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全文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并大菩萨文殊师利等大众围绕。尔时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佛子。我今为诸众生於四圣谛心生颠倒。恒处轮回不能免离。说此真实四圣谛法。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云何因缘。而诸众生不能远离如是虚妄轮回之中不觉不知。佛言:文殊师利。我见众生受如是虚妄轮回。何以故?善男子,皆因无始已来妄生计执分别彼我。文殊师利。以是因缘。受此愚痴业报虚妄轮回。何以故?是诸愚痴众生。不闻不知最上一切寂静法故。不自思惟警悟三业。恣身口意造众烦恼。我贪我瞋我痴等。我今於彼如来法中。得此出家受清净戒修持净行远离轮回。得涅盘道解脱苦轮。复自思惟。此烦恼性即善法故。即有漏法故。即无漏法故。即轮回法故。即世间即出世间。即智即蠲除法。即决定法。即观法圆满智。即观苦集灭决定道。乃至决定法界故。又复思惟。一切行虚假故。一切行苦恼故。一切行即无相故。我若得此。即能远离一切虚假得随意生。若观我见不离道谛。即得彼法所作随意。复於彼法忆念无惑。於一切法心无差别。能如是知。即得远离不信疑惑毁谤赞叹。得此解脱一切我苦。我於是时无有少分而难作者,若阿罗汉能知此我。彼临命终时自见所生。弃舍本心得佛菩提。随意所乐自在而往。即得至於无为界故。彼得此苦智法智。若了知我集一切法生不信心疑惑诽谤种种怖畏。若不信此法尽此集故。彼作是思惟。决定灭谛。彼复思惟。此法应如是作。得灭谛故。是法若作此决定灭作是决定彼意心生疑惑。命终之後堕大地狱中。云何名如实思惟。生一切法故。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见四圣谛心。佛告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即不生故即见苦谛。若见出生一切法消除故即是集谛。若见最上涅盘一切寂静法相即是灭谛。若见究竟一切法性即是道谛。文殊师利。若彼见此四圣谛非实非虚。是善法是不善法。是有漏是无漏。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有为智是无为智。是无变异法。是观苦集了别智法。即决定灭谛。乃至决定法界道谛不可改变。何故一切愚迷众生耽著欲乐。於此实相法中而生迷惑。彼诸众生於寂灭法不谛思惟。乃至一切法寂静自性不得现前。不知此法非取非舍非离取舍。在彼贪界显现涅盘。瞋界痴界乃至轮回界悉能现彼涅盘寂静界故。若於一切法能现如是自性平等。当得一切法中自在无碍。云何不知彼真实法。若於不生不灭法心同虚空。即佛平等不可得故。法平等不可得故。僧平等不可得故。乃至涅盘寂静平等亦不可得故。如是於一切未曾有法不生疑惑。即得离疑。不生不出。至一切最胜涅盘寂静界故。文殊师利。如是真谛一切法不可见。是故须菩提而不往诣礼如来足。如须菩提尚得无我。况复如来云何而见。勿作是解。文殊师利。如是一切不生法中。有所见故。即非见四圣谛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见四念处。佛告文殊师利。彼须菩提当得观身不净见身念处。观受是苦见受念处。观心无常见心念处。观法无我见法念处。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实相云何而说。复云何见真实四念处。佛告文殊师利。止此真实谛如来所说难解难知。文殊师利言:唯愿说之广演分别。彼真实四念处故。佛言:文殊师利。汝若见等虚空身。即见此身中身念处。又文殊师利。若於受中内外中间。有所得故即见受念处。又文殊师利。若见此心智有方圆大校即见此心中心念处。又文殊师利。若於善不善有漏无漏乃至烦恼世出世间法中。有所得故。即非见此法中法念处。文殊师利。此真实四念处应如是解。文殊师利白世尊言:云何见四正勤。佛告文殊师利。若观十二缘生究竟空寂乃至无性。一切法彼不可得当起精进心称法。灭除所生不善一切业故。为未生不善法令不起故。未生善法起精进心令出生故。所生善法令得久住不废忘故。当起圆满精进心故。如一切法离取离舍非离取舍。若得如是正忆念故。彼不复起心。即得此三摩地行。彼云何思惟。得神足故。云何住平等一切法。文殊师利。应当如是见四正勤。

