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禮書卷四十九

宋 陳祥道 撰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十九>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十九>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十九>

說文曰閭里門也爾雅曰門側之堂謂之塾尚書大傳曰大夫七十而致仕老其鄉里大夫為士師士為少師歲事已畢餘子皆入學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傅農事上老平明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餘子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上老父師也庶老少師也】食貨志亦曰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蓋古者合二十五家而為之門塾坐父師少師於此所以教之學也坐里胥鄰長於此所以教之耕也書言先路在左塾之前次路在右塾之前先路象路也次路木路也象路貴於木路而象路在左塾木路在右塾則左塾者東塾也里胥尊於鄰長而里胥在右塾鄰長在左塾則右塾者西塾也何則自内視外則左東而右西自外視内則左西而右東也曲禮曰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此左西而右東也又曰公事自闑東私事自闑西此左東而右西也然則書言左塾史言右塾皆西塾也自内外言之異耳漢之時閭里亦有門史稱石慶入里門是也庠【鄉有庠】

序【州有序】

孟子曰庠者養也序者射也鄉飲酒尊兩壺于房戶之間鄉射尊于賓席之東蓋鄉飲在庠而庠有房室故尊于房戶之間鄉射在序而序無房室故尊於賓席之東而已鄉射禮豫【鄭氏曰今文豫為序】則鉤楹内堂則由楹外【堂序也】序則物當棟堂則物當楣是於其有室則所揖所履之位淺而前於其無室則所揖所履之位深而後爾雅曰東西墻謂之序序之名蓋本於此鄉官書攷之法

閭胥聚民無常時族師屬民有常月族師歲屬以月吉與春秋黨正歲屬以孟吉與正歲州長歲屬以正月之吉與春秋然後卿大夫三年大比之以卑者其職煩尊者其事簡也由黨正而下有所讀有所書州長則有所讀無所書而有所攷鄉大夫則攷而興之無所讀敬敏任恤易知者也故閭師書之孝悌睦婣有學難知者也故族師書之德行則非特孝悌也道藝則非特有學也故黨正書之書之者易攷之興之者難故書之止於黨正攷之在州長興之在鄉大夫以卑者其責輕尊者其任重也凡此皆教之有其術養之有其漸方其在學也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此中年攷校之法也大胥掌國學士之版春合舞秋合聲於其合聲則頒次其所學而辨異之諸子掌國子之倅春合諸學秋合諸射以攷其藝而進退之此比年攷校之法也學之攷校如此鄉之攷察又如彼所掌非一人所積非一日此人人所以莫不激昂奮勵以趨上之所造也齊桓公為軌里連鄉之法正月之朝鄉長復事君親問焉曰於子之鄉有居處好學慈孝於父母聰惠質仁發聞於鄉里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者謂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事而竣桓公又問曰於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衆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者謂之蔽賢其罪五有司已事而竣桓公又問曰於子之鄉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長悌於鄉里驕淫暴戾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者謂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事而竣是故鄉長退而脩德進賢桓公親見之遂使役官及五屬大夫復事其言亦然此亦古者鄉舉之遺意也

秀選俊造進士升論之法

王制曰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禄之蓋秀於一鄉謂之秀士升於所選謂之選士俊士以其德之敏也造士以其材之成也進士以其將進而用之也選士升於司徒而不征於鄉俊士升於學而不征於司徒俊士亦謂之造士蓋學至於此材成德敏非可一名命之也傳曰十人曰選百人曰俊此論其大致然也古之六卿其分職也未嘗不通其聯事也未嘗不分司徒掌邦教司馬掌邦政未嘗不分也有發則司徒教士以車甲升造士則司馬辨論官材未嘗不通也周官大司馬之屬司士曰以德詔爵此司馬辨論官材之謂也尚書大傳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學小學使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年始入小學見小節焉踐小義焉二十入大學見大節焉踐大義焉故入小學知父子之道長幼之序入大學知君臣之義上下之位故小師取小學之賢者登之大學大師取大學之賢者登之天子以為左右漢志曰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其有秀異者移鄉學于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于少學諸侯歲貢少學之異者於天子學于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别之以射然後爵命焉凡此其言詳畧與王制雖少異其實皆先王之遺迹也

簡不帥教之法

王制曰命鄉簡不帥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習射上功習鄉上齒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不變命國之右鄉簡不帥教者移之左命國之左鄉簡不帥教者移之右如初禮不變移之郊如初禮不變移之遂如初禮不變屏之遠方終身不齒又曰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將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帥教者以告于大樂正大樂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不變王親視學不變王三日不舉屏之遠方西方曰棘東方曰寄終身不齒然則鄉簡不帥教者至于四不變然後屏之小樂正簡國子之不帥教止於二不變則屏之者先王以匹庶之家為易治膏梁之性為難化以其易治故鄉遂之所攷常在三年大比之時以其難化故國子之出學常在九年大成之後三年而攷故必在於四不變然後屏之九年而簡焉則雖二不變屏之可也古之學政其輕者有觵撻其重者不過屏斥而已若夫萬民之不服教其附于刑者歸于士

禮書卷四十九

猜你喜欢
  大雅·文王之什·佚名
  去情第三·佚名
  渔樵问对 原文·邵雍
  序·张载
  论语精义卷一上·朱熹
  松阳讲义卷十一·陆陇其
  春秋集传详说卷二十八·家铉翁
  卷五·段昌武
  卷七十五·沈廷芳
  卷四·刘瑾
  启发社会的力量·梁漱溟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全文·佚名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全文·佚名
  跋齐尔博士所著自由哲学·太虚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六·智顗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北江诗话卷一·洪亮吉

