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庸纂笺卷一

元 詹道传传 撰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巻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色窄反】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隂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知己之有性而不知其出于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于性知圣人之有教而不知其因吾之所固有者裁之也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而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亦此意也

道也者不可须防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离去声】

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防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防之顷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见音现】

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平声】则己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上声】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逺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逹道也【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靡防反】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结上文之意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悉井反】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上声】夫【音扶】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唯【与惟通】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按孔疏引唐陆氏曰云云】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 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上声】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徒案反】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右第二章 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属【音烛】而意实相承也变和言行者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去声】言之则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上声下同】

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去声】故鲜能之今已久矣论语无能字

右第三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知者之知去声】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

右第四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音扶】

由不明故不行

右第五章 此章承上章而举其不行之端以起下章之意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知去声与平声好去声】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音洛】告以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徒洛反】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音预】此此知【如字】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右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予知之知去声罟音古擭胡化反阱才性反辟避同期居之反】

罟网也擭机槛也陷阱坑坎也皆所以揜取禽兽者也择乎中庸辨别【彼列反】众理以求所谓中庸即上章好【去声】问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作答反】一月也言知祸而不知辟以况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

右第七章 承上章大知而言又举不明之端以起下章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回孔子弟子顔渊名拳拳奉【上声】持之貎服犹着【陟略反】也膺胷也奉持而着之心胷之间言能守也顔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此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

右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均平治也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皆倚于一偏故资之近而力能勉者皆足以能之至于中庸虽若易【去声下同】能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上声】能也

右第九章 亦承上章以起下章

子路问强

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子路好【去声】勇故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与平声】

抑语辞而汝也

寛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寛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不报无道谓横【去声】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衽【而审反】席也【记内则将衽注衽卧席也】金戈兵之属革甲胄【直又反】之属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强者之事也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此四者汝之所当强也矫强貎诗曰矫矫虎臣是也【诗泮水篇】倚偏着【直略反】也塞【悉则反】未达也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此则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君子之强孰大于是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

右第十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素按汉书当作索【山各反】盖字之误也【前汉艺文志引此全文素作索顔师古注索隐求索隐暗之事真氏曰三国志方技传亦作索隐】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古委反】异之行【去声】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圣人岂为之哉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此其知虽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巳止也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敢废盖至诚无息自有所不能止也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涂而废是以遯世不见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去声】之尽仁之至不頼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犹不自居也故曰唯【与惟通后仿此】圣者能之而已

右第十一章 子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义者止此盖此篇大防以知【去声下同】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顔渊子路之事明之舜知也顔渊仁也子路勇也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七到反】道而成德矣余见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费符味反】

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与去声】

君子之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逺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庄子终篇至大无内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又楚词逺游篇道可受而不可传其大无外兮其小无垠】可谓费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盖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及其至而圣人不知不能则举全体而言圣人固有所不能尽也侯氏曰圣人所不知如孔子问礼问官之类【家语观周篇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左传昭十七年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吾知之云云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太官学在四夷犹信】所不能如孔子不得位尧舜病博施【去声】之类愚谓人所憾【胡暗反】于天地如覆【敷救反】载生成之偏及寒暑灾祥之不得其正者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鸢余専反】

诗大雅旱麓【音鹿】之篇鸢鸱【处脂反】类戾至也察着也子思引此诗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谓费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故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居忍反】为【去声】人处活泼泼【普活反】地读者其致思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结上文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子曰道不逺人人之为道而逺人不可以为道

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逺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髙逺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逺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逺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睨研计反】

诗豳【悲巾反】风伐柯【音哥】之篇柯斧柄则法也睨邪视也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犹有彼此之别【彼列反下同】故伐者视之犹以为逺也若以人治人则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去声】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别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盖责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逺人以为道也张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易【去声】从是也

忠恕违道不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违去也如春秋传齐师违谷七里之违言自此至彼相去不逺非背【音佩】而去之之谓也【左哀二十七年晋伐郑齐师救郑及留舒违谷七里谷人不知杜注留舒齐地违去也】道即其不逺人者是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徒洛反】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逺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于人亦不逺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并去声】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子臣弟友四字絶句】

求犹责也道不逺人凡己之所以责人者皆道之所当然也故反之以自责而自修焉庸平常也行者践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余而讱则谨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之力则行顾言矣慥慥笃实貎言君子之言行如此岂不慥慥乎赞美之也凡此皆不逺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是也