文殊师利又复白言:世尊,云何见五根。佛言:文殊师利。若见究竟一切法不生。即解信根。何以故?文殊师利。此究竟不生信根。於一切法中心不可得故。本离此名。又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离忆念故。无有趣求不住方所是为精进根。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离现前明了故。远离差别心不起故。是为念根。又文殊师利。若於诸法。能离生灭能觉所觉性空性非空性故。是为定根。文殊师利。若性孰有孰无。一切法中不可得故。是为慧根。文殊师利。应如是解。了知五根故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见五力。佛言:文殊师利。若能见此离性离相一切广大心法。是为信力。文殊师利。若於菩提进求功德。能离取舍非离取舍。是为进力。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离诸忆念无有计执。是为念力。文殊师利。若至一切法无相故。是为定力。文殊师利。若能远离一切所见乃至涅盘。是为慧力。文殊师利。应如是解。了知五力故。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见七觉分。佛言: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无自性法。不忆念故。是为念觉分。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心不可测度。说善不善及得受记。是为择法觉分。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能离取舍非离取舍。又於诸法舍离思虑。是为精进觉分。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不生爱著。解一切法即无生故。是为喜觉分。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心生信乐。解一切法不可得故。是为轻安觉分。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心无掉举。是为定觉分。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无住无著不可觉知。於一切法不生贪著。若得此舍是为舍觉分。文殊师利。七菩提分。应如是解而能了知。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见八正道。佛告文殊师利。若不见正。乃至不见一切无性。法无二相心无罣碍。是为正见。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离诸罣碍。非离罣碍。心无所著。是为正思惟。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无有边际。称无边际平等善说。是为正语。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无有动作。离悲[W487]心。本不生故。是为正业。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无喜无瞋诸法不生。是为正命。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无有起灭无有力用。是为正精进。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无有知觉离诸思惟。是为正念。文殊师利。若於一切法自性非性。而能远离无有所著。是为正定。文殊师利。此八正道。应如是解即能了知。

文殊师利。若有见如是四圣谛心。即得见於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真实心故。是求彼岸。至实际地得大安乐。悉舍重担远尘离垢。观身无相至无生忍。阿罗汉沙门婆罗门。至净彼岸名曰多闻。是真佛子是能仁子。能敌冤家弃掷烦恼。得大坚固无老无怖。无有疑惑亦无戏论。无彼无此。名此比丘为圣法幢。文殊师利。若得如是法忍得大善利。应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而为供养。文殊师利。是故得一切国土无空过者,悉受清净饮食供养。为离轮回得涅盘岸脱诸苦轮。乃至一切正遍知正等菩提。起此心法所求皆得。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得此法。彼诸天众於如来世尊应正等觉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散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而以供养。作如是言:彼等於如来佛法中。当得出家受清净戒。若说此法。一心听受得菩提道。复有八千一百比丘众。心得漏尽无生解脱。复有四万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于时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魔王宫殿山林旷野大地六种振动。於虚空中雨众天花。赞言善哉善哉!善说此法甚为希有。出是音声十方普闻。佛说此经已,文殊师利法王子。及大菩萨诸比丘众。一切世间诸天人民阿修罗乾达婆等。闻佛所说,各各欢喜礼佛而退。

猜你喜欢
  佛学源流及其新运动·太虚
  卷第三十·佚名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八·慧立
  现大神变品第二十·佚名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二·子璇
  大乘义章 第二卷·慧远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四·欧阳竟无
  在泉州小雪峰寺开示·太虚
  佛说分别经·佚名
  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序·佚名
  佛性海藏智慧解脱破心相经卷上·佚名
  卷四十一·彭绍升
  欢迎缅甸记者访华团致词·太虚
  怎样平世界两个不平·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一·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五集奏折·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大学士【臣】王杰大学士【臣】孙士毅尚书【臣】董诰谨奏为敬刋御制诗五集告成恭摺进呈事钦惟我皇上夀臻全祜圣集大成钧轴运於一心词经垂於万古自来臣工学子忻诵惬慕喁向殚思从未有幸遘望九

  • 志第十七 五行上·房玄龄

    夫帝王者,配德天地,叶契阴阳,发号施令,动关幽显,休咎之征,随感而作,故《书》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昔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宝其真,自天祐之,吉

