋指出“四六之工,在于剪裁”。又说:“三代两汉以前,训诰、誓命

  • 清宫二年记·德龄

    德龄原著,顾秋心译述。本书作者原系西太后慈禧身边七个得宠的女官之一。该书是慈禧太后御前一等女官公主德龄在慈禧身边生活两年的回忆录。它侧重于记述慈禧太后的饮食起居、生活情趣、内心世界、听政内幕及光绪皇帝

  • 白话贤愚经·佚名

    北魏凉州沙门*昙觉等在高昌(新疆吐鲁番一带)编译,13卷。所集65个故事,涉及佛本生、佛传和各种因缘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宣扬因果报应的佛教教义,但其中有些故事不乏惩恶扬善的劝世寓意。该经定稿后在河西流传不衰,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