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集义精要卷六    元 刘因 撰论语二

学而下

五章【道千乘之国】

或问包氏谓八十家出车一乘马氏谓八百家出车一乘孰为得耶曰车一乘甲士步卒合七十五人而车马兵甲粮糗刍茭具焉恐非八十家之力所能给也然与孟子王制之説不同疑孟子未见班爵分土之籍特以传闻言之故不能无小误若王制则固非三代古书其亦无足据矣【又云疏云千乘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此等只要理防得古人制度大意】道治也作开导字则无义理道之以政方可训开导也【人杰】○遇事不敢轻不敢慢乃是主一无适【伯羽】○杨氏説好若治国不本此五者君臣上下漠然无干涉何以为国【南升】○此篇皆是就本领上説如治国礼乐刑政尚有多少事而夫子却只説此五者盖本领所在也【义刚】○敬事而信是节用爱人使民之本敬又是信之本【闳祖】○问五者相承各有次第曰此等处须看有能如此后方能如此之意又看有能如此后又不可不如此之意反复推之乃见曲折【答李尧卿】

六章【弟子入则孝】

仁者自当亲其佗自当泛爱盖人是个生底物事既是生底物使具生之理发出便是爱才是交接之际便须自有个恭敬自有个恩意如何漠然无情不相亲属得圣人説出话两头都平若不亲仁又流于兼爱矣【僴】○而亲仁亦是学文之本领盖不亲仁则本末是非何从而知之【焘】○胡氏解则以学文谓古者有业文之家今观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左传中数处诰命大抵文意相类及以閟宫殷武末章观之诚恐古人作文亦须有个格样逓相师法【必大】

七章【贤贤易色】

或问贤贤而言易色何也曰孔子两言未见好徳如好色而中庸亦以逺色为劝贤之事则古人之言其以徳色相为消长也旧矣曰子夏以为必谓之学者何也曰子夏盖疾时人之不务本实而徒事空言且以为是非学者不能尔然其言抑扬之间若有过中之弊故呉氏病之盖得之矣○致身如送此身与他从其将来如何使【时举】

八章【君子不重则不威】

或问有以为人不如己而不与之友则自谓人不如己而生自满之心矣若必胜己者而后友之则胜己者又将视我为不胜己而不吾友矣曰此其意则善矣然攷之不详而虑之或过则亦不得而不论也盖人之贤否优劣衡之于心自有凖则非彼我好恶之私所能蔽也故学者之心虽不敢轻谓人不如己然至于接人待物之际或亲或踈或髙或下则亦有不容以分别为嫌者故于齿徳之殊絶者则尊而师之于贤于己者则尚而友之其不若己者虽不当就而求之以为吾友【无友之友盖友之也即求之以为吾友之意】然亦必有以矜而容之勉而进之是皆理势之自然非我之敢为自满而亦未甞轻以絶人也彼贤于我者其视我亦若是耳又何自弃我为哉且世之陋者之所以乐与不若己者为友者其故亦可知己盖乐于纵恣故惮直谅者之正己而不敢亲安于浅陋故忌多闻者之少己而不肯问至于凡庸嵬之流则喜其临己而足以为髙便辟佞柔之徒则恱于下己而足以自肆也夫其所以定取舎者如是是以贤智曰逺而所与居者无非厮役徒之人虽有美材良质亦且忽不自知而堕于小人之归矣是则圣人安得不一言以警之然亦曷甞使之轻为自满而谓人莫己若也哉○主忠信一句主字最重凡事靠他做主【明作】○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更有甚底一身都空了【南升】○程子所谓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曲折专在速改字上着力若今日不改是坏了两日事明日不改是坏了四日事今人只是惮难过了日子【铢】

九章【愼终追逺】

或谓九章之説曰苏氏洪氏之説亦可观苏氏曰略于丧祭则背死忘生者众而俗薄矣洪氏曰曾子之学以忠信孝弟为本故其言如此○问追逺只是亲逺祖时人不解更有追念之意曰今湖北上坟虽逺祖亦哭此亦好人之一身推其所自则必有本虽是逺祖毕竟我是其血脉若念及此则自不能无追感之情使老人得见子孙虽十世孙也惜毕竟是自家骨肉人只是不思量至此所以追感之诚不至也【义刚】○愼终追逺伊川云不止于丧祭推之固是如此但本意只是为丧祭【同上】○问注云以此自为则己之徳厚恐此章止为化民不见有自为之意曰愼终追逺自是人所当然不为化民而后为之也故己徳厚而民徳亦归趋之虽不明言然味其间隐然有此意也【答汪长孺】