  • 志第十六 天文下·魏徵

    ○十煇 《周礼》,眡祲氏掌十煇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一曰祲,谓阴阳五色之气,昆淫相侵。或曰,抱珥背璚之属,如虹而短是也。二曰象,谓云如气,成形象,云如赤乌,夹日以飞之类是也。三曰镌,日旁气刺日,形如童子所佩之镌也。四曰监,谓云

  • 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脱脱

        郑獬 陈襄 钱公辅 孙洙 丰稷 吕诲 刘述 刘琦 钱顗 郑侠   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人。少负俊材,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进士第一。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英宗郎位,治永

  •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秋。七月。壬申朔。享太庙。遣散秩大臣伯富大礼行礼  ○癸酉。议政大臣等议覆、都统武格等疏报、江宁之兵、已抵沅州。地方褊小、大兵难以久居。遂将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各营之马、

  • 卷之三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古今列女传原序·解缙

    朕闻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大经者五品之人伦也大哉经纶之道乎而以人伦为本人之大伦有五而男女夫妇为先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君臣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经训之作皆载之首篇

  • 一四三七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纪昀二分《荟要》详校情形片·佚名

    一四三七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纪昀二分《荟要》详校情形片乾隆五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臣等遵旨询问纪昀。据称:摛藻堂、味腴书室《荟要》二分,于乾隆五十五年奉旨交南书房翰林分股详校,我亦奉旨匀摊一股。于时摛藻堂之书尚

  • 唐纪六十八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下咸通十一年(庚寅、870)·司马光

    唐纪六十八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庚寅,公元870年) [1]春,正月,甲寅朔,群臣上尊号曰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赦天下。 [1]春季,正月,甲寅朔(初一),唐朝群臣给皇帝李上尊号,称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大赦天下。 [2]西川之

  • 卷一百三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一兵考舟师水战宋宁宗开禧元年正月初置澉浦水军嘉定九年正月置马军司水军时汪纲知高邮军虑湖可以入淮招水卒五千人造百艘列三砦以戒非常及

  • 卷二十四斗讼律·窦仪

    【九门】律条十六并疏敕条四起请条三告周亲以下子孙违犯教令供养有阙奴婢告主罪诬告本属刺史县令投匿名书告人罪被囚禁不得告举他事犯罪陈首告赦前事告人罪不得称疑为人作辞牒教令人告事邀车驾挝鼓上表自诉事自毁伤及

  • 卷之六·佚名

    刘子卷之六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妄瑕第二十六天#1道混然无形,寂然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非可以影响求#2,不得以毁誉称也。降此以往,则事不双美,名不并盛矣。虽天地之大,三光之明,圣贤之智,犹未免乎訾也。故天有拆之象,地有裂之

  • 第十六章 5·辜鸿铭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辜讲孔子说:“有三种乐趣是有益的,而三种乐趣是有害的。对礼仪研究和批评的乐趣,对品质优良的人仰慕和评论的乐趣,从很多具有品

  •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林语堂

    孔德 (26 )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7 )。[语译]大德之人,他一切言语举动的样态,都是

  • 诣菩提场品第十九·佚名

    尔时佛告诸比丘,菩萨澡浴身体。复食乳糜气力平全。方欲往诣十六功德之地菩提树下。为欲降伏彼魔怨故。以大人相西面而行。所谓徐徐安隐而行。容止美好如虹而行。雅步闲详如须弥山巍巍而行。不匆遽行。不迟慢行。不沈重

  • 卷第十八·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八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佛告诸苾刍。汝等谛听。乃往昔时无佛出世。空有辟支佛。时时怜念贫乏。自资少于卧具饮食。时世唯有辟支佛。此时辟支佛游行。往至波罗痆斯城。居至一陶家

  • 四分律卷第四十(三分之四)·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衣揵度之二尔时瓶沙王患大便道中血出,诸侍女见皆共笑言:“王今所患如我女人。”时王瓶沙闻已惭愧,即唤无畏王子言:“我今有如是病,汝可为我觅医。”即答王言:“有耆婆童子,善于医道,能治王病

  • 闺训千字文·佚名

    为清代女子蒙学教材之一,原名《女千字文》,清人所作。该书与《改良女儿经》一样,贯穿书中的中心思想仍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观念,但对一些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事的基本规范训则也有详细的描述,对女子的一生成长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