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先生曰宣和庚子嵗,某以舎选贡京师入辟雝肄业率性斋.同舎生赵孝孙仲修者.洛人伊川先生髙弟赵顔子之子也.于某有十年之长.辛丑春同试南宫.仲修中优选.而某被黜落.仲修勉之曰公盛年一跌庸何伤.姑归读书可也.且曰公曾读论语否.某意颇不怿.即应之曰三尺之童皆读此.何必某.仲修笑曰公既知读此.果曾从头理会否.且道学而时习之一句.以何者为学.某未知所对.仲修徐曰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絺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既欲学圣人.不可有作辍之伪.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观之时学也.疾病死生之时亦学也.人须是识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方可以学圣人.某闻其言.顿若有悟.请益曰为学之道.敬闻命矣.敢问事业何如.仲修曰事业正自为学中来.今且未要论大事.只如作一郡.若行得论语中三句便做箇好知州.先生曰愿闻之.仲修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也.千乘之国若今之一州.果能行此.如何做得不好.先生佩服其言.每曰吾平生操心行已.立朝事君.皆赵公之言有以发之

先生蚤嵗尝问胡靖元绩曰人皆悦生恶死.死果足畏耶.元绩曰死何足畏.人之所以畏死者无他.只自惑于释氏天堂地狱之说.我若无罪.何畏之有.先生曰如何可使无罪.元绩曰但于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聴.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处再三体騐.自然无罪.先生是其言.常书之座右.饮食起居以自省云

或问如何是道.先生曰世所谓学道者.往往外求.不知向外去又那得道.若能于父子亲.于君臣义.于夫妇和.于兄弟敬.于朋友信.只此便是道.何必他求.今人更不去人伦上寻讨.但曰吾学道.亦惑矣

人理会得一箇诚字.便是天理中.人不可只作不妄语说.中庸言诚则明.孟子言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到这般田地上多少快活.仆曰毕竟如何.先生曰别有甚难暁处.只是一念不动.若妄念一生便不是诚

或问如何是天命之谓性.先生曰此一句要说出之谓二字.天命你的便是你之性.不干天事

扬子云著书首言学.行之上也.学而不行与不学同.今人读书作文岂不是学.至于圣贤事业则不能行.所閲者纸上语耳.何益于事

瞿昙自谓从旷大刼来种种修行.后来只得箇一念不动方能成道.虽然如是.若只守着一念不动.乃是箇土木人.易言寂然不动.必继之以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人须是理会得这箇道理

或曰汉髙祖言陈平智有余而难独任.五常中惟智不可有余.智有余则流于小人.所以难独任.先生曰岂独智不可有余.仁有余则流而为姑息.义有余则流而为忍人.礼有余则巽在床下.信有余则如尾生矣.大凡作事只是适中便了.若有余于此.则不足于彼

人读书须是识字.固有读书而不识字者如汉之孔光张禹.唐之许敬宗栁宗元.非不读书但不识字.或问其说.先生曰孔光不识进退字.张禹不识刚正字.许敬宗不识忠孝字.栁宗元不识节义字

惟辟作威.固是如此.纣之作威.杀戮岂不是作威.乃以此得罪天下.后世惟有徳.然后可以作威.故曰徳威惟畏

学者当以心明经.不当以经明经

西都无三杰.则四皓不得高卧.东都无寇邓.则子陵不得终隐

或问如何是天得一以清.先生曰夫物不一而各有其一.如日月之照临.星辰之辉粲.风雷之鼔舞.雨露之渗漉.各有其一而不相乱.天惟得此不一之一.是以清净无为而化.推此言之.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亦只是这箇道理.且如人君治天下亦何容心哉.公卿大夫各依其等列.士农工商各就其职分.如此则尊卑贵贱不相混殽.好恶取舎不相贸乱.天下自然而治

天地之性人为贵.当作两句读.宇宙之间一切所有之物.皆具天地之性.虎狼有父子之仁.蝼螘有君臣之义.雎鸠有夫妇之别.鸿鴈有兄弟之序.仓庚有朋友之情.若此者岂非天地之性.而人独为贵者何哉.物得其偏.人得其全也

或问孟子尽心之说.先生曰一念不动便是尽心处.或人未悟.先生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情也.人之真性.了无一物.一或翳之.懵不之觉.若不为物所动.则妄念情欲.廓然自除.非尽心而何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何物.闻何所闻.易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只这箇便是道.有生必有死.犹有昼必有夜.能通死生于一理.则可以死矣.人所以贪生恶死者.无他.只为不闻这箇道理

孔子对顔渊问仁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必继之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尧舜非不克己而不能诏其子.禹非不克己而不能诤其父.周公非不克己而不能化其兄.须是他自肯始得