右第十三章 道不逺人者夫妇所能丘未能一者圣人所不能皆费也而其所以然者则至隐存焉下章放此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犹见【形甸反】在也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难去声】

此言素其位而行也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援平声】

此言不愿乎其外也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易去声】

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徼【坚尧反】求也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正音征鹄工喜反】画【胡卦反】布曰正栖皮曰鹄【二语射义注】皆侯之中射之的也【诗传侯张布而射之者也正设的于侯中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賔射则张布侯而设正 按朱子曰周礼梓人有皮侯采侯兽侯皮侯则设鹄乃大射之侯笺见论语第三篇采侯则设正賔射之侯也正之方外如鹄亦三分其侯而居一中二尺画朱其外次白次苍次黄次黒充其尺寸使大如鹄其旁画以云气亦如正之数五正者天子也诸侯则三正去黄孤大夫二正去青白直以朱緑也若兽侯则燕射之侯乡射记云天子熊侯白质诸侯麋侯赤质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豕盖用布而画兽头于正鹄之处天子诸侯则以白土赤土涂其布为质士则用布而不涂其侧所画云采亦如采侯之差等又按丛説云射有三天子至大夫皆有之士则无大射而有賔射燕射也又按三礼辨云天子九十歩侯诸侯七十歩侯大夫五十歩侯歩近者鹄差小取其巧也歩逺者鹄差大取其力也】子思引此孔子之言以结上文之意

右第十四章 子思之言也凡章首无子曰字者放此

君子之道辟如行逺必自迩辟如登髙必自卑【辟与譬同】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好去声耽诗作湛亦音耽乐音洛】

诗小雅常棣之篇鼓瑟琴和也翕亦合也耽亦乐也帑【与孥通】子孙也【孔疏古者谓子孙为帑甘誓言予则帑戮汝】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夫子诵此诗而赞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则父母其安乐【音洛】之矣子思引诗及此语以明行逺自迩登髙自卑之意

右第十五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隂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为德犹言性情功效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隂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之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谓干事【乾坤文言贞者事之干也朱子本义云言事之所依以立盖正而能固万物依此而立干如木之干事如木之叶】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齐侧皆反】

齐【音齐下其齐同】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而致其齐也【二句出礼记祭统篇】明犹洁也洋洋流动充满之意能使人畏敬奉承而发见【形甸反下同】昭著如此乃其体物而不可遗之验也孔子曰其气发于上为昭明焄【音熏】蒿凄怆【初亮反】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正谓此尔【章句所引乃礼记祭义宰我问鬼神孔子答之云云疏言人生时形体与气合共为生其死则形与气分其气之精魂发升于上为昭明者神灵光明也焄谓香臭也蒿谓气蒸出貌言百物之气或香或臭烝而上出其气蒿然也凄怆者谓此等之气人闻之情有凄怆百物之精者人气扬于上为昭明百物之气为焄蒿凄怆人气发于上为昭明此神之着也 朱子曰人死时自有一般光景焄蒿是其气升腾凄怆是使人惨栗感伤之意何北山曰祭义所言谓人隂阳乍离之际有此声气若中庸章句乃是借来形容祭祀来格洋洋如在之气象此是感召已散而复伸之气也】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度待洛反射音亦诗作斁】诗大雅抑之篇格来也矧况也射厌也言厌怠而不敬也思语辞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夫音扶】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隂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发见之不可揜如此

右第十六章 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则亦费矣此前三章以其费之小者而言此后三章以其费之大者而言此一章兼费隐包大小而言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舆平声】

子孙谓虞思陈胡公之属【史记索隐夏后之时犹封虞思虞遂至周武王克殷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满諡胡公陈世家自胡公至桓公十二世入春秋始终春秋凡十二公当哀公十七年楚灭之陈灭而陈恒得政于齐至周威烈王田和列为诸侯秦始皇二十六年齐王建降国亡二世元年齐王族田儋及从弟荣弟横皆豪杰宗彊儋略定齐地自立为王汉髙祖召田横自刭而舜祀始絶】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舜年百有十歳【书舜典舜生三十徽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材质也笃厚也栽植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散则覆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诗大雅假乐【音洛】之篇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申重也

故大德者必受命

受命者受天命为天子也

右第十七章 此由庸行【去声】之常推之以极其至见道之用广也而其所以然者则为体微矣后二章亦此意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此言文王之事书言王季其勤王家盖其所作亦积功累【鲁水反】仁之事也

