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尚書古文疏證原序 (黃宗羲)

吳草廬以古文《尚書》之偽,其作《纂言》,以伏氏二十八篇為之解釋,以古文二十五篇自為卷帙。其《小序》分冠於各篇者,合為一篇,置於後。歸震川以為不刊之典。郝楚望著《尚書辨解》,亦依此例。然從來之議古文者,以史傳考之,則多矛盾。既云安國之學以授都尉朝,朝授庸生,庸生授胡常,胡常授徐敖及王璜、塗惲,塗惲授賈徽,徽以授其子逵,其傳授歷然,何以《後漢書》又稱扶風杜林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同郡賈逵為之作訓,則其所授於父者何書耶?既言賈逵為古文《尚書》作訓,何以逵之所訓者止歐陽、夏侯之書,而不及其他也?又云馬融作傳,鄭康成作註,何以康成之註《書序》有《汩作》、《九共》、《典寶》、《肆命》、《原命》,而無《仲虺之誥》、《太甲》、《說命》諸篇也?即篇名同者,亦不同其文。如註《禹貢》則引《胤征》云“篚厥玄黃,紹我周王”,乃孔書之《武成》文也。又云康成傳其孫小同,小同與鄭沖同事高貴鄉公,沖以古文《尚書》教授,其學未絕,何以東晉豫章內史梅賾始得安國之傳奏之?史傳之矛盾如此。若以文辭格制之不同別之,而為古文者,其採緝補綴無一字無所本,質之今文,亦無大異。亦不足以折其角也。唯是秦火以前諸書之可信者,如《左氏內外傳》、《孟子》、《荀子》、《墨子》之類,取以證之,庶乎思過半矣。自來諸儒間指其一二破綻而疑之,其疑信相半也。嘉靖初,旌川梅鷟著《尚書譜》一編,取諸傳記之語與二十五篇相近者類列之,以證其剽竊。稱引極博,然於史傳之異同,終不能合也。

淮海閻百詩寄《尚書古文疏證》,方成四卷,屬余序之。余讀之終卷,見其取材富,折衷當。當兩漢時,安國之《尚書》雖不立學官,未嘗不私自流通,逮永嘉之亂而亡。梅賾作偽書,冒以安國之名,則是梅賾始偽。顧後人並以疑漢之安國,其可乎?可以解史傳連環之結矣。中間辨析三代以上之時日、禮儀、地理、刑法、官制、名諱、祀事、句讀、字義,因《尚書》以證他經史者,皆足以袪後儒之蔽。如此方可謂之窮經其原。夷族禍始於《泰誓》,短喪作俑於《太甲》,錯解《金縢》而陷周公於不弟。仁人之言,有功於後世大矣。

憶吾友朱康流謂余曰,從來講學者未有不淵源於“危、微、精、一”之旨,若無《大禹謨》則理學絕矣,而可偽之乎?余曰,此是古今一大節目,從上皆突兀過去。“允執厥中”本之《論語》,“惟危、惟微”本之《荀子》。《論語》曰,舜亦以命禹,則舜之所言者,即堯之所言也。若於堯之言有所增加,《論語》不足信矣。人心、道心,正是《荀子》性惡宗旨。惟危者,以言乎性之惡;惟微者,此理散殊無有形象,必擇之至精,而後始與我一。故矯飾之論生焉。後之儒者,於是以心之所有,唯此知覺。理則在於天地萬物,窮天地萬物之理以合於我心之知覺,而後謂之道。皆為人心道心之說所誤也。夫人只有人心,當惻隱自能惻隱,當羞惡自能羞惡,辭讓是非,莫不皆然。不失此本心,無有移換,便是允執厥中。故孟子言求放心,不言求道心;言失其本心,不言失其道心。夫子之“從心所欲不踰矩”,只是不失人心而已。然則此十六字者,其為理學之蠹甚矣。康流不以為然。嗚呼!得吾說而存之,其於百詩之證,未必無當也。南雷黃宗羲頓首拜撰

尚書古文疏證後序 (閻詠)