中.体也.庸.用也.体以居之.用以行之.中庸之义尽矣

读一部书须是识他宗旨.如孟子一书宗旨在仁义上

人之贫富贵贱.吉凶夭寿.莫不有命.召公告成王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歴年.此数事固定于有生之初.必曰自贻哲命.岂所谓命者.虽系于天.而亦自我为之邪

周之礼乐备于庶事之间.如汉上之游女无思犯礼.伐条之妇人能勉以正.衰世之公子信厚.中林之武夫好徳.无非礼乐中和之发见者.至秦并吞六国.尽有三代礼乐之器.扬子云乃谓其庶事之不备者.以其皆文具也

曰心曰性.曰天曰命.此四物难为分别.挥而散之.一者为四.敛而归之.四者为一

王氏之学离.伊川之学合

昔有学无心者.前辈谓之曰将学无心即有心矣.求之六经曰存心也.养心也.治心也.正心也.知此然后可以无心

圣人著书立言皆所以开导后学.但一堕言诠.未免一偏之蔽.要当言语断絶处.黙识而意会

直方大固可与天地参.然能直而不能屈.能方而不能圎.能大而不能细.第可语显诸仁.而不可语藏诸用

文章事业本无二理.学者不可溺其偏.一以贯之则无入而不自得.论语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则文在所先.又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衆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文在所后.或先或后.错综之义也.是之谓一贯之学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使民战栗上又加一曰字.即知非宰我对哀公之辞.乃哀公自言也.夫子闻之是以云云.若是宰我错说了.夫子必直攻之

大事固当理会.须是更去小事上用心.子思言致广大而尽精微.大者既无所不通.于小事亦不放过.如孔子自是天縦圣人.乡党一篇.举足动步皆不敢忽.故能纎悉尽善.山谷尝有诗戒少游云才难不易得.志大略细谨.细谨诚不可略

子贡尝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非特不闻性与天道.夫子之文章亦未之闻.日月星辰天之文也.山川草木地之文也.威仪文辞人之文也.天地一元之气.亭毒于覆载之间.故着为日月星辰.散为山川草木.圣人之盛徳充实而有光辉.故见面盎背施于四体.发而为威仪文辞.文章之与性天道岂二物哉

既曰思道.又曰无思.既曰得道.又曰无得.方求悟时固当思.固当得.及其既悟则了无所思.了无所得.此入道浅深之候也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至于论孝.乃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夫道在我.一唯便悟.无容声焉.若论孝.曾子非不晓.必求夫子详言之者.岂欲因以诏天下后世邪

以中庸大学杂置礼记中.汉儒明经惟此一事可人意

散文自有声律.如盘谷序.醉翁亭记.皆可歌.韩退之送权秀才序.云其文辞宫商相宣.金石谐和.即此可知矣

栁子厚言儒者韩退之.犹赵岐言儒家唯有孟子

曾子启手足之际.告孟敬子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欲使孟敬子切于信已之说耳.曾子之言何尝一日不善.岂特见于将死之时 

猜你喜欢
  卷三 三之三·孔颖达
  思顺第九·佚名
  义理·张载
  存信篇 第十七 凡七条·范立本
  读朱随笔卷四·陆陇其
  第十二章 14·辜鸿铭
  卷四·姜宝
  原序·朱鹤龄
  卷一百十五·秦蕙田
  书虚篇第十六·王充
  第7章 暮钟·胡适
  问谈品第六·佚名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無盡意菩薩經〈不分品〉·欧阳竟无
  什 么 是 物·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贤记目录·佚名

    第一齣 开演第二齣 义劝第三齣 灯宴第四齣 孝养第五齣 寓奸第六齣 迁擢第七齣 嘱託第八齣 分岐第九齣 搆衅第十齣 媒议第十一齣 解绶第十二齣 允娶第十三齣 入宅第十四齣 致归第十五齣 招纳第十六齣 

  • 楔子·佚名

    (冲末扮刘天祥、搽旦杨氏、正末刘天瑞、二旦张氏、俫儿同上)(刘天祥诗云)白云朝朝走,青山日日闲。自家无运智,只道作家难。自家汴梁西关外人氏,姓刘名天祥。大嫂杨氏,兄弟是刘天瑞,二嫂张氏,我根前无甚儿女,止天瑞兄弟有小孩

  • 卷一百二十五·徐世昌

    林则徐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侯官人。嘉庆辛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云贵总督,加太子太保。赠太子少傅,谥文忠。有《云左山房诗钞》。答陈恭甫前辈昨枉双鲤鱼,发缄得赠言。奖借逮末学,誉扬及家尊。更慨吏