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大音泰下同】

此言武王之事缵【作管反】继也大王王季之父也书云大王肇基王迹【书武成篇王若曰惟先王建邦啓土公刘克笃前烈至于大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勲】诗云至于大王实始翦商【诗閟宫篇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绪业也戎衣甲胄之属壹戎衣武成文言壹着【陟路反】戎衣以伐纣也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追王之王去声】

此言周公之事末犹老也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迹之所起也先公组【音祖】绀【古暗反】以上至后稷也【史记周本纪后稷别姓姬氏后稷卒子不窋立卒子鞠陶立卒子公刘立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庆节卒子皇仆立卒子差弗立卒子毁隃立卒子公非立卒子髙圉立卒子亚圉立卒子公叔祖类立卒子古公亶父立组绀即公叔祖类】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于无穷也制为礼法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禄丧服自期【居之反】以下诸侯絶大夫降【吕氏曰期之丧有二正统之朞为祖父母也旁亲之期为叔伯父母众子昆弟昆弟之子也正统之期虽天子诸侯莫降旁亲之期天子诸侯絶服而大夫降服大功所谓尊不同故或絶或降也如旁亲之期亦为大夫则大夫亦不降所谓尊同则服其亲之服也诸侯虽絶服旁亲尊同亦不降所不臣者犹服之如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臣诸父而臣昆弟是也】而父母之丧上下同之推己以及人也

右第十八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达通也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下之人通谓之孝犹孟子之言达尊也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上章言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以有天下而周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继志述事之大者也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礼通于上下者言之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祖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适【音的】士二官师一【见礼记祭法篇又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宗器先世所藏之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音求】河图之属也【书顾命越玉五重陈寳赤刀大训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裳衣先祖之遗衣服祭则设之以授尸也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类是也【按周礼天官庖人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鱻音鲜羽膳膏膻注行用也羔稚羊豚稚豕膳调和肉味膏香牛脂也牛属司徒土也木克土春用之腒音渠干雉鱐音搜干鱼膏燥犬膏也犬属司冦金也火克金夏用之犊牛麛鹿也膏腥鸡膏也鸡属宗伯木也金克木秋用之鱻音鲜生鱼羽鴈也膏膻羊脂也羊属司马火也水克火冬用之羔豚物生而肥犊麛物成而充腒鱐暵热而干鱼鴈水涸而性定此八者得四时之气尤盛为人食之弗胜是以用休废之膏煎和膳之节其气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昭如字为去声】

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有事于太庙则子姓兄弟羣昭羣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此祭统文】爵公侯卿大夫也事宗祝有司之职事也【宗宗伯宗人之属祝大祝小祝也有司如宫正执烛天府沃盥陈寳器司几筵设筵几凡有职者皆是】旅众也酬饮也旅酬之礼賔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音至】于其长【上声下同】而众相酬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许曰凡祭必立尸必择賔賔一人众賔无筭众賔者賔之党也其位在堂下西阶之西祭则子姓兄弟皆防兄弟者主人之党也其位在堂下阼阶之东有司羣执事皆北面而立迎尸既入主人初献主妇亚献賔三献及尸主兄弟各相献酢毕然后行旅酬凡主人酌酒奉尸賔曰献尸賔酌以答主人曰酢主人酌酒先自饮再酌以献賔者谓之酧先自饮谓引之饮也旅众也主人举觯酌酒自西阶酧賔先自饮再酌以进賔受之奠而未饮兄弟之少者举觯于兄弟之最长者于阼阶亦先饮而长兄弟亦奠而未饮賔取所奠觯于阼阶酧长兄弟长兄弟西阶前酧宾众賔及众兄弟交错以徧以及执事者无不徧卒饮者实爵于篚此旅酧之大略也又賔弟子兄弟弟子各举觯于其长亦先自饮如旅酧所谓下为上也賔取觯酧兄弟之党长兄弟取觯酧賔之党亦交错以徧其次第之数谓之无筭爵所以逮贱者如此】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发之色别【彼列反】长防为坐次也齿年数也【许曰祭毕而燕今不知其仪楚茨之诗谓礼仪既备皇尸载起神保韦归废彻不迟然后言诸父兄弟备言燕私郑笺谓祭祀毕归賔客之俎同姓则留与之燕所以尊賔客亲骨肉也其下章曰乐具入奏説者谓祭时在庙燕当在寝故祭时之乐皆入奏于寝也其可知之彷佛若此】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践犹履也其指先王也所尊所亲先王之祖考子孙臣庶也始死谓之死既葬则曰反而亡焉皆指先王也此结上文两节皆继志述事之意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郊祀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按胡五峯曰古者祭地于社犹祀天于郊也故泰誓曰郊社不修而周公祀于新邑亦先用二牛于郊后用太牢于社也记曰天子将出类于上帝宜于社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神地道周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血祭祭社稷而别无祭地之文四圭有邸舞云门以祀天两圭有邸舞咸池以祀地而别无祭社之説则以郊对社明矣后世既立社又立北郊失之矣朱子谓此説有据】禘天子宗庙之大祭追祭大祖之所自出于太庙而以大祖配之也【礼丧服小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尝秋祭也四时皆祭举其一耳【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祠禴尝烝为春夏秋冬享先王之礼如王制祭统所记春礿夏禘郊特牲祭义所记春禘秋尝者赵伯循曰此盖汉儒见春秋惟两书禘一春一夏而误也以礿为春祭亦误】礼必有义对举之互文也示与视同视诸掌言易【去声】见也此与论语文意大同小异记有详略耳