家大人徵君先生著《尚書古文疏證》若干卷,愛之者爭相繕寫以為得,未曾有而怪且非之者亦復不少。徵君意不自安,曰:「吾為此書,不過從朱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耳,初何敢顯背紫陽,以蹈大不韙之罪?」因命詠取《語類》四十七條、《大全集》六條,彙次成編,名《朱子古文書疑》,就京師刻以行世。告詠曰:「夫破人之惑,若難與爭於篤信之時,待其有所疑焉,然後從而攻之可也。此歐公語也。歐公又言,孔子者,萬世取信,一人而已。余則謂,朱子者,孔子後取信一人而已。今取朱子之所疑告天下,天下人聞之,自不必盡篤其信,所謂有所疑然後出吾《疏證》以相示,庶其有悟乎!」詠歎其循循善誘,不驟以彊人,故亦不敢旁溢一語,即錄以為序。至徵君所以名其書之義,實嘗與聞。蓋讀《漢書》儒林傳,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同門梁邱賀疏通證明之。顏師古注「“疏通”猶言“分別”也,“證明”,明其偽也。」摘取此二字,首曰《尚書》,尊經也。次曰《古文》,傳疑也。書凡數十萬言,先標出以告天下。庶他日奉徵君返山陽,築禮堂為寫定,不致憤於所好,則又徵君之志。而小子詠所有事云。康熙甲申端午前三日,太原閻詠撰

尚書古文疏證識 (閻學林)

乾隆乙丑之秋,刻《尚書古文疏證》成。 嗟乎,此先君子之志也。今而後,學林得稍慰先君子於地下矣。先大父窮經博學,海內所仰。遺書未出,學者引領望之。先君子在中翰時,嘗商於 輦下故舊,欲板行之以公海內,而工費浩繁,未有成局,經營於心者十餘年,學林敢一日忘先君子之志哉?

癸卯己酉學林兩至京師,先人之舊好寥寥數人,無復贊成斯事者。仲弟學機珍重先大父遺書,勤加手錄,而天不假年,學林又累於食指。丙辰以來,微秩自效,官卑俸薄,每泫然抱遺書而泣,思欲繼先君子之志,如蚉虻負山,精衛之填滄海也。

癸亥春,謁同里夔州程先生。先生雅嗜先大父書,慨然捐貲,始議開雕。而淮揚士大夫更多好義者,於是閱二載而遂以藏事。回憶學林之憂思徘徊無所措手者,又二十年於茲矣。舉大木者呼邪許,將伯之助實賴同志,念成之之難,愈不敢忘所自也。孫男學林謹識

猜你喜欢
  守道第二十六·韩非
  卷七十·山井鼎
  卷十九·蔡卞
  卷十·朱鹤龄
  卷一百五十一·秦蕙田
  原序·刘敞
  卷二十三·王天与
  卷首目录·乾隆
  卷九十·佚名
  卷五十七·佚名
  卷二十一·佚名
  卷一百一十八(竺法护译)·佚名
  累教品第二十五·佚名
  信 心·太虚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八·乾隆

    卷二十八昌黎韩愈诗二十一首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孤臣昔放逐。血泣追愆尤。汗漫不省识。怳如乘桴浮。或自疑上疏。上疏岂其由。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上怜民无食。征赋半已休

  • 卷五十·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五十典礼太常赋【有序        元】徐 容周礼司常掌九旗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鸟隼为旟熊虎为旗蛇为旐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全羽为旞析羽为旌其降杀与五路五冕同而其用各异故惟天子得建太

  • 卷七百九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九十五李日知【荥阳人历相中宗睿宗】所愿暂知居者乐无使时称主者劳【中宗幸安乐公主第从官赋诗日知卒章独存规诫识者多之】赵仁奨【河南人景龙中为御史睿宗朝左授上蔡丞】令乘骢马去丞脱

  •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欧阳修

    淮南道,盖古扬州之域,汉九江、庐江、江夏等郡,广陵、六安国及南阳、汝南、临淮之境。扬、楚、滁、和、庐、寿、舒为星纪分,安、黄、申、光、蕲为鹑尾分。为州十二,县五十三。其名山:灊、天柱、罗、涂、八公。其大川:滁、肥、

