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原李耳载序 

耳养之不足贵也,信耳之不足凭也,耳载云乎哉。然目之所及有涯,而耳也无涯。舜达四聪,禹悬四击,周采谣俗,孔子亦择多闻,皆是物也。古今记载,大约得于耳者居多,亦视乎其人之耳,视乎其人之载而已。晋阳李凤石先生,古君子也,一日以耳载示余,且索余言。余读之如读异书,得未曾有,其所载皆可喜、可愕、可感、可叹之事。可以启人之善思焉,可以警人之慝志焉,可以坚人之信心、破人之挛见焉。是书也,其有功于名教不浅,非直为纪闻志怪之书而已也。先生之耳,岂犹夫人之耳,先生之载,岂犹夫人之载哉!读者当以心会之,而以身试之,慎毋以过耳之谈目之。抑余闻晋阳为古名封,而志之所载殊觉寥寥。修志者于此一采取焉,未必不可为荪邑增光垂不朽也。余不敏,长者之命不敢辞,是为序。古阆逊庵孙闳达拜书。

●殷序

予自莅晋阳及罢官,前后凡八载。先是即闻前明名孝廉凤石李先生著述甚伙。丁未春,令嗣季君出耳载一编,受而卒业焉。事多通志及邑志所未尝有,因叹遗闻轶事,非得留心掌故者搜罗而掇拾之,其湮没不传者多矣。甚矣,文之不可以已也。若所载虽不尽系晋事,亦必信而有征。盖先生博学而笃行之,古君子也。今已俎豆宫墙,邦之文献,其寄之矣。高邮后学殷峄拜书。

●小引

耳载小引

扶舆邈矣,庶类错然其间。有平即有奇,有常即有幻,事之可惊、可喜、可法、可戒者何限,独不得搜幽`玄之手探而出之,以故佚而弗传。问有其人,又病于丑博,为大雅所讥。若耳载者,传之确,核之真,吾知免矣。昔容斋有随笔,沈氏有笔谭,多述宋、元间遗事,读者无不服其该洽。今以是书准之,又何多让焉。是为一言以引之。古吴疁城义扶陈俶拜题。

●许序

稗官野乘,意在炫奇,而作者今古相望。庄子首述齐谐,班史艺文列小说十五家,平子西京赋亦云:「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是在汉时已充栋矣。尔后转相拟述,无关体要,聊为谈笑资,而晋张茂先因琅嬛所得,撰博物志四百卷,武帝诏使芟截浮疑,仅为十卷,非以俶诡幻怪繁芜耳目乎?唐人杂记,雅好附会,荒忽支离,以不奇为病,乃适病不奇耳。夫天下之奇,不在奇事在常事,且在常理。鲸呿、鳌掷、牛魅、蛇妖,为味转浅。唯于伦常日用间无可见奇者,得其奇志之,觉明霞秀月,无非涌雪崩云。得其奇而不累于理者志之,觉鴈荡、龙门,无非练川楮陆,而后至奇以见。晋阳李凤石先生,学通今古,所著耳载一书,未尝不标新领异,要皆目前常事,转出奇境。复郑重乎忠孝廉贞之行,风议乎嗔贪痴妄之为,使人考镜感发,自于言外得之。是事以正出奇,理以奇见正,而心则全乎正者也。盖将以挽人心之好怪,而不愧为天下之至奇,尚何算博士、鬼董狐之诮哉?吴兴徐侍郎苹邨尝诋焚椒之秽亵,湘山野录之妄诞,碧云騢之诬谬,以为伤风俗,淆是非。他若洞冥拾遗、云僊散录诸编,亦讥其琐屑鄙杂,可以无作。惟陶氏辍耕录,则以广见闻,纪风土,补史乘美之,称许綦慎矣。而其年陈检讨复诋为腕力孱弱,文采不足以发之,纪载固若是其不易乎!惜先生之书不令二公见之耳。独讶古人有言,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似耳覩弗灵于目听,命名之未安也者。观其自序而爽然失矣。乾隆丁亥秋七月朔旦,两海年家后进许道基拜书。