右第十九章

哀公问政

哀公鲁君名蒋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方版也策简也【丛説春秋传序大事书于防小事简牍而已正义云简容一行字数行者书于方方所不容书于策盖古未有纸削竹为简长二尺短者半之字少者书于简稍多则书于木版又多则以韦编聨诸简谓之防而书之今但训防为简从古注也】息犹灭也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夫音扶】

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沈括字存中吴兴人仕宋神宗之世其説见笔谈蒲苇蒲栁芦苇也以一尺之条一寸之根置之土中莫不即生】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去声下同】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道者天下之达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上声】也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则又在修身能仁其身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矣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杀去声】

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当葛反】慈爱之意深体味之可见宜者分别【彼列反】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文斯二者而已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郑氏曰此句在下误重【平声】在此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知去声】

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彼列反】长【去声】防有序朋友有信是也知所以知【如字】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去声】之而德非其德矣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无诚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强上声】

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扶问反】而言则所以知者知【去声下知也同】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与早暮同】行道有难易【去声】然能自强【如字】不息则其致一也吕氏曰所入之涂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平声】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近乎知之知并去声】

子曰二字衍文 此言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事通上文三知为知【去声下非知同】三行为仁则此三近者勇之次也吕氏曰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徇人欲而忘返懦【奴卧奴乱二反】者甘为人下而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斯三者指三近而言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家则尽乎人矣言此以结上文修身之意起下文九经之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羣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逺人也懐诸侯也

经常也体谓设以身处【上声】其地而察其心也子如父母之爱其子也柔逺人所谓无忘賔旅者也此列九经之目也吕氏曰天下国家之本在身故修身为九经之本然必亲师取友然后修身之道进故尊贤次之道之所进莫先其家故亲亲次之由家以及朝【音潮】廷故敬大臣体羣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工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逺人懐诸侯次之此九经之序也视羣臣犹吾四体视百姓犹吾子此视臣视民之别【彼列反】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体羣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逺人则四方归之懐诸侯则天下畏之

此言九经之效也道立谓道成于己而可为民表所谓皇建其有极是也【书洪范五皇极皇建其有极】不惑谓不疑于理不【音县】谓不迷于事敬大臣则信任专而小臣不得以间【去声】之故临事而不也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孟子注谓通人之功而交易其事也】农末相资故财用足柔逺人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涂故四方归懐诸侯则德之所施【去声】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广矣故曰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逺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逺人也继絶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懐诸侯也【齐侧皆反去上声逺好恶敛并去声既许气反禀彼锦力锦二反称去声朝音潮】○【省悉井反】此言九经之事也官盛任使谓官属众盛足任使令【平声】也【如周礼太宰之属有旅下士三十二人】盖大臣不当亲细事故所以优之者如此忠信重禄谓待之诚而养之厚盖以身体之而知其所頼乎上者如此也既读曰饩饩禀稍【去声】食也【此皆郑注孔疏谓饮食粮廪也稍食谓稍稍给之故周礼月终均其稍食是也按周礼地官廪人掌九谷之数以待国之匪颁赒赐稍食注稍食禄廪也】称事如周礼稾【古老反】人职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是也【夏官稾人职主弓弩箭矢春献素秋献成书其等以飨工乗其事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而诛赏乃入功于司弓矢及缮人】往则为【平声】之授节以送之【按周礼地官比长各掌其比之治五家相亲睦有罪则相及有不便其居或自国中徙郊或由郊徙国中则从而授之授者付所处之吏明无罪恶若徙别乡则为旌以行之若无授无节则治其罪 又掌节者各不同门闗用符节货财用玺节道路用旌节以授四方商贾及賔客皆有期以反节凡有节为信以传辅之司闗注云传如今移过所文书】来则丰其委【去声】积【子赐反】以迎之【委积畜聚也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待恤民之困乏门闗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賔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凡賔客防同师旅掌其道路之委积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候馆候馆有积注委积者廪人仓人计九谷之数足国用皆以余财供之少曰委多曰积】朝谓诸侯见【形甸反】于天子聘谓诸侯使大夫来献王制比【毗至反】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王制疏比年每年也小聘曰问大夫三介大聘卿五介朝则君自行然此礼晋文霸时所制也若虞夏之制诸侯歳朝周之制侯甸男采卫要服六者各以服数来朝曽以德曰春秋传昭三年郑子大叔曰文襄之霸也令诸侯三岁聘五岁朝则此乃霸者令诸侯以事已尔记以为诸侯之事天子则误矣】厚往薄来谓燕赐厚而纳贡薄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者诚也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之实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跲其刼反行去声】

