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無名氏徐幹《中論》序
世有雅逹君子者,姓徐名幹,字偉長,北海劇人也。其先業以清亮臧否爲家,世濟其美,不隕其徳,至君之身十世矣。君含元休清明之氣,持造化英哲之性,放口而言則樂誦九德之文,通耳而識則敎不再告,未志乎學,蓋已誦文數十萬言矣。年十四,始讀五經,發憤忘食,下帷專思,以夜繼日,父恐其得疾,常禁止之。故能未至弱冠,學五經悉載於口,博覽傳記,言則成章,操翰成文矣。此時靈帝之末年也,國典隳廢,冠族子弟結黨權門,交援求名,兢相尚爵號。君病(原注:一作"疾")俗迷昏,遂閉戶自守,不與之群,以六籍娱心而已。君子之逹也,學無常師:有一業勝己者,便從學焉,必盡其所知而後釋之;有一言之美,不令過耳,必心識之。志在緫衆言之長,統道德之微,恥一物之不知,愧一藝之不克,故日夜亹亹,昃不暇食,夕不解衣,晝則研精經緯,夜則歴觀列宿。考混元於未形,補聖德之空缺,誕長慮於無窮,旌微言之將墜,何暇讙(徐湘琳校注本誤作"難")小學,治浮名,與俗士相彌縫哉!故浮淺寡識之人,適解驅使榮利,豈知大道之根?
然其餘以疏略爲太簡,曾無憂樂,徒以爲習書之儒,不足爲上,欣之者衆,辯之者寡,故令君州閭之稱不早彰徹,然秉正獨立,志有所存,俗之毀譽,有如浮雲。若有覺而還反者則以道進之,忘其前之謗己也。其犯而不校,下學而上逹,皆此之類也。于時董卓作亂,聖主西遷,奸雄滿野,天下無主。聖人之道息,邪僞之事興,營利之士得譽,守貞之賢不彰,故令君譽聞不振於華夏,玉帛安車不至於門。考其德行文藝,實帝王之佐也,道之不行,豈不惜哉!
君避地海表,自歸舊都,州郡牧守禮命,踧踖連武欲致之。君以爲縱橫之世,乃先聖之所厄困也,豈况吾徒哉!有譏孟軻不度(《全後漢文》所據《中論》元刻本作"較")其量,擬聖行道,傳食諸侯,深美顔淵、荀卿之行。故絶迹山谷,幽居研幾,用思深妙,以發疾疚(《全後漢文》作"痎"),濳伏延年。會上公撥亂,王路始闢,遂力疾應命,從戍征行。歴載五六,疾稍沉篤,不堪王事,潛身窮巷。頥志保眞,淡泊無爲,惟存正道。環堵之墻,以庇妻子,并日而食,不以爲戚。養浩然之氣,習羡門之術。時人或有聞其如此而往觀之,或有頗識其眞而從之者,君無不容而見之,厲以聲色,度其情志,倡其言論,知可以道長者則微而誘之,令益者不自覺,而大化隂行,其所匡濟,亦已多矣。君之交也,則不以其短,各取其長而善之。取故少顯盡己之交,亦無孜孜和愛之好。統聖人中和之業,蹈賢哲守度之行,淵黙難測,誠寶偉之器也。君之性,常欲損世之有餘,益俗之不足。見辭人美麗之文,並時而作,曾無闡弘大義、敷散道敎、上求聖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廢詩、賦、頌、銘、贊之文,著《中論》之書二十二("十"下"二"字原無,《全後漢文》有,是,據補)篇。其所甄紀,邁君昔志,蓋千百之一也("蓋"下原缺一字,據《全後漢文》補"千"字)。文義未究,年四十八,建安二十三年春二月,遭厲疾,大命殞頽,豈不痛哉!
余數侍坐,觀君之言,常怖,篤意自勉,而心自薄也。何則?自顧才志不如之遠矣耳!然宗之仰之,以爲師表。自君之亡,有子貢山梁之行。故追述其事,麤舉其顯露易知之數,沈冥幽微、深奥廣遠者,遺之精通君子,將自贊明之也。
猜你喜欢 代序二 蜀中楚狂人·李宗吾 卷五·陈天祥 第十四章 18·辜鸿铭 卷一·山井鼎 卷七·梁益 卷十二·朱公迁 《吕氏春秋》简介·吕不韦 三、无为与有为·胡适 卷三百七十四·佚名 卷一百二十七·佚名 卷三十六·道世 普陀洛迦新志卷十·王亨彦 答熊慕新问(十八则)·太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二·窥基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