十章【夫子至于是邦必闻其政】

或问夫子未甞求闻诸侯之政而子贡有夫子求之之説何也曰此就子禽之言借其求字而反言之以明夫子之未甞求如孟子之言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也若谓夫子欲闻其政而为是卑巽以求之则失之矣○易直易平易也和易也直无屈曲如世人所谓白直盖其心不倾险不麄戾即是良善乐记易直子谅之心昔人改子谅作子良看来良字却是人之初心子爱良善便是元者善之长孟子説恻隐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是此心圣贤教人先要求此心正为万善之总处【防】○俭谓节制非俭约之谓只是不放肆常收敛之意【明作】○最要看得此五字温是如何气象良是如何气象恭俭让又是如何体之于我则见得圣人有不求人而人自来就问之意今人却无非是求自请举以往并是求虽做到宰相地位也是恁地纵不肯明求也须暗地结托盖以求人为常而不知其非也此篇多是先以此教人如人不知而不愠如巧言令色如不患人之不己知皆是此意中庸也只是如此衣锦尚防亦是此意今学者且去理防那不求底道理乃好【时举】○【黄干曰集注特过化存神之意于注释之末曰过化存神则不待见于容貌而人服之又曰徳盛礼恭则礼之所以恭者又未尝无其本也观其言则引而不味其意则若有所不足于子贡之云者其防深矣】

十一章【父在观其志】

或问此章之防犹有可取者乎曰晁氏洪氏之説亦善晁氏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此观行之一节也洪氏曰父没虽可以行其志然改父之道于三年之中则无爱亲之心而其行亦不足观矣曰所取于尹游氏之説何也曰尹氏得其用心之本而游氏得其制事之宜二説相须为不可易矣曰必若尹游之説则夫子之言得无有所不尽者乎曰为人子者本以守父之道不忍有改为之心至有所遇之不同则随其轻重而以义制之耳三年而改者意其有为而言也其不可改则终身不改固不待言其不可以待三年者则又非常之变亦不可以预言矣善读者推类而求之或终身不改或三年而改甚不得已则不待三年而改顾其所遇之如何但不忍之心则不可无耳或曰昔谢方明承前代人不易其政其必宜改则以渐变之使无迹可寻为人子者不幸而父之道有当必改者以是为法而隐忍迁就于义理之中不亦可乎曰吾尝闻之师矣以为此其意则固善矣然用心每毎如此即骎骎然所失多矣若不得已但当至诚哀痛以改之而已何必隐忍迁就之云乎至哉此言足以儆学者用心之防矣○父在观其志已有处变意思必有为而言【节】○道犹事也言道者尊父之辞【人杰】○圣人之言未有若此曲折者疑当时亦有事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故圣人言此【铢】○才説三年无改便是这事有未是处了【僴】

十二章【礼之用和为贵】

或问礼之有和何也曰礼之所以有是品节之详者皆出于人心自然之节圣人制礼特使人由是以中其节而非以人之所不欲者强之也故行之虽或甚苦而自有不失其和若不本于此而徒勉强于仪貌之间则是徒礼而无和矣○礼是严敬之意但不做作而顺于自然便是和和非外面物事只就严敬之中顺理而安泰者便是也【祖道】○人须是穷理见得这道理合当用如此我自不得不如此如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可谓至严矣然而自肯甘心为之而无厌倦之意者乃所以为和也至严之中便是至和处如今人被些子灯花落手便説痛到灼艾时因甚不以为痛只縁知道自家病合当灼艾出于情愿自不为痛也【铢】○和是礼中之乐未便是乐如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此又是乐中之礼这便是礼乐不相离【时举】○知和而和是一向去求和便是离了礼且如端坐不如箕踞徐行后长者不如疾行先长者如这里更有甚礼所以不可行也【同上】○天下之事严而不和者却少和而不节之以礼者却多【同上】○有礼而不和则尚存其礼之体若一于和则并其本而忘之就此二者言又自有轻重【义刚】