  • 皇绩开国方略巻首·阿桂

      发祥世纪  长白山髙二百余里绵亘千余里雄观峻极扶与灵气所钟山之上有潭曰闼门周八十里源深流广鸭緑混同爱滹三江之水出焉鸭緑江自山南西流入辽东之南海混同江自山北流入北海爱滹江东流入东海三江孕竒毓异产珠为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一百二十五·佚名

    光绪六年。庚辰。十二月。甲午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癸亥皆如之。内起居注  ○谕内阁。岑毓英奏。请将浮收钱粮之知府议处讯办一摺。贵州署都

  • ·会镇请筹款防洋议·丁曰健

    台厂船工,事极繁重,经某等督同水师将备实力查办,次第修造,期于配缉无误。而重洋远隔,风■〈日卂〉靡常,商船稀少;且省料由省运厦至台,往返动辄经年累月,莫能株待。现因兼工赶办,量为变通;将余存料物尽数应用,所需杂

  • 十国春秋卷六十五·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南汉八列传曁彦赟陆光图邵廷琄曁彦赟不知其家世或云呉曁艳后也干和时累官巨舰指挥使常以兵入海掠商人金帛为中宗离宫之费已而率兵戍郴州捍御边境颇以方畧称大宝七年宋师南侵陷郴地彦赟死之陆光图四会人也

  • 卷一名例律·窦仪

    【二门】律条六并疏令格敕条八五刑十恶五刑笞刑五杖刑五徒刑五流刑三死刑二笞刑五一十赎铜一斤二十赎铜二斤三十赎铜三斤四十赎铜四斤五十赎铜五斤【疏议曰】笞者击也而律学者云笞训为耻言人有小愆法须惩诫故加捶挞以

  • 卷四·郑玄

    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食,饭也。饮,酒浆也。膳,牲肉也。羞,有滋味者,凡养之具,大略有四。○食,音嗣,注及下“食用”、“公食”同。饭,扶万反,依字作饣卞。)[疏]“膳夫”至“世子”○释曰:云“膳夫掌王之食饮”者,此一

  • 卷十六 季氏第十六·邢昺

    [疏]○正义曰:此篇论天下无道,政在大夫,故孔子陈其正道,扬其衰失,称损益以教人,举《诗》、《礼》以训子,明君子之行,正夫人之名,以前篇首章记卫君灵公失礼,此篇首章言鲁臣季氏专恣,故以次之也。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一·念常

      ⊙重巽法师。自湘西赴其叔父中丞之请。柳子厚赠之以序曰。或问宗元曰。悉矣子之得于巽上人也。其道果何如哉。对曰。吾自幼学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且佛之言。吾不可得而闻

  • 贤愚经卷第六·佚名

      (三一)月光王头施品第三十(丹本此品却在五卷为二十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庵罗树园中。尔时世尊。告贤者阿难。其得四神足者。能住寿一劫。吾四神足极能善修。如来今者当寿几许。如是至三于时阿难为魔所迷

  •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十卷·佚名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十卷尊者世友造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译千问论品第七之三禅无量无色三摩提定菩提品根入阴界。禅者。谓四禅。问云何四。答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问此四禅。几色。几非色。答禅所

  •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十五·明佺

    大唐天后敕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撰伪经目录(二百二十八部四百一十九卷)·宝顶经一卷(南齐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净土经七卷(南齐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正顶经一卷(南齐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法

  • 卷第七(译经东晋)·费长房

    历代三宝纪卷第七(译经东晋)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东晋录者。宣帝曾孙。琅玡武王后。恭王瑾之子。名睿字景文。初生之晨内有神光一室尽明。白毛生于目角之左。眼有精曜[目*需]睇眄炜如也。累官使持节安东将军

  • 克雷洛夫寓言·克雷洛夫

    《克雷洛夫寓言》是俄国杰出作家伊凡·安德烈耶 维奇·克雷洛夫创作生涯中最主要的成就。9卷本的 《伊凡·克雷洛夫寓言》共收作者1806年~1844年间 创作的寓言201篇。克雷洛夫的寓言题材广泛,寓意深 刻。统治阶级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