●自记

原李耳载自记

吾人一身,眼耳手口,其用孰胜?无胜不胜,一也。必求其胜,孰不曰眼长耳短,不知更可曰耳长眼短。眼视所有,耳听所无,听无长于见有也。孰不曰口多耳少,不知更可曰耳多口少。口言在己,耳听在人,在人多于在己也。孰不曰手灵耳钝,不知更可曰耳灵手钝,手录己历,耳听未经,未经应灵于己历也。此余之所以名耳载也。载之义,唯地克称,寥寥几语,盍克云载?积丈在系,积两在厘,积石在勺,积崇在篑,积深在掘,不可以少而忽之。惟不忽少,后自成多。若徒骛多,终是限少,自然之理也。此余之所以名耳载也。余之所载,奇不失幻,异不失怪,述必参实,事必参真,准于理也。载鬼一车,可云载乎?耳,于易属咸,于诗属风,于书属训,于戴礼属记,于春秋属书。咸取受,风取入,训取提。记取审物征人月令檀弓;书取来巢退飞,夏五秋七,不戾于经也。耳属于垣,可云耳乎?此余之所以名耳载也。眼、耳、手、口言之,鼻独不言,何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一呼一吸,惟鼻司焉。鼻为鼻祖,耳为耳孙。鼻独不言,何哉?祖从衣,衣以言乎成也。孙从系,系以言乎生也。不生不成耳,生,数也,此余之所以名耳载也。大荒旷旷,不知其宽;大■〈瀛,羊代女〉漭漭,不知其浩;大明悬悬,不知其照;大山行行,不知其长;大耳空空,不知其藏。此余之所以名耳载也。余惟以余之耳为昭昭,为撮土,为拳石,为一勺而已矣。亦任天下之耳、后世之耳之为无穷、为广厚、为广大、为不测也。此余之所以名原李耳载也。傥再有以耳问者,余则曰:是天下之耳相似也。再有以载问者,余则曰:天下莫能载焉。斯已矣,余何知耳载哉。太原李中馥凤石。

●李序

忆自受书以来,闻庭训,知曾祖凤石公绩学尚气节,不欲以文名家。举孝廉,不仕。闯贼尝遣宋献策致书,胁以仕,婉辞之,贼卒不敢加祸。所交游皆严正,如方崧生、傅青主、张华阳诸先生,率常以节义相高,时亦或以文章互砥砺。故生平所为文,脍炙人口,以文求者无不应,应即草藳任携去。遗箧中惟耳载一编,伏而读之,笔高古,不具论,大抵关名教者言必详。从龙矢志搜罗,历有年所。庚戌成进士,出为邑宰,内擢部曹,日事簿书,违乡里者二十余年。嗣撄疾,蒙恩予告归,益竭力搜访,卒不得一。呜呼!殆不可得矣。予祖、父兢兢所守,手泽止此,谨缮写成帙,诒后人,存什一于千百云尔。时乾隆二十一年三月,曾孙从龙谨志。

猜你喜欢
  太祖纪二·薛居正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阙)·杨仲良
  第九十一回 赖直谏太子得承基 宠正宫词臣同抗议·蔡东藩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四·徐乾学
  卷九十六·国朝·蒋一葵
  卷六·张九成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八·佚名
  卷之三百十五·佚名
  卷之一千九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十七·佚名
  卷一百·张守节
  契丹传·欧阳修
  ●宋人轶事汇编卷二十·丁传靖
  卷十·乾隆
  明会典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三十八·彭定求

        卷338_1 【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韩愈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   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   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

  • 第二十九出 擒王·李渔

    〖北点绛唇〗(小生冠带,引众上)伐罪安民,军机宜迅,兼程进。羽扇纶巾,看令下山河震!下官王守仁,自闻皇上亲自出征,又命许相国督师会剿,心下甚是不安。以此幺麽小贼,而烦御驾亲征,有损于国威不小。下官现握兵权,以所属地方有事,而烦相

  • 耕烟草堂诗钞卷一·戴梓

    仁和戴梓文开甫着古意五首 随家严赴诗社与钱牧斋杜于皇程穆倩汪湛若诸前辈赋淮阴钓台得寒字 漂母祠 重经漂母祠 古庙 登报恩塔 赤壁怀古 登黄鹤楼 登岳阳楼 范蠡 看马 看剑 北风行