凡事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豫素定也跲踬【音致】也疚病也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如下文所推是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此又以在下位者推言素定之意反诸身不诚谓反求诸身而所存所发未能真实而无妄也不明乎善谓未能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知至善之所在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并去声从七容反】

此承上文诚身而言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不思而得生知也不勉而中安行也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以下之事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去声】学而知【如字】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平声】其成故常百倍其功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明者择善之功强者固执之效吕氏曰君子所以学者为【去声】能变化气质而已德胜气质则愚者可进于明柔者可进于强不能胜之则虽有志于学亦愚不能明柔不能立而已矣盖均善而无恶者性也人所同也昏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人所异也诚之者所以反其同而变其异也夫【音扶】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今以卤【音鲁】莽【莫古莫后二反】灭裂之学【庄子则阳篇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耘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卤莽不用心也灭裂轻薄也】或作或辍以变其不美之质及不能变则曰天质不美非学所能变是果于自弃其为不仁甚矣

右第二十章 此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明其所传之一致举而措之亦犹是耳盖包费隐兼小大以终十二章之意章内语诚始详而所谓诚者实此篇之枢纽【女九反】也又按孔子家语亦载此章而其文尤详成功一也之下有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故其下复以子曰起答辞今无此问辞而犹有子曰二字盖子思删其繁文以附于篇而所删有不尽者今当为衍文也博学之以下家语无之意彼有阙文抑此或子思所补也欤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徳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无不明而处【上声】之无不当【去声】也赞犹助也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此自诚而明者之事也右第二十二章 言天道也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其次通大贤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也曲一偏也形者积中而发外着则又加显矣明则又有光辉发越之盛也动者诚能动物变者物从而变化则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盖人之性无不同而气则有异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其次则必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七到反】其极也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着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右第二十三章 言人道也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见音现】

祯祥者福之兆妖孽者祸之萌【妖亦作袄孽鱼列反】蓍所以筮所以卜四体谓动作威仪之间如执玉髙卑其容俯仰之类【左定十四年邾隠公来朝邾子执玉髙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亡焉是年定公薨哀公七年鲁伐邾以邾子益来】凡此皆理之先见【形甸反】者也然唯诚之至极而无一毫私伪留于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平声】焉神谓鬼神

右第二十四章 言天道也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也之道音导】

言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故必得是理然后有是物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故人之心一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也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知去声】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彼矣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发是皆吾性之固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形甸反】于是者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右第二十五章 言人道也

故至诚无息

既无虚假自无间【去声】断【徒玩反】

不息则久久则征

久常于中也征【知盈反】验于外也

征则悠逺悠逺则博厚博厚则髙明

此皆以其验于外者言之郑氏所谓至诚之德着于四方者是也存诸中者既久则验于外者益悠逺而无穷矣悠逺故其积也广博而深厚博厚故其发也髙大而光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髙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悠久即悠逺兼内外而言之也本以悠逺致髙厚而髙厚又悠久也此言圣人与天地同用

博厚配地髙明配天悠久无疆

此言圣人与天地同体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见音现】

见犹示也不见而章以配地而言也不动而变以配天而言也无为而成以无疆而言也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此以下复【扶又反】以天地明至诚无息之功用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不贰所以诚也诚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髙也明也悠也久也