十三章【信近于义】

或问所谓约信而合宜则言必可践何也曰人之约信固欲其言之必可践也然其始也或不度其宜焉则所言将有不可践者矣以为义有不可而遂不践则失其信以为信之所在而必践焉则害于义二者无一可也若约信之始而必求其近于义焉则其言无不可践而无二者之失矣或曰然则叶公所谓复言非信者何耶曰此特为人之不顾义理轻言而必复者发以开其自新之路耳若信之名则正以其复言而得之也今不警其言不近义之差于前而责其必复其言之失于后顾与信之所以得名者而乱之则亦矫枉过其正矣或者乃引之以释此句以为信不近义则言有不必复者是乃使人不度于义而轻发其言以开诞谩欺伪之习其且将无所不至非圣贤所以垂世立教之防也曰为恭而中节则逺耻辱何也曰致敬于人固欲其逺耻辱然不合于节文则或过或不及皆所以自取耻辱惟致恭而必求其近于礼焉则其可逺耻辱也必矣或曰先儒又有以为恭而近于礼然后君子行之以逺耻辱若非礼之恭则宁身被困辱而不为也其説如何曰此其意善矣然亦非有子之意也有子之意本为谨其言行以防后患于未然之前所谓言必虑其所终行必稽其所敝者也岂使人不戒于初而徐计之于己然之后﨑岖反侧如或者之言哉○近犹云合也古人下字寛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之意【广】○恭近于礼如不当拜而拜被人非笑固是辱若当拜而不拜被人责怒亦是辱【明作】○因如因徐辟之因亲又较厚宗则宗主之又较重主犹于衞主顔雠由之主盖当时羁旅之臣所至必有主【防】○今初间与好人相亲后来受他荐举辟差便是为吾之宗主此是前不失其亲后亦可宗也【贺孙】○信近义恭近礼因不失其亲此三句是今日下事言可复逺耻辱亦可宗是将来底事又曰上三句是接物与人之初下三句是久而无弊之效但当初合下便须着思量到无弊处也【铢】○先儒旧説多为也字所惑如某解也字便只是个矣字【伯羽】○古人文字皆叶韵宗韵音族【淳】

十四章【君子食无求饱】

敏于事是当做底事须与做了【明作】○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就有道而正其言行之是非盖求饱求安是其存心处敏事愼言是其用功处【同上】○此章须是反复看若但不求安饱而不知慎言敏行有甚意思但慎言敏行而不就正于有道则未免有差若工夫不到则就有道亦无可正者圣人之言周徧无欠阙类如此中庸尊徳性道问学数语亦此意【广】○平时须是自去讲学得七八分了一旦就有道求正只一二言便可剖判临时旋学也难【倪】

十五章【贫而无谄】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与贫而乐富而好礼此无次序只看资质与学之所至如何资质美者便自能贫而乐富而好礼如未及此却须能无谄而后能乐无骄而后能好礼也【谟】○圣人此语正似説两人犹言这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固是好然不似那一人贫而乐富而好礼更胜得佗【防】○子贡引诗之意不是专以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底功盖见得一切事皆合如此不可安于小成不自勉也【时举】○集注中所谓义理无穷者不是説乐与好礼自是説切磋琢磨处精而益精尔盖义理无穷学不可以遽止子贡晓此故曰告往知来【植】○告其所已言者谓处贫富之道而知其所未言者谓学问之功【南升】

四书集义精要卷六

猜你喜欢
  王言第二十一(缺)·管仲
  存心·吕坤
  第十一章 奖智·梁启超
  论语精义卷七上·朱熹
  卷二十一·冯复京
  卷十二·俞汝言
  卷七十七·乾隆
  卷之九·张居正
  襄公·襄公二十二年·左丘明
  卷二百二十·佚名
  卷八(西晋三藏竺法护译)·佚名
  解深密經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朱棣
  复大勇禅人书·太虚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八十一·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八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五十八 刘子翬 游龙潭 四客同笑言一僧陪杖屦徜徉山水窟适意忘晨暮疎钟岩北寺细竹溪南路中流石参错不碍潺湲泓澄小龙潭润气金碧聚时惊木叶坠俯见儵鳞度

  • 西都赋·班固

    [原文]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辍而弗康,实用西迁,作我上都,主人闻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汉京。”宾