  • 提要·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唐诗品彚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唐诗品彚九十卷拾遗十卷明高棅编棅有啸台集已着録宋之末年江西一派与四灵一派并合而为江湖派猥杂细碎如出一辙诗以大弊元人欲以新艳奇丽矫

  • 卷十九·赵二·佚名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虽然,奉阳君妒,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宾客游谈之士,无敢尽忠于前者。今奉阳君捐馆舍,大王乃今然后

  • 中州语(查东山笔、沈墨庵阅)·查继佐

    ●中州语(查东山笔、沈墨庵阅)吴汝琦(凌駉、蔡凤、张垣)徐州吴汝琦者,字奇伯,幼敏慧,笃于理学,发明程朱之旨。以选贡入京师,领教颍州。崇祯中,流寇出入颍亳间,颍令缺,汝琦代城守,兼练卫军,浚筑储备,城外多设堑。会贼数百骑分盗东南,猝

  • 王恺传·张廷玉

    王恺,字用和,当涂人。通晓经史,曾为元朝府吏。太祖攻克太平,召他为属官。他随太祖攻下京口,安抚新占领地区的百姓。成立中书省,任命他为都事。杭州苗军数万人归降太祖,待命于严州境内,恺奉命去抚谕他们。衢州攻克后,命恺总管该

  • 学校余论·梁启超

    军兴以前,中国之学堂惟有同文馆、广方言馆等,所在屈指可数,生徒不满千计,是以梁启超忧之。军兴以后,庙谟谆谆,野议缤缤,则咸以振兴学校为第一义。上自京师,下及省会,讫于岩邑,两岁之间,踵武数十。其以故有书院改课、增课者称是,其

  • 世宗宪皇帝上谕旗务议覆卷十二·允禄

    上谕恭逢列祖忌辰在京则由礼部等衙门在外则由督抚提镇及各府州县悬牌出示晓谕官弁兵民人等一体凛遵斋戒定例相沿日久朕思悬牌出示将列祖庙号直书于上其悬示之地未必悉能洁净而出入徃来行人杂遝坐卧喧哗均非敬谨恪恭之

  • 卷二百二十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二十二 朱批任兰枝奏摺 提督四川学政【臣】任兰枝谨 奏爲敬陈下悃事【臣】一介庸愚蒙 皇上简任四川学政自到任以来感荷 圣恩时切悚惧於考试文武生员等第及文武童生入学务在严以核实寛以

  • 系辞下卷八·孔颖达

    周易系辞下第八。[疏]正义曰:此篇章数,诸儒不同,刘瓛为十二章,以对上《系》十二章也。周氏、庄氏并为九章,今从九章为说也。第一起“八卦成列”至“非曰义”,第二起“古者包牺”至“盖取诸夬”,第三起“易者象也”至“德之盛

  • 春秋辨义卷二十九·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哀公二乙卯○敬王三十四年九年○晋定二十六齐悼三卫岀七蔡成五郑声十五陈闵十六杞闵公维元年宋景三十一秦悼六楚恵三吴夫差十春王二月葬杞僖公左传齐侯使公孟绰辞师于吴吴子曰昔嵗寡人闻命今又革之不知

  • 卷五十七·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五十七    宋 卫湜 撰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郑氏曰竭犹负戴也言五行运转更相为始也五声

  • 学蔀通辨卷之十·陈建

    终编上此卷所载心图心说明人心道心之辩而吾儒所以异于禅佛在此也此正学之标的也心:仁义礼智德性义理道心虚灵知觉精神气禀人心虞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张子曰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愚按性即道心也知觉即人心也此论心之的也

  • 四事品第三·佚名

    菩萨有四事法。疾逮得三昧。何等为四。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二者精进无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无有能及者,四者常与善师从事。是为四。菩萨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指相弹顷三月。二者不得

  • 第七卷·僧祐

    释迦子罗云出家缘记第十三(出未曾有经)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汝今往彼迦毗罗城。问讯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及三叔父斛饭王等。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令作沙弥。修习圣道。所以者何。母

  •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一(并序)·佚名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叙曰。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癸酉。正月一日辰时。于荐福寺道场内。金刚三藏与僧慧超。授大乘瑜伽金刚五顶五智尊千臂千手千钵千佛释迦曼殊室利菩萨秘密菩提三摩地法教。遂于

  • 菩萨戒本持犯要记·元晓

        新罗国沙门元晓述  菩萨戒者。返流归源之大津。去邪就正之要门也。然邪正之相易滥。罪福之性难分。何则或内意实邪。而外迹似正。或表业同染。而中心淳净。或有作业合少福。而致大患。或有心行顺深远。而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