言天地之道诚一不贰故能各极其盛而有下文生物之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私列反】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巻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寳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元】鼍【汤河反】蛟龙鱼龞生焉货财殖焉【夫音扶华藏并去声卷平声勺市若反】

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处而言之及其无穷犹十二章及其至也之意盖举全体而言也振收也巻区也此四条皆以发明由其不二不息以致盛大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鲁水反】而后大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于音乌乎音呼】

诗周颂维天之命篇于叹辞穆深逺也不显犹言岂不显也纯纯一不杂也引此以明至诚无息之意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无二无杂不已则无间断先后

右第二十六章 言天道也

大哉圣人之道

包下文两节而言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峻髙大也此言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也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优优充足有余之意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此言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间【去声】也

待其人而后行

总结上两节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至德谓其人至道指上两节而言也凝聚也成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防极髙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尊者恭敬奉【上声】持之意【按字书尊本酒器上从八从酉象器之盈下从廾象两手奉持惟恐倾失故曰恭敬奉持之意】徳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道由也温犹燖【似亷似林二反】温之温【左哀十二年公防吴于槖臯吴太宰嚭请寻盟子贡对曰若可寻也亦可寒也贾逵注寻温也】谓故学之矣复【扶又反】时习之也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去声】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上声】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黙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倍与背同与平声】

兴谓兴起在位也诗大雅烝民之篇

右第二十七章 言人道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好去声烖古灾字】

以上孔子之言子思引之反复【如字】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此以下子思之言礼亲疎贵贱相接之体也度品制文书名【文者六书也周礼秋官大行人九歳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郑注书名书之字也又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疏正其字使四方知而读之古者谓字为名仪礼百名以上书之防是也 丛説书名书即字也名则其字之声也考者欲正其字形及读之音声】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行去声】

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孝经序必骋殊轨辙疏云两辙之间为轨车轮所轹为辙周制两轮之轨皆广六尺六寸】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天下一统也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郑氏曰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天子之位

子曰吾説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此又引孔子之言杞夏之后征证也宋殷之后三代之礼孔子皆尝学之而能言其意但夏礼既不可考证殷礼虽存又非当世之法惟周礼乃时王之制今日所用孔子既不得位则从周而已

右第二十八章 承上章为下不倍而言亦人道也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王去声】

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行之则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上焉者谓时王以前如夏商之礼虽善而皆不可考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也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也本诸身有其德也征诸庶民验其所信从也建立也立于此而参于彼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迹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所谓圣人复【扶又反】起不易吾言者也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知天知人知其理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逺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动兼言行而言道兼法则而言法法度也则凖则也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恶去声射音妬诗作斁】

诗周颂振鹭之篇射厌也所谓此者指本诸身以下六事而言

右第二十九章 承上章居上不骄而言亦人道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祖述者逺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律天时者法其自然之运袭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辟音譬帱徒报反】

错犹迭也此言圣人之德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悖犹背【音佩】也天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四时日月错行代明而不相悖所以不害不悖者小德之川流所以并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川流者如川之流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敦化者敦厚其化根本盛大而出无穷也此言天地之大以见上文取譬之意也

右第三十章 言天道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寛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知去声齐侧皆反别彼列反】

聪明睿知生知【如字】之质临谓居上而临下也其下四者乃仁义礼智之德文文章也理条理也密详细也察明辨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周徧而广阔也渊泉静深而有本也出发见【形甸反下同】也言五者之德充积于中而以时发见于外也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説【见形甸反説音悦】

言其充积极其盛而发见当其可也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貃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施去声队音坠】

舟车所至以下盖极言之配天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

右第三十一章 承上章而言小德之川流亦天道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夫音扶焉于防反】

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毗至反】其类而合之也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大本者所性之全体也唯圣人之德极诚无妄故于人伦各尽其当然之实而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所谓经纶之也其于所性之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而天下之道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所谓立之也其于天地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黙契焉非但闻见之知而已此皆至诚无妄自然之功用夫【音扶】岂有所倚着【直略反】于物而后能哉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肫之纯反】

肫肫恳至貎以经纶而言也渊渊静深貎以立本而言也浩浩广大貎以知化而言也其渊其天则非特如之而已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圣知之知去声】固犹实也郑氏曰唯圣人能知圣人也