  • 卷一百十九·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十九   明 冯惟讷 撰 北魏第二 阳固【字敬安北平无终人太和中从大将军刘昶府法曹行参军在军勇决昶奇之言之孝文累迁尚书侍御史明帝即位除尚书考功郎中京兆王继

  • 大事记续编卷十·王祎

    汉显宗孝明皇帝永平元年春正月帝朝原陵如元会仪【以夲纪修】觧题曰西都旧有上陵东都之仪百官四姓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防陵昼漏上水大鸿胪设九賔随立寝殿前【薛综曰九賔谓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二十七·佚名

    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壬戌朔时享 太庙 命驸马都尉谢诏代○钦天监奏进明年大统历颁赐文武群臣○裕王第一子生礼部请告于 郊庙 社稷诏告天下令文武群臣称贺 上曰此所具仪太孙之礼也岂可不俟君命第遣官奏告 玄极宝殿及 奉先

  • 卷之一百一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谷山笔麈卷之十八  夷考·于慎行

    本朝舆图,毋论胜国,即较之汉、唐亦有不及。东面朝鲜即汉之玄菟、乐浪,唐之安东都护也;西面哈密即汉之安西、唐之四镇也;北面河套即汉之五原,唐之丰、胜等州也;南面交趾即汉之九真、日南,唐之五管外境也。朝鲜建国公矣;旧辽阳控

  • 十国春秋卷八十三·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呉越七列传赵国太太夫人水丘氏武肃王庄穆夫人呉氏昭懿夫人陈氏文穆王恭穆夫人马氏恭懿夫人呉氏仁惠夫人许氏忠献王夫人杜氏忠懿王妃孙氏【附俞氏黄氏】赵国太夫人水丘氏武肃王母也先是英显王娶于母族故

  • 卷八十·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八十宋 陳祥道 撰田獵周禮大宰田役以馭其衆小宰田役之聯事聽師田以簡稽獸人掌罟田獸辨其名物時田則守罟及弊田令禽注于虞中凡田獸者掌其政令幕人田役共其帷幕幄帟綬掌次師田

  • 卷四·惠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礼说卷四     翰林院侍讲惠士奇撰地官二周之赋禄以田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是以天子一圻诸侯一同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大国之?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衆一旅田一成成方十里其税百夫田万亩亩

  • 硕人·佚名

    ——千古绝唱颂美人【原文】"硕人其颀(1),衣锦扃衣(2)。"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3),邢侯之姨,谭公维私(4)。手如柔荑(5),肤如凝脂。领如蝤蛴(6),齿如瓠犀(7)。螓首蛾眉(8),巧笑倩兮(9),美国盼兮(10)。

  • 中国文化之佛教因素·太虚

    ──二十七年春作──阅东方杂志春季特大号,见其研究中国文化问题之特辑。关于一部分的政党政治盐政、中算、婚制、绘画、医学、交通七篇,关于一般文化的起源发达等五篇,洵皆各有特殊阐发。然要以林惠祥君的中国文化之起

  • 安阳集·韩琦

    诗文别集。北宋韩琦(1008—1075)撰。五十卷。琦字稚圭, 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进枢密直学士。曾一次劾罢宰相、参政四人。与范仲淹共事兵戎,名重一时,朝廷倚重,时称“韩范”。嘉祐间为枢

  • 王家营志·张震南

    记述淮安历史上漕、河、盐、榷、驿等方面内容的专志

  • 蜜蜂计·储仁逊

    《蜜蜂计》,清代人情小说,共十回,作者储仁逊。主叙汉代董生才被继母使蜜蜂计陷害及其婚姻故事。《蜜蜂计》底本系南开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有抄本《话本十四种》。

  • 象山语要·陆九渊

    南宋陆九渊(1139—1193)讲学言论汇编。由门人傅子云等编录。陆九渊在讲学中提出了与朱熹格物穷理相对立的主张,他认为心即理,万物由心生,理在心中,应以“立心”求理。在治学方法上提出“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 法华文句记·湛然

    凡十卷。唐代湛然述。又称法华经文句记、妙法莲华经文句、文句记、法华文句疏、妙法莲华文句疏记、妙法莲华经文句疏、天台法华疏记、妙乐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为天台大师智顗所作法华三大部中‘法华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