  • 第四十二回 廿一款恃强索诺 十九省拒约联名·蔡东藩

      却说日本政府,议决二十一条件,电致驻华日使。日使叫作日置益,接奉政府文件,即于民国四年一月十八日,亲至总统府,谒见老袁,彼此行过了礼,略叙寒暄,日置益便从袖中取出文件,当面呈递。袁总统接阅一周,不禁皱起眉来,摇首数次,口

  • 卷之四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南唐书音释·陆游

    习氏明晋绍汉比宋论乃章汉事失于陈志唐尚有是书戚光既校之并音释本纪一之三        南唐书一之三烈祖【第一】升【音弁曰光貌明也又喜乐貌或作忭】宪宗第八子【宪宗凡二十子见唐书宗室世系表】城升州【古金陵

  • ·会镇请设太平船装载兵骸并运送马匹议·丁曰健

    窃照台地向有太平船二只,专为运送兵丁骸骨,并附搭客柩而设。历系招募郊商举充,来去自由,并非官为经理,是以随设随废,及时另举承充。该船户等固视为畏途,而地方文武官吏亦不暇问及;废弃已将十载。综计检拾出土之

  • 袁彖传·李延寿

    袁彖字伟才,是袁靑的弟弟袁觊的儿子。袁觊好学,有很好的才能,很早就有清雅的声誉,在宋做官为武陵内史。袁彖少年时期就很有风度,善于写文章和谈玄,被举为秀才,历经诸王府参军,没有就任。袁觊临终给哥哥袁靑的信中说:“史公的才

  • 卷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大金集礼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九亲王公主亲王       宗室公主       郡县主亲王天眷元年定到国封等第大国二十辽燕梁宋秦晋汉齐魏赵越许楚鲁冀豫雍兖陈曹次国三十蜀隋郑卫吴韩

  • 卷十六·戴锡章

    西夏称大安四年春三月,遣嵬心(一作威沁)入边刺事被诛,遂执西州蕃户兀胜(今作纳木沁)以归。初,秉常诱边民刘勃怡作奸细,侦中国虚实,事觉被诛。已,遣蕃户嵬心入环州,匿于熟户吹宁家,声言点兵大集,先攻环庆,为逻者所获,经略司根究得实,又

  • 思辨録辑要卷二十九·陆世仪

    诸儒类[周至唐宋]道统云者言道在已而天下宗之已因得为道之统而统天下之道以归于一也尧舜而下厯禹汤文武皆君师道合若周公已为臣道然负扆而朝成王之治皆周公为之至于孔子始以匹夫为万世师而万世之道统归之然所谓君师道

  • 卷五·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五正蒙一【问人范育序曰张夫子之为此书也有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未言盖道一而已语上极乎高明语下渉乎形器语大至于无间语小入于无朕一有窒而不通则于理为妄正蒙之言

  • 卷三·陈大章

    <经部,诗类,诗传名物集览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名物集览卷三  庻吉士陈大章撰兽我马虺隤説文云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石建曰书马者与尾而五今四不具是也马一嵗曰馵二嵗曰驹三嵗曰駣八嵗曰高六尺曰骄七尺曰騋八

  • 卷八十三·佚名

    △初分受教品第二十四之二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布施波罗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罗蜜多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亦不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布

  • 卷九十五·道世

    △病苦灾第九十五(此有六部)▲述意部第一夫三界遐旷,六道繁兴,莫不皆依四大相资,五根成体。聚则为身,散则归空。然风火性殊,地水质异,各称其分,皆欲求适。求适之理既难,所以调和之乖为易。忽一大不调,四大俱损。如地大增,则形体膖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下·佚名

        无著菩萨造    隋南天竺三藏法师达摩岌多译  经曰。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妙大则非大身。是故如来说名大身。佛言。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

  • 卷第四·佚名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四尊者迦多衍尼子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一行纳息第二之二若于此事。有无明结系。亦有见结系耶。答若于此事。有见结系。必有无明结系。或有无明结系。无见结系。谓集智已生。灭智未生。

  • 光绪彰武县乡土志·唐宗源

    地方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唐宗源修,无序文。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编纂,内容简略。约四千二百字。分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 山、 水、 道路、物产、商务十五目。是

  • 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灯来

    三卷,清灯来撰,性统编(依驹本印)。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目次,卷上元旦表上元表中元表下元表庆佛诞表佛成道表结制进表解制谢表(二)解制意(二)忏期表讽华严经表(二)讽法华经表礼梁皇忏表然天烛意建盂兰会意(二)建盂兰会表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