右第三十二章 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亦天道也前章言至圣之德此章言至诚之道然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则亦非二物矣此章言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以加矣

诗曰衣锦尚防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逺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衣去声防口迥反恶去声闇于感反】

前章言圣人之德极其盛矣此复【扶又反】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而下文又推之以至其极也诗国风卫硕人郑之丰皆作衣锦褧衣褧防同禅衣也【语録禅字与单字同沈括谓防与檾同是用檾麻织疏布为之】尚加也古之学者为【去声】已故其立心如此尚防故闇然衣锦故有日章之实淡简温防之袭于外也不厌而文且理焉锦之美在中也小人反是则暴于外而无实以继之是以的然而日亡也逺之近见【形甸反】于彼者由于此也风之自着乎外者本乎内也微之显有诸内者形诸外也有为己之心而又知此三者则知所谨而可入德矣故下文引诗言谨独之事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悉井反】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恶去声】诗小雅正月之篇承上文言莫见乎隠莫显乎防也疚病也无恶于志犹言无愧于心此君子谨独之事也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相去声】

诗大雅抑之篇相视也屋漏室西北隅也【尔雅释宫文云室西北隅谓之屋漏西南隅为奥东北隅为宧东南隅为窔宧音頥东北阳气始起育养万物为饮食之所窔音杳深也】承上文又言君子之戒谨恐惧无时不然不待言动而后敬信则其为己之功益加密矣故下文引诗并【去声】言其效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假格同鈇方无反】

诗商颂烈祖之篇奏进也承上文而遂及其效言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敬无有言説而人自化之也威畏也鈇莝【音剉】斫刀也钺斧也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周颂烈文之篇不显説见二十六章此借引以为幽深逺之意承上文言天子有不显之德而诸侯法之则其德愈深而效愈逺矣笃厚也笃恭言不显其敬也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渊防自然之应中庸之极功也

诗云予懐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輶由酉二音】

诗大雅皇矣之篇引之以明上文所谓不显之德者正以其不大声与色也【古以与字通】又引孔子之言以为声色乃化民之末务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则犹有声色者存是未足以形容不显之妙不若烝民之诗所言德輶如毛则庶乎可以形容矣而又自以为谓之毛则犹有可比者是亦未尽其妙不若文王之诗所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然后乃为不显之至耳盖声臭有气无形在物最为防妙而犹曰无之故唯此可以形容不显笃恭之妙非此德之外又别有是三等然后为至也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扶又反】自下学为已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芳复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猜你喜欢
  卷第六·董仲舒
  榕村语録卷二十四·李光地
  二程子抄释卷十·吕柟
  卷七·陆陇其
  卷九·夏僎
  卷十八·蔡卞
  卷二十五·范处义
  公羊折诸卷二·张尚瑗
  马喻品第十九·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卷一·普济
  与陈静涛居士书(三十通)·太虚
  父子合集经卷第五·佚名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陈肇兴

    磺溪(彰化)陈肇兴伯康癸亥(咄咄吟)元旦人日花朝喜闻官军罗山大捷,嘉围以解清明哭董济亭夫子祭旗日示诸同志祭旗后一日,六保背约,纵匪反噬,燬陷义庄无数,独山顶一带尚守前盟;予一家四散,几遭阖门之祸,在重围中沥血成咏山中遣闷殉难

  • 卷五·方夔

    钦定四库全书 富山遗稿卷五 宋 方夔 撰 七言古诗 大水寄洪复翁 昨夜龙宫留恶客使者借车收二麦溪涧洪流十丈高不辨东阡与西陌高田忽变黄鹄陂下者滙作鱼龙宅新陈接食已?望夏不早耕後何获似闻山县未休戍旁郡豪酋遗俘

  • 卷一·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一       宋 韩淲 撰五言古诗 春昼 青春白昼永一日如两日平心得淑景佳思入诗律湖山气姿媚海汐声荡潏回旋且回旋杨花满书室 春隂 春雨?山溜花事回绿隂东家举杯酒为我成芳斟蝶遶莺流音

  • 兰臯诗集跋·吴锡畴

    兰臯吴君元伦以吟编三十首见示予读之如萤光水上下林影月高低箪瓢自钟鼎风月即勲名草色迷幽径禽声出晚山髙峯明落日危石响幽泉此五言之佳也轻薄杨花芳草岸凄凉杜宇夕阳山以咏晚春幽梦长随明月去寸心难逐片云通以和友人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四十五·纪昀