    西汉文章最盛,如邹、枚、严、马以迄渊、云等,班固不区分别为立传,此文章所以盛也。至范蔚宗始别作《文苑传》,而文章遂自东汉衰矣。 汉文人无不识字,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扬雄作《训纂篇》是矣。隋唐以来,即学者亦不甚识

  • ·卷三〔诗补遗〕·陆机

    赠弟士龙诗十首(并序)  余弱年夙孤,与弟士龙衔恤丧庭。续忝末绪,会逼王命,墨绖即戎,时并萦发,悼心告别。渐历八载,家邦颠覆,凡厥同生,彫落殆半。收迹之日,感物兴哀,而士龙又先在西,时迫当祖载二昆,不容逍遥,衔痛东徂,遗情西暮,故作是

  • 楔子·佚名

    (外扮楚王引官校、锦衣、花帽上,诗云)封土何尝出帝城,早朝唯少静鞭声。怀中赐得黄金鍊,直使千官胆暗惊。某乃楚王赵德芳,与当今嫡亲兄弟,世人称为南清官八大王者是也。身居王位,心在天朝。礼贤士若凤麟,远奸邪如蛇蝎。皇兄赐

  • 卷十九·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十九      宋 韩淲 撰七言絶句 山中 屋前流水水边山山水中间十载闲一旦尘埃扑双鬓薰风吹雨鸟关关 庙山竚舟闲赋 烟雨钱塘江上山客怀舟楫往来间谁云朝市无清致除却利名浑可闲 南豅步入

  • 静思集巻三·郭钰

    (元)郭钰 撰○七言古赋丁氏悠然斋兼呈罗宗仲进士金山西来森万木幽人结庐枕山麓入门所见胜所闻先生弟子皆无俗芸草晴香摊古书竹帘昼永开碁局陂水门前春浸緑一支分入清池曲摇曳璚丝双属玉意闲似与忘机熟清晓开门扫落花细

  • 提要·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二李太白集注      别集类一【唐】提要【臣】等谨案 李太白集注三十六卷国朝王琦撰琦字琢崖钱塘人注李诗者自杨齐贤萧士贇後明林兆珂有李诗钞述注十六卷简陋殊甚胡震亨驳正旧注作李

  • 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七十四·赵尔巽

      佟国维 马齐子富良、马齐弟马武、马武子保祝 阿灵阿子阿尔松阿 揆叙 鄂伦岱   佟国维,满洲镶黄旗人,佟国赖次子,孝康章皇后幼弟,孝懿仁皇后父也。顺治间,授一等侍卫。康熙九年,授内大臣。吴三桂反,子应熊以额驸居京师,

  • 尚史卷九十七·李锴

    志五地理志下王制曰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又曰八州州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九十三国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

  • ◎章一山却聘记·李定夷

    章┪不受礼聘,京华人士传为美谈。当时政事堂聘章书曰: “一山先生道席五月二十七日奉大总统谕,章┪由政事堂优礼函聘等因,伏维先生亮节夷冲,灵修醇粹,然龙烛以照,海云梦胸,吞建翠于以翳霄天风,背负在昔,提衡译学,陶育英髦,饮

  • 卷一百十七·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一百十七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 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索隐右不宜在西南夷之下】

  • 徐浩传·刘昫

    徐浩的字叫季海,是越州人。父亲是徐峤,官当到洛州刺史。徐浩年少时考中了明经科,擅长草书和隶书,因文章和学识被张说看重,调任鲁山县主簿。张说又推荐他任丽正殿校理官,三次升任右拾遗,后还是任校理官。幽州节度使张守王圭把

  • 马燧传·刘昫

    马燧,他的字叫洵美,汝州郏城县人,他祖先从右扶风郡迁来此地。祖父马珉,官做到左玉钤卫仓曹。父亲马季龙,曾中举明兵法科,豪爽擅长兵法,官当到岚州刺史、幽州经略军使。马燧早年时,有次和几个哥哥读书,放下书叹气说:“国家将有难

  • 明忠 第三十一·王符

    人君之称,莫大于明〔二〕;人臣之誉,莫美于忠〔三〕。此二德者,古来君臣所共愿也。然明不继踵〔四〕,忠不万一者〔五〕,非必愚闇不逮而恶名扬也〔六〕,所以求之非其道尔〔七〕。〔一〕○铎按:此文论国之所以治者,在上下同心。所

  • 第六 忤合 2·王诩

    【原文】世无常贵,事无常师①。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②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③。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④。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

  • 卷第三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二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贤圣品第七之四已辩第三向果差别。次应建立第四向果。颂曰。上界修惑中  断初定一品至有顶八品  皆阿罗汉向第九无间道  名金刚喻定尽得俱尽智  

  • 金箓斋三洞赞咏仪·张商英

    原题「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张商英奉敕编修」。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金箓斋」是供帝王修奉的斋法,用来消除天灾、救度帝王。「三洞」是道教经籍的分类法,指洞真、洞玄和洞神三部,也可泛指道教的经典及学

  • 续诗传鸟名·毛奇龄

    (清) 毛奇龄撰 奇龄曾作《毛诗续传》,因遭乱避仇佚之。后从邻人吴氏子得卷末鸟名一卷,与其门人缉缀之,衍为三卷。大意在续毛诗而正朱传,每条皆先列集传之文于前,而一一辨其得失。考训释毛诗草木虫鱼者,自吴陆玑以后,

  •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佚名

    梵名Padmacinta^man!idha^ran!i^ -su^tra 。全一卷。唐代宝思惟译于神龙二年(706)。略称如意摩尼陀罗尼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述根本咒、心咒、随心咒等咒之功能,并列举治疗诸病之法。本经之同本异译或类本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