    列传唐 【四十五】○唐四十五李栖筠【吉甫】李勉李墉【磎】崔从【能】李栖筠李勉李墉崔从△李栖筠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通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举进士擢高第调冠氏主簿太 守

  • 四七 生病后·周作人

    我到了南京才得一个月,却不料就生起重病来。这一天是八月二十一日正逢礼拜,患了近似时症的病,当初昏不知人,样子十分沉重。学堂里的医官照例是不高明的,所以医药毫无效验,朋友们劝去住医院,那时这只有外国教会所开的医院,穷学

  • 四 中越馆三·周作人

    东竹町在顺天堂病院的右侧,中越馆又在路右,讲起方向来,大概是坐北朝南吧。鲁迅住的房子是在楼下,大小两间,大的十席吧,朝西有一个纸窗,小的六席,纸门都南向,人家住房照例有板廊,外边又有曲尺形的一个天井,有些树木,所以那西向的窗

  • 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范晔

    (梁统、梁冀)◆梁统传,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他的祖先是晋国大夫梁益耳。梁统的祖父叫子都,从河东迁居北地,子都的儿子梁桥,凭着千万家产迁居茂陵,到哀帝、平帝末年,回到安定。梁统性格刚毅,喜好法律。开始在州郡做官。更始二

  • 张介福传·张廷玉

    张介福,字子祺,自怀庆迁至吴中。年少时受业于许衡。双亲早逝,无出仕求官的意愿。家境贫穷,冬天连短袄也没有,有人送他..絮,不肯接受。有时别人送一点小东西他也要还礼。张士诚占据苏州,兵士骚扰他家,他端坐不动。士卒将他砍伤

  • 卷四·佚名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二月甲申(十二日),调兴化等处官兵同水师进剿。提督施琅奏:冲风破浪固赖水师,若至彭湖、台湾登岸击贼,须得陆路兵相为协力,请檄调兴化江东诸路官兵三千余人配船进剿。上报可。三月丁卯(二十五日),命总兵官朱

  • 汉纪三十一 淮阳王更始元年(癸未、23)·司马光

    汉纪三十一 淮阳王更始元年(癸未,公元23年)[1]春,正月,甲子朔,汉兵与下江兵共攻甄阜、梁丘赐,斩之,杀士卒二万余人。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引兵欲据宛,刘与战于阳下,大破之,遂围宛。先是,青、徐贼众虽数十万人,讫无文书、

  • 卷六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八土田志七土田数目【内府庄园数目 宗室庄屯数目 八旗给地总数 直隶各处八旗地亩数目 奉天各处八旗地亩数目 采捕山塲 台站地亩 附井田数目】内府庄园数目顺治初定鼎燕京近畿百

  • 卷一·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一   明 冯复京 撰国风周南一周释名云周地在岐山之南其山四周也○郑谱云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今属右扶风美阳县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博物志云周自后稷至于文武皆都闗中号为宗周

  • 卷二十二·严粲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二十二 宋 严粲 撰 谷风之什    小雅 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絶焉 伐木之化行则民德归厚故以俗薄道絶刺其上也 习习谷风【解见邶谷风】维风及雨【钱氏曰人行于道遇连续之风又加以雨喻

  •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八·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一帙    三藏法师玄奘译  从第一尽八十卷。  第一卷  筹量(上宙留反郑注礼记云筹算也顾野王云筹策所以计算也史记曰借前箸以筹之也说文从竹寿声下略张反考

  • 人生佛教之目的·太虚

      全部佛教之目的与效果,可分四种:  一、人间改善 以佛教五乘共法中之五戒等善法净化人间。从家庭伦常,社会经济、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国际之正义公法,若各能本佛法之精神以从事,则均可臻于至善,减少人生之缺憾与痛苦

  • 平吴录·孙旭

    三桂为明季罪人,又为本朝反贼,其生平亦何足道!以道路之口,传闻之笔,事多淆讹,难以传信,故略述其概。惟桂本贯辽东,藩封南,余生长浙东,又何能得其始末耶?缘余甲寅、乙卯间遭大难,丙辰用奇计遁迹江西,至吉安招抚韩大任,任自幼随桂,为

  • 御定孝经注·顺治

    福临御定,蒋赫德纂注。1卷。顺治十三年(1653)成书,有《四库全书》本行世。清世祖福临以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代帝王全面接受汉文化熏陶,深悉以传统道德治理国家之重要,决心以孝治天下。该书之出版